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渔家傲思》创新教案
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2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渔家傲·秋思》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渔家傲·秋思》的词意,掌握词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
2. 学会有感情地吟诵并默写词作。
3. 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和赏析,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描述,深入理解词中所描绘的边塞风光和作者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词意理解与感情吟诵。
2. 词中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联。
三、教学难点1. 词中难解字词的掌握与运用。
2.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理解和体会。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唤起记忆,激发兴趣通过提问和讨论,回顾学生已学过的边塞诗词,如王之涣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唤起他们对边塞诗的初步印象和感受。
利用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边塞的辽阔与壮美,激发他们对新课文的兴趣。
2. 作者介绍,背景铺垫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强调其在政治和文学上的成就,特别是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为学生理解词中情感打下基础。
讲述《渔家傲·秋思》的创作背景,即宋仁宗时期国家面临的边疆危机,以及范仲淹在这一时期的所作所为,帮助学生理解词作背后的历史情境。
3.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教师首先有感情地朗读全词,让学生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注意教师的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投入。
接着,学生跟读,尝试模仿教师的朗读方式,同时注意词句的停顿和情感的表达。
4. 问题引导,激活思维提出开放性问题,如“你们认为‘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指出其思考的角度和深度,同时引入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
2024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12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案新人教版

要求学生阅读《中国古代诗词鉴赏》中与《渔家傲·秋思》同期的诗词作品,了解古代词人的创作风格和时代背景。
要求学生阅读《中国文学家传记》中有关古代词人的传记,了解他们的生平经历和创作思想。
要求学生阅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了解词牌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以及如何鉴赏古代诗词。
课堂上,教师可结合《渔家傲·秋思》的教学,引入其他同期的诗词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渔家傲·秋思》的艺术特色。
2. 拓展要求:
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两首古代诗词进行深入阅读,尝试分析其意境、情感和创作背景。
鼓励学生尝试写一首以“秋”为主题的诗词,运用所学的词牌知识和创作技巧。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国文学家传记》了解至少两位古代词人的生平,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找到的与《渔家傲·秋思》相关的电影或纪录片,并在课堂上进行简要介绍。
- 讲授法:用于向学生传授《渔家傲·秋思》的创作背景、词牌特点等基础知识点。
-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诗词中的意境、情感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 案例研究法:分析古代词人的生活背景,让学生深入了解词人的生活状态。
- 项目导向学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篇关于《渔家傲·秋思》的赏析文章。
2.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2. 诗词的情感抒发:诗词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需要学生准确把握。
解决办法:
1. 对于重点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秋天的景象,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意境。
2. 对于难点内容,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古代词人的生活背景,同时教师进行针对性讲解,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诗词情感。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资源拓展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2.《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感悟情感基调。
2.以“异"立骨,通过品赏异景、解读异情、点评异人,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感受诗词悲壮之风,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3.知人论世,与《岳阳楼记》对照互补,更深入地了解范仲淹心怀天下的忧乐观与担当精神。
重难点以“异”立骨,通过品赏异景、解读异情、点评异人,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感受诗词悲壮之风,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教学过程一、导入“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达的人生抱负,也是他的政治宣言。
今天我们再次走进范仲淹,走进他的一首词《渔家傲·秋思》,来看一看词人是否践行了他的政治宣言,是否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二、读“秋思”,明词作之意(一)析标题,知背景1.这首词的词牌名和题目分别是什么?渔家傲是这首词的词牌,秋思是这首词的题目。
2. 从题目来看,这首词的情感基调可能是什么?“秋思",顾名思义,“关于秋天”的,或者是“在秋天里"的一些思想、思考、情思。
秋天在中国文化里面常常代指着肃杀、凄凉、萧瑟,因此从题目可以看出来,这个作品应该是抒发一种比较低沉的情绪的作品。
3. 这和我们在《岳阳楼记》里认识的范仲淹能相符吗?预设:不太相符,有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胸襟的才是我心目中的范仲淹。
追问:是什么让我们对范仲淹出现了这样的认知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背景。
公元1040年正月,西夏元昊集中十万兵力,目标直指延州,活捉宋将李世彬,又击败了为延州解围的宋将范雍。
面对李元昊的强势侵扰,宋廷调兵遣将,扬声讨伐,但宋自建立以来,就采取重内轻外的政策,对内加紧控制,边疆却长期放弃警戒,所以事起仓促,将不知兵,兵不知战,以致每战辄败。
就在这时期,范仲淹主动请缨,移知延州。
12 词四首 渔家傲 秋思(人教语文九下优秀创新教案)

渔家傲秋思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讨论,理解本首词的内容,学习写作技巧,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理解本首词的内容,学习写作技巧,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合作交流学习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以诗歌写作背景导入。
北宋仁宗继位之后,国家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国立日渐薄弱。
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屡次侵犯北宋边境,宋廷调兵遣将,但事出仓促,准备不足,屡战屡败。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山西数县,延州成为孤城。
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抗击西夏。
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挽狂澜的重任。
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一心,逐收失地,连挫西夏军队,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还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渔家傲秋思》就作于此时。
今天,我们便一起来赏析这首词。
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
庆历三年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
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
卒谥文正。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
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
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2.读准字音燕然未勒羌管悠悠人不寐三、课堂研习(一)初读诗词,把握准读音、节奏1.读准节奏。
2.听示范朗读,注意体会朗读的语速、停顿。
3.以小组为单位,先在小组内试着读一读( 4分钟)。
然后派小组代表朗读。
(二)再读诗词,疏通大意小组合作学习(5分钟):小组内互动合作,理解词句,讲解诗歌大意;如有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小组合作结束后,提出来全班共同商讨解决。
(三)合作交流1.这首词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致?从哪句词体现出来的?(2分钟)描写的是边塞之景,“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塞下”交代了写作的地点,“秋来”写了时间。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优质教案范文3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优质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通过对范仲淹生平的了解,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
3、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通过对范仲淹生平的了解,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
3、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教学步骤:【了文体,晓背景】1、自学关于词的简介的微课,初步了解词的基本知识。
2、教师介绍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的创作背景。
明确:提起范仲淹,很多人都会想起他的名篇《岳阳楼记》,其中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早已是深深的印入了我们的心中,范仲淹不仅是这样写了,而且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样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他曾经三次上书,三次被贬,始终不该直言敢谏,刚直不阿的风格,公元1040年,西夏十万大军大举进攻宋朝,52岁的范仲淹临危受命,担负起了力挽狂澜的重任,他的词作渔家傲秋思,就写于这一次的远征之中。
【读词文,明词意】1、看配乐范读,确准字音及断句,自己大声吟读。
2、举行吟读比赛,看谁读得好,并进行分析点评。
3、展开想象,在小组内交流,将整首诗改写成散文形式。
明确: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响起,四面传来战马嘶鸣的声音。
像千里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烟雾弥漫中,落日朦胧,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
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
羌笛的声音悠扬,寒霜洒满大地。
将军和征人们不能入寐,他们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伤心眼泪。
【欣意境,品特色】品析鉴赏词的上阕与下阕,了解范仲淹的生平,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明确:1、品词的上阕公元1040年正月,西夏李元昊集中十万兵马,发动了大规模的三川口战役,目标直指延州。
李元昊利用突击战术,攻下了延州北边的金明寨,活捉了宋将李士彬。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渔家傲秋思教案与反思第【1】篇〗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抓住词中意象,发挥想象,感受浪漫的意境。
2.能力目标:结合时代背景,品析关键词句,探究词人思想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掌握意象、品词句、品析诗词情感的方法;通过拓展阅读,了解李清照词作风格及情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浪漫的意境;探究词人思想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教学难点:抓住词中意象,发挥想象,感受浪漫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心中有没有住着一个女神?她是谁?她为什么是你心中的女神?老师心中也有一个女神,她就是李清照,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学生谈女神。
)二、讲授新课(一)作者简介这是后人根据她在诗词中流露出的神韵,想象着她的美好样子。
李清照,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
北宋灭亡,李清照流亡到南方,丈夫去世,漂泊无依。
曾跟随皇帝海上逃难,历尽风涛之险。
李清照词清新委婉,感情真挚。
前期反映闺中生活感情,清丽明快。
如:《如梦令》。
后期变为凄凉悲痛。
如:《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等。
文学创作具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称“易安体”,她位居婉约派之首,她的《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
今天我们来读她的作品《渔家傲》,这是一首词。
什么是词,谁来介绍?学生回答。
(二)了解“词”词,又称长短句,隋唐兴起,宋代进入全盛,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
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三)诵读感知1.读准字音,读准停顿,感受词的音韵美。
2.读准节奏和韵律。
3.读懂词意。
星河:银河。
殷勤:情意恳切。
报:回答。
嗟:叹息。
谩:同“漫”,空,徒然。
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四)细读入梦1.注解提示了我们这首词是记梦之作,那么梦中有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注意说的时候,尽量添加上修饰语。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2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2 词四首《渔家傲?秋思》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语文《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边声、千嶂、燕然未勒”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②品味边塞苍凉之景,感受诗词悲壮之风,理解范仲淹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和补充课外资料,引导学生学会对知人论世,深度把握诗词情感,走近词人内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此词慷慨壮烈的基调,与《岳阳楼记》对照互补,更深入地了解范仲淹心怀天下的忧乐观与担当精神。
教学重难点:1.解读全词,以“异”立骨,通过解读异景、异情、异人,逐层深入,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2.结合过往所学以及课堂拓展,深入了解并体悟范仲淹心怀天下的忧乐观与担当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探究、点拨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前段时间,我们学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感受到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岳阳楼记》写于他被贬谪的1046年,而就在他被贬谪的前几年(1040年),他还在塞外征战。
充满忧乐情怀的范仲淹,面对大漠的荒凉和艰苦,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今天,我们把九下的《渔家傲·秋思》拿出来,和《岳阳楼记》整合,更立体地感受范仲淹其人。
二、诵词——读出一点诗词的韵味1.生自由诵读,读准字音,读懂诗意;2.请生范读,读准节奏;3.齐读,读出情感。
三赏“异”——品出一点诗词的深意如果让你用一个字评价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秋景,你会用哪个字——“异”主问题:今天,就让我们细细品读词句,感受秋思之“异”1、身临其境赏异景引导问题一:请小组合作,赏读上阙,说说边塞秋景“异”在何处?①“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明确】异是什么意思?——景色之差异塞外有何差异?——环境恶劣、荒凉“衡阳雁去”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无留意”②“四面边声连角起。
”此处从听觉写景,那么让我们闭上双眼,倾听来自边塞遥远的声音……有何感受?【背景】“凉秋九月,塞外草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渔家傲·秋思》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渔家傲·秋思》一等奖创新教案《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词人范仲淹及其代表作,熟练背诵全词。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品味词的语言,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3.情体会词中豁达的心境和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难点: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入2.出示范仲淹简介(让学生回忆《岳阳楼记》介绍作者)范仲淹(989一1052),字希文,苏州人,北宋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溢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他幼年丧父,生活贫苦,但刻苦读书,年少有志,26岁中进士,但因直言进谏而不受重用。
范仲淹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3.链接写作背景北宋仁宗即位后,国家逐渐的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太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延州成为孤城。
1040年,范仲淹任延州知州,组织西北战线。
力挽狂澜,镇守西北边疆,收复失地。
他在任期间,西夏不敢侵犯,而且称赞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就是范仲淹就是西北边睡军营生活的真实写照。
二、吟读一感受词风1.让学生自由朗读词,感悟词的停顿、重音、语气、情感和词风。
2.听录音范读。
让学生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提出质疑之处,大家一起解决。
4.个人表现读,学生品评。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准节奏,感知内容,体会情感,初步体会到词的意境美。
三、品读﹣体会词情(一)赏析上片,感悟词中景。
1.我们知道词可以分为上、下片,本词也是如此,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该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上片描写的景是哪里的景?什么时节的景?词中何处可以得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地点环境秋来:点明了时节2.上片描写了哪些景?写景主要围绕什么字来展开的?请同学们把景和物在课本上标画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渔家傲思》创新教案
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渔家傲思》创新教案
《渔家傲(思)》教案
教学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2.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赏析,体悟作品内涵
教学重点: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难点:品味赏析体悟
学法指导:
诵读品味法。
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讨论——质疑——点拨法。
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描述法。
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竞赛法。
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渔家傲(思)范仲淹
一、导语设计
让学生欣赏激昂豪壮和婉转阴柔不同的两首古典音乐,用合适的词形容它们的风格
师: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
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思》来进一步体味
板书课题:《渔家傲思》
二:新课
(一)读听听
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
试试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个人表现读(生品评:…..)
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二)品
3..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完善
雁去长烟
落日边声
千嶂城闭
我看见了一幅--------------------------图(落日归雁,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古城落日归雁孤城戍边图)
4.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
明确:异寒异声异势
5.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
明确:荒凉萧瑟肃杀
5.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悲凉寂寞孤独思乡
6.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我从----------------中感受到--------------
(浊酒一杯思乡思亲)
(燕然未勒使命责任爱国忧国)
(悠悠羌曲无奈凄凉别愁)
(人不寐焦虑苦闷悲愤担忧)
(白发夫泪悲怆苍凉壮志难酬痛心)
教师小结:.在寥寥几十字间,描写了景融入了情,将宏达广博浓缩在咫尺之间,真可谓是:古诗词哪!想让我不爱你可不容易!
7.同学们带着此情此意来配乐试背一遍
(三)拓
根据你对词的理解领悟,用你能想到的句子将《渔家傲》
(1)赏析本首词中的任何句子,赏析时要首先注意:
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例如:
\’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
\’边声\’、\’角起\’和\’千嶂\’、\’孤城\’等景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也无计\’的慨叹。
\’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
\’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
\’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
\’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
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
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
(2)用白话文改写,拓写上片或下片内容
例如:
1)一入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
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丛山峻岭之间,落照将尽烟雾飘动孤城紧刚。
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
悠悠笛声在严霜的夜空回荡,谁能安然入睡,将军白了头发士卒泪流不尽。
2)一队人马在边塞的戈壁滩上缓缓前行,满身铠甲的将军猛地勒住枣红色的坐骑,马仰头长啸,嘶鸣声在狭长的山谷中激荡回响。
众人抬头,疲惫的眼神中顿时闪过熠熠的光彩。
将军古铜色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震颤的肌肉似乎要抖落满面黄沙。
“就地休息!”将军一扬手中的长鞭,雄浑的声音震荡着两面山上的碎石。
黄黄的斜阳,染黄了将军灰白的胡须,也给整个队伍洒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仿佛突降在这荒漠边缘的一队天兵天将。
站在天包裹着的西北边塞,天地仿佛在此相接。
边塞的苍穹似分外开阔空旷,寂寥深邃,没有浮云的嫌碍,只有荒凉而不透明的成熟。
南飞的大
(3)学生习作交流:
三:作业课外积累
积累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