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学的文化背景

合集下载

孔子思想形成的文化背景

孔子思想形成的文化背景

孔子思想形成的文化背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形成于一个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这个文化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春秋时期的政治动荡:孔子生活的时代正值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这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动荡、社会分裂的时期。

列国割据,战争频繁,社会秩序混乱。

这种动荡背景下,孔子对于政治秩序、社会和谐的追求成为了他的主要关注点。

2.儒家先贤的思想:孔子所处的时代,儒家思想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积累。

他的思想受到了伏羲、尧舜、周公等儒家先贤的影响。

这些先贤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对礼仪、人伦关系、政治理念的思考上,孔子从中吸取了许多有益的营养。

3.礼仪的传统和社会习俗:孔子所处的社会具有较为繁杂的礼仪制度和习俗,而孔子则在这种传统基础上进行整理和提炼,创立了儒家的礼仪观念。

他主张通过对礼仪的恪守和实践,达到个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4.君主制度的强势:在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流行的是君主制度,封建宗法制经历了洪荒时代、室町时代后,进一步确立。

各个国家的王公贵族通过权势争斗,削弱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力,社会秩序混乱。

此时,孔子提出通过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接近国家统治者来达到实现和谐社会的目的。

5.经典文献的兴起:孔子的思想也是在中国古代经典文献兴起的时期形成的。

孔子自己也进行了许多古代经典文献的整理和编撰,例如《诗经》、《尚书》、《礼记》等。

这些经典文献不仅包含了古代智慧,也为儒家的思想奠定了基础,孔子将其视为教育和治国理政的重要工具。

基于以上的文化背景,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仁爱之道:孔子强调个体修身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提出了“仁”的概念。

他认为仁爱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互相尊重的基本美德,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

2.随和而治:孔子主张君主以德治国,以实践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来实现国家治理。

孔子的“仁”和“礼”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的“仁”和“礼”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仁”“礼”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题目: 孔子“仁”“礼”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仁”、“礼”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礼”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

孔子之后,“仁”、“礼”思想被历代思想家、儒士“损益”,已经大为变化了。

但“仁”、“礼”思想却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土壤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生当春秋战国时代,正值中国新旧社会交替之际。

周天子已失势,王室衰微,诸侯大夫专权,烽火连年,人民陷入“易子而食,析骸以釁”的境地。

所谓“春秋二百四十四年,亡国五十二,弑君三十六”,“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天下无道,人欲横流。

一方面是奴隶制趋于崩溃,另一方面是新兴的封建制正待建立。

旧的尚未完全崩溃,新的又未完全建立。

社会在动荡中急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混乱。

在这种情况下,孔子提出了“仁”的思想,用以匡正被弄混了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道德关系,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这既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又顺应了奴隶解放的历史潮流。

孔子“仁”学思想的提出在哲学史上是一个具有理论贡献的创新。

他是第一个将“仁”提到哲学高度的人,他把“仁”这一概念提炼为最高伦理范畴,赋予广泛的意义,并把它同“礼”有机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他庞大思想体系的核心。

“仁”在《论语》中出现过109次。

孔子对“仁”主要有这样一些解释:1.“仁者人也”;2.“仁者爱人”;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克己复礼为仁”;5.“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6.“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7.“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8.“刚毅、木讷近仁”;9.“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仁”的涵义十分广泛,但最主要、最核心的是对人肯定的“人”及其“爱人”,以及同“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道德规范。

首先,孔子从春秋动荡的岁月里,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冷酷,以及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必然趋势,因而对人进行了合乎时代要求的肯定,提出了崭新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

孔子的“仁学”教育思想浅论

孔子的“仁学”教育思想浅论

孔子的“仁学”教育思想浅论作者:吴环来源:《大经贸》2017年第04期[摘要]孔子的“仁学”教育思想作为其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在当时礼崩乐坏的特定背景下提出的。

其仁学概念的内涵包括:天人合一、明辨是非。

孔子希望通过实行仁学教育,回到礼治的秩序轨道上去,达到礼治的理想状态。

孔子的仁学教育思想中“仁知合一”、“仁者爱人”、“有教无类”三个方面是其主要体现。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仁学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他通过著书立说,提出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教育思想,以期实现其“大同”的政治理想。

一、仁学教育思想产生的条件西周时期,随着手工行业的发展,商品交换的形式从原始的物物交换中分离出来,交换的形式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反过来又刺激了农业的发展,随着井田制度的瓦解,土地的私有化现象越来越常见。

加上赋税制度的变化,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其深刻内涵反映的是:随着农业生产能力的发展,劳动者从土地的束缚中脱离出来,具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

可见,手工业和商业及农业的发展,为仁学教育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经济背景。

其次,经济关系的变革使传统的阶级结构及社会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政治上对于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西周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遭受破坏;第二,大国争霸的趋势加剧,王室呈现出大权衰落的局面;第三,礼崩乐坏的局面形成,为了寻求出路,提出克己复礼的观念。

二、孔子仁学教育的内涵西周时期,基础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己基本形成。

为了更好的实施统治,统治者对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重新认知。

在此基础上,孔子的仁学教育便潜藏了道德和伦理教育的内涵。

(一)天人合一孔子通过推己及人建立起天人合一的仁学观念,不仅是对特定时代人们的真切同情,也在当下拥有了长足的生命力。

孔子认为,万物应当有节制,人和自然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而非对立。

孔子生活的时代,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的认识还比较落后,人们在自然面前极端无力,故孔子说道:“君子有三畏”,“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在孔子的理解中,是万物生长和季节运行的自然产业,而“行”与“生”说明孔子的“天”在时间和空间意义上都处在运动的状态,具有无上的权利,“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及历史价值探析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及历史价值探析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及历史价值探析作者:梁圣思来源:《神州·下旬刊》2017年第02期摘要:孔子仁学思想产生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它以“仁”为核心,包括做人的准则和内在道德品格、处理人际关系的外行道德准则、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德治的大“道”。

实质是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道德规范体系和伦理价值体系。

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伦理价值:为个人提出了“仁”这一个体美德的伦理价值取向;提出了“仁”作为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社会伦理要求;为执政者及其执政提出了以仁德、仁政的政治伦理要求。

关键词:仁学;内涵;历史;价值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提出的以“仁”为中心的仁学不仅是其思想的核心内容,而且也是中国儒家学说的主要思想内容。

仁学思想在历史上对中国社会中的人性发展、社会秩序以及政治统治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有深远的价值。

一、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对于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古今中外学者们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成果非常多,而且后世的一些思想家还对其进行了继承与发展。

分析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离不开对其社会历史背景、含义、内容、实质的阐述。

(一)孔子仁学思想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孔子生活在中国社会剧烈动荡的春秋时期,这是一个社会转型、战乱不断、思想激荡的时代。

政治上,各诸侯国自恃国力强盛,更加肆无忌惮、骄横跋扈,为了争夺政治权力地位、地盘利益等,征伐不断,战乱弥生。

周王室权势江河日下,统治岌岌可危。

就连孔子所在的鲁国,政权也被三家大夫所实际控制,鲁国公室被架空。

各诸侯国在政治上各行其道,整个社会的政治秩序乱象横生。

经济发展和社会关系方面上,随着铁器工具的普及使用,农业迅速兴起,奴隶制度开始瓦解,社会出现了奴隶主、地主、奴隶、农民等多个阶层,利益诉求多元化,阶层之间利益争夺更加复杂。

文化上,区域、阶层的分化,使得人的生活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出现了多样化和困惑感。

同时,各诸侯国的条块分割,自谋发展,使得各种政治思想主张纷纷产生。

浅谈孔子“仁”学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浅谈孔子“仁”学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初步的尝试。
j动权和创新精神会得到最 大程度的发挥 。不 =
中学生 的认知特 点决 定 了他 们对 色彩 鲜 仪大大提高 了教 学效率 ,而且有效地培养 了学
明,呈现动态的东西特别感兴趣 。多媒体的图 生的信息素养 。
:匕 = I 浅 谈 孔 子 仁 学 思 想 提 出 酌 历 吏 旦 目 承
通过联系生活 ,创 没情境进行信息技术 教 学, 不仪使学生学 得轻松 , 得 自然 , 学 而且培养
这一情境 的创设 , 烘托了课堂气氛 , 启迪 了 了学生运用信 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
实践证明 ,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尝试运 力。如何做到呢? 我认为 , 情境教学可以让呆板 贺卡的方法 ,而且还仓作 出了具有动态效果 的 用各种途径创设学习情境 ,_ 以调动学 生的情 4 『 I 『
高潮 ,有效地激 发了他们继续深入学习信息技 四、 系生活 。 联 创设情境 。 培养学生运用信
2出示老师用 w r 件制作 的电子板报 , 术 的兴趣和愿 望。 . od软
并提出川题 : 老师制作的这个板报 , 和你们 的有
什 么不同?看 了老师的板报你们有什么想法? 息技 术 解 决 实 际 问题 的 能 力 电子板报欣赏 ,立 即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 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最终 日标是为了运用
很有 帮 助 。 关键 词 :孔 予 仁 学 展
出; 天下无道 , 则礼乐征伐 自诸侯 出” 诸侯 也敢 工具 、 。 逃亡甚 至暴动等方式进行反抗。 一部分奴 欲 复 周 礼 生 产力 发 享用曾由天子独享的“ 舞 。 八” 这些 君不君 、 臣不 隶 主贵族除用奴隶开垦私 田外 , 又霸占公 田, 而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 中学

略论孔子“仁学”思想

略论孔子“仁学”思想

略论孔子“仁学”思想作者:常鸣宇来源:《传播力研究》2020年第14期摘要:孔子是一个伟大的儒学家,他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天下无道,那时的社会整体是一个礼坏乐崩、臣杀君,子杀父,“邪说暴行”不断发生的大乱局面,恢复和巩固周礼是孔子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于是他把“仁”赋予到礼的内涵中,提出一套完整的“仁学”理论、孔子哲学思想核心的内容是“仁”,因此,对孔子“仁学”的研究是研究儒家思想的必经之路。

“仁学”思想大概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仁者“爱人”;二是“仁”的基本原则——忠恕;三是“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克己复礼。

而在今天,孔子的“仁学”思想也具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现代意义,分别可以体现为: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生态平衡。

关键词:孔子;“仁学”;现代意义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4-00-03一、孔子“仁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每一个伟大思想的提出,都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孔子的“仁学”思想便是如此。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在当时,社会一片混乱,世界上没有道德准则。

孔子认为这是“礼坏乐崩”的时期,臣杀帝、子杀父、“异端暴行”在这一时期多次发生,周天子不再是可以发号施令的君王,而是一个只有名分的天下共主,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于是,孔子提出了以“仁学”为核心的一系列道德思想理论,为维护当时的统治秩序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仁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仁”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很多,在孔子之前“仁”的涵义除了“仁爱”“仁厚”以外,几乎没有其他的涵义,到了孔子时,面对当时礼坏乐崩的局面,他将“仁”纳入“礼”的涵义中,赋予了“仁”新的内涵,进而把“仁”这一概念提炼为最高伦理范畴,提升到了一个哲学的高度。

(一)“仁”的核心思想——爱人孔子“仁”的核心思想就是“爱人”。

这一思想的提出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在殷周时期,奴隶主阶级把奴隶看成是会说话的工具,对待奴隶像牲畜一般,到了春秋时期,大多数奴隶忍受不了这样的残暴统治开始奋起反抗,人民的历史作用是不能被忽视的,人道主义的代表孔子在这一基础上提出了仁爱思想。

简要说明孔子的仁学

简要说明孔子的仁学

简要说明孔子的仁学孔子的仁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旨在改善人际关系、弘扬道德价值观,并为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被后人称为孔子文化或儒家文化,对中国及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仁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家庭和社会关系。

他认为,通过修养自身的德行,可以和谐相处,并且推动社会稳定与进步。

仁学的核心思想是“仁”,即爱和善良。

孔子认为,一切行为都应基于仁心,从而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仁学主张,个人应努力实现仁德,培养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包括孝道、友爱、忠诚、诚实等等。

孔子提出了“君子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这些技能被视为仁德的表现和培养的途径。

孔子还强调个体的修养过程中应该注重礼仪,通过服从自然和社会秩序,维护和谐。

孔子的仁学不仅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还强调了社会和政治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建立和谐社会的理念,认为通过正确的政治体制和善良的统治者,可以推动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在孔子的仁学中,国家的治理应该以“仁政”为核心。

仁政强调以仁爱之心去治理人民,使人民享受幸福与福祉。

孔子的仁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自孔子以来,中国历代子孙都将仁学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追求自律和完善自己的修养。

儒家学派也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政治、教育、社会和家庭等方面。

此外,孔子的仁学也对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并将其应用于自身的社会和文化建设中。

孔子的仁学使人们更加重视和谐的人际关系,并通过崇尚仁德来促进社会的发展。

总之,孔子的仁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道德修养。

通过努力实现仁德,可以建立和谐的家庭和社会,达到社会稳定和进步的目标。

孔子的仁学对中国及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古代和现代社会伦理的重要指导原则。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及历史价值探析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及历史价值探析

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及历史价值探析梁圣思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摘要:孔子仁学思想产生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它以“仁”为核心,包括做人的准则和内在道德品格、处理人际关系的外行道德准则、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德治的大“道”。

实质是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道德规范体系和伦理价值体系。

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伦理价值:为个人提出了“仁”这一个体美德的伦理价值取向;提出了“仁”作为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社会伦理要求;为执政者及其执政提出了以仁德、仁政的政治伦理要求。

关键词:仁学;内涵;历史;价值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提出的以“仁”为中心的仁学不仅是其思想的核心内容,而且也是中国儒家学说的主要思想内容。

仁学思想在历史上对中国社会中的人性发展、社会秩序以及政治统治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有深远的价值。

一、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对于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古今中外学者们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成果非常多,而且后世的一些思想家还对其进行了继承与发展。

分析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离不开对其社会历史背景、含义、内容、实质的阐述。

(一)孔子仁学思想提出的社会历史背景孔子生活在中国社会剧烈动荡的春秋时期,这是一个社会转型、战乱不断、思想激荡的时代。

政治上,各诸侯国自恃国力强盛,更加肆无忌惮、骄横跋扈,为了争夺政治权力地位、地盘利益等,征伐不断,战乱弥生。

周王室权势江河日下,统治岌岌可危。

就连孔子所在的鲁国,政权也被三家大夫所实际控制,鲁国公室被架空。

各诸侯国在政治上各行其道,整个社会的政治秩序乱象横生。

经济发展和社会关系方面上,随着铁器工具的普及使用,农业迅速兴起,奴隶制度开始瓦解,社会出现了奴隶主、地主、奴隶、农民等多个阶层,利益诉求多元化,阶层之间利益争夺更加复杂。

文化上,区域、阶层的分化,使得人的生活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出现了多样化和困惑感。

同时,各诸侯国的条块分割,自谋发展,使得各种政治思想主张纷纷产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仁学的文化背景——孔子仁学思想新探(二)摘要:春秋时期,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新贵族与国君、奴隶主贵族之间的夺权斗争中,大大提高了“民”的社会地位;殷商以来逐步确立的宗法体制以及上下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面临土崩瓦解,“人道”与“天道”溶为一体的神学思想体系受到冲击;一些先进的思想家、政治家,在总结和借鉴尧舜时代以及夏、商、周时期提出的“民惟邦本”的道德论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社会化人文主义思想的新的道德论说,逐步形成思潮而勃然兴起,为孔子仁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民”的地位变化,“天道”、“人道”分离,社会化的人文主义思潮兴起,就是孔子仁学的文化背景。

关键词:民;人道;天道;民惟邦本;人文主义孔子仁学产生于春秋晚期,是中国社会由禅让到父传子的家天下、历经三代至春秋的社会政治伦理的理论概括,是世界文明轴心时代东方社会化人文主义的一朵奇葩,是中国社会乃至整个东方社会由乱而治的理论指导。

孔子仁学的核心内容是“克己”[1]、“爱人”[1]、“力行”[2]。

“克己”,克尽己私。

“爱人”,与他者和谐一致。

“力行”,所行无私无畏。

克尽己私是体“仁”的重要途径,与他者和谐一致是行“仁”的重要内容,所行无私无畏是践“仁”的重要保证。

体“仁”、行“仁”、践“仁”都是对“人”而言,“仁者人也”,没有“人”的主导作用,就没有“人”的体“仁”、行“仁”、践“仁”。

“民”(人)的地位变化,“天道”、“人道”分离,社会化的人文主义思潮兴起,就是孔子仁学的文化背景。

1、“民”的地位变化泛指的“民”,与“人”同义。

《诗•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

”朱熹集传:“民,人也。

”《左传•成公十三年》:“民受天地之中以生。

”孔颖达疏:“民者,人也。

”人与天地并,是现实世界的主人。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躯,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

”特指的“民”、“人”各有所指。

《诗•大雅•假乐》:“假乐君子,显显令德。

宜民宜人,受禄于天。

”朱熹集传:“民,庶民也。

人,在位者也。

”中国社会,在《尚书》中记载的尧舜时代,进入原始社会末期,即部落联盟时期。

尧、舜是在黄河流域先后相继的两个部落联盟首领。

部落联盟时期,由于生产工具和技术的不断改进,社会分工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在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增大,在财产公有的原始公社内部,逐渐出现了家庭私有经济。

私有制产生和发展,原始公社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部落首领和一些家长们不再杀害对外战争的俘虏,将他们作为奴隶,强迫他们劳动,榨取他们的劳动成果。

因此,原始社会末期,在出现贫富的差别和对立的同时,也出现了自由人和奴隶的差别和对立。

这时“民”和“人”便开始具有了各自特有的意义。

“民”和“人”是两个象形字,都属丁•初文。

《说文》:“民,众萌也。

从古文之象。

”“人,……籀文,象臂胫之形。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民,“(在周代彝器中)作一左目形,而有刃物以刺之。

”“周人初以敌囚为民时,乃盲其左目以为奴隶。

”看来,以“民”指称奴隶是尧舜时代以后的事。

尧舜时代虽然出现了“自由人和奴隶的差别和对立”,但“民”和“人”的社会地位并无多大悬殊。

据《尚书•虞书•尧典》记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称之为“帝”,帝“克明俊德”、“亲九族”、“平章百姓”、“协和万邦”。

尧舜时代的“帝”有别于“秦始皇”以后的“帝”。

《说文•上部》:“帝,谛也。

”《说文•言部》:“谏,审也。

”《广雅•释诂三》:“帝,緹也。

”《说文•言部》:“鍉,理也。

”王筠句读:“谓料理之也。

”尧舜时代的部落联盟首领之所以称之为“帝”,是因为他们的主要社会责任是调查、研究、料理天下大事、平章百姓、协和万邦。

他们不同于后世的“君主”、“皇帝”。

“百姓”,即百家(众多的氏族)。

“姓”是家族的标志。

《诗•唐风•秋杜》“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

”毛传:“同姓,同祖也。

”一姓,就是一家(一个氏族)。

“万邦”,众多的部落。

《玉篇•邑部》:“邦,界也。

”部落联盟内有众多的部落,一个部落生活在一定的地域里。

《周礼•地官•小司徒》:“……乃分地域而辨其守。

”郑玄13:“故书…域‟为…邦‟。

”“万邦”,意为万方,即众多的部落。

“帝”与“百姓”(众多的氏族)、“万邦”(众多的部落)不是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而是联合关系,许多氏族(家族)联合成一个部落,若干个部落组成联盟,以贤能者为首领,这个首领就是“帝”,“帝”对于“百姓”之事仅仅是“平章”(辨别、彰明)而已,对于“万邦”也仅仅是“协和”(调和、和谐)而已。

尧舜以后,特别是大禹以后,随着农业、畜牧业的发展,剩余生产物丰富,家庭私有经济逐渐发展,私有制和阶级产生。

在大禹当部落联盟首领的后期,将其直接控制的区域“敷土”为九州,“奠高山大川”以为州境,委派州“牧”,“锡土姓”,九州以外的部落首领封建为诸侯。

其地域“东渐丁•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曁,声教讫丁•四海。

禹锡玄圭,告厥成功。

” [3]这时的大禹己变成名副其实的国王了。

大禹死后,尧舜时代的禅让被废除,代之以王位世袭。

大禹的儿子启袭取了王位。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启杀伯益,灭有扈氏,将其部落成员罚为“牧竖”(畜牧奴隶)。

启的家族及拥护启的各部落首领、族长成为奴隶主,中国历史进入奴隶社会,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奴隶主不仅把战俘变为奴隶,也随意把一部分“民”罚为奴隶。

在奴隶社会,“民”大部分沦为奴隶,成为被统治阶级。

中国奴隶社会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朝开始,中经商、西周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后的春秋时期崩溃,维系了近十二个世纪。

奴隶社会是等级森严的社会。

《左传•昭公七年》载:“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

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皁,皁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以待百事。

”王是最高统治者,王以下有公卿、百官,公卿是高级官吏,百官是一般官吏。

担任公卿、百官的都是奴隶主贵族。

奴隶主贵族又有卿、大夫、士三等,卿、大夫、士又各分为上、中、下,共有九级。

“民”是被统治阶级,被称之为“平民”、“百姓”。

“平民”的身份高于“百姓”,是有人身fi由的“民”。

“平民”,有的由没有贵族身份的部落成员繁衍而来,有的从贵族分化而来。

贵族中最低一级的士与平民又统称“国人”。

“百姓”已不是尧舜时代“平章百姓”的“百姓”,而是天下众民的总称。

“皁”、“舆”、“隶”、“僚”、“仆”、“台”是等级不同的家庭奴隶。

“皁”、“舆”是看家护院的奴隶,“有员额者”(正式的)为“皁”,“无员额者”(非正式的)为“舆”。

“隶”是获罪的奴隶,“僚”是罪人罚做苦役的奴隶。

“仆”是世代为奴的奴隶,帮助主人驾车的“仆”,又称之为“驭”。

“台”,罪人逃亡复为奴的奴隶。

还有服务于主人起居生活的奴隶,称之为“臣妾”;从事农业劳动的奴隶,称之为“众人”、“庶人”(或简称为“庶”);从事手工劳动的奴隶,称之为“工”。

另外,“奚”、“人鬲”也是奴隶。

《周礼•天官•冢宰》:“酒人奄十人,女酒三十人,奚三百人。

”郑玄注:“古者从坐男女,没入县官为奴,其少才知者以为奚。

”《大盂鼎》:“锡汝邦司四伯,人鬲自驭至于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

锡夷司王臣十又三伯,人鬲千又五十夫。

”郭沫若认为:“人鬲中包括…自驭至于庶人‟,…驭‟是家内奴隶,…庶人‟的地位是在家内奴隶之下的。

”所谓“人鬲”,是家内奴隶和生产奴隶的统称。

奴隶社会的“民”,除“平民”以外,都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统称为“百姓”,是奴隶社会物资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灭绝人性的奴隶统治的承受者。

奴隶社会的历史进入西周以后,以周公旦为代表的统治阶段,他们在吸取夏、商灭亡的教训的同时,借鉴、总结了尧舜时代治理天下的历史经验,认识到“民”的力量,认为“人”是天地间的灵秀者,而“圣人”又是最灵最秀者,只有那些诚实无妄、天性聪明的先知先觉者,那些能使天下之疲癃残疾得其生、鳏寡孤独得其养、举万民之众无一而不得其所的人,才能作天子(元后),才能为民之“父母”。

天是惠爱天下众民的,作天子的人,奉承天意,就是顺乎民意。

春秋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生产关系产生,“民”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早在西周末年,有些奴隶主贵族已经使用奴隶开辟了一些新的耕地,占为己有,成为他们的私田。

这些占有私田的奴隶主贵族,为了吸引因反抗奴隶制残酷剥削和压迫而逃亡的奴隶到自己的私有土地上劳作,不得不改变剥削方式。

占有私田的奴隶主贵族,后来逐渐转化为封建地主,在他们私有土地上劳作的劳动者也由奴隶转化为佃农。

还有些奴隶和破产的平民,逃到山林川泽地带,开辟耕地,进行个体生产,便成为自耕农民。

春秋前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公室强盛;中叶以后,诸侯国的卿、大夫的“私家”势力发展,逐步掌握了诸侯国的实际统治权力。

于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新贵族与国君、奴隶主贵族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

新贵族为了取得对国君、奴隶主贵族斗争的胜利,利用各种方式争取“庶民”的支持。

《左传•哀公二年》载:晋赵鞅在一次争取对国君、奴隶主贵族斗争的胜利的战前誓师中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

”“遂”,得遂进仕;“免”,焚丹书,使为自由民。

庶人、工、商这类奴隶可以上升“士”,人臣、隶圉,这类奴隶可以成为自由民。

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新贵族与国君、奴隶主贵族之间的夺权斗争中,大大提高了“民”的社会地位。

2、“天道”、“人道”分离人生天地之间,天地万物,与人的生存紧密联系着。

“人”有“人道”,“天”有“天道”。

“人道”就是人的生存之道。

“天道”有两层含义,一是天地化生万物的自然之道;一是人出于生存需要而产生的对天地万物的认识所形成的思想体系。

人类的幼年时代,对人所赖以生存的天地万物包括对人自身的认识是混沌的。

随着人类的进化,人类社会的形成和进步,人在认识S身的同时,也逐渐认识了人所赖以生存的天地万物。

中华民族早在尧舜时代就对人所赖以生存的天地万物有了明确的认识,“天道”、“人道”已经产生,但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不得不受制于天地,“人道”与“天道”溶为一体。

《尚书•虞书•尧典》载:古帝尧“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之后,“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

《尚书•虞书•舜典》载:古帝舜“受终于文祖,在璿璣玉衡,以齐七政。

肆类丁•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徧于群神”。

这里已叙述了关于人对自身以及对人所赖以生存的天地万物的明确认识,只不过将“人的生存之道”溶于“天道”之中,“人道”与“天道”混然不可分。

人类幼年时代将“人道”与“天道”溶为一体,其标志就是巫觋的存在。

“天道”的本质是“历象日月星辰”以及万物变化的自然规律,幼年时代的人类,只知道它与人的生存紧密相关,由“恐惧”而生“敬畏”,以为是“天地神灵”或“鬼怪”,于是虔诚祭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