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ppt课件
合集下载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件

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ppt课件
目录
• 诗人简介 • 古诗背景 • 古诗解析 • 古诗鉴赏 • 古诗影响与评价 • 古诗应用与拓展
01
诗人简介
杜甫的生平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 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 称“李杜”。
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的士族家庭,自幼聪颖 好学,少年时便以诗才闻名。
艺术手法
手法一:对比
详细描述:诗中通过对比“却看妻子愁何在”与“漫卷 诗书喜欲狂”,将家人的忧愁转变为欢喜,形成强烈的 情感反差,使喜悦之情更加突出。 总结词:直接抒发内心情感,不事雕琢。
总结词:通过对比表达强烈的情感反差。
手法二:直抒胸臆
详细描述:整首诗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听到官 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的喜悦和激动,语言质朴自然,不 事雕琢,情感真挚动人。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6
古诗应用与拓展
古诗在现代的应用
文化传承
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通 过学习和欣赏古诗,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学教育
在中小学教育中,古诗是重要的文学教育内容之一,通过学习古诗 ,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旅游文化
古诗中有很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内容,通过欣赏古诗,可 以激发人们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语言特色
平实自然
整首诗语言质朴,不事雕琢,情感真 挚,读来朗朗上口。
节奏明快
诗句之间的节奏感强烈,给人以欢快 的感觉,与诗人的喜悦情感相得益彰 。
用典精妙
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 阳”,巧妙地运用了四个地名,既描 绘了诗人归乡的路线,又体现了诗人 的喜悦之情。
目录
• 诗人简介 • 古诗背景 • 古诗解析 • 古诗鉴赏 • 古诗影响与评价 • 古诗应用与拓展
01
诗人简介
杜甫的生平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 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 称“李杜”。
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的士族家庭,自幼聪颖 好学,少年时便以诗才闻名。
艺术手法
手法一:对比
详细描述:诗中通过对比“却看妻子愁何在”与“漫卷 诗书喜欲狂”,将家人的忧愁转变为欢喜,形成强烈的 情感反差,使喜悦之情更加突出。 总结词:直接抒发内心情感,不事雕琢。
总结词:通过对比表达强烈的情感反差。
手法二:直抒胸臆
详细描述:整首诗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听到官 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的喜悦和激动,语言质朴自然,不 事雕琢,情感真挚动人。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6
古诗应用与拓展
古诗在现代的应用
文化传承
古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通 过学习和欣赏古诗,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学教育
在中小学教育中,古诗是重要的文学教育内容之一,通过学习古诗 ,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旅游文化
古诗中有很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内容,通过欣赏古诗,可 以激发人们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语言特色
平实自然
整首诗语言质朴,不事雕琢,情感真 挚,读来朗朗上口。
节奏明快
诗句之间的节奏感强烈,给人以欢快 的感觉,与诗人的喜悦情感相得益彰 。
用典精妙
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 阳”,巧妙地运用了四个地名,既描 绘了诗人归乡的路线,又体现了诗人 的喜悦之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PPT课件

请同学综合运 用以上方法,默读 弄清诗意,不理解 的可以打上“?”。
21
相互合作,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jì
tì
chánɡ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xiān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首好诗,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也总是蕴含着一种心 情!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
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 他还要做什么?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春天
诗人像小孩一样欢乐得手舞 足蹈还不尽兴,还需要“放歌纵 酒”才能把喜情抒尽。“白日放 歌”纵酒,不是借酒消愁,而是 以酒助兴;今日之高歌,不是长 歌当哭,而是快乐地歌唱。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9朗读 (幻灯片下播源自)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点击下一页
交流方法
结合注释 反复读中理解 联系插图 发挥想象 串联词义
在白天便高歌痛饮,想着正好趁春 天启程返乡。
40
这是诗人喜悦情感的第三次爆发。不仅如此, 诗人恨不得立即归去,甚至已经想象到了返乡的路 上是怎样的一番情景。
41
想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写出了时间之迅疾 正是诗人归心似箭的真实写照。
42
这是一条怎样的归乡之路呢?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ppt课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ppt课件
本课件将带您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书,涵盖了该书的主题、设计风 格、目标受众和内容概述。
背景介绍
时间背景
描述书中事件发生的历史时期,以及相关社会 背景。
政治背景
概述与书中相关的政治事件和影响。
地理背景
介绍书中事件发生的地理环境,地域特点等。
军事背景
解释与书中相关的军事事件和背景。
故事梗概
1 梗概1
简要描述《闻官军收河南 河北》的故事情节和主要 人物。
2 梗概2
深入探讨故事中的关键事 件和转折点。
3 梗概3
强调故事中的核心主题和 价值观。
相关事件
1
事件1
详细描述书中相关的第一个重要事件。
事件2
2
解释书中的另一个关键事件以及其影响。
3
事件3
探讨与书中相关的最后一个重要事件, 并分析其结果。
总结
主要观点
结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总结书中表达的核心思想和观点。 得出与书中主题相关的结论。
提问和讨论
引导观众思考,并促进互动交流。
本课件将带您了解《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书,涵盖了该书的主题、设计风 格、目标受众和内容概述。
背景介绍
时间背景
描述书中事件发生的历史时期,以及相关社会 背景。
政治背景
概述与书中相关的政治事件和影响。
地理背景
介绍书中事件发生的地理环境,地域特点等。
军事背景
解释与书中相关的军事事件和背景。
故事梗概
1 梗概1
简要描述《闻官军收河南 河北》的故事情节和主要 人物。
2 梗概2
深入探讨故事中的关键事 件和转折点。
3 梗概3
强调故事中的核心主题和 价值观。
相关事件
1
事件1
详细描述书中相关的第一个重要事件。
事件2
2
解释书中的另一个关键事件以及其影响。
3
事件3
探讨与书中相关的最后一个重要事件, 并分析其结果。
总结
主要观点
结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总结书中表达的核心思想和观点。 得出与书中主题相关的结论。
提问和讨论
引导观众思考,并促进互动交流。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共29张PPT)人教部编版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juǎn):胡乱地卷起。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译文:回 头看妻子和孩 子哪还有一点 的忧伤,胡乱 地卷起诗书欣 喜若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春天。 作伴:与妻儿一同。
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你用一 个字概括。
喜
回家!回 家!终于可以 回家了!
学完这首诗你能感受到诗人欣喜欲狂的心 情吗?请你根据老师所讲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说 说这首诗的大意。也可以根据诗意编排一个小 短剧,表现给大家看看。
译文: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 刚刚听到时我激动地涕泪满衣裳。回头看妻子 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 喜若狂。日头照耀我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 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快快动身起程 从巴峡穿过巫峡,到了襄阳后直奔洛阳。
译文:日头照 耀我放声高歌痛饮 美酒,趁着明媚春 光与妻儿一同返回 家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立即、赶快。 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 代城池。
译文:快快动身起程从巴峡 穿过巫峡,到了襄阳后直奔洛阳。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捷报之突然。 听到消息后的 反应。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探究读
根据朗读指导,朗读诗文,探究下列问题:
读完诗文,找出诗人 “涕泪满衣裳”的原因。
朗读指导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朗读基调 是喜悦激动,语气欢快,前六句读出 诗人喜欲狂的心情;后两句语速变快 读出诗人心情的急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回 头看妻子和孩 子哪还有一点 的忧伤,胡乱 地卷起诗书欣 喜若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春天。 作伴:与妻儿一同。
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请你用一 个字概括。
喜
回家!回 家!终于可以 回家了!
学完这首诗你能感受到诗人欣喜欲狂的心 情吗?请你根据老师所讲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说 说这首诗的大意。也可以根据诗意编排一个小 短剧,表现给大家看看。
译文: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 刚刚听到时我激动地涕泪满衣裳。回头看妻子 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 喜若狂。日头照耀我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 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快快动身起程 从巴峡穿过巫峡,到了襄阳后直奔洛阳。
译文:日头照 耀我放声高歌痛饮 美酒,趁着明媚春 光与妻儿一同返回 家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立即、赶快。 便:就的意思。 襄阳:今属湖北。 洛阳:今属河南,古 代城池。
译文:快快动身起程从巴峡 穿过巫峡,到了襄阳后直奔洛阳。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捷报之突然。 听到消息后的 反应。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探究读
根据朗读指导,朗读诗文,探究下列问题:
读完诗文,找出诗人 “涕泪满衣裳”的原因。
朗读指导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朗读基调 是喜悦激动,语气欢快,前六句读出 诗人喜欲狂的心情;后两句语速变快 读出诗人心情的急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PPT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听说
[唐] 杜甫
黄河
闻
河
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蓟北,杜甫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于是写下这首诗。
tì
涕
涕泪
cháng
裳
衣裳
蓟
蓟北
xiāng
襄
襄阳
jì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联系上文,杜甫为何“放歌”,“纵酒”?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体会最后两句诗的妙处
◎巴峡——巫峡
◎襄阳——洛阳
“即从”“穿”“便下”“向”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四个动词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出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哪还有一点的忧伤?
欣喜若狂
回头看
妻子和孩子。
胡乱地卷起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声高歌。Βιβλιοθήκη 应当。开怀畅饮。指春天
与妻儿一同。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就
立即
经过
wū
笔画:
组词:
巫
巫峡 巫师
剑外:指作者所在的蜀地。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青春:指春天。
蓟北:泛指唐朝蓟州北部地区,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
听说
[唐] 杜甫
黄河
闻
河
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蓟北,杜甫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于是写下这首诗。
tì
涕
涕泪
cháng
裳
衣裳
蓟
蓟北
xiāng
襄
襄阳
jì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联系上文,杜甫为何“放歌”,“纵酒”?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体会最后两句诗的妙处
◎巴峡——巫峡
◎襄阳——洛阳
“即从”“穿”“便下”“向”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四个动词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出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哪还有一点的忧伤?
欣喜若狂
回头看
妻子和孩子。
胡乱地卷起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声高歌。Βιβλιοθήκη 应当。开怀畅饮。指春天
与妻儿一同。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就
立即
经过
wū
笔画:
组词:
巫
巫峡 巫师
剑外:指作者所在的蜀地。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青春:指春天。
蓟北:泛指唐朝蓟州北部地区,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
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件-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八句诗,其急如飞……生平第一快诗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课堂小结
这位伟大的诗人,一生写下了一千五 百多首诗,记录着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 因此他的诗被称作“诗史”。透过他的诗 句,隔着千年的时空,我们仍然深切地感 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
qīn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 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 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 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来自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有同学读过相关资 料吗?
安史之乱
9.古诗三首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解诗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听说 官军——唐王朝的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地区,那里是 被安史叛军占据之地。不同于今天的河南河北。
初读古诗
自由朗读诗句
要求: 前两遍声音略低,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第三遍放声朗读,读出诗的韵律来。
初读古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小组讨论:喜从何来?喜在何处?
写出意外惊喜之况,有如长比放流,骏马注坡, 直是一往奔腾,不可收拾。
9 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件(共23张PPT)

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这四首诗分别表达 了杜甫怎样的思想感情?
2. 全班交流汇报: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苦难 诗人,人民的诗人?
忧国忧民
初读古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喜极而泣 [唐]杜甫 悲喜交加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设身处地想一想:诗人的亲人们都不再
愁眉苦脸,原来,他们都愁些什么呢?
闭上眼睛想象诗人的苦难的八年生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字词学习
jì
蓟北
shang
衣裳
tì
涕泪
xiāng
襄阳
初读古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时代背景
安史之乱
新课导入
关于杜甫你了解多少?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 圣”。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 称为“诗史”。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 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 ,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 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 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轻舟已过万重山”,感受诗人愉快的 心情。
用轻快、愉悦的心情齐读尾联两句。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ppt

漫卷诗书喜欲狂
诗人兴奋地胡乱收拾起书卷,高 兴得快要发狂了。
主题思想
01
表达了诗人听到叛乱平定、祖国统一消息后的极度喜悦之情。
02
表现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和热爱。
03
艺术手法
01
直抒胸臆
诗人直接表达了自己听到消息后的激动和喜悦之情,没有过多的修饰和
节奏明快
诗歌的节奏明快,语言流畅,读来朗朗上口,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 受到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兴奋。
形象生动
诗人通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自己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 后的喜悦心情和归乡之愿,使诗歌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意境营造
欢快氛围
诗人通过描绘自己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的喜悦心情, 营造出一种欢快、热烈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 心的激动和喜悦。
03
诗歌内容解析
诗文解释
剑外忽传收蓟北
诗人听到唐军在剑门关外打败了 叛军,收复了河北的消息。
初闻涕泪满衣裳
诗人听到消息后,激动得泪流满 面。
却看妻子愁何在
诗人回过头看自己的妻子,发现 她也不再愁眉苦脸了。
青春作伴好还乡
诗人想要趁着大好春光,和妻子 一同回乡。
白日放歌须纵酒
诗人想要放声高歌,开怀畅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目录
• 诗人简介 • 诗歌背景 • 诗歌内容解析 • 诗歌鉴赏 • 杜甫的其他诗歌作品
01
诗人简介
杜甫的生平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与李白并称为 “李杜”。
杜甫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自幼聪慧好学,早年在洛阳、长安等地游历,结交了许 多文人墨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郭子仪、李光弼进击安庆绪,包围邺郡,史思明 带兵援助安庆绪,合并其兵,回范阳,称大燕皇 帝。
• 史思明与李光弼相持年余后被养子史朝义所杀。 李光弼再借回纥兵,大破史朝义。史朝义部下田 承嗣、李怀仙降唐,史朝义被杀,安史之乱遂告 平定。
•
5
6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 杜甫
剑外 忽传 收蓟北, 初闻 涕泪 满衣裳。 却看 妻子 愁何在, 漫卷 诗书 喜欲狂。 白日 放歌 须纵酒, 青春 作伴 好还乡。 即从 巴峡 穿巫峡, 便下 襄阳 向洛阳。
1
1、知诗人、解诗题 2、了 解 写 作 背 景 3、 明诗意 、悟诗情 4、 赏 析 、 抓字眼
2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 大诗人,号称“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原籍湖 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 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 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和唐 朝诗人李白合称“李杜”。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阳光灿烂
美好的春天
颔联、颈联:
写全家人欣喜若狂,准备还乡的情 景
18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瞬间即至,瞬间即过, 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境
尾联: 写诗人扇动想象的翅膀迅捷如飞,
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19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 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 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 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 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 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 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22
赏析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 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 ”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 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个人颠沛流离, 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 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 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 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 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 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 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 括这一切。
7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忽然间从剑外传来了 收复蓟北的消息, 我刚刚听到这个喜讯, 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8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再看看妻子和孩子, 哪里还有一丝忧伤。 我胡乱地把诗书一卷, 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9
白 日 放 歌 须 纵酒, 青 春 作 伴 好 还 乡。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 畅饮美酒,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 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15
就一直奔向洛阳。
16
表明消息来 得突然,又极
为迅速
尽写悲喜交加, 酸甜共涌之态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两个地名,表明相 隔数千里之远
是刚一听 到之意
首联: 写听到消息惊喜的情形。
17
多年流亡的艰辛满布于妻子 儿女们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去
他们高兴得好像有些癫狂了,生 动得表现了诗人一家在突然到 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变化
首联 捷报传来喜泪沾裳(盼望已久)
闻
官
军 收
颔联 妻子一扫往日愁云(欣喜若狂)
河
南 河
颈联 纵酒欢唱作伴还乡(多年愿望)
北
欢 庆 胜 利 喜 还 乡
尾联 想象中飞驰到洛阳(归心似箭)
主题思想:诗人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形象地书写了 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之情.
20
理解诗歌感情(主旨)
3
“闻”就是听说的意思。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是杜甫在历经安史之乱之后,一家人 流落到蜀地避难。听说朝廷收复失地, 打败叛军,天下就要平定,百姓即将 重新获得平定的生活而感到喜悦的心 情,所以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后 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之情的七言律诗。 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两地
4
• 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安禄山恐杨国忠对己不利, 遂以讨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叛变,安禄山一路 南下,不足两月,已攻陷洛阳,自立为燕帝,国 号燕。 不久,安禄山被长子安庆绪所杀。郭子仪 得回纥之助,收复长安和洛阳。
• 史思明降唐,受封为范阳节度使。唐室恐怕史思 明再反,欲将之消灭,究泄,史思明遂反叛。
10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放舟从巴峡东下,
穿越那巫峡的叠峰,
顺流而下,
一过襄阳,
就直奔向洛阳。
11
河北 四川 河南
(剑外)
12
四 川 剑外
河 蓟北
北
河 南
13
河 蓟北
北
四川
巴峡
剑外 长
河 洛阳
南 巫峡
襄阳
东 海 江
14
忽然间从剑外传来了收复蓟北的消息, 我刚刚听到这个喜讯, 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再看看妻子和孩子, 哪里还有一丝忧伤。 我胡乱地把诗书一卷, 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 畅饮美酒,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 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放舟从巴峡东下, 穿越那巫峡的叠峰, 顺流而下, 一过襄阳,
1、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是哪三个字?
喜欲狂
2、诗中的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
漫卷诗书
放歌纵酒
3、概括诗歌主旨
诗人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形象地书写了
听到官军收复失地后欣喜若狂和迫切
还乡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
之情
21
想一想
巴峡、巫峡在四川,襄阳在湖南,洛阳在河 南,跨越了三个省,本应是很累的,而诗人 却觉得非常轻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我们可 以看出什么?
23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 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 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 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 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 ”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 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 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 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 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 的欢乐。
• 史思明与李光弼相持年余后被养子史朝义所杀。 李光弼再借回纥兵,大破史朝义。史朝义部下田 承嗣、李怀仙降唐,史朝义被杀,安史之乱遂告 平定。
•
5
6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 杜甫
剑外 忽传 收蓟北, 初闻 涕泪 满衣裳。 却看 妻子 愁何在, 漫卷 诗书 喜欲狂。 白日 放歌 须纵酒, 青春 作伴 好还乡。 即从 巴峡 穿巫峡, 便下 襄阳 向洛阳。
1
1、知诗人、解诗题 2、了 解 写 作 背 景 3、 明诗意 、悟诗情 4、 赏 析 、 抓字眼
2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 大诗人,号称“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原籍湖 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 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 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和唐 朝诗人李白合称“李杜”。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阳光灿烂
美好的春天
颔联、颈联:
写全家人欣喜若狂,准备还乡的情 景
18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瞬间即至,瞬间即过, 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境
尾联: 写诗人扇动想象的翅膀迅捷如飞,
回到了自己的故乡。
19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 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 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 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 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 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 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22
赏析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 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 ”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 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个人颠沛流离, 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 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 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 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 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 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 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 括这一切。
7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忽然间从剑外传来了 收复蓟北的消息, 我刚刚听到这个喜讯, 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8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再看看妻子和孩子, 哪里还有一丝忧伤。 我胡乱地把诗书一卷, 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9
白 日 放 歌 须 纵酒, 青 春 作 伴 好 还 乡。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 畅饮美酒,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 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15
就一直奔向洛阳。
16
表明消息来 得突然,又极
为迅速
尽写悲喜交加, 酸甜共涌之态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两个地名,表明相 隔数千里之远
是刚一听 到之意
首联: 写听到消息惊喜的情形。
17
多年流亡的艰辛满布于妻子 儿女们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去
他们高兴得好像有些癫狂了,生 动得表现了诗人一家在突然到 来的喜讯面前情感的巨大变化
首联 捷报传来喜泪沾裳(盼望已久)
闻
官
军 收
颔联 妻子一扫往日愁云(欣喜若狂)
河
南 河
颈联 纵酒欢唱作伴还乡(多年愿望)
北
欢 庆 胜 利 喜 还 乡
尾联 想象中飞驰到洛阳(归心似箭)
主题思想:诗人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形象地书写了 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之情.
20
理解诗歌感情(主旨)
3
“闻”就是听说的意思。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是杜甫在历经安史之乱之后,一家人 流落到蜀地避难。听说朝廷收复失地, 打败叛军,天下就要平定,百姓即将 重新获得平定的生活而感到喜悦的心 情,所以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后 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之情的七言律诗。 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两地
4
• 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安禄山恐杨国忠对己不利, 遂以讨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叛变,安禄山一路 南下,不足两月,已攻陷洛阳,自立为燕帝,国 号燕。 不久,安禄山被长子安庆绪所杀。郭子仪 得回纥之助,收复长安和洛阳。
• 史思明降唐,受封为范阳节度使。唐室恐怕史思 明再反,欲将之消灭,究泄,史思明遂反叛。
10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放舟从巴峡东下,
穿越那巫峡的叠峰,
顺流而下,
一过襄阳,
就直奔向洛阳。
11
河北 四川 河南
(剑外)
12
四 川 剑外
河 蓟北
北
河 南
13
河 蓟北
北
四川
巴峡
剑外 长
河 洛阳
南 巫峡
襄阳
东 海 江
14
忽然间从剑外传来了收复蓟北的消息, 我刚刚听到这个喜讯, 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再看看妻子和孩子, 哪里还有一丝忧伤。 我胡乱地把诗书一卷, 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 畅饮美酒,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 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放舟从巴峡东下, 穿越那巫峡的叠峰, 顺流而下, 一过襄阳,
1、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是哪三个字?
喜欲狂
2、诗中的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
漫卷诗书
放歌纵酒
3、概括诗歌主旨
诗人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形象地书写了
听到官军收复失地后欣喜若狂和迫切
还乡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
之情
21
想一想
巴峡、巫峡在四川,襄阳在湖南,洛阳在河 南,跨越了三个省,本应是很累的,而诗人 却觉得非常轻松地回到自己的家乡,我们可 以看出什么?
23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 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 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 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 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 ”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 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 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 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 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 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