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重点-简答、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考点整理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考点整理一、中医内科学概述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的疾病诊疗方法及相应的理论体系。
它与西医内科学相对应,但在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
二、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1. 中医内科的病因学中医内科学将疾病的发生归因于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多种因素,具体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七情(喜、怒、思、忧、悲、恐、惊)等。
2. 中医内科的病理学中医内科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常见的病理变化包括气滞、血瘀、痰湿、湿热、气虚、气郁、血虚、阴虚、阳虚等。
3. 中医内科的诊断学中医内科学注重病人的整体观察和望闻问切等四诊合参的综合诊断方法。
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
4. 中医内科的治疗学中医内科学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草药治疗、针灸治疗、按摩推拿、气功疗法等。
其中,草药治疗是中医内科的核心治疗方法,通过使用中草药制剂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三、常见的中医内科疾病1. 冠心病冠心病是中医内科学中的常见疾病,主要病因有气虚、血瘀、痰瘀等。
中医内科对冠心病的治疗通常采用以活血化瘀、调节气血为主要方法的草药治疗。
2. 高血压高血压是中医内科学中的常见疾病,主要病因有肝阳上亢、肾阳虚等。
中医内科对高血压的治疗通常采用以舒肝息风、滋阴平肝为主要方法的草药治疗。
3. 糖尿病糖尿病是中医内科学中的常见疾病,主要病因有脾虚、肾阴虚等。
中医内科对糖尿病的治疗通常采用以健脾益气、滋阴清热为主要方法的草药治疗。
4. 肝炎肝炎是中医内科学中的常见疾病,主要病因有湿热蕴结、肝郁气滞等。
中医内科对肝炎的治疗通常采用以清热解毒、理气活血为主要方法的草药治疗。
四、中医内科学的未来发展中医内科学在研究和临床实践中不断发展,尤其是结合现代医学的技术和理论,为中医内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随着中医内科学的发展,中医药的疗效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中医内科考试重点

中医内科考试重点中医内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医诊断、中医治疗和中医药的运用。
在中医内科考试中,考生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以便能够准确诊断和治疗各类内科疾病。
以下是中医内科考试的重点内容。
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的研究是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基础之上的。
考生需要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此外,还需要熟悉中医的病因病机学说、辨证论治的方法和中医药的运用原则。
二、中医内科常见疾病中医内科考试中,常常会涉及到中医内科的常见疾病。
考生需要熟悉这些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论治等方面的知识。
常见疾病包括感冒、咳嗽、哮喘、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三、中医内科辨证论治中医内科的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核心内容。
考生需要掌握辨证的方法和技巧,能够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准确地辨证,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此外,考生还需要熟悉常用的中医内科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
四、中医内科常用方剂中医内科考试中,常常会涉及到中医内科的常用方剂。
考生需要掌握这些方剂的组成、功效、适应症、用法用量等方面的知识。
常用方剂包括小柴胡汤、四逆散、桂枝汤、加减汤、柴胡疏肝汤、理中丸等。
五、中医内科病案分析中医内科考试中,常常会出现病案分析的题目。
考生需要根据病案中的症状、体征、辨证情况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辨证论治意见。
通过病案分析,可以考察考生的临床思维和分析能力。
六、中医内科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中医内科考试中,还会涉及到中医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
考生需要了解中医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包括中医法、中医药管理法等。
此外,考生还需要了解中医内科临床实践中的伦理道德要求,包括医德、医术、医风、医德等。
以上是中医内科考试的重点内容。
考生在备考中应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临床实践的积累,提高辨证论治的能力,熟悉常用的中医内科方剂,掌握病案分析的方法,同时了解中医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要求。
中医内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重点总结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的疾病,以及与之相关的病理机制、诊断与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中医内科学的一些重点内容进行总结。
一、中医内科学概述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主要学科之一,是通过中医经典理论,结合病人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运用中医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来治疗内科疾病的一门学科。
二、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指的是事物存在的两个方面,即阴和阳。
在中医内科学中,内脏疾病通常与阴阳失衡有关,治疗的重点是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目的。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中医内科学中,内脏疾病的发生与五行学说息息相关,通过对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辅助诊断和治疗疾病。
3. 脉诊脉诊是中医内科学中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触诊人体脉搏的形态、强度和节律等特征,来了解病人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脉诊在中医内科学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4. 中医诊断标准中医内科学在诊断疾病时,主要依据中医诊断标准来判断病情。
中医诊断标准包括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等要素,通过综合分析病人的病因、病机、病变特点等方面的信息,确定病人的诊断。
三、常见内科疾病的中医治疗1. 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内科疾病中的常见病种,包括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
中医内科学中,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活血化瘀等方法来治疗这些疾病。
2. 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包括支气管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中医内科学中,通过辨证施治、益气化痰等方法,来治疗这些疾病。
3.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炎、胃溃疡、胆囊炎等。
中医内科学中,通过调整脾胃功能、利湿化瘀等方法,来治疗这些疾病。
4. 泌尿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主要包括尿路感染、尿毒症等。
中医内科学中,通过利尿通淋、清热解毒等方法,来治疗这些疾病。
五、结语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运用中医经典理论和诊疗方法,来治疗内科疾病。
中医内科学的名词解释

中医内科学的名词解释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和探讨内科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角度解释中医内科学的一些重要名词。
1. 中医学中医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学科,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中国和世界各地广泛应用。
中医学包含了中医内科学以及其他分支学科,如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等。
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按摩等,以及相应的调节饮食、锻炼和生活习惯等。
2. 内科疾病内科疾病指的是发生在人体内部器官和系统上的各种疾病,如心脏病、肺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失调等。
中医内科学专门研究和治疗这些疾病,通过中药、针灸等手段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促进疾病的康复。
3. 阴阳平衡中医内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阴阳平衡。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两种相对而又相互依存的力量。
阴阳的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内科学通过调节阴阳,恢复人体内部的平衡状态,对疾病进行治疗。
4.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内科学中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中药是由天然草药制成的药物,具有调节人体机能、治愈疾病的独特作用。
中医内科医生会根据疾病的症状、病因等综合因素,开具适合患者的中药方剂,通过服用中药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5.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内科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调节人体经络系统的流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可以用于痛风、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治疗,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6. 调节饮食中医内科学认为,饮食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调节,可以预防和改善一些内科疾病。
中医内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特点,制定适合的饮食方案,如合理的膳食搭配、避免不良的饮食习惯等,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效果。
7. 调节生活习惯中医内科学认为,生活习惯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
合理的睡眠、适量的运动、保持心理平衡等,都对预防和治疗内科疾病有着重要意义。
中医内科医生会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促进疾病的康复。
中医内科重点简答、名词解释

咳嗽病机和治那么根本病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外感咳嗽为六淫邪气侵袭肺系,壅遏肺气,发生于肺.常以风为先导,或夹寒,或夹热,或夹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病理因素为痰和火,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治疗分清邪正虚实.外多为实证,应祛邪利肺,按病机分风寒、风热、风燥论治.内多为邪实正虚.标实者祛邪止咳,本虚者扶正补虚.同时除直接治肺外,应该从整体出发治脾肝肾.咳嗽之痰湿蕴肺证咳嗽反复发作,痰多,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早晨或食后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证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代表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哮病之寒包热哮证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不爽,痰黏黄色,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苔白腻罩黄,舌边尖红,脉弦紧.证机: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治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肺痈病机病位在肺,病机总属邪热郁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络,血滞为瘀,而致痰热与瘀血互结,蕴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肺损络伤,脓疡溃破外泄.病理表现为邪盛实热证候,脓疡溃后见阴伤气耗之象.成痈化脓的病理根底在于血瘀,血瘀那么热聚,血败肉腐酿脓.胸痹病因病机诊断依据病因: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病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肝脾肺肾,本虚标实:标实为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虚为气虚、气阴两虚、阳气虚衰.诊断依据:①胸痹以胸部闷痛为主症,患者多见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那么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持续几秒到几十分钟,休息或用药可缓解.②常伴心悸、气短、自汗,甚那么喘息不得卧,严重可见胸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脉散乱或微细欲绝等危候,可发生猝死.③多见于中年以上,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多饮暴食或气候变化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不寐之痰热扰心证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暖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证机:湿食生痰,郁痰生热,扰动心神.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厥证的病理转归①阴阳气血相失,进而阴阳离绝,开展为一厥不复之死证;②阴阳气血失常,或为气血上逆,或为中气下陷,或气血痰浊内闭,气机逆乱而阴阳尚未离绝,气复返那么生,气不复返那么死;③表现为各种证候之间的转化,如气厥和血厥之实证常转化为气滞血瘀之证,失血致厥的血厥虚证,严重者转化为气随血脱之脱证.痢疾病症: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粘冻.治法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那么通之,久痢虚那么补之,寒热交织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调气那么后重自除,行血那么便脓自愈.方药:湿热痢-芍药汤加减;疫毒痢-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寒湿痢-不换金正气散加减;阴虚痢-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加减;虚寒痢-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加减;休息痢-连理汤加湿邪在黄疸发病中的机制根本病机:①肝胆脾胃功能失调,湿浊内生,肝胆疏泄失职,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外溢肌肤那么身黄,下渗膀胱那么小便黄;②黄疸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以湿邪为主.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病理表现有湿热和寒湿两端.阴黄和阳黄阳黄:湿热所伤或过食甘肥酒热或素体胃热偏盛,湿热交蒸,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疸色如金,病情急剧,兼见神昏发斑出血.阴黄:寒湿伤或素体脾胃虚寒或久病脾阳受伤,寒湿瘀滞,黄色晦暗,发病缓病程长,常伴纳少乏力、舌淡,脉沉迟或细缓。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一、名解1、真头痛:为头痛的一种特殊重症, 其特点为起病急骤, 多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 持续不解, 阵发加重, 手足逆冷至肘膝, 甚至呕吐如喷, 肢厥、抽搐。
2、眩晕: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 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并见, 故统称为“眩晕”。
3、关格:是以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危重病证。
4、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5、血证: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6、自汗: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7、盗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
8、外感表实无汗为刚痉,表虚有汗为柔痉。
9、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10、颤证是指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二、填空、选择1、积聚:病因:情志失调、饮食所伤、感受寒邪、病后所致;病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聚证以气滞为主;积证以血瘀为主;病位:肝脾。
食滞痰阻证—临床表现: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之胀痛更甚,便秘,纳呆,舌苔腻,脉弦滑等。
2、鼓胀:病变脏器:主要在于肝脾, 久则及肾。
3、内伤头痛病因:情志不遂、饮食劳倦、跌扑损伤、体虚久病、禀赋不足、房劳过度;风寒头痛特点:头痛连及项背,常有拘急收紧感或伴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内伤头痛常见证型:肝阳、血虚、痰浊、肾虚、淤血头痛。
痰浊头痛:临床表现:头痛昏蒙, 胸脘满闷, 纳呆呕恶, 舌苔白腻, 脉滑或弦滑。
治法: 健脾燥湿, 化痰降逆。
代表方: 半夏白术天麻汤。
药物:半夏、陈皮; 白术、茯苓; 天麻、白蒺黎、蔓荆子。
中医内科名词解释与简答

1、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区别⑴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头痛等肺卫表证。
属于邪实。
⑵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它脏见证。
多属邪实正虚。
3、中风病的中经络与中脏腑有啥区别(1)中经络病浅、病轻,无神志改变,仅表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2)中脏腑病深、病重,主要表现神志不清,猝然昏扑,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失语(3)鉴别关键:有无神志昏迷试述中风的基本病机,中经络与中脏腑在病机方面有何不同?中风的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轻者中经络,重者入脏腑。
因阴虚阳亢,风火痰瘀相互为患,一遇诱因激发,阴阳严重失调,气血逆乱,则致卒中。
由于病位浅深,病情轻重的不同,又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别。
若肝风夹痰,横窜经络,血脉瘀阻,气血不能濡养机体,则致中经络,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若风阳痰火蒙蔽神窍,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则致中脏腑重证,络损血溢,瘀阻脑络,而致卒然昏倒,不省人事。
5、水肿的治疗原则3306、胃痛与真心痛鉴别:心在胃上,胃在心下,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易于混淆。
胸痹以闷痛为主,为时短暂,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
胃脘痛与饮食有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
7、泄泻与痢疾的鉴别两者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
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加,粪质稀薄,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大便不带脓血,也无里急后重,或无腹痛。
而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特征。
8、哮证与喘证的鉴别两者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
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
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证状。
11、中风闭证、脱证的鉴别29812、消渴的变证燥热内结,营阴被灼,脉络瘀阻,蕴毒成脓,发为疮疔痈疽;肾阴亏虚,肝失濡养,肝肾精血不能上承于耳目,并发白内障、雀目、耳聋;肺失滋养,日久并发肺痨;阴损及阳,脾胃衰败,水湿潴留,泛溢肌肤,发为水肿;阴虚燥热,炼液成痰,以及血脉瘀阻,痰淤阻络,脑脉闭阻或血溢脑外,发为中风14、“治痿独取阳明”40522、阳闭于阴闭鉴别23、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28328、提壶揭盖法的含义30、为什么古人说淋证忌补忌汗?33931、水肿的阳水和阴水鉴别阳水:多因感受风邪、水湿、疮毒、湿热诸邪,导致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而成。
中医内科学必考名解

十一1.感冒2.癎病3.胁痛4.癃闭5.肥胖1.感冒是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
2.癎病系指脏腑受伤,神机受累,元神失控所致,以突然意识丧失,发则仆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一如常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发作性疾病。
3.胆胀是指胆腑气机通降失常所引起的以右胁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4.癃闭是由于肾和膀胱气化失司而导致尿量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其中又以小便不利,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以小便闭塞,点滴全无,病势较急者称为“闭”。
癃和闭虽有区别,但都是指排尿困难,只有程度上的不同,因此多合称为癃闭。
5.肥胖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体内膏脂堆积过多,体重异常增加,并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的一类病证。
十二1.哮病2.眩晕3.便秘4.水肿5.积聚1.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所致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2.由于风、火、痰、虚、瘀引起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称为弦晕。
弦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严重者可突然仆倒。
3.便秘是指由于大肠传导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4.水肿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使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5.积聚是由于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而致,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咳嗽病机和治则基本病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外感咳嗽为六淫邪气侵袭肺系,壅遏肺气,发生于肺.常以风为先导,或夹寒,或夹热,或夹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病理因素为痰和火,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治疗分清邪正虚实.外多为实证,应祛邪利肺,按病机分风寒、风热、风燥论治.内多为邪实正虚.标实者祛邪止咳,本虚者扶正补虚.同时除直接治肺外,应该从整体出发治脾肝肾.咳嗽之痰湿蕴肺证咳嗽反复发作,痰多,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早晨或食后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证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代表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哮病之寒包热哮证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不爽,痰黏黄色,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苔白腻罩黄,舌边尖红,脉弦紧.证机: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治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肺痈病机病位在肺,病机总属邪热郁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络,血滞为瘀,而致痰热与瘀血互结,蕴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肺损络伤,脓疡溃破外泄.病理表现为邪盛实热证候,脓疡溃后见阴伤气耗之象.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在于血瘀,血瘀则热聚,血败肉腐酿脓.胸痹病因病机诊断依据病因: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病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肝脾肺肾,本虚标实:标实为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虚为气虚、气阴两虚、阳气虚衰.诊断依据:①胸痹以胸部闷痛为主症,患者多见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持续几秒到几十分钟,休息或用药可缓解.②常伴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严重可见胸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脉散乱或微细欲绝等危候,可发生猝死.③多见于中年以上,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多饮暴食或气候变化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不寐之痰热扰心证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暖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证机:湿食生痰,郁痰生热,扰动心神.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厥证的病理转归①阴阳气血相失,进而阴阳离绝,发展为一厥不复之死证;②阴阳气血失常,或为气血上逆,或为中气下陷,或气血痰浊内闭,气机逆乱而阴阳尚未离绝,气复返则生,气不复返则死;③表现为各种证候之间的转化,如气厥和血厥之实证常转化为气滞血瘀之证,失血致厥的血厥虚证,严重者转化为气随血脱之脱证.痢疾症状: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粘冻.治法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方药:湿热痢-芍药汤加减;疫毒痢-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寒湿痢-不换金正气散加减;阴虚痢-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加减;虚寒痢-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加减;休息痢-连理汤加湿邪在黄疸发病中的机制基本病机:①肝胆脾胃功能失调,湿浊内生,肝胆疏泄失职,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外溢肌肤则身黄,下渗膀胱则小便黄;②黄疸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以湿邪为主.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病理表现有湿热和寒湿两端.阴黄和阳黄阳黄:湿热所伤或过食甘肥酒热或素体胃热偏盛,湿热交蒸,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疸色如金,病情急剧,兼见神昏发斑出血.阴黄:寒湿伤或素体脾胃虚寒或久病脾阳受伤,寒湿瘀滞,黄色晦暗,发病缓病程长,常伴纳少乏力、舌淡,脉沉迟或细缓。
20.阳黄湿重于热证的症状、治法和代表方(考过,非重点)症状:身目俱黄,黄色不及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垢,舌苔厚腻微黄,脉象濡数或濡缓。
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1分代表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2分21.鼓胀与水肿鉴别鼓胀主要为肝、脾、肾受损,气、血、水互结于腹中,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肿不甚明显。
晚期方伴肢体浮肿,每兼见面色青晦,面颈部有血痣赤缕,胁下癥积坚硬,腹皮青筋显露等。
水肿主要为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肌肤。
其浮肿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及肢体,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每见面色㿠白,腰酸倦怠等,水肿较甚者亦可伴见腹水。
22.内伤头痛与肝、脾、肾三脏的关系及其机制脑为髓海,依赖于肝肾精血和脾胃精微物质的充养,故内伤头痛之病机多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
头痛因于肝者,或因肝失疏泄,气郁化火,阳亢火升,上扰头窍而致;或因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而致。
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
头痛因于肾者,多因房劳过度,或禀赋不足,使肾精久亏,无以生髓,髓海空虚,发为头痛。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头窍有赖于精微物质的滋养。
头痛因于脾者,或因脾虚化源不足,气血亏虚,清阳不升,头窍失养而致头痛。
23.根据头痛的部位来辨明相关经络(出小题)太阳头痛,在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头痛,在前额及眉棱骨处;少阳头痛,在头两侧,并连及于耳;厥阴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目系。
24.眩晕的病机(与哪些脏腑相关?机制如何?)眩晕之病因诸多,但基本病理变化不外乎虚实两端。
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
本病病位在于头窍,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有关。
眩晕的病性以虚者居多,气虚血亏、髓海空虚、肝肾不足所导致的眩晕多属虚证;因痰浊中阻、瘀血阻络、肝阳上亢所导致的眩晕属实证。
25.眩晕的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虚者当滋养肝肾,补益气血,填精生髓。
实证当平肝潜阳,清肝泻火,化痰行瘀。
26.试述“无痰不作眩”和“无虚不作眩”(考过,非重点)前者出于【丹溪心法】,由于过食肥甘,劳倦太过,伤于脾胃,脾失健运,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成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清窍所致,证以眩晕而头痛如蒙为特征,属本虚标实证,并提出以治痰为先的方法。
后者出于【景岳全书】,由于先天不足,久病伤肾,气血亏虚,房劳亏虚,以及老年肾亏等原因造成体内精气血的亏虚,以致髓海不充,清窍失养而形成的眩晕病,证以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为特点,属虚证,故提出治以补虚为主。
27.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考过,非重点)闭证属实,因邪气内闭清窍所致,症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
脱证属虚,乃为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将离决之候,临床可见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等。
此外,还有阴竭阳亡之分,并可相互关联。
闭证常见于骤起,脱证则由闭证恶变转化而成。
并可见内闭外脱之候。
28.中风的治疗原则中经络以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
中脏腑闭证,治当息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泄热;脱证急宜救阴回阳固脱;对内闭外脱之证,则须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兼夹,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平肝熄风,化痰祛瘀与滋养肝肾,益气养血并用。
29.消渴病日久可并发多种病症,试简述其病机病机:阴津亏虚,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
消渴病日久则易病变,一是阴损及阳,阴阳俱虚,其中以肾阳虚及脾阳虚较为多见;二是病久入络,血脉瘀滞。
30.肺、脾、肾三脏在水肿病的发病机制水肿发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其病位在肺、脾、肾,而关键在肾。
病理因素为风邪、水湿、疮毒、瘀血。
肺主一身之气,有主治节、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
风邪犯肺,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风水相搏发为水肿;脾主运化,有布散水精的功能。
外感水湿,脾阳被困,或饮食劳倦损及脾气,以致脾失转运,水湿内停,乃成水肿;肾主水,水液的输化有赖于肾阳的蒸化、开阖作用。
久病劳欲,损及肾脏,则肾失蒸化,开阖不利,水液泛滥肌肤,则为水肿。
31.试述阴水与阳水的鉴别阳水病位在肺脾,病机是肺失宣降通调,脾失运化而致。
病因多为风邪,疮毒,水湿。
发病较急,每成于数日之间,肿多由面目开始,自上而下延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常兼有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属表,实,热证,一般病程较短。
阴水病位在脾肾,病机是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
病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
发病较缓,肿多由下肢足踝开始,自下而上延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多兼有神疲气怯、小便少、大便溏薄,属里,虚,寒证。
病程较长。
阳水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正气渐衰,脾肾阳虚,或因失治误治,损伤脾胃,阳水可转化为阴水。
反之,阴水复感外邪,或饮食不洁,使肿势加剧,呈现阳水的证候,而成本虚标实之证。
32.咳血与吐血如何鉴别咳血与吐血血液均经口出,但两者截然不同。
咳血是血由肺来,经气道随咳嗽而出,血色多为鲜红,常混有痰液,咳血之前多有咳嗽、胸闷、喉痒等症状,大量咳血后,可见痰中带血数天,大便一般不呈黑色。
吐血是血自胃中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吐血之前多有胃脘不适或胃痛,恶心等症状,吐血之后无痰中带血,但大便多呈黑色。
32.六种淋证均有小便频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
(1)热淋,起病多急骤,小便赤热,溲时灼痛,或伴有发热,腰痛拒按,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方药:八正散;(2)石淋,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症,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或腰腹绞痛难忍,治法: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代表方:石韦散;(3)血淋,为溺血而痛。
膏淋证见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膏脂,治法: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代表方:小蓟饮子。
(4)气淋,小腹胀满较明显,小便艰涩疼痛,尿后余沥不尽,治法:理气疏导,通淋利尿。
代表方:沉香散。
(5)膏淋,见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膏脂,治法:清热利湿,分清泄浊。
代表方:程氏萆薢分清饮。
(6)劳淋,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治法:补脾益肾。
代表方:无比山药丸。
33.淋证与癃闭鉴别二者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之症状,但淋证尿频而尿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尿量少于正常,严重时甚至无尿。
癃闭复感湿热,常可并发淋证,而淋证日久不愈,亦可发展成癃闭。
34.癃闭的治疗原则以“腑以通为用”为原则,但通利之法,又因证候虚实之不同而异。
实证者宜清邪热,利气机,散瘀结;虚证者宜补脾肾,助气化,滥用通利小便之法。
对于水蓄膀胱之急症,应配合针灸、取嚏、探吐、导尿等法急通小便。
35.试述血证的病机血证的共同病机可以归结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
在火热之中,又有实火和虚火之分,外感风热燥火,湿热内蕴,肝郁化火等,均属实火,而阴虚火旺之火,则属虚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