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社会动机与自我知觉
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2)

自考“社会心理学”各章重点(2)第4章社会动机第1节社会动机的研究在心理学体系中的地位与意义社会动机是推动个体具有某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原因和力量。
传统的个体心理学把个体理解为自然人、生理的人,即使在谈论人的动机问题时,也多半只从人的生理需要方面来谈论人的动机。
第2节需要、动机和个体的行为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缺乏某种东西在人脑中的反映。
需求是客观的,需要则是主观的,是对客观需求的一种主观现象,一种主观意识。
需要是人的活动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动机则是推动个体活动的直接原因。
目的是个体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推动个体去达到目的的心理活动。
动机必有目的,而没有动机所引起的和维持的个体活动,也达不到目的。
可以出于不同动机而具有相同目的;也可以出于相同动机而去达到不同目的。
动机和行为的关系:动机推动个体行为,而行为的结果又能使动机得到加强、减弱或消失。
动机是内在的心理,动机的产生与对个体的影响都是个体之外的别人所看不见的,凡能见的只是个体的行为。
但动机与行为密切不可分,所以可据行为来追溯、窥察动机;而对某个个体的动机有相当认识之后,也可据以了解和预测人的行为。
第3节动机的分类动机分类的标准按照四个方面来确定:(1)按照动机的性质来归类,分为自然动机与社会动机。
自然动机:也称为物质性动机,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引起的,以个体的生理需要为基础。
社会动机:也称为精神性动机,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引起的,它是人类所特有的,在一定生活条件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社会动机比自然动机更重要。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生理的、安全的、归属与爱、尊重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是基础的自然动机,其它几种为社会动机,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的社会动机。
(2)按照动机的作用来归类,分为主导动机与一般动机。
最强烈最稳定的动机是主导动机,也可叫优势动机,它对个体行为起着支配的作用;其它对个体行为不起支配作用的动机为一般动机,也称辅助动机,或非主导动机。
社会心理学复习【可编辑全文】

社会心理学复习考核方式●●●●●●●课程完成(20%)平时小测(15%)讨论(5%)期末随堂闭卷考试(60%)选择(40)简答(40)论述(20)学习通考试课程目录第一章:导论第二章:研究方法第三章:人际关系第四章:社会认知第五章:社会动机第七章:社会态度第八章:群体心理第九章:沟通心理第三章 人际关系1 人际关系概述2 人际吸引3 亲密关系4 攻击行为5 利他行为人际关系与自我暴露●●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以语言或非语言方式传递给他人。
心理学家认为它是人们与他人发展亲密关系的重要途径。
奥尔特曼和泰勒(I.Altman&D.A.Taylor,1973)以自我暴露的程度作为衡量人际深度的参考指标。
由此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入深的角度来看。
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4个阶段。
●●●●●●与自我暴露程度相对应的是自我层次理论。
鲁宾等(Z. Rubin & S. Shenker,1978)把自我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是自我最表层水平,涉及我们的兴趣、爱好等方面,如饮食、偏好、日常情趣、消遣活动的选择。
第二层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如对某一政治事件的评价;对某个老师的看法等。
第三层次是自我的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状况。
如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自己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自己的自卑情绪等。
第四层是自我的最深层次,属于一个人的隐私部分,不会轻易向别人暴露。
如自己的某些不能为社会一般观念所接受的经验、念头、行为。
通过了解暴露的层次,判断彼此信任和接纳的程度人际关系与自我暴露自我暴露的规则●●●●Irving Altman于1973年提出了关于自我暴露的社会渗透理论(Socialpenetration theory) 。
互惠性规范(Self-disclosure reciprocity):即自己的暴露水平与他人的暴露自我水平相对应,他人暴露水平高时自己的也高,他人暴露水平低时自己的也低。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PPT课件

二、自我增强
➢ 自我增强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 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 息,通过自我增强,个体的自尊得以建立 或受到提升。
➢ 通俗的说,就是“有选择的接受对自己有利的、 肯定的评价。”即通过“自欺欺人”的方式来 自我保护。
27
向下的社会比较 选择性遗忘 有选择的接受反馈 缺陷补偿 自我防御性归因 自我设障
①一个人自己生活的情境记忆 ②一个人自己人格特征的表征 ③一个人自己生活中的事实知识 ④时间连续性的体验 ⑤个人主体感和自主权 ⑥自我反思的能力,形成元表征
13
✓ 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朱滢提出,自我可以 从三方面进行研究:
✓ ①作为知觉的自我(主要涉及自我面孔识 别方面的研究);
✓ ②作为记忆的自我(主要涉及自传体记忆 方面的研究);
✓ 个性因素:自我意识倾向
16
试一试:测量一下你的自我觉知程度
当你独处时,你会在多大程度上关注自己?下面这些问题 取自于费尼格斯坦(Fenigstein)、沙尔(Scheier)和 巴斯(Buss)1975年设计的量表,其目的是测量内在自 我意识(即自我觉知的习惯性倾向)。
使用说明:请尽可能诚实与正确的回答下列问题,回答时 以1-5的数字来表示不同的程度: 1=极不相符(跟我很不像) 2=相当不相符 3=既不是不相符也不是很相符 4=相当相符 5=非常相符(跟我很像)
追求身体的外表物质欲望的满足对自社会自我社会自我对自己的名望地位角色性别义务责任力量的认识自尊自信自爱自豪自卑自怜自恋追求名誉地位与他人竞争争取得到他人的好感等心理自我心理自我对自己的智力性格气质兴趣能力记忆思维等特点的认有能力聪明优雅敏感迟钝感情丰富细腻追求信仰注意行为符合社会规范要求智慧与能力的发展
自考“社会心理学”串讲资料第五章

自考“社会心理学”串讲资料第五章第5章社会知觉第1节知觉与社会知觉社会知觉:专指具有社会意义的那种知觉。
而社会意义是离不开人的,所以社会知觉也称人知觉、对人知觉、人际知觉。
也包括个体对自我的知觉,对群体成员和群体本身的知觉。
感觉被认为专指人对外物现象个别属性的认识,知觉则是整体性的认识。
知觉的整体性和理解性是知觉的两大重要特征。
社会知觉也称社会认知,社会知觉的具体对象是人,当然应该包括自我这个人在内。
自我知觉: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也是社会知觉、人际知觉的一个方面。
第2节社会认知的范围社会认知:主要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
印象形成:是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特性进行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征。
阿希对性格的印象形成进行研究。
对于印象形成中的特征,分为中心特征和边缘特征。
以“热情”、“冷淡”为中心特征,以“文雅”、“粗俗”为边缘特征。
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包括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人与他人的关系,研究者塔旧里(1955)。
社会认知的范围:①对他人表情的认知;②对他人性格的认知;③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④对行为原因的认知。
对他人表情的认知通过哪些线索?(1)面部表情。
人的面部表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刺激,它既有先天遗传的成分,也有后天习得的成分。
在面部表情中,目光接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2)身段表情。
身体姿势和姿态传递着信息,人们可以通过身段表情,来判别认知他人的情感和意图。
(3)言语表情。
我们对他人的认知,不仅取决于他说话的内容,也取决于他怎么说,如说话的音调、速度、节奏等等。
言语的音调、速度等特征统称言语表情。
对他人的性格的真正认知,必须通过长期的共同生活才有可能,这正如中国有句老话所说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第3节社会知觉的特点□社会知觉的总的特点:复杂性、主观性、易出偏差。
第4节社会知觉的若干效应※首因效应:当与人接触,进行认知的时候,首先被反应的信息,对于形成人的印象起主要作用。
第五章 社会知觉(社会认知)(社会心理学)

一、印象的内涵
• 印象(impression):外界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形象。 • 对人的看法、认识 • 1、持维度观(dimensional View)的学者(如Osgood, 1977) 认为人们对他人的认识包括几个概括性的潜在维度: • 评价(evaluation):一个人品质的好坏(good-bad 们喜不喜欢这个人及程度如何。 • 能量(potency): 一个人能力的强弱 尊重 • 活动水平(activity): 一个人是积极主动---消极被动。 决定着我
• Asch (1946) 的经典研究:
• A组是:聪明、灵巧、勤奋、热情、果断、实际、谨慎 • B组是:聪明、灵巧、勤奋、冷淡、果断、实际、谨慎
•
Asch 就把“热情”、“冷淡”这类对印象形成起重要作用的特征称 为“中心特征”,
• 把“文雅”与“粗鲁”这类对印象形成不起核心作用的特征称为“边 缘特征”。 (联想) • 但中心特征与边缘特征是相对的 我国文化
• 首因效应的存在表明第一印象至关重要。 • 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称 为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
• “先入为主”。“新官上任”
• 当然,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总是最鲜明的、最 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的交往。 • 第一印象不是不可改变的。
3、人们倾向于把有关的特质联系起来形成对他人较 统一一致的认识
第三节
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
Brewer(1988) 的印象形成双重加工模型
• 此模型(the dual process model of impression formation)认为, 人们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主要使用两类加工操作: • 以类别为基础的加工(category-based processing ), • 以特征为基础的加工(attribute – based processing )。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

第五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
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最初是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概念。
用6、7分钟时间写出15个“我是谁”的陈述句。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是社会化的结果,有时也称自我。
(一般角度)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社会心理学角度)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情感和自我意象(有时也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主我(I)和客我(Me):詹姆斯认为人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看待的能力,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对方的姿态,并根据他人看法认识自己。
由此,库利创用了“镜中我”的概念: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为后来米德提出“概括化他人”提供了雏形。
主我(I)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Me)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两个角度)(一)詹姆斯的观点: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精神)自我生理(物质)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
社会自我: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宏观);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微观)。
心理(精神)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实际存在还是观念存在的角度)实际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
(优选)社会动机和自我知觉

外在动机:不是因个体对活动本身的兴趣
而产生的动力,而是由外在的奖赏或压力 推动个体去行为。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关系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对人类的行为都起作用,但并非是简 单的相加。
狄西 解谜游戏
被试
无奖励 有奖励
时间多 时间少
表明
奖励,削弱了内部动 机,加强了外部动机
——在原有内在动机较低的情况下,激发行为的外在动机可 能会降低行为的内在动机。
例子:如饥饿的感觉就是求食行为的内驱力。
•
我 要 吃 饭!
处于饥饿状态时,食物就是求食行为诱因
诱因的分类
•正诱因:能 够满足有机 体的需要, 使其趋近。
•
•负诱因:使 有机体产生 痛苦,使其 逃避。
目标与诱因的区分
诱因:并不一定成为行为的目标,因为可能存 在多个诱因可满足一个或多个需要。只有成为 行为对象的诱因才成为目标。
2.成就动机
1938年,莫瑞提出“成就需要”概念 。 成就动机:是个体为了取得较好的成就,达到
既定目标而积极努力的动机。(沙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麦克兰德认为是个人在做事时与自己所持有的
良好或优秀标准相竞争的冲动或欲望。
成就动机的心理结构
Q:考试时或比赛时是否有过兴奋或紧张的感受?为 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影响内在动机的因素
奖励:控制功能、信息功能。评价性的奖励加强内在 动机,因为它代表着胜任感,但如果奖励意味着更 强的控制,那么因工作性质而受到的奖励更多的减 弱内在动机。因此,奖励对内在动机的影响看来使 十分复杂的。
自我控制与自我决定的影响:当人们的自我控制、自 我决定的力量增强时,其内在动机就比较强。反之, 就比较弱,但必须是本人有权自由选择活动是,才 能发生作用。
自我知觉

释义
1、社会知觉的一种形式。它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以自我为认识的对象。自我既是认识的主体,同时也是认 识的客体。作为认识的对象包括自己的个性心理的一切方面及相应的行为表现。自我知觉是在交往过程中随着对 他人的知觉而形成的。通过对他人知觉的结果和自我加以对照、比较才使他产生对自己的表象。马克思曾指出: “人降生是没有带镜子来的,他是把别人当镜子来照自己的。”对自我的知觉与对他人的知觉二者是紧密的,对 他人的知觉愈深刻、愈全面,对自我的认识随之而发展。自我知觉对自身的行为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正确的自我 知觉会使一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得体,相反,一个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常常使他的行为遭受各种不应有的挫折。
限定
贝姆对这个自我归因过程作了好几个限定。
(1)自愿选择。自愿选择是模型中的重要变量。贝姆认为,要通过行为推断态度,必须要看这个人的行为, 是在外在控制下发生的(外在诱导下发生的),还是自动地(自己选择决定的)发生的。只有行为是自动发生的, 一个人才可以根据自己的行为推论态度。
(2)当内在线索是模糊或者是微弱的时候,才可以利用外在行为来推论自己的态度。
自我知觉
社会心理学领域社会知觉的形式
01 释义
03 理论观点
目录
02 理论概述 04 限定
05 理论分析
07 的内容
目录
06 结果分析 08 总结
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的一种形式。它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以自我为认识的对象。也是指一个人通过对自己 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心理状态的认识。自我知觉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行为发生的情境了解自己的态 度、情感和内部状态。也就是说,我们对自己内部状态的了解,也像他人了解我们一样,都是通过我们的外显行 为。
自我知觉理论是由D.J.比姆()在1972年提出,主要阐释行为是否影响态度。当问一个人关于某事物的态度 时,个体首先回忆他们与这种事物有关的行为,然后根据过去的行为推断出对该事物的态度。自我知觉理论认为 态度是在事实发生之后,用来使已经发生的东西产生意义的工具,而不是在活动之前指导行动的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尊的发展
two kinds of high self-esteem
implicit self-esteem :a very efficient system of selfevaluation that is below our conscious awareness. As you might imagine, implicit self-esteem comes from parents who nurture their children but do not overprotect them. Implicit self-esteem is automatic and less likely to be affected by day-to-day events. Implicit self-esteem offers an explanation of positivity bias for things related to the self. explicit self-esteem: self-esteem that arises primarily from interaction with people in our everyday life. arises primarily from interaction with people in our everyday life. High implicit self-esteem is related to very positive health and social attributes, while explicit self-esteem seems to be a more fragile or defensive self-esteem, which accounts for the emotional reactions that threats to these individuals evoke. People with discrepant high self-esteem possessed the highest levels of narcissism.
what determines our self-concepts?
the roles we play the social identities we form the comparisons we make with others our successes and failures how other people judge us the surrounding culture
What is the Self-esteem?
Self-esteem is the evaluation we make of ourselves , which can be positive or negative. (自尊就是我们对 自己的评价) – People who are high in self-concept clarity are more likely to be high in self-esteem.(人们对自我 概念有一个高度清醒的认识的话,更倾向于有高自 尊) We have an overall sense of self-esteem as well as self-esteem in more specific domains.(和整体自尊一 样,我们还会对自己的一些特殊能力进行评价)
(二)行为和动机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1、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 ①同一动机可以产生不同行为 ②同一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所引起
– 2、同一行为受多个动机的支配
– 3、个人口头报告的动机往往是不真实的 –
(三)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1、初生婴儿就有某种天然的生理需要, 逐渐出现初步的动机。 2、社会性动机与需要的出现 3、社会性需要和动机也相应地形成和发 展起来
self-schema
self-schema: Beliefs about self that organize and guide the processing of self-relevant information.
自我发展
Infancy: one recognizes that one is a separate individual(认识到我是一个独立的个 体) Childhood: one labels personal qualities and abilities(能够描述个人的品质和能力) Adolescence: the self becomes critically important as a basis for making life decisions (自我变成了我们做人生决定的一个重要的基 础) Middle & Late Adulthood: the self continues to change, though generally not as extensively(自我继续着程度不大的改变)
– – – – – – – – Socialization(社会化) Reflected Appraisal(反射性的评价) Feedback from Others(其他人的反馈) Self-Perception(自我知觉) Labeling Arousal States(标志唤醒状态) Environmental Distinctiveness(环境的显著性) Comparison of Self and Others(与他人进行比较) Social Identity(社会认同)
自我的发展
自我知觉:3个月至 一岁半 自我察觉:15个月以 后
Stages of Self-Recognition in Chimps
Before 3 mos: No interest in mirror image ~4 mos: Treat image as another child 10 mos: Test contingencies, track movements 28 - 30 mos: Self-directed behavior 16-20+ years: Adulthood decline
Socialization(社会化)
Write the following list of people on the back of the handout.
Characteristic of Positive Self-Concept
I am an okay person.
I have definite strengths and abilities.
I see myself as being as good as my friends.
There are many ways to solve a problem.
Characteristic of Negative Self-Concept
Why try? I could never do it anyway. I am a jerk. I knew my plans would not work. I cannot do anything right.
I am not nearly as good as my friends.
高自尊一定好吗?
低自尊如何改变?
How does how we dress affect our selves?
How would being a model affect someone’s self?
Sources of SelfKnowledge
Sources of Self-Knowledge(自我 知识的来源)
(四)动机与需要的关系
– 只有当需要有某种特定目标时,需要才转化 为动机,推动人从事活动。
二、动机分类
(一)按动机性质分 自然动机: 社会动机: (二)按动机来源分 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 *按作用分——主导动机与一般动机 *按范围分——广泛的概括的动机与局部的具体的 动机
三、动机的特征 (一)动机的强度和力量 优势动机:决定人们行为并实际发挥作用的动机。 指标:持续性与可变性 (二)动机的清晰度 (三)动机的更替
婴儿的自我再认
What is the Self-concept?(什么 是自我概念)
The set of beliefs we hold about who we are is called the self-concept. (关于我 是谁的人的 信念的集合就是自我概念)
I can do anything I really want to do.
The Self Learning about the Self 认识自我
Though I am not naturally honest, I am so sometimes by chance. —William Shakespeare
Outline
What is the Self?(什么是自我) Sources of Self-Knowledge(自我知识的来源)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社会比较理论) Aspects of Self-Knowledge(自我知识的各个 方面) Self-Regulation(自我调控) Motivation and the Self(动机与自我) Self-Presentation(自我表达)
Who are you? 你是谁
What is the self?
The self is, in part, a cognitive structure, containing ideas about who and what we are. It also has an evaluative and emotional component, because we judge ourselves and find ourselves worthy or unworthy. The self guides our behavior as we attempt to make our actions consistent with our ideas about ourselves. Finally, the self guides us as we attempt to manage the impression we make on others. 自我在某一程度来说,是一种认知结构,它包含了我 是谁和我是什么的一些念头,它也有评估和情感的成 分,因为我们要判断和发现自己是否有价值。自我指 导我们的行为并采取与我们的想法相一致的行动,最 后自我指导我们进行对他人的印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