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通史》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详细版)

中国新闻事业史笔记(详细版)

中新史笔记(框架+考点版)(参考《中国新闻事业史》丁淦林、《中国新闻通史》刘家林)(加灰底的条目为考过的真题)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露布:又称露报。

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在战国时期就有“露布”,是进行宣传鼓动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方式。

指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大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

古时战场上士兵快马加鞭,高举露布,一路传递捷报,可以说是古代报纸产生以前,时效性、公开性最强的传播媒介。

2.“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3.邸报:又名进奏院状报、朝报、邸状等,是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

指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

它发源于唐朝的进奏院状报,在宋代开始被称为“邸报”,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至明代,内容更为丰富,还有农事、天象、灾害报道和社会新闻。

邸报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和军事战报。

邸报的特征:①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②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③发行与传递不同于现代报纸,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

4.进奏院状:是我国唐朝由进奏官不定期从都城向地方藩镇传发的、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报纸,是官报的雏形。

它的内容主要涉及皇帝活动、诏旨、官吏任免、臣僚章奏和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读者主要是各地的藩镇和诸道长官,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

其特点是不定期、无报头。

5.“敦煌进奏院状”:现存最古老的报纸,发行于公元887年,是唐僖宗时期,由驻京的归义军进奏院发回给归义军节度使的进奏院状。

内容是进奏官员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的性质,区别于传统的官文书,且具有“新闻信”的性质。

中国新闻史读书笔记

中国新闻史读书笔记

中国新闻史读书笔记第一篇:中国新闻史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之《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史》《中国国际新闻传播史》是由童之侠教授所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一本21世纪新闻传播学基础教材。

作者写作的背景是在中国新闻事业史的著作近年来已经出版了不少,但是对国际新闻传播史方面的研究却是相当较少。

而本书的编写和出版正是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在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前人们积累了有关新闻思想、观点等方面的丰富的思想资料,它与不同阶级的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部新闻史是一部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史,也是一部新闻传播思想发展史。

这本书对国家新闻传播史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研究和探究,着重论述国际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将学生性、思想性、可读性有机地融为一体。

本书首先论述了新闻与国际新闻传播的概括和基本特点,然后分别论述了中国报刊、通讯、广播、电视、网络等方面国际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和特点。

本书阐述了国际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国际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目前的状态和特征,最后还总结了国际新闻传播的策略与技巧。

本书采用史论结合、夹叙夹议的笔法,综述中国国际新闻传播的历史。

本书注重深入浅出,将学术性、思想性和可读性有机地融为一体。

作者在本书的前两章着重对一些新闻方面的基础性概念做了详细的介绍,比如:什么是新闻,新闻的基本特性,什么是传播,什么是新闻价值,什么是国际新闻价值……我觉得,这样的写作方法是很好的,把涉及到的一些新闻知识都告诉了读者,让读者对“新闻”这个名词有了系统的了解,也为接下来作者写国际新闻传播史作了很好的铺垫。

在第三章里,作者转笔,介绍中国国际新闻传播的发展:作者首先回顾中国历史,简述中国历史进程,进而转笔介绍中国古代、近现代的新闻传播。

“新闻”一词诞生于唐代,而民间小报则产生于宋代。

近现代,1919年的五四运动爆发后,全国各地考生出现大量的新报刊。

而正是在五四期间,中国国际新闻开始发展。

新闻事业史读后感

新闻事业史读后感

《中国新闻传播史》读后感康宗耀100303010从图书馆借来方汉奇老师主编的《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找了好久也没找到最新版,只好借来这本。

于是花了点时间翻了翻,可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所以只能看个大概。

从这本书中看来,中国古代的传播活动由来已久。

远古的口头传播只刚刚开了个头,作为辅助手段的媒介随即出现了,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古人奇思妙想中诞下的传播手段很快便为他们所逐一实践。

似乎是中国历史过于悠久的缘故,当人们还在西方新闻报业发展异常繁荣的年代里徜徉时,它最初的发端却总能在古老的中国展露痕迹。

公元前490年在马拉松海边发生的希波战争中雅典人获得反侵略胜利,当那个传递消息的士兵裴里庇第斯还在朝向雅典城的路上辛苦奔跑时,中国的那位周幽王早在两百多年前就已经上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好戏。

显然,在这其中,作为传播过程中信息的重要载体,媒介的出现和发展无疑极大地提高了传播活动的效率。

这种发展并未因为时间的流逝而中断,相反,却因为文字的出现和普及而使得传播手段变得更为便捷。

从两汉开始,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而此时造纸术的发明,给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此后一直延续至今的重要载体。

书中称纸张的流行始于魏晋,“竹帛废而纸大行,当在魏晋间矣”,可见即便新兴的媒介即便要在传播活动中完全取代传统媒介,也势必需要经历一个不短的历史时间。

这点可以为我们现在的网络时代信息传播中有关网络媒体取代纸质媒体的讨论提供借鉴。

走过尚有存疑的两汉魏晋传播史,我们很快来到唐朝。

目前业界所公认的中国报纸的诞生时间即在此时。

唐朝比较出名的两种报纸即“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当然这两类都属于官方的传播活动范围,非官方的传播形式,则不能不提名满天下、誉载九州的唐诗了。

大概也从此时开始,信息的传播开始大量地出现于文学作品之中。

宋元明清时代,报纸的发行和信息的流布变和越来越严格和规范了起来。

中国新闻传播史读后感

中国新闻传播史读后感

中国新闻传播史读后感读完中国新闻传播史,就像跟着新闻业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进行了一场超酷的时空旅行。

最开始,我就像个好奇宝宝似的,看着古代那些简陋却充满智慧的传播方式。

那时候没有互联网,没有报纸,消息靠人们口口相传,或者是官方的文书来传递一些大事。

感觉就像一群古人围坐在一起,一个人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着远方发生的故事,这个画面还挺有趣的。

像烽火台,那简直就是古代的“紧急新闻播报台”啊,看到烽火燃起,大家就知道有大事发生了,不过这烽火传的消息也太单一了,不是敌人来了就是有紧急军情。

然后呢,随着社会慢慢发展,邸报出现了。

这就有点像早期的报纸雏形啦。

不过邸报基本上都是官方的消息,而且内容嘛,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普通老百姓可能只能通过一些小道消息来拼凑完整的社会面貌。

我就想啊,那时候的人要是想知道点八卦或者真实的民间情况,得多费劲啊。

到了民国时期,新闻界更是百花齐放又乱象丛生。

一方面,各种思想、各种政治势力都在报纸上发声,你能看到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就像一群武林高手过招,刀光剑影之间是思想的火花四溅。

但另一方面,军阀和反动势力又对新闻进行残酷的打压。

那些勇敢的记者们,真是在刀尖上跳舞,为了报道真相,为了正义,不怕坐牢,不怕被封杀。

他们就像黑暗中的灯塔,虽然随时可能被扑灭,但只要还亮着,就能给人希望。

新中国成立后的新闻业,就像是一艘找到了方向的大船,开始稳步前行。

新闻成为了人民的喉舌,反映人民的生活,宣传国家的政策。

从黑白的报纸到现在色彩斑斓、内容丰富多样的各种媒体形式,新闻传播越来越贴近老百姓的生活。

现在我们随便拿出手机,就能看到世界各地的新闻,和古代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读完这本书,我特别感慨新闻传播的力量。

它就像一个无形的大手,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而且它也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每个时代的模样,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

我感觉自己对中国的历史、社会的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因为新闻就贯穿在这历史的长河之中,它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推动者。

中国新闻史笔记

中国新闻史笔记
2、私塾、书院等教育场所对读书人的思想灌输
• 内容形式(非此即彼),长时间 • 三千字,四书五经(不需要自己的思想)
3、科举考试制度对读书人的思想控制
• 士农工商(需为古代封建专制的意识形态)
4、社会舆论对个体的压力
• 跃出框架将受到谴责
第二讲 福音?祸音? 禁令下传教士的潜 入
• 北宋初年,11世纪初期出现 • 非法、非常的面目出现,带有悲剧色彩,“肆毁时政,摇动众情”、“传播差除皆出伪妄” • 内容: • 消息比较灵通,新闻时效性强(免于审查) • 印刷: • 有些是手抄的,北宋后期专业化商业化程度高之后,印刷复制变多 • 传者: • 一一部分进奏官,朝廷中个别管理和一一部分坊间书肆的主人编发的 • 读者: • 面广。京朝官员,一一般知识分子和地方官员,皇室成员和社会上关心朝廷政事的人 评价 • 在野的态度,成为统治阶级内部党同伐异的工具 • 中原动荡,宣传抗金活动、主张抵御外侮的主战派人士,主张求和的主和派人士双方的宣传工具 • 对统治者的内外政策和当权人物的职责和供给,让统治者十分恼火 • 成为独立的新闻事业!有一一定的商业性质 小报的查禁 • 颁布很多诏旨法令
7、明朝:统编天下书及查禁坏书
• 没有制定专门的法规,但对官员邪路机密重事于人者,“斩”;特别重视抄传一一环节。天启以后各 朝,禁止抄传政治机密、军事机密、与皇帝和大权大臣观点相悖的稿件等。
• 用了整理典籍《永乐大典》
8、清朝:统编天下书及铲除危险作品
• 《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为什么汉学在清朝兴起? • 对提塘和民间报房发报活动控制严密,禁发不实报道、禁发未经批发的奏章、禁探听写录科抄以
邸报与清王朝共命运 • 沿袭明朝官报的发行办法,在全国范围发行邸报。清代邸报基本上和清王朝共命运共始终。直到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读后感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读后感

《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读后感
新闻自由与新闻自律并行
曾虚白在创办《大晚报》期间,在引导舆论的同时,也想尽方法提高销量。

他认为引导舆论和提高销量的功能经常矛盾,为达平衡,应由媒体、政府和公众共同承担。

一方面,媒体应自律,在媒体无法自律时,政府应协助媒体保证交流路线的畅通。

另一方面,公众力量最大,他鼓励公众将意见反映到传播事业中去,以启发新闻传播事业。

曾虚白提出,新闻自由和新闻自律相辅相成,新闻自由是新闻自律的前提,新闻自律是新闻自由的保障。

保持新闻报道的独立性
《大晚报》创办时,曾虚白坚持新闻自给,并建立独立的采访网和发行网。

“《大晚报》是上海,也可以说是全国第一份自己有采访网、报道当天新闻的晚报。

”在人员招募上,曾虚白通过登报招聘外勤记者;在报纸发行上,当时上海的报纸多被“捷运公司”所垄断,而《大晚报》则将上海分成16个区,每区自行招聘1人做发报员,让他们在各自区里组织发行网。

尊重新闻价值与维护真理
曾虚白认为新闻记者中存在两种对新闻的看法:一种是新闻价值论,承认新闻本身有主观独立的潜在力量,它可以启发真理、暴露黑暗,成为社会耳目,并激发社会智慧;另一种是新闻价格论,认为新闻可以卖钱,将新闻价格凌驾于新闻价值之上,曾虚白称他们为“市
侩者”。

曾虚白认为,新闻记者最神圣的任务是维护真理,“什么是真理,我们应该先定出一个标准来。

我们以为,最简单的原则只须一句话,那就是凡是合乎人性的一定都是真理抑兽性以扬人性是人群社会伦理观念,道德标准应大众呼召而产生的历史法则。

中国新闻事业史读后感

中国新闻事业史读后感

《中国新闻事业史读后感:穿越时光的新闻之旅》我和几个新闻系的同学一起读完了《中国新闻事业史》,那可真是像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各种趣事和感慨一下子就涌了出来。

我先嚷嚷起来:“你们说,以前的报社记者可真不容易啊。

就像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通讯设备,消息传得那叫一个慢。

” 同学阿强接话道:“可不是嘛。

我看里面提到,以前记者要跑新闻,全靠两条腿或者坐马车,哪像我们现在,打个车或者骑个共享单车就能到新闻现场。

” 另一个同学小美则好奇地问:“那他们排版印刷也很麻烦吧?” 我点点头说:“那当然了。

我记得书里写,排版得一个字一个字地排,要是不小心排错了,那可就惨了。

我就想起我小时候帮学校的报社排版,那时候用的是那种老式的排版工具,我一个不小心把字弄反了,结果被老师训了一顿,当时我就觉得这活儿真不是人干的。

不过和以前比起来,我那点小麻烦算啥呀。

”这时候,隔壁班的小李过来串门,听到我们在讨论,也加入进来。

他说:“我听说以前的报纸审查可严格了,很多消息都发不出去。

” 阿强皱着眉头说:“对呀,书里有好多这样的例子。

就像有些进步思想的报道,被各种限制。

不像现在,只要是真实客观的新闻,都能有机会传播。

我有个亲戚以前在一家小报社工作,他说他们有时候想报道一些民生问题,但是上面总是卡着,他都快愁死了。

” 小美说:“不过也正是因为以前那些新闻人的努力,不断地争取新闻自由,才有了我们现在这么好的新闻环境。

”我又想起书中提到的一些著名报人,说道:“像邵飘萍,那可是新闻界的传奇人物。

他敢于揭露黑暗,不怕得罪权贵。

我就想啊,如果我生在那个时代,有没有他那样的勇气呢?” 阿强拍着我的肩膀说:“你呀,先把现在的新闻采访课学好再说。

不过邵飘萍确实厉害,他的报道能引起那么大的社会反响,真的很了不起。

” 小李也说:“还有邹韬奋,他办的杂志影响了好多人,为民众发声。

我觉得他们就像新闻界的英雄。

”我们正说得热火朝天,老师走了进来。

老师笑着说:“看你们讨论得这么热烈,是不是对中国新闻事业史有了很多新的感悟啊?” 我们纷纷点头。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读后感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读后感

中国新闻事业通史读后感哎呀,写这个作文,我得先想想,这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可真是个大块头。

我得说,读这玩意儿,感觉就像是跟一个老朋友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了中国新闻业的前世今生。

首先,得说,这新闻业啊,它就像是个老酒,越陈越香。

你别看现在新闻满天飞,手机一滑,啥新闻都有,但你知道不,这新闻业在中国,那可是有年头了。

我记得读到那个部分,就是说清朝末年,那时候的报纸,那可是稀罕物,不是谁都能看得到的。

那时候的新闻,得靠人手抄,一张报纸,能传遍整个村子,那可是大事。

想想看,那时候的人,得多期待看到报纸啊,就跟我们现在期待快递一样。

然后呢,到了民国时期,新闻业开始慢慢发展起来。

我记得书里提到,那时候的记者,那可是个危险的职业,动不动就得冒着生命危险去采访。

但你说,他们为啥还要干呢?我觉得,可能就是那种对真相的追求,对新闻的热情吧。

那时候的新闻,虽然不多,但每一条都是沉甸甸的。

再说说现在,你看,新闻业变化多大啊。

从报纸到电视,再到现在的互联网,新闻传播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速度也越来越快。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网上看到一条新闻,说是某个地方发生了地震。

我还没来得及反应呢,朋友圈里就已经有人转发了。

这速度,比火箭还快。

但是,这新闻多了,问题也来了。

有时候,你看着看着,就觉得,这新闻怎么跟昨天的差不多啊?感觉就像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千篇一律。

这时候,我就特别怀念那些老报纸,虽然少,但每一条都是精心打磨的。

最后,我想说,这中国新闻事业通史,读下来,真是让我感慨万千。

新闻业的发展,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社会的变迁。

虽然现在新闻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但我还是相信,只要人们对真相的追求不变,新闻业就永远不会过时。

你看,我这作文,写得就跟聊天一样,没那么多花哨的东西,但我觉得,这样反而更真实,更有人情味。

就像咱们平时聊天,不也是这么轻松,这么随意吗?希望我这作文,能让你感受到那种真实和亲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小感

在《中国新闻传播通史》中,刘家林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 例如在清朝与制统治下,尚能呼风唤雨、叱咤风于的许多革命报刊, 却在言论自由得到保障、民主气氛相对较浓的民国初期,基本丧失了 进取精神呾改革活力,丧失了舆论对政府的监督作用。这种情况在美 国建国初期也出现过,个中原委耐人寻味。 禁锢越多,创造越少,管得太多,新闻无希望。国民党曾实行一 套熔中国传统与制主义不外国法西斯主义亍一炉的新闻统制政策不法 制,想把新闻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中。其检查报纸,达到了无孔丌入的 程度;更令人发指的是,国民政府出动军警、特务,公开捣毁报社, 逮捕报人。1934年11月,上海《申报》老总史量才被暗杀。关亍史 量才的一个著名逸闻是:一次他不蒋介石话丌投机,蒋介石气急败坏 地说,把我惹火了,我可掌握百万大军!史量才冷然回答:我也有百 万读者! 一部新闻史,首先就是一部思想史。新闻评论是历史先声。“明镜 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一部二十四史穿越历史,道尽历朝治乱 兴衰,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深刻的警醒呾弥足宝贵经验。
一部中国新闻传播史, 就是一部争思想自由、争 新闻自由的历史。
书中提及的重要报纸报刊



古代:“敦煌进奏院状”、《京报》 近代外国人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特选撮要每月 统纪传》、《天下新闻》、《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遐 迩贯珍》、《六丛合谈》、《中外新闻七日录》、《万国公 报》、《申报》 近代中国人办报:《中外新报》、《香港华字日报》、《昭 文新报》、《汇报》、《中外记闻》、《强学报》、《时务 报》、《知新报》、《国闻报》、《清议报》、《新民丛 报》、《时报》、《大公报、《民报》、《苏报》、《中华 新报》、《民国日报》 近代:《新青年》、《每周评论》、《共产党》、《向导》、 《政治周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
名词解释




朝报(附开元杂报)---唐孙樵《读“开元杂报”》中,记载的开元旪期一种 每天条布亍宫门外的朝政简讯的的载体。每天公开发布,内容完全是宫廷新 闻,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旪效迅速。 无固定名称,后唐呾宋代斱称之为“朝报”,该传播工具没有随王朝覆灭而 消亡,宋朝报呾明清宫门抄仍内容到形式都是唐朝政简报的继续。 进奏院状---一种上行官文书,是进奏官与门提供给节度使本人阅读的情况汇 报资料。内容有军政情报、地斱驻京官员的表现。唐代进奏院状新闻内容很 多,但只送节度使(观察)使本人阅读,无复本。因此,仍唐代进奏院状只 是一种半官斱性质的情报,不宋代的性质有很大丌同。 邸报---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始亍唐宋、明清有所发展,丌同旪期表现形式 丌同,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 吏奖惩、军事战报等。 小报---中国古代民间私自发行的传播媒介,是宋代信息传播活动发展的一个 全新的现象。最早出现亍北宋末,盛行亍南宋,是宋代社会动荡丌安内忧外 患严重的产物。由部份胆大官吏透露出人们迫切想了解的信息,以朝报形式 叫卖亍街市。作为非法信息载体,一直受到政府压制打击,却始终未能根绝。
《中国新闻通史》 读书笔记
新闻2班 费迪丹诺
作者:刘家林
教授,博士生导师。1953年9月出生,湖北武昌 (现为江夏)人。197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旋留校 任教。1975年至1997年,在武汉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 教研室,新闻系新闻史论室工作22之久。1997年7月调 入暨南大学任教。2000年3月至2011年3月,先后任 暨南大学新闻系副主任、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常 务理事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汉语、中国新闻 史。 视野开阔,体例新颖,凸现其鲜明的治学风格。 倾十年之力所铸《新中国新闻证精详,对新中国6 0年来的新闻传播业做了系统、全面的记载,乃现当 代中国新闻史之力作。此外,还与人合著《中国新闻 事业史新编》(全国统编教材)、《中国新闻史教学 大纲》(全国统编教材)、与人合译林语堂英文版 《中国新闻舆论史》等。


《遐迩贯珍》(Chinese Serial)---1853年,英国传教士麦杜斯,香港。马礼逊 教育会出版,香港中环英华书院印刷。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也是最早 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仌沿用线装书的装祯形式,发行到广夏福宁上等地。刊 有中英对照目录。内容丌同亍鸦片战争前中文期刊的地斱在亍重点放在旪事新 闻斱面,其次是文化知识介绍,宗教宣传所占比重很小。总体上站在英国殖民 主义者的立场上,但报道中国内部消息丌必顾忌清政府干涉,能较客观、公正。 广泛介绍西斱政治历史地理呾科学知识,副刊《布告篇》上刊登的各类广告是 我国中文报刊上首次出现收费广告。在《遐迩贯珍》上消息、短讯、通讯、评 论等近代新闻体裁都已初具雏形,也出现连续报道的形式,不以前的中文期刊 相比,在新闻业务斱面有了长足进步。 《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字林西报》(North China Daily News)---1850年,英商奚安门(Shearman)创办幵任主编,字林洋行发行。 商业性周刊,周六出版,对开一张,上海的第一份近代报刊。主要刊登商业性 材料,后被指定为英国驻沪领事馆公署文告发布机关。反映英商利益,也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英国政府的观点,被视为“英国官报”。1864年《字林西报》创 刊后,《北华捷报》转而成为该日报的星期副刊,继续出版,影响减小。《字 林西报》十分重视新闻报道,在中国边远地区聘有通讯员,曾一度获得独享路 透社电讯的特权,报道面广,信息及旪,内容丰富。重视言论,经常对中国政 局不中国关系发表意见。受到中外人士的重视,社会影响较大。此二报政治上 反对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恶毒攻击呾歪曲报道太平天国革命不小刀会起义, 既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也为其他外国侵略者辩护。
中国新闻传播活动起源说
A.【源于“商周之际”】——《中国报纸进化论小 史》(秦理斋) B.【源于“尧舜时代”】——《中国新闻史》(曾 虚白) C.【源于“春秋”】——根据王安石曾诋《春秋》 为“断烂朝报” D.【源于汉代】——《西汉会要》(戈公振) E.【源于唐代】——黄卓明、方汉奇 在书中,作者引用、分析了以上几种起源说的 根据,然后得出“中国原始形态的报纸起源于唐 代”最为可信。
内容概览



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713-1815)内 容包括:唐、宋代、明清的官报以及宋代小报, 报房《京报》 第二章:中国近代新闻事业(1815-1915)主要 讲外国人在中国所办报纸,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民国初年以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三章:中国现代新闻事业史(1915-1949)包 括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后、十年内战、抗日战争 以及解放战争的新闻事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