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桑实验
简述霍桑试验得出的结论。

简述霍桑试验得出的结论。
一、霍桑实验基本过程1924—1932年,梅奥领导了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即霍桑实验)。
该实验分为四个阶段:①第一阶段,工作场所照明实验。
研究人员希望通过实验得出照明强度对生产率的影响,但实验结果发现,照明强度的变化对生产率几乎没有影响。
②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室实验。
研究发现,监督和指导方式的改善能促使工人改变工作态度并增加产量。
③第三阶段,大规模访谈。
结果发现,影响生产力的最重要因素是工作中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待遇和工作环境。
每个工人的工作效率不仅取决于他们自身的情况,还与其所在小组中的同事有关。
任何一个人的工作效率都受同事们的影响。
④第四阶段,接线板接线工作室实验。
这一阶段有许多重要发现:a.大部分成员都会自行限制产量;b.工人对不同级别的上级持有不同态度;c.成员中存在小派系。
二、霍桑实验主要结论梅奥等人对霍桑实验进行了总结,得出的主要结论是:生产效率不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而且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的影响。
这一点与科学管理的观点截然不同,具体来说,霍桑实验的结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
霍桑实验表明,物质条件的改变,不是劳动生产率提高或降低的决定性原因,甚至计件工资制的刺激对于产量的影响也不及生产集体所形成的一种自然力量大。
因此,梅奥等人创立了“社会人”的假说,即认为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属于某一工作集体并受这一集体影响的。
他们不仅追求金钱收入,而且还要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社会和心理欲望的满足。
②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士气是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协作精神等结合成一体的精神状态)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霍桑实验表明,生产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工作态度的改变,即工作士气的提高。
梅奥等从人是社会人的观点出发,认为“士气”高低取决于安全感、归属感等社会、心理方面的欲望的满足程度。
满足程度越高,“士气”就越高,生产效率也越高。
霍桑实验四个阶段的内容和结论

霍桑实验四个阶段的内容和结论霍桑实验,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有点神秘,但其实它跟我们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息息相关。
说到霍桑实验,咱们得从四个阶段聊起,顺便带大家逛逛这其中的趣事和深意。
1. 实验的背景1.1 霍桑工厂的故事好,首先我们得知道霍桑实验发生在哪儿。
事情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那时候的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工厂里人潮涌动,机器轰鸣。
霍桑工厂就是其中一家,专门生产电器配件。
这儿的工人们工作得可辛苦了,整天忙得不可开交,谁都想知道,怎样才能让工人们更开心、更高效呢?1.2 研究的目的于是,几位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决定进行一系列实验,想探究工作环境、照明、工作时间等因素对工人们表现的影响。
简直是大开脑洞啊,大家都在猜,光线亮一点儿是不是能让工人们干得更带劲?不过,事情的发展却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2. 实验的阶段2.1 第一个阶段:照明实验第一个阶段的实验是关于照明的。
研究团队调高了工厂的照明亮度,结果工人的生产效率果然提高了!大家心里乐开了花,觉得“太好了,这下我们有了个有效的法宝!”可是,接下来他们把亮度调低,没想到,效率居然又提高了!这是什么情况?难道是工人们对“黑暗”有了新的理解?研究人员一脸懵逼,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职业。
2.2 第二个阶段:工作时间接着,他们决定试试工作时间的安排。
于是,实验团队把工作时间缩短,结果工人们反而更努力了!大家可能会想,“这不是省心吗?”其实,工人们可能觉得,时间少了,干活的压力减轻了,自然就能放开手脚,干得更痛快。
真是让人感慨,原来轻松点儿也能让人干得飞起。
2.3 第三个阶段:小组讨论然后,实验的第三阶段来了,研究人员让工人们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结果,大家的参与感和归属感明显提升,效率跟着水涨船高。
这就像是一个大集体,大家在一起取长补短,谁不想在这样的氛围中工作呢?这时候,研究者们突然意识到,光靠环境和时间的改变是不够的,情感和人际关系也很关键。
霍桑实验(ppt版本)

推动企业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实验强调了沟通在管理中的重要性,促使企业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加强内部沟通与协 作,提高工作效率。
促进企业关注员工心理健康
实验发现员工心理状态对生产效率有重要影响,这促使企业开始关注员工心理健康,采 取措施减轻员工心理压力,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归属感。
阶段一:照明实验
总结词
照明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详细描述
实验通过改变照明亮度,观察工人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产效率变化,以探索 照明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适当提高照明亮度可以显著提高 生产效率。
阶段二:福利实验
总结词
福利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详细描述
实验通过改善工人的福利条件,如提供更舒适的工作环境、增加休息时间等,观 察福利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改善福利条件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
和工作质量。
对现代管理的意义
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霍桑实验所揭示的员工需求和行为规律,对现代管理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现代管 理应注重员工的成长和发展,发挥员工的创造力和潜力,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重视组织文化的建设
霍桑实验表明,组织文化对员工的行为和态度有重要影响。现代管理应注重组织文化的建 设,培养员工的价值观和归属感,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阶段三:访谈实验
总结词
访谈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详细描述
实验通过与工人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意见和感受,并尝试解决他们的问题和不满,以探索访谈对生产效率的影 响。实验结果表明,关注和解决员工的问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阶段四:群体实验
霍桑试验的主要内容及其结论

霍桑试验的主要内容及其结论霍桑试验的主要内容及其结论 (1) 车间照明试验。
试验目的是研究照明情况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试验把 12 名女工分成试验组和控制组,研究工作者对两个组的工作情况做了仔细的观察和精确的记录。
开始时,两个组的照明度一样。
以后逐步把试验组的照明度降低。
但试验组同控制组一样,产量都是一直上升的。
由此得出结论: 车间照明只是影响员工产量的因素之一,而且是补台重要的因素; 由于牵涉的因素太多,难以控制,无法测出照明对产量的影响。
(2) 电话继电器装配试验。
试验目的是了解各种工作条件的变动对小组生产效率的影响,以便能够更有效地控制影响工作效率的因素。
他们先后选择了工资报酬、工间休息、每日工作长度、每周工作天数等因素对工作效率影响的试验。
发现无论每个因素变化,产量都是增加的。
认为参加试验的女工产量增长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参加试验的女工,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注意,并形成一种参与试验计划的感觉,因而情绪高昂。
试验的结论: 工作条件、休息时间以至于工资报酬等方面的改1/ 13变,都不是影响劳动生产率的第一位的因素。
最重要的是企业管理当局同工人之间,以及工人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
(3) 访谈计划试验。
试验目的为了解职工对现有管理方式的意见,为改进管理方式提供依据。
试验人员对 2 万名左右的职工进行了访谈,访谈开始了解和研究职工对公司领导、保险计划、升级、工资报酬等方面的意见和态度。
开始自由地谈论起公司和管理人员的事情。
但他们不是按照研究者事先拟好的提问表来回答问题,而是谈些他们认为更重要的问题。
谈话以后,虽然工作条件还没有改变,工资率也维持原状,但心理却觉得各种情况都改善了。
访谈计划试验的结果。
企业管理当局认识到必须对工厂管理人员进行训练,使他们能更好地倾听和了解工人的个人情绪和实际问题。
访谈计划虽然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也有不足之处。
这就是难以反映企业中非正式组织的情况。
试验的结论: 任何一位员工的工作成绩,都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霍桑实验的四个结论

霍桑实验的四个结论
霍桑实验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实验,产生了四个结论:
1. 工人是社会人:传统管理理论认为工人是经济人,只关心物质利益,而霍桑实验认为工人是社会人,工人的工作效率受到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如群体意识、思想感情等。
2. 生产效率主要受职工的工作态度和职工群体内的社会关系的影响:霍桑实验发现,生产效率主要受职工的工作态度和职工群体内的社会关系的影响,而非工作条件(如工资、劳动
时间、工作环境等)的影响。
3. 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实验发现,提高职工的满足度可以增加生产效率,因此,新型的领导能力应该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而非严格的管理和命令。
4. 通过访谈和群体讨论等沟通方式可以发现和解决职工的心理问题,提高生产效率:霍桑实验发现,通过访谈和群体讨论等沟通方式可以发现和解决职工的心理问题,提高生产效率。
这也是管理学上的一个重要发现,表明沟通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和解决管理问题非常重要。
这些结论对于管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为企业管理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霍桑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霍桑实验的过程和结论霍桑实验(Hawthorne Experiments)是由美国西方电气公司(Western Electric)于1927年至1932年间在芝加哥郊区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工厂实验。
实验过程:1. 照明实验:最初的实验旨在分析照明对工人生产效率的影响。
研究人员在工厂中的一个实验室设置了不同亮度的照明,并记录了工人的生产率。
然而,结果显示,无论照明是增加还是减少,工人的生产率都有所提高。
2. 随机组实验:面对照明实验结果的困惑,研究人员决定实施随机组实验。
他们将工人随机分成不同的工作组,并对每个组施加不同的工作条件。
结果发现,无论工作条件如何改变,工人的生产率都有所提高。
3. 广泛关注实验:在这个实验中,研究人员悄悄地选择了一组工人,并对他们进行了一系列改变,包括调整工作时间、提高工资,甚至提供休息时间。
结果表明,无论如何改变工作条件,工人的生产率都有所提高。
结论:通过霍桑实验,研究人员得出了以下结论:1. 社会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实验中发现,工人的工作效率在实验组中总是显著提高,这主要归因于他们意识到自己被特殊对待,并感到受到了重视。
这表明了工作环境、社会关系和团队合作对于工人的工作效率有重要影响。
2. 霍桑效应:霍桑实验也揭示了一种心理现象,即被试者知道自己正在接受实验或正在受到关注时,他们往往更倾向于提高自己的表现。
3. 领导风格的重要性:研究人员还发现,良好的领导风格对提高员工的士气和工作效率非常重要。
领导者的支持和鼓励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动力。
霍桑实验的结论引起了社会科学领域的广泛关注,并对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强调了人际关系和组织文化对于员工的工作效果和职业满意度的重要性。
霍桑试验共分四阶段[欣赏]
![霍桑试验共分四阶段[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3729d1bf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8d.png)
霍桑实验共分四阶段:一、照明实验。
二、福利实验。
三、访谈实验。
四、群体实验。
五、态度实验霍桑试验的结论主要有:1、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即工人除了物质需要外,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因此不能忽视社会和心理因素对工人工作积极性的影响,否定了当时科学管理学派认为金钱是刺激工人积极性的唯一动力的说法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的组织。
企业成员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相互间必然产生共同的感情、态度和倾向、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和惯例,非正式组织独特的感情、规范和倾向,左右着成员的行为。
非正式组织不仅存在而且与正式组织相互依存,对生产率有重大影响3、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梅奥认为提高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工人的满足度,即工人对社会因素、人际关系的满足程度。
如果满足度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协作精神就高,生产率就高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市场营销学的充实、演变和发展,市场营销观念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生产观念:生产导向,生产什麽就卖什麽,如何有效组织生产提高效率,增加产量,降低成本,典型的卖方市场。
2、产品观念:只要产品好,不愁卖不掉,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酒香不怕巷子深”。
3、推销观念:生产什麽就努力推销什麽,加强销售力量,建立销售网点,大力广告宣传。
4、市场观念:市场需要什麽我就生产什麽,营销导向,具有前瞻性。
§4-3 市场营销产品策略企业市场营销是以满足顾客的需要为中心的,而顾客需要的满足是通过向他们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来实现的。
因此,企业如何确定合理的产品组合策略、开发新产品策略和产品的商标及包装策略,以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要,这是产品策略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产品概念1、产品是人们为满足自下而上的需要,通过有目的的生产劳动而创造出来的物质资料,是企业物化劳动转移和活劳动凝结的结果。
2、含义:(1)产品核心:是指提供给顾客满足其某种特定需要的最基本的功能和利益—本质。
霍桑实验

霍桑实验霍桑实验(Hawthorne Studies)霍桑实验简介霍桑实验(Hawthorne Studies)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期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Western Electric Company 设在伊利诺州西塞罗市的霍桑工厂进行的有关职工行为的一系列实验。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要研究企业物质条件与工人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但实验的结果却出人预料,它促使了人际关系学说的产生和行为科学的创建。
霍桑实验主要有以下内容:一是关于车间照明度的实验。
这个阶段的实验是从1924年11月开始,目的是探讨车间照明度的变化对工人生产率的影响。
他们把12名工人分成两个组:“控制组”和“实验组”。
“控制组”的照明度始终不变,“实验组”的照明度和其他条件可以改变。
研究者预先设想,在一定范围内,生产效率会随照明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实验结果表明,不论增加或减少照明强度都可以提高效率(有两个女工甚至在照明降低到与月光差不多时仍能维持生产的高效率。
随后,研究者又试验不同的工资报酬、福利条件、工作与休息的时间比率等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二是关于工作时间与其他工作条件的实验。
这一实验又称电话继电器装配实验(因为这个实验在电话继电器装配车间进行。
实验从1924年底开始,主要是检测工作时间长度和工问休息茶点供应对生产率的影响。
其结果是,不论是工作条件改变的“实验组”还是工作条件不变的“控制组”,其产量都持续上升。
这一结果又使研究人员感到不解。
后来西方电器公司邀请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埃尔顿梅奥Elton Mayo加入。
梅奥具有丰富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知识,他对前两个阶段的实验结果很感兴趣,并且敏锐地指出,工人产量的持续上升主要是因为工人的精神状态发生着变化。
由于参加实验的工人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团体,因而工人生产积极性很高。
这样,就提出了“社会人”的概念。
三是关于访谈计划的实验。
从此开始,实验由梅奥领导的哈佛小组来主持。
实验从1928年9月开始,到1930年结束,共对2万名左右的职工进行了访问交谈,以便了解职工对领导、保险方案、升级提拔、工资报酬方面的意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桑效应的应用
工厂环境。 例如: 装配车间。
设计性/创造性行业。 例如: 绘图员。
教育/服务部门。 例如: 护士。 [编辑]霍桑效应的演算公式 霍桑效应没有具体的定量的计算公式可资利用, 因为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行业的工作条件可能 相差甚远。 然而,Yorkes-Dockson法则却可以 超越所有的行业,它包含有最大化生产力的最 佳动机。 动机不足或者过足都有可能使得生产 力降低。 所以, y = - ax2 + bx + c (y = 生产 力, x = 工作环境属性)。
霍桑实验
霍桑实验是一项以科学管理的逻辑为基础的 实验。从1924年开始到1932年结束,在将近8 年的时间内,前后共进行过两个回合: 第一个回合是从1924年11月至1927年5月,在 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赞助下进行的; 第二个回合是从1927年至1932年,由梅奥主持 进行。
1.照明实验(1924年11月-1927年4月) 2.福利实验 3.访谈实验(1927年冬-1932年)
4.群体实验
霍桑实验共分四阶段
阶段一,车间照明实验——“照明实验”
具体结果是:当实验组照明度增大时,实 验组和控制组都增产;当实验组照明度减弱时, 两组依然都增产,甚至实验组的照明度减至 0.06烛光时,其产量亦无明显下降;直至照明 减至如月光一般、实在看不清时,产量才急剧 降下来。照明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弄明白照明的 强度对生产效率所产生的影响。这项实验前后 共进行了两年半的时间。然而照明实验进行得 并不成功,其结果令人感到迷惑不解,因此有 许多人都退出了实验。
实验结论
1、改变工作条件和劳动效率没有直接关系; 2、提高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是员工情绪,而不是工作条件; 3、关心员工的情感和员工的不满情绪,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霍桑实验结果分析
研究者认为,这种自然形成的非正式组织(群体),它的职能,对内在 于控制其成员的行为,对外则为了保护其成员,使之不受来自管理阶层 的干预。这种非正式的组织一般都存在着自然形成的领袖人物。至于它 形成的原因,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与更大的社会组织相 联系。
霍桑效应的优点
能够清楚地发现员工关心的事项。 如果模型建设适当、准确地话,它所给出的解决生产力的办法具有 长期的、可持续的特点。 对员工工作条件进行持续性衡量评估,有助于管理者指定长期的战 略决策。
相关条目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即罗森塔 尔效应、期待效应。 指在有目的的情境中,个 人对自己(或别人对自己)所预期者,常在自 己以后行为结果中应验。例如,学生甲成绩比 学生乙好,仅仅是因为老师对学生甲的预期如 此。 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 最初是在医学 研究中发现的现象,在对病人进行某一种药物 处理后,病人就报告病情有所好转,但这种药 并不能医治病人的病,原因仅仅是由于病人的 自我暗示,相信这种药能够发挥作用。 此效应 可通过双盲法实验进行观测、研究。
霍桑实验
1
霍桑实验简介?
1、什么是霍桑实验 1924~1932年,以哈佛大学教授G.E.梅奥为首的一批学 者在美国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 实验的总称。 2、霍桑实验是行为心理学的重大突破 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史上最出名的事件之一。这一系列在 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心理学研究 是由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梅奥主持。 3、实验背景 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具有较完善的 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但工人们仍愤愤不平, 生产成绩很不理想。为找出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 研究小组开展实验研究。
霍桑实验最初的研究是探讨一系列控制条件(薪水、车间照明度、 湿度、休息间隔,等)对员工工作表现的影响。研究中意外发现,各种 试验处理对生产效率都有促进作用,甚至当控制条件回归初始状态时, 促进作用仍然存在。这一现象发生在每一名受试验者身上,对于受试验 者整体而言,促进作用的结论亦为真。
很显然,实验假设的各项条件并非是唯一的或决定性的生产效率影 响因素。 对此,乔治· 埃尔顿· 梅奥(George Elton Mayo)以及他的助 手们所做的解释是,受试者对于新的实验处理会产生正向反应,即由于 环境改变(试验者的出现)而改变行为。所以绩效的提高,并非由实验 操控造成。这种效果就是我们所称的“霍桑效应”或“霍索恩效应” (Hawthorne Effect)。
(2)安排工间休息和缩短工作日,可以解除或减轻疲劳;
(3)工间休息可减少工作的单调性; (4)个人计件工资能促进产量的增加。最后得出“改变监督与控制的方 法能改善人际关系,能改进工人的工作态度,促进产量的提高”的结论。
阶段三,大规模的访谈计划——“访谈实验” 既然实验表明管理方式与职工的土气和劳动生产率 有密切的关系,那么就应该了解职工对现有的管理方式 有什么意见,为改进管理方式提供依据。于是梅奥等人 制定了一个征询职工意见的访谈计划,在1928年9月到 1930年5月不到两年的时间内,研究人员与工厂中的两 万名左右的职工进行了访谈。研究人员认识到,工人由 于关心自己个人问题而会影响到工作的效率。所以管理 人员应该了解工人的这些问题,为此,需要对管理人员, 特别是要对基层的管理人员进行训练,使他们成为能够 倾听并理解工人的访谈者,能够重视人的因素,在与工 人相处时更为热情、更为关心他们,这样能够促进人际 关系的改善和职工士气的提高。
阶段四,继电器绕线组的工作室实验——“群体实验”
梅奥等人在这个试验中是选择14名男工人在单独的房间里从事绕线、 焊接和检验工作。对这个班组实行特殊的工人计件工资制度。实验者原 来设想,实行这套奖励办法会使工人更加努力工作,以便得到更多的报 酬。但观察的结果发现,产量只保持在中等水平上,每个工人的日产量 平均都差不多,而且工人并不如实地报告产量。深入的调查发现,这个 班组为了维护他们群体的利益,自发地形成了一些规范。他们约定,谁 也不能干的太多,突出自己;谁也不能干的太少,影响全组的产量,并 且约法三章,不准向管理当局告密,如有人违反这些规定,轻则挖苦谩 骂,重则拳打脚踢。进一步调查发现,工人们之所以维持中等水平的产 量,是担心产量提高,管理当局会改变现行奖励制度,或裁减人员,使 部分工人失业,或者会使干得慢的伙伴受到惩罚。这一试验表明,为了 维护班组内部的团结,可以放弃物质利益的引诱。由此提出“非正式群 体”的概念,认为在正式的组织中存在着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这种 群体有自己的特殊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同时, 加强了内部的协作关系。
阶段二,继电器装配实验——“福利实验”
1927年梅奥接受了邀请,并组织了一批哈佛大学的教授成立了一个 新的研究小组,开始了霍桑的第二阶段的“福利实验”。
“福利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找到更有效地控制影响职工积极性 的因素。梅奥他们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排除了四种假设:
(1)在实验中改进物质条件和工作方法,可导致产量增加;
Hale Waihona Puke 霍桑效应霍桑效应 (Hawthorne Effect)或称霍索恩效应, 起源于1924年至1933年间的一系列实验研究, 其后,从1927年到1932年,乔治· 埃尔顿· 梅奥 (George Elton Mayo)教授持续多年对霍桑实 验结果进行研究、分析。 霍桑一词源于用于实 验的工厂,它是美国西部电气公司坐落在芝加 哥的一间工厂的名称。 实验最开始研究的是工 作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包括外部环境 影响条件(如照明强度、湿度)以及心理影响 因素(如休息间隔、团队压力、工作时间、管 理者的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