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散文研究汇编

合集下载

古代散文发展脉络

古代散文发展脉络
如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
晚明
小品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徐渭、钟惺、谭元春
成就最高 张岱 《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西湖七月半》
《湖心亭看雪》《柳敬亭说书》
明末清初
爱国主义思想 顾炎武、归庄《送顾宁人北游序》、屈大均、侯方域《李姬传》、
魏禧《大铁锤传》、夏完淳《狱中上母书》、全祖望《梅花岭记》
李梦阳《禹庙碑》《梅山先生墓志铭》;李攀龙《太华山记》;宗臣《报刘一丈书》 前后七子间有“唐宋派”
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寒花葬志》
明代晚期
以袁宏道为首的“公安派”提岀“性灵说”,真实反映人的个性化情感与欲望
以钟惺、谭元春为首的“竟陵派”的主张和其相似,
形成了个人化、生活化与写实求真的创作特征。
康熙、乾隆
年间
方苞开创“桐城派”,刘大櫆、姚鼐继承
方苞讲“义法”;刘大櫆讲“神”、“气”、“音节”;姚鼐讲“义理”、“考据”、“文章”
方苞《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
姚鼐《登泰山记》
清代中期
袁枚、郑燮、沈复 以才运笔抒发性灵
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
魏代
散文 清峻通脱。曹植不受陈规约束,说话直截了当
曹丕《与吴质书》曹植《与杨德祖书》语言婉转感情真挚
传》
东晋初年
王羲之疏爽自然情味隽永《兰亭集序》
东晋末年
陶渊明《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北朝
郦道元《水经注》
《登徒子好色赋》
西汉 司马相如《子虚赋》 《上林赋》;
杨雄《甘泉》《河东》《长杨》《羽猎》;
枚乘《七发》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
东汉 辞赋中岀现新题材,即“京都赋”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课件)1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课件)1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先秦散文
卜辞→ 《尚书》→
(殷商) (商周记言 史料汇编)
诸子散文
(寓理于形)
历史散文
(记言记事)
儒家 《论语》《孟子》
《荀子》
墨家 《墨子》

道家 《老子》 《庄子》

法家 《韩非子》
散 应用阶段

孔子 《春秋》
左丘明 《左传》
不定 《国语》
刘向编 《战国策》
北宋古文运动
宋代散文平易自然,流畅婉转, 比唐文更宜于说理、叙事和抒情, 更实用。唐文奇特,结构上纵横开合, 波澜起伏,词语上也追求新奇;宋 文从容,曲折舒缓,不露锋芒,语言
明白如话。
欧阳修是宋代散文 文风的创立者,他提倡 学习韩文,但不是机械 模仿。他取韩文文从字 顺的一面,舍其奇险的 一面。
中 柳 《捕蛇 取材极具匠心。 唐 宗 者说》
传 记

《段太 尉逸事
取自真人真事, 描写生动,剪裁

状》 精当。
中唐 传记 文
《童
谴责中唐南方地
区寄 取材极具 区贩卖人口、抢 传》 匠心。 掠儿童的恶习。


观察精细,
中唐 山水 游记

《永 词语精确, 借山水之乐派遣
州八 记》
描写生动。 把写景抒情 融为一体。
清代散文
魏禧
清 初
顾炎武
民族矛盾尖锐,爱
魏禧
国主义思想在诗文中有突 出表现。
《大铁 椎传》
主张上 方苞
康 乾 年 间
溯唐宋八大家 《狱中
桐 城 派
方苞 姚鼐 刘大櫆
乃至秦汉散文, 内容上鼓吹封 建正统,形式

先秦历史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国语》
• 《国语》叙事、记言特点: • 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飨宴、辩诘、应对
之辞。其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 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 而富于形象性。 • 记言多于记事,虽也有对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叙 述,但不及《左传》普遍、完整。许多事件的前 因后果及经过都是一笔带过,而把重点放在大段 的议论文字上。 • 《国语》也有情节生动曲折,极富戏剧性的叙事 。 《晋语》前四卷晋献公诸子争位故事。
先秦历史散文-《战国策》
• 成书过程:
• 国别史。凡三十三卷,杂记东周、西周、 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 中山诸国军政大事。上接春秋,下迄秦并 六国。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 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 作者并非一人,多是战国后期纵横家,也 可能有若干篇是秦汉间人所作,由西汉刘 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先秦历史散文-《战国策》
• 《战国策》的思想特点 : • 重士的思想。 • 崇实尚利的观念。 • 重“权藉”、尚“时势”的思想。 • 《战国策》思想价值在于反映了战国时代“士”
阶层的崛起,“士贵耳,王者不贵”的声音, 反映出士人精神的张扬。大量描写策士奔走于 诸侯之间,纵横捭阖,令“所在国重,所去国 轻”的重要作用和社会地位,可以说是一部士 阶层,尤其是策士阶层行迹的生动写照。
先秦历史散文-《战国策》
•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 宏富辩丽的文风 。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 “辩丽
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 • 生动、形象的语言。辞令词藻富丽,准确传神,
句式错综变化。文中常常用铺陈、排比及夸张、 比喻等手法,造成淋漓酣畅的气势和铿锵有力的 节奏。寓言故事、佚闻掌故 。 • 叙事写人的高度成就。一系列“士”的形象 。不 惜脱离史实,以虚构和想象进行文学性描写。 《战国策》中,不是史实,出于虚构依托的内容 颇多。 苏秦夜读,引锥自刺及慨叹之语。

先秦时期历史散文归纳

先秦时期历史散文归纳

先秦时期历史散文绪论❖先秦时期的散文,基本上是哲学、政治、伦理、历史方面的论说文和记叙文。

❖一、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是先秦散文的萌芽❖卜辞,记事简单,大多是零散的句子,只是记事散文的萌芽。

❖铜器铭文,也称金文,大都直陈其事,很少修饰,内容也有局限性,有不少颂扬求福的套语,因此其文学价值一般不高二《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是一部官方历史文献集。

❖《尚书》即“上古帝王之书”。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都是用语录体写的官方文告,大部分是号令。

❖卜辞与《周易》是巫官之作,记录的是对神的祈祷与所谓神的启示;❖《尚书》是史官之作,记录的是王公的言辞与政令。

❖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在历史上很有影响❖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其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如《盘庚》3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全文中心突出,比喻生动,富于感情色彩,从中可见盘庚的胸怀、胆略与神情。

❖再如《周书》中的《无逸》、《顾命》等篇❖《尚书》以记言为主,文风古朴,被韩愈称之为“佶屈聱牙”,但它已初步形成我国散文洗炼精审、言简意赅的特点。

❖《尚书》之后,散文分别向着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和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两方面发展。

❖三先秦历史散文兴盛的原因❖ 1 传说古时王者设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大事记于策,小事记于简。

❖ 2 “诸侯建邦,各有国史”。

❖ 3 统治者重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借鉴,这是历史散文兴盛的政治原因。

❖4“私学”的出现、士阶层的发展、百家争鸣的局面、社会制度的变革等促进了散文的兴盛四重要史书简述1 《春秋》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来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

《春秋》主要记录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大事。

春秋笔法:原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思想倾向的写作方法。

中国古代第一部兼记叙和论述的散文集

中国古代第一部兼记叙和论述的散文集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旧传《国 语》与《左传》均为春秋时左丘明作,其实 《国语》主要来源于各国史官的记述,并非出 于一人、一时、一地。它大约在战国初年或稍 后,由熟悉历史掌故的人,将各国史料排比润 色,编纂成书。
2021/4/9
6
为什么称为《国语》?
《国语》分别记载周王朝及诸侯各国的 史事,而以记言为主,故名为《国语》 《尚书》多载训诫之文 《春秋》多寓褒贬之言 《左传》多叙列国之事 《国语》则多记教诲之语
中国古代第一部兼记叙和论述的散文集
《尚书》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古奥艰涩,佶屈聱牙。
2021/4/9
1
古代散文第一次蓬勃发展的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无私人之学,亦 无私家著述。 春秋时代,礼崩乐坏,王官之学散入民 间。于是私人之学兴起,私家著述亦相 继出现,散文因此得到了飞跃发展。
2021/4/9
7
《左传》 典美博奥、委婉含蓄
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 原名《左氏春秋》 汉儒始称之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长于叙事,简洁生动,工巧严谨 《郑伯克段于鄢》 《宫之奇谏假道》 《烛之武退秦师》
2021/4/9
8
《左传》特别善于描写战争
春秋战国之际,兼并战争频繁。作者身当战乱之世, 耳濡目染,习于战事,了解并善于描述战争。 秦晋韩之战(僖公十五年) 宋楚泓之战(僖公二十二年) 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七年) 秦晋殽之战(僖公三十二、三 十三年) 不局限于正面的战斗场面描写,而能着眼于战争的前 后左右;重在描述战争的来龙去脉和胜败的内外因素, 以历史家的卓越识见,揭示其前因后果、经验教训。
2021/4/9
15
先秦诸子之文
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论语》 讲究逻辑、质而不文的《墨子》 韵散结合,“五千精妙”的 《老子》 “汪洋辟阖,仪态万方” 的《庄子》 至精至密、气盛辞壮的《孟子》 博大精深、严谨淳厚的《荀子》 集大成的法家著作《韩非子》 “瑰玮宏博”的杂家之书《吕氏春秋》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课件)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课件)

对后 世有 深远 影响
《荀子
先秦 《 荀子 咏礼 朴实深
先 诸子 荀 (况 篇 秦 散文 子》 ) 》
厚,说 对后 理透彻, 世有 取辟精 深远
关键索
年代 派系 书名 作者 代表文章 特色


《 先秦 韩
对后 严峻销 世有
秦 诸子 非 韩 《初见 刻,深 极大
散文 子》 非 秦第一》挟隐微 影响

则录、论、战子。文勃 作叙事文不时国
为,墨语道国散先著发春是的功,少代古
本 人 的 著 作 。
《 庄 子 》 《 荀 子 》 《 韩
翟 、 孟 轲 的 弟 子 对 其 师
》 《 墨 子 》 《 孟 子 》 等
、 法 等 学 派 的 文 章 ,
策 》 等 历 史 著 作 ; 后 者
文 。 前 者 包 括 《 左 传 》
寓理于形和语言艺术方面都是 后世良好的先导。
汉代散文
政论文 :贾谊、晁错
史传文 :司马迁、班固
汉赋 :司马相如 、扬雄、枚乘、班固、 张衡等 《史记》作者司马迁创造的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 在汉以后一 直是历代王朝正史所沿用的体制。
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汉书》的体制虽承袭《史记》,但它是中国第一部 断代史,记载了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至王莽四年(公 元23)共 229年的断代历史。


代表
代 派系 名 作者 性文 章
先 秦
先秦 《 待考究,《周
史传 国
一般认 为是左
语》
文 语》 丘明 三卷
《 待考
先 秦
先秦
战 国
史传 策》

究, 由西 汉刘 向校 订和 编订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3. 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之交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春秋战国之交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学 术流派纷纷著书立说,争论不休,形成百家 术流派纷纷著书立说,争论不休, 争鸣的局面。 争鸣的局面。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思想家 的著作,促进了说理散文的发展, 的著作,促进了说理散文的发展,产生了诸 子散文。这些思想家有儒家、墨家、道家、 子散文。这些思想家有儒家、墨家、道家、 法家等。 法家等。记载他们言论的书流传到现在的有 论语》 孟子》 墨子》 庄子》 《论语》、《孟子》、《墨子》、《庄子》、 韩非子》 《韩非子》等。
(四)唐宋时期
中唐韩愈、柳宗元领导了古文运动, 中唐韩愈、柳宗元领导了古文运动,“文起八 代之衰” 北宋时,欧阳修力倡古文, 代之衰”。北宋时,欧阳修力倡古文,苏氏父 子等人互相应和,古文日渐占领文坛。 子等人互相应和,古文日渐占领文坛。 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与唐代韩愈、 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与唐代韩愈、 柳宗元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柳宗元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北宋的历史文学家司马光编有一部历史巨著 资治通鉴》 它除具有史学价值外, 《资治通鉴》,它除具有史学价值外,还非常 具有文学价值。 具有文学价值。
2. 历史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为中国的历史文学奠定了基 础,对后世历史家和古文家都产生了极为 深远的影响。 深远的影响。 殷商时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记史的散文。 殷商时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记史的散文。 到了周朝, 到了周朝,各诸侯国的史官进一步以朴素 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记录了列国间的史实, 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记录了列国间的史实, 春秋》 以后,随着时代的需求, 如《春秋》。以后,随着时代的需求,产 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 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左 国语》 战国策》等历史著作。 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

《先秦历史散文研究》作业参考答案

《先秦历史散文研究》作业参考答案

《先秦历史散文研究》作业参考答案一. 填空1. 尚书2. 编年体3. 老子4. 刘向5. 墨子6. 苏秦7. 语录体8. 左传9. 战国策 10. 无待(或绝对自由) 11. 农 12. 左氏春秋13. 韩非子 14. 荀子 15. 言 16. 孟子17. 尚书、盘庚 18. 庄子·养生主 19. 寓言 20. 行人21. 商书 22. 民本 23.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24. 韩非子·难一二. 名词解释1. 《尚书》:《尚书》即上古之书,是我国古代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散文集。

《尚书》以记言为主,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作品已经初具散文形式。

《尚书》有今古文两种。

主要内容包括上古的统治意识、施政经验、神权政治观等。

2. 《道德经》:《道德经》即《老子》,相传为道家创始人老子所作,共五千余言,主要宣扬道家思想。

《老子》分为八十一章,称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所以《老子》又名《道德经》。

3. 百家争鸣:战国时代,王权衰落,诸侯争雄,政局动荡使不同的学术得以自由发展。

为得到人才,各国统治者以优厚的待遇招揽游士,鼓励不同学派自由言论,相互论辨,造成空前繁荣的学术现象,史称百家争鸣。

4. 《春秋》三传:《春秋》三传指《公羊传》、《彀梁传》和《左传》,旧说认为三传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故称《春秋》三传。

其实《左传》是一部独立叙事体著作,而另外二传以阐发《春秋》的微言大义为主。

5. 九流十家:九流十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

西汉刘歆《七略》中的《诸子略》,把先秦和汉初诸子思想分为十家,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并分别指出其思想渊源。

十家中除去小说家称为九流。

6. 《逍遥游》:《逍遥游》是最能体现《庄子》散文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名篇之一。

文章汪洋恣肆,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大量运用寓言、比喻进行说理。

文章主旨是宣扬“至人无己,圣人无动,神人无名”的一种“无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住” “工具”和“美文”
散文的真实精神在于真实。抒情要真挚动人而又不弄玄虚;叙事不容虚构 而又要有文采,有神韵。可是有一些人往往是为了消遣而读书。文学作品真实 与否在所不计。即使是胡编乱侃,只要情节动人,能触动他们灵魂深处的某一 个并不高明的部位,使他们能够得到一点也并不高明的快感,不用费脑筋,而 又能获得他们认为的精神享受,在工作之余,在飞机上,在火车中,一卷在手, 其乐融融,阅毕丢掉,四大皆空。
(二)文体概念的发展
2. 魏晋唐宋:“散文”相对“骈文”讲,也是广义的,指那些单行散句, 不拘对偶、声律的语文体,即唐宋以后所称的“古文”; 3. 明清:与诗歌、骈文、小说、戏曲及实用文相对;已经具备了现代 “散文”的概念。
1. 先秦两汉:“散文”相对于“韵文”讲,是广义的,泛指一切无韵的文字;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 · 概说
(一)词语概念的发展
1. 若乃云锦散文于沙汭之际,绫罗被光于螺蚌之节。繁采扬华,万色隐鲜。 (西晋木华《海赋》)
2. 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 。(《文心雕龙·明诗》)
3. 此经梵书,并是偈颂。先之译者,多作 散文。( 唐代宗李豫《大乘密严经 序》)
4. 山谷诗骚妙天下,而散文颇觉琐碎局促。(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散文是老年,小说是中年,诗歌是青少年。
散文试人真诚,小说试人才智,诗歌试人激情。 散文真善美,小说善真美,诗歌美善真。 (《散文梦》)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 · 概说
人生华妙,世象纷披,缪斯女神用诗展示锦心绣口,咏叹讽颂; 用小说铺叙悲欢奇,衣冠优孟,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诸种 身眼手法,别具风韵,各有千秋。而远精微,无所不窥,无所不 亲的,却是散文这一族。 散文显示宇宙广袤悠邈,造物神秘,人工的瑰丽,空间无边无际, 时间无始无终无穷。散文也反映心灵世界辽阔深邃,可以注视当 今,回眸过往,放眼未来。可以抒狂想,叙欣悦,寄幽情。歌之, 颂之,责之,笞之,哀之,哭之,手之舞之,足之蹈鸟共笑啼。 (《妙哉散文》)
(三)散文与诗歌、小说、戏曲有什么区别呢?
散文像一阵风掠过心田;小说像一场透雨;诗歌像电闪雷鸣。还可以再 打比方: 散文是夜曲,小说是交响曲,诗歌是交响序曲。 散文是散步,小说是说话,诗歌是说梦。 散文是记挂,小说是记述,诗歌是畅想。 散文是生老病死生离死别,小说是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诗歌类乎性 冲动。 散文:哀命运之多艰,小说:苦难的历程,诗歌:疯狂的季节。
(三)将古代文体纳入现代分类之中
1、记叙性散文:(1)记人类,传记、行状、碑志、杂记,(2)叙事类,史 书历史散文、一般叙事散文,(3)写景类,纯记游者、借景述理者;(4)状 物类,客观介绍者、借物抒情者和托物明理者;2、说理性散文:论、说、辩、 原、解、释等;3、实用性散文:(1)公文,诏令、奏议等(2)日常实用文, 书信、赠序、序跋、哀祭 。
1、散文被“歧视”
自从有了文学史以来,散文就好像是受到了歧视。一般人评论起文学类别 来,也往往只谈诗歌、小说、戏剧这“老三样”。即使谈到散文,也令人有 “敬陪末”之感。……一般讲到散文的应用,不外乎抒情与叙事两端。抒情接 近诗歌,而叙事则邻近小说。散文于是就成了动物中的蝙蝠,亦鸟亦兽,非鸟 非兽。在文学大家庭中,仿佛成了童养媳,难乎其为文矣。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 · 概说
3、散文的内涵和作用 都比诗歌、小说和戏曲丰富而且重要
一个民族的散文发展史差不多就是一部民族的思惟 方式史,一部民族的文化性格史和审美性格史。 人类表达思想最有力、最广泛的工具,就文学体裁来 说,散文也是包容最广,而且变化最大的一种。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 · 概说 (二) 学习古代散文两个“困惑”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 · 概说 (四) 如何学习古代散文
1、切实把握古代散文的概念、特点、演变
2、牢牢掌握学习和研究的具体方法 我的研究方法很笨,常是拿来作品反复诵读、揣摩、体味, 然后作注作译作评。虽不如退之“沈浸醲郁,含英咀华”之 精,却也深知元亮“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之乐。 〖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 · 概说 二、中国古代散文的概念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 · 概说
(三) 古代散文“难”
“艺术莫难于古文”
苟无其材,虽务学不可强而能也;苟无其学,虽有材不能 骤而达也;有其材,有其学,而非其人,犹不能以有立焉。 古文之传,与诗赋异道:魏晋以后奸佥污邪之人,而诗赋 为众所称者有矣,以彼瞑瞒于声色之中,而曲得其情状,亦所 谓诚而形者也,故言之工而为流俗所不弃。若古文则本经术而 依于事物之理,非中有所得不可以为伪,故自刘歆承父之学, 议礼稽经而外,未闻奸佥污邪之人,而古文为世所传述者。
无韵律、格律;不虚构人物、情节。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 · 概说 三、中国古代散文的类型
(一)基本上采用姚曾文体分类方法和名称
著述门(论著、词赋、序跋)、告语门(诏令、奏议、书牍、哀祭)、 记载门(传志、叙记、典志、杂记)
(二)基本上采用现代概念,不把古代文体硬行纳入
1、按文本:散体散文、骈体散文、赋体散文、笔记体散文、语录体散文; 2、按传播对象:泛传散文和特传散文两大类:(1)泛传文:议论性散文、 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杂文、寓言;(2)特传文:上传,上书、疏、 表、议、封事、对等;下传,诏令、敕、教、檄等;平传,书信、赠序、墓 碑;反传,箴铭中之自警者;传神灵,吊文、哀、诔等。
中国古代散文



主 讲?
中国古代散文研究 · 概说
一、为什么要学习中国古代散文
(一) 学习古代散文很重要
1、古代散文是学习古代文学的起点
治古代文学应从治古文入手!
2、古代散文是学习古代文学的主体
唐代而言:散文的数量是诗歌和小说的2/3。唐诗(清曹寅、彭定求等奉 敕编纂《全唐诗》900卷、日本上毛河世宁(即市河宽斋)《全唐诗逸》3卷、 王重民辑《补全唐诗》、《敦煌唐人诗集残卷》2卷,孙望《全唐诗补逸》20 卷、童养年《全唐诗续补遗》21卷、陈尚君《全唐诗补编》60卷)有3200家共 1006卷、53200首诗、600万字,唐代小说(李时人《全唐五代小说》)125卷、 2114篇、214.6万字,而唐代散文(周绍良《全唐文新编》)有5073家、1000 卷、34742篇、2002万字。如果论质量和成就,韩柳散文不亚于李杜诗歌,晚 唐小品文不亚于唐传奇。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