《行行重行行》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诗歌》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语文素养是指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等综合评价。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知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学习《涉江采芙蓉》这首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漂泊异乡两地相思,在思念的愁苦中忧伤以致终老。
直抒胸臆、卒章显志
抒写与远道之人同心而离居的黯然痛苦之情。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3、再次朗读诗歌。
4、总结本诗的艺术特色
奇妙的构思,反衬的手法。
虚实结合,耐人寻味。
语言纯朴直率而意境高洁清幽。
5、观点一:我认为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女子。
①从写作背景来看。诗作出自《古诗十九首》,这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主要抒发的是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本诗恰是写相思的。
②从诗句来看。“远道”与“旧乡”是相对立的,离旧乡走远道的在古代多是男子。诗中主人公是女子,她所思念的人在“远道”;而“还顾望旧乡”的是男子,这应是女子的想象。她思念远方的亲人,因而想象亲人也必定思念自己。
观点二:我认为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男子。
在古代离乡远行的多是男子。“还顾望旧乡”中的“旧乡”即故乡,则“还顾”者必是男子。他看见水中盛开的荷花,很自然地想采来送给心爱的女子,可惜“所思在远道”“长路漫浩浩”,相爱却不能相守,只能“忧伤以终老”,读之令人肠断。
1.探究始于问题,在学习新知之前鲜明的提出问题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任务。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富有逻辑地提出问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能力。
《行行重行行》教学设计

《行行重行行》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这首诗;准确填写名句。
2、找出比喻句,赏析表达效果。
3、分析思妇形象,学会总结人物形象的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难点:分析思妇形象,学会总结人物形象的方法。
【导学过程】由歌词《千里之外》导入: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沉默年代或许不该太遥远的相爱我送你离开天涯之外你是否还在琴声何来生死难猜用一生去等待(通过歌曲为学生创设离别、别后思念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歌词直观地把握古代离别后相见之难、相思之苦。
尤其是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离乱之歌,更给人沉重的压抑感。
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
)【相关知识】《古诗十九首》特点:1、标题为诗歌的第一句。
2、东汉中下层文人五言诗代表作,多为无名氏。
地位: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它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
刘勰称其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称其“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内容: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士人宦途的失意悲叹艺术手法:善于将写景、抒情、叙事、议论熔为一炉;运用比兴,达到高度的自然和谐;叙事委婉,抒情真挚,语言自然浅近而凝炼和谐。
【预习指导】1、学生自读诗歌,结合课下注解,理解全诗内容。
2、口述诗歌内容。
这是一首(思妇诗)诗,抒发了(一个女子对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深切思念)。
介绍思妇诗(所谓思妇诗, 指的是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写作内容的诗歌。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文人背乡离井,长期漂泊在外。
这些文人或在仕途作无望的追求,或在异乡逃避政治的迫害,更渴求有爱情、家庭的温馨,以慰藉孤独而屈辱的心灵。
以思妇之口写离别相思之情。
)诗歌内容(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从此你我之间相距千万里,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可知道是什么时候?北马南来仍然依恋着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夜雨寄北》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诗句的意思, 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通过诗句描绘的景象, 感受同样的夜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 并背诵默写。
4.用复述、改写、表演等方式把对诗意的理解表达出来。
教学重难点: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 感受诗中的美好意境, 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教时一.引入学习《夜雨寄北》二.初读理解诗歌的意思。
1.借助工具书自读理解, 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小组讨论:在小组内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 说给同学听听。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 讨论讨论, 看能解决吗?不能解决的留下来。
3.全班交流。
交流后学生说说诗的意思。
三.品读诗歌。
1.谁愿意读读?读后评议, 你觉得怎么样?你也读读。
2.小组品读。
在小组中互读, 边读边品议。
3.比读。
愿意读的同学, 我们来比一比。
四.深读感悟。
轻轻的读这首诗, 在心中体会一下诗人当时在想什么?诗中的哪些词使你有了这种感觉?五.小结学法, 布置学生按照学法自学《枫桥夜泊》。
六.分组汇报自学情况。
七.对比体会两首诗的情感。
八.课外延展。
选一首诗, 自己赏析, 把赏析的情况在班内展示。
《夜雨寄北》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 1.感受诗歌强烈的画面2.体会诗人对妻子深切的思念和欲归不能的惆怅和孤寂3.体会诗中虚实结合和反复手法利用的妙处。
二.教学重点、难点: 目标2和3三.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诵读法、引导法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音乐《琵琶语》)爱情是世上最美的情感花朵。
在中国的诗坛上, 有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他少有文名, 抱负远大, 受到当时权贵的赏识, 26岁时, 他与一位节度使的女儿相爱成婚, 从此开始了一段至死不渝的爱情佳话。
但由于政治原因, 他不得不远赴离家千里之遥的四川边境任职, 过着身不由己寄人篱下的幕府生活。
这位出身于富贵家庭的女儿, 多年来一直尽心照料家庭, 丈夫常年宦游在外, 夫妻聚少离多, 只好鸿雁传书, 倾吐相思。
行行出状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上册全国通用

行行出状元(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节课为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六年级上册的“行行出状元”主题。
教学内容围绕对不同职业的了解和尊重,通过观察、访谈、实践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各种职业的特点和价值,培养他们的职业兴趣和尊重劳动的观念。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和特点,认识到每个职业的重要性和价值。
2. 培养学生对各种职业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规划。
3.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工作的乐趣和辛苦,培养他们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情感。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合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每个职业背后的辛苦和付出,培养他们尊重劳动的意识。
2. 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为他们未来的职业规划提供指导。
3. 组织有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工作的乐趣和辛苦。
教具学具准备1. 课件:介绍不同职业的图片和视频。
2. 访谈工具:录音笔、摄像机等。
3. 实践活动所需材料:模拟工作场景的道具、工具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职业的工作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内容:介绍各种职业的特点、工作内容和所需技能。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工作或访谈,亲身体验各种职业。
4. 分享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实践经历和感受,互相学习和启发。
板书设计1. 行行出状元2. 副了解不同职业,尊重劳动成果3. 板书内容:职业的特点和工作内容职业的价值和重要性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作业设计1. 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并写一篇关于这个职业的报告。
2. 组织学生进行职业体验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工作的乐趣和辛苦,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访谈、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了不同职业的特点和价值,培养了他们的职业兴趣和尊重劳动的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每个职业背后的辛苦和付出,培养他们尊重劳动的意识。
八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古诗四首)教案1

八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古诗四首)教案1《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关于《庭中有奇树》的文学常识;落实字词,可以熟练翻译文言文;积累文言语法。
2.过程与方法:运用想象描绘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以配合理解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古人细腻的情感表达;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掌握常用字字义及用法2、能够运用想象和XXX描绘诗歌画面,并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3、体会文中人物内心悠长细腻真挚的情感,了解古人朴素自然的情感,从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研究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教学方法】诵读法、图解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迁移练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课时】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语XXX《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是对于哪些作品的评价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五言诗在《古诗十九首》之前就已经出现,但却是到了《古诗十九首》,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标志了文人五言诗的成熟,标志了抒情诗的新发展。
对《古诗十九首》,历来都推崇备至,《文心雕龙》作者XXX 说:“实五言之冠冕也”。
今天,我们将要研究其中的一首——《庭中有奇树》。
接着,全班诵读《庭中有奇树》。
二、走进诗歌(一)温故知新1.《古诗十九首》有哪几首诗歌呢?《古诗十九首》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
2.《庭中有奇树》属于几言诗呢?五言诗。
(二)提出问题小组讨论这首诗歌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呢?怎么分?全诗共八句,可分为两层。
前四句与后四句各描绘了一幅图画。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word配套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说课稿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主课件配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2、品味语言,体味古诗意境;3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读写结合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概说1、古诗:诞生于东汉末年,原非一人一时一地所作,因风格相近,南朝梁萧统编入《文选》,因为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遂沿用这一名称。
这组诗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是古典诗歌抒情诗的典范,被誉为“诗母”。
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3、产生年代研究者认为《古诗十九首》虽非一人之作,但它是同一时代的产物,大概产生于东汉后期数十年间,即至早当在顺帝末年,至晚应在献帝以前(约公元140—190),无论从五言诗的发展情况或是从某些篇章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来看,这样的推测都是合理的。
4、产生背景政治:社会动荡、宫廷暴乱、徭役赋税沉重、农民起义、外戚宦官专权经济:破坏严重、两极分化、朝不保夕思想:儒家经学、文学观念转变、老庄思想盛行、佛教传入5、篇目《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明月何皎皎》、思想内容表现及时建功立业的壮志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表现追求幻灭后心灵的迷惘与痛苦青青陵上柏表现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揭露社会黑暗驱车上东门、明月何皎皎表现游子思妇相思离别之苦涉江采芙蓉、行行重行行7、艺术特色所抒之情,质朴自然,毫不雕饰,情感真切动人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青青河畔草》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生年不满百》擅长借助写景来衬托和抒发感情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去者日以疏》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明月何皎皎》语言自然朴素,又高度洗练而富有概括力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庭中有奇树》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涉江采芙蓉》诵读1、齐读2、听读3、自读庭中有奇树珍贵huā繁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高中语文_诗经 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卫风·氓》教学设计——淇水边的爱情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和其现实主义风格。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验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思考人物命运。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体验人物的思想和情感,思考人物命运。
难点:解读、思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放录音)学生听歌曲李健《在水一方》。
(目的:感受《诗经》的音乐美)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明确:诗经中的《蒹葭》(课件展示)。
有人说最美不过《诗经》,《诗经》的美恰恰在于她的平淡真实,在于她的朴素隽永,耐人寻味。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依循着这种美感共同走进遥远的卫国,来聆听那里发生的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
(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二、积累·整合上课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要求识记下来(课件展示,生齐读)。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
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
汉代时期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即“十五国风”,包括十五个地方的民歌;“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明。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三、感受·鉴赏1、在预习的基础上重新感知,学生齐读课文。
【诵读提示】四言诗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2、整合内容:(1)读完本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它无疑是一帧情爱画卷的写照。
那么这首诗讲述了怎样的一个爱情故事?归纳: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婚变到决绝离开的爱情悲剧的全过程。
诗歌朗诵教学设计(精选7篇)

诗歌朗诵教学设计(精选7篇)诗歌朗诵教学设计(精选篇1)一、引入新课:《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
因为,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的诗歌就脱离了《诗经》的四言体式,脱离了《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开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体式。
在中国的旧诗里,人们写得最多的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
直到今天,写旧诗的人仍以五言和七言为主。
而《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
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二、《古诗十九首》的定名《古诗十九首》不是乐府诗。
严格地说,它是受五言乐府诗的影响而形成的我国最早的五言古诗。
《昭明文选》最早把这十九首诗编辑在一起,并为它们加了一个总的题目——“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
《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文选》卷二十九,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地所作,它的作者也不是一人,而是多人。
《古诗十九首》的好几篇作品在意境和用语上与秦嘉的《赠妇诗》多有相似之处,二者产生的年代不会相去太远,《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最迟不晚于桓帝时期。
三、《行行重行行》的作品分析《古诗十九首》描写的是人类情感的共相和基调,表现出质朴的特色,达到了情真,景真,意真的境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走了就是走了,无论指送行者,还是远行者,总而言之是两个人的分离。
“行行重行行”,行人走啊走啊,越走越远。
那远行的人向前走再向前走,前边的道路无穷无尽,而留下的那个人和他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近了。
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
“行行”言其远,“重行行”言其极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
于是,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
如果说,“行行重行行”写出了两个人分离的一个基本的现象,那么“与君生别离”就是写由这种现象所产生的痛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行重行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
诵读诗歌,品味情感,体悟诗歌蕴含的情感。
2、
学习如何表达相思之苦。
3、比较阅读,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
导入:中过古典诗歌从《诗经》《楚辞》一路走来,发展到东汉末年时,又一朵奇葩盛开在诗歌百花园中,即《古诗十九首》。
它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
诗歌本是没有题目的,后人以诗歌首句作为题目。
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士子官场失意、游子思家以及思妇的怨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思妇诗。
二、
了解思妇诗。
教师问:思妇诗的内容。
(有些学生认为是在外游子因思念妇人而写成的诗)
教师明确:所谓思妇诗,指的是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写作内容的诗歌。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文人背乡离井,长期漂泊在外。
这些文人或在仕途作无望的追求,或在异乡逃避政治的迫害,更渴求有爱情、家庭的温馨,以慰藉孤独而屈辱的心灵。
以思妇之口写离别相思之情。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找同学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听一听有没有错误。
2.学生自读这首诗,找出重点字词和难点字词。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
行行重行行
又
与君生别离活生生
相去万余里
距
各在天一涯
边
道路阻且长
充满险阻
会面安可知怎么
胡马依北风
依恋
越鸟巢南枝
筑巢
相去日以远
一天天
衣带日已缓
宽松
浮云蔽白日
遮蔽
游子不顾反
回来
思君令人老
心情忧伤,形体消瘦
岁月忽已晚
尽头
弃捐勿复道
丢下
3.学生再读课文,根据对字词的理解,体会诗歌的情感。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大家都能看到诗歌中体现出来的思妇对远行在外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
但这首诗除了写思念之情外,还
有一丝幽怨。
从“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可以看出女子还有对丈夫久别不归、滞留他乡的怨情。
四、学习如何表达相思之苦。
.教师:读诗歌,根据理解,给这首诗划分层次。
学生讨论,积极发言。
教师明确
①1、2句为第一层,这是思念的前提。
“生别离”是活生生地分开,两个人有了深厚的感情基础,才会难舍难分,才会久别之后盼重逢。
②3——8句为第二层,这是从空间距离的遥远来写相思之苦。
古人没有现代便捷的交通工具,相距越远,见面的机会就越小,思念就会越深重。
③9——14句为第三层,这是从分别时间的长久来写相思之苦的。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何况是相互离别的日子一天比一天久远呢。
④15、16句为第五层,丢开不要再说了,我还是多吃口保重身体吧。
2.最后两句,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你更赞成哪一种理解?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明确:无论哪一种理解,我们看到的是这个女子没有沉浸在思念中无法自拔,而是勇敢地走出来。
五、比较阅读,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阅读,其抒发的情感与《行行重行行》有何不同?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学生分组讨论,积极回答
教师明确:
《行行重行行》抒发的是一个女子对远行在外丈夫的深切思念和对丈夫久别不归、滞留他乡的怨情
《青青河畔草》感叹时光流逝,青春易老,渴望夫妻团圆,流露出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柳色青青,正值青春年华的女主人公娇柔可爱、顾盼生情。
荡子却远行不归,美好而有短暂的青春岁月也就只能一个人空虚寂寞的度过了。
最后一句是思妇终于经受不住寂寞、相思的侵蚀,发出了“空床难独守”的感慨,这是对人情的呼唤,也是对人生价值的审视。
2.阅读《上邪》,其抒情方式与《行行重行行》有何不同?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学生分组讨论,积极回答
教师明确:《上邪》是以誓言形式出现的情歌。
明白如话,情感强烈,语气决绝,率真可爱。
《行行重行行》意蕴深厚,蕴婉含蓄。
如巧用比兴手法,以“胡成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来说胡马和越鸟尚且还念乡土,难道丈夫就不思念故乡吗?诗中又以“衣带日以缓”写自己因思念之苦而一天天消瘦下去。
结语:舒婷说:“要是没有离别,还叫什么人生?要是没有痛苦,灵魂还有什么意义?”生离死别是人生的必修课,只有深切体会到离别之痛,我们才会更加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
同学们,离别之痛是生活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会丰富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对生命有更深刻的感悟。
同学们,面对离别,我们要放开心灵,平静情怀,大步向前。
六、作业:展开合理的想象,把这首诗改编成一篇散文。
比较阅读,方领真情
——评
德州市第一中学
王海霞
李老师讲授的《行行重行行》,特点突出,给老师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在此我谈一下自己的浅见。
整堂教学李老师针对高一学生的特点,进行备课授课。
在授课过程中,让同学们反复的读课文,品课文。
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让学生真正走入文本,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
但我觉得其中最大的特点便是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一般说来是把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课文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式的阅读,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比较,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有效方法。中学生在学习中,如经常采用比较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提高阅读效果。
五千年中华文明积淀了厚重的文学知识,语文教学作为传播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载体之一,作为一门文学性与工具性并重的学科,它要求我们要做到博大、精深,因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课本。
我们只有让学生多接触各种有益的文本,才能让学生在主体活动中逐渐地把言语
作品内化为自己的心理要素,形成言语能力,积累语文的素养,提高语文素质。
比较阅读正是连接课内外的一座桥梁、一条纽带。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立足课本这一教学点,有意识的引进一些与课本有关的课外知识,同课文内容进行对比阅读,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将触觉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又使学生从教师的引导中初步获得课外的知识,进而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知识积累的效果,使学生走出局限于书本的小语文,迈向天地广阔的大语文。
在这一点上,李老师做的非常到位。
她先用《古诗十九首》中的《青青河畔草》与《行行重行行》做比较,让学生去体会二者在抒发感情上的不同。
然后又用十九首中的《上邪》,让学生分析它在表达方式上和《行行重行行》的不同。
采用这种方式让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思考,既让学生加深了对所学文本的认识,又拓宽了知识视野,达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同时运用比较阅读,将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利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根上来,学生也能通过比较教学寻到足够的食物,吃饱吃好。
再者,我们如果考虑的远一点,功利一点,对比阅读将对我们的学生以后练习高考题提供帮助。
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理解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更要紧的还是多比
较、多归纳。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特点,掌握其规律。
要善于比较,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在归纳概括、分析鉴别中强化阅读理解。
同时对于思维能力的锻炼,写作能力的培养也不无裨益。
当前,语文教学正处于一个过渡阶段,我们不能抱着老教材,死守旧方法,而要与时俱进,将新的教学理念巧妙引入旧的教材的学习中,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改变过去重分析讲解的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地感悟作品,让他们在自主的学习体验中获得美感,加深理解。
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引他们到“感受、体验、品味、领悟”的道路上来。
因此,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感悟作品,让他们在自主地学习中体验学习的愉悦,这样,才能还语文的快乐给学生。
可以说对比阅读是李老师这一堂课的最大亮点,是值得大家借鉴学习的地方。
当然,每一堂课都有优缺点,都不可能白璧无瑕,李老师的课同样如此。
比如,学生间的交流还比较少,讨论问题时间不够充分,以致不能完全发挥学生潜能等。
以上是我的一点浅见,也希望大家共同探讨,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