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考点清单

合集下载

文言文高频实词汇总打印

文言文高频实词汇总打印

文言文高频实词汇总打印一、名词。

1. 君(jūn)- 封建时代指帝王、诸侯等:君主。

君子(a.旧指贵族、统治者及其代言人;b.指品行好的人,如“正人君君”)。

君王。

君上。

国君。

君权。

君临。

君侧。

- 古代的封号:商君。

平原君。

信陵君。

长安君。

- 对对方的尊称:张君。

诸君。

2. 臣(chén)- 君主时代的官吏,有时亦包括百姓:臣僚。

臣子。

臣服。

君臣。

- 官吏对君主的自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 古人谦称自己。

3. 民(mín)-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民。

民主。

民国。

民法。

公民。

国民。

- 指人或人群:居民。

民族。

-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的:民间。

民歌。

民谚。

民俗。

民风。

4. 国(guó)- 有土地、人民、主权的政体(古代指诸侯所受封的地域):国家。

国土。

国体(a.国家的性质;b.国家的体面)。

国号。

国度(指国家)。

国策。

国情。

国法。

国力。

国防。

国威。

国宝(a.国家的宝物;b.喻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

国格。

国魂。

国是(国家大计,如“共商国国”)。

- 特指中国的:国产。

国货。

国粹。

国乐(yuè)。

国药。

5. 山(shān)-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山。

山崖。

山峦。

山川。

山路。

山头。

山明水秀。

山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

- 形状像山的:山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

亦称“房山”)。

- 形容大声:山响。

山呼万岁。

6. 水(shuǐ)- 一种无色、无臭、透明的液体:水稻。

水滴石穿。

水泄不通。

- 河流:汉水。

湘水。

- 江河湖海的通称。

水库。

水利。

水到渠成(喻条件成熟,事情就会顺利完成)。

水可载舟。

跋山涉水。

依山傍水。

- 液汁:水笔。

墨水。

- 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贴水。

外水。

肥水。

二、动词。

1. 行(xíng/háng)- 读xíng时:- 走:行走。

步行。

旅行。

行踪。

行百里者半九十。

行云流水(喻自然不拘泥)。

文言实词考点知识清单

文言实词考点知识清单

文言实词考点知识清单一、解题方法点拨(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方法:1.注意词的古今义文言实词,有的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有的完全不同。

这两类词都可以不去管它,重点应放在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实词上。

如“食已与与如也”的“已”今作“已经”,这里是“罢”“完”的意思;如“偷”,古义有苟且、马虎、刻薄等意,今为偷窃。

理解时不能不辨古今差别而随便地以今义释古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文言以单音词居多,汉语以双音词居多。

不要把两个连用的单音词误判白话文中的双音词,如“妻子”、“地方”、“指示”等。

3.注意通假现象古代汉语常有通假字。

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能“才”,“禽”通“擒”,“卒”通“猝”;二是形近通假,如“说”能“悦”,“谕”通“喻“。

因此,理解时不要误把通假字作为本字。

如“以身徇国”,“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中的“徇”通“殉”,看不出来,就会解错。

4.注意偏义复词现象所谓偏义复词,京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只作陪衬,如《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这三句中,“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公姥”只有“姥”的意义,“父兄”只有“兄”的意义。

如果不解依据上下文看出它们是“偏义”,就会理解错误。

5.要注意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在文言中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应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

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根据前后文,应解释“攻取”。

(二)推断实词意义的方法1.利用音形的分析来推导如觐,从“见”旁可以推出“拜见”;“造”,“辶”与走有关,解为“到”“去”。

又如,“甲兵顿敝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中的“顿”可以推断为“钝”义,因为古人用同音字替代的情况较多。

2.利用语法结构推导,例: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②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冥,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

4.而征一国者而通,“耐”,能。

5.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6.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

7.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齿梳。

二、虚词。

1.之。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协调音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问取消独立性。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其:是……还是,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

3.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4.时则不至则:或。

5.奚以之几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三、实词。

(一)重点实词。

1.《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2.置杯焉则胶胶:粘,着地。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

4.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图谋。

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

(二)词类活用。

1.最可觞客觞,名词作动词,劝人饮酒。

2.吏吴两载吏,名词作动词,任县令。

3.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4.笼归笼:名词作动词,用笼装。

5.取儿稿葬稿:名词作状语,用草席裹着。

四、特殊句式。

(一)介宾结构后置。

1.岁征民间。

2.焚拜如前人。

3.掭以草尖。

4.既而得其尸于井。

5.覆之以掌。

6.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

(二)省略句。

1.令以责之里正。

2.折藏之,归以示成。

3.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4.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五、古今异义。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2.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今:长子、长兄等)。

3.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今:一般指虫鸣)。

4.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今:表原因)。

5.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容貌今:色彩)。

6.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今:朝向前方(面))。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整理

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整理

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整理语文古代文言文常识知识点大全一、通假字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

《论语十则》2、女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

《论语十则》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

《狼》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坐”通“座”,座位。

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

《木兰诗》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

《马说》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

《曹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

《山市》二、古今异义。

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8、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9、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10、兵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12、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14、走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15、汤古义:热水。

全国文言文解题技巧及知识点清单

全国文言文解题技巧及知识点清单

全国文言文解题技巧及知识点清单一、知识概述《文言文解题技巧及知识点清单》①基本定义:文言文解题技巧就是在做文言文相关题目(比如字词释义、句子翻译、文意理解等)时用到的一些方法。

文言文知识点就是文言文里字、词、句、语法等方面的内容。

②重要程度:在语文学科里挺重要的。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学习它能帮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文化等很多东西,考试里也经常考到,分数占比还不少呢。

③前置知识:得有点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像常见汉字的古代含义,简单的语法结构,要是了解些古代文化知识就更好了。

④应用价值:除了考试有用,在阅读古代典籍、欣赏古典文学方面都很有用。

比如在看《论语》原著的时候,要是懂文言文解题技巧和相关知识点就能轻松读懂了。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文言文知识点是语文知识里比较特殊而且独立的部分。

它和现代汉语知识有一定联系也有很大区别,像是大树上一个比较独特的枝丫。

②关联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历史知识以及现代汉语知识都有关系。

知道历史知识有时候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现代字词很多是从古代演变来的,了解文言文有助于掌握现代汉语。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对很多人来说有点难,文言文离我们的生活年代远,字词含义和语法和现代不同。

- 关键点:理解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特殊句式是关键。

④考点分析:- 在考试中重要性:很重要,从小学到高中都考,到了高年级占分比例更高。

- 考查方式:字词解释、句子翻译、对文章内容与中心思想的理解等。

三、详细讲解【文学文化类】①背景介绍:- 文言文是古代人使用的书面语言。

不同朝代的文言文有不同特点,春秋战国时期文章比较古朴简约。

比如《论语》,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当时的社会处在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从《论语》的文风中就能感受到那种百家争鸣的氛围。

到了秦汉,文章开始走向规整化。

像《史记》,就是汉代时用词相对华丽、叙事宏大的史书。

各个朝代的文学风格、思想观念都会在文言文中反映出来。

高考文言文知识清单(古今异义+通假字+固定句式)-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

高考文言文知识清单(古今异义+通假字+固定句式)-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北京专用)

2025年北京高考语文记背手册04(古今异义+通假字+固定句式)清单一高考文言文中常见的古今异义词1.卑鄙古义:卑,指出身低微;鄙,见识浅薄。

常用作谦辞。

今义:品质恶劣。

例.先帝不以臣卑部,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2.北面古义:面朝北(称臣)。

今义:四个主要方向之一。

例.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3.便利古义:便,就;利,吉利。

今义:使用方便,容易达到目的。

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孔雀东南飞》)4.便宜古义:①有利和应该做的事。

②方便。

读biàn yí。

今义:物品价格低。

读p ián yi。

①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②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

(《林黛玉进贾府》)5.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6.不避古义:不次于,不少于。

今义:不躲开。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

(《论贵粟疏》)7.不过古义:不超过。

今义:转折连词。

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赤壁之战》)8.不好古义:不美。

今义:坏。

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

(《西门豹治邺》)9.不行古义:不去,没有成行。

今义:不可以;不好;不中用。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

(《廉颇蔺相如列传》)10.成立古义:长大成人。

今义:(组织、机构等)开始存在;(理论、意见等)站得住脚。

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祭十二郎文》)11.初一古义:刚刚开始。

今义: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赤壁之战》)12.春秋古义:①年龄。

②一年。

③书名。

今义:①春季、秋季。

②时代名称。

①春秋三十有三。

(《谭嗣同》)②蟪蛄不知春秋。

(《逍遥游》)③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报任安书》)13.从而古义:从,跟随;而,而且。

今义:连词。

文言文230个常考词汇

文言文230个常考词汇

文言文230个常考词汇1. 之:表示关系、介词,如之所以、之前、之后。

2. 而:连接并列的两个动作或状态,如而已、而今、而立。

3. 乃:表示结果、连词,如乃至、乃是、乃见。

4. 有:存在、具有。

5. 焉:什么地方、哪里。

6. 不:否定、表示不做某事。

7. 在:存在、处于某个位置。

8. 是:表示正确、肯定。

9. 也:表示也是如此。

10. 以:表示手段、方式。

11. 於:表示在、从、往。

12. 为:表示目的、作用。

13. 及:表示到达、达到。

14. 与:表示和、与其相反。

15. 已:表示过去。

16. 自:从、因为。

17. 以:表示条件、标准。

18. 为:表示身份、职务。

19. 之:表示所有、属于。

20. 人:指人类。

21. 有:存在、具备。

22. 无:没有、没有。

23. 为:做、成为。

24. 大:指大小、程度。

25. 小:指大小、程度。

26. 其:指代其他事物。

27. 此:指代近处的事物。

28. 君:对男性的尊称。

29. 我:指自己。

30. 山:高地、山脉。

31. 水:水流、水体。

32. 云:天上的气象现象。

33. 日:太阳、日期。

34. 天:空中、自然现象。

35. 地:大地、土壤。

36. 王:帝王、君主。

37. 侯:封建时代的爵位。

38. 公:古代封建时代的爵位。

39. 卿:古代官职名。

40. 吾:我、我的。

41. 彼:那个、他的。

42. 知:知道、了解。

43. 不:否定、不做某事。

44. 能:有能力、可以。

45. 得:获得、达到。

46. 夫:表示转折、强调。

47. 若:如果、似乎。

48. 如:像、表示比较。

49. 所:表示动作的对象。

50. 以:表示手段、方式。

51. 必:一定、必然。

52. 为:作为、表示目的。

53. 以:表示条件、标准。

54. 当:担任、成为。

55. 时:时间、时候。

56. 以:表示手段、方式。

57. 与:和、表示比较。

58. 及:到、达到。

59. 若:如果、似乎。

60. 乃:则、表示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常考点清单:(8)
古代汉语数量的表示法
一、数词:
表示数目的词。

㈠基数的表示方法
1、放在名词前面或后面。

例如:
①复投一弟子河中,凡三投弟子. 《史记·滑稽列传补》
——又扔一个弟子到河裏,一共投了三次.
②吏二,缚一人诣王.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两个官吏绑著一个人,走到大王面前.
这种表数方式,古代汉语中较为常见.若译成现代汉语,则量词必不可少. 2、整数与零数之间加"有"或"又".
例如:
①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国语·越语上》
②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 《韩非子》
3、不用任何标记
①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汉书·艺文志序》
㈡序数的表示方法
1、数字前面加"第"字。

例如:
——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乐府诗集·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用"太(大)上","长"等表示"第一",用"次","其次","次之","次者"等表示"
第二","第三","第四"等。

例如:
①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 《礼记·曲礼》
注: "太上",最上.本指传说中最古的三皇,五帝,故为最上,第一的意思.
②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至二千石. 《史
记·万石张叔列传》
㈢约数的表示法
1、两个相邻的数位连用,表示数目不确定。

例如: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史记·陈涉世家》
——到了陈地,有六七百辆车,一千多骑兵,数万士兵.
2、用"可","许","余","所"等表示不确定.
例如:
军马死者十余万匹. 《汉书·食货志》
其巫,老女子也.年已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 《史记·滑稽列传》
3、在数词前加"将","且"等表示数目接近但还不够.例如:
北山愚公,年且九十. 《列子·汤问》且:将近
㈣虚数的表示方法
虚数不是实际的数字,带有夸张的性质,不能按字面意思去理解.虚数与约数不同,约数与实际数目相差不远,而虚数则与实际数目关系不大,甚至全无关系.

汉语中,三,九以及三,九的若干倍数常用作虚数,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动量,这时表示动作发生了很多次并不是三次或九次.
例如:
①昔者,桓公九合诸侯. 《韩非子·难二》
②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诗》
㈤倍数
现代汉语表示倍数是把数字放在"倍"字前面,而古代汉语则往往只用一个数字来表示多少倍,若表示一倍则单用一个"倍"字。

例如:
①固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
若则能避之. 《孙子·谋攻》
㈥分数
古汉语中分数的表示方法有两种:
1、分母是十,百以上的整数,分子是个位数时,分母,分子连用,中间不再插入
任何词.
如:
①其实皆什一也.
2、在分母分子间插入"分","之"和表示整体的名词,或单用"分",或"之"。

如:
①一月之日,二十九日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
——这句属於用"分"和"之"加整体名词"日"的表示方法,"八十一分日"
就是把一日分成八十一份,"四十三"指其中的四十三份.
数词的用法:
1.数词活用作动词
敍述句中,数词单独作谓语,数词带宾语,就用作动词。

例如:
①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这三个人,加上我就要成为四个人了.
2.数词作状语
古代汉语中,数词直接修饰动词时,一般位於动词前作状语,且不用量词.现代
汉语中,数量词给动作计量时,一般位於动词后作补语,有量词.如:"去了三次"这一
点古今是不同的。

例:
①凡六出奇计.《史记·陈丞相世家》
——总共六次献出了奇妙的计策.
②齐人三鼓.《左传·庄公十年》
——齐人打了三次鼓.
数词"三"修饰"鼓",作状语.
二、量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的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的词. 量词可以分为物量词,动量词.
㈠物量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

如"个","只","张","把"等.
例如:
①於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战国策·赵策》
㈡动量词是表示动作单位的词。

如"次","趟","回","下"等.在古代汉语中,不但名量
词是罕用的,动量词也是罕用的。

例如:
①於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物量词还可以细分为两种:
一是度量衡的单位和其他规定的单位,如:"亩","卷"等.另一种是天然单位如:
"匹","张"等.在现代汉语中,表示天然单位时,数词很少与名词直接组合,一般总有量词作为仲介;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天然单位时,数词经常与名词直接组合,不需要量词作为仲介.例如:"一桌,一椅,一扇,一扶尺",并不说成"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把扶尺".
三、数量词的一般用法
数量词的用法,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基本上一样,一般是物量词可以作句子的主语,宾语,谓语和定语;动量词可以用作状语和补语.这裏需要讨论的是:
㈠作主语和宾语
古代汉语中数量词作主语和宾语的情形都比较少,而且一般也都应该有先行名词。

例如:
大贝四寸八分以上,二枚为一朋. 《汉书·食货志》
注: "二枚","一朋"都是数量词,分别作主语和宾语,指的是二枚贝,一朋贝."贝"是先行名词.
㈡作定语,与被修饰的中心词之间有时可以用结构助词"之"字。

例如:
①今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注:"之"相当於现代汉语中的结构助词"的"字,现代汉语作定语的数量词和中心词中间,一般不加"的"字.
练习题:
把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数量词的用法.
1.蟹六跪而二螯. 《荀子•劝学》
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3.齐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韩非子•内储上说•七术》
4.齐人三鼓. 《左传•庄公十年》
5.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诗经•卫风•氓》
6.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商君书•修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