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作品中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合集下载

鲁迅的文学作品彷徨解析

鲁迅的文学作品彷徨解析

鲁迅的文学作品彷徨解析
《彷徨》是鲁迅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方鸿渐从青年时代开始的人生历程,以及他在社会变革中的迷茫和挣扎。

下面是对这部小说的简要解析:
1.主题:《彷徨》主要探讨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个人在社会变革中的角色和命运。

小说通过方鸿渐的经历,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如传统文化的束缚、家庭伦理的扭曲、政治腐败等。

2.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他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理想主义情怀,但是在现实面前又显得无力和迷茫。

其他主要人物如方鸿渐的父亲、妻子、朋友等也各具特色,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面貌。

3.艺术手法:鲁迅在《彷徨》中大量运用了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得小说的意义更加深刻和丰富。

同时,他也采用了多种叙述方式,如对话、内心独白、回忆等,使得小说的情节更加紧凑和有趣。

总的来说,《彷徨》是一部深刻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问题的文学杰作,对于了解中国现代史和文化背景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谈鲁迅先生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谈鲁迅先生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目录一、有启蒙思想与社会变革的知识分子--------------------------------------------1二、在社会生活中挣扎的平庸文人------------------------------------------------2三、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知识分子------------------------------------------------ 3四、深染恶习的腐朽文人--------------------------------------------------------4五、总结----------------------------------------------------------------------5六、注释及参考文献-----------------------------------------------------------6内容摘要:“五四”时期,鲁迅以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甚多,其中尤以描写他们因婚恋不能自主的痛苦者为众,也有不少是反映他们失学、失业以及在社会上处处碰壁和苦闷的;鲁迅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主要却是着眼于他们和封建制度的关系来展示社会生活的,并包蕴着对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的深邃思考。

本文把鲁迅先生小说创作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划分为四大类,以前两类为基本依据,结合鲁迅的作品,通过对每类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初步探究鲁迅先生小说创作中知识分子形象的独特之处以及鲁迅先生对知识分子所处的社会地位,即肩负的历史责任,所面临的生存境地,所觅得的人生出路若干问题的看法。

[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形象;启蒙思想;平庸主义;牺牲品;腐朽文人Abstract The "May fourth" is period, Luxun’ is fast to regard knowledge numerator living as the novel of the topic too much, among them particularly then describe them because of the Marriage can't independent pain and sufferings for people , also have the not a few is to reflect they drop out of school, unemployed and meet rejection everywhere in the society with the depressed of, fast knowledge in Luxun’s numerator topic novel, is a relation to fix attention on in them with feudal system to display the society life primarily and however of, the history function that is molecular to the knowledge considers. This text divides the line cloak-and-dagger knowledge in the artistic in fast Sir in Luxun’s numerator image as the four major type, past two analysis for is basic basises, combinative fast work in Luxun’s novel , passing to each typical knowledge numerator image, the first step investigates cloak-and-dagger artistic in fast Sir in Luxun’s inside knowledge numerator image of special impose and fast Sir in Luxun’s knowledge numerator a history for of social status, then carrying duty, the viewpoint that exist a life for, find exit some problems that face.[Key words] Luxun’s novel ;Knowledge numerator;Image;Enlighten the thought;Mediocre doctrine;Sacrifice the article;Rotting scholar浅谈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张在成鲁迅先生笔下的知识分子始终是其文学创作关注的一大重点。

浅议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议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议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摘要纵观鲁迅先生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基本可以概括为捍卫封建统治的忠诚者,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者,挑战封建制度激进者,爱情和个性解放的殉道者四种类型。

有别于当时一般作家,作者致力于以革命的态度分析问题、研究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在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同时为他们呐喊。

通过这些知识分子的种种不幸,映射出当时病态社会的某些本质,同时也间接的反映出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形象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程碑式人物,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之巨大。

鲁迅在当时的历史下环境下以小说的形式为我们塑造了封建统治的卫士,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激进的圣斗士,爱情和个性解放的殉道者等等众多的人物形象。

这些知识分子形象的描述,使人为之震撼,令人为之折服。

一、捍卫封建统治的忠诚者鲁迅小说中像赵太爷、假洋鬼子、四铭和高干亭等维护封建统治的知识分子很多。

其中最有典型的四铭和高干亭,这两个人物表面看来都是热心肠之人,处事为他人着想,积极帮助别人,实则是道貌岸然的小人,都是为了竭力维护封建礼教,纯粹是“表面的正人君子,内心却满是肮脏的封建卫道士”。

在他们心中,反对封建礼教和制度,哪怕只要有一点想法,也都是大逆不道,天理不容的,二人是封建制度忠实的守护者,甚至可以誓死效忠与封建礼教。

在四铭的思想中,封建正统的一切才是根本,才是完美的典范,凡是封建礼教流传下来的,那肯定是对的,是确凿无疑理应捍卫的。

在他看来,连女学生剪发,在街上正常的行走,也会激起他的憎恨和痛斥,认为是“搅乱天下”、“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的罪恶之举,认为是不成体统,乱了祖宗法度,必然不会有好的下场。

在他心目中,男尊女卑是天经地义,女人生就是男人的玩物,什么改革,什么自由解放,简直是无稽之谈。

高干亭就是一个吃喝嫖赌的人世间的败类,社会的人渣,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化流氓。

他通过写《中国国粹义务论》和《论中国国民皆有整理国史之义务》的文章,被统治阶级认同,才小人得志,而后飞黄腾达。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形象分析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形象分析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形象研究——逐渐消沉的知识分子形象分析摘要:在鲁迅的笔下,有行行色色的人物形象,而对知识分子形象的描写,更是种类繁多,形象各异。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形象大都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生活在这一社会历史时期的知识分子,历史给他们提供了其先辈们所不可能有的机遇,同时,文化转型和社会的转型给他们极大的希望,也给他们极大失望与大痛苦,他们是“铁屋子〞中被新思潮、新文化大潮“惊起〞的“较为清醒〞的人们,然而他们却不知道清醒后的路向,在生活和社会的重压下逐渐走向消沉。

这种处境与心态让众多知识分子处于矛盾、孤寂、痛苦的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了旧社会知识分子身上所具有的可悲性。

在这里,我们针对有对抗意识或无对抗意识而逐渐消沉的小知识分子形象进展重点分析与研究!关键字:知识分子对抗无对抗消沉?在酒楼上?中的吕韦甫、?孤独者?中的连殳、?端午节?中的方玄绰以及?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等,在他们身上存在了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具有现代的意识、进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对他们来说,我想他们也曾有过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辉煌历史,但是由于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封建传统观念十分顽固,还有自身存在的种种弱点和缺陷,他们的对抗几乎都以失败告终,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他们也随之变得越来越消沉了。

通过分析他们失败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悲剧可以说是时代和社会的悲剧,同时也是他们自身意志的悲剧!1、“觉醒—动摇—沦落〞的知识分子?在酒楼上?这篇小说中,它成功塑造了吕韦甫这个由觉醒逐渐消沉的知识分子形象。

起初,吕韦甫可以说是一个较早觉醒的知识分子。

在辛亥革命时期,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反封建的旧主义革命战士,他曾和他的战友们连日讨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有时候甚至会争论的打起架来,并且他们还英勇地在城隍庙拔掉过神像的胡子,从这些壮举中,我们不难看出,年轻时候的吕韦甫思想是多么的进步,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新文化的传播者。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写作提纲目录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1)内容摘要 (1)关键词 (1)一、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 (4)二、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 (7)三、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 (8)参考文献 (11)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内容提要:鲁迅,“中国现代小说之父”,是最早描写知识分子的作家之一。

在《呐喊》和《彷徨》这两座新小说的丰碑中,命途多舛、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是他主要塑造的典型的人物形象之一。

在创作中,鲁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真实而深刻地刻画出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知识分子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五四”前后时代的急剧变化给各类知识分子带来的思想灵魂的深刻变化。

鲁迅深入地剖析了知识分子的灵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他们的思想矛盾和苦闷,并以现代意识观照他们的生活,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体现了作家对二十世纪初期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刻的理性思考。

鲁迅对知识分子了解得十分透彻。

在作品中,他用许多篇幅来描写知识分子。

他既不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心灵的历程”,也不仅仅是为了写出知识分子生活的痛苦和无助。

他用那匕首投枪般的钢笔,生动地刻画了几种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给世人留下深远的启示。

鲁迅在这些作品中,他塑造了三种不同的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们虽由于所受教育和自身经历各不相同,生活和结局很不一样,但他们命运大致相同,几乎都十分凄苦,在贫病和屈辱中悲惨死去的亦有其人。

本文着重分析三类知识分子形象: 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 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

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悲惨命运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

他的作品在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学史上地位显赫,无论是在创作手法上、人物塑造上、主题的开掘的深广度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因为鲁迅所提供的精神文化资源是十分丰厚的,需要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发掘、理解和诠释,这也正是经典的魅力。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作者:郜艳丽来源:《卷宗》2015年第11期摘要:本文通过对鲁迅先生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介绍,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认识新旧民主革命交接时期的中国社会。

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形象1 鲁迅小说中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的类型(一)孔乙己、陈士成——封建祭祀品《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这一类型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是科举制度的牺牲者和殉葬者。

科举制度产生了极少数的权势者,而大多数知识分子则像孔乙己、陈士成这样,一生白首穷径,百无一能,穷愁潦倒、沦落下层。

而更可悲的是,他们一生受其害而不觉悟。

孔乙己终因养活不了自己而沦为窃贼,最后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在人们的笑声中悄然地离开了人生的舞台。

陈士成一生迷恋仕途,一心想考秀才当大官,从几岁的孩童考成了两鬓斑白的老翁,参加十六次考试,最后却连个秀才都没得到。

但他仍没有丁点儿的醒悟,更不能正视现实,却糊里湖涂地做着升官发财的美梦。

最终精神完全失常,在想象中财宝的白光引诱下淹死在河里。

(二)吕纬甫——苟延残喘《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在学生时代曾经是一名革命的闯将,他曾“到城隍庙里去拔神像的胡子”,并且“连日议论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他曾勇敢地站出来向封建神权挑战,是一个“敏捷精悍”、英姿勃勃的青年。

但他在十多年后,由于对社会前途的绝望,变的行动迟钝,处事敷衍,神态也变的颓唐了。

于是,只能做些自己也觉得无聊的事来消磨日子,消磨意志。

他为死去数十年的幼弟迁葬,在衣服、骨骼、头发都找不到的情况下,包一包黄土装进棺材,以骗取怀旧的迷信和母亲的安心。

一个那么勇敢坚定、敏捷精悍的战士成为了一个敷衍偷生的庸人。

(三)魏连殳——自暴自弃《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就是这类中的典型,他接受过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和新思潮的洗礼,他对旧中国的社会黑暗强烈不满,经常以无所顾忌的言论和举动,对传统的封建意识和习惯势力进行抗争,对宗法社会里的制度和习俗表示极大的轻蔑和愤慨,也对青年一代、对未来怀有信心。

鲁迅《呐喊》、《彷徨》中刻画的三类知识分子形象-2019年精选文档

鲁迅《呐喊》、《彷徨》中刻画的三类知识分子形象-2019年精选文档

鲁迅《呐喊》、《彷徨》中刻画的三类知识分子形象鲁迅收入《呐喊》和《彷徨》两部小说集中的25篇现实题材的小说,主要有知识分子和农民两大题材。

其中,知识分子题材占14篇,真实地描写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清末、辛亥革命和“五四”以后三个重要时期的精神和生存状况,从隋文帝杨坚的九品中正制开始,到清朝的八股取士,经过历代帝王推崇及儒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封建科举这个作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也诞生了封建制度下的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在他们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旧知识分子的局限性和可悲性.他们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封建体制的守护者,二是封建体制的抛弃者,三是封建体制的反抗者。

一、封建体制的守护者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兴亡更替,总有一些守护者,他们是封建体制下的既得利益者。

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满腹经纶,整日里说着伦理道德,实际上满脑子男盗女娼,他们维护封建体制,其实就是在保护他们自身的利益。

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就是这些假道学、伪君子的典型。

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却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

四铭是一个尊孔、崇儒、专经、复古的国粹派,他在街上看到一个侍奉祖母讨饭的十七八岁的乞丐女子,便对她发生同情,称赞她是孝女,想做诗文表彰她,以为世道人心之劝.不过他这举动,从他多次兴致勃勃地复述小流氓“ 你不要看得这货色脏。

你只要去买两块肥皂来,咯吱咯吱遍身洗一洗,好得很哩!”的话中,鲁迅无情地把这位道学先生的假面具撕了下来,让人们看到道貌岸然的下面原来藏着一团邪念。

实际上他是一个言行不符,名实不副的伪君子。

他神气十足的以有教养的正人君子自居,声言要维护伦理道德,向败坏风气的坏学生及恶社会宣战,但内心的丑恶更甚于用言语挑逗乞丐少女的无赖光棍。

道貌岸然的面具使他遗失了健康的人格和良知,四铭这样的维护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带给社会只有因循守旧,阻碍社会的前进。

高尔础则更是一个不学无术,假充正经的伪君子。

他标榜道德高洁、心性纯洁,骨子里却是无比的卑鄙肮脏。

论鲁迅作品中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论鲁迅作品中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论鲁迅作品中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前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界的一位巨匠,鲁迅通过其作品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这其中,观察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可以看到许多典型的形象和特点。

本文将从鲁迅小说中的几个知识分子形象入手,旨在探讨鲁迅如何塑造知识分子形象。

一、叶圣陶叶圣陶被认为是鲁迅描绘知识分子形象的典型。

在鲁迅的《阿Q正传》中,叶圣陶被描绘成一个典型的书生形象。

叶圣陶的形象描绘了鲁迅笔下的一类知识分子,他们虽然读书很多但思想浅薄,缺乏担当和责任感。

叶圣陶在小说中只注重文学创作,而对生活中的问题显得漠不关心。

这种表现方式在鲁迅笔下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它暴露了知识分子的虚伪和无能。

二、鲍照在《呐喊》一书中,鲁迅描写了一个鲍照的形象,这个形象受到了小说中其他人物的逼迫,终于疯掉了。

鲍照被塑造成一个不幸的知识分子,他处于社会的底层,没有任何的尊严和尊重。

鲁迅通过塑造这个形象,告诫所有的知识分子不要无视社会的底层,同时也让底层人民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权利和尊重。

三、孙少安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孙少安是一个典型的文人形象。

在小说中,孙少安对自己的文学才能非常自信,但他的自信实际上是虚伪的,他习惯于异化自己的感情和精神生活,表面上沉浸于文学创作,实际上却缺乏真正的感性体验和情感表达。

这种现象在现今社会中也存在,在鲁迅笔下被指出并警示。

在鲁迅的作品中,知识分子形象被塑造成了很多种不同的样子,但其中一个共性是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无论是身份高贵还是处于最底层,都没有逃脱这种问题。

在鲁迅看来,知识分子应该担当起社会责任,为人民服务,同时也要发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知识分子要抛弃虚伪的面具,秉持对真理的坚定信念,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论文题目:论鲁迅作品中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09.1 学科:现当代文学学生:学号:8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主要塑造了两类人物形象,一类是辗转于社会底层,受尽压迫和蹂躏的贫苦农民,另一类则是命途多舛,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

作者对这两类人物的态度本来是十分清楚的,即认为他们都是“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对他们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深刻的同情;与此同时,也看到他们身上存在的这样那样的弱点、缺点,对他们作了诚恳的并且也是深刻的批判,希望他们能够摆脱现状,奋发努力地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

应该说,对这两类人物,鲁迅表示的同情和给予的批评尽管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基本认识和态度是一致的。

长期以来,评论者对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所显示的意义及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总的说来分析切合实际,即认为作者通过这些人物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摧残和迫害,以艺术的方式替他们喊出了内心的痛苦,博得了读者的同情。

但是,对于知识分子形象,大多数评论者却认为他们的命运固然说明了封建礼教对他们的压迫和毒害,反映了社会的黑暗。

但主要是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即追求功名、个人奋斗、脱离群众、软弱动摇等,鲁迅刻划他们,就是要指出知识分子必须彻底改造。

努力和工农群众相结合,作者对他们的态度虽有同情,但主要是批评。

这种看法是否正确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否符合鲁迅作品的实际?今天我们可以重新作一番探讨。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鲁迅的小说《孔乙己》,研究这篇小说,有人瞄准孔乙己的手,发现孔乙己的手有如下作用:写过字、喝过酒、吃过茴香豆、偷过东西,甚至用它来“走”路。

这样从“孔乙己的手”即可看出孔乙己的不幸命运以及这种命运所产生的社会根源。

同样地,你还可以从“孔乙己的长衫”、“孔乙己的语言”乃至“咸亨酒店”等角度来研究孔乙己以及孔乙己身边的其他人。

此外,还有人将《孔乙己》与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作比较研究,在比较中揣摩孔乙己与范进这两个封建时代的读书人的性格、命运的异同,以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当前文艺界有一种所谓的“断裂”行为,包括对鲁迅的颠覆,对鲁迅的解构,都是在一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某些人想要从政治上、思想上、作品上、人格上全面粉碎关于鲁迅的神话。

但是无论思想文化界有什么样的风波,鲁迅作品的经典地位是无法摇撼的。

江泽民主席在怀仁堂就讲要学习鲁迅,不仅是学他的某些写作的技巧,主要是要弘扬他的精神。

因为他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民族的象征,“民族魂”。

鲁迅是个社会批判家,他的文章是攻击时弊的。

若要了解鲁迅,就的研究他的小说——特别是他的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三、拟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鲁迅的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看看这些人的形象能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而鲁迅又为什么会写这些人,同时还将他们作为小说中的典型人物来写。

在他的身上是如何体现出了鲁迅先生所说的劣国民性的。

在鲁迅的《呐喊》与《彷徨》两部小说集中,共有14篇写知识分子的题材的小说。

在这14篇小说中,鲁迅真实的描述了中国的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形象:即封建思想,小资产阶级思想,以及觉醒思想的形象。

(一)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由于从秦初到清末,封建阶级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而封建思想又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在鲁迅的小说里有一大部分是描写和封建思想有关的知识分子。

在他们当中,我们可分为两小类:1封建思想的受害者、2封建思想的维护者。

1、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

这二人都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进而家道中落、屡试不第、穷困潦倒,最后成为被封建思想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在他们的身上充满了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通过对他们的描写,一方面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另一方面又同情了受其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孔乙己是一个辛亥革命前受到封建思想严重毒害和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是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牺牲品㈠,在他的身上即有可悲的一面,又有可爱的一面。

首先,孔乙己虽是一个下层的知识分子,却不同于其他的下层社会的劳动者。

孔乙己虽然和那些短衣帮们同样是站着喝酒的,但是他却看不起那些短衣帮。

孔乙己为了显示自己是读书人,竟然一直都不肯脱掉那“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同时他说起话来又是满口的“之乎者也”,甚至当别人戏弄他时,他还一再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即使是生存成了问题,但这个孔圣人的门徒依然是整日里只想“进学”,对造成自己如此狼狈生活的原因没有丝毫反省。

“学而优则仕”一直是知识分子的目标。

在这种封建思想的熏陶下,孔乙己自然鄙视农工商,因而他的生活自然十分穷困潦倒。

当他不得已去干些偷书的事时,被人嘲笑,却硬要去涨红了脸的争辩,说“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死要面子,最后落到被大折腿的惨境,作者通过对孔乙己的外貌和语言的描写,来揭示孔乙己的可悲之处。

其次便是孔乙己的可爱之处——即他的心地善良。

虽然孔乙己也干些小偷小摸的勾当,但是品行比别人都好,他从不拖欠酒钱,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同时孔乙己对孩子们也很热情,给孩子们分茴香豆和教“我”识字,都表现出他质朴善良的本性当他将仅有的几颗茴香豆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后,便“多乎哉?不多也”即流露出他天真的本性,又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当孔乙己教我识字时“一个茴字有四种写法”一一将它们写在桌上,虽然显得孔乙己有点迂腐,但是从侧面反映了孔乙己的可爱之处。

总之,孔乙己的一生是极其不幸的,不仅表现在科举制度对他的毒害,也表现在短衣帮对他的嘲讽,但是最能表现出孔乙己一生不幸的是孔乙己的迂腐和麻木不仁。

虽然他有可爱之处,但是他的可悲之处更加令人寒心。

我国封建思想教育下的旧知识分子们,又有多少不是象孔乙己这样的呢!《白光》中的主人公陈士成为追求功名,而导致精神失常而死与孔乙己的形象是多么的相似。

陈士成一个花费了毕生的精力去追求功名利禄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与孔乙己相比,在他身上所体出的全部是封建文人的可悲之处。

他一生追求着“携了秀才,上省去乡试,一经联捷上去······绅士们既然千方百计的来攀亲,人们又都象看见神似的敬畏,深悔先前的轻薄、发昏,”但是摆在眼前的是第十六回的名落孙山,“他平日安排停当的前程,这时候又象受潮的糖塔一般,刹时倒塌,只剩下一堆碎片了。

”这一切的破灭,终于致使陈士成由“科举”梦变为莫名其妙的“白光”梦,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封建科举对他的毒害,使他无一技之长,最终穷困潦倒。

这种人如果穷困无聊了,那就更要修破书,擦古瓶,读象谱,怀祖德,甚至于翻肮脏的墙根,开空虚的抽屉,想发现连他自己也莫名其妙的宝贝,来救这无法可想的贫穷。

“陈士成的利欲之心在一次又一次失败的考试中非但没有减弱,反而越来越膨胀,终于导致了他的死亡。

你也许会觉的他可怜、活该,是自取灭亡,谁让他那么贪心了。

可是别忘了,他所有对科举道路的贪婪幻想是被那个等级分明的社会刺激出来的。

那个社会给他规定的人生道路就是那么狭窄,要么不计一切成为上等人,要么就被人踩在脚下”。

[3]终于陈士成在“白光”的诱导下,用尽心力所挖掘的也只是象征陈腐和终结的一具零落不全的下巴骨,而那具下巴骨也便在他手里索索的动弹起来而笑吟吟的现出笑影,终于听他开口道“这回又完了。

”最后,有人在湖里发现了一具尸体。

陈士成的一生,除可悲之处之外,就只能看到封建思想渗透下的封建文人的心里变态了。

总之,不论是孔乙己还是陈士成,着两人都是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受害者。

作者对他们的描写除了批判与同情之外,主要是为了向世人揭示封建思想的“吃人”本质,用以惊醒那些仍然麻木的具有封建思想的下层文人。

2、维护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的高尔础等。

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满腹经纶,象个饱学之士,整日里说着伦理道德,实际上他们的内心已完全堕落,满脑子男盗女娼,是一些不学无术的封建道德的卫道士、假道学。

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

《肥皂》中的四铭。

表面上他是一个“尊孔、崇儒、专经、复古”的国粹派,组建“移风文社”以“挽颓风而存国粹”为己任,整日里鼓吹“专重圣经崇,祀孟母。

”写什么“孝女行",实际上他是一个“言行不符,名实不副,前后矛盾,撒诳造谣,蝇营狗苟的伪君子,其灵魂的淫秽无耻更甚于用言语挑逗乞丐少女的无赖光棍。

例如:“四铭为了满足他的虚伪而又无耻的淫念,竟真的买了一块香皂,想在妻子身上实现咯吱咯吱遍身洗一洗的邪心淫念”又如他神气十足的以有教养的正人君子自居,声言要维护伦理道德,向败坏风气的坏学生及恶社会宣战,但内心里却丑恶至极,当他听到挑逗女丐的言语后,又情不自禁的讲述了“孝女”的德行及光棍的秽语,最后通过他老婆的“简直是不要脸”的唾骂,将四铭内心的淫秽揭露的淋漓尽致。

《肥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讽刺小说之一,鲁迅把这一群‘卫道’之徒的丑态揭露的含蓄而深刻。

四铭一面高嚷着:“学生也没有道德,社会也没有道德,再不想点法子来挽救,中国这才个要亡了。

”而;另一方面却“不是骂十八九的女学生,就称赞十八九的女讨饭,都不是什么好心思。

”虚伪的卫道使他遗失了健康的人格和自己的良知,本我被道貌岸然的面具和男盗女娼的腹心给泯灭了。

由此可见,象四铭这样的维护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给社会带来的只有因循守旧,阻碍社会的前进。

与四铭相比,高尔础更是新旧两种文化夹缝中的封建怪胎。

表面上标榜道德高洁、心性纯洁,骨子里却卑鄙肮脏,腐败丑陋。

“高老夫子本名高干亭,朋友们叫他高老杆,与老钵和黄三是一伙儿,专门一同打牌、看戏、喝酒、跟女人,但是会得写几句洋八股,提倡国粹,得了社会上的称赞,他便追随俄国文豪高尔基改名为高尔础,同时被贤良女学校聘为历史教员,于是他便由老杆一跃而变为高老夫子了”[4]此人虽身为一个女校的历史教员,虽然易字“尔础”以表仰慕俄国文豪高尔基之心,还发着“中华民皆有整理国乐之义务”的宏论,但却是个不学无术,假充正经的伪君子,坐在牌桌上凑着“清一色”,看戏、喝酒、跟女人,无一不做。

“他教课的动机是‘看女人’,正如他的牌友所说:‘外面看看还不够,又要钻到里面去看了,’在备课过程中功夫全费在照镜子和如何遮住眉棱上的瘢痕上。

”[5]作者通过高尔础这个表面挂着“顺应世界潮流”招牌,内心却是个不学无术的文人败类的形象,来嘲讽了维护封建思想的无耻文人。

进而有力的讥讽和抨击像高尔础之流的文人墨客的无耻嘴脸。

总之,在四铭和高尔础身上这种极端丑陋的负面人格,正是封建文化的长期压抑,新思潮的强烈冲击所致,在他们的虚伪卑劣中,隐隐传来了封建帝国的倒塌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