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重行行教案赏析

合集下载

行行重行行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行行重行行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行行重行行教案一、教案背景和目标行行重行行,与师共进步。

如何教导学生优雅地行走,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本教案旨在通过有趣的活动和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走习惯和礼仪,培养学生自信、大方、谦虚的个性特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行走的基本要素和技巧- 步态的规范和步伐的节奏- 头部和上半身的放松- 手臂的自然摆动- 正确的站姿和行走姿势2. 行走与礼仪- 行走时的微笑和目光交流- 迎宾和告别礼仪中的行走和步伐要求- 礼貌行走和尊重他人的空间3. 宽步、小步和步伐快慢的灵活运用- 不同场合下的行走要求和合适的步伐选择- 如何根据走路的目的和距离调整步伐4. 实践活动- 行走大赛:比赛学生展示优雅的行走姿势和技巧- 音乐行走:配合不同节奏的音乐进行行走练习- 行走小剧场:学生表演特定场景下的行走和交流三、教学步骤1. 介绍行走的基本要素和技巧,并示范正确的姿势和步法。

2. 利用测量仪器或视频分析学生的行走姿势,指出改进的方向。

3. 进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和训练。

4. 建立行走习惯的巩固机制,例如制定每天行走的时间和路线,进行规范行走的实践。

5. 评估学生的行走表现,对行走习惯有突出表现的学生进行表扬和奖励。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示范法、实践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行走技巧和自信心。

五、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表现、实践活动和学生自我评价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估。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行走表现,进行个别评估和指导。

六、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准备一些音乐、测量仪器、实践活动所需的道具和场地等。

七、教学延伸通过培养学生优雅行走的习惯和技巧,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其他礼仪和沟通技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可以结合相关教材和视频资源,深入讲解行走礼仪和跑道上的技巧,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鼓励学生,引导他们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行行重行行》教案 北京课改版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行行重行行》教案 北京课改版

感慨幽怨 重拾勇气
宽慰期待
中小学最新教育资料
中小学最新教育资料 教学内容:
【先导】 中 国 的 古 典 诗 歌 从《 诗 经 》、《 楚 辞 》一 路 走 来 ,发 展 到 东 汉 末 年 ,在 诗 歌 的 百 花 园 中 又 盛 开
了一朵绮丽的花朵,它就是《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人们给予了它 很高的评价,有人称赞它为“五言之冠冕”(刘勰),有人说它“几乎一字千金”(钟嵘),也有人称 之为“诗母”、“风余”。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行行重行行》就是《古诗十九首》的开篇之作,也 就 是 第 一 篇 ,让 我 们 一 起 走 近 她 ,看 看 这 首 古 诗 到 底 讲 述 了 一 个 怎 样 的 故 事 、抒 发 了 什 么 样 的 情 感 。
这种高明的艺术手法是古诗和汉魏乐府的一个特色,这类比喻多半取材于自然界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能使读者能够产生多方面的联想,作出多方面的解释。效果来的更加强烈,有物我互化之感。
5.“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实写 翻译:你离开一天比一天久,我因为思念你而日渐消瘦,体不胜衣。 这两句是实写自已相思之深苦。“远”:这里当时间久长讲。这里的“相去日已远”,与前面的“相去 万余里”遥相呼应。表面上看两次“相去”似乎是简单的重复,其实不然。第一次与“万余里”组合,指两 地相距之远;第二次与“日已远”组合,指夫妻别离时间之长。“缓”:这里当宽松讲。“相去日已远,” 是说离别的时间之久。“衣带日已缓”,是言其相思之深之苦。思妇思念游子,随着时间的流逝,其思念
四、逐句赏析 《 古 诗 十 九 首 》描 写 的 是 人 类 感 情 的 共 性 ,表 现 出 了 质 朴 的 特 色 ,达 到 了“ 情 真 ,景 真 ,事 真 ,

行行重行行 教案赏析

行行重行行 教案赏析

行行重行行教案赏析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题解】:这是一首思妇怀念远方游子的诗。

历来选家都将其排列在《古诗十九首》之首。

关于这首诗是一首什么样的别情诗,历来注家对此很有分歧,有的认为这是一首游子思念思妇的别情诗,有的认为这是一首思妇思念游子的别情诗等等,笔者认为考之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诗句的内容来看,把它确定为是一首思妇思念远行游子的别情诗为好。

东汉末年,大批中下层文人为了寻求出路,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宦游以求搏得一官半职。

这些外出宦游“游子”长期外出,家眷不能同往,彼此之间难免产生浓浓的伤离怨别的情绪。

而其中应尤以思妇之思念为甚,因为游子在外,虽有思念之情愫,但其为了生计仕途要终日奔波,其思念之情愫尚可暂时抛却;而思妇在家,则是终日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之中。

至于这首诗的具体作者是游子还是思妇,笔者认为这首诗的作者或是假借思妇之口吻来抒写思念远方游子的外出游子,也可能实际上就是一位留守故里的游子之妇。

【赏析】:全诗共十六句,从内容上可分作两层。

前六句为第一层,写别离;后十句为第二层,写相思。

第一层( 前六句 )写别离,主要抒写别离的状况。

一、二句是写思妇抒写别离时的眼中所见之景象和内心的感受。

从侧面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宁的社会现实。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重”:音chóng。

又。

作行而不止之意讲。

“君”:你的尊称,当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游子。

“生别离”:古代流行的成语,与死别离相对。

语出《楚辞.九歌.少司命》:“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

”一说“生别离”之“生”不作与“死”相对举之意讲,而作“硬生生”之“生”字之意讲。

如吴淇《古诗十九首定论》就采用此说来解释:“生字当解做生熟之生,犹云生生未当别而别离也。

高二语文教案《行行重行行》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教案《行行重行行》教学设计

《行行重行行》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品味情感,体悟诗歌蕴含的情感。

2、学习如何表达相思之苦。

3、比较阅读,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中过古典诗歌从《诗经》《楚辞》一路走来,发展到东汉末年时,又一朵奇葩盛开在诗歌百花园中,即《古诗十九首》。

它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

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

诗歌本是没有题目的,后人以诗歌首句作为题目。

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士子官场失意、游子思家以及思妇的怨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思妇诗。

二、了解思妇诗。

教师问:思妇诗的内容。

(有些学生认为是在外游子因思念妇人而写成的诗)教师明确:所谓思妇诗, 指的是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写作内容的诗歌。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

文人背乡离井,长期漂泊在外。

这些文人或在仕途作无望的追求,或在异乡逃避政治的迫害,更渴求有爱情、家庭的温馨,以慰藉孤独而屈辱的心灵。

以思妇之口写离别相思之情。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找同学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听一听有没有错误。

2.学生自读这首诗,找出重点字词和难点字词。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行行重行行又与君生别离活生生相去万余里距各在天一涯边道路阻且长充满险阻会面安可知怎么胡马依北风依恋越鸟巢南枝筑巢相去日以远一天天衣带日已缓宽松浮云蔽白日遮蔽游子不顾反回来思君令人老心情忧伤,形体消瘦岁月忽已晚尽头弃捐勿复道丢下3.学生再读课文,根据对字词的理解,体会诗歌的情感。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大家都能看到诗歌中体现出来的思妇对远行在外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

但这首诗除了写思念之情外,还有一丝幽怨。

从“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可以看出女子还有对丈夫久别不归、滞留他乡的怨情。

四、学习如何表达相思之苦。

1.教师:读诗歌,根据理解,给这首诗划分层次。

学生讨论,积极发言。

教师明确①1、2句为第一层,这是思念的前提。

语文必修3鲁人版第6课《古诗二首·行行重行行》教案

语文必修3鲁人版第6课《古诗二首·行行重行行》教案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教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2、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这首诗;3、体会诗歌表现的女主人公的思想感情;4、掌握联想和想象的鉴赏方法学习重点:掌握联想和想象的鉴赏方法教学过程课前活动播放赵薇演唱的《离别的车站》,用心听曲,体会歌词意境二、解题《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昭明文选》。

这十九首诗没有题目,一般以每首第一句做题目。

诗作表现了动荡、黑暗的社会生活,抒发了对命运、人生的悲哀之情。

深入浅出的精心构思,情景交融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平常语句,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形成曲终情显、含蓄动人的艺术风格。

刘勰《文心雕龙》谓之“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称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要求学生能够复述)三、整体感知1、理解是鉴赏的前提,《古诗十九首》中的作品距今年代较远,语言上难免有不懂难明之处,借助注释疏通句意,并找出不好理解的词句,小组内讨论解决提示:现场抽查4名学习主动性差的学生,主要是课下注释2、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诵读节奏3、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有人说,诗歌的妙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确实,诗歌之美贵在涵咏、妙在解吟,请在笛子独奏《妆台秋思》的音乐声中,有感情地再读全诗,领略诗歌的韵味。

四、局部揣摩(精彩赏析)“诗无达估”,读诗是最容易产生独特的体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请调动你的生活积累,任选一处你最有感触的情节或诗句展开联想与想象,用情景交融的散文化语言或其他别致的形式写出来。

(教学设想:1学生交流;2老师投影示范反;3通过学生交流和老师示范,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联想和想象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然后告诉学生:“联想”主要是联系学过的类诗,在比较异同的过程中加深对本诗的理解,比如,同样是写“远”,本诗用“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感叹无奈,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却讲“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然后引导学生注意到主人公心境的不同,一自信豪迈,一沮丧绝望。

《行行重行行》教案

《行行重行行》教案
六、《行行重行行》的艺术特色
《行行重行行》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它长于抒情,却不径直言之,而是委曲宛转,反复低徊。《行行重行行》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抒情主人公在诗中直接出现,诗中很少言及自身苦衷,但又无一语不渗透作者的离情别绪。《行行重行行》的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钟嵘《诗品》卷上称《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不作艰深之语,无冷僻之词,而是用最明白晓暢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浅浅寄言,深深道款,用意曲尽而造语新警,从而形成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语言是浓缩的、积淀已久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
如果说,“行行重行行”写出了两个人分离的一个基本的现象,那么“与君生别离”就是写由这种现象所产生的痛苦。人世痛苦分离有生离也有死别,二者哪一个更令人悲哀?死别往往是一恸而绝。而生离则是在你的有生之年永远悬念悲哀。“生别离”还有一种解释,就是硬生生的被分开。外力的作用使他分开,对亲密无间恋人来说就是极大的痛苦。这两种解释提供了两种解读的可能性。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这是“比兴”的方法,“胡马”、“越鸟”两个形象用得极有姿态。在古诗和汉魏乐府中,运用这样的方法:在绝望的悲哀之中突然宕开笔墨,插入两句从表现上看上去与下文都不甚连贯的比喻。
例如《饮马长城窟行》,在一路叙写离别相思之苦以后,突然接上去“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两句,似乎与上下文全不衔接,也未作任何指实的说明。可是,这两句能够使读者产生多方面的联想,作多方面的解释,因此,就使前边所写的现实的情事蓦然之间都有了一种回旋起舞的空灵之态。这种高明的艺术手法是古诗和汉魏乐府的一个特色。而且,在古诗和乐府中,这类比喻多半取材于自然现象。“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都是自然界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是向来如此、难以改变。的事情,用这些形象来做比喻,且不论其喻意何在,只是在直觉上就已经给读者一种仿佛是命里注定一样的无可奈何之感了。所以,古诗和汉乐府中的这一类比喻,往往既自然质朴,又深刻丰美。

行行重行行教学案

行行重行行教学案

行行重行行教学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思想内涵。

2、体会诗歌中独特的艺术表现和语言魅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教学内容】1、简介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3、探讨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思想。

4、分析诗歌的艺术表现和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与重点】1、难点: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思想内涵,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

2、重点:体会诗歌中独特的艺术表现和语言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投影仪和PPT课件,展示诗歌原文和相关图片。

2、播放优美的音乐,辅助学生沉浸在诗歌的氛围中。

3、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和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

【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诗歌的认知和感受。

2、教学策略:采用讲解、讨论、示范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学生活动:组织小组讨论和分享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讲授新课: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探讨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思想。

3、巩固练习:组织小组讨论和分享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诠释诗歌。

4、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中独特的艺术表现和语言魅力,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思想内涵。

行行重行行杜威教育思想研究在中国1、引言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20世纪全球教育的发展。

在中国,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本文将探讨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研究状况和实践应用,以期对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2、杜威教育思想概述杜威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此外,他还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理念,认为教育应该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诗歌朗诵教学设计(精选7篇)

诗歌朗诵教学设计(精选7篇)

诗歌朗诵教学设计(精选7篇)诗歌朗诵教学设计(精选篇1)一、引入新课:《古诗十九首》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组最重要的作品。

因为,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的诗歌就脱离了《诗经》的四言体式,脱离了《楚辞》的骚体和楚歌体,开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五七言体式。

在中国的旧诗里,人们写得最多的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

直到今天,写旧诗的人仍以五言和七言为主。

而《古诗十九首》,就是五言古诗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

它在谋篇、遣词、表情、达意等各方面,都对我国旧诗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二、《古诗十九首》的定名《古诗十九首》不是乐府诗。

严格地说,它是受五言乐府诗的影响而形成的我国最早的五言古诗。

《昭明文选》最早把这十九首诗编辑在一起,并为它们加了一个总的题目——“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

《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文选》卷二十九,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地所作,它的作者也不是一人,而是多人。

《古诗十九首》的好几篇作品在意境和用语上与秦嘉的《赠妇诗》多有相似之处,二者产生的年代不会相去太远,《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最迟不晚于桓帝时期。

三、《行行重行行》的作品分析《古诗十九首》描写的是人类情感的共相和基调,表现出质朴的特色,达到了情真,景真,意真的境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走了就是走了,无论指送行者,还是远行者,总而言之是两个人的分离。

“行行重行行”,行人走啊走啊,越走越远。

那远行的人向前走再向前走,前边的道路无穷无尽,而留下的那个人和他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近了。

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

“行行”言其远,“重行行”言其极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

于是,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

如果说,“行行重行行”写出了两个人分离的一个基本的现象,那么“与君生别离”就是写由这种现象所产生的痛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行行重行行教案赏析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题解】:这是一首思妇怀念远方游子的诗。

历来选家都将其排列在《古诗十九首》之首。

关于这首诗是一首什么样的别情诗,历来注家对此很有分歧,有的认为这是一首游子思念思妇的别情诗,有的认为这是一首思妇思念游子的别情诗等等,笔者认为考之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诗句的内容来看,把它确定为是一首思妇思念远行游子的别情诗为好。

东汉末年,大批中下层文人为了寻求出路,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宦游以求搏得一官半职。

这些外出宦游“游子”长期外出,家眷不能同往,彼此之间难免产生浓浓的伤离怨别的情绪。

而其中应尤以思妇之思念为甚,因为游子在外,虽有思念之情愫,但其为了生计仕途要终日奔波,其思念之情愫尚可暂时抛却;而思妇在家,则是终日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之中。

至于这首诗的具体作者是游子还是思妇,笔者认为这首诗的作者或是假借思妇之口吻来抒写思念远方游子的外出游子,也可能实际上就是一位留守故里的游子之妇。

【赏析】:全诗共十六句,从内容上可分作两层。

前六句为第一层,写别离;后十句为第二层,写相思。

第一层( 前六句 )写别离,主要抒写别离的状况。

一、二句是写思妇抒写别离时的眼中所见之景象和内心的感受。

从侧面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宁的社会现实。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重”:音chóng。

又。

作行而不止之意讲。

“君”:你的尊称,当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游子。

“生别离”:古代流行的成语,与死别离相对。

语出《楚辞.九歌.少司命》:“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

”一说“生别离”之“生”不《古诗十如吴淇而作“硬生生”之“生”字之意讲。

作与“死”相对举之意讲,名师精编优秀教案九首定论》就采用此说来解释:“生字当解做生熟之生,犹云生生未当别而别离也。

”笔者认为此说单就文学欣赏而言也符合原诗之意境的。

首句“行行重行行”,是抒写思妇在别离时眼中所见之景象。

全句五字,连叠四个“行”,中仅以一个“重”字连缀其间。

“行行”,即走啊走啊之意。

“重行行”,即又不停地行走啊行走之意。

首句一开始便紧紧地抓着读者的心,读之使人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远行之人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三回头,渐行渐远的画面。

给人一种随着游子的不停地行走,时间在不断地过去,路程在不断地延长,似乎游子从此一去便不再有复还的沉重而又压抑的感觉,一时间仿佛有种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着全诗。

叶迦莹教授对此句评价甚高,认为首句五字看似简单平易,朴质自然,完全没有丝毫安排雕饰的用意存在于其间;而且若以后世声律之说四声八病来评析它可以说它还通身是病。

如全句五字都是平声字,且有四字用字重复。

但人们读起它来却不但未尝觉得有任何违拗哑涩之感,反而觉得它就恰好正是这五个字才真正写出了人们离别时所共有的一份感觉和声音,读之给人的感觉它仿佛是“天籁”之音。

次句“与君生别离”是抒写思妇别离时的内心感受。

“与君”二字表现出思妇与游子关系之亲切。

而“生别离”三字则又表出思妇对此之无奈与不甘和难舍之情。

“别离”是人类最普遍最不可避免的悲苦之情。

而“别离”又可分为“死别”和“生别”两种。

而“生别”之悲苦则又重于“死别”。

“死别”于人一时间虽然说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但对死者而言这一别则意味着一了百了了;对活着的人而言,则又因为它是一种无可挽回的生命终结,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心灵的悲苦也会慢慢地得到平复。

而“生别”则不同,“生别”则是两个相爱的人因生存的需要,而不得不分开,从此天各一方。

因为对方尚在人世,只要活着便尚有相聚的希望,而有希望便会有期盼,又因有期盼便会产生相思之情。

所以,只要对方活着一天,其煎熬痛苦思念之情便与之相伴随着相爱双方活着的每一天。

三、四、五、六句是抒写思妇在别离之后的心理活动。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是思妇的想象之词。

与游子分别已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由于音讯杳无,不知游子已去了什么地方,在思妇看来她与游子之间的距离恐怕已经有万里之遥了吧,当然这里的“万余里”不可着实来讲,只不过是极言距离之遥远之意。

既然是相隔万里,所以在思妇看来,自然是以君之行处为天涯;游子离家万里,当然也是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

所以诗人说是“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了。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道路阻且长”,在句意上紧承上句“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而来。

此句语出《诗经.秦风.蒹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阻”,指道路上的障碍;“长”,指道路间的距离。

但在此句“道路阻且长”中,其“阻”和“长”的含义比之《诗经.秦风.蒹葭》中的原义则更为泛。

游子去乡万里,与思妇是各在天一涯,其间路途之遥远,这是与《诗经.蒹葭》中在水一方的伊人间的距离是不可比的;而且其间的障碍“阻”挡.秦风名师精编优秀教案也不仅仅只是只有一水相隔,思妇与游子相距万里其中不知有多少高山大河障碍阻挡其间。

再加上当时东汉末年社会动乱,战争频繁,更增加了路途之艰险。

因此对思妇而言此生可以说已经不存在什么见面的希望了。

所以思妇在此自然地发出“会面安可知!”这一充满相思之苦和绝望之悲的哀吟和叹息。

第二层( 后十句 )写相思。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这两句是用比兴的手法,说明自然界的飞禽走兽都有思念故土的本能和情感。

“胡马”:指北方的马。

“依”:作依恋讲。

一说作“嘶鸣”讲。

“越鸟”:指南方的鸟。

古代的“越”指今广东福建一带地区,代指南方。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比喻。

它主要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不忘本,如李善《文选注》引《韩诗外传》“诗曰‘代马依北风,飞鸟栖故里'皆不忘本之谓也”。

一种是《吴越春秋》:“胡马依北风而立,越燕望海日而熙,同类相亲之义也”。

无论是“不忘本”,还是“同类相亲”,都是用来比喻人不忘乡土的情感的。

第七、八句,是全诗由写别离转入写相思的过渡句。

诗人于极度的思念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用比兴的手法,连用两个表面上看来似乎与上下文并不相连贯的比喻,来说明动物尚且有不忘故土的本能,你看生长在北方的马儿即使离开了北方,但是一旦北风吹起来了便会依恋着北风嘶呜;生长在南方的鸟儿即使离开了南方,但是它做窝也要选择向南的树枝,作为离乡的游子,难道你不思念故土吗?因此说这两句的真正用意是暗示、提醒游子,禽兽尚且如此,你作为人且能无情?“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这两句是实写自已相思之深苦。

“远”:这里当时间久长讲。

这里的“相去日已远”,与前面的“相去万余里”遥相呼应。

表面上看两次“相去”似乎是简单的重复,其实不然。

第一次与“万余里”组合,指两地相距之远;第二次与“日已远”组合,指夫妻别离时间之长。

“缓”:这里当宽松讲。

“相去日已远,”是说离别的时间之久。

“衣带日已缓”,是言其相思之深之苦。

思妇思念游子,随着时间的流逝,其思念之情愈加浓烈,以至于茶饭无思,人是一天一天地消瘦下去,身上穿的衣服也觉得是愈来愈宽松起来。

这两句表面上是写思妇对自已衣着形体的感受变化,实则表现了自已对游子的相思之深苦。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这两句是写思妇在思念哀怨中产生的怀疑和忧虑。

“浮云蔽白日”是古代最流行的一种比喻。

一般用于谗臣之蔽贤,“浮云”常用来喻谗臣;“白日”常用来喻君王。

同时,古人也常用日、月来比喻男人或丈夫。

而在此句中,“浮云蔽白日”究竞作何种理解?历来注家见解不一。

而我则赞同张玉谷《古诗十九首赏析》中的见解:“浮云蔽日,喻有所惑,游不顾反,点出负心。

”对此,马茂元教授也认为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君臣之间的关系和夫妇之间的关系,在观念上是统一的。

因此,他们认为这里的“浮云”是用来喻指游子在外结识的新欢;而“白日”则是用来喻指远游未归的游子。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这两句是写思妇的想象。

游子外出久久未归,是不是他在外结识了新欢,而不顾我在家的思念和哀痛,不想返回故土?这是思妇独自在家,于久久的思念哀怨之中难免产生的怀疑和忧虑。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思妇是这样的怀疑和忧虑,但是她对久久未归的游子,还是满怀着浓浓的爱意和谅解,仍然把游子比作灿烂的白日,仍然把游子久久未归看作是他不是不愿返回故土,而是因不得已的原因而顾不上返回故土。

读这两句诗,我们可在思妇的哀怨忧虑之中体会出我国古代妇女温柔敦厚的传统美德!“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这两句是继续写思妇内心相思的苦痛和感受。

“思君令人老”思妇在长期的思念忧虑哀伤之中,深深地感受到身心之疲惫和憔悴,恍惚之间,似乎容颜已老,红颜不在;时间也在飞速地流逝,仿佛之间又过去了一年。

这里的“思君令人老”当然并不是指因相思而使人的年龄老大,而是指主人公内心的感觉,人本不老,而心情的忧伤,致使形体上的消瘦,好象使人衰老了一样。

“岁月忽已晚”,也不是说时间的早晚,而是说时间流逝之迅速。

古人将一年之尾谓之“岁晚”,一生之尾也谓之“岁晚”,而人的一生又有多少个年尾“岁晚”呢?此句慨叹人生岁月匆匆,年华易逝。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弃捐”:犹言丢下之意。

“勿复道”:不要再说了。

因为这些相思忧愁现在是说也无用, 多说不过是徒增伤心罢了。

“努力”:这里有不可为而为之之意。

“加餐饭”:是当时社会上习用的一种最亲切的劝慰别人的成语。

如《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有‘加餐饭',下有‘长相思'”。

“努力加餐饭”,加餐饭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是一件很平常的一件事,但由于主人公是终日相思忧虑不止,可以说是到了百事无趣,茶饭不思的地步,要想加餐饭又何尝容易做到,,所以才只有要努力去为之才行。

这两个字之加看是简单,实则“充满了对于绝望的不甘与在绝望中强自挣扎支持的苦心”(见《迦莹论诗丛稿.一组易懂而难解的好诗》 )。

对最后两句诗的解说历来是众说纷纭,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对“弃捐勿复道”句而言,一种是把游子当作负心汉,把思妇当作弃妇的前提上来解释,“弃捐”就解作被抛弃搁置之意,那么这句的意思就是说这些被抛弃的悲哀和痛苦不再去说它了;一种是不把游子当作负心汉,把思妇当作弃妇的前提上,来解释“弃捐”,“弃捐”就解作为丢开一边的意思,,那么这句的意思就是说这些相思忧愁和悲苦,暂且抛开不要再去说它了。

对“努力加餐饭”句而言,所存在的两种解说是承上句而来的。

一种是说自已虽然被痛苦地抛弃了,但自已也不去忧伤不去提它了,只是希望负心的游子你还是努力加餐自已多多保重吧!一种是说此句是自我劝勉之词,意思是说把相思忧愁这些伤心的事都丢开一边不去说它了,自已还是努力加餐,自已保重吧!笔者认为在人性本美好和不违背诗意的前提下,把“弃捐勿复道”作第二种解说;把“努力加餐饭”在作第二种解说的基础上,理解为既是思妇对自已,也是对游子的相互宽慰和勉励为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