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现代汉语的三个平面理论

合集下载

语法的三个平面

语法的三个平面

比较下例句子名词所表示的语义: 比较下例句子名词所表示的语义: 名词所表示的语义
(1) (2) (3) (4) (5) (6)
小王关好了大门。 小王关好了大门。 (“小王”是施事) 小王”是施事) 关好了大门 衣服被他撕破了 被他撕破了。 衣服”是受事) 衣服被他撕破了。 (“衣服”是受事) 鲸鱼是哺乳动物 是哺乳动物。 鲸鱼”是客体) 鲸鱼是哺乳动物。 (“鲸鱼”是客体) 毛笔写大字 钢笔写小字 写大字, 写小字。 毛笔”“钢笔”是工具) ”“钢笔 毛笔写大字,钢笔写小字。(“毛笔”“钢笔”是工具) 图书馆藏有三百万册书 藏有三百万册书。 图书馆”是处所) 图书馆藏有三百万册书。 (“图书馆”是处所) 昨天下了一场暴雨 下了一场暴雨。 昨天”是时间) 昨天下了一场暴雨。 (“昨天”是时间)
句子成分分析法
句子成分分析法,即中心词分析法, 句子成分分析法,即中心词分析法,它规 定组成句子的单位是词(不是短语) 定组成句子的单位是词(不是短语),词 和句子成分相对应, 和句子成分相对应,原则上是一个词充当 一个句子成分。认为一般的句子, 一个句子成分。认为一般的句子,往往具 有主语和谓语两个主要成分, 有主语和谓语两个主要成分,另外还有一 些次要成分。分析的时候, 些次要成分。分析的时候,往往找出主语 和谓语作为句子的主干, 和谓语作为句子的主干,以其他成分作为 枝叶,描述整个句子的结构。 枝叶,描述整个句子的结构。
配价语法的基点是“动词核心论”,即一个句子以 配价语法的基点是“动词核心论” 动词为核心关联其他成分而构成。 动词为核心关联其他成分而构成。 早在1942年 早在1942年,吕叔湘先生就根据汉语语言实际 1942 指出:汉语的叙事句的中心是一个动词, 指出:汉语的叙事句的中心是一个动词,“句子的 重心就在那个动词上,此外凡动作之所由起, 重心就在那个动词上,此外凡动作之所由起,所于 以及所关涉的各方面, 止,以及所关涉的各方面,都是补充这个动词把句 子的意义说明白,都可称为‘补词’ 子的意义说明白,都可称为‘补词’。 朱德熙先生在1978 年发表的《 1978年发表的 朱德熙先生在 1978 年发表的 《“ 的 ” 字结构和判断 中国语文》 句 》 ( 《 中国语文 》 第 1 、 2 期 ) 中 , 用动词配价的 观点分析动词性成分加“ 构成的“ 观点分析动词性成分加 “ 的 ” 构成的 “ 的 ” 字结构 的歧义指数等问题, 的歧义指数等问题 , 引起了许多语法学者对配价语 法进行研究的兴趣。 走的、吃的、写的。 法进行研究的兴趣。(如:走的、吃的、写的。)

三个平面之语用

三个平面之语用

三个平面研究语言之语用篇“三个平面”指的是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

句法平面是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对句法结构进行分析;语义平面是对句子进行语义分析,分析词语与词语所代表的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语用平面则是研究人们怎样运用语词组成句子进行交际,即研究词语与词语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语用平面句子研究中的语用平面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运用语词组成句子进行交际和表达。

因为语用偏重于动态表达,所以相对前两个平面来说,语用平面定论较少,但有些观点相近。

如:一种观点认为语用包括主题——述题、表达重心和焦点、句型和句式变化、省略和倒装、语气和口气等(胡裕树、范晓);另一种观点认为包括话语结构、信息结构、言外之意、语气结构(范开泰);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该从语用形式包括口气、重音等和语用方法包括增添、重复、位移等入手(章一鸣)。

综观以上三家观点,胡裕树、范晓和章一鸣的用语有些接近,都强调口气、重音、语气、语调等,从整体来看,语用涉及的内容是相似的,即强调语言运用要考虑作者使用时所关的句法选择、语气、语调等组成普通句子所必备的因素之外的能影响表达的其他因素成分。

概括如下:1、主题——述题主题是说明的对象,述题一般是跟在主题之后对主题进行说明的部分。

主题直接反映说话人的主要谈论目标或对象,述题是具体的谈论内容。

主题——述题分别关心“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了解主题——述题主要用来理解作者所关心的到底是什么。

如:a.傍晚,凉风从台湾海峡吹来。

(主题是时间“傍晚”)b.厦门的海滩是迷人的。

(主题是地点“厦门的海滩”)c.姑娘从泉边汲水回来了。

(主题是人物“姑娘”)主题并不等于主语,主题与主语可以重合也可以不重合,主题是谈论的对象,主语是发出动作的对象;主题一般出现在句首,主语可以出现在句首,也可以出现在句中;有些特殊的短语如介词短语等可以做主题但不可以做主语。

表达重心表达重心又称“表达重点”,是指句法结构中因表达需要而着重说明的成分。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

三个平面语法理论在进行语法分析和语法研究时既要区分句法、语义、语用三个不同平面,又要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这就是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三个平面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三个平面理论”的建立和完善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1938年,美国符号学家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 Morris)的符号学基础中指出,符号包括三个部分:句法学(syntactics),研究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号与思维反映(客观方面)之间的关系;语用学(pragmatics),研究符号与解释者(主观方面)之间的关系。

1964年,莫里斯指出若把符号学的三种研究应用到语言学上就构成了语言学的三个方面: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

在中国大陆,胡裕树(1981)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本)率先提出“必须区别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语法分析新思路。

80年代中期以后,三个平面理论成为汉语语法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召开了多次学术讨论会,多位学者发表了论著,对三个平面理论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重要文献有:文炼(张斌)、胡附(胡裕树)《句子分析漫谈》(《中国语文》,1982年第1期)。

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新疆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王维贤《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语义结构和语用结构》和《句法分析的三个平面与深层结构》、施关淦《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再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何伟渔《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学说》和《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研究述评》、史锡尧《论语法、语义、语用三结合进行语言研究》、邵敬敏《关于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的理论思考》、沈开木《语法、语义、语用的联系》、徐枢等《三个平面:语法研究的多维视野——黄山语法修辞座谈会发言摘要》、范开泰《语法分析三个平面》、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复旦学报》1994年第5期)。

07第七讲 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07第七讲 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第七讲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一、什么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三个平面,即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

1.1句法平面(即符号与符号)句法平面是指句法结构的平面,语法研究的句法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

句法分析,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进行成分分析,也就是着眼于句子成分的确定和结构方式的判别。

另一方面,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层次关系进行分析,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层次切分。

句子成分分析法句子成分分析法,即中心词分析法,它规定组成句子的单位是词(不是短语),词和句子成分相对应,原则上是一个词充当一个句子成分。

认为一般的句子,往往具有主语和谓语两个主要成分,另外还有一些次要成分。

分析的时候,往往找出主语和谓语作为句子的主干,以其他成分作为枝叶,描述整个句子的结构。

例如:“(年轻)的学生‖[都][在]学习∣(非常有用)的课程。

”学生(主语)‖学习(谓语)∣课程(宾语)年轻的∣(定语)都在∣(状语)有用的∣(定语)非常∣(状语)这种分析法,枝干分明,便于归纳句型。

简单句的句型,就是根据句子成分划分的。

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美国结构主义学派所采用的语言分析法。

例如“张三的哥哥批评了李四的弟弟”这个句子,进行层次分析,词语间的直接关系可图示如下:张三的哥哥批评了李四的弟弟直接直接成分直接成分直接成分这种层次分析把句法结构中词语之间的关系分为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

具有直接关系的成分叫直接成分;间接的是间接成分。

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句法结构的内部关系,所以直接成分也就是内部成分;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外部关系,所以间接成分也就是外部成分。

传统语法学比较重视句子成分分析,而忽视句子的层次分析。

层次分析法忽视了词和熟语作为语言建筑材料的整体作用,往往在意义上破坏了语言结构。

比如:“打破了茶杯”,“茶杯”不是“打”的宾语,又如“走痛了脚”里,“脚” 不是“走”的宾语。

关于汉语语法三个平面理论的思考

关于汉语语法三个平面理论的思考

关于汉语语法三个平面理论的思考
今天,汉语语法三平面理论已经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主要指导思想。

它概述了汉语成
分单元的特点,以及显著的层次结构。

三平面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句法理论,认为句子的结
构由具有不同重要性的三层构成,即:内容平面、句式平面和话语平面。

内容平面主要包括意义层面,是传达有效信息的基本平面。

它描述了汉语句子的主谓
宾结构,主要涉及汉语中词汇之间的依赖关系和从句之间的从属关系。

由于汉语中的变形
比较少,该层结构较为有效,甚至被用来加强某些语句的论证能力。

句式平面涉及语句中的一些形式上的变异,一些形式上的变异在句式上表现为:句子
的顺序变动、词语形式变换、成分替换等。

这种类型的变异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思想,以便
让人们更清楚,更加精准地表达真实的意思。

最后,话语平面是話語文化上的一种表現,是在对话中使用話語特殊性的嘗試。

它强
调句子的互动性:演讲者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描述它的想法和感受,表達句式结构的不通,以及小细节的渲染,将一条句子的本质充满了生活特色。

三平面理论的出现,标志着汉语语法研究的突破,重新审视汉语句子结构的形式,对
汉语表达有了很大的提升。

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汉语三平面结构,才能解决语言中出现的
很多问题,更好地让语言的表达更加自然,表现出语言的精妙之处,增强语言的生命力和
活力。

三个平面分析言语行为

三个平面分析言语行为

三个平面分析言语行为
语法的三个平面指语法的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

汉语语法学中三个平面的语法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

这一'理论拓宽了语法研究的视野,深化了人们对语法问题的认识,为语法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

三个平面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三个平面理论的萌芽
在汉语的语法分析中,明确区分句法、语义、语用,最早见于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具有选择关系的两个实词,依照一定的次序排列在一起,常常能表达某种句法关系。

在这里,必须区别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

“你看我”和“我看你”的含义不同,是由于在“A看B”的格式中代入了不同的词,句法关系并没有改变。

这里的语序改变是语义上的。

“你哥哥来了吗?”和“来了吗,你哥哥?”有不同的色彩,后者是因为说话的人的情绪比较紧张,行为的本身最先浮现在意识里,所以先说出来。

这种语序的差别是语用上的,是为了在交际过程中适应具体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客来了”和“来客了”、“雨下了”和“下雨了”的差别,才属于语法上的。

这里由“名动”(主谓关系)变成“动名”(动宾关系)。

这一论述可以看作三个平面语法观的萌芽。

从这个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语法、语义、语用的区分既是一个方法问题,同时又是语言本体的问题。

最初这种语法、语义、语用的区分还欠精确,并且是仅就语序而言的。

三个平面理论研究内容及理论应用综述

三个平面理论研究内容及理论应用综述

三个平面理论研究内容及理论应用综述三个平面理论是指在心理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常常被使用的一系列理论,包括了沟通平面理论、定位平面理论和社会身份平面理论。

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人际关系、组织行为和社会互动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在下文中,我将对这三个平面理论的研究内容和理论应用进行综述。

沟通平面理论是由心理学家文德尔·索尔特斯(Wendell Samet)于1966年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沟通中往往会在两个或三个平面上进行交流,包括内容平面、语言学平面和生理学平面。

内容平面是指言辞和语言的意义,语言学平面是指词汇和语法结构,而生理学平面则涉及到沟通参与者的非语言行为,比如表情和肢体动作。

这三个平面相互联动,共同构成了人们在日常交流中的语言行为。

沟通平面理论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学、非语言沟通、跨文化沟通等方面。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在不同文化和社交环境中的沟通方式,并且提高人际交流的效果。

该理论的应用广泛,包括教育、管理和跨文化沟通等领域。

定位平面理论是由社会心理学家拉维夫·杰纳尔(Ravi Iyer)于2005年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互动中会根据自己在特定社会群体中的定位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这个定位可以基于个人的社会身份、地理位置、职业角色等多种因素。

定位平面理论主要探讨的是人们如何评估自己在不同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并以此为依据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定位平面理论的研究内容涵盖了社会认同、权力关系、组织行为等方面。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在社会互动中的行为动机和行为选择。

该理论的应用领域包括组织领导、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心理学等。

社会身份平面理论是由社会心理学家亚历山大·塔耶舍利柳克斯(Alexander Haslam)于2001年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人们的社会身份对其行为和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身份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群体中所扮演的角色,包括个人特质、社会角色和群体关系等方面。

三个平面理论

三个平面理论
①主题和述题 ②表达重心和焦点 ③语气 ④口气,口气包括肯定、否定、委婉、迟疑等 ⑤评议性成分,句子中往往有评议性的词语 ⑥句型或句式变化,句式有常式和变式之分
“三个平面”的关系 三个平面”
语法
=
语义 句
语用 法
句法与语义和语用的关系
句法是基础,是杠杆。
通过它来联系语义和语用。具体表现为: (1)语义、语用关系只有通过句法关系才能体现出来。 (2)句法分析不能取代或包含语义、语用分析。也就 是说,它们的关系在逻辑划分中是并列关系,在 句子分析中是互相制约关系。
如通报“某人来了”这个话题,“喂,小张又来 了。”、“喂,你看谁来了”
以“把”字句为例
从语用的角度分析把字句使用的话语环境,把字 句用于表达与目的意义相关的语境中。把字句表 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或某种原因产 生的结果。如: 上课了,把书拿出来! 太冷了,请把窗户关上!
对“把”字句作语义分析
对学生语病、 对学生语病、偏误分析
留学生的语病最主要是搭配不当,这恐怕与我们 在教材和教法中没有充分揭示句法结构内部的语 义关系和词与词的语义搭配规律有关。
焦点
借助语气和语调 ,在对外汉语上的体现,主要是 对语句的韵律教学的研究,包括语句重音、节律 结构等。
《超音段成分的表意功能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的应用》戴晓雪; 《语句重音与口语教学》季秀清
我想起来了,九点我还有个约会。 我想起来了,不然上课要迟到了。
同义结构辨析
同义结构不仅有语义上的差异,它还涉及到语境 ,以及交际双方对话题的共知程度、社交背景以 及双方表达的意向等语用问题。
2. 关于内容补充
“节律形式”、“口气方面的强调、委婉”是否应纳入三个 平面的研究范围?“语法”概念是否需要重新界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谈现代汉语的三个平面理论
语法的三个平面理论是指将汉语语法研究从句法、语法、语用这三个平面展开,这是现代汉语研究基本理论之一,也是我们学习的主要理论之一。

汉语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从胡裕树在《现代汉语》一书里的首度论及到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较为系统的论述再到范晓、张豫峰等人的《语法理论纲要》的全面铺开,实现了由轮廓模糊到面目清晰再到走向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可以说,三个平面理论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发展和形成起来,并为大家普遍接受的一种新型的语法研究理论。

自它诞生以后,就产生强大的生命力,渐渐在中国大地的语法学界“根深叶茂”起来。

正式提出“三个平面”这一名称,并从理论上首次进行全面阐述的当推胡裕树、范晓合写的《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

该文的意义在于:第一,明确提出“如何在语法分析中,特别是汉语语法分析中,全面系统地把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既界限分明地区别开来,又互相兼顾地结合起来”这一新的研究课题。

第二,分别对句法、语义、语用三个不同平面研究的主要任务、对象、范围、方法等作了探讨,并对特别指出:语义平面要通过表层的句法关系,挖掘深层的语义关系;语用平面要在静态分析基础上进行动态分析。

第三,阐述三个平面之间的关系,建立起第一个理解模式:两翼模式,并提出进行研究的几项原则意见。

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汉语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初步形成。

语法研究中的句法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句法分析。

句中词语与词语(符号与符号)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属于句法的。

词语与词语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构成一定的句法结构,对句法结构进行分析,就是句法分析。

句法分析从两方面进行:首先是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进行成分分析,即着眼于句子成分的确定和结构方式的判别。

其次是对句法结构内部的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层次关系进行分析,即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层次切分。

这种层次分析,要求把句法结构中词语之间的关系分为直接关系与间接关系、内部关系与外部关系,也就是要把句法结构的直接成分与间接成分以及内部成分与外部成分区别开来。

无论是研究句法结构的构成方式还是层次切分,都是从结构关系出发的,也就是偏重于形式的。

所谓“凭形态而建立范畴,集范畴而构成体系”,就是句法平面进行语法分析的基本特点。

语法研究中的语义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语义分析。

句中词语与客观事物(符号与内容)之间也有一定关系,这种关系是属于语义的。

人们分析一个句子,通过句法分析,可以找出句中词语在句法结构中分别充当什么成分,可以了解句子的层次结构,可以得出句型。

但析句并不到此为止。

如果不根据句法分析的结果,进一步了解句中的语义关系,即通过句法平面深入到语义平面对句子进行语义分析,那么,还不算完成了析句任务。

语义平面所说的“语义”,不同于词的词汇意义。

词的词汇意义是词所具有的个别意义,是在词典中可以查找到的。

语义平面的“语义”是指词在句法结构中获得的意义,离开了句法结构,一个词孤立起来也就不存在这种语义。

孤立的“张三”和“李四”,究竟是施事还是受事是没法说的,只有当它们与动词发生了关系、处在一定的句法结构中,才能知道。

语法研究中的语用平面,是指对句子进行语用分析。

句中词语与使用者(符号与人)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属于语用的。

研究语用,也就是研究人怎样运用词语组成句子相互间进行交际。

语法分析中的句法分析与语义分析都只是停留在对语法进行静态的分析或描写。

而语用偏重于讲表达的,所以是一种动态的分析。

例1中,“我”是主题,“读过《红楼梦》”是评论;
例2中,“《红楼梦》”是主题,“我读过”是评论。

作为主题,它表示和强调旧信息。

例1的主题,目的是强调旧信息“我”;例2的主题,
目的是强调旧信息“《红楼梦》”。

虽然两句都是主谓句,用的是同一些词语,语义结果也相同,但是,从表达上看,是不等价的。

由此可见,语法分析如果单讲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也还是不完善的,也还没有完成析句任务。

只有在句法分析、语义分析的同时,同步地进行语用分析,才算最后达到了语法分析的目的。

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理论,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多角度、多观点地观察和分析语句的构成情况,揭示了语句结构要素的多元性本质,使汉语语法分析在形式和意义相结合、静态描写和功能解释相联系方面大大前进了一步,也使现代汉语研究更加成熟了一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