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翻译赏析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翻译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甫。
其全文古诗如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前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作于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春。
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他的部将李怀仙斩其首来献,安史之乱结束。
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全诗八句。
开头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诗的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注释】⑴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⑵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⑶涕:眼泪。
⑷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⑸漫卷(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
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⑹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⑺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⑻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⑼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翻译】在剑南外忽然听到官军已经收复河南、河北一带,高兴得连泪水都沾湿了我衣裳,回头看妻子儿女的忧愁都不知道去哪了,我随意地用手卷起书本,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我忍不住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纵情高歌,开怀畅饮,一路春光可以伴我回故乡了。
我准备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又直下襄阳回到洛阳。
【赏析】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翻译及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翻译及赏析一、协议关键信息1、诗词题目:《闻官军收河南河北》2、作者:杜甫3、诗词体裁:七言律诗二、原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三、翻译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
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四、赏析11 背景与情感基调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 年)春。
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
杜甫听到这一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
全诗情感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
111 首联“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开篇写“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初闻”则是听闻后的第一反应。
“涕泪满衣裳”,以形传神,表现了诗人乍一听到这个消息时的极度喜悦和激动,以至于泪水沾满了衣裳。
112 颔联“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妻子愁何在”,诗人回头看妻儿,他们的愁容已经消失不见。
“漫卷诗书喜欲狂”,“漫卷”二字形象地描绘了诗人随意收拾诗书的动作,“喜欲狂”则进一步烘托出诗人的狂喜之情。
12 颈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白日放歌须纵酒”,诗人在白天也要放声高歌,开怀畅饮。
“青春作伴好还乡”,这里的“青春”指春天,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正好还乡。
这一联进一步展现了诗人的兴奋和迫不及待。
121 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从”“便下”,写出了诗人想象中归乡的路线,一气贯注,迅速而急切,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五、艺术特色21 节奏明快全诗的节奏轻快流畅,与诗人欢快的心情相得益彰。
每一句都充满了活力和动感,读来令人心情振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及注释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及注释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杜甫【朝代】唐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
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注释
1.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2.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3.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4.涕:眼泪。
5.却看:回头看。
6.妻子:妻子和孩子。
7.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8.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
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9.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10.放歌:放声高歌。
11.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12.青春:指春天的景物。
作者想象春季还乡,旅途有宜人景色相伴。
13.作伴:与妻儿一同。
14.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15.便:就的意思。
16.襄阳:今属湖北。
17.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注释及简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1.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
公元 763 年被官军收复。
2.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
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3.却看:回过头来看。
妻子:妻子孩子。
4.漫卷:随便卷起。
5.白日:白天。
纵酒:纵情喝酒。
6.青春:绿色的春天。
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7.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8.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
【简析】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
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
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如今“忽传收蓟北”,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
“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
“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注释及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注释及赏析此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
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代: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及注释译文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
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注释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
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创作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赏析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翻译及赏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翻译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简析: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这首诗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此诗四联全用对仗,而且全是工稳的对仗,这是古诗中少见的,他的律诗经常有八句全对的例子,而且诗义流畅通顺,毫无凝滞之感,这不是天才是什么?诗本来就有诗意美和形式美两种美感,李杜各占其中之一而已。
李白是写意高手,杜甫是工笔大家。
注释:1、却看:回看。
2、愁何在:不再愁。
3、漫卷:随手卷起。
古代诗文皆写在卷子上。
4、青春句:意谓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还乡时并不寂寞。
5、即从两句:想像中还乡路线,即出峡东下,由水路抵襄阳,然后由陆路向洛阳。
此诗句末有自注云:“余有田园在东京。
”(指洛阳)。
巴峡:四川东北部巴江中之峡。
巫峡: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三峡之一。
襄阳:今属湖北。
译文: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光得快要发狂!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赏析一: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
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人所共有的。
全诗毫无半点饰,情真意切。
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原文佚名译文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
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注释⑴闻:听说。
官军:指唐朝军队。
⑵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
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⑶涕:眼泪。
⑷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⑸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
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⑹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⑺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
作伴:与妻儿一同。
⑻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⑼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译文及注释唐代: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
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翻译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家家阖户皆应战。
愁闻一夜发三川,胆落龙门泪满川。
当朝已过三十载,幸逢岁稔九华年。
欲写彭城应接处,先悲庐山谪仙颜。
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人人都赶去应战。
听说一夜间发动了三个军区,胆战心惊哭泣满脸。
我这朝代已经过去了三十年,幸遇到人丰收的九华年。
我想写彭城应接的情景,但我先要把因为庐山谪居而悲伤的感受倾诉出来。
此意应在当晚闻到消息后,对疆土上一片动荡的状态感慨万千。
作者以庐山谪仙颜自居,与中国境内的局势相比,深受其动荡动之于情的影响,苦涩的悲伤化为一泓感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化险为夷,心系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爱国可不是杜甫一个人的专利,你还知道哪些爱国诗人和诗句?
生答,出示课件,齐读
(六)齐读古诗,结束
师:最后,我们再一起带着喜悦之情齐读这首诗。会背的同学不要看课文,背出来。
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现实
喜
想象
爱国
师:流了多少泪就有多高兴。我们刚才说“衣裳”是一整套的衣服,这眼泪都把一整套的衣服弄湿了,别提有多高兴了
师:除了这句,还有没有?
生:漫卷诗书喜欲狂
师:“漫卷诗书”什么意思?
生:胡乱地把书卷起
师:干嘛去?
生:回家去
师:杜甫是读书人,书可是他的宝贝,连这样爱书的人都“漫卷诗书”,可见他此时的心情是有多?
生:高兴
师:还有吗?
生: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师:有没有人知道这时候杜甫已经几岁了?
生:……
师:此时杜甫他已52岁了。在古代,已经可以成为一个老人了。这么个老头在那又唱歌又喝酒,此时杜甫的那股高兴劲儿,使他手舞足蹈。
师:还有吗?
生:却看妻子愁何在?
师:本来愁什么?
生:愁吃住、回家、保命……
师:在这样的战乱年代中,杜甫和老百姓最渴望什么?
生:和平!(出示课件)
师:对,是和平!那么现在,和平终于来到了!(出示课件)
(二)整体感知
(课件出示古诗)
师:先一起读一读标题
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师:“闻”是什么意思?
生:听说(板书)
师:合起来就是?
生:听说冠军收复了河南河北
师:好,先自己读一读诗吧,自己读,自由读,读出你自己的节奏和感觉。
生:地名
师:对,有很多地名。都有哪些地名?找出来,画出来
生自由找诗中地名
师:你们知道这些地方都在哪儿吗?
生:……
(出示课件)
师:来,看上面。先看一看上面的注释,还有地图,再回到诗中去读一读,看看有没有不一样的感觉。
生看地图并再次读诗
师:怎么样,有没有不一样的感觉?是不是感觉很远?
生:是
师:既然那么远,还有“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可见这速度是有多?
(师生齐读)
师:这么开心,是不是要带回去跟你们的父母分享一下?
生:是
师:那他们读不懂诗怎么办?请你用现代汉语把这首诗写下来,回去把这喜悦带给你们的父母。
(生随堂练笔并全班交流)
师:杜甫如此欣喜若狂,只是因为他有饭吃了,能回家了吗?
生:不是
师:还因为什么?
生:国家统一了
师:是啊,国家的统一才是真正值得高兴的啊!由此可见,杜甫也是一位伟大的?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段日子里,他度日如年。由于战乱,杜甫和很多老百姓都背井离乡,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在那苦难的日子里,杜甫曾写下这样的名句:
师:他曾看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曾因小儿子活活饿死而发出“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的悲叹;也曾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心酸;他也曾这般想家“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谷来镇中心小学沈佳伟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特别是诗中的古今异义词;
2.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背诵
3.体会诗中所含的喜悦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古诗,特别是诗中的古今异义词
2.难点:体会诗中所含的喜悦之情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查阅资料,了解有关杜甫的相关信息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师:现在这些忧愁都已经一扫而空。还愁吗?
生:不愁
师:开心吗?
生:开心
师:还有哪里可以看出喜?
生: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师:他回家了吗?
生:没
师:那这两句话哪儿来的?
生:想象出来的。(板书)
师:是啊,现实中的喜写不够,还要来点想象的。这真正是“欣喜若狂”啊!
师:感受到“喜”了没?
生:感受到了
师:带着这种“喜”,再一起来读诗。
师:哪里可以看出“喜”?找一找诗中能表现“喜”的人物的言行举止。(出示课件)
生1:初闻涕泪满衣裳
师:哦,你找到了这句。这句哪里看出喜?
生:涕泪满衣裳
师:“涕”是什么意思?
生:眼泪
师:那流泪了应该是悲啊,怎么变“喜”了?
生:喜极而泣
师:对啊,太高兴了,高兴得都流下了眼泪。喜极而泣,有多高兴?
生:很高兴
他的诗,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人民生活的疾苦。因此被誉为“诗史”。其中,有一段悲惨的历史,叫“安史之乱”。(出示课件)
师:(指名一前排学生读)
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前后达八年之久。
这期间,战火纷飞,民不聊生,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杜甫也因此流落他乡……
生:快!
师:这首诗也被称为“天下第一快诗”
(四)研读古今
师:除了那些地名,这首诗中还有哪些地方是你不懂的?
生:……
师讲解“衣裳”、“妻子”、“青春”三个古今异义词
(五)精读诗文,感受“喜”
师:读懂了诗中的古今异义词,那么要读懂这首诗也就不难了。这首诗是围绕着哪一个字来写的?谁来说一说?
生:喜!(板书“喜”)
(生读诗)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他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好在哪里?
生:……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指名读)
……பைடு நூலகம்
师:听老师来读一读(师范读)
师:会读了吗?
生:会
师:好,大家一起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起
生齐读
(三)了解地名
师:读了那么多次,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首诗跟别的诗有一点不同。这首诗里面有很多的?什么?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出示杜甫照片)
师:同学们,我们的老朋友又来了。他是谁?
生:杜甫!
师:谁还记得哪些关于他的信息?
生:他被称为“诗圣”。(课件出示“诗圣”)
生:他的诗被成为“诗史”。(课件出示“诗史”)
师:他的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
生:……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出示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