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县文本

合集下载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防汛应急预案》的通知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防汛应急预案》的通知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防汛应急预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5.17•【字号】大政[2011]69号•【施行日期】2011.05.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防汛抗旱正文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防汛应急预案》的通知(大政〔2011〕69号)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现将《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防汛应急预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按照工作职责,认真贯彻执行。

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防汛应急预案》二〇一一年五月十七日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防汛应急预案第一章总则1.1编制目的为了认真做好汛期突发事件的防范与处置工作,保证抗洪、抢险、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针对可能发生的洪水,实事求是的预先制定方案和明确对策,为防汛减灾和抢险救灾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保障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以及《青海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青海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西宁市防汛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结合大通县的实际,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范围内洪涝灾害的防御和处置。

包括河流洪水、暴雨渍涝、山洪灾害(指由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以及由地震、洪水、恐怖活动等引发的水库垮坝、堤防决口等次生衍生灾害。

1.4工作原则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坚持以防为主,防抢结合的原则;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分级分部门负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实行公众参与、军民联防的原则;在有效利用现有防洪工程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水土保持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大通县文本

大通县文本

青海大学青海省大通县城总体规划设计说明书题目:青海省大通县城总体规划姓名:刘科宏朱友学王佳超学号:1100501002 1100501005 1100501027指导教师:燕华专业年级:11城市规划所在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日期:2014年10月目录第一章、工作简要过程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建设和发展条件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第二章、现状概况和规划背景1.现状概况2.规划背景第三章、规划依据、原则与指导思想1、规划依据2.规划原则3、指导思想第四章、规划期限、规划范围、城市性质及等级规模1、规划期限2、规划范围3、城市性质4、等级规模第五章、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与规划发展目标1、社会经济发展背景2、大通县历次总体规划回顾3、经济发展现状分析4、产业结构5、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识别6.城市发展的优势条件7.城市发展总目标8.区域协调发展策略9.环境保护发展策略第六章、县域城镇体系布局1.城镇体系规划第七章、社会服务设施建设与布局第八章、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第九章、环境保护与防灾规划第一章工作简要过程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建设和发展条件调查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条件包括历史背景、区域基础和经济基础等方面。

对现状条件评价进行分析。

(1)历史背景分析该区域各个城镇的分布格局和演变规律,解释区域城镇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导致每个阶段城镇兴衰的主要因素,特别要重视历史上区域中心城市的变迁。

目的:研究城镇体系发展的主要因素演变的历史规律,了解当前城镇体系的形成特点,从而为预测未来影响城镇体系发展的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提供想法。

(2)区域基础分析研究区域经济和城镇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涉及到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劳动力、经济技术基础、区域交通条件、地理位置等广阔的领域。

(3)经济基础分析内容:①分析各产业部门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②明确各城镇中主要部门的发展方向。

(4)结合基础资料分析以下内容:①区域的工业发展方向,工业结构的调整及时序安排,主要城镇的工业布局和工业结构;②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农业结构的转变以及对城镇发展的影响;③综合运输网的改善与城镇发展的关系;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城镇发展的关系;④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等。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通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细则的通知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通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细则的通知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通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细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4.02•【字号】大政[2010]40号•【施行日期】2010.01.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机构与医师正文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通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细则的通知(大政〔2010〕40号)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有关部门:现将《大通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细则(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一○年四月二日大通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细则(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提高广大农民健康保障水平,根据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卫生厅等部门《关于巩固和发展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意见的通知》(青政办[2010]30号)和青海省卫生厅关于印发《青海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办法的通知》(青卫农[2010]5号)文件精神,结合全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民承受能力和医疗费用相适应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互助共济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第三条县、乡(镇)政府要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管理,加强领导,统筹安排,认真组织实施。

第四条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今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重点是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出发点,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监督管理,完善运行机制,逐步提高筹资标准和受益水平,巩固和发展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基本医疗需求相适应、具有基本医疗保障性质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医疗保障差距,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更加规范,农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第二章参合对象、权利和义务第五条参合对象:凡在本县境内居住的农业人口以户为单位,所有家庭成员(含县外打工人员)均可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美丽的家乡

美丽的家乡

“我爱大美大通”征文------
美丽的家乡
学校:下鲍学校班级:九(1)学生:王永忠
大美青海,魅力家乡。

------题记
我的故乡在青海省大通县长宁镇的一个小山村,这里虽然比不上大城市,但是在我心里这里却是最美的。

乡景
春天,一片生机,麦子发芽,小鸟在枝头活蹦乱跳,像在和人打招呼。

夏天,油菜花盛开,金黄似染,蜜蜂在辛勤地采蜜,似告诉人们要辛勤劳动。

秋天,秋风吹去了炎热,麦子金黄金黄,一片丰收的景象。

冬天,大雪给大地披上银装,洁白洁白。

四时不同的景色,别有一番情趣!
乡味
每逢放假,我便在地里劳动。

然后把那种累的心情埋在心底,去慢慢品味家乡的特色:面,充满了麦香。

乡事
村里的人喜欢唱"花儿",夏天在树底下几个人乘凉的时候不兔会对上几首,最有趣的还是在山野上劳动的时候漫上几首"花儿"。

一首首耳熟能详的花儿,一首首动听的花儿……
乡情
故乡的人们很淳朴,互助和谐。

村里的老少们有串门的习惯,一天无事的时候,隔壁们爱到我家来坐坐,他们不善言语,但道真情,绝没有
矫作修饰。

于是各人的喜怒哀乐真情实感,便在这融洽的气氛中真情流露!
城市虽美,但在我心中,永胜不过家乡的一草一木,因为家乡有特别的青海泥土气息,故乡代表着青海人辛勤、淳朴……
(指导老师:童守萍)
2014.4.12。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通县关于平抑市场物价保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通县关于平抑市场物价保
(六)平抑日用商品类、衣着类、医药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通县关于平抑市场物价保障市场一日
大通县关于平抑市场物价保障市场供应的工作方案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通县关于平抑市场物价保障市场供应工作方案》的通知
【法规类别】价格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大政[2011]55号
【发布部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政府
【发布日期】2011.04.11
【实施日期】2011.04.1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通县关于平抑市场物价保障市场供应工作方案》的通知
责任单位:市场管理主体、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展和改革局
(三)严格集贸市场摊位费管理
对集贸市场摊位实行实名制管理,摊位费实行政府定价。集贸市场摊位按照分类,由发改部门审定价格,并由市场管理主体与现经营户按新的摊位费标准签订租赁合同。政府与市场管理主体商定办法,妥善处理,一次性解决,新签订合同摊位实行实名制,严禁转手倒卖、倒包,一经发现由市场管理主体立刻收回。核定摊位费,由价格主管部门审定。核定工作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租赁合同签订工作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
二、工作目标
4-6月,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针对重点商品、重点环节、重点企业通过提高农副产品自给率、批零差率控制、政府补贴、调运储备、集贸市场专项整治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办法。使影响全县价格总水平高位运行的主要因素得到有效抑制,新涨价因素涨幅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有所回落,价格总水平回落到合理的区间。
(大政〔2011〕55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
现将《大通县关于平抑市场物价保障市场供应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大通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大通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大通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聚居着汉、藏、回、土、蒙古等2 3个民族,全县人口约45万。

位于青海省东部,地处湟水上游、祁连山南麓,全县总面积3090平方公里,距省会西宁33公里。

地势西北高,东西低,由西向东倾斜,海拔22 8 O一4622米。

境内河流密布,沟壑纵横,山地河谷相互交错,蜿蜒起伏,气势雄伟,景色怡人,森林覆盖率达29%。

几千年来,各兄弟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共同发展,相互融合,不断走向共同繁荣的今天。

大通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是舞蹈纹饰彩陶盆的故乡,生态的家园,"花儿"的沃土,是古丝绸之路的南道。

大通古为羌地。

唐属鄯州湟水县,宋、元属西宁州,明属西宁卫,清雍正三年(1725年)建大通、永安(均在门源境内)、白塔三城,设大通卫治大通城,属西宁府辖。

乾隆九年(1744年)大通卫由门源浩门迁至白塔城(今大通县城关镇),乾隆廿六年(1761年)改卫为县。

1949年成立大通县人民政府,1957年县府由城关镇迁至桥头镇。

1960年划归西宁市管辖,1985年设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2000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辖6镇、22乡。

2001年底,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辖9个镇、11个乡、2个民族乡,13个居委会、289个村(牧)委会。

物产资源丰富。

可利用草场234万亩;林地面积1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6.4%,位居全省第一。

野生植物众多,药用植物有160多种,赤芍、青艽、茵陈、大黄等远销北京、上海等地。

沙棘林面积12万亩,白桦林面积6万亩,开发生产的沙棘油、沙棘汁、白桦汁等产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

土特产品种繁多,蚕豆、蕨菜、活牦牛等畅销国际市场。

珍禽异兽有白唇鹿、麝、棕熊、紫、猞猁、蓝马鸡等20多种。

已探明的矿种达31种,其中煤、石英石、白云石、石灰石、方解石、长石、高岭土、粘土等储量可观。

水资源丰富,黄河的三级支流北川河贯穿全县,较大的河流还有宝? 理想的旅游暑胜地。

大通篇,(下)

大通篇,(下)

大通篇,(下)青海湟水流域历史文化追忆之四没有文化,历史上不会有永存的事物。

历史和文化是地域的灵魂,是一个族群集体的记忆,是无形的根,无价之宝。

北川大通是青海河湟先民的栖息地,也是河湟多彩文化的发祥地,承载着五千多年的厚重历史和文化积淀,物埠民丰,人杰地灵。

在离高原夏都最近的地方,在生态环境最纯净的地方,在水流最清澈的地方,在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地方,在声声梵音飘过古丝绸南辅道的地方,大通犹如一块鲜亮的翡翠,承载着青海河湟五千年的文明发祥史,踏着新时代最强劲的发展音符和节奏旋律,日趋成为青海高原乃至华夏瞩目的一处多彩而让人神往的祥和之地,令人称奇,使人顾盼流连。

回顾历史,在这块沧桑巨变、繁华欣荣的沃土上,曾有过纷纭变幻历史烟云,重大的历史事件,叱咤骁勇的历史人物,流芳百世,千古传颂。

高原河湟地区的资源宝库河湟煤都大通县煤层分布较广,南至娘娘山山脉南部,北至北川河桥头以上河谷地带,西起良教乡干沟村,东至桥头镇牦牛山脚下,有长5公里、倾斜宽1.4公里的广阔煤田,有效采煤面积7平方公里,储量约1.15亿吨,自古享有河湟“煤都”之称,是供给青海省西宁市及东部农业区的主要能源之一。

西宁水塔大通县水域流量丰沛,黄河的三级支流北川河贯穿全境,上游较大的河流有宝库河、黑林河、东峡河,还有大小支流140多条,具有发展农田水利的有利条件。

县境内地下水资源丰富,仅平川河谷地区储量达2.8亿立方米,可开采量达1.2亿立方米。

青海省“引大济湟”工程——黑泉水库不仅为东部农业干旱山区提供灌溉用水,而且还为西宁市200万市民提供着主要生活水源,被确定为天然水源涵养基地。

夏都生态园大通拥有广阔的森林资源,境内林业用地8.7808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28.4%,其中有林地面积7914公顷。

全县森林总蓄积量为90.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38.1%,名列全省首位。

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峡、宝库、娘娘山等地区。

另外在青山、桦林、向化等脑山地区,还分布着广阔的天然灌木林及高山灌丛,组成了北川河系天然水源涵养林。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通县行政效能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通县行政效能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通县行政效能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4.09•【字号】大政[2009]57号•【施行日期】2009.04.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通县行政效能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大政〔2009〕57号)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县监察局制定的《大通县行政效能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九年四月九日大通县行政效能建设实施方案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行政效率,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经研究决定,在全县各级行政机关全面开展行政效能建设工作。

为确保工作顺利推进,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加强行政效能建设的重要性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是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必然要求,是各级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有效途径,也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

近年来,我县通过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和机关服务品牌创建活动,大力整治投资发展软环境,行政机关的工作作风和办事效率有了明显改善,但是一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不作为、行政乱作为的现象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有的缺乏大局意识,遇事推诿扯皮,工作效率低下,该放的权紧抓不放,该办的事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有的缺乏依法用权意识,利用职权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的行为依然存在;有的对工作缺乏责任感,作风漂浮,热衷于开会、发文件、提口号,做表面文章;有的对群众缺乏感情,不关心群众的疾苦,对群众长期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漠不关心。

这些行为和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职能的正常发挥,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政府机关的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大学青海省大通县城总体规划设计说明书题目:青海省大通县城总体规划姓名:刘科宏朱友学王佳超学号:1100501002 1100501005 1100501027指导教师:燕华专业年级:11城市规划所在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日期:2014年10月目录第一章、工作简要过程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建设和发展条件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第二章、现状概况和规划背景1.现状概况2.规划背景第三章、规划依据、原则与指导思想1、规划依据2.规划原则3、指导思想第四章、规划期限、规划范围、城市性质及等级规模1、规划期限2、规划范围3、城市性质4、等级规模第五章、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与规划发展目标1、社会经济发展背景2、大通县历次总体规划回顾3、经济发展现状分析4、产业结构5、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识别6.城市发展的优势条件7.城市发展总目标8.区域协调发展策略9.环境保护发展策略第六章、县域城镇体系布局1.城镇体系规划第七章、社会服务设施建设与布局第八章、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第九章、环境保护与防灾规划第一章工作简要过程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建设和发展条件调查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条件包括历史背景、区域基础和经济基础等方面。

对现状条件评价进行分析。

(1)历史背景分析该区域各个城镇的分布格局和演变规律,解释区域城镇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导致每个阶段城镇兴衰的主要因素,特别要重视历史上区域中心城市的变迁。

目的:研究城镇体系发展的主要因素演变的历史规律,了解当前城镇体系的形成特点,从而为预测未来影响城镇体系发展的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提供想法。

(2)区域基础分析研究区域经济和城镇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涉及到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劳动力、经济技术基础、区域交通条件、地理位置等广阔的领域。

(3)经济基础分析内容:①分析各产业部门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②明确各城镇中主要部门的发展方向。

(4)结合基础资料分析以下内容:①区域的工业发展方向,工业结构的调整及时序安排,主要城镇的工业布局和工业结构;②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农业结构的转变以及对城镇发展的影响;③综合运输网的改善与城镇发展的关系;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城镇发展的关系;④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等。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应该从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可能性和城镇对农业人口可能的吸引能力两个侧面进行预测与互校。

(1)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划分城镇经济区城镇在区域中承担的职能是城镇规模和增长的重要因素。

城镇职能结构的规划首先要建立在现状城镇职能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各城镇之间职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确定城镇的职能分类。

对重点城镇还应该具体确定他们的城镇性质,力求把他们的主要职能特征准确表达出来,使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有所依循。

有必要指出的是城镇体系的职能类型也应考虑未来一定年限内的新设城镇,确定其职能类型,使其与城镇体系原有城镇协同发展。

(2)分析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确立应建立在分析现状城镇规模及分布的基础上,通过城镇人口规模趋势和相对地位的变化分析,以及确定规划期内可能出现的新城镇,对新老城镇做出规模预测,制定出合理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城镇体系的规模等级结构规划应当建立在地域城市化水平的预测以及城镇合理发展规模的预测。

(3)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是指体系内各个城镇在地域空间中的分布和组合形式。

是地域范围内经济和社会物质实体的空间组合形式,是地域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自然环境条件在空间的形象体现。

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是对区域城镇空间网络组织的规划研究把不同职能和不同规模的城镇落实到空间,综合审度城镇与城镇之间、城镇与交通网络之间、城镇与区域之间的合理结合。

主要内容:①分析区域城镇现状空间网络的主要特点和城市分布的控制因素。

②区域城镇发展条件的综合评价,以揭示地域结构的地理基础。

③设计区域不同等级的城镇发展轴线(或称发展走廊),主要轴线穿越区域城镇发展条件最好的部分,连接尽可能多的城镇,体现交互作用阻力最小火开发潜力最大的方向。

④综合各城镇在职能和规模的网络结构中的分工和地位,对它们今后的发展对策实行归类,为未来生产力布局提供参考⑤根据城镇间和城乡间交互作用的特点,划分区域内的城镇经济区,为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促进城乡经济的结合,带动全区经济的发展。

(4)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区域基础设施包括区域交通运输、供排水、电力供应、邮电通信以及区域防灾等。

区域社会设施包括区域性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设施及市场体系等。

(5)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6)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建立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好区域自任何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是保证城镇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7)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尽其中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城镇体系是以各级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重点城镇的发展对整个城镇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应根据区域城镇体系的总体思路,提出基于区域合理发展的重点城镇规划对策。

第二章现状概况和规划背景1、规划背景按照青海省委、省政府和西宁市委、市政府对大通发展的新定位、新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县委、县政府要将大通建设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经济转型发展的先导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先行区、生态涵养发展的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区,成为重要的新型工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自然风光民族风情旅游胜地和西宁市卫星城市,全面建设“繁荣、和谐、生态、宜居”的新大通!(1)修编原因(一)适应国家及区域发展战略:在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城镇化作为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加快推进的大背景下,省委省政府顺时应势,选择在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最好、最为精华的地带,提出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使其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体制、新模式的孵化地、扩散源和“桥头堡”,意义重要而深远,加快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战略部署,是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又一发展大手笔、大思路。

(二)与上位城市规划衔接:《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规划》已原则通过评审,西宁城市空间将更大的拓展。

对大通而言,西宁的发展对大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考虑到县城与西宁的距离仅30公里,西宁与大通的联系紧密,随着西宁的发展,其辐射影响(包括产业、各种职能、各种设施)将越来越大,大通的发展将直接受益于这样的辐射影响。

在大西宁的背景下考虑大通的发展是本轮规划的重要方面。

这既包括大通在城市职能定位、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协调,也包括具体的交通、用地空间的对接。

(三)指导自身城市发展:2005年编制实施《大通县城总体规划》,实施近6年来,城市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城市基础实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城市经济迅速发展,使原有城市总体规划在性质、规模和布局结构等方面的局限性逐渐暴露出来;同时,城市发展的战略发生了转变,经济振兴、可持续发展等战略是指导当今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方针和政策,城市发展空间有了新的选择,原有规划已很难担当这样的指导性作用。

(2)修编技术路线以大通城市发展与规划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出发点,以提高规划成果的实用性和适应性为目标;在深入细致的现状调查和专题研究基础上,重点把握区域与城市发展条件、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利用与开发、生态环境、交通系统、基础设施建设与利用等城市发展的关键问题,强化规划的科学性和成果的可操作性。

(3)技术方法加强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开展既有一定广度又有针对性的专题研究,扩展规划思路。

2、现状概况(1)政区概况大通县位于青海东部农业区北部,属西宁市辖区。

周、秦至汉代,猃狁匈奴在此居住;西晋六朝,诸羌出没。

唐贞观初年曾设米川县,宋元时属唃厮啰,明朝为海夷麦力干占据。

据《大通县志》记载:宋时在浩门河上筑城,命名曰大通城,后遂名浩门河为大通河。

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复修城于卫地,建卫制时,名曰大通卫,从属西宁府。

乾隆九年(1744年),移卫于白塔城(今大通城关镇)。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卫为县,仍名大通县,至今已248年。

大通县是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回族土族自治县,属青海省省会西宁市辖县,海拔2280—4622米,全县总面积3090平方公里,辖9镇11乡,总人口45.5万人。

(2)地理位置大通县位于青海东部农业区北部,属西宁市辖区,介于东经100︒51'至101︒56',北纬36︒23'至37︒23'之间。

东部隔马鞍山与互助土族自治县相邻,西部以娘娘山与湟中、海晏县为界,南接西宁市,北隔大坂山与门源回族自治县相邻。

总面积3090平方公里。

湟水支流北川河,贯流全境。

全县东西最长处约95公里,南北最宽处约85公里。

总面积3090平方公里。

大通县城桥头镇距省会西宁35公里。

宁大铁路由西宁通至桥头,宁张公路贯穿县境,在大通境内长达86公里,是西宁通向河西走廊的重要通道。

(3)社会经济概况2014年,大通县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27亿元,同比下降1.9%;预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3亿元,同比增长8.6%;预计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515万元,同比增长15.2%,增收861万元;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5亿元,同比增长15.01%;预计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16.48元,同比增长12.17%。

工业经济总体呈下降态势。

预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5.53亿元,同比下降3.7%农业生产稳步推进。

预计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1.88亿元,同比增长7.1%。

(4)县域人口分布情况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得知:○1全县常住人口全县常住人口[3]为435937人。

同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437895人相比,下降0.5%。

○2家庭户人口全县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 109567户,家庭户人口为425778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89人,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4.42人减少了0.53 人。

○3性别构成全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23746人,占51.33%;女性人口为212191人,占48.67%。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06.68下降为105.45。

○4年龄构成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91777人,占21.05%;15-64岁的人口为320407人,占73.5%;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3753人,占5.45%(60岁以上的人口为39096人,占8.97%)。

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6.78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5.1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62个百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