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鲁迅作品中的妇女形象(一)
论鲁迅作品中表现的女性形象

论鲁迅作品中表现的女性形象聂婷文学院08级汉语言文学1班20082430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他堪称中国的民族魂。
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了那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可谓整个时代的缩影。
尤其是鲁迅的小说作品,深刻反映了民国时期黑暗的社会制度,吃人的封建礼教。
在整个民族被压迫阶级及少数进步人士与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做斗争的时候,鲁迅用他的笔写出了赤裸裸的现实、血淋淋的人吃人现象,用他的文字给黑暗的统治阶层沉痛一击。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
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对中国封建吃人的礼教进行过尖锐的批判。
他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与第一部《呐喊》不同的是作品中的“不幸的人们”,主要是农村劳动妇女和新知识分子。
在这些作品中,尤以《祝福》《离婚》《伤逝》中对妇女形象的创造更为典型。
祥林嫂,爱姑,子君,作为三个悲剧妇女形象,她们对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的行动,但最终都失败了。
她们悲惨的结局,深刻展现了妇女在封建制度下被绞杀的过程。
鲁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探索,表现了他对妇女问题的独特见解。
下面我主要谈谈鲁迅小说集《彷徨》中所表现的女性形象。
以《祝福》《离婚》《伤逝》中祥林嫂、爱姑、子君三个形象为典型代表。
祥林嫂,是一位善良勤劳的农村妇女,也是一位对命运历经抗争但最终仍被封建礼教吃掉的弱小者。
《祝福》高度概括了“政权、族权、父权、夫权”四条绳索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折磨。
可以说,祥林嫂是被封建社会政权、族权、夫权、神权这四条绳索活活勒死的。
当她的丈夫死后,针对是否守节四权有不同的要求。
不管她怎么为自己的命运竭力挣扎,她的种种努力始终得不到人们的许可。
最后,在人们喜气洋洋的祝福声中,祥林嫂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
鲁迅抨击的矛头直指封建制度,具有鲜明的独创性。
鲁迅在揭示封建势力对祥林嫂迫害的同时,也挖掘在她身上的反抗因素。
但她这种反抗意识是朦胧的。
祥林嫂由于长期以来,受着封建反动文化思想的毒害,所以本能地以封建文化所规范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的处世为人的依据和标准,故她的反抗是受封建思想意识支配的。
鲁迅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鲁迅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摘要:女性形象在鲁迅作品中非常常见,这些女性形象对鲁迅的作品进行了丰富,同时也表露出鲁迅对于女性的观念以及对当时女性所处悲惨处境的同情之心。
鲁迅在作品中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对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进行客观描述,并为女性甘愿被压迫和奴役感到痛心。
本文针对鲁迅作品中女性形象展开分析,探究鲁迅的女性观。
关键词:鲁迅作品;女性形象;女性观引言可以说鲁迅先生作为我国近代文学的态度,鲁迅的文笔可以说非常犀利,他对他所处的社会现状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在他的作品中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可以说是非常写实并且也非常经典,鲁迅认识到,女性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封建社会所存在的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对于封建社会中的女性来说,她们渴望在社会中获得平等待遇,渴望获得自由。
但是受到封建奴役思想的长期影响,社会对于女性有着非常苛刻的要求,要求女性必须要做到三从四德、三纲五常,面对这种来自社会的压迫,她们只能被迫认命,她们也没有认识到自己遭受毒害的原因,因此也无法和这些封建礼教制度进行抗争。
鲁迅在很多作品中都对封建社会女性的悲惨命运进行了描述,并对她们坎坷的命运深表同情,与此同时鲁迅还对造成这些女性角色命运悲惨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对封建旧制度进行了批判。
一、鲁迅作品中女性形象创作的意义1.批判封建男权社会鲁迅在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充分展现了封建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并在作品中对男权主义进行了批判和讨战。
在过去,女性一直以来都处于社会的底层,在压迫的时代中,她们虽然对社会的不公进行了反抗,但并没有成功,甚至还有的女性因此付出性命,并成为社会所批判的对象。
在封建男权社会当中,女性必须绝对服从男性,必须要保守贞洁,为了满足男性的审美需求,女性要忍痛进行缠足,由于脚部畸形走路也会很不方便,从此女性成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家闺秀,这也是导致女性和社会脱轨进而沦为男性附属品重要原因。
2.批判城市文化处于封建王朝的旧中国被帝国主义“撬开”了紧闭的国门,上海汇集了多元的西方文化,在中西文化的交汇碰撞下,上海转型成为当时的一个现代化城市。
论杨二嫂人物形象

86品 评论杨二嫂人物形象赵德东鲁迅在小说《故乡》中深刻地表达了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在塑造闰土这样辛苦麻木的农民形象的同时,也向读者呈现了一个尖酸刻薄、唯利是图的杨二嫂形象。
作为一个次要人物,有关杨二嫂的笔墨并不多,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用“辛苦恣睢”四个字来描绘再恰当不过,这样的形象深入脑海,使人难以忘怀。
一、多角度分析杨二嫂(一)杨二嫂的语言《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从侧面写出她的泼辣性格和在贾府的地位。
杨二嫂的出场方式与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还未看到真人,怪声便穿过耳膜先入为主,在脑海中形成了第一印象。
杨二嫂的第一句话作者连用三个感叹号加强其语气,写出了“我”的吃惊,也表现其说话的突然,又突出了声音大、难听、怪异的特点,表现了杨二嫂言语轻率、无所顾忌。
杨二嫂对“我”想不起来她是谁十分不满,说话的语气也变得尖酸刻薄,阴阳怪气,随后的话更是暗讽“我”地位高了之后瞧不起像她这样的平民。
但是通过“我”的话可以知道“我”并没有发达,也是辛苦奔波的人,杨二嫂口中的贵人只是她的主观臆断,对于一个长时间在外闯荡的人产生的自然联想,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妇女,看到眼前返乡的新型知识分子,自然认为这样的人是阔的。
可以看出杨二嫂对地位尊高的人是嫉妒的,也暗含着杨二嫂如今的境遇并不好,属于被瞧不起的那类人。
接下来杨二嫂开始讨要东西,开头一句“我对你说”带着长辈对后辈的威严,以此增加自己的底气,使对方在语言攻势下处于弱势地位。
为了讨要东西,杨二嫂放低了姿态,态度也有所好转,恭维对方过得好。
至于将木器形容为“破烂的”,这里做个猜测,第一,那些木器真的是破的,这样的东西杨二嫂还费尽心思地讨要,她的生活状况可见一斑;第二,那些木器并没有太破,杨二嫂这样说只是为了吹捧和拔高对方身份,让“阔了”的“我”可以送给她。
这样一“严”一“慈”相结合,使自己更有可能得到物件,可见多年在社会底层的摸爬滚打,使杨二嫂掌握了一定的说话艺术。
论鲁迅笔下祥林嫂形象的认识

论鲁迅笔下祥林嫂形象的认识内容摘要:祥林嫂是鲁迅的《祝福》中的女性形象,其形象的典型意义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劳动妇女的经济枷锁和精神摧残,“暴露了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憋害”。
但许多读者赏析了这篇小说,没能被祥林嫂的悲剧所打动,过后感情上更是远离了祥林嫂,那么怎样让读者引起祥林嫂悲剧的共鸣呢?笔者从小说的情节、环境、人物以及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来深入走进了祥林嫂的悲剧世界。
关键词:鲁迅祥林嫂再认识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
他灵魂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鲁迅的精神成为我们民族走向现代化最重要的精神财富,从最具体、最普遍的社会感应和现实考察中激发出的主体意识,表现出人道主义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表现为对现实实行文明启蒙和现代化改造的意志。
鲁迅的人文精神成为中国知识分子重要的精神支柱和文学精神的重要构成;二是鲁迅辉煌的创作成就,奠定了现代文学的基础。
小说《祝福》便是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典范,下面让我们走进祥林嫂的悲剧世界。
一、艺术构思巧妙苦命人儿悲惨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典型的环境描写和生动的情节叙述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祝福》这篇小说中,主人公祥林嫂从来就没有获得过春天般的温暖,她丧夫、再嫁、失子、死去等几个关键情节都是在春天发生的。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巧妙的艺术构思中。
(一)、丽春之时祥林夭折“她是春天没有了丈夫的”。
在封建社会里,妇女地位最低,那么一个寡妇的处境更艰难,更何况“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
由于丈夫“比她小十岁”,没有留下后代,“夫死从子”之路与她无缘,再说婆婆也不会把她这个克星留在家里,无子守寡,此路不通,摆在祥林嫂面前的是一条受人唾弃的改嫁之路。
但“生为夫家人,死为夫家鬼”的她不能自作主张,只能由夫家人任意摆布,即象商品一样被卖掉。
总之,春天是不属于祥林嫂的,春天也不会带给她温馨与柔情,在封建礼教的摧残下,她将是没有春天的一生。
(二)、孟春之时被卖再嫁祥林嫂在生命和“名誉”之间,她依然选择了“名誉”权,即永远的有祥林名誉权的“不嫁二夫”的寡妇,于是她逃到鲁家后,非常勤快,然而“新年刚过”的一天,祥林嫂到河边去洗米时,突然被婆家人用极其野蛮的手段,像对待牲畜一样,生擒死拖,把她抢了回去,从卫婆子口里我们知道“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老六”,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去了,不难看出她是在春天被迫再嫁的。
浅析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之悲剧性(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

浅析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之悲剧性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语言系莫言[提要]本文主要是通过对鲁迅先生小说作品中三类主要女性悲剧人物的分析和他的人生经历来论述:“鲁迅小说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悲剧性是在于她们经济上缺乏独立性以及经济上长期处于被压迫地位。
”本文首先从经济角度对鲁迅先生《明天》中的单四嫂和《祝福》中的祥林嫂,《离婚》中的爱姑、《伤逝》中的子君三类悲剧的女性形象进行论述。
然后通过对鲁迅的生平及婚姻悲剧来分析其对悲剧人物创作上的影响。
[关键词]悲剧经济地位封建礼教社会关系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始终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
其中,中国妇女问题、尤其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鲁迅作为我国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民族精神的杰出体现者和现代先进意识的代表者。
他的思想对中国现当代民族的精神发生着深远的影响。
他毕生追求的是对民族灵魂进行改造,使中国人得到合理正常的发展。
在他的33篇小说中,涉及到女性的篇目并不多,但在为数不多的篇目中,无不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女性的悲剧,揭示残酷的社会现实,用一把特殊的手术刀,剖析民族灵魂,以完成对国民性的改造,同时也愤怒地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
《明天》、《祝福》、《伤逝》、《离婚》等小说中塑造的几个女性人物形象,其题材“多取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者的注意”,其形象有着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鲁迅曾说过“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人民群众的命运极为悲惨。
他们实际所经历的不过是两种时代:“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①这正是由中国自古以来的封建等级制度造成,这种制度否定了人的平等地位和应有权利,实行上对下,尊对卑,男对女,长对幼,强对弱的压迫和奴役。
在鲁迅看来,人民群众的悲惨命运首先是由他们政治上、经济上的被压迫、被剥削的奴隶地位造成。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2006年11月15日李增泓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
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
二、再寡失子的祥林嫂第二个失去儿子的寡妇是祥林嫂。
《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但这样一个平凡的、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妇女,活在吃人的封建社会中,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座大山把她彻底压碎了。
三、离婚的爱姑失子的寡妇命运是如此,那其他妇女的命运又是怎样呢?鲁迅在《伤逝》和《离婚》中塑造了子君和爱姑这两个人物形象。
四、"五四"新女性:子君《伤逝》中的子君是"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有文化,有知识,接受了新思想,心中有真挚热烈的爱,跟爱姑又有明显的区别,但结果又怎么样呢?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
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鲁迅以妇女为主人公的作品不多,但就在这为数不多的篇章中,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女性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愤怒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其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
《明天》、《祝福》中的单四嫂和祥林嫂,都是失子的寡妇,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毒害,命运悲惨却从没想到要去抗争。
《离婚》中的爱姑具有较明显的反抗性,但并没有跳出封建礼教的圈子。
《伤逝》中的子君,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敢于冲出封建家庭,与自己的爱人自由结合,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压迫、以及个人的思想局限,同样是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悲剧。
鲁迅通过这几个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既同情她们的遭遇,又批评了她们自身存在的缺点,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腐朽、反动的封建宗法制度,揭示了妇女要获得解放,首先必须取得社会的解放这个深层的含义。
浅谈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其女性观

浅谈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其女性观摘要:鲁迅先生终其一生都在与封建礼教进行顽强的斗争,他热切的期望女性能够摆脱封建传统意识的束缚和悲剧命运的摆布,树立个性自由的解放思想。
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如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刘和珍等,无一不透露着鲁迅先生心中的女性观及其对女性解放思想的解读。
关键词:鲁迅悲剧命运;个性自由;女性解放思想一、引言鲁迅作为我国现实主义作家,一生都以抨击旧势力,揭露社会黑暗现象为己任。
尤其在对于女性命运这一问题上,先生倾注了大量的笔墨,在1918年先生就写下了《我之贞烈观》一文,开始其对女性命运的关注,用犀利的笔法批判了封建礼教的“吃人”社会。
在先生之后的作品中,如《祝福》《明天》《离婚》《纪念刘和珍君》等,他既表达了对封建制度下女性悲剧命运的同情,又有对女性自身麻木不仁的批判,还对敢于反叛斗争封建礼教的这一类女性形象进行了讴歌,同时,先生自身也在不断探索如何解放妇女,改变社会现状的道路。
概括来说,鲁迅先生笔下的女性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二、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一)愚昧落后的“守旧”形象《风波》中的九斤老太太是一个身居穷乡僻壤的老太太,她对现状生活极其不满,经常利用她的一句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来揭示她的不满,她的不满在文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她蔑视儿孙,连孙女饭前吃炒豆子她都不满,说:“我活到七十九岁,活够了,不愿意眼见这些败家相,立马就要吃饭了,还要吃炒豆子,吃穷了一家子,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其次表现在她和儿媳妇争论秤的问题时,她不管三七二十一又用“一代不如一代”来招架。
总之不管什么情况,不管她懂不懂,她都要用这句口头禅。
作者写九斤老太太频繁使用这句口头禅,并不是单纯写她不满的情绪,而是想揭示出小生产者因循守旧、冥顽不灵的保守观念。
(二)自觉自省的“反叛”形象在《离婚》中作者塑造了一位与众不同的女性形象——爱姑。
爱姑具有“母夜叉”般的性格,撒野又泼辣,面对丈夫的背叛,她回娘家搬兵讨伐,势要出这一口恶气,闹离婚一闹就是三年,连婆婆也奈何不了她。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农村妇女形象.doc

浅谈鲁迅小说中的农村妇女形象摘要:鲁迅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他为人生的创作理念,尤其是反映农村妇女特殊遭遇为题材的小说中,更对底层人民变现出深厚的人道主义感情,他以深切的笔触在《祝福》、《明天》、《离婚》这些反映现实主义作品中塑造了祥林嫂、单四嫂、爱姑等一系列典型形象,揭示出在封建礼教摧残下农村妇女的精神创痛,以及他们身上的抗争意识,强烈的人性意识与生命意识与也在这些典型人物身上显现出来。
妇女的生存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女性的人生自由、人生自主和人格自尊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封建统治之下的农村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深受封建礼教及其道德规范的束缚,因此受着最深重的灾难,同时他们相互间的心灵是不相通的,甚至彼此间的不幸常常赏玩和围观而更显得不幸。
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正是从这一独特的批判视角出发,深刻地剔挖着这一特殊灵魂人群的灵魂之痛。
《祝福》中祥林嫂在鲁镇人民的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明天》中单四嫂梦醒后看不到生活的希望,《离婚》中爱姑的婚姻悲剧,都是封建统治持续以及封建封建宗法制度下的道德规范的吃人本质所决定的。
正是通过对个特殊人群的多重悲观以及造成这些悲观的社会因素的挖掘,深刻地揭示出人物悲剧的社会性,即人物悲剧的实质是社会悲剧的呈现。
他们悲剧的生命结局,深刻地展现了封建社会制度把她挤成了各式各样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他头上,并且将其慢慢挤向社会绝路的过程,鲁迅第一个有分析地描写农民及农村生活,的第一个把农村劳动妇女的心酸和和痛苦异常地表现出来。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以深切的笔调对农村妇女的悲惨遭遇与不幸命运进行描述,实际上揭露了封建社会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对妇女的残酷压迫,鲁迅对妇女的同情和对造成他们悲剧命运的诸多因素的思考也强烈地表现出来。
一、农村妇女的群像及其特殊遭遇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农村妇女,生活在社会的灰色地带,他们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甚至连几本的做人的正当权利都没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鲁迅作品中的妇女形象(一)
内容提要]妇女问题,是关系社会文明的重要问题。
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对妇女问题始终给以极大的关注。
故其在作品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的妇妇女形象,通过描写她们一生悲惨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的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作者在同情她们的命运,关注她们的生活有的同时,也为她们的解放道路作了深层次的探索。
妇女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妇女在社会生活中是否获得自由、民主、平等的权利,是衡量社会解放与否的标志。
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着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残酷压迫,她们必须恪守封建礼教及其道德标准,因而所受的确良苦难最深重。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平共处感受,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在对封建主义进行顽强而坚韧的战斗的同时,始终关注着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
他在1918年发表的《我的节烈观》一文中,就对封建统治阶级鼓吹的节烈观,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指出“表彰节烈”其实是强加给妇女的“畸形道德”;在《关于女人》一文中,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样各式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
”这表现出鲁迅对妇女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与鲁迅的思想行为一致的是,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同样充满着对封建宗法制度罪恶行径的愤怒批判。
正是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对妇女的奴役和压迫,导致中国女性几千年来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承受着肉体到精神的无尽痛苦与磨难。
鲁迅以激进的民主主义与深厚的人道主义,对压迫和()害妇妇的封建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鞭挞。
在他的现实主义小说《明天》、《祝福》、《离婚》、《伤逝》中,他以深沉的笔触,塑造了单四嫂、祥林嫂、爱姑、子君等一系列的典型形象,她们悲惨的生活和结局,深刻地展现了妇女在封建制度下被绞杀的过程,字里行间,熔铸著作者的激愤与不平。
《明天》的主人公单四嫂,“是一个粗笨女人”。
她勤劳善良,丧失丈夫后,遵循着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观念不敢改嫁。
她没有什么非分之想,只想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和儿子。
然而,厄运却向她袭来。
宝儿生病,求签、许愿、吃单方,宝儿的病依旧不见好转。
她只好把希望押在庸医小仙身上。
但宝儿最终还是死了,这个寡妇的最后一点希望也随之破灭。
深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毒害的单元四嫂,养成了逆来顺受、愚昧麻木、毫无抗争意识的奴隶性格。
她对自己所遭受的一切打击和不幸,只是通过所寄托的如梦幻般的“明天”,依旧是永远无法兑现的梦。
鲁迅在《随感录·四十》中指出,妇女“是做了旧习惯的牺牲”。
单四嫂对封建道德教条的一味遵从,对自己的命运甘心情愿地任人摆布,这就意味着等待这个可怜寡妇的,只能是更沉重更无穷尽的痛苦和悲哀,是更漫长更黑暗的无情岁月。
和单元四嫂一样,《祝福》中的祥林嫂,这位勤劳善良的普通村妇,也是被封建礼教吃掉的弱小者。
封建社会的买卖婚姻使祥林嫂嫁给一比她小十岁的男人,丈夫死后,其婆婆又将她像牲畜般的卖给贺老六。
但第二次婚姻更不幸,夫亡子丧,大伯收房,将她赶出贺家坳。
当走投无路的她再次到鲁四爷家作佣工时,她已被封建礼教判定有罪:寡妇再嫁,伤风败俗;克夫克子,更是不祥之物。
为赎罪名,祥林嫂用光她的工钱,到土地庙里捐了一条门槛,当作自己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
然而,不管她怎么为自己的命运竭力挣扎,她的种种努力始终得不到人们的许可。
最后,在人们喜气洋洋的祝福声中,祥林嫂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
可以说,祥林嫂是被封建社会政权、族权、夫权、神权这四条绳索活活勒死的。
封建卫道士鲁四爷,他不但对祥林嫂这个廉价劳动者进行残酷的剥削,从身体上对她进行摧残,还从精神上进行无情打击,指责她“不干不净”、“败坏风俗”。
最后将她踢出门外,使她沧为乞丐,最终倒毙街头。
族权的代表者婆婆和大伯,一个将守寡的她当牲口出卖,一个又将夫亡子丧的她赶出家门。
这一出卖一驱赶,充分暴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也使祥林嫂身心受到了打击。
之后,社会无处不在的确良神权思想,又继续给她精神上的重创。
柳妈对她宣传阎王对寡妇再嫁惩罚的因果报应,这使从肉体到精神都有已受着双重奴役的祥林嫂陷入极度的恐惧之中,尽管柳妈这种并非恶意的恫吓带着封建迷信色彩,但愚昧麻木的祥林嫂却深信不缝隙疑。
当她“捐门槛,
赎了罪”后,坦然去拿祭器时,四婶的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无异是死刑判决。
封建神权这最后的致命一击,无情地碾碎了祥林嫂最后的希望。
除了死,她别无选择了!祥林嫂最终被封建制度这座大山压碎了。
她的死,是鲁迅对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彻底批判与否定。
鲁迅在揭示土封建势力对祥林嫂迫害的同时,也挖掘出在她身上的反抗因素。
但她这种反抗意识是朦胧的。
由于长期以来,受着封建反动文化思想的毒害,所以祥林嫂本能地以封建文化所规范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的处世为人的依据和标准,故她的反抗是受封建思想意识支配的。
她第一次逃到鲁镇工谋生,这种对族权和夫权的反抗本是正当合理的。
但她不懂这是她求生存的权利,她逃走的目的只是为了逃避婆婆的虐待,最后她还是被婆婆劫回卖掉。
她被强迫改嫁时,也拼命反抗,但这种是对“从一而终”的恪守,是对封建节烈观的愚忠。
最后,她临死时发出究竟有没有魂灵地狱的诘头,虽然表明她对封建神权思想有所怀疑,但她的思想依旧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祥林嫂这一系列的挣扎和反抗,是不自觉的,其力量是微弱和苍白的,她最终还是被要深蒂固的封建大网络所捕杀。
祥林嫂的最终死去,虽然与自己的愚昧软弱不无关系,但根子还是吃人的封建制度。
相对单四嫂、祥林嫂来说,《离婚》中的爱姑,是鲁迅妇女题材小说中最具反抗性的农村妇女形象。
爱姑十五岁嫁入施家,婚后其夫另有新欢,要撇掉她。
为了不被丈夫离弃,她大闹的,不是离婚,而是不离婚。
她在众人面前怒骂其夫为“小畜生”,其公公为“老畜生”,这种大胆、泼辣、不屈不挠的性格,使用权这场斗争显得激烈和火药味十足。
“打过多少回架,说过多少回和,总是不落局。
最后,在七大人的“调停”下,爱姑的不愿离婚最终还是离了。
在庞大而坚固的封建势力面前,爱姑这条不安分的鱼,只能在水池中掀起几点水花,最终还是摆脱不了被吃的命运。
她想凭自己个人的力量,去冲破用几千年时间织成的强大的封建罗网,那只能是妄想。
当她意识到这点时,却又可悲地把希望寄托在七大人身上,认为他会为她主持公道。
而封建秩序和封建利益的维护都是由七大人之流操纵的。
爱姑这种天真幼稚的想法和行为,最终只能自吞失败的苦果。
在潜意识里,爱姑认为被丈夫休掉是“失节”的大事。
在封建社会性,只有休妻,没有离婚,而休妻是当时社会被人们尤其是妇女认为最耻辱的事情,被休之人,其地位是连寡妇也不如的。
为此,爱姑才反抗,想讨回一个“说法”。
爱姑表现出来的行为,说明她灵魂深处还是被封建伦理道德中的“从一而终”的观念牢牢地统治着。
从这一角度看,尽管她的反抗激烈,但其意义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