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银行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巴林银行案例分析终稿

巴林银行案例分析终稿

四、经验教训
❖ 投资者必须控制好风险 ❖ 金融机构内部建立有效的相互制约机制 ❖ 必须加强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和重要岗位业务人员的资格审查和监督管理 ❖ 加强公司的信息沟通,解决信息不对等问题 ❖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谢 谢 观 看!
外部审计师的行为准则在英国审计业务委员会的相关规则中有明确规定,其中包括了对银行审计师 的特殊要求。但其中缺乏内部审计师与外部审计师工作关系的标准和要求,造成实践中内外审计的脱 节,于是在巴林银行,里森作为一个外部审计师在遇到问题时并没有很好地同内部审计师进行沟通, 而内部审计师也不按照标准同外事部审计师协作,最终导致了银行的破产。
二、每年终里森都将“88888”账户冲转为极少数余额或为零,瞒过审计师审计。在1994年审计员发现 保证金与交易所数字不符,相差77.18亿日元,审计师要求看三个证明文件,却被里森通过剪辑、 复印、传真伪造了三个证明文件,总行没有认真审查与研究,都被瞒骗过关,说明总部控制根本未 能严格执行。
内外审计师缺乏有效沟通
赫赫有名的巴林银行毁于一旦二原因分析管理过程管理道德决策决策领导控制控制沟通沟通组织组织管理者的道德素质管理者的道德素质个人决策的失误?一错误判断日本股市走向1994年下半年里森认为日本股市会有大涨趋势于是大量买进日经期货然而后来的日本关西大地震使得股市暴跌里森损失惨重但还不足以撼动总部银行
❖ 一、案例简介 ❖ 二、原因分析 ❖ 三、具体对策 ❖ 四、经验教训
三、不该执迷不悟,一错再错。或许人都难免犯错,但当我们意识到我们在犯错时,应及 时修改。而里森非但不改,还变本加厉,继续犯错,直至无法挽回最终的残局。
三、具体对策
一、划分明确的职能和岗位 1、建立以一线岗位双人、双职、双责为基础的第一道监控防线。属于单人单岗处理业务 的,必须有相应的后续监督机制。会计内控系统应确实落实事先、事中、事后监督作用, 加强柜面监督,并建立有效的预警预报系统。

巴林银行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案例分析
关于资产负债表,巴林银行董事长彼得·巴林还曾经在1994年3月有过一段评语,认为资产负债表没有什么用,因为它的组成,在 短期间内就可能发生重大的变化,因此,彼得·巴林说:“若以为揭露更多资产负债表的数据,就能增加对一个集团的了解,那真是幼 稚无知。”对资产负债表不重视的巴林董事长付出的代价之高,也实在没有人想象得到吧!
3.“88888”的错误账户的诞生
里森于1992年在新加坡任期货交易员时,巴林银行原 本有一人账号为“99905”的“错误账号”,专门处理交易 过程中因疏忽所造成的错误。这原是一个金融体系运作过 程中正常的错误账户。1992年夏天,伦敦总部全面负责清 算工作的哥顿·鲍塞给里森打了一个电话,要求里森另设立 一个“错误账户”,记录较小的错误,并自行在新加坡处 理,以免麻烦伦敦的工作,于是里森马上找来了负责办公 室清算的利塞尔,向她咨询是否可以另立一个档案,很快, 利塞尔就在电脑里键入了一些命令,问他需要什么账号, 在中国文化里“8”是一个非常吉利的数字,因此里森以此 作为他的吉祥数字,由于账号必须是五位数,这样账号为 “88888”的“错误账户”便诞生了。
4.里森对“88888”的利用(2)
另一个与此同出一辙的错误是里森的好友及委托执行人乔治犯的。乔治与妻子离婚了,整日沉浸在痛苦之中,并开始自暴自弃,里森喜欢他,因为乔治是他 最好的朋友,也是最棒的交易员之一。但很快乔治开始出错了。里森示意他卖出的100份九月的期货全被他买进,价值高达800万英镑,而且好几份交易的凭证 根本没有填写。
然而,这一具有233年历史、在全球范围内掌控270多亿英镑资产的巴林银行,竟毁于一个年龄只有28岁的毛 头小子尼克·里森之手。里森未经授权在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SIMEX)从事东京证券交易所日经225股票指数 期货合约交易失败,致使巴林银行亏损6亿英镑,这远远超出了该行的资本总额(3.5亿英镑)。这是巴林第二次 破产,头一次是于1890年,巴林在南美的投资随着阿根廷发生革命而被蒸发。

巴林银行倒闭的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的案例分析
均显示零风险,而且在巴林银行如此复杂的环境下,即使采用一般的VaR方法进行测量尚存不足, 需进行压力试验等方法测试。
第三,金融监管的失误 实际上,至2月22日的组合实际损失为612百万美元,小于相应的VaR,即833.07百万美元,而
至2月27日组合的实际损失为1169百万美元,远大于相应的VaR。2月23日,里森离开巴黎,行踪不 明,致使有关巴林的不利消息传开,导致日经指数在3个交易日内大跌1440点,日本国债期货大涨 104点,使巴林亏损进一步加剧。
巴林银行倒闭的可能原因
第一,里森投资策略的失误 无论从边际VaR还是从股票资产和债券资产之间的负相关考虑,里森的正常对冲策略应该是
持有国债期货和日经指数期货的多头以实现对冲,但令人不解的是,里森却利用债券期货的空头 对冲股票指数期货的多头,而这实际上进一步放大了组合的风险。
第二,风险测量的失误 巴林银行并没有采用VaR测量风险,其实没有对期货组合的风险进行任何测量,在官方报告中
里由森于手这下些有敞一口名头交寸易的员数出额现越了积两越 笔多大,额随差着错行:情一出笔现是不客利户的的波4动20, 口亏镑合损,约数以没额致有也无卖日法出趋用,增个另长人一至收笔入60是填0万1平0英0。 口在合这约种的情卖况出下指,令里误森为被买迫入尝。试里以 森自再营次收作入出来了弥错补误亏的损决。定幸,运用的是,
随着行情不利变化,亏损额已 由2000万、3000万英镑一直 增加到7月份的5000万英镑。 为了应付查账的需要,里森假 造了花旗银行有5000万英镑存 款。
1994年下半年
尼克·里森在日本东京市场上做了一 种十分复杂、期望值很高、风险也 极大的衍生金融商品交易——日本 日经指数期货。
1995年2月23日
尼克•里森

《巴林银行》案例剖析 共26页

《巴林银行》案例剖析 共26页
• 巴林银行的倒闭带给我们的警示是深远的, 只有不断加强金融机构的管理和自我控制, 以及整个国家社会的监管督导力度,健全 金融法制,才能保证一个国家金融秩序安 全、和谐、高效。
谢谢!
法成交。为了做成这笔业务, 本股市必大有可为。日经指数
里森叉按惯例用“88888”账 将会在19000点以上浮动,如 户卖出部分期权。后来,他 果跌破此位,一般说日本政府
又用该账户继续吸收其他差 会出面干预,故想赌一赌日本
错。结果,随着行情不利变 股市劲升,便逐渐买人日经
化,里森再一次陷入了巨额 225指数期货建仓。不料,日
它是世界首家商业银行素有女皇的银行的美称最初从事贸易后涉足证券业巴林银行是金融市场上的一座耀眼辉煌的金字塔最盛时其规模可以与别的整个英国银行体系相匹敌巴林银行是金融市场上的一座耀眼辉煌的金字塔从1798年至1814年间当时英法两国正进行战争亚历山大巴林为英国首相小皮特提供担保同时提供
巴林银行倒闭案
大纲
1992年7月17日,里森手下 一名交易员金姆·王误将客 户买进日经指数期货合约的 指令当做了卖出,损失是2 万英镑,当晚清算时被里森 发现。但里森决定利用 “88888”账户掩盖失误。 几天后,由于日经指数上升, 损失升到了6万英镑,里森 决定继续隐瞒这笔损失。此 后,类似的失误都被记入 “88888”账户,不到半年 的时间,该账户就吸收了30 次错误。里森不想将这些失 误泄露,因为那样他就只能 离开巴林银行。同时,所引 起的损失金额也不是太大, 里森将自己赚的佣金转入账 户
1989年
1992年
明星变魔鬼
错误账户的建立:88888
启用88888账户 利用88888账户瞒天过海
帝国最终倒塌
帝国倒闭演化的过程

巴林银行事件分析(五篇范文)

巴林银行事件分析(五篇范文)

巴林银行事件分析(五篇范文)第一篇:巴林银行事件分析因素分析①巴林集团管理层的失职。

早在1994年末和1995年初,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曾发现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交易中存在若干异常,并向巴林集团提出了一些关于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征询。

这些原本是可能促成较早发现里森活动的。

根据官委清盘人的观点,如果巴林集团的管理层适当检讨并理解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在致该集团的信中所表述的忧虑,那么倒闭是可能挽回的。

官委清盘人认为巴林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回复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第二封信的态度尤其应该受到严厉指责,该回信向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作出许多毫无根据的错误保证。

同样,琼斯对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的两封信的态度,也反映了他对问题掉以轻心到了令人无法接受的程度。

我们无法理解,琼斯作为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财务董事,何以未经独立地详细了解整个事件,就在里森草拟的回复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征询里森交易活动的复函上签字。

②松散的内部控制。

从巴林破产的整个过程看,无论各国金融监管机构或国际金融组织都普遍认为,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是风险控制的核心问题,而巴林的内部控制却是非常松散的。

据报载,在2月26日悲剧发生之前,巴林银行的证券投资已暴露出极大的风险性,但竟未引起该行高级管理人员的警惕。

1月份第一周,里森持有合约3024张,20天后,即持有合约16852张(短短20天内,合约持有额增长4倍)。

到2月中旬,里森持有的合约突破2万张,比在同一市场操作的第二大交易商持有的头寸多出8倍。

这个信号由于我们所不知道的原因而没有被巴林银行的最高管理当局注意到从而作出应有的反映。

总之,巴林银行本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失灵了,预警系统失败,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巴林破产前不久,该银行直到尼克·里森去职的那天,即2月23日星期四,公司的风险报告仍出现交易平衡。

但是,据新加坡有关当局说,巴林在1995年2月头18天里给新加坡期货有限公司汇去1.28亿美元作垫付维持金之用。

案例十一 巴林银行破产事件

案例十一 巴林银行破产事件

案例十一巴林银行破产事件一、案例内容1995年2月17日,世界各地的新闻媒体都以最夺目的标题报到了同一事件:巴林银行破产了。

巴林银行集团有着232年历史的老牌英国银行,在全球拥有员工1 300多人,总资产逾94亿美元,所管理的资产高达460亿美元,在世界1 000家大银行中按核心资本排名第489位,许多的英国王室显贵都是他的顾客,曾被称为英国的皇家银行。

巴林银行经历了1986年伦敦金融市场解除管制的“大爆炸”,仍然屹立不倒,已成为英国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柱,然而,巴林银行长达两个世纪的辉煌业绩,却于1995年2月毁于一旦。

巴林银行破产的直接原因,是其新加坡分行的一名交易员——尼克•李森的违规交易。

李森,事发时刚满28岁。

1992年,李森由摩根斯坦利的衍生工具部转投巴林,被派往新加坡分行。

由于工作勤奋、机敏过人,李森得到重用,升任交易员,负责巴林新加坡分行的衍生品交易。

期货交易的成功使李森深受上司的赏识,地位节节上升,以至被允许加入由18人组成的巴林银行集团的全球衍生品交易管理委员会。

李森的工作是在日本的大阪及新加坡进行日经指数期货套利活动。

然而,李森并没有严格地按规则去做,当他认为日经指数期货将要上涨时,不惜伪造文件筹集资金,通过私设帐户大量买进日经股指期货头寸,从事自营投机活动。

然而,日本关西大地震打破了李森的美梦,日经指数不涨反跌,李森持有的头寸损失巨大。

若此时他能当机立断,损失还是能得到控制,但过于自负的李森在1995年1月26日以后,又大幅增仓,导致损失进一步加大。

1995年2月23日,李森突然失踪,其所在的巴林新加坡分行持有的日经225股指期货合约超过6万张,占市场总仓量的30%以上,预计损失逾10亿美元之巨,这损失已完全超过巴林银行约5.41亿美元的全部净资产值,英格兰银行于2月26日宣告巴林银行破产。

3月6日,英国高等法院裁决,巴林银行集团由荷兰商业银行收购。

二、案例分析通过上述案例,至少可以得到如下启示:(1)金融市场主体面临着越来越广泛的风险:1)近20年来,金融市场主体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风险;2)金融风险并不是下金融机构的专利,大的金融机构也存在风险;3)金融风险的成因日趋复杂。

银行倒闭案案例分析—巴林银行

银行倒闭案案例分析—巴林银行

巴林银行倒闭成因分析—内部控制角度(一 ) 控制环境存在问题首先 . 管理层对企业经营业务的风险认识不足.银行是一个经营货币资金的企业,这一特点决定了银行是一个高风险的企业,经营中需要拥有比其他行业更高的风险意识.原因是货币资金极易被挪用、盗窃.而导致巴林银行倒闭的业务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买卖,衍生金融工具的基本特征是以小博大,一旦成功可以获取巨额收益,而一旦失败则要遭受巨额损失.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衍生金融工具的“双刃剑”效应,实施更为严格的风险管理.在巴林银行例闭案中显然管理层没有对待衍生金融工具应有的风险意识,只看到衍生金融工具的正面效应而忽视了负面效应,从而也没有对负面效应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控制和防范.其次,管理层不重视历史经验的指示作用,突出表现是不重视资产负债表的作用.尽管资产负债表具有静态性,但它确实反映了企业在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及承担的风险,而巴林银行主管却对资产负债表置之不理.这从彼得·巴林的话语中可以明显看出“若以为揭露更多资产负债表的数据。

就能增加对一个集团的了解,那真是幼稚无知.”再次,管理层没有应有的风险等觉意识。

在巴林银行倒闭案中。

当交易员里森由于违规操作使亏损不断加大并且不能通过自身周转来掩盖亏损时.开始要求伦敦总部汇入资金.由干亏损不断加大,里森开始超常规的向总部索要资金,这种情况下巴林银行总部不但没有警觉到风险的存在而且违反英格兰银行的规定向里森输送资金.这些均说明巴林银行总部不但对里森非常规要求汇人资金毫无风险警觉意识而且一味的满足,暴露了总部在风险评估中的失误.最后。

不理智的人力资源政策.尽管里森曾经为巴林银行做出巨大贡献.但是人总有犯错误的时候,而巴林银行‘。

用人不疑,’的政策明显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用人政策走向了极端,从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按照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基本思想.我们认为巴林银行在控制环境上至少存在以上四个方面的不足,最终导致巴林银行的破产(二 ) 信息和沟通存在问题首先,总部要求里森更改进行错误交易处理账户时没有进行很好的沟通,尽管错误记录处理账户已经由"99905"转为“88888",但是这个信启、只有开设账户的员工一个人知道,其他员工包括最高管理者均不知道该账户的存在,开立用于处理错误记录的账户,如此重要的业务信息竟然未让管理者知道,信息在各个部门之间传递效率可见一斑;其次,在总部恢复使用泊"99905"账户处理错误记录时,临时“88888"账户不但没有及时消除而且该信息也没有向最高管理者报告备案,从而使"88888"账户成为内部控制的“盲区”,成为各种内部控制措施难以触及的地方,直到最终巴林银行例闭才知道该账户的存在.可以说正是“888891,账户这个关键控制点的失控导致了巴林银行悲剧的发生。

(2024年)巴林银行案例分析ppt课件

(2024年)巴林银行案例分析ppt课件

2024/3/26
金融科技的发展与应用
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金融业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金融机构应积极拥抱金融科技,利用先进技术提 升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金融创新的推动
金融创新是推动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金融机构应积极探索新的业务模式、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 求,提升市场竞争力。
20
巴林银行的合规表现和改进措施
合规表现
在过去几年中,巴林银行在合规方面表现良好,未发生重大 违规事件。
2024/3/26
改进措施
为进一步加强合规管理,巴林银行采取了完善内部控制、加 强风险管理、提高员工合规意识等改进措施。
21
06
巴林银行案例的启
示和教训
2024/3/26
22
对金融机构的启示
巴林银行案例分析 ppt课件
2024/3/26
1
2024/3/26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巴林银行背景介绍 • 巴林银行风险事件回顾 • 巴林银行风险管理分析 • 巴林银行监管与合规分析 • 巴林银行案例的启示和教训 • 结论与建议
2
01
引言
2024/3/26
3
目的和背景
探究巴林银行破产的 原因和教训
发现和有效管理。
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
02
采用先进的风险计量模型、压力测试等工具,提高风险管理的
科学性和准确性。
信息系统的支持
03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风险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分
析,提高风险管理效率。
16
风险管理效果评估
01
02
03
风险评估指标
制定一系列风险评估指标 ,如不良贷款率、资本充 足率等,对银行风险状况 进行定期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林银行案例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根本原因、如何被蚕食、管理制度是否让里森钻了空子、里森话的意义。

吸取什么教训。

导致巴林银行倒闭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道德风险,以及当从事国际银行业务的银行把业务由一个国家转到另一个国家,银行于分支机构间,银行于管理当局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总部对分支机构,政府对国际银行业的监管不力,制度落后。

在里森任职期间,由于里森本人分管交易与结算,这种做法给了里森很多自己做决定并执行的权利。

随后,巴林银行进行了一个月的调查,但由于其对资产负债表不重视,因而没有查出里森的问题。

内部控制的松懈及工作的疏忽,进一步纵容了里森……巴林银行的命运就此终结。

总之,巴林银行的管理制度是让里森钻了空子,里森的话也证实了这点。

巴林银行集团的管理层的失职,监管制度的不完善,内部制度的松散,交易部门与行政管理部门职责不明,代客交易和自营交易划分不清等正是我们该从这个案例中吸取的教训。

巴林银行倒闭案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
1、从宏观角度而言,我国政府及监管当局必须加强对金融机构,特别是跨国
金融机构的监管,完善商业银行的监管体系,金融系统的行业监管体系。

例如,完善相关法律主体,制定金融法规细则;构建科学的金融监管信息
系统,增强信息的透明度和准则性;建立高效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加强
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等
2、监管部门和银行内部必须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与金融衍生产品发展相匹
配,更好起到内控作用,避免风险。

例如,完善稽核制度,建立事前、事
中、事后监督体系,以保证内部控制机制的高效性和可靠性,增强从业人
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等。

3、银行对分支机构,特别是跨国分支机构的外部监管制度尽量避免由于信息
不对称导致的漏洞,规定子公司、分支机构资金和业务的比例限制,建立
关于内部业务和对外交易的强制信息披露,必须信息公开。

4、正确对待金融衍生产品投资。

金融衍生产品日益成为银行、金融机构及证
券公司投资组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当商业银行从事金融衍生品业
务时,应对其风险控制在一定的可承受范围内;奖金制度要和风险参数匹
配,减少、避免交易员因贪图投机,以获得高额奖金,而忽略公司利益的
风险。

5、混业经营风险较大,分业经营是我国金融业现阶段的最好选择;而有限制
地允许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将有利于银行扩大收入来源,提高盈
利能力,分散经营风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