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纲【高中生物奥赛讲座专题08】

合集下载

动物学课件:两栖纲

动物学课件:两栖纲

两栖动物的眼 及其视觉调节
(九)感觉器官发生较大演变
嗅觉:出现陆生四足类的两个特化结构
–出现内鼻孔,使鼻腔具嗅觉功能的同时也是空 气进出的通道
–出现犁鼻器,是鼻腔腹内侧的一对盲囊,能感知 进入口腔的空气或物体的化学性质
(九)感觉器官发生较大演变
侧线
–水生的幼体均具有侧线,结构和功能与鱼类相 似,变态后视生活环境而定,如终生水生的中 国大鲵成体保留侧线神经丘,蛙和蟾蜍的成体 侧线消失
–轴肌的比例发生变化。轴上肌比例减小;轴下 肌比例加大,且分化无3层,即腹外斜肌、腹内 斜肌、腹横肌,以保护和支持内脏
–具四肢肌肉,且变得强大而复杂 –鳃肌退化。少部鳃肌节制咀嚼、舌和喉的运动
腹壁表层主要肌肉
(四)
消化系

统的分
化较鱼
类复杂 肠



1、消化道


口咽腔 → 食道 → 胃 → 肠 → 泄殖腔孔
皮肤光滑,无鳞 有分离的尾椎骨、
胸骨和肋骨 低等类群终生具鳃,
无肺或肺不发达 卵生,有的有幼体
生殖
细痣疣螈
(二)有尾目(Urodela或Caudata)
隐鳃鲵科 口大眼小,无眼睑,体侧具纵行肤褶,犁骨齿
长弧形排列,与上颌齿平行,椎体双凹型 小鲵科
具活动眼睑,犁骨齿“U”形或排列成左右两 短列,椎体双凹型,多数种类具颈褶,体侧具肋 沟 蝾螈科
栖居类型 运动器官及侧线
幼体
成体
水栖 有侧线和膜质的尾鳍
水陆两栖
成对的附肢出现, 尾消失;侧线消失
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 消化系统 排泄系统
鳃呼吸
肺呼吸
一心房一心室、单循环 二心房一心室、不 完善的双循环

第十四章两栖纲共43页文档

第十四章两栖纲共43页文档
25
三、分类和举例
现存的两栖动物有3个目,5500种左右。
26
1、无足目:两栖类最原始又特化的类群,行穴居生活。 特点:外形似蛇,尾短或无尾,无四肢和带骨;退
化的骨质鳞陷在真皮之内;听觉、视觉退化,眼睛隐 于皮下。 1科:蚓螈科,150种。例:鱼螈
27
28
2、有尾目:蝾螈目
特点:终生水栖,少数变态后离水而栖于湿地;体 圆柱形,尾发达,多数具四肢,有些具侧线。300种。 例:小鲵、大鲵、肥螈,蝾螈等。
瞬膜
19
20
8、生殖发育特点: 生殖器官:
21
发育特点:
多数体外受精,受精卵的发育在水中进行,均有幼体阶 段,发育需变态,不能离开水。
22
9、变温动物(外温动物、冷血动物):
变温:动物代谢水平低,神经体液调节能力弱, 保温散热能力差,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休眠:环境恶化时,动物体通过降低代谢水平进 入麻痹状态,待环境改善时重新活动的现象。是 对不良环境的适应。
2
从水生过渡到陆生面临的问题:
①如何适应陆地的温度变化 ②如何在陆地支撑体重和运动 ③如何呼吸陆地上的氧气 ④如何防止体表水分蒸发及吸水,如何在陆 地繁殖后代 ⑤如何适应陆地险恶的环境等问题。
(这些问题在动物进化历程中,从两栖类到哺乳类, 不断地加以解决,且逐步地完善。)
3
第一节 两栖动物的生物学特征
12
13
开始出现五指型附肢
五趾型附肢:陆生脊椎动物动物四肢较强大,一般具有五趾, 且具有多支点的杆杠运动的关节,不仅整个附肢可以相对躯 体做运动,而且附肢的各部分彼此可做相对的杆杠运动,陆 生脊椎动物的附肢称之为五趾型附肢。
14
肌肉开始分化:轴下肌分化,附肢肌变强大而复杂。

八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之两栖纲的分类

八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之两栖纲的分类

八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之两栖纲的分类为了帮助初中学生更好地学习生物,小编准备了这篇八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之两栖纲的分类,希望可以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两栖纲包括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三个目。

全世界有两栖动物约4 200种,我国有将近280种。

1.无足目这是原始的一类,又是营钻穴生活的特化类型。

体呈蠕虫状,无四肢。

鱼螈为本目代表,主要产于亚洲热带地区,近年来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采获。

2.有尾目这是更适合于水中生活的较低等的一目,多数种类终生生活在水中,一部分种类变态后,离开水到潮湿的陆地上生活。

体长形,有四肢或仅有前肢,尾终生存在。

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也有一些种类终生有鳃而缺少肺。

大鲵、蝾螈都属于本目。

3.无尾目这是现代两栖类中较为高等、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目。

成体无尾,有发达的四肢,后肢强大,适于跳跃或游泳,通常营水陆两栖生活,但生殖时必须回到水中。

我国常见的种类有黑斑蛙、金线蛙、林蛙、雨蛙、树蛙、蟾蜍等。

两栖类的绝大多数是有益动物,它们在消灭害虫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蛙类的食物中包括危害作物严重的蝼蛄、天牛、蚱蜢、稻螟等,也包括传播病原体的蚊、蝇、白岭等。

它们大多是夜间出来觅食,正好可以消除白天活动的鸟类所不能消除的昆虫。

因此,应该大力提倡保护蛙类,防止滥捕。

很多两栖类可供药用。

闻名的中药蟾酥是由蟾蜍毒腺的分泌物加工制成的,具有强心、解毒等作用。

蛤土蟆油是由中国林蛙的输卵管风干制成的,为滋补强壮剂。

在医学上雄蟾蜍曾被广泛地用于妊娠诊断,这是因为孕妇尿中含有较多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注射到雄蟾蜍皮下后,可以引起雄蟾蜍的排精反应。

蛙和蟾蜍也是供教学和科学研究用的良好实验动物。

由查字典生物网带给大家的八年级生物知识点总结之两栖纲的分类就到这里了,愿大家在生物课上都能有新的突破。

两栖纲

两栖纲
10
4.两栖类对陆生的初步适应和不完善性
两栖类对陆生适应的不完善性:
①肺呼吸尚不足以承担陆上生活所需的气体代谢的需要,必 须以皮肤呼吸和鳃呼吸加以辅助;
②未能解决在陆地生活防止体内水分蒸发问题(皮肤防止蒸 发的抗透水性与两栖类的皮肤呼吸完全对立);
③未能解决在陆地繁殖问题(卵必须在水内受精、幼体在水 中发育、完成变态以后上陆),因而未能彻底地摆脱“水” 的束缚,只能局限在近水的潮湿地区分布或再次入水水栖。
前方 后方
硬骨质的肩胸骨 软骨质的上胸骨
硬骨质的中胸骨 软骨质的剑胸骨
蟾蜍类缺少前方的肩胸骨和上胸骨。
30
肩胸骨 剑胸骨
上胸骨 锁骨 乌喙骨 中胸骨
蛙类胸骨图
31
附肢骨骼
自两栖类开始形成在陆地上支撑动物体重与运动的 器官,即五趾型附肢。
肩带 肩胛骨+乌喙骨+锁骨 带骨
腰带 髂骨+坐骨+耻骨
附肢骨骼
皮肤的透性使两栖类在盐度高的地区(例如海水)生活困难 因而它是脊椎动物中种类和数量最少的、分布狭窄的一个 类群。
11
• 与陆生生活相适应的 特征
• 1、皮肤裸露,表皮 出现轻度角质化;防 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
• 对陆生生活适应不完善性
• 1、表皮仅有1~2层细胞轻微 角质化,皮肤通透性仍强; 怕盐怕干旱
脑:大脑具原脑皮;间脑背面正中具松果体,背侧部具丘 脑(视丘),前下方为下丘脑(视交叉、脑漏斗及脑垂体 等);中脑背部具一对视叶,腹面为大脑脚 ;小脑具菱 形窝 。 脊髓:具有脊椎动物首次出现的腹正中裂 ,具颈膨大和 腰膨大 脑神经:10对; 脊神经:第一对脊神经由寰椎和第二椎骨间的椎间孔穿出, 其分支往前分布到舌肌及部分肩肌,支配舌的运动;前三 对神经形成臂N丛,支配前肢,后四对(7,8,9,10)形 成腰荐N丛(后肢) 植物性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高中生物学奥赛辅导课件动物学1-两栖纲课件 精品

高中生物学奥赛辅导课件动物学1-两栖纲课件 精品

③荐椎sacral vertebra :一块,椎体前面与躯干椎 相关节,后面与尾杆骨相关节,横突发达与腰 带髂骨相连。后肢因而获得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适于跳跃运动; ④ 尾椎:有尾两栖类尾椎 在20枚以上,在无尾类 愈合形成尾杆骨urostyle
典型脊椎结构图
3. 带骨 两栖动物的肩带不再与头骨愈合,腰带借荐椎与脊柱联
与之相对应的前肢 骨块为肱骨、桡骨、 尺骨、腕骨、掌骨和 指骨;后肢骨块为股 骨、胫骨、腓骨、跗 骨、跖骨和趾骨。
蛙蟾的四肢骨骼基本上与典型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 相同,但有一些次生性的变化,比如四肢骨中有愈 合现象:前肢的桡骨与尺骨愈合成一块桡尺骨,第 一指退化;后肢的胫骨与腓骨愈合成一块胫腓骨。
(四)肌肉系统
两眼后方各有一圆形鼓膜; 雄性的咽部或口角之后有 1~2内声囊或外声囊。蟾 蜍无外声囊,而在眼的后 上方有一对毒腺。
2. 躯干部 颅骨后缘至泄殖孔
躯干宽而短,前肢短小,后肢长大。前肢四 指,无蹼,后肢五趾,趾间有蹼,指趾端皆无爪。 特化:比如婚垫,有的雄蛙前肢第一指内侧膨大 加厚,为抱对之用;树栖蛙类的指、趾未端膨大 成吸盘。
(四)肌肉系统 (五)消化系统
(六)多样的呼吸途径 (七)不完全双循环
(八)排泄系统 (九)神经与感官 (十)泄殖系统
二、 两栖纲分类 三、两栖类的起源 四、小结与思考
一、 主要特征
(一)体形
蚓螈型、鲵螈型、 蛙蟾型
身体区分为头、躯干、 尾和四肢四部分。
1. 头部
头呈三角形,口裂宽 阔,吻尖。吻端两侧有 外鼻孔一对,其内有鼻 瓣;眼大而突出,具可 活动的上下眼睑和瞬膜;
两栖类肌肉开始分化,种类和一般脊椎动物 的相同:分为横纹肌(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 和鱼类相比,无尾两栖类的肌肉有以下特点: 1.肌节退化消失

两栖纲

两栖纲

蝾螈科(Salamandridae)
皮肤光滑或有疣瘰,肋沟不明显,指4趾5, 椎体后凹型,具活动眼睑,犁骨齿呈“۸”。
盲螈
肥螈 细痣疣螈
鳗螈科(小科)
腰带:由耻骨、坐
骨、髂骨构成骨盆;三块 骨片相连成髋臼,与后肢 相关节;耻骨位于髋臼腹 面,髂骨与坐骨位于背面; 髂骨与荐椎两侧的横突关 连,这是所有陆生脊椎动 物的共性。
五趾型附肢:包括上臂 (股)、前臂(胫)、腕 (跗)、掌(跖)和指 (趾)。前肢骨:肱骨、桡 骨、尺骨、腕骨、掌骨、指 骨;后肢骨:股骨(1块)、 胫腓骨(合成1块)、跗骨、 跖骨、趾骨。
带骨与肢骨 头骨
3、带骨与肢骨
肩带不附着于 头骨、腰带借荐椎 与脊柱联结。
蛙蟾类的肩带:肩 胛骨,上乌喙骨,乌 喙骨和锁骨组成;具 胸骨。
固胸型:左右上 喙骨极小,左右上喙 骨在腹中线处紧密相 连而不重叠,肩带不 能通过上喙骨左右交 错活动。
弧胸型:上喙软 骨大,左右上喙软骨 彼此重叠,肩带可通 过上喙骨左右交错活 动。
头骨 脊柱
(三)肌肉系统
1. 背部躯干肌为背最长肌,使脊柱向背方弯曲; 2. 腹斜肌: 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 3. 腹直肌; 4. 五趾型附 肢的出现,附肢肌得到了发展; 5. 成体时鳃弓和鳃肌转化为 支持喉头、舌的软骨,调节咽喉部和舌活动的肌肉
(四)消化系统
消化管:口咽腔、食道、 胃、十二指肠、小肠、直 肠、泄殖腔。
两栖类分类
古总鳍鱼类 鱼头螈
二、相似于两栖类的特征 1)具五趾型的附肢。 2)具二个枕骨髁。 3)出现耳裂,借以支持陆生动物特 有的鼓膜。 4)前、后关节突、肩带与头骨失去 联系,适应陆栖。 5)鳃退化,肺发达 6)眼向背中移动。

高中生物 普通动物学(三)两栖纲课件 精品

高中生物 普通动物学(三)两栖纲课件 精品
淋巴:在皮下扩展成淋巴腔隙,具有两对能 搏动的淋巴心,以推动淋巴液回心,无淋 巴结。
七、循环系统
不完善的双循环(肺循环和体循环),体动脉中含 有混合血液,是两栖类的特征。肺呼吸导致双循 环的出现。双循环提高了血循环的压力和速度。
1. 心脏:由静脉窦、心房、心室和动脉圆椎4部分组 成。心房出现分隔,形成左心房和右心房两个, 心室一个,动脉圆椎内有螺旋瓣,能随之收缩而 转动,具有辅助分配含氧量不同的血液的作用。
荐椎。 • 4、心房具分隔,不完全的双循环。 • 5、具中耳及耳柱骨利于声波的传导,出现犁
鼻器,原脑皮。 • 6、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发育有变态。
3
五趾型附肢 及其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 陆生动物不仅要具有能支持身体的强壮的四肢, 而且四肢要多支点,使之可在陆地上完成复杂的 运动。肩带借肌肉间接的与头骨和脊柱联结,腰 带直接与脊柱联结,这是四足动物肢骨联结的共 同特点,也是与鱼类的根本区别。
8
•双接式:颌弓由它本身和通过舌颌软骨与脑 颅连接起来。见于原始的软骨鱼。
•舌接式:颌弓借舌颌软骨与脑颅相连。见于 硬骨鱼,部分软骨鱼 •自接式(自联式联结) 上颌骨(腭方软骨)直接与脑颅连接。舌弓 已和脑颅脱离。见于肺鱼及陆栖的脊椎动物 •颅联式 上颌骨与脑颅愈合,方骨与关节骨演变为听 小骨,下颌直接与颞骨关节。见于哺乳动物
• 具有颈椎和荐椎是陆地动物的特征。 • 颈椎与头骨的枕骨髁(1对)相关节,从而头部有
了上下运动的可能性。 • 荐椎与腰带的髂骨连接,从而后肢获得了稳固的支
持。 • 脊椎骨数目在不同的种类变异很大(10-200) • 椎体:少数种类双凹型,多数前凹或后凹型,增大
了椎体间的接触面,提高了支持体重的效能。
5

第八章 两栖纲

第八章    两栖纲
★两栖纲主要结构特点有: 一般动物体由头、颈、躯干和尾部(或无尾)组成; 皮肤裸露而富有腺体、有呼吸功能; 骨骼系统更具坚韧性和灵活性,脊柱分为颈椎、躯 干椎、荐椎和尾椎四部分; 肌肉发达; 消化器官分口咽腔、消化道、消化腺等; 靠鳃和皮肤呼吸; 具有心脏、动、静脉A管,形成不完全双循环; 有肾、精巢、卵巢等泄殖器官; 具脑、眼、耳、鼻、侧线等神经系统的感觉器官; 大多具有冬眠或夏眠的特性。
▲ 两栖纲药用价值: 药用种类---蟾蜍、林蛙、雨蛙、树蛙、姬蛙、小 鲵、大鲵、蝾螈等。 蟾酥----蟾蜍的耳后腺及皮肤腺体中分泌的分泌 物,经加工后叫蟾酥。功效:解毒,消肿,止 痛”。 ▲重要实验动物:蟾蜍和蛙类诊断妊娠与否。 ▲实验材料:蛙和蟾蜍在生理学、胚胎学和科研学 方面。
两栖纲

黑眶蟾蜍中华大蟾蜍 Nhomakorabea西藏蟾蜍 花背蟾蜍
2.雨蛙科 身体较细瘦,腿较长。常具齿。不具自由的骨质 肋骨。椎体前凹型。指(趾)末端扩大成指垫。耳 后腺不存在,上颌具齿,也有犁骨齿;舌呈卵圆 形,后端分叉。多营树栖生活。 本科有20余属,400种以上,主要分布在澳洲、美 洲中部和南部。我国有1属,7种,分布在东北、 华中、华南、华北以及西南地区。 我国常见种类为无斑雨蛙,背嫩绿色,腹白色。 常栖于草茎或矮树上。雄性口底具单个的内声囊, 鸣声尖而清脆。 本科药用动物有:华西雨蛙、无斑雨蛙、中国雨 蛙等。活血止痛、活血生肌
另外还含有吲哚衍生物蝶啶类肽类多糖类肾上腺素胆固醇维生素dy谷甾蟾酥具有强心改善微循环增加心肌供氧抗炎抗肿瘤抗辐射兴奋呼吸中枢升血压镇痛及局部麻醉镇咳祛痰平喘利尿等药理作用
第八章
两栖纲
距今3.5亿年的古生代泥盆纪,某些具有“肺” 的古总鳍鱼尝试登陆,并获得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3.出现五趾型附肢。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3.出现五趾型附肢。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4.在水中繁殖,产无羊膜卵,发育过程中需经过变态。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5.皮肤裸露,富有皮肤腺,皮肤有呼吸功能。
蟾蜍的皮肤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6.新陈代谢水平低,体温随外界温度而变化。
(二)两栖类的形态结构 (1)体肌分节现象开始退化,仅尾部 4.肌肉系统 和腹直肌有分节的残余。
腱划
(二)两栖类的形态结构 4.肌肉系统
腱划
(二)两栖类的形态结构 (2) 体肌一般分化为颈肌、躯干肌、 4.肌肉系统 尾肌等肌系。
(二)两栖类的形态结构 4.肌肉系统 (3)出现了附肢肌。
四肢肌肉: 外生肌: 起点:中轴骨骼 止点:四肢
内生肌: 起点、止点:四肢
(二)两栖类的形态结构 4.肌肉系统 (3)出现了附肢肌。
四肢肌肉: 外生肌: 起点:中轴骨骼 止点:四肢
内生肌: 起点、止点:四肢
(二)两栖类的形态结构 4.肌肉系统 (3)出现了附肢肌。
四肢肌肉: 外生肌: 起点:中轴骨骼 止点:四肢
内生肌: 起点、止点:四肢
(二)两栖类的形态结构 2.皮肤
(1)褶
(二)两栖类的形态结构 2.皮肤 (1)褶:皮肤上的线状的隆起。 (2)瘰粒和疣粒 • 瘰粒:皮肤上排列不规则、表面较粗糙的颗 粒状大隆起。 • 疣粒:较之瘰粒要小的光滑的颗粒状隆起。 • 痣粒:更小的隆起。
(二)两栖类的形态结构 3.骨骼系统
{
中轴骨
{ 脊柱
(二)两栖类的形态结构 3.骨骼系统 颌 弓 和 脑 颅 相 接 的 类 型
自接型:①舌颌骨移入中耳,成为 耳柱,不再作为颌的悬器②上颌腭 方软骨直接与脑颅愈合,其上的方 骨与下颌的关节骨成关节。 (两栖、爬行类、鸟类)
(二)两栖类的形态结构 3.骨骼系统 颌 弓 和 脑 颅 相 接 的 类 型
胸骨
头骨
附肢骨
{ 肢骨
带骨
(二)两栖类的形态结构 3.骨骼系统
{
中轴骨
{ 脊柱
胸骨
头骨
附肢骨
{ 肢骨
带骨
(二)两栖类的形态结构 3.骨骼系统
(二)两栖类的形态结构 3.骨骼系统 软骨鱼类双枕髁
(二)两栖类的形态结构 3.骨骼系统 硬骨鱼类单枕髁
(二)两栖类的形态结构 3.骨骼系统 两栖类双枕髁
(二)两栖类的形态结构 1.外形
无尾类
(二)两栖类的形态结构 1.外形
蝾螈类
(二)两栖类的形态结构 1.外形
蚓螈类
(二)两栖类的形态结构 2.皮肤 裸露但有轻微角质化
(二)两栖类的形态结构 2.皮肤 (1)褶:皮肤上的线状的隆起。 (2)瘰粒和疣粒 • 瘰粒:皮肤上排列不规则、表面较粗糙的颗 粒状大隆起。 • 疣粒:较之瘰粒要小的光滑的颗粒状隆起。 • 痣粒:更小的隆起。
(二)两栖类的形态结构 (1)两栖类成体都是肉食性,蛙类眼 5.消化系统 球参加吞咽动作。
(二)两栖类的形态结构 (1)两栖类成体都是肉食性,蛙类眼 5.消化系统 球参加吞咽动作。
眼球与口腔之间只隔着 一层薄膜。每次吞咽食 物的时候,青蛙的眼肌 就会发生收缩,产生眨 眼的动作;同时,眼球 就向着口腔而突出,形 成一种压力,将食物推 进食道。
动 物 学·脊椎动物
八、两栖纲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适应性特征 1.具五指(趾)型附肢 2.成体为肺呼吸 3.皮肤初步角质化 4.成体为不完全双循环 不完善性 支持力弱,位体侧 幼体鳃呼吸,皮肤辅助 角质化.体外受精,发育经变态 7.神经感官:具中耳,大脑半球分开
(二)两栖类的形态结构 (2)口腔腺(颌间腺(唾液腺 5.消化系统 ))分泌物只起润滑作用,利于吞咽。
(二)两栖类的形态结构 (3)消化管短。 5.消化系统
(二)两栖类的形态结构 (4)肝大,胰液由胰管道入胆管而注 5.消化系统 入十二指肠。
(二)两栖类的形态结构 6.呼吸系统
(二)两栖类的形态结构 6.呼吸系统
调节能力弱,变温
水中繁殖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1.幼体用鳃呼吸,变态后的成体用肺呼吸,肺简单,常需要皮 肤进行辅助呼吸。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2.幼体单循环,成体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心脏 身体各部分 单循环 心脏
肺循环
体循环
身体各部分
双循环
(一)两栖纲的主要特征 2.幼体单循环,成体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自接型:①舌颌骨 移入中耳,成为耳柱, 不再作为颌的悬器 ②上颌腭方软骨直 接与脑颅愈合,其上 的方骨与下颌的关 节骨成关节。 (两栖、爬行类、鸟 类)
(二)两栖类的形态结构 颅接型: 上颌 腭方软骨直接 3.骨骼系统 与脑颅愈合,方骨和关节骨变为中 颌 耳听小骨,下颌的齿骨直接连脑颅。(哺乳类) 弓 和 脑 颅 相 接 的 类 型
(二)两栖类的形态结构 颅接型: 上颌 腭方软骨直接 3.骨骼系统 与脑颅愈合,方骨和关节骨变为中 颌 耳听小骨,下颌的齿骨直接连脑颅。(哺乳类) 弓 和 脑 颅 相 接 的 类 型
(二)两栖类的形态结构 两接型:上颌骨以韧带与头骨相连, 3.骨骼系统 舌弓又通过舌颌骨以韧带连头骨 颌 与上下颌。 弓 和 脑 颅 相 接 的 类 型
(二)两栖类的形态结构 3.骨骼系统 爬行类单枕髁
(二)两栖类的形态结构 3.骨骼系统 鸟类单枕髁
(二)两栖类的形态结构 3.骨骼系统 哺乳动物双枕髁
(二)两栖类的形态结构 3.骨骼系统 颌 硬骨鱼、多数软骨鱼 弓 舌接型 和 两栖纲、爬行纲、鸟纲 脑 自接型 颅 哺乳纲 相 颅接型 接 两接型 原始的软骨鱼、总鳍鱼 的 类 型
吞咽式呼吸: A.鼻瓣开放,口底下降。 空气入口腔 B.鼻瓣关闭,口底上举,喉 门开,空气入肺 C.腹部肌肉收缩,肺囊收 缩,气体排出
(二)两栖类的形态结构 舌接型: 3.骨骼系统 以 舌颌骨作悬器,将上下颌连于头 颌 骨。(硬骨鱼) 弓 和 脑 颅 相 接 的 类 型
(二)两栖类的形态结构 3.骨骼系统 颌 弓 和 脑 颅 相 接 的 类 型
(二)两栖类的形态结构 舌接型: 3.骨骼系统 以 舌颌骨作悬器,将上下颌连于头 颌 骨。(硬骨鱼) 弓 和 脑 颅 相 接 的 类 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