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第一版序 言共39页文档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在《序言》中简单地介绍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及经过(马克思自19世纪40年代起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1848年欧洲革命时期放下这一研究投身于革命斗争。
革命失败后马克思逃亡伦敦,从1850年秋重新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写作。
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原因:经济原因:三件事: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法和地产分析的讨论:莱茵省总督沙培尔就摩塞尔地区农民同《莱茵报》所展开的公开论战;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
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感,丝毫没有退却),介绍了他从19世纪40年代起研究政治经济学所得出的主要结论。
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作了精辟的概括,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规律。
而《序言》第四段是本文最重要的一段,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当中引用率最高的一段。
所以我们就在此着重分析本段。
它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部分和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部分可以概括为:马克思通过研究黑格尔的法哲学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即黑格尔所说的“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我们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也讨论过,黑格尔认为法的关系和国家的形式一样,一方面应当从他们自身来理解,另一方面应当从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国家和法属于政治上层建筑,而政治上层建筑是思想上层建筑的特殊表现。
黑格尔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因为他是从“绝对精神”出发来看待一切的,而整个宇宙被看作是“绝对精神”的产物,也就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绝对精神”,而国家和法等仅仅是绝对精神展开了一些环节。
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糟粕,把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建立在物质的经济基础之上,吸收了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内核,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和跋

2023/5/11
《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和跋
19
第一版序言
尽管资产阶级及其他剥削阶级竭力反对科学的政治 经济学研究,但是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客观规律作用 却是他们无法扭转的。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无产阶 级与资本主义矛盾斗争的发展反映出“现在的社会不 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 化过程中的有机体。”(Ⅰ10-13)
2023/5/11
《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和跋
4
《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和跋
在学习《资本论》之前,需要对《资本论》的历 史背景、写作过程、理论地位、理论结构等作出全面 的了解。关于这些内容,《〈资本论〉导读》中作了 详细的介绍,可以阅读该部著作进行学习。在这里, 我们主要就《资本论》第1卷“第一版序言”、“第二 版跋”及其他版序言中的重要思想进行介绍。
2023/5/11
《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和跋
14
第一版序言
3.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们在利用经济规律上的主观能 动性
经济规律是经济过程中内在的、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客观必然趋势,是经济本质的实现方式,它的根本特点就是 客观性。但是在客观的经济规律面前,人们并非只能听天由 命,人们可以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确定自己的目的,并能动 地利用规律推动目的的实现。
2023/5/11
《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和跋
29
第二版跋
“最终决定一切的危机发生了。资产阶级在法国和 英国夺得了政权。从那时起,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 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的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它 敲响了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丧钟。现在问题不再 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 有害,方便还是不方便,违背警章还是不违背警章。” (Ⅰ17)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属于阶级斗争不发展的时 期的。它的最后的伟大的代表李嘉图,终于有意识地 把阶级利益的对立、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利润和地租 的对立当做他的研究的出发点,因为他天真地把这种 对立看做社会的自然规律。这样,资产阶级的经济科 学也就达到了它的不可逾越的界限。”(Ⅰ16)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卡尔.马克思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顺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
在前三项下,我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其它三项的相互联系是一目了然的。
第一册论述资本,其第一篇由下列各章组成:(1)商品,(2)货币或简单流通,(3)资本一般。
前两章构成本分册的内容。
我面前的全部材料形式上都是专题论文,它们是在相隔很久的几个时期内写成的,目的不是为了付印,而是为了自己弄清问题,至于能否按照上述计划对它们进行系统整理,就要看环境如何了。
我把已经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压下了,因为仔细想来,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不过在这里倒不妨谈一下我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
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作辅助学科来研究。
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就摩塞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
另一方面,在善良的“前进”愿望大大超过实际知识的当时,在《莱茵报》上可以听到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带着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
我曾表示反对这种肤浅言论,但是同时在和《奥格斯堡总汇报》的一次争论中坦率承认,我以往的研究还不容许我对法兰西思潮的内容本身妄加评判。
我倒非常乐意利用《莱茵报》发行人以为把报纸的态度放温和些就可以使那已经落在该报头上的死刑判决撤销的幻想,以便从社会舞台退回书房。
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这部著作的导言曾发表在1844年巴黎出版的《德法年鉴》上。
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政治经济学批评》序言共24页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经典表述
一、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无产阶级作为一支 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革命实践迫切需 要有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作为理论指导。马克 思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从1844年到1858年进 行了长达15年的各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在这一 过程中他考察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研究了大 量的经济文献,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写成了《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并拟定 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六册书的出版计划。
(二)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所得出的结论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经典表述
马克思在《序言》中,把他从1843年以来的研究成 果做了一个总结性的概括:“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 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 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 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 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 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 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 就是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历 史唯物主义原理,同时也是指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 原则。这个结论的基本观点是:
在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真理的道路上,马克思和恩格 斯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了密切合作。40年代前期, 马克思比较侧重理论的探索,恩格斯比较侧重实际的调 查。他们从不同的途径,得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共同结 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哲学的贫困 》批判蒲鲁东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论战中,发挥得更 加充分了,已经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尔后 ,他又经过十几年的继续钻研,在《序言》里把历史唯 物主义原理阐述得更加准确、更加精辟。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卡尔.马克思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顺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
在前三项下,我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其它三项的相互联系是一目了然的。
第一册论述资本,其第一篇由下列各章组成:(1)商品,(2)货币或简单流通,(3)资本一般。
前两章构成本分册的内容。
我面前的全部材料形式上都是专题论文,它们是在相隔很久的几个时期内写成的,目的不是为了付印,而是为了自己弄清问题,至于能否按照上述计划对它们进行系统整理,就要看环境如何了。
卡尔.马克思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顺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
在前三项下,我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其它三项的相互联系是一目了然的。
第一册论述资本,其第一篇由下列各章组成:(1)商品,(2)货币或简单流通,(3)资本一般。
前两章构成本分册的内容。
我面前的全部材料形式上都是专题论文,它们是在相隔很久的几个时期内写成的,目的不是为了付印,而是为了自己弄清问题,至于能否按照上述计划对它们进行系统整理,就要看环境如何了。
我把已经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压下了,因为仔细想来,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不过在这里倒不妨谈一下我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
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作辅助学科来研究。
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就摩塞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
另一方面,在善良的“前进”愿望大大超过实际知识的当时,在《莱茵报》上可以听到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带着微弱哲学色彩的回声。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马克思我把这部著作的第一卷交给读者。
这部著作是我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
初篇和续篇相隔很久,是由于多年的疾病一再中断了我的工作。
前书的内容已经在本卷第一章作了概述。
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联贯和完整,叙述方式也改进了。
在情况许可的范围内,前书只是略略提到的许多论点,这里都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相反地,前书已经详细阐述的论点,这里只略略提到。
关于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的历史的部分,现在自然完全删去了。
但是前书的读者可以在本书第一章的注释中,找到有关这两种理论的历史的新材料。
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
所以本书第一章,特别是分析商品的部分,是最难理解的。
其中对价值实体和价值量的分析,我已经尽可能地做到通俗易懂。
以货币形式为其完成形态的价值形式,是极无内容和极其简单的。
然而,两千多年来人类智慧这种形式进行探讨的努力,并未得到什么结果,而对更有内容和更复杂的形式的分析,却至少已接近于成功。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已经发育的身体比身体的细胞容易研究些。
并且,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
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
而对资产阶级社会说来,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
在浅薄的人看来,分析这种形式好象是斤斤于一些琐事。
这的确是琐事,但这是显微解剖学所要做的那种琐事。
因此,除了价值形式那一部分外,不能说这本书难懂。
当然,我指的是那些想学到一些新东西、因而愿意自己思考的读者。
物理学家是在自然过程表现得最确实、最少受干扰的地方考察自然过程的,或者,如有可能,是在保证过程以其纯粹形态进行的条件下从事实验的。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
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
但是,如果德国读者看到英国工农业工人所处的境况而伪善地耸耸肩膀,或者以德国的情况远不是那样坏而乐观地自我安慰,那我就要大声地对他说: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程度的高低。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治的和精神的生活全过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
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
过程”。有什么样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就会有什
么样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过程。在阶级社会
里,阶级之间的物质关系状况,直接制约着政治
四、内容解读
(一)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次序和方法 1 、第一段,马克思指出考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
次序是“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 贸易,世界市场。”其中,前三项“研究现代资产 阶级社会分成三大阶级(即资本家、大地产主、雇 佣劳动者)的经济生活条件。后三者是资本推进和 扩张的次序。 2 、马克思说明了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
(四)用但丁《神曲》两句话结尾,表明 马克思坚定的立场和无畏的精神。
五、重要意义
1 、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文献,因为 它叙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和形成的最初 过程,指出了指导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根 本方法是唯物史观。
2 、它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献,因为他对 唯物史观作了经典性的表述。
(三)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基本原理的阐述
4 、马克思指出,在考察社会革命时,首先必须注 意区分物质性的经济条件方面的革命和精神性的意 识形态方面的变革的不同。同时必须注意研究社会 革命的时机和条件。
5、最后,马克思总结前述,进一步说明了资本主 义社会的灭亡,这是历史的必然。指出资产阶级生 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资本 主பைடு நூலகம்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导读
一、写作背景
19 世纪 30 年代到 40 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已在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占据统治地位,在 德国也有一定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 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但是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发展 规律以及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还缺乏科学的认识, 各种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严重危害工人运动,革命斗 争的实践迫切需要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来正确认 识与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为无产阶级指明斗争方向。 马克思根据革命斗争的重要,考察了资本主义经济 关系,研究了大量的经济文献,并开始创立无产阶 级政治经济学原理。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 (1)“马克思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 表意见的难事”,迫使他必须正视社会现 实。
• 《莱茵报》是19世纪40年代莱茵省一些反 对普鲁士专制政体的资产阶级人士创办的 报纸。1842年10月到1843年3月,马克思 参加了《莱茵报》的编务工作。
• 马克思在《序言》中提到的三件所谓物质 利益的事情是指:第一件是莱茵省议会关 于林木盗窃法和地产分析的讨论;第二件 是有关物质利益的事情,是当时莱茵省总 督沙培尔就摩塞尔地区农民状况同《莱茵 报》展开的公开论战;第三件是关于自由 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
• 阶级敌人的迫害,贫穷的折磨,却不能使 马克思屈服。马克思用惊人的毅力、顽强 的斗志,战胜了一切困难,终于登上了科 学的高峰。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确实是 他“多年诚实探讨的结果。”马克思的这 种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优良学风、严 谨的治学态度,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所得出的 结论——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 马克思出于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感,丝 毫没有退却,而是知难而进。恰恰是这三 件难事,成了马克思去研究政治经济学的 最初动因。
• (2)马克思要对空想社会主义进行的评判, 必须获得充分的政治经济学知识。
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
• (1)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基本确立。 • (2)50年代的艰苦创作生活。
• 显然,判断一个革命时代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 只能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去解释。社会 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不适合了,它由生产力 的发展形式变成了生产力的“桎梏”,生产力要 求打破这种“桎梏”,社会革命的时代才会到来。 所以,人类始终只能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 这个任务的提出科学与否,就看其有无客观条件。 而这个客观条件,就是新的生产关系赖以建立的 客观基础。同时,马克思还根据对社会发展规律 和资产阶级社会矛盾的科学分析,预见到资本主 义的灭亡,社会主义的兴起是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