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水文化
水的文化遗产

水的文化遗产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承载着各种文化遗产的宝库。
从古至今,水一直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来说,水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水在各地文化中的遗产,展现其多样性与魅力。
一、古代水文化的遗产在古代,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许多古代文明来说,水不仅是生命之源,也被赋予了神秘的象征意义。
例如,古埃及的尼罗河被视为神圣之河,被尊奉为神灵的化身,给予了古埃及文明以灵感与力量。
另外,古印度的恒河也被尊崇为一条神圣的河流,无数信徒慕名而来,洗去身上的罪孽,追求灵性上的净化。
二、水的美学遗产除了在宗教信仰中的意义外,水还在美学领域中留下了深刻的遗产。
自古以来,水一直是艺术家们喜爱的创作题材之一,将水的形态与音乐、绘画、文学等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
例如,中国古代的水墨画将水的形态融入到艺术作品中,通过墨色与纸张的运用,勾勒出江河湖海的气势与优美。
而古希腊的神话故事中也经常描绘海神波塞冬掌管一方海域的壮丽景象,凸显出水与艺术的紧密关联。
三、水的建筑遗产水的文化遗产还可以在建筑领域中找到。
许多古代文明都善于利用水资源,创造出宏伟壮丽的水利工程和建筑物。
比如中国的古代水井、水塔、水库等,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也成为了独特的建筑景观。
而在古罗马帝国时期,建造了许多宏伟的浴场、喷泉和水道,这些均体现了古罗马对水文化的推崇和利用。
四、水的文化节庆水的文化遗产还体现在各地的传统节庆活动中。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庆祝水的节日,例如中国的端午节赛龙舟、泼水节等,都与水紧密相关。
这些传统节庆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也成为了各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现代水文化的遗产随着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水的文化遗产也在不断更新。
例如,现代城市中的水景广场、人工湖、喷泉等,在为人们带来美丽景致的同时,也传递着对水资源的重视和爱护。
关于水的中国文化

关于水的中国文化水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它不仅是生命之源,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水具有深厚的象征意义,被视为纯洁、灵动和富有生命力的象征。
下面将从水的意义、水的象征、水的应用和水的保护四个方面,探讨水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水被视为阴性的代表,与阳性的火形成了天地间的两个重要元素。
水被认为是柔软、温和的,象征着包容、温情和柔韧的力量。
同时,水也被视为润物无声的象征,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的“无为而治”、“静水流深”的理念相契合。
此外,水还被视为财富和繁荣的象征,因为水能够滋润大地,使万物生长。
水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国人民长期以来依赖水进行农业生产,水稻是中国传统的主要粮食作物,而水亦是养育着数百万农民的母亲。
此外,水还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饮食、工艺等方面。
中医理论中,水被认为是五行中的一种,与肾脏和冬季相对应,因此在中医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水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如清汤、煮菜等都需要水的参与。
此外,水还被用于制作茶、酒等传统饮品。
在中国传统工艺中,水被广泛应用于制作瓷器、丝绸等。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和短缺问题。
因此,保护水资源成为了当代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课题。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水资源,包括加强水污染治理、推动水资源节约利用和加强水环境保护等。
同时,人们也在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鼓励使用节水设备和改善生活习惯,以减少对水资源的需求。
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象征着纯洁、灵动和富有生命力,也在各个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然而,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也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只有保护好水资源,才能继续传承和发展中国丰富的水文化,让水继续为我们带来生命和繁荣。
文化与水文化

文化与水文化文化与水文化文化,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而又难于把握的概念。
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文化犹如许多细胞构成的一个整体,边缘不整齐、内涵不确定、外延也不确定。
目前,对文化的解释和定义有数百种之多,因此,研究文化的人都要说明所要研究文化概念的基本内涵。
中华水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为了了解水文化概念的基本内涵,我们主要从文化概说、水文化的界定、水文化的基本架构和水文化的主要功能等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文化概说在弄清什么是水文化之前先要对什么是文化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文”在甲骨文中就像一个人,正面站着,人的胸口有一个交错的图案,意为人在思考某种事情。
从“文”的象形含义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理解文化的含义。
“文”的上面是一点,代表太阳,代表天;中间是一横,代表地;下面是一个乂(念义),按《辞海》解释,这个字有两种意思:一是有才德的人,二是治理,安定。
如果把这三者结合起来,也可以把文化理解为天、地、人的关系,这里揭示了文化的实质是人与客观世界和谐统一的关系。
郑玄注《礼记》中说:“文,犹美,善也。
”“化”在甲骨文中为一正一反的两个人正倒相对,其意为转化、变化。
“文”和“化”的作用在我国最早见于《周易》(《易经》)。
这是一部在我国文化史、思想史上影响特别广泛而深远的古代经典著作。
《四库全书?经部?易类小序》云:“《易》道广大,无所不包。
”它的创作经历了远古时代至春秋战国的漫长过程,有伏羲作八卦和孔子作《易传》之说。
可见《周易》是经过多人、多时的加工编纂而成,看似一部占卦的筮书,实际上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
它通过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八种自然现象的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
提出“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等富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在《周易》的《贲(奔音)卦第二十二》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水文化概念

水文化概念
《水文化概念》
一、水文化的定义
水文化是一种以水为中心的文化理念,重视水资源,将水与人、自然、历史、传统、习俗、文化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文化理念。
水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把握水文化的教育、弘扬水文化的精神、探索水文化的实践并形成水文化的制度是当今我国水利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水文化的内涵
1、爱护水资源:在普及水文化教育中,要加强对水资源的关注,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使公众切实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综合规划。
2、尊重水的传统文化:应进一步认识和调动水的传统文化,尊重水的文化和文化中历史的内涵,以此加强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尊重意识和关注。
3、节约水资源:在文化教育中,强调重视节约水资源的意识,特别要提倡节约及全面合理利用水资源、控制水资源的浪费。
4、预防水污染:让公众了解水的组成,学会及时发现水污染现状,以便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污染,减少对水资源的危害。
三、水文化的发展
水文化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即政府、企业、水用户、社会以及学术机构的作用。
其中,政府作为水文化发展的主导
者是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政府应该积极参与水文化的建设,同时多鼓励企业及水用户参与水文化的推广,开展水文化的宣传活动,并鼓励社会自发行动助力水文化的发展。
水文化建设与水文化的传播路径研究

水文化建设与水文化的传播路径研究一、水文化的内涵水文化是指以水为载体、以水为元素的一种文化形态。
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历史上形成了丰富的水文化遗产,包括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民间传统活动、习俗礼仪等。
中国传统水文化不仅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水乡文化、水上民俗、水上交通等方面,更包含着对水的崇拜、对水的敬畏等心灵层面的体现。
水文化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二、水文化建设水文化建设是指在继承传统水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和发展,推动水文化的再生产和再创造。
水文化建设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包括水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水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水文化教育的普及和推广等。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水文化建设已成为国家文化政策的一部分,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1.水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水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是水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水文化资源包括水乡古镇、水上民俗、水上交通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
保护这些资源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和实施,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加强相关机构和人才的培训,推动水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发展。
2.水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水文化产业是指以水文化为主题,以水为载体的各个产业。
围绕水文化,可以涉及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水上运动等多个领域。
水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需要市场的培育和扶持,需要企业的创新和发展,需要社会的参与和推动。
3.水文化教育的普及和推广水文化教育是指在学校、社区、家庭等各个场所,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向广大民众传播和普及水文化知识。
水文化教育需要注重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推广,注重针对不同对象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注重培养水文化的传人和传承人。
三、水文化的传播路径水文化的传播路径是指水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渠道和方式。
水文化的传播路径有多种形式,包括传统的口头传播、书面传播,也包括现代的网络传播、多媒体传播等。
水文化的传播路径不仅是一个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过程,更是一个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过程。
水文化:人类文化的母本

水文化:人类文化的母本水是生命的起源,人类选择自然的第一步就是逐水而居。
因为,河水规律性的泛滥退潮,使河流两岸的土地丰腴肥沃,为人类的生产生活繁衍栖息提供了最基本的依赖条件和归宿。
走过原始社会,走过农耕时代,走进工业文明,至今,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偎依着一条河流。
水是生命的起源,也是人类文化的源泉,人类创造的所有文明,都离不开水的滋润和哺育。
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无论是古代文化遗址,还是现代文明都市,都离不开水的孕育和滋养。
四大文明古国无一不依傍着河流,因水而生,逐水而变。
古巴比伦文明的发祥地在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古印度文明发源于印度河、恒河流域;古埃及文明是尼罗河的馈赠;而中华民族则是黄河与长江繁衍生息的结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条河流孕育一方文化,一个流域的水资源环境决定或影响着一个流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华夏文明同样也伴随着水的起起落落而生生不息。
黄河与长江不仅是历史朝代更替的轴线,也是中国文化起伏跌宕的摇篮。
水在中国5000年文明史上始终扮演着追根溯源的角色。
历史文化遗留至今最原始的表现形式是神话传说,而各种传说尤以“盘古开天”和“女娲补天”最为著名。
盘古开天辟地,化血液为江河,化灵魂为人类;女娲抟泥为人,化育万物,炼石补天,堵塞洪流。
两个被推崇为人类始祖的神话人物皆与水相伴,中华民族及中华文明与水的渊源由此可窥见一斑。
一切文明皆源于水,水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母本,离开了水文化,其他一切人类文明都失去了依据。
数千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兴衰更替,水文化不仅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同时它还作为一项行为规范,尽最大可能维系着人水和谐。
不同时代、不同时期水文化的不同内涵反映着人类社会对自然生态水环境不同的认识程度。
水,孕育了文化,承传着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背后绵延不绝地流淌着水文化的底蕴。
无论人类走到多远,人类的生命和文明都和水息息相关。
校园文化水文化内涵探析

水文化内涵探析水为万物之源,大自然得奇观美景离不开水,人类得文明进程离不开水,社会文化得发展,多元文化得形成同样离不开水。
而水自身也成为了一种独特得、具有较强旅游吸引力得文化。
水就是人类生活中接触最多、应用最广、须臾不能离开得物质,所以人们对水得感触最多。
亠久旱逢甘霖、春雨贵如油,表达得就是人们对水得渴望:洪水猛兽、水患无情,表达得就是人们对水得憎恶:相濡以沫、鱼水深情,说得就是感情至深;覆水难收、落花流水,则表现岀几多无奈。
A 水就是有形得,因她无处不在;A 水就是无形得,变化万千不可捉摸;4 水就是刚毅得,因可水滴石穿;水就是温柔得,恰如中国古代之贤妻良母2 水就是纯洁得,既可以水为净,也应以水为镜,以水为鉴;水就是浪漫得,载着童子、诗人、画家云游梦幻天国。
必水就是生命得源泉,孕育所有生机,包括人类,而且构成人身之主体2 水博大精深,既用宽阔温暧得胸膛包容人间万象,又用豪迈奔放得气概荡涤世间污浊。
在中国得《辞海》里关于水得词条,仅首字为水者即达4 00多个:中国文学、历史书籍中,关于水、涉及到水得成语、俚语、俗语数不胜数。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确实构成一种文化现象. 金广义水文化:水科学+水文学十水艺术狭义水文化:水文学+水艺术二成语、俗语、典故、传说、音乐、美术、电影、电视……。
在旅游中,特別就是在旅游景观得塑造与景观承载文化得特色分析,水与旅游产品、水与旅游活动、水与游客、水与导游服务、水与导游员等有着密不可分得联系.1、水文化得拓展水文化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隐含了河流文化、湖泊文化、海洋文化、泉文化、桥文化、舟船文化、SPA文化、建筑文化等。
如再与中国人得具体生活特点联系起来,水文化可以进一步引申岀洒文化、茶文化、汤文化、粥文化、龙文化等。
亠宇航员在外太空回眸地球,所瞧到得就是一个颗蓝色星球一一这蓝色就就是地球上得水体•水就是地球得标识•可以说在宇宙中,由蔚蓝色大洋为主体构成得球外观色彩,成为了宇宙之中地球形象识别系统得显性标志。
关于水的文化

水文化是指以水和水事活动为载体人们创造的一切与水有关文化现象的总称,包含了水利文化的全部内容。
是从全社会的视野来看待水和水利的。
我们说中华水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以水为轴心的文化集合体,就是说,中华水文化是客观地存在于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
我们的任务在于把中华文化中各个方面与水有关的文化集中起来,使之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形态,就可以清楚的看出中华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文化的三种境界,水文化与人类的渊源。
在卡西尔(现代西方哲人)看来,在对宇宙的最早的神话学解释中,我们总是可以发现一个原始的人类学与一个原始的宇宙学比肩而立:世界的起源问题与人的起源问题难分难解地交织在一起。
这位被西方学术界公认为本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学者,事实上揭示了一个令人醒目的文化现象:世界与人同源。
水,作为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托,以它天然的联系,似乎从一开始便与人类生活乃至文化历史形成了一种不解之缘。
纵观世界文化源流,是水势滔滔的尼罗河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的消长荣枯明显影响了巴比伦王国的盛衰兴亡,地中海沿岸的自然环境显然造就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摇篮,流淌在东方的两条大河--黄河与长江,则滋润了蕴藉深厚的中原文化和绚烂多姿的楚文化。
水,以其原始宇宙学的精髓内涵已渗入人类文化思想的意识深层。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人类的进化以及对自然的认知,由物质的层面升华到一种精神的境界。
搜寻中国的文化典籍,几乎所有史实文献,都蕴涵着丰富的"水文化"的内容,对"水"的描写、吟诵、歌咏,也一如那些被视为"永恒"的题材,成为世代文人笔下旷古不衰的"文学母题"。
一部中国文学史,倘从"水文化"的角度去审视,说它是渗透着"水"的精髓的人类文化史卷,亦绝非是一种牵强之谈。
《山海经》载"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的故事,民间口传文学所述,远古洪荒,洪水滔天的传说,于今看来虽是一种"神话的感知",但这种"原初层"的原始智力所独具的文化体认,仍可使我们感悟到"水文化"的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与水文化文化与水文化文化,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而又难于把握的概念。
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文化犹如许多细胞构成的一个整体,边缘不整齐、内涵不确定、外延也不确定。
目前,对文化的解释和定义有数百种之多,因此,研究文化的人都要说明所要研究文化概念的基本内涵。
中华水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为了了解水文化概念的基本内涵,我们主要从文化概说、水文化的界定、水文化的基本架构和水文化的主要功能等几个方面来认识。
(一)文化概说在弄清什么是水文化之前先要对什么是文化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文”在甲骨文中就像一个人,正面站着,人的胸口有一个交错的图案,意为人在思考某种事情。
从“文”的象形含义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理解文化的含义。
“文”的上面是一点,代表太阳,代表天;中间是一横,代表地;下面是一个乂(念义),按《辞海》解释,这个字有两种意思:一是有才德的人,二是治理,安定。
如果把这三者结合起来,也可以把文化理解为天、地、人的关系,这里揭示了文化的实质是人与客观世界和谐统一的关系。
郑玄注《礼记》中说:“文,犹美,善也。
”“化”在甲骨文中为一正一反的两个人正倒相对,其意为转化、变化。
“文”和“化”的作用在我国最早见于《周易》(《易经》)。
这是一部在我国文化史、思想史上影响特别广泛而深远的古代经典著作。
《四库全书?经部?易类小序》云:“《易》道广大,无所不包。
”它的创作经历了远古时代至春秋战国的漫长过程,有伏羲作八卦和孔子作《易传》之说。
可见《周易》是经过多人、多时的加工编纂而成,看似一部占卦的筮书,实际上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
它通过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八种自然现象的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
提出“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等富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在《周易》的《贲(奔音)卦第二十二》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意思是,统治者通过观察天象,可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可以用教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
唐代的孔颖达在解释这段话时认为:“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之谓。
”这里的“文”和“化”是分开讲的,主要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上层建筑。
汉代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叫刘向,在他编著的《说苑》一书中最早完整地使用了“文化”这一概念。
刘向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的第四代孙,开始为谏大夫,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设置的掌议言论的官员,主要的责任是就朝政的重大问题向朝廷提出意见和建议。
后因多次获罪,官降至中垒校尉,负责整理皇家收藏的经传诸子诗赋。
《说苑》就是他校书时,“采传记百家之言,掇其正辞美义可为劝诫者”编纂而成的。
是一部劝善惩恶、弘扬教化的书。
全书二十卷,其中《卷十五?指武》中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这里的“文化”是指文德治理,是与军事手段“武功”相应的。
古人对“文化”概念的规定性从汉唐起,一直影响到明清。
因此,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身而至于国家天下,制之为度数,发之为音容,莫非文也。
”即人自身的行为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度,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可见,中国古代的“文化”是指精神层面的东西。
《中国传统文化散论》的作者李士生先生对文化内涵的认识也说明了人与客观世界和谐统一的关系。
他认为,文化是由“人化”和“化人”两个方面构成,“人化”,是人的主体对象化,即按照人的方式改造整个世界,使任何事物都带上人文的性质,文化就成为人类创造的一切成果;“化人”,即以文化人,用全部的创造成果武装人、滋养人、提升人,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现在人们对文化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1999年出版的《辞海》把广义的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把狭义的文化定义为:“精神生产能力和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
”“泛指一般知识”、“文治和教化的总称。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曾对文化下过一个定义,他说:“一定的文化(当做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基本观点。
”(《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64~665页),这里的文化主要指社会意识形态。
“文化”是一个世界性的名词。
在西方,“文化”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义是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
15世纪后,逐渐引申为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
1871年,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的英国人类学家E. B. 泰勒在其名著《原始文化》一书中把文化的含义表述为:“所谓文化或文明,从广义民族学的意义上讲,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乃是包括人类社会中获得的一切知识、信仰、道德、法律、习俗以及社会成员个人获得的各种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性。
”这个概念一直影响着文化研究。
从文化一词的中西方的来源可以看出,文化是一个全世界通用的概念。
说得通俗一些,一般可以把文化理解为是知识、能力、艺术、精神、信仰、财富的统称。
文化是知识。
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成果或结晶,是可以通过语言形式或某种劳动产品的形式进行交流和传递的精神财富。
一个人对客观事物认识得越多就越有知识、越有文化。
一个小孩上了学,能识字、能读书,对中国的文字、语言有了认识,我们就说他有了一定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文化。
文化是一种能力。
能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一般指对事物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
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素质的基础上,在后天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德国哲学家康德把文化定义为:“有理性的实体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能力创造。
”我国清末民初有位著名的水利专家叫王同春(1851—1925,河北邢台人),他没有上过正规学校,15岁参加水利工程施工。
由于在长期的水利工程施工中积累了经验,他可以从黄河的泡沫中推测出河水的涨落,能从田鼠打洞翻出土的干湿程度中推测地下水位的深浅,能利用灯火测量地面的高低,能从观察雨水流向确定渠道的走向。
在开后套渠道中,他主持开挖义和、沙河、丰济、刚目、灶王等五条河,开垦荒地万顷。
由于他精于水利工程施工,因此声名远播。
民国初年,山西雁北地区兴修灌溉渠道,两次请他前去指导。
1914年,时任北洋政府水利局总裁的张謇聘他为水利顾问,参与制定导淮计划。
1925年,冯玉祥将军请他主持后套水利技术工作,他不顾74岁的高龄亲自进行现场查勘,为后套水利建设立下了不朽功勋。
可以说一切从事水事实践活动的人,都有一定的生产能力,正是无数像王同春似的人物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的生产能力才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水文化。
文化是艺术。
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征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等综合心理活动的一种社会意识。
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无疑是一种文化,所有的艺人都属于文化人的范畴。
文化是精神。
精神即意识,是人的内心世界现象。
文化层面的精神主要指思维、意志、情感等有意识的方面,不包括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方面。
精神可以产生巨大的动力。
大家熟知的一首歌叫《团结就是力量》,说团结的精神比铁还硬,比钢还强。
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的生命奇迹和抗震中焕发出的民族精神也说明精神力量的巨大。
文化是信仰。
信仰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支柱,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分,但都是一种文化现象。
前文提到,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把信仰作为文化内涵的重要内容。
信仰的力量也是巨大的,革命烈士夏明翰有首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表现了革命先烈为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而勇敢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文化是财富。
《中国大百科全书》和《新华词典》都把文化定义为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有了知识、有了能力、有了智慧,就能为社会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的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文化的繁荣必然带来经济的发展,灿烂的文化之花必然结出丰硕的经济之果。
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的竞争,也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
软实力在综合国力中有着精神支撑的作用,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谁占据了文化的制高点,谁就能掌握制胜的主动权。
说了这么多文化,那么到底能不能对文化下一个统一而权威的定义呢?至今还没有,今后也很难有。
因为目前对文化的定义有数百种之多,很难说哪一个定义是唯一权威的。
但上述对文化的初步认识是大多数人认可的,可以作为我们提出和研究水文化的基本依据。
(二)水文化的界定如何界定水文化是水文化研究的重要问题。
但对于水文化的界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如果参照《中国大百科全书》《辞海》《新华词典》《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从对一般“文化”的定义中引申出对水文化界定,可以作如下表述:广义的水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以水为载体,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以水为载体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统称。
狭义的水文化是与水有关的各种社会意识,如与水有关的社会政治、哲学思想、科学教育、文学艺术、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法律法规、道德规范、民风习俗、宗教信仰等意识形态。
这个界定内容比较宽泛,除增加了“以水为载体”这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外,其他与一般文化的界定基本一样。
因此,这个界定比较稳妥,较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水文化的特色不够鲜明。
中国的语言文字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越大众化,使用的频率越高,也就越难界定。
比如说文化,比如说幸福,比如说成功等,都很难下一个完全准确、唯一权威的定义,往往是根据不同人的感悟和认识来使用这些概念。
毛泽东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855页)。
因此,对水文化的界定也不要过分追求唯一性、权威性,文化也有多样性。
所以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也对水文化做过不同的界定和描述。
最早是1988年在治淮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对水文化概念最初的理解。
以后在《水文化文稿》一书中说:“水文化是以水为载体创造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以水为轴心的文化集合体。
”还说:“水文化是反映水事活动的社会意识,是对水事活动的理性思考。
”以后笔者还曾用“水文化是水与人类生存、经济社会、治国安邦、生态环境关系的文化”来表述什么是水文化。
无论如何表述水文化的界定,我们应该把握水文化的主旋律。
水文化的主旋律是:一曲颂扬水伟大、水贡献、水精神的高亢赞歌;是一幅描绘人水相亲、人水和谐、人水共荣愿景的美好蓝图;是一部记述人们爱水、治水、护水思想结晶的鸿篇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