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壶口瀑布》评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壶口瀑布》评课稿一、引言在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材中,《壶口瀑布》作为一篇描写自然景色的文章,通过作者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恢弘。
本文将从教材的整体教学设计、篇章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对《壶口瀑布》进行评课,以期更好地指导教师进行教学。
二、教材设计分析1. 教材的选材意义《壶口瀑布》选材独特,内容生动,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它以自然景色为背景,以传情达意为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2. 教材的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壶口瀑布》,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自然景色的壮丽与恢弘之美; -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教材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壶口瀑布的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能进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从文本中感受到自然景色的美,并能用适当的语言进行表达。
三、篇章结构分析1. 篇章的整体结构《壶口瀑布》可以分为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开头部分开头部分通过引入“壶口是黄河的咽喉之地”的背景信息,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同时,通过描述冰冷的水蒸气和湍急的河水,给读者留下神秘悬疑的感觉。
主体部分主体部分是整篇文章的重心,主要描述了壶口瀑布的壮丽景色。
作者细致而生动地描绘了瀑布的奔腾、水雾的弥漫和山石的堆叠,给读者以视觉和心理上的震撼。
结尾部分结尾部分凭借作者自身的情感表达,使整个文章更具感染力。
通过以“怀古意”作为结尾,再次引起读者对壶口瀑布的思考,并给与人文历史的联想。
2. 段落的组织方式整篇文章共分为六个段落,每个段落以明确的主题句为开头,具有很好的逻辑结构。
通过段落之间的过渡,使整篇文章流畅而连贯。
四、语言运用分析1. 修辞手法《壶口瀑布》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壶口瀑布说课稿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壶口瀑布说课稿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壶口瀑布》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写景散文。
作者巴金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壶口瀑布的壮美景色,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本文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是进行语文教学的优质教材。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优美的文学作品。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成语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加以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写景散文的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实践来逐步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成语,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壶口瀑布的壮美景色,领略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欣赏优美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成语,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朗读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讨论、深入思考。
2.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壶口瀑布的图片,引导学生直观感受壶口瀑布的壮美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出生僻词语和成语。
3.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和成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5.展示:各小组代表进行展示,分享讨论成果和心得体会。
6.总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拓展:学生进行拓展练习,如写一篇以壶口瀑布为题材的作文。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突出教学重点,简洁明了,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八.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应注重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高和情感态度的变化。
初中语文_壶口瀑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壶口瀑布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黄河壶口瀑布壮阔、雄伟的气势。
【教学难点】把握本文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步骤】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是游记单元,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作者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
在《〈梁衡散文选·名山大川感恩录〉自序》中,这样写道“大自然对人的赐予有两种。
一种是物质,空气水分,粮食蔬菜,给人生存的条件;二是精神,花好月圆,明山秀水,给人享受的环境。
”今天来学习他的《壶口瀑布》,沐浴花好月圆,明山秀水的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精神享受。
出示学习目标观看有关旱壶口瀑布的图片视及频带着这样一份视觉的记忆,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笔下的壶口瀑布。
二、整体感知1、把握文章思路1-5段,分别写的哪些内容。
让学生体会作者的两次观看壶口瀑布的详略描写,以及枯水季节的游踪。
2、再读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1、2段,请一位男生来朗读课文第3段,请一位女生来朗读课文第4段,全班齐读5、6段。
读完课文,请大家用一、两个词语概括黄河的壶口瀑布给你留下的印象?明确:危险,雄伟、壮阔、气势磅礴,令人胆战心惊……黄河在这里仅仅展现他的阳刚之美吗?明确:不仅有雄伟壮阔的阳刚之美,还有如丝如缕,如歌如画的阴柔美,堪称刚柔相济。
三、文本研习通过上一个环节的学习,我们对壶口瀑布有了大致的了解,接下来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划出表现黄河壶口瀑布雄伟壮阔、阳刚之美的句子。
给出学生例子,例如“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听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通过听觉,先写其声,带着隐隐如雷的震撼,再通过视觉,写其雾,含着神秘。
同时用一个比喻,描写河水给人的整体感观,突出了河水的湍急.。
第17课《壶口瀑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游记单元,学习本单元,要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
《壶口瀑布》一文是经典的游记,在教学中要突出游记的基本要素,应该以多种方式突破课文阅读的难点,重视品味梁衡独特的语言风格。
笔者认为《壶口瀑布》属于意蕴外显的一类散文,作为梁衡的代表作,它的结构安排、语言表达、主题表达都十分经典与精美。
针对本文的文本特质,笔者借鉴了王君青春语文语用型文本的解读策略。
通过引领学生看篇、看段、看句、看词、看意,让学生了解谋篇布局的技巧,学会品读和运用词句的方法,进行扎实有效的语用训练。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了解游记的特点。
2.把握本文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
3.品味文章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词句。
二、教学重难点把握本文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读法、探究法、归纳法等。
四、教学过程(一)看篇屏幕显示:【任务一】自由朗读课文,找出含有“我”或“我们”的句子,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行文的。
【方法】圈划法。
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
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
我一直走到河心。
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
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
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我突然陷入沉思看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
关注游记散文中的“我”,不难发现,散文往往是循着“我来到——我发现——我观察——我深思——我感悟——我彻悟”的思路来完成一次身心交融的探索之旅。
总结明确:这是一篇游记散文。
游记在内容上至少应该包括三个要素:第一,所至,即作者的游踪;第二,所见,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第三,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
第17课《壶口瀑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感受壶口瀑布的美,了解壶口瀑布的特点;2.品味文章语言特点,学习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体会散文的美;3.领会壶口瀑布蕴含的精神内涵。
教学重难点:1.品味文章语言特点,学习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体会散文的美;2.领会壶口瀑布蕴含的精神内涵。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看,它如烟似霞,狂奔劲舞,腾空而起;听,它惊雷滚地,吼声震天,万俊疾走。
它,就是闻名天下的壶口瀑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梁衡笔下“千里黄河一壶收”的磅礴气势。
(板书课题)导入的同时出示壶口瀑布相关图片、视频,让学生初步感知壶口瀑布的气势。
二、预习反馈1、壶口瀑布简介壶口瀑布位于晋陕交界处,是我国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黄河奔流至此,河口突然收束,在不到五百米的距离内,河面宽度从数百米急剧收窄为二三十米,河水流速陡增,势若万马奔腾;同时,河水从二十多米的高处,飞速跌落至直径五十余米的大石潭中,声如洪钟巨雷,形成罕见的奇观。
2、读准字音,重点字音、字形强调(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告诫(jiè)、雾罩(zhào)推搡(tuīsǎnɡ)、驰骋(chěnɡ)旋涡(wō)、寒噤(jìn)雾霭(ǎi)、出轧(zhá)乘隙(xì)、迂回(yū)汩汩(ɡǔ)、潺潺(chán)震耳欲聋(zhèn)、恕不可遏(è)(2).词语解释推搡:使劲推;推抢。
驰骋:(骑马)奔驰。
寒噤:寒战。
出轧:(钢板)从轧钢机里出来。
乘隙:利用空子,趁机会。
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潺潺:形容雨声、水声等,潺潺流水。
从从容容:留有足够的时间,而且常常有余。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簇拥着护卫。
常用以形容旧时官吏出巡时的声势。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到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三、感知壶口瀑布1、播放朗读音频(学生听读,边听边勾画描写壶口瀑布的语句,感受语言的魅力及壶口瀑布的气势)2、学生自由朗读(根据刚刚听读的体会,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再次体会壶口瀑布的美)3、说说文章两次写到壶口瀑布的情景,分别是什么季节?在文中标出。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17《壶口瀑布》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部編版下册17《壶口瀑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壶口瀑布》是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描绘了壶口瀑布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给人以美的享受。
本课的教学,旨在通过分析课文内容,让学生感受壶口瀑布的壮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自然景观有一定的认识和感受。
但他们对壶口瀑布的了解可能有限,对课文中所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壶口瀑布的美丽和作者的热爱之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欣赏等方式,学会从文字中感受自然景观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壶口瀑布的壮丽景象。
2.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听觉感受,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图片或视频形式展示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3.讲解课文:分析课文内容,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5.欣赏与拓展:展示其他有关壶口瀑布的文学作品或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其美。
6.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采用以下板书:壶口瀑布——壮丽景象作者——热爱祖国河山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是否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024年《壶口瀑布》教案(通用5篇

2024年《壶口瀑布》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语文》教材第七单元《壶口瀑布》,详细内容为第一至三段,通过对壶口瀑布的描绘,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壶口瀑布的自然特点及文化内涵。
2.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感受大自然的壮美,激发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如“波涛汹涌”、“雷霆万钧”等。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壶口瀑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瀑布的特点。
(2)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壶口瀑布吗?它位于哪里?有什么特点?”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壶口瀑布的自然特点。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第一段,讲解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和瀑布的壮观景象。
(2)分析课文第二段,讲解瀑布的成因及特点。
(3)分析课文第三段,讲解壶口瀑布的文化内涵。
4. 例题讲解(1)展示例题,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2)教师讲解答案,强调答题技巧。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2)教师批改练习,及时反馈。
六、板书设计1. 壶口瀑布地理位置:黄河中游特点:波涛汹涌、雷霆万钧成因:地壳抬升、河水侵蚀文化内涵:中华民族的象征2. 观察方法由远及近由表及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绘制壶口瀑布的思维导图。
(2)运用课文中的观察方法,写一篇描绘家乡某处自然景观的作文。
2. 答案(1)思维导图答案见附件。
(2)作文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课文、讲解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壶口瀑布的自然特点和文化内涵。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2. 拓展延伸:(1)课后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壶口瀑布的历史变迁。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7 壶口瀑布》优质公开课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7 壶口瀑布》优质公开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壶口瀑布》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优质课文。
这篇课文描绘了壶口瀑布的壮丽景色,展现了黄河的伟大和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
通过描写壶口瀑布的气势、声音和景象,使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祖国的美丽。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的赞美。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对描写自然景色的文章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黄河壶口瀑布的认识可能有限,对课文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理解可能有所欠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黄河壶口瀑布的壮丽景色,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会欣赏自然景色,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黄河壶口瀑布的壮丽景色,体会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难点: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黄河壶口瀑布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黄河壶口瀑布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让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的大意和重点内容。
3.词语解释:引导学生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帮助他们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
4.讨论与思考: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黄河壶口瀑布的象征意义。
5.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感受黄河壶口瀑布的壮丽景色,体会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
本课是一篇写景散文,主要写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色,引发了作者澎湃的激情,使作者深深陶醉,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淌出的思想感情,感受黄河的气势,祖
国山河的壮丽,以及黄河厚重的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
4、积累语言,了解文中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妙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黄河外形的厚重、精神的厚重、文化的厚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积累语言,了解文中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妙用。
[设计理念]
《壶口瀑布》这篇课文的教学是有难度的:
1、我们面对的学生是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孩子,对于黄河的了解实在有限。
即便是查找资料,也多是苍白和空洞的,时空的距离让学生的心理体验产生了难度;
2、本文语言精美,含义深刻,所承载的信息含量之大,文化含量之厚重让学生的理解产生了难度,难以与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
3、如何将对文本的理解与写法的感悟结合,如何将教师的讲授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结合,如何划分课时,确定教学目标也是教师难以把握的。
为此,我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1、纵向深入与细节品味相融合
以文中第三段出现的“厚重”一词深入,由瀑布外形的厚重,到黄河精神的厚重,最后上升到历史文化的厚重。
在这样一个纵向深入的过程中,我引领学生抓住细节,品味语言。
在指导方法上,重点用到了以下5种方法:(1)、比较法:
如抓住两组词语:
“跌落”对“升腾”,体会瀑布既有气吞山河之势,又有曼妙绝伦之美,“刚柔并济”四个字便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将比较体会上升到配乐比较朗读,给学生以更加清晰、深刻、完整的印象。
“寂静”对“活跃”,体会变化的原因是因为巨大的声响,进而体会“先声夺人”。
(2)、调动感官(如第三段的教学)
(3)、读中想象(引导学生读书时眼中要有画面)
(4)、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了解壶口的特殊构造是导致前文壶口气势磅礴的原因)
(5)、多角度感悟(引导学生体会“龙”的比喻是否恰当)
如果说“厚重”是一条主线,那么这一个个细节就像项链上的一颗颗珍珠,帮助学生更加立体、更加完整地解读黄河。
2、感悟内容与领悟写法相融合
学习第5自然段,我引导学生从四个“有的”中去发现排比和比喻的句式特点,但不仅限与此,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长鲸饮涧”、“彩桥飞架”、“花团锦簇”这些景象中发现黄河刚柔并济的特点,为后文感悟立体的黄河、完整的黄河作铺垫。
又如课文第7自然段对十里龙槽的一句描述“龙槽中的河水汹涌澎湃,仿佛一条蜿蜒浮游的黄龙……”我并不是简单的问学生这样写有什么好,而是让学生思考“你认为作者把水比作龙恰当吗?”基于学生前面对黄河已有的认识,学生进一步感悟到黄河的气势像龙,形态像龙,精神像龙!
我认为,语文课既不能脱离文字空谈感悟,也不能只学习语言而缺乏情感感悟,二者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3、品读文字与挖掘精髓相融合
本课文字精美,读起来颇有气势。
可是如果课堂上只是群情激昂地一读而过,恐怕留给学生的只是一时之快。
沉下心来细品文字,有些地方是学生不容易理解或是不容易产生共鸣的,教师就应带领学生迎难而上。
外形的厚重:如“水底悬流激荡……增加了厚重感……”,“厚重”如何体会?如果不细抓,孩子们只能体会到壶口瀑布的气势磅礴,很容易忽略“厚重”。
为此,我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抓住“蒸云”、“浓烟”、“洪钟闷雷”等词语,深入解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厚重”;进而又让学生回忆旧知,比较壶口瀑布与其它瀑布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这份独有的“厚重”。
如此以来,壶口“厚重”的形象便在学生的内心扎了根。
精神的厚重:又如“我拜倒在大自然的杰作脚下,不寒而栗,觉得自己这么渺小,内心杂念荡然无存。
我忽然领悟了李白……体会了光未然、冼星海……东渡抗日……誓师出征。
”对于这一段文字,孩子的了解实在是个空缺,因此,光靠读中感悟是不可取的。
在这里,我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来丰厚文本,引导学生打
破时空的界限,回到唐朝、回到1938年,走进历史,潜入简短的词句背后,理解蕴藏其中丰富深刻的内涵,进而了解黄河精神的厚重;
文化的厚重:在品读第8自然段“我看到了……立体……完整……漫长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得到了它的真传。
”时,我将黄河流域的文化巧妙的串连,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领导着学生感受黄河漫长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进而让学生感受到黄河文化的厚重、历史的厚重。
当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同时达到制高点,产生共鸣之时,学生便心领神会地领会到了黄河的“真传”。
4、教师引导与对话分享相融合
对于这类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文章,我们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状况,就是教师精心解读文本,充分准备后,在课堂上一讲到底,学生没有了自由呼吸,自主思考和交流的空间。
这里对比我的两处设计(试教和经专家们点拨后的改进)
“雷霆万钧”
试教:用课件出示成语意思和相关古诗
现场:学生根据预习介绍成语意思,教师补充相关古诗
“厚重”
试教:课件出示李白《望庐山瀑布》,对比感受壶口瀑布独有的厚重。
现场:让学生自主回忆背诵学过的描写瀑布的诗句,对比感受壶口瀑布独有的厚重
前者教师完全掌控学生的学习进程,所有资料由教师提供;后者给学生以自主学习和交流的空间,既鼓励和展示了学生学习成果,又指导了学习方法。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共学共研,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