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内容摘要]鲁迅在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知识分子形象,他们的命运大都是多灾多难。
本文分析了作者对这些知识分子命运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接露,主要论证了这些知识分子悲剧命运产生的社会原因以及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
[关键词]鲁讯知识分子形象鲁讯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现代中国最具有创造性和独立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
他在小说集《呐喊》,《彷徨》中塑造了一系列命途多灾,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形象。
通过描写他们的悲剧命运,鲁讯是要指出知识分子必须彻底改造,努力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作者对他们虽有同情,但同时也有批评。
通过他们,揭示了近代文学史中,知识分子在作为弱国子民的悲哀几对东西方文化的反省与选择的双重重负下,觉醒、挣扎、辗转、不屈不挠地探索革命道路的历史,给我们探索知识分子道路以有益的启示。
二、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鲁迅在谈到他怎么做起小说来时,曾说他是“抱者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出于此,他小说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示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这是说,他小说的主人公多选取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痛苦,生活十分不幸;鲁迅希望唤醒人们起来改革这痛苦的人生。
虽然有批评,但更多的是同情。
即便是对待孔乙己这样一类思想毛病较严重的知识分子,鲁迅在深刻批评他们的同时,也不掩饰自己对他们的遭遇的同情,愤怒地控诉毒害和葬送他们的黑暗制度,替他们大声地喊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狂人”的形象是一个“迫害狂”的真实形象,是鲁迅着意创造出来的一个“精神界之战士”的真实形象。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这个艺术形象的出现标志着鲁迅对中国革命问题的第一个重要的探索。
鲁迅《狂人日记》中,紧紧抓住“迫害狂”这一特点来写。
狂人,诚然是鲁迅作为“精神界之战士”的艺术形象来塑造的。
他希望在“风雨如晦”的这个时候,在“决无窗户”的铁屋子开要闷死人的这块地方,出现精神战士,能够大喊起来,惊起昏睡着的人,是他们从麻木、昏暗中奋醒起来,“出于荒寒”而进“于善美则健”,以“毁坏这铁屋”,以掀掉着大小无数的人肉筵席,毁坏安排这人肉筵席的厨房。
(完整版)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南冰具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是需要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的,《呐喊》、《彷徨》作为鲁迅这位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所创作的经典之作,正是以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观察社会,体验生活,反映生活,展示了病态的旧中国和旧中国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病态心理。
知识分子阶层是推动一个社会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代表着一个社会民族的精神面貌。
而旧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怎样的一个群体?在鲁迅的笔下这个群体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也被他的笔剥得体无完肤。
鲁迅对知识分子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并且倾注十分的热情。
在他笔的下,知识分子这个群体被描绘的淋漓尽致。
一、苦闷彷徨、软弱动摇的知识分子形象在“五四”新文化陈营发生分化,昔日的战士“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的时候,鲁迅密切地注视知识分子的动向,剖析他们的思想特点,为我们写出了《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的魏连殳等人物形象。
他们是从辛亥革命以前至五四运动前后出现的知识分子,是作者曾经寄予希望,曾经在他们身上探索和寻找革命力量的人物。
吕纬甫年轻时曾和“我”同去城隍庙里拔神像的胡子,和别人议论“改革中国的方法”时竟至于“打起来”,可见他早年的激进。
但当“我”在酒楼上与他重逢时,他却一再宣扬自己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奉母亲之命回乡来迁小弟的坟,明明已经找不到骨殖,却将原葬处的土胡乱捡些装进新棺材,煞有介事地迁走;受母亲之托,给原邻居顺姑送两朵剪绒花,可姑娘已死,他就将花随意送人,却打算向母亲说“阿顺见了喜欢的了不得”;他甚至甘愿给富家子弟教《孟子》和《女儿经》……吕纬甫的这种种“随随便便”,表明在他思想中已完全解除了自己民主主义的武装,反抗和摇撼封建社会的念头,已经在他的头脑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对未来的前途觉得浑沌一片,茫无头绪。
当吕纬甫变革社会的志向由于受到各种困境的重重围困,他感受到了理想的幻灭,理想幻灭后的生存何以为继?传统文化体系在知识分子处于这一种思想困惑和精神真空时在知识分子自觉与不自觉间重新抬头,重新收拾为新思想所洗涤所占据的地位,终成为了吕纬甫行为的指南,他完全丧失了探索勇气,也放弃了对于真理追求的精神。
浅议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议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摘要纵观鲁迅先生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基本可以概括为捍卫封建统治的忠诚者,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者,挑战封建制度激进者,爱情和个性解放的殉道者四种类型。
有别于当时一般作家,作者致力于以革命的态度分析问题、研究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在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同时为他们呐喊。
通过这些知识分子的种种不幸,映射出当时病态社会的某些本质,同时也间接的反映出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形象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程碑式人物,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之巨大。
鲁迅在当时的历史下环境下以小说的形式为我们塑造了封建统治的卫士,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激进的圣斗士,爱情和个性解放的殉道者等等众多的人物形象。
这些知识分子形象的描述,使人为之震撼,令人为之折服。
一、捍卫封建统治的忠诚者鲁迅小说中像赵太爷、假洋鬼子、四铭和高干亭等维护封建统治的知识分子很多。
其中最有典型的四铭和高干亭,这两个人物表面看来都是热心肠之人,处事为他人着想,积极帮助别人,实则是道貌岸然的小人,都是为了竭力维护封建礼教,纯粹是“表面的正人君子,内心却满是肮脏的封建卫道士”。
在他们心中,反对封建礼教和制度,哪怕只要有一点想法,也都是大逆不道,天理不容的,二人是封建制度忠实的守护者,甚至可以誓死效忠与封建礼教。
在四铭的思想中,封建正统的一切才是根本,才是完美的典范,凡是封建礼教流传下来的,那肯定是对的,是确凿无疑理应捍卫的。
在他看来,连女学生剪发,在街上正常的行走,也会激起他的憎恨和痛斥,认为是“搅乱天下”、“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的罪恶之举,认为是不成体统,乱了祖宗法度,必然不会有好的下场。
在他心目中,男尊女卑是天经地义,女人生就是男人的玩物,什么改革,什么自由解放,简直是无稽之谈。
高干亭就是一个吃喝嫖赌的人世间的败类,社会的人渣,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化流氓。
他通过写《中国国粹义务论》和《论中国国民皆有整理国史之义务》的文章,被统治阶级认同,才小人得志,而后飞黄腾达。
浅析鲁迅先生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析鲁迅先生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先生真实的描述了旧中国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旧中国的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可悲性。
他们的命运说明了封建礼教对他们的压迫和毒害,反映了社会的黑暗。
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即追求功名、个人奋斗、脱离群众、软弱动摇等。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很多,孔乙己、陈士成、吕纬甫、魏连殳、子君和涓生是代表人物。
这些人物虽然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但都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揭露,特别是对当时的科举制度的强烈抨击。
子君,作为五四时期的新女性,这个年轻一代知识分子形象也受到了黑暗社会的摧残和迫害。
这些形象憎恶黑暗的社会,他们有极强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震撼着每一个人。
1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知识分子在任何历史阶段,都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阶层,而任何一个反动统治阶级总要造就和网罗一批知识分子,作为剥削和统治人民的工具。
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利用科举制度,诱使知识分子走上追逐功名富贵的道路,充当他们统治人民的鹰犬。
但是,大多数考不中的人们,却被他们造就成一无所有的废料,如果出身贫穷或家境破落,那就要潦倒终身,落魄而死。
孔乙己和陈士成都是在后一条路走向终点的。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
这二人都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进而家道中落、屡试不第、穷困潦倒,最后成为被封建思想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在他们的身上充满了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通过对他们的描写,一方面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另一方面又同情了受其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下面具体分析这两知识分子:孔乙己是一个辛亥革命前受到封建思想严重毒害和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是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虽是一个下层的知识分子,却不同于其他的下层社会的劳动者。
《呐喊》、《彷徨》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

《呐喊》、《彷徨》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刘美宏 重庆三峡学院摘 要:鲁迅在小说《呐喊》、《彷徨》中,塑造了许多知识分子形象,反映了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制度的腐败和社会现实的残酷。
本研究通过梳理鲁迅创作的思想探索,解析知识分子形象的三种类型,总结塑造这些知识分子形象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帮助读者深入了解鲁迅的文学作品。
关键词:知识分子;封建制度;社会现实;悲剧命运作者简介:刘美宏(1995-),女,汉族,渝武人,重庆三峡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025-02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革命家,他创作的小说为中国学者研究知识分子题材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对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一位值得学习的伟人。
他准确把握中国历史、文化、社会的特点,深入分析现实生活,使小说具有了更深刻的现实意味,引发读者的自我反思和对现代人的灵魂拷问。
一、鲁迅创作《呐喊》、《彷徨》时的思想探索《呐喊》、《彷徨》这部小说集,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进入新篇章的标志,这些作品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夕到国民大革命以前的这一历史时期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画面,表现作者对受到压迫的农民及知识分子的关怀。
小说在揭示落后国民性的同时,还在忧虑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命运。
《呐喊》是鲁迅1918年到1922年写的作品,他在<《呐喊》自序>中提到以“呐喊”为书名的缘由,即为了“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1]由于当时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整个小说集的感情基调是昂扬奋进的,语言简练朴实,情节紧凑,环环相扣。
小说结尾埋下伏笔,给人留下希望的遐想,如《药》这部小说的结尾处,提到夏瑜的坟上长了一株红白的花,《狂人日记》中的“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这些耐人寻味的“尾巴”,正是暗示着光明和希望,革命的火种还没有灭,它会为勇士照亮前方的路。
浅析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2】钱 理群.二 十世纪 中国小说理论 资料 (第四卷 )【M】.北京 大 学 出版 衽 ,I 9 9 7. 【3】洪子诚.二十世 纪中 国小说理 论资料 (第五 卷)【M].北京 大 学 出版 社 , 1 9 9 7.
风 使 舵 ,对 渐 渐 远 离 了 众 的 主 流 政 治 歌 功 颂 德 , 这 也 成 【4】萨义德著 ,单德兴译 .知 识分子论 [M].北京 :生 活.读 书.
国 现 当代 文 学 研 究
浅 析 鲁 迅 笔 下 的 知 识 分 子 形 象
。 张 亚
摘 要: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有五类:一是落魄者,二是伪善者 ,三是孤独者,四是追求者,五是先驱者。 关 键词 :知 识分 子 形 象
鲁 迅在 “五 ”新 文 化运 动 巾 , 是斗 争 最彻 底 和 影 响最 (瞿秋 白语 ) 的时 代 ,而 H.也 和鲁 迅 的 个人 出身 、经 历 和 生 大 的作 家 。他 怀 有 民 主主 义 革 命变 革 社会 的理 想 ,对 封 建 势 活态 度 等 有关 。他 m生 个 没落 的士 大夫 家 庭 ,有 着 和 各 力和 帝 旧 主义 具 有清 醒 的 认 识 ,敢 丁直 面 现 实 ,主 张 韧 战 、 种 各 样 的知 识 分 子相 交 往 的 经历 ,再加 上他 那 种 月的是 为 了 主 张打 “落 水 狗 ”。他 的 创 作实 践 始 终具 有 深 刻 的社 会 斗争 进 行 社会 改造 的严 峻 地 解 剖 别人 和 更 严 峻地 解 剖 自己的 生活 意义 。鲁迅 在 这个 时 期 写 了 多个 短 篇 , 先后 结 成 《呐 态 度 ,在 提 起 笔来 写 小 说 的 时候 ,便不 可 避 免地 要 采 用 自己 喊》 、 《彷 徨 》 两奉 小 说集 。在 这 两个 集 子 的 25篇 作 晶 巾 , 所 熟 悉 、所 关心 的题 材 了。 鲁迅 在 谈到 自己的创 作 活 动 时 , 以矢¨识 分子 的生活 为 题 材 ,描 写 知 识 分子 的 几乎 i-有 ‘半 , 总 是 霭复 地 浣: “作 者 写 …来 ,对 于其 中的 事情 ,虽 然 不必 特 别 是存 《彷徨 》 里 面 ,有 三 分之 二以 }:的篇 幅 , 都是 以知 亲历 过 , 最 好是 经 历 过 。 ”这 些 话 ,可 以帮助 我 们 理解 他 的 识 分子 为 描 写对 象 。 从这 数 字 ,可 以看 f{j鲁迅 很关 心 知 识 作 品 ,特 别是 描 写 知 识分 子 的 作 品 。从 鲁迅 的生 活 经历 看 , 分 子 的命 运 (他 把 自己最 犬 的 天心 给 了农 ,他 的最 好 的 小 他 见 过 像 《孔 乙 己》 中 的孔 乙 己 1《白光 》 中的 陈 士成 那 样 说 是描 写 农 民 的 )。这 种 关 心 ,愈 到 后来 ,便 愈 增加 。这 不 的封 建 科举 制 度 F的牺 料 肯 , 也接 触 到 了像 《药 》 中 的夏瑜 仅 是 由 那 时 正 是 中 陶 矢¨识 界 发 生 第 二次 “伟 人 的 分 裂 ” 那 样 的革 命 先 驱 肯 。不 过 ,他 所 熟 悉 的还 是 像 《肥 皂 》 中 的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写作提纲目录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1)内容摘要 (1)关键词 (1)一、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 (4)二、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 (7)三、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 (8)参考文献 (11)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内容提要:鲁迅,“中国现代小说之父”,是最早描写知识分子的作家之一。
在《呐喊》和《彷徨》这两座新小说的丰碑中,命途多舛、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是他主要塑造的典型的人物形象之一。
在创作中,鲁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真实而深刻地刻画出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知识分子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五四”前后时代的急剧变化给各类知识分子带来的思想灵魂的深刻变化。
鲁迅深入地剖析了知识分子的灵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他们的思想矛盾和苦闷,并以现代意识观照他们的生活,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体现了作家对二十世纪初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刻的理性思考。
鲁迅对知识分子了解得十分透彻。
在作品中,他用许多篇幅来描写知识分子。
他既不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心灵的历程”,也不仅仅是为了写出知识分子生活的痛苦和无助。
他用那匕首投枪般的钢笔,生动地刻画了几种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给世人留下深远的启示。
鲁迅在这些作品中,他塑造了三种不同的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们虽由于所受教育和自身经历各不相同,生活和结局很不一样,但他们命运大致相同,几乎都十分凄苦,在贫病和屈辱中悲惨死去的亦有其人。
本文着重分析三类知识分子形象: 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 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
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悲惨命运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
他的作品在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学史上地位显赫,无论是在创作手法上、人物塑造上、主题的开掘的深广度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因为鲁迅所提供的精神文化资源是十分丰厚的,需要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发掘、理解和诠释,这也正是经典的魅力。
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

中国现当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现当代小说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首创是鲁迅,在鲁迅刻画的知识分子群像中,现代知识分子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群体,他们无论是悲剧命运的主人公,还是悲剧命运的反思者,都在中国社会那个风云变幻变革期的文化夹缝中演绎着“过度人”的角色,虽然性格并不是完美,但他们毕竟显示出了中国文化变换的特殊的特征,这对现在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定位和价值判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反封建的知识分子形象。
五四时期,在西方近代思潮的冲击下,知识分子的个性逐渐觉醒,外来的德先生和赛先生与他们的内在要求相吻合,理性的反叛意识就成了他们反抗封建吃人礼教的精神动力,主要代表就是鲁迅,比如他的《狂人日记》里的狂人,狂人下鞥在新式的学堂受过教育,在研习中发现了中国几千年来社会现实的秘密:“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于是,狂人激励反抗着着吃人的礼教,并以狂言,诳语,狂态来打破人的认知,但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不可理喻的疯子,还尽力救治他。
他还是一个觉醒的敢于向封建传统挑战的知识分子形象,他是作者对一个启蒙者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的处境下象征性的表达,小说里的狂人岁披着狂人的外衣,但是却有着反封建的性格,以他来揭示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本质,最后发出救救孩子的历史呼喊。
“多余人”知识分子形象。
在30年代,有一些知识分子人生道路,人生选择以及在这种选择中的幻灭,动摇,软弱,妥协乃至悲哀失败题材的小说大量涌现。
比如善写软弱,忧郁,感伤的知识分子,主要作家就是郁达夫,他的知识分子都是一些零余者的形象比如:《过去》中的李白时,《微雨的早晨》中的朱雅儒,《唯命论者》中的李德君等等,这些知识者仍然是一些游离于主潮的边缘人,零余者,他们中有的过着似“隐士”的生活,有的是宿命论者,有的虽有一些反抗,不满的情绪,但终究无能为力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摘要】自人类社会的文明史发生、发展以来,知识分子便应运而生,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知识分子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形象,起着各种各样的作用,无论是现实中的真实知识分子,还是文学中的典型知识分子,在我们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都发生着不断的演变,他们的存在和演变和发展都有着跨时代的引导,提示甚至揭示鼓舞的巨大作用,都代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与演变,所以我们要对知识分子有个正确的分析,认识和定位。
【关键词】现代文学;知识分子;正确的分析;认识和定位【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3)9-00-01
文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首创是鲁迅,在鲁迅刻画的知识分子群像中,现代知识分子是一个独特而复杂的群体,他们无论是悲剧命运的主人公,还是悲剧命运的反思者,都在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夹缝中演绎着“过度人”的角色,虽然性格并不是完美,但他们毕竟显示出了中国文化变换的特殊的特征,这对现在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定位和价值判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反封建的知识分子形象。
五四时期,在西方近代思潮的冲击下,知识分子的个性逐渐觉醒,外来的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精神与他们的内在要求相吻合,理性的反叛意识就成了他们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精神动力,主要代表就是鲁迅,比如他的《狂人日记》里的狂人,狂人下鞥在新式的学堂受过教育,在研习中发现了中国几千年来社
会现实的秘密,:“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于是,狂人激励反抗着着吃人的礼教,并以狂言,诳语,狂态来打破人的认知,但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不可理喻的疯子,还尽力救治他。
他还是一个觉醒的敢于向封建传统挑战的知识分子形象,他是作者对一个启蒙者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的处境下象征性的表达,小说里的狂人岁披着狂人的外衣,但是却有着反封建的性格,以他来揭示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本质,最后发出救救孩子的历史呼喊。
“多余人”知识分子形象。
在30年代,有一些知识分子人生道路,人生选择以及在这种选择中的幻灭,动摇,软弱,妥协乃至悲哀失败题材的小说大量涌现。
比如善写软弱,忧郁,感伤的知识分子,主要作家就是郁达夫,他的知识分子都是一些零余者的形象比如:《过去》中的李白时,《微雨的早晨》中的朱雅儒,《唯命论者》中的李德君等等,这些知识者仍然是一些游离于主潮的边缘人,零余者,他们中有的过着似“隐士”的生活,有的是宿命论者,有的虽有一些反抗,不满的情绪,但终究无能为力者。
还有一位“多余人”得主要作家就是巴金,巴金曾对《爱情三部曲》又过说明:《雾》的对象是迟疑,《雨》的对象是矛盾,《电》的对象是行动。
这迟疑,矛盾和行动可以看作理解这三部作品的关键词。
革命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主要代表应该是蒋光慈,大革命失败后曾出现过一批被瞿秋白称作为“革命的浪漫蒂克”的知识分子
形象,他们的故事比较一致的符合“革命加恋爱”的模式,蒋光慈是其始作俑者,他的《冲出云围的月亮》是主要代表作,这部小说完整的写出了大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的分化和沉浮,将一个彷徨的,意志薄弱的的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完整的揭露出来了,主人公王曼英从幻灭,虚无到变态的复仇,从自暴自弃,绝望的想自杀到重新唤起求生的意志,重归正途,这期间经历了漫长痛苦的蜕变过过程。
王曼英的形象在当时十分具有典型性。
而且蒋光慈的一些作品,对知识分子在转变过程中的心理矛盾的描写,还是比较真实,符合知识分子的心理实际。
这一类作家中还有洪灵菲,他主要写爱情与革命之间的关系,洪灵菲借作品中人物沈之菲之口说:“革命和恋爱都是生命之火的燃烧材料”,有人驳问沈之菲“革命和恋爱,到底会不会冲突呢?”沈之菲这样回答:“那一定是不会冲突的。
人之必须恋爱,正如必须吃饭一样。
因为恋爱和吃饭这两件大事,都被资本制度弄坏了,使得大家不能安心恋爱和安心吃饭,所以需要革命!”他认为“把生命视为革命,为恋爱而牺牲,真是多么有意义啊!”(《流亡》第七章)这是从个体生命的直接体验而得出的结论。
被讽刺的城市知识分子形象。
张天翼是写短篇的圣手,他写了很多官僚市民的形象,也有一些市民知识分子形象,但是作家往往是采取轻蔑和嘲笑的态度,对于他们的恋爱方式,生活态度,“向上爬”的哲学都给以辛辣的讽刺,灰色调是他的主色系。
比如小官僚的有如邓炳生(《皮带》)和华威先生(《华威先生》),知识分子的
有如老柏(《温柔的制造者》)等。
邓炳生的“愚腐”表现在他对“官”的强烈的虚荣上,他挂上代表军官身份的斜皮带前后患得患失的内心世界便是如此。
他来到首善之区找梁处长,请他“栽培”,因一时找不出恰当的空缺,而与上士住在一起,上士是“读书人”,是先进者的代表,于是自己也似乎沾染成为有识之士,他能够、也敢于大骂“长”之类的人物,可是当他摇身一变成为带皮带之人时,他又后悔当时与上士们在一起时的失言,怕别人在背后里谈论他的“高等小学没毕业”,甚至于常去偷听人家说话。
而他带上皮带是想在“他回乡去的时候,用额头看人”。
这种“愚腐”不啻于阿q
当年想革命的用意。
总之,知识分子的形象随着历史的改变还在不断的变换更新,有更多的知识分子形象群体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知识分子群体,比如后期有困境中突围的知识分子形象,边缘的游离者形象,还有欲望中的迷失者形象,再比如现在凭文凭吃饭的大学生知识分子群体等等,一直在不断的变化更改,交替,偶尔有缺少,但绝不可能断裂。
参考文献
[1]俞可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和社会发展》,华夏出版社,2003
[2]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
[3]钱理群,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王卫平,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小说史论,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51(4)
[5]齐一,鲁迅思想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6]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7]郁达夫,《郁达夫作品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8]萧功秦,《知识分子与观念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