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数学试卷文科大纲版含解析版
2012年全国高考文科数学试题及解析-大纲卷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卷)数学(文科)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集合{}|A x x =是平行四边形,{}|B x x =是矩形,{}|C x x =是正方形,{}|D x x =是菱形,则A .AB ⊆ B .C B ⊆ C .D C ⊆ D .A D ⊆ 答案B【命题意图】本试题主要考查了集合的概念,集合的包含关系的运用。
【解析】由正方形是特殊的菱形、特殊的矩形、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可知集合C 是最小的,集合A 是最大的,故选答案B 。
2.函数1)y x =≥-的反函数为A .21(0)y x x =-≥ B .21(1)y x x =-≥ C .21(0)y x x =+≥ D .21(1)y x x =+≥ 答案A【命题意图】本试题主要考查了反函数的求解,利用原函数反解x ,再互换,x y 得到结论,同时也考查了函数值域的求法。
【解析】由2211y x y x y =⇒+=⇒=-,而1x ≥-,故0y ≥互换,x y 得到21(0)y x x =-≥,故选答案A 3.若函数[]()sin(0,2)3x f x ϕϕπ+=∈是偶函数,则ϕ= A .2πB .23πC .32πD .53π答案C【命题意图】本试题主要考查了偶函数的概念与三角函数图像性质,。
【解析】由[]()sin (0,2)3x f x ϕϕπ+=∈为偶函数可知,y 轴是函数()f x 图像的对称轴,而三角函数的对称轴是在该函数取得最值时取得,故3(0)sin13()3322f k k k Z ϕϕπππϕπ==±⇒=+⇒=+∈,而[]0,2ϕπ∈,故0k =时,32πϕ=,故选答案C 。
4.已知α为第二象限角,3sin 5α=,则sin 2α= A .2425- B .1225- C .1225 D .2425答案A【命题意图】本试题主要考查了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的运用以及正弦二倍角公式的运用。
2012年全国高考文科数学试题及答案-新课标

绝密*启用前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文科数学注息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问答第Ⅰ卷时。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且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同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集合A={x |x 2-x -2<0},B={x |-1<x <1},则(A )A ⊂≠B (B )B ⊂≠A (C )A=B (D )A ∩B=∅(2)复数z =-3+i 2+i 的共轭复数是(A )2+i (B )2-i (C )-1+i (D )-1-i3、在一组样本数据(x 1,y 1),(x 2,y 2),…,(x n ,y n )(n ≥2,x 1,x 2,…,x n 不全相等)的散点图中,若所有样本点(x i ,y i )(i =1,2,…,n )都在直线y =12x +1上,则这组样本数据的样本相关系数为(A )-1 (B )0 (C )12 (D )1(4)设F 1、F 2是椭圆E :x 2a 2+y 2b 2=1(a >b >0)的左、右焦点,P 为直线x =3a 2上一点,△F 1PF 2是底角为30°的等腰三角形,则E 的离心率为( )(A )12 (B )23 (C )34 (D )455、已知正三角形ABC 的顶点A(1,1),B(1,3),顶点C 在第一象限,若点(x ,y )在△ABC 内部,则z =-x+y 的取值范围是(A )(1-3,2) (B )(0,2) (C )(3-1,2) (D )(0,1+3)(6)如果执行右边的程序框图,输入正整数N(N ≥2)和实数a 1,a 2,…,a N ,输出A,B ,则(A )A+B 为a 1,a 2,…,a N 的和(B )A +B 2为a 1,a 2,…,a N 的算术平均数(C )A 和B 分别是a 1,a 2,…,a N 中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D )A 和B 分别是a 1,a 2,…,a N 中最小的数和最大的数(7)如图,网格纸上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粗线画出的是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则此几何体的体积为(A )6(B )9(C )12(D )18(8)平面α截球O 的球面所得圆的半径为1,球心O 到平面α的距离为2,则此球的体积为(A )6π (B )43π (C )46π (D )63π(9)已知ω>0,0<φ<π,直线x =π4和x =5π4是函数f (x )=sin(ωx +φ)图像的两条相邻的对称轴,则φ=(A )π4 (B )π3 (C )π2 (D )3π4(10)等轴双曲线C 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 轴上,C 与抛物线y 2=16x 的准线交于A ,B 两点,|AB|=43,则C的实轴长为(A ) 2 (B )2 2(C )4(D )8(11)当0<x ≤12时,4x <log a x ,则a 的取值范围是(A )(0,22) (B )(22,1) (C )(1,2) (D )(2,2)(12)数列{a n }满足a n +1+(-1)n a n =2n -1,则{a n }的前60项和为(A )3690 (B )3660 (C )1845 (D )1830第Ⅱ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2012年全国高考文科数学试题及答案 新课标word版

绝密*启用前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文科数学注息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问答第Ⅰ卷时。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且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同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集合A={x|x2-x-2<0},B={x|-1<x<1},则(A)AB (B)BA (C)A=B (D)A∩B=(2)复数z=-3+i2+i的共轭复数是(A)2+i (B)2-i (C)-1+i (D)-1-i3、在一组样本数据(x1,y1),(x2,y2),…,(x n,y n)(n≥2,x1,x2,…,x n不全相等)的散点图中,若所有样本点(x i,y i)(i=1,2,…,n)都在直线y=12x+1上,则这组样本数据的样本相关系数为(A)-1 (B)0 (C)12 (D)1(4)设F1、F2是椭圆E:x2a2+y2b2=1(a>b>0)的左、右焦点,P为直线x=3a2上一点,△F1PF2是底角为30°的等腰三角形,则E的离心率为()(A)12 (B)23 (C)34 (D)455、已知正三角形ABC的顶点A(1,1),B(1,3),顶点C在第一象限,若点(x,y)在△ABC内部,则z=-x+y的取值范围是(A)(1-3,2) (B)(0,2) (C)(3-1,2) (D)(0,1+3)(6)如果执行右边的程序框图,输入正整数N(N≥2)和实数a1,a2,…,a N,输出A,B,则(A)A+B为a1,a2,…,a N的和(B)A+B2为a1,a2,…,a N的算术平均数(C)A和B分别是a1,a2,…,a N中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D)A和B分别是a1,a2,…,a N中最小的数和最大的数(7)如图,网格纸上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粗线画出的是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则此几何体的体积为(A)6(B)9(C)12(D)18开始A=xB=x x>A 否输出A,B是输入N,a1,a2,…,a N结束x<Bk≥Nk=1,A=a1,B=a1k=k+1x =a k是否是(8)平面α截球O的球面所得圆的半径为1,球心O到平面α的距离为2,则此球的体积为(A)6π(B)43π(C)46π(D)63π(9)已知ω>0,0<φ<π,直线x=π4和x=5π4是函数f(x)=sin(ωx+φ)图像的两条相邻的对称轴,则φ=(A)π4 (B)π3 (C)π2 (D)3π4(10)等轴双曲线C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轴上,C与抛物线y2=16x的准线交于A,B 两点,|AB|=43,则C的实轴长为(A)2 (B)22 (C)4 (D)8(11)当0<x≤12时,4x<log a x,则a的取值范围是(A)(0,22) (B)(22,1) (C)(1,2) (D)(2,2)(12)数列{a n}满足a n+1+(-1)n a n=2n-1,则{a n}的前60项和为(A)3690 (B)3660 (C)1845 (D)1830第Ⅱ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_)文科数学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新课标文科数学试卷及参考答案)注息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问答第Ⅰ卷时。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且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同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集合A={x |x 2-x -2<0},B={x |-1<x <1},则( )(A )A ⊂≠B (B )B ⊂≠A (C )A=B (D )A ∩B=∅ 2.复数z =-3+i2+i的共轭复数是 ( )(A )2+i (B )2-i (C )-1+i (D )-1-i 3.在一组样本数据(x 1,y 1),(x 2,y 2),…,(x n ,y n )(n ≥2,x 1,x 2,…,x n 不全相等)的散点图中,若所有样本点(x i ,y i )(i =1,2,…,n )都在直线y =12x +1上,则这组样本数据的样本相关系数为( )(A )-1 (B )0 (C )12 (D )14.设F 1、F 2是椭圆E :x 2a 2+y 2b 2=1(a >b >0)的左、右焦点,P 为直线x =3a2上一点,△F 1PF 2是底角为30°的等腰三角形,则E 的离心率为( ) (A )12 (B )23 (C )34 (D )455.已知正三角形ABC 的顶点A(1,1),B(1,3),顶点C 在第一象限,若点(x ,y )在△ABC 内部,则z =-x+y 的取值范围是( )(A )(1-3,2) (B )(0,2) (C )(3-1,2) (D )(0,1+3)6.如果执行右边的程序框图,输入正整数N(N ≥2)和实数a 1,a 2,…,a N ,输出A,B ,则( ) (A )A+B 为a 1,a 2,…,a N 的和(B )A +B 2为a 1,a 2,…,a N 的算术平均数(C )A 和B 分别是a 1,a 2,…,a N 中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 (D )A 和B 分别是a 1,a 2,…,a N 中最小的数和最大的数7.如图,网格纸上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粗线画出的是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则此几何体的体积为( ) (A )6 (B )9 (C )12 (D )18 8.平面α截球O 的球面所得圆的半径为1,球心O 到平面α的距离为2,则此球的体积为 ( )(A )6π (B )43π (C )46π (D )63π 9.已知ω>0,0<φ<π,直线x =π4和x =5π4是函数f (x )=sin(ωx +φ)图像的两条相邻的对称轴,则φ=( )(A )π4 (B )π3 (C )π2 (D )3π410.等轴双曲线C 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 轴上,C 与抛物线y 2=16x 的准线交于A ,B 两点,|AB|=43,则C 的实轴长为( )(A ) 2 (B )2 2 (C )4 (D )8 11.当0<x ≤12时,4x <log a x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0,22) (B )(22,1) (C )(1,2) (D )(2,2) 12.数列{a n }满足a n +1+(-1)n a n =2n -1,则{a n }的前60项和为( )(A )3690 (B )3660 (C )1845 (D )1830第Ⅱ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数学试卷(文科)(大纲版)解析版 学霸冲冲冲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数学试卷(文科)(大纲版)解析版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5分)已知集合{|A x x =是平行四边形},{|B x x =是矩形},{|C x x =是正方形},{|D x x =是菱形},则( )A .AB ⊆ B .C B ⊆ C .D C ⊆ D .A D ⊆【考点】1E :交集及其运算 【专题】11:计算题【分析】直接利用四边形的关系,判断选项即可.【解答】解:因为菱形是平行四边形的特殊情形,所以D A ⊂, 矩形与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特殊情形,所以B A ⊂,C A ⊂, 正方形是矩形,所以C B ⊆.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集合的基本运算,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基础题.2.(5分)函数1)y x =-…的反函数是( )A .21(0)y x x =-…B .21(1)y x x =-…C .21(0)y x x =+…D .21(1)y x x =+…【考点】4R :反函数 【专题】11:计算题【分析】直接利用反函数的求法求解即可.【解答】解:因为函数1)y x =-…,解得21x y =-,所以函数1)y x =-…的反函数是21(0)y x x =-….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函数的反函数的求法,考查计算能力. 3.(5分)若函数()sin ([0,2])3x f x ϕϕπ+=∈是偶函数,则(ϕ= ) A .2π B .23π C .32π D .53π 【考点】6H :正弦函数的奇偶性和对称性;HK :由s i n ()y A x ωϕ=+的部分图象确定其解析式【专题】11:计算题【分析】直接利用函数是偶函数求出φ的表达式,然后求出φ的值. 【解答】解:因为函数()sin ([0,2])3x f x φφπ+=∈是偶函数, 所以32k φππ=+,k z ∈,所以0k =时,3[02πφ=∈,2]π.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正弦函数的奇偶性,三角函数的解析式的应用,考查计算能力. 4.(5分)已知α为第二象限角,3sin 5α=,则sin 2(α= ) A .2425-B .1225-C .1225D .2425【考点】GG :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基本关系;GS :二倍角的三角函数 【专题】11:计算题【分析】直接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求出cos α,然后利用二倍角公式求解即可. 【解答】解:因为α为第二象限角,3sin 5α=,所以4cos 5α==-.所以3424sin 22sin cos 25525ααα==-⨯⨯=-.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二倍角的正弦,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基本关系的应用,考查计算能力. 5.(5分)椭圆的中心在原点,焦距为4,一条准线为4x =-,则该椭圆的方程为( )A .2211612x y +=B .221128x y += C .22184x y +=D .221124x y += 【考点】3K :椭圆的标准方程;4K :椭圆的性质 【专题】11:计算题【分析】确定椭圆的焦点在x 轴上,根据焦距为4,一条准线为4x =-,求出几何量,即可求得椭圆的方程.【解答】解:由题意,椭圆的焦点在x 轴上,且224,4a c c==2c ∴=,28a =2224b a c ∴=-=∴椭圆的方程为22184x y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椭圆的标准方程,考查椭圆的几何性质,属于基础题.6.(5分)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11a =,12n n S a +=,则当1n >时,(n S = ) A .13()2n -B .12n -C .12()3n -D .111(1)32n --【考点】8H :数列递推式【专题】35:转化思想;54: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分析】利用递推关系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即可得出. 【解答】解:12n n S a +=,得12()n n n S S S +=-,即132n n S S +=, 由11a =,所以0n S ≠.则132n n S S +=. ∴数列{}n S 为以1为首项,公比为32的等比数列 13()2n n S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递推关系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考查了推理能力与计算能力,属于中档题.7.(5分)6位选手依次演讲,其中选手甲不在第一个也不在最后一个演讲,则不同的演讲次序有( ) A .240种B .360种C .480种D .720种【考点】9D :排列、组合及简单计数问题 【专题】11:计算题【分析】直接从中间的4个演讲的位置,选1个给甲,其余全排列即可.【解答】解:因为6位选手依次演讲,其中选手甲不在第一个也不在最后一个演讲,甲先安排在除开始与结尾的位置还有14C 个选择,剩余的元素与位置进行全排列有55A ,所以甲只能在中间的4个位置,所以不同的演讲次序有1545480C A =种.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排列、组合以及简单的计数原理的应用,考查计算能力.8.(5分)已知正四棱柱1111ABCD A B C D -中,2AB =,1CC =,E 为1CC 的中点,则直线1AC 与平面BED 的距离为( )A .2B CD .1【考点】MI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专题】11:计算题【分析】先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证明直线1//C A 平面BDE ,再将线面距离转化为点面距离,最后利用等体积法求点面距离即可【解答】解:如图:连接AC ,交BD 于O ,在三角形1CC A 中,易证1//OE C A ,从而1//C A 平面BDE ,∴直线1AC 与平面BED 的距离即为点A 到平面BED 的距离,设为h ,在三棱锥E ABD -中,11122332E ABD ABD V S EC -∆=⨯=⨯⨯⨯=在三棱锥A BDE -中,BD =,BE =DE ,12EBD S ∆∴=⨯1133A BDE EBD V S h h -∆∴=⨯⨯=⨯=1h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线面平行的判定,线面距离与点面距离的转化,三棱锥的体积计算方法,等体积法求点面距离的技巧,属基础题9.(5分)ABC ∆中,AB 边的高为CD ,若CB a =,CA b =,0a b =,||1a =,||2b =,则(AD = )A .1133a b -B .2233a b -C .3355a b -D .4455a b -【考点】9Y :平面向量的综合题【分析】由题意可得,CA CB ⊥,CD AB ⊥,由射影定理可得,2AC AD AB =可求AD ,进而可求ADAB,从而可求AD 与AB 的关系,进而可求 【解答】解:0a b =,CA CB ∴⊥ CD AB ⊥||1a =,||2b =AB ∴由射影定理可得,2AC AD AB =∴AD ==∴45AD AB == ∴444()()555AD AB CB CA a b ==-=-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射影定理的应用,向量的基本运算的应用,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的应用.10.(5分)已知1F 、2F 为双曲线22:2C x y -=的左、右焦点,点P 在C 上,12||2||PF PF =,则12cos (F PF ∠= ) A .14B .35C .34D .45【考点】KC :双曲线的性质 【专题】11:计算题【分析】根据双曲线的定义,结合12||2||PF PF =,利用余弦定理,即可求12cos F PF ∠的值.【解答】解:将双曲线方程222x y -=化为标准方程22122x y -=,则a =b ,2c =, 设12||2||2PF PF m ==,则根据双曲线的定义,12||||2PF PF a -=可得m =,1||PF ∴=,2||PF = 12||24F F c ==,22212121212||||||243cos 2||||324PF PF F F F PF PF PF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双曲线的性质,考查双曲线的定义,考查余弦定理的运用,属于中档题. 11.(5分)已知x ln π=,5log 2y =,12z e -=,则( ) A .x y z <<B .z x y <<C .z y x <<D .y z x <<【考点】72:不等式比较大小 【专题】11:计算题;16:压轴题【分析】利用1x ln π=>,510log 22y <=<,12112z e ->=>,即可得到答案.【解答】解:1x ln lne π=>=,5510log 2log 2<<=,即1(0,)2y ∈;12112e e-=>=>=,即1(2z ∈,1), y z x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不等式比较大小,掌握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性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属于基础题.12.(5分)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1,点E 在边AB 上,点F 在边BC 上,13AE BF ==.定点P 从E 出发沿直线向F 运动,每当碰到正方形的边时反弹,反弹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当点P 第一次碰到E 时,P 与正方形的边碰撞的次数为( ) A .8B .6C .4D .3【考点】IQ :与直线关于点、直线对称的直线方程 【专题】15:综合题;16:压轴题【分析】根据已知中的点E ,F 的位置,可知入射角的正切值为12,通过相似三角形,来确定反射后的点的位置,从而可得反射的次数.【解答】解:根据已知中的点E ,F 的位置,可知入射角的正切值为12,第一次碰撞点为F ,在反射的过程中,直线是平行的,利用平行关系及三角形的相似可得第二次碰撞点为G ,在DA ,且16DG =,第三次碰撞点为H ,在DC 上,且13DH =,第四次碰撞点为M ,在CB 上,且13CM =,第五次碰撞点为N ,在DA 上,且16AN =,第六次回到E 点,13AE =.故需要碰撞6次即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反射原理与三角形相似知识的运用.通过相似三角形,来确定反射后的点的位置,从而可得反射的次数,属于难题二、填空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13.(5分)81()2x x+的展开式中2x 的系数为 7 . 【考点】DA :二项式定理 【专题】11:计算题【分析】直接利用二项式定理的通项公式,求出2x 的系数即可. 【解答】解:因为81()2x x +的展开式的通项公式为:8828811()()22r r r r r r C x C x x --=, 当822r -=,即3r =时,81()2x x +的展开式中2x 的系数为:3381()72C =. 故答案为:7.【点评】本题考查二项式定理的应用,特定项的求法,考查计算能力.14.(5分)若x ,y 满足约束条件1030330x y x y x y -+⎧⎪+-⎨⎪+-⎩………则3z x y =-的最小值为 1- .【考点】7C :简单线性规划 【专题】11:计算题【分析】作出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由3z x y =-可得3y x z =-,则z -表示直线30x y z --=在y 轴上的截距,截距越大z 越小,结合图形可求 【解答】解:作出不等式组1030330x y x y x y -+⎧⎪+-⎨⎪+-⎩………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所示由3z x y =-可得3y x z =-,则z -表示直线30x y z --=在y 轴上的截距,截距越大z 越小 结合图形可知,当直线3z x y =-过点C 时z 最小 由33010x y x y +-=⎧⎨-+=⎩可得(0,1)C ,此时1z =-故答案为:1-【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线性规划的简单应用,解题的关键是明确目标函数中z 的几何意义,属于基础试题15.(5分)当函数sin (02)y x x x π=<…取得最大值时,x = 56π. 【考点】GP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HW :三角函数的最值【专题】11:计算题;16:压轴题【分析】利用辅助角公式将sin y x x =化为2sin()(02)3y x x ππ=-<…,即可求得sin (02)y x x x π=-<…取得最大值时x 的值.【解答】解:1sin 2(sin )2sin()23y x x x x x π===-.02x π<…,5333x πππ∴--<…, 2max y ∴=,此时32x ππ-=,56x π∴=. 故答案为:56π. 【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函数的最值两与角和与差的正弦函数,着重考查辅助角公式的应用与正弦函数的性质,将sin (02)y x x x π=<…化为2sin()(02)3y x x ππ=-<…是关键,属于中档题.16.(5分)已知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E ,F 分别为1BB ,1CC 的中点,那么异面直线AE 与1D F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35. 【考点】2L :棱柱的结构特征;LM :异面直线及其所成的角 【专题】11:计算题;16:压轴题【分析】设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棱长为2,以DA 为x 轴,DC 为y 轴,1DD 为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0,2,1)AE =,1(0D F =,2,1)-,由此利用向量法能够求出异面直线AE 与1D F 所成角的余弦值.【解答】解:设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棱长为2,以DA 为x 轴,DC 为y 轴,1DD 为z 轴,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2A ,0,0),(2E ,2,11)(0D ,0,2),(0F ,2,1)∴(0,2,1)AE =,1(0D F =,2,1)-,设异面直线AE 与1D F 所成角为θ,则cos |cos AE θ=<,13||555D F >==. 故答案为:35.【点评】本题考查异面直线所成角的余弦值的求法,是基础题.解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解答,注意向量法的合理运用.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在试卷上作答无效!17.(10分)ABC ∆中,内角A ,B ,C 成等差数列,其对边a ,b ,c 满足223b ac =,求A .【考点】8N :数列与三角函数的综合 【专题】15:综合题;2A :探究型【分析】由题设条件,可先由A ,B ,C 成等差数列,及A B C π++=得到3B π=,及23A C π+=,再由正弦定理将条件223b ac =转化为角的正弦的关系,结合cos()cos cos sin sin A C A C A C +=-求得cos cos 0A C =,从而解出A【解答】解:由A ,B ,C 成等差数列,及A B C π++=得3B π=,故有23A C π+=由223b ac =得232sin 3sin sin 2B AC ==, 所以1sin sin 2A C =所以1cos()cos cos sin sin cos cos 2A C A C A C A C +=-=-即11cos cos 22A C -=-,可得cos cos 0A C = 所以cos 0A =或cos 0C =,即A 是直角或C 是直角所以A 是直角,或6A π=【点评】本题考查数列与三角函数的综合,涉及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两角和的余弦公式,正弦定理的作用边角互化,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性质及三角函数的相关公式,本题考查了转化的思想,有一定的探究性及综合性 18.(12分)已知数列{}n a 中,11a =,前n 项和23n n n S a += (1)求2a ,3a ; (2)求{}n a 的通项公式. 【考点】8H :数列递推式 【专题】11:计算题【分析】(1)直接利用已知,求出2a ,3a ;(2)利用已知关系式,推出数列相邻两项的关系式,利用累积法,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即可.【解答】解:(1)数列{}n a 中,11a =,前n 项和23n n n S a +=, 可知2243S a =,得1223()4a a a +=,解得2133a a ==,由3353S a =,得12333()5a a a a ++=, 解得3123()62a a a =+=.(2)由题意知11a =, 当1n >时,有112133n n n n n n n a s s a a --++=-=-, 整理得111n n n a a n -+=-, 于是11a =, 2131a a =,3242a a =,⋯,122n n na a n --=-, 111n n n a a n -+=-, 将以上n 个式子两端分别相乘, 整理得:(1)2n n n a +=. 综上{}n a 的通项公式为(1)2n n n a +=【点评】本题考查数列的项的求法,累积法的应用,考查计算能力.19.(12分)如图,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为菱形,PA ⊥底面ABCD ,AC =,2PA =,E 是PC 上的一点,2PE EC =.(Ⅰ)证明:PC ⊥平面BED ;(Ⅱ)设二面角A PB C --为90︒,求PD 与平面PBC 所成角的大小.【考点】LW :直线与平面垂直;MI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MM :向量语言表述线面的垂直、平行关系 【专题】11:计算题【分析】()I 先由已知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D b ,0),从而写出相关点和相关向量的坐标,利用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证明PC BE ⊥,PC DE ⊥,从而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明结论即可;()II 先求平面PAB 的法向量,再求平面PBC 的法向量,利用两平面垂直的性质,即可求得b 的值,最后利用空间向量夹角公式即可求得线面角的正弦值,进而求得线面角【解答】解:()I 以A 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空间直角坐标系A xyz -,设D b ,0),则C ,0,0),(0P ,0,2),E ,0,2)3,B b -,0)∴PC =0,2)-,2(BE =,b ,2)3,2(DE =,b -,2)3∴44033PC BE =-=,0PC DE = PC BE ∴⊥,PC DE ⊥,BEDE E =PC ∴⊥平面BED()(0II AP =,0,2),(2AB =b -,0)设平面PAB 的法向量为(m x =,y ,)z ,则2020m AP z m AB x by ⎧==⎪⎨=-=⎪⎩取(m b =0)设平面PBC 的法向量为(n p =,q ,)r ,则222022033n PC r n BE p bq r⎧=-=⎪⎨=++=⎪⎩取(1n =,平面PAB ⊥平面PBC ,∴20m n b b=-=.故b = ∴(1n =,1-,(DP =2)cos DP ∴<,12||||n DP n n DP >==设PD 与平面PBC 所成角为θ,[0θ∈,]2π,则1sin 2θ=30θ∴=︒PD ∴与平面PBC 所成角的大小为30︒【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利用空间直角坐标系和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一般方法,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空间线面角的求法,有一定的运算量,属中档题20.(12分)乒乓球比赛规则规定:一局比赛,对方比分在10平前,一方连续发球2次后,对方再连续发球两次,依次轮换.每次发球,胜方得1分,负方得0分.设在甲、乙的比赛中,每次发球,发球方得1分的概率为0.6,各次发球的胜负结果相互独立.甲、乙的一局比赛中,甲先发球.(1)求开始第4次发球时,甲、乙的比分为1:2的概率; (2)求开始第5次发球时,甲领先得分的概率.【考点】8C :相互独立事件和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CA 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恰好发生k 次的概率 【专题】5I :概率与统计【分析】(Ⅰ)记i A 表示事件:第1次和第2次这两次发球,甲共得i 分,0i =,1,2,i B 表示事件:第3次和第4次这两次发球,甲共得i 分,0i =,1,2,A 表示事件:第3次发球,甲得1分,B 表示事件:开始第4次发球时,甲、乙的比分为1比2,C 表示事件:开始第5次发球时,甲得分领先.01B A A A A =+,由此能求出开始第4次发球时,甲、乙的比分为1:2的概率.(Ⅱ)20()0.60.36P B ==,1()20.40.60.48P B =⨯⨯=,22()0.40.16P B ==,22()0.60.36P A ==,由122122C A B A B A B =++,能求出开始第5次发球时,甲领先得分的概率.【解答】解:(Ⅰ)记i A 表示事件:第1次和第2次这两次发球,甲共得i 分,0i =,1,2,i B 表示事件:第3次和第4次这两次发球,甲共得i 分,0i =,1,2,A 表示事件:第3次发球,甲得1分,B 表示事件:开始第4次发球时,甲、乙的比分为1比2,C 表示事件:开始第5次发球时,甲得分领先.01B A A A A ∴=+,P (A )0.4=,20()0.40.16P A ==,1()20.60.40.48P A =⨯⨯=,P (B )01()P A A A A =+01()()P A A P A A =+ 01()()()()P A P A P A P A =+ 0.160.40.48(10.4)=⨯+⨯- 0.352=.答:开始第4次发球时,甲、乙的比分为1:2的概率是0.352. (Ⅱ)20()0.60.36P B ==, 1()20.40.60.48P B =⨯⨯=,22()0.40.16P B ==, 22()0.60.36P A ==, 122122C A B A B A B =++,P ∴(C )122122()P A B A B A B =++122122()()()P A B P A B P A B =++1()P A P =(B )2122()()()()P A P B P A P B ++0.480.160.360.480.360.16=⨯+⨯+⨯0.3072=.答:开始第5次发球时,甲领先得分的概率是0.3072.【点评】本题考查事件的概率的求法,解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解答,注意n 次独立重复试验的性质和公式的灵活运用.21.(12分)已知函数321()3f x x x ax =++.(1)讨论()f x 的单调性;(2)设()f x 有两个极值点1x ,2x ,若过两点1(x ,1())f x ,2(x ,2())f x 的直线l 与x 轴的交点在曲线()y f x =上,求a 的值.【考点】6B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6C :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条件 【专题】11:计算题;16:压轴题;3:解题思想;32:分类讨论【分析】(1)先对函数进行求导,通过a 的取值,求出函数的根,然后通过导函数的值的符号,推出函数的单调性.(2)根据导函数的根,判断a 的范围,进而解出直线l 的方程,利用l 与x 轴的交点为0(x ,0),可解出a 的值.【解答】解:(1)22()2(1)1f x x x a x a '=++=++-. ①当1a …时,()0f x '…,且仅当1a =,1x =-时,()0f x '=, 所以()f x 是R 上的增函数; ②当1a <时,()0f x '=,有两个根,11x =--21x =-,当(,1x ∈-∞-时,()0f x '>,()f x 是增函数.当(11x ∈--时,()0f x '<,()f x 是减函数.当(1)x ∈-+∞时,()0f x '>,()f x 是增函数.(2)由题意1x ,2x ,是方程()0f x '=的两个根, 故有1a <,2112x x a =--,2222x x a =--, 因此3221111111111()(2)33f x x x ax x x a x ax =++=--++2111233x ax =+1111221(2)(1)3333x a ax a x a =--+=--, 同理2221()(1)33f x a x a =--.因此直线l 的方程为:21(1)33y a x a =--.设l 与x 轴的交点为0(x ,0)得02(1)ax a =-,3201()[][]32(1)2(1)2(1)a a af x aa a a =++--- 223(12176)24(1)a a a a =-+-, 由题设知,点0(x ,0)在曲线()y f x =上,故0()0f x =, 解得0a =,或23a =或34a =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条件,考查分类讨论,函数与方程的思想,考查计算能力.22.(12分)已知抛物线2:(1)C y x =+与圆2221:(1)()(0)2M x y r r -+-=>有一个公共点A ,且在A 处两曲线的切线为同一直线l . (Ⅰ)求r ;(Ⅱ)设m ,n 是异于l 且与C 及M 都相切的两条直线,m ,n 的交点为D ,求D 到l 的距离.【考点】IM :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IT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KJ :圆与圆锥曲线的综合【专题】15:综合题;16:压轴题【分析】(Ⅰ)设0(A x ,20(1))x +,根据2(1)y x =+,求出l 的斜率,圆心1(1,)2M ,求得MA的斜率,利用l MA ⊥建立方程,求得A 的坐标,即可求得r 的值;(Ⅱ)设(t ,2(1))t +为C 上一点,则在该点处的切线方程为2(1)2(1)()y t t x t -+=+-,即22(1)1y t x t =+-+,若该直线与圆M 相切,则圆心M ,建立方程,求得t 的值,求出相应的切线方程,可得D 的坐标,从而可求D 到l 的距离. 【解答】解:(Ⅰ)设0(A x ,20(1))x +,2(1)y x =+,2(1)y x '=+l ∴的斜率为02(1)k x =+当01x =时,不合题意,所以01x ≠ 圆心1(1,)2M ,MA 的斜率2001(1)21x k x +-'=-.l MA ⊥,20001(1)22(1)11x x x +-∴+⨯=--00x ∴=,(0,1)A ∴,||r MA ∴= (Ⅱ)设(t ,2(1))t +为C 上一点,则在该点处的切线方程为2(1)2(1)()y t t x t -+=+-,即22(1)1y t x t =+-+若该直线与圆M 相切,则圆心M∴21|2(1)11|t t +⨯--+=22(46)0t t t ∴--=00t ∴=,或12t =+22t =抛物线C 在点(i t ,2(1))(0i t i +=,1,2)处的切线分别为l ,m ,n ,其方程分别为 21y x =+①,2112(1)1y t x t =+-+②,2222(1)1y t x t =+-+③②-③:1222t t x +== 代入②可得:1y =- (2,1)D ∴-,D ∴到l=【点评】本题考查圆与抛物线的综合,考查抛物线的切线方程,考查导数知识的运用,考查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运用,关键是确定切线方程,求得交点坐标.。
2012年高考试题及解析:文科数学(全国卷)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数学(必修+选修Ⅰ)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2页,第Ⅱ卷3至4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
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第Ⅰ卷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选择题(1)已知集合{|}{|}{|}{|}A x x B x x C x x D x x ==是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是正方形,是菱形,则( ).()()()()A A B B C B C D C D A D ⊆⊆⊆⊆【考点】集合【难度】容易【点评】本题考查集合之间的运算关系,即包含关系。
在高一数学强化提高班上学期课程讲座1,第一章《集合》中有详细讲解,在高考精品班数学(文)强化提高班中有对集合相关知识的总结讲解。
(2)函数1)y x =-≥的反函数为( ). 2()1(0)A y x x =-≥ 2()1(1)B y x x =-≥2()1(0)C y x x =+≥ 2()1(1)D y x x =+≥【考点】反函数【难度】容易【点评】本题考查反函数的求解方法,注意反函数的定义域即为原函数的值域。
在高一数学强化提高班上学期课程讲座1,第二章《函数与初等函数》中有详细讲解,在高考精品班数学(文)强化提高班中有对函数相关知识的总结讲解。
(3)若函数()sin[0,2]3x f x ϕϕ+=∈(π)是偶函数,则ϕ=( ). ()2A π 2()3B π 3()2C π 5()3D π 【考点】三角函数与偶函数的结合【难度】中等【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函数变换,及偶函数的性质。
2012年高考数学试卷及解析新课标卷(文科)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数学注息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问答第Ⅰ卷时。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且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同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集合A={x |x 2-x -2<0},B={x |-1<x <1},则(A )A ⊂≠B (B )B ⊂≠A (C )A=B (D )A∩B=∅(2)复数z =-3+i 2+i的共轭复数是 (A )2+i (B )2-i (C )-1+i (D )-1-i3、在一组样本数据(x 1,y 1),(x 2,y 2),…,(x n ,y n )(n ≥2,x 1,x 2,…,x n 不全相等)的散点图中,若所有样本点(x i ,y i )(i =1,2,…,n )都在直线y =12x +1上,则这组样本数据的样本相关系数为(A )-1 (B )0 (C )12(D )1 4、设F 1、F 2是椭圆E :x 2a 2+y 2b 2=1(a >b >0)的左、右焦点,P 为直线x =3a 2上一点,△F 1PF 2是底角为30°的等腰三角形,则E 的离心率为( )(A )12 (B )23 (C )34 (D )455、已知正三角形ABC 的顶点A(1,1),B(1,3),顶点C 在第一象限,若点(x ,y )在△ABC 内部,则z=-x+y 的取值范围是(A )(1-3,2) (B )(0,2) (C )(3-1,2) (D )(0,1+3)6、如果执行右边的程序框图,输入正整数N(N≥2)和实数a 1,a 2,…,a N ,输出A,B ,则(A )A+B 为a 1,a 2,…,a N 的和(B )A +B 2为a 1,a 2,…,a N 的算术平均数 (C )A 和B 分别是a 1,a 2,…,a N 中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D )A 和B 分别是a 1,a 2,…,a N 中最小的数和最大的数7、如图,网格纸上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粗线画出的是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则此几何体的体积为(A )6(B )9(C )12(D )188、平面α截球O 的球面所得圆的半径为1,球心O 到平面α的距离为2,则此球的体积为(A )6π (B )43π (C )46π (D )63π9、已知ω>0,0<φ<π,直线x =π4和x =5π4是函数f (x )=sin(ωx +φ)图像的两条相邻的对称轴,则φ= (A )π4 (B )π3 (C )π2 (D )3π410、等轴双曲线C 的中心在原点,焦点在x 轴上,C 与抛物线y 2=16x 的准线交于A ,B 两点,|AB|=43,则C 的实轴长为(A ) 2 (B )2 2 (C )4 (D )811、当0<x ≤124x <log a x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A )(0,22) (B )(22,1) (C )(1,2) (D )(2,2) 12、数列{a n }满足a n +1+(-1)n a n =2n -1,则{a n }的前60项和为(A )3690 (B )3660 (C )1845 (D )1830第Ⅱ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数(新课标卷)解析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数学解析【试卷总评】本试卷遵循考纲的要求,保持了近几年新课标卷的命题风格,注重基础检测,深化能力立意,突出思维考查。
试卷覆盖了高中数学的主干内容,在题型、题量、难度等方面保持了相对稳定,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着重考查了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体现了“多考点想,少考点算”的命题理念。
试题能较好地检测考生的数学素养和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潜能,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向新课程高考过渡。
试题具有入手易、深入难、区分好等特点,试题编排由易到难,有利于不同层次考生的水平发挥。
试题立足于现行高中数学教材和教学实际,是一套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好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同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集合已知集合A={x |x 2-x -2<0},B={x |-1<x <1},则( )(A )A ⊂≠B (B )B ⊂≠A (C )A=B (D )A ∩B=∅2、复数z =-3+i 2+i 的共轭复数是( )(A )2+i (B )2-i (C )-1+i (D )-1-i3、在一组样本数据(x 1,y 1),(x 2,y 2),…,(x n ,y n )(n ≥2,x 1,x 2,…,x n 不全相等)的散点图中,若所有样本点(x i ,y i )(i =1,2,…,n )都在直线y =12x +1上,则这组样本数据的样本相关系数为(A )-1 (B )0 (C )12 (D )14、设12,F F 是椭圆2222:1(0)x y E a b a b +=>>的左、右焦点,P 是直线32a x =上一点,21,F PF ∆是底角为30︒的等腰三角形,则E 的离心率为( )A 、12B 、23C 、34D 、455、已知正三角形ABC 的顶点A(1,1),B(1,3),顶点C 在第一象限,若点(x ,y )在△ABC 内6、如果执行右边的程序图,输入正整数N (N ≥2)和实数a 1.a 2,…a n ,输入A,B,则(A) A+B 为a 1a 2,…,a n 的和(B )2A B +为a 1a 2.…,a n 的算式平均数 (C )A 和B 分别是a 1a 2,…a n 中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D )A 和B 分别是a 1a 2,…a n 中最小的数和最大的数7、如图,网格纸上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粗线画出的是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则此几何体的体积为( )(A )6 (B)9 (C)12 (D)18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三视图,意在考查考生三视图与几何体之间的转化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数学试卷(文科)(大纲版)一.选择题1.(5分)已知集合A={x|x是平行四边形},B={x|x是矩形},C={x|x是正方形},D={x|x是菱形},则( )A.A⊆B B.C⊆B C.D⊆C D.A⊆D2.(5分)函数的反函数是( )A.y=x2﹣1(x≥0)B.y=x2﹣1(x≥1)C.y=x2+1(x≥0)D.y=x2+1(x≥1)3.(5分)若函数是偶函数,则φ=( )A.B.C.D.4.(5分)已知α为第二象限角,,则sin2α=( )A.B.C.D.5.(5分)椭圆的中心在原点,焦距为4,一条准线为x=﹣4,则该椭圆的方程为( )A.B.C.D.6.(5分)已知数列{a n}的前n项和为S n,a1=1,S n=2a n+1,则当n>1时,S n=( )A.()n﹣1B.2n﹣1C.()n﹣1D.(﹣1)7.(5分)6位选手依次演讲,其中选手甲不在第一个也不在最后一个演讲,则不同的演讲次序有( )A.240种B.360种C.480种D.720种8.(5分)已知正四棱柱ABCD﹣A 1B1C1D1中,AB=2,CC1=2,E为CC1的中点,则直线AC1与平面BED的距离为( )A.2B.C.D.19.(5分)△ABC中,AB边的高为CD,若=,=,•=0,||=1,||=2,则=( )A.B.C.D.10.(5分)已知F1、F2为双曲线C:x2﹣y2=2的左、右焦点,点P在C上,|PF1|=2|PF2|,则cos∠F1PF2=( )A.B.C.D.11.(5分)已知x=lnπ,y=log52,,则( )A.x<y<z B.z<x<y C.z<y<x D.y<z<x 12.(5分)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点E在边AB上,点F在边BC上,.定点P从E出发沿直线向F运动,每当碰到正方形的边时反弹,反弹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当点P第一次碰到E时,P与正方形的边碰撞的次数为( )A.8B.6C.4D.3二、填空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在试卷上作答无效)13.(5分)的展开式中x2的系数为 .14.(5分)若x,y满足约束条件则z=3x﹣y的最小值为 .15.(5分)当函数y=sinx﹣cosx(0≤x<2π)取得最大值时,x= .16.(5分)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为BB1,CC1的中点,那么异面直线AE与D1F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在试卷上作答无效!17.(10分)△ABC中,内角A,B,C成等差数列,其对边a,b,c满足2b2=3ac ,求A.18.(12分)已知数列{a n}中,a1=1,前n项和(1)求a2,a3;(2)求{a n}的通项公式.19.(12分)如图,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菱形,PA⊥底面ABCD,,PA=2,E是PC上的一点,PE=2EC.(Ⅰ)证明:PC⊥平面BED;(Ⅱ)设二面角A﹣PB﹣C为90°,求PD与平面PBC所成角的大小.20.(12分)乒乓球比赛规则规定:一局比赛,对方比分在10平前,一方连续发球2次后,对方再连续发球两次,依次轮换.每次发球,胜方得1分,负方得0分.设在甲、乙的比赛中,每次发球,发球方得1分的概率为0.6,各次发球的胜负结果相互独立.甲、乙的一局比赛中,甲先发球.(1)求开始第4次发球时,甲、乙的比分为1:2的概率;(2)求开始第5次发球时,甲领先得分的概率.21.(12分)已知函数.(1)讨论f(x)的单调性;(2)设f(x)有两个极值点x1,x2,若过两点(x1,f(x1)),(x2,f(x2))的直线l与x轴的交点在曲线y=f(x)上,求a的值.22.(12分)已知抛物线C:y=(x+1)2与圆(r>0)有一个公共点A,且在A处两曲线的切线为同一直线l.(Ⅰ)求r;(Ⅱ)设m,n是异于l且与C及M都相切的两条直线,m,n的交点为D,求D到l的距离.2012年全国统一高考数学试卷(文科)(大纲版)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5分)已知集合A={x|x是平行四边形},B={x|x是矩形},C={x|x是正方形},D={x|x是菱形},则( )A.A⊆B B.C⊆B C.D⊆C D.A⊆D【考点】1E:交集及其运算.【专题】11:计算题.【分析】直接利用四边形的关系,判断选项即可.【解答】解:因为菱形是平行四边形的特殊情形,所以D⊂A,矩形与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特殊情形,所以B⊂A,C⊂A,正方形是矩形,所以C⊆B.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集合的基本运算,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基础题.2.(5分)函数的反函数是( )A.y=x2﹣1(x≥0)B.y=x2﹣1(x≥1)C.y=x2+1(x≥0)D.y=x2+1(x≥1)【考点】4R:反函数.【专题】11:计算题.【分析】直接利用反函数的求法求解即可.【解答】解:因为函数,解得x=y2﹣1,所以函数的反函数是y=x2﹣1(x≥0).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函数的反函数的求法,考查计算能力.3.(5分)若函数是偶函数,则φ=( )A.B.C.D.【考点】H6:正弦函数的奇偶性和对称性;HK:由y=Asin(ωx+φ)的部分图象确定其解析式.【专题】11:计算题.【分析】直接利用函数是偶函数求出ϕ的表达式,然后求出ϕ的值.【解答】解:因为函数是偶函数,所以,k∈z,所以k=0时,ϕ=∈[0,2π].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正弦函数的奇偶性,三角函数的解析式的应用,考查计算能力.4.(5分)已知α为第二象限角,,则sin2α=( )A.B.C.D.【考点】GG: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基本关系;GS:二倍角的三角函数.【专题】11:计算题.【分析】直接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求出cosα,然后利用二倍角公式求解即可.【解答】解:因为α为第二象限角,,所以cosα=﹣=﹣.所以sin2α=2sinαcosα==.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二倍角的正弦,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基本关系的应用,考查计算能力.5.(5分)椭圆的中心在原点,焦距为4,一条准线为x=﹣4,则该椭圆的方程为( )A.B.C.D.【考点】K3:椭圆的标准方程;K4:椭圆的性质.【专题】11:计算题.【分析】确定椭圆的焦点在x轴上,根据焦距为4,一条准线为x=﹣4,求出几何量,即可求得椭圆的方程.【解答】解:由题意,椭圆的焦点在x轴上,且∴c=2,a2=8∴b2=a2﹣c2=4∴椭圆的方程为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椭圆的标准方程,考查椭圆的几何性质,属于基础题.6.(5分)已知数列{a n}的前n项和为S n,a1=1,S n=2a n+1,则当n>1时,S n=( )A.()n﹣1B.2n﹣1C.()n﹣1D.(﹣1)【考点】8H:数列递推式.【专题】35:转化思想;54: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分析】利用递推关系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即可得出.【解答】解:∵S n=2a n+1,得S n=2(S n+1﹣S n),即3S n=2S n+1,由a1=1,所以S n≠0.则=.∴数列{S n}为以1为首项,公比为的等比数列∴S n=.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递推关系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考查了推理能力与计算能力,属于中档题.7.(5分)6位选手依次演讲,其中选手甲不在第一个也不在最后一个演讲,则不同的演讲次序有( )A.240种B.360种C.480种D.720种【考点】D9:排列、组合及简单计数问题.【专题】11:计算题.【分析】直接从中间的4个演讲的位置,选1个给甲,其余全排列即可.【解答】解:因为6位选手依次演讲,其中选手甲不在第一个也不在最后一个演讲,甲先安排在除开始与结尾的位置还有个选择,剩余的元素与位置进行全排列有,所以甲只能在中间的4个位置,所以不同的演讲次序有=480种.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排列、组合以及简单的计数原理的应用,考查计算能力.8.(5分)已知正四棱柱ABCD﹣A 1B1C1D1中,AB=2,CC1=2,E为CC1的中点,则直线AC1与平面BED的距离为( )A.2B.C.D.1【考点】MI: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专题】11:计算题.【分析】先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证明直线C1A∥平面BDE,再将线面距离转化为点面距离,最后利用等体积法求点面距离即可【解答】解:如图:连接AC,交BD于O,在三角形CC1A中,易证OE∥C1A,从而C1A∥平面BDE,∴直线AC1与平面BED的距离即为点A到平面BED的距离,设为h,在三棱锥E﹣ABD中,V E﹣ABD=S△ABD×EC=××2×2×=在三棱锥A﹣BDE中,BD=2,BE=,DE=,∴S△EBD=×2×=2∴V A﹣BDE=×S△EBD×h=×2×h=∴h=1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线面平行的判定,线面距离与点面距离的转化,三棱锥的体积计算方法,等体积法求点面距离的技巧,属基础题9.(5分)△ABC中,AB边的高为CD,若=,=,•=0,||=1,||=2,则=( )A.B.C.D.【考点】9Y:平面向量的综合题.【分析】由题意可得,CA⊥CB,CD⊥AB,由射影定理可得,AC2=AD•AB可求AD ,进而可求,从而可求与的关系,进而可求【解答】解:∵•=0,∴CA⊥CB∵CD⊥AB∵||=1,||=2∴AB=由射影定理可得,AC2=AD•AB∴∴∴==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射影定理的应用,向量的基本运算的应用,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的应用.10.(5分)已知F1、F2为双曲线C:x2﹣y2=2的左、右焦点,点P在C上,|PF1|=2|PF2|,则cos∠F1PF2=( )A.B.C.D.【考点】KC:双曲线的性质.【专题】11:计算题.【分析】根据双曲线的定义,结合|PF1|=2|PF2|,利用余弦定理,即可求cos∠F1PF2的值.【解答】解:将双曲线方程x2﹣y2=2化为标准方程﹣=1,则a=,b=,c=2,设|PF1|=2|PF2|=2m,则根据双曲线的定义,|PF1|﹣|PF2|=2a可得m=2,∴|PF1|=4,|PF2|=2,∵|F1F2|=2c=4,∴cos∠F1PF2====.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双曲线的性质,考查双曲线的定义,考查余弦定理的运用,属于中档题.11.(5分)已知x=lnπ,y=log52,,则( )A.x<y<z B.z<x<y C.z<y<x D.y<z<x【考点】72:不等式比较大小.【专题】11:计算题;16:压轴题.【分析】利用x=lnπ>1,0<y=log52<,1>z=>,即可得到答案.【解答】解:∵x=lnπ>lne=1,0<log 52<log5=,即y∈(0,);1=e0>=>=,即z∈(,1),∴y<z<x.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不等式比较大小,掌握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性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属于基础题.12.(5分)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点E在边AB上,点F在边BC上,.定点P从E出发沿直线向F运动,每当碰到正方形的边时反弹,反弹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当点P第一次碰到E时,P与正方形的边碰撞的次数为( )A.8B.6C.4D.3【考点】IQ:与直线关于点、直线对称的直线方程.【专题】15:综合题;16:压轴题.【分析】根据已知中的点E,F的位置,可知入射角的正切值为,通过相似三角形,来确定反射后的点的位置,从而可得反射的次数.【解答】解:根据已知中的点E,F的位置,可知入射角的正切值为,第一次碰撞点为F,在反射的过程中,直线是平行的,利用平行关系及三角形的相似可得第二次碰撞点为G,在DA,且DG=,第三次碰撞点为H,在DC上,且DH=,第四次碰撞点为M,在CB上,且CM=,第五次碰撞点为N,在DA上,且AN=,第六次回到E点,AE=.故需要碰撞6次即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反射原理与三角形相似知识的运用.通过相似三角形,来确定反射后的点的位置,从而可得反射的次数,属于难题二、填空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在试卷上作答无效)13.(5分)的展开式中x2的系数为 7 .【考点】DA:二项式定理.【专题】11:计算题.【分析】直接利用二项式定理的通项公式,求出x2的系数即可.【解答】解:因为的展开式的通项公式为:=,当8﹣2r=2,即r=3时,的展开式中x2的系数为:=7.故答案为:7.【点评】本题考查二项式定理的应用,特定项的求法,考查计算能力.14.(5分)若x,y满足约束条件则z=3x﹣y的最小值为 ﹣1 .【考点】7C:简单线性规划.【专题】11:计算题.【分析】作出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由z=3x﹣y可得y=3x﹣z,则﹣z表示直线3x﹣y﹣z=0在y轴上的截距,截距越大z越小,结合图形可求【解答】解:作出不等式组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所示由z=3x﹣y可得y=3x﹣z,则﹣z表示直线3x﹣y﹣z=0在y轴上的截距,截距越大z越小结合图形可知,当直线z=3x﹣y过点C时z最小由可得C(0,1),此时z=﹣1故答案为:﹣1【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线性规划的简单应用,解题的关键是明确目标函数中z 的几何意义,属于基础试题15.(5分)当函数y=sinx﹣cosx(0≤x<2π)取得最大值时,x= .【考点】GP: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HW:三角函数的最值.【专题】11:计算题;16:压轴题.【分析】利用辅助角公式将y=sinx﹣cosx化为y=2sin(x﹣)(0≤x<2π),即可求得y=sinx﹣cosx(0≤x<2π)取得最大值时x的值.【解答】解:∵y=sinx﹣cosx=2(sinx﹣cosx)=2sin(x﹣).∵0≤x<2π,∴﹣≤x﹣<,∴y max=2,此时x﹣=,∴x=.故答案为:.【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函数的最值两与角和与差的正弦函数,着重考查辅助角公式的应用与正弦函数的性质,将y=sinx﹣cosx(0≤x<2π)化为y=2sin(x﹣)(0≤x<2π)是关键,属于中档题.16.(5分)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为BB1,CC1的中点,那么异面直线AE与D1F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考点】L2:棱柱的结构特征;LM:异面直线及其所成的角.【专题】11:计算题;16:压轴题.【分析】设正方体ABCD﹣A1B1C1D1棱长为2,以DA为x轴,DC为y轴,DD1为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0,2,﹣1),由此利用向量法能够求出异面直线AE与D1F所成角的余弦值.【解答】解:设正方体ABCD﹣A1B1C1D1棱长为2,以DA为x轴,DC为y轴,DD1为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2,0,0),E(2,2,1)D1(0,0,2),F(0,2,1)∴,=(0,2,﹣1),设异面直线AE与D1F所成角为θ,则cosθ=|cos<,>|=||=.故答案为:.【点评】本题考查异面直线所成角的余弦值的求法,是基础题.解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解答,注意向量法的合理运用.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在试卷上作答无效!17.(10分)△ABC中,内角A,B,C成等差数列,其对边a,b,c满足2b2=3ac ,求A.【考点】8N:数列与三角函数的综合.【专题】15:综合题;2A:探究型.【分析】由题设条件,可先由A,B,C成等差数列,及A+B+C=π得到B=,及A+C=,再由正弦定理将条件2b2=3ac转化为角的正弦的关系,结合cos (A+C)=cosAcosC﹣sinAsinC求得cosAcosC=0,从而解出A【解答】解:由A,B,C成等差数列,及A+B+C=π得B=,故有A+C=由2b2=3ac得2sin2B=3sinAsinC=,所以sinAsinC=所以cos(A+C)=cosAcosC﹣sinAsinC=cosAcosC﹣即cosAcosC﹣=﹣,可得cosAcosC=0所以cosA=0或cosC=0,即A是直角或C是直角所以A是直角,或A=【点评】本题考查数列与三角函数的综合,涉及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两角和的余弦公式,正弦定理的作用边角互化,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性质及三角函数的相关公式,本题考查了转化的思想,有一定的探究性及综合性 18.(12分)已知数列{a n}中,a1=1,前n项和(1)求a2,a3;(2)求{a n}的通项公式.【考点】8H:数列递推式.【专题】11:计算题.【分析】(1)直接利用已知,求出a2,a3;(2)利用已知关系式,推出数列相邻两项的关系式,利用累积法,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即可.【解答】解:(1)数列{a n}中,a1=1,前n项和,可知,得3(a1+a2)=4a2,解得a2=3a1=3,由,得3(a1+a2+a3)=5a3,解得a3==6.(2)由题意知a1=1,当n>1时,有a n=s n﹣s n﹣1=,整理得,于是a1=1,a2=a1,a3=a2,…,a n﹣1=a n﹣2,,将以上n个式子两端分别相乘,整理得:.综上{a n}的通项公式为【点评】本题考查数列的项的求法,累积法的应用,考查计算能力.19.(12分)如图,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菱形,PA⊥底面ABCD,,PA=2,E是PC上的一点,PE=2EC.(Ⅰ)证明:PC⊥平面BED;(Ⅱ)设二面角A﹣PB﹣C为90°,求PD与平面PBC所成角的大小.【考点】LW:直线与平面垂直;MI: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MM:向量语言表述线面的垂直、平行关系.【专题】11:计算题.【分析】(I)先由已知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D(,b,0),从而写出相关点和相关向量的坐标,利用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证明PC⊥BE,PC⊥DE,从而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明结论即可;(II)先求平面PAB的法向量,再求平面PBC的法向量,利用两平面垂直的性质,即可求得b的值,最后利用空间向量夹角公式即可求得线面角的正弦值,进而求得线面角【解答】解:(I)以A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空间直角坐标系A﹣xyz,设D(,b,0),则C(2,0,0),P(0,0,2),E(,0,),B(,﹣b,0)∴=(2,0,﹣2),=(,b,),=(,﹣b,)∴•=﹣=0,•=0∴PC⊥BE,PC⊥DE,BE∩DE=E∴PC⊥平面BED(II)=(0,0,2),=(,﹣b,0)设平面PAB的法向量为=(x,y,z),则取=(b,,0)设平面PBC的法向量为=(p,q,r),则取=(1,﹣,)∵平面PAB⊥平面PBC,∴•=b﹣=0.故b=∴=(1,﹣1,),=(﹣,﹣,2)∴cos<,>==设PD与平面PBC所成角为θ,θ∈[0,],则sinθ=∴θ=30°∴PD与平面PBC所成角的大小为30°【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利用空间直角坐标系和空间向量解决立体几何问题的一般方法,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空间线面角的求法,有一定的运算量,属中档题20.(12分)乒乓球比赛规则规定:一局比赛,对方比分在10平前,一方连续发球2次后,对方再连续发球两次,依次轮换.每次发球,胜方得1分,负方得0分.设在甲、乙的比赛中,每次发球,发球方得1分的概率为0.6,各次发球的胜负结果相互独立.甲、乙的一局比赛中,甲先发球.(1)求开始第4次发球时,甲、乙的比分为1:2的概率;(2)求开始第5次发球时,甲领先得分的概率.【考点】C8:相互独立事件和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CA: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专题】5I:概率与统计.【分析】(Ⅰ)记A i表示事件:第1次和第2次这两次发球,甲共得i分,i=0,1,2,B i表示事件:第3次和第4次这两次发球,甲共得i分,i=0,1,2,A 表示事件:第3次发球,甲得1分,B表示事件:开始第4次发球时,甲、乙的比分为1比2,C表示事件:开始第5次发球时,甲得分领先.B=,由此能求出开始第4次发球时,甲、乙的比分为1:2的概率.(Ⅱ),P(B1)=2×0.4×0.6=0.48,,,由C=A1•B2+A2•B1+A2•B2,能求出开始第5次发球时,甲领先得分的概率.【解答】解:(Ⅰ)记A i表示事件:第1次和第2次这两次发球,甲共得i分,i=0,1,2,B i表示事件:第3次和第4次这两次发球,甲共得i分,i=0,1,2,A表示事件:第3次发球,甲得1分,B表示事件:开始第4次发球时,甲、乙的比分为1比2,C表示事件:开始第5次发球时,甲得分领先.∴B=,P(A)=0.4,P(A0)=0.42=0.16,P(A1)=2×0.6×0.4=0.48,P(B)==P(A 0•A)+P()==0.16×0.4+0.48×(1﹣0.4)=0.352.答:开始第4次发球时,甲、乙的比分为1:2的概率是0.352.(Ⅱ),P(B1)=2×0.4×0.6=0.48,,,∵C=A1•B2+A2•B1+A2•B2,∴P(C)=P(A1•B2+A2B1+A2•B2)=P(A1•B2)+P(A2•B1)+P(A2•B2)=P(A1)P(B)+P(A2)P(B1)+P(A2)P(B2)=0.48×0.16+0.36×0.48+0.36×0.16=0.3072.答:开始第5次发球时,甲领先得分的概率是0.3072.【点评】本题考查事件的概率的求法,解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解答,注意n次独立重复试验的性质和公式的灵活运用.21.(12分)已知函数.(1)讨论f(x)的单调性;(2)设f(x)有两个极值点x1,x2,若过两点(x1,f(x1)),(x2,f(x2))的直线l与x轴的交点在曲线y=f(x)上,求a的值.【考点】6B: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6C: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条件.【专题】11:计算题;16:压轴题;3:解题思想;32:分类讨论.【分析】(1)先对函数进行求导,通过a的取值,求出函数的根,然后通过导函数的值的符号,推出函数的单调性.(2)根据导函数的根,判断a的范围,进而解出直线l的方程,利用l与x轴的交点为(x0,0),可解出a的值.【解答】解:(1)f′(x)=x2+2x+a=(x+1)2+a﹣1.①当a≥1时,f′(x)≥0,且仅当a=1,x=﹣1时,f′(x)=0,所以f(x)是R上的增函数;②当a<1时,f′(x)=0,有两个根,x 1=﹣1﹣,x2=﹣1+,当x∈时,f′(x)>0,f(x)是增函数.当x∈时,f′(x)<0,f(x)是减函数.当x∈时,f′(x)>0,f(x)是增函数.(2)由题意x1,x2,是方程f′(x)=0的两个根,故有a<1,,,因此====,同理.因此直线l的方程为:y=.设l与x轴的交点为(x0,0)得x0=,=,由题设知,点(x0,0)在曲线y=f(x)上,故f(x0)=0,解得a=0,或a=或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条件,考查分类讨论,函数与方程的思想,考查计算能力.22.(12分)已知抛物线C:y=(x+1)2与圆(r>0)有一个公共点A,且在A处两曲线的切线为同一直线l.(Ⅰ)求r;(Ⅱ)设m,n是异于l且与C及M都相切的两条直线,m,n的交点为D,求D到l的距离.【考点】IM: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IT: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KJ:圆与圆锥曲线的综合.【专题】15:综合题;16:压轴题.【分析】(Ⅰ)设A(x0,(x0+1)2),根据y=(x+1)2,求出l的斜率,圆心M (1,),求得MA的斜率,利用l⊥MA建立方程,求得A的坐标,即可求得r的值;(Ⅱ)设(t,(t+1)2)为C上一点,则在该点处的切线方程为y﹣(t+1)2=2(t+1)(x﹣t),即y=2(t+1)x﹣t2+1,若该直线与圆M相切,则圆心M到该切线的距离为,建立方程,求得t的值,求出相应的切线方程,可得D 的坐标,从而可求D到l的距离.【解答】解:(Ⅰ)设A(x0,(x0+1)2),∵y=(x+1)2,y′=2(x+1)∴l的斜率为k=2(x0+1)当x0=1时,不合题意,所以x0≠1圆心M(1,),MA的斜率.∵l⊥MA,∴2(x0+1)×=﹣1∴x0=0,∴A(0,1),∴r=|MA|=;(Ⅱ)设(t,(t+1)2)为C上一点,则在该点处的切线方程为y﹣(t+1)2=2(t+1)(x﹣t),即y=2(t+1)x﹣t2+1若该直线与圆M相切,则圆心M到该切线的距离为∴∴t2(t2﹣4t﹣6)=0∴t0=0,或t1=2+,t2=2﹣抛物线C在点(t i,(t i+1)2)(i=0,1,2)处的切线分别为l,m,n,其方程分别为y=2x+1①,y=2(t 1+1)x﹣②,y=2(t2+1)x﹣③②﹣③:x=代入②可得:y=﹣1∴D(2,﹣1),∴D到l的距离为【点评】本题考查圆与抛物线的综合,考查抛物线的切线方程,考查导数知识的运用,考查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运用,关键是确定切线方程,求得交点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