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水环境的污染来源以和原因

合集下载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控制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控制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控制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可以有效地增加水产动植物的产量,满足人们对鱼类、虾类等水产品的需求。

水产养殖也面临着环境污染的问题,如水体富营养化、废水排放等,严重影响了水产养殖区域的生态环境。

如何有效控制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来源及影响1. 水体富营养化水产养殖过程中,为了提高产量,养殖场通常会添加大量的饲料和化学品,这些物质一部分会被食物吸收,另一部分会直接排放到水体中。

大量的有机质和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使水体中的藻类和植物生长异常旺盛,形成水华。

水华不仅使水质变浑浊、水质恶化,还会消耗水中氧气,使水中生物缺氧。

而且水华还会产生毒素,对水中生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2. 废水排放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池塘和水产加工厂会排放大量的废水。

这些废水中含有饲料残渣、动植物粪便、化学物质等有害物质,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会引起水体污染,不仅使水体变得浑浊、富营养化,还会威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 土壤污染水产养殖过程中,养殖场通常会使用大量的饲料,并且会大量排放废水,这些废水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在地表流动时,会对土壤造成污染。

长期以来,这些有害物质会积累在土壤中,影响土壤的肥力和植被的生长。

以上种种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都对水体生态环境、水产资源及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威胁。

1. 合理规划养殖场址在水产养殖场址的选址上要合理规划,远离城市及主要水源地,避免废水排放造成的治理难题,也可以减少与农业、工业、生活废水的混合,避免废水污染过快积累。

养殖场址最好选在有条件控制废水排放和种养物体积浓度的污染物浓度达标的地方。

2. 合理使用饲料和药物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应该合理控制饲料的使用量,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饲料浪费。

在使用药物时要按照规定的剂量使用,严禁滥用药物,以免药物残留造成环境和人体的污染。

3. 精准投喂在鱼类养殖过程中,应该通过科学技术手段,控制饲料的投喂量,实现精准投喂。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控制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控制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控制水产养殖是指在水体中培育、繁殖和生长各类水生动植物的生产活动,主要包括鱼类、虾类、蟹类、贝类等。

随着人们对水产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水产养殖业也迅速发展,但与此水产养殖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对水体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急需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控制。

一、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质污染:养殖过程中使用的饲料、药物和化学品等会直接释放到水体中,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和重金属污染,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2. 沉积物污染:养殖废水中的有机废弃物和残余饲料会在水体中沉积下来,导致底泥污染和水生生物栖息地的破坏。

3. 生物污染:水产养殖过程中使用的抗生素和兽药等化学品会残留在水产品中,对人体造成潜在的健康风险。

4. 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一些养殖场为了追求高产量,滥用化肥、农药致使土地生态恢复困难。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给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因此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必须得到有效的控制。

二、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控制方法1. 提高养殖管理水平:加强养殖场的管理,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和补给量,对于残余饲料、排泄物等生产性废物的处理,建议采用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方式,在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 加强水质监测:对养殖场的出水口和周边水质进行监测,建立水质监测体系,及时发现污染源,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3. 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引入循环水养殖技术,通过合理设计养殖水体的循环系统,将养殖废水进行处理后再利用,减少对周边水体的直接排放,降低水体污染的风险。

4. 推广无污染生产技术:尝试使用无化学物质养殖技术,减少对水体的化学污染,例如利用植物和微生物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

5. 政策引导和监管:加强对养殖业的政策引导和监管,鼓励养殖户使用环保设施,对违反环保要求的养殖场进行处罚,使养殖行业朝着环保可持续方向发展。

通过以上控制方法的实施,可以有效减缓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问题,保护水体生态系统,促进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水产养殖业是如何造成污染的

水产养殖业是如何造成污染的

水产养殖业是如何造成污染的?
水产养殖业是饲养海洋生物以供人们食用的产业,相当于在海洋上进行的农业活动。

养鱼场,特别是用于开放式养殖鲑鱼,已被发现是当地水域的污染源。

数千条鱼集中在开放式网箱中,产生大量的粪便。

这些粪便与没有被鱼吃掉的饲料下沉到海底会影响环境、污染水体并导致海底的动植物过度增长。

举个例子来说,没有被鱼吃掉的饲料和鱼粪中的营养物质会使当地的藻类过度繁殖,从而导致水体中的氧含量下降,随之产生的氨、甲烷和硫化氢,对很多水生生物都会产生危害。

水体中的氧含量过低对海洋生物来说同样是致命的。

为了确保产量,很多类型的水产养殖业都使用化学处理方法,如使用抗生素和抗寄生虫化学品等。

这些化学品释放到环境中,一旦超过一定的剂量便会对其他生物造成影响。

目前水产养殖业中使用的化学品种类繁多,主要还是抗生素和抗寄生虫化学品等药品,以及喷在饲养箱上的像铜这样的防污涂料。

在某些地区,如东南亚和南美洲,抗生素的滥用使细菌的耐药性大大增加,进而导致这些细菌对饲养的生物和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生物的危害增大。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措施水产养殖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指因养殖生产导致的环境变化对养殖生产本身的副作用及对其他养殖品种或自然资源的影响。

其造成的环境污染虽不能工业“三废”相提并论,但对养殖业本身可能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一、水产养殖对环境污染的原因1.高密度、高产量的养殖模式引起的自身污染。

许多单位和个人为了提高产量,片面的追求高密度、高产量。

这势必要在养殖方式上提高投饲量和换水量,而残饵、粪便的增加使池塘负荷量加大,提高了日换水量,池塘中富营养化水的排放,明显污染了水质环境。

2.水库、湖泊网箱养殖布局不合理,放养密度远远超过环境承受能力从而导致自身污染。

这种情况使得国家一些大型水库、湖泊的水环境恶化、水质超标,不仅出现了死鱼现象,且威胁当地人民赖以生存的水环境。

3.不能因地制宜,而是片面追求新品种养殖,从而失去生态效益和社会敢益。

近两年在各地兴起了养殖鲟鱼热、大菱鲆热、河豚鱼热等。

无论有无条件都在建工厂化养鱼池,拼命开采有限的地下水资源。

这些养鱼池基本—亡都依赖抽取地下水进行流水养殖,耗水量大,又缺少地下水修复措施,严重浪费了水资源,破坏了自然环境和社会效益。

4.在养殖技术上还没有全面推广健康养殖模式,未能有效地运用微生物技术控制池塘生态系统,使池塘少排水或不排水。

养殖过程中大部分仍然使用抗菌素或消毒剂、池塘进排水不易分开,疾病交叉感染机率高。

5.管理缺陷。

缺乏对水产养殖发展的政府行为,使个体分散养殖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化。

养殖户特别是新的或改行从事水产养殖的养殖户素质较低,有关知识欠缺或不能做到活学活用,对水产养殖的基本常识和鱼病及其检疫认识不足,没有掌握多发病的流行特点和防治措施,不重视对水质的监测与管理,制约了水产养殖的进一步发展。

6.盲目选育苗种。

苗种问题表现为苗种短缺,数量和质量不稳定,部分种类种质退化严重。

有不少苗种场只顾眼前利益,不注意亲鱼品种的更新和选育,造成品种退化,抗病力下降,容易产生疾病,成活率降低。

水产养殖环境污染及管控措施

水产养殖环境污染及管控措施

l/t!龠#殖%组稿 \Email:(mgxmy2008@环水产养殖环境污染及管控措施马晓林河北省邢台市威县农业局 054700摘要:目前,水产养殖界普遍存在盲目追求养殖 效益最大化的现象,使水域环境受到污染。

水产养殖 污染主要有养殖自身污染及外源性污染。

本文中笔者 对水产养殖环境污染进行了简要阐述,同时提出了防 控对策。

关键词:水产养殖;水域环境;污染;管控1水产养殖自身污染及其对水域环境的影响水产养殖自身污染指的是水产养殖活动的自身 因素造成养殖水体环境污染物的含量超标,以致使水 体生态功能受到影响。

水产养殖自身污染主要由养殖 过程中使用的药物和环境改良剂、饲料和肥料等投人 品,以及水生动物排泄物、残饵和底泥等固液态废弃 物引起。

$1%水产养殖中投入品的污染。

水产饲料和肥料。

水产饲料和肥料作为水产养殖的必需品,包括磷肥、氮肥等无机化肥,植物废弃物、动物排泄物等有机肥,以及高效复合肥$有机肥、无机化肥和微生物菌剂%。

水产肥料的用水体中氮、磷含量及 ;生物量,造成水体 养化,引起养殖水体 ,成“’$海水)或“水华’$淡水%。

同时,外性饲料 化水产养殖中的量使用,使量饵含的、磷等植物性营养素、有机物等成为养殖 水体 养化的主要污染 。

药物与环境改良剂。

高 化水产养殖中,由于养殖 ,养殖水 程 受到污染,高生 ,为 使用药物和环境改良剂以改养殖水体环境。

水产药物环境改良剂是化学品,为微生物剂,养殖 因用甚至使用 水产药物,导致养殖水体受到。

(2 %水产养殖中固液态废弃物的污染。

产物。

水产养殖过程中投的饵料水生动物人,过 排人水中,使水中的、磷含量 ,加剧了水体有机污染和 养化,对水生态产生影响,水质、底和水生生物。

底 物。

水体 物中、、磷的含量和 量 ,水产养殖环境的 中含量 要高,底 中有残饵 ,残饵、成的有机污染底泥 。

量残饵、排泄物等的、,致水体中 性生,高了水体中的 素含量,影响水生动物的健康。

水产养殖过程中水质变差的原因

水产养殖过程中水质变差的原因

水产养殖过程中水质变差的原因
水产养殖是一项很重要的产业,它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有着非常大的贡献。

然而,水产养殖过程中,水质的问题往往是影响养殖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那么下面,我们将详细了解一下水产养殖过程中水质变差的原因。

一、养殖规模过大
水产养殖中,养殖规模过大是导致水质变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养殖密度过大时,会导致饲料残渣、粪便等废物过多,这些废物不能及时处理掉,就会污染水质,从而使水质变差,对养殖的效果造成影响。

二、使用劣质饲料
在水产养殖中,饲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节。

使用劣质的饲料会造成养殖过程中鱼类的消化道不适,粪便增多,废物排放较大,都会导致水质变差,从而影响养殖效果。

三、不合理投料和换水时间
在水产养殖中,投料和换水时间也是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

过于频繁的投料,会使废物产生的速度增快,而不及时换水会导致水质质量下降,这些都会影响养殖效果。

四、环境污染
水产养殖的取水区、排污区受到环境污染,也会威胁到用水的质量和数量,进而影响水产养殖的发展。

环境因素的不可控制性,也是引起水质变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水产养殖过程中水质变差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因此,在养殖水产时,必须切实掌握好水质变差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够保证水产养殖的高效有效,取得好的经济效益。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控制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控制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控制【摘要】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但也给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本文首先介绍了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废水排放、饲料残渣等。

其次讨论了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影响,如养殖密度过高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

然后介绍了控制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方法,包括加强监管和利用生物方法净化水体。

最后探讨了水产养殖环境治理技术,如人工湿地和生态堆肥等。

结论部分分析了当前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了未来的应对策略,如推行清洁生产和加强科学管理。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水产养殖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控制、影响、治理技术、挑战、应对策略1. 引言1.1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控制概述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养殖方式,可以提供人们丰富的水产品资源。

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环境污染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问题。

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养殖废水、养殖废料和养殖药物残留等因素。

这些污染物对周围水域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下降和海洋生态系统失衡。

为了解决水产养殖环境污染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控制措施。

要加强养殖废水处理,建立高效的养殖废水处理系统,减少废水中的污染物含量。

要规范养殖废料的处理方式,促使养殖者进行科学的废料处理和回收利用。

还应加强监管,加大对养殖者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推动其改善养殖方式,减少环境污染。

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通过国际合作,共同制定环保政策和标准,才能有效地保护水产养殖环境,保障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水产养殖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但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水产养殖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大量饲料残留物和排泄物会堆积在水中,使水质变得浑浊,有机物含量增加,从而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水产养殖也会带来水体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大规模放养的鱼类会竞争食物资源,压倒本地种群,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水产养殖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及防控对策

水产养殖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及防控对策

H u a n j i n g q i x i a n g中国的水产养殖户为了顺应市场的发展需求,进行了不规范的水产养殖活动,因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未能科学合理地进行规模控制,对于水产养殖环境带来了污染。

为了保护中国的水域环境不受污染,珍惜所拥有的淡水资源,需要中国水产养殖户进行技术上的创新,增加水产养殖人员的法律素质,提升保护环境意识,对水产养殖进行严格把控,减少水体的环境污染问题。

一、水环境污染原因1、养殖废水水产养殖过程中,水中大量有机物难以被代谢掉,久而久之,这些有机物表面会附着大量的微生物。

有机物经过长时间发酵会变质,产生大量有害物质,从而污染水圈环境。

这些水中有机物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过剩的饲料。

养殖过程中需要投喂大量饲料,但是并不是所有饲料都会被鱼类消化,部分饲料直接成为附着在微生物表面的有机物。

同时鱼类吃掉饲料后所产出的粪便又会造成新的污染。

有机物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养殖方法不科学,没有进行科学地投喂,污染后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影响周围的水圈环境和生态环境。

大量饲料沉在池塘底,经过长时间发酵会影响水中的化学平衡,造成水体环境富营养化,改变鱼类的生活环境,影响水产品的质量。

2、肥料药剂的使用现代水产养殖业已经颇具规模,但是还没有具体的养殖标准,肥料药剂的使用不科学,造成严重污染。

肥料药剂的使用量严重超标,会影响水圈的水质,改变水圈环境,影响水圈环境平衡。

长期大量使用肥料药剂,会严重影响环境。

大量使用肥料药剂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对肥料药剂的使用量和使用标准进行规范。

要想减少环境污染,就要科学使用肥料药剂。

3、养殖物代谢在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中,养殖物的代谢污染是十分常见的。

例如养殖密度控制不合理等现象都会增加污染的程度。

氮磷、尿碱、粪便等代谢物会对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对水上物的生长起到一定的影响。

4、生物遗体等底部淤泥在进行水产养殖的过程中会存在一些生物的死亡,对于残余物会在水环境中进行分解,这就会导致在溶解和释放的过程中发生第二次的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产养殖废水污染物的来源及原因分析指导老师:姓名:院系:专业:班级:学号:水产养殖废水污染物的来源及原因分析(西南大学水产系,重庆荣昌402460)摘要: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快速增长,水产行业也不端提升,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经济利益和高品质的生活。

但是要想实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水产养殖而言,面临着发展低碳养殖、循环养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许多水产养殖问题也伴随而来,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水产养殖废水。

就此,目前的水产养殖废水污染物的来源及原因进行调查以及查阅分析,归纳如下。

希望能提供给养殖人员参考,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创建更好的条件。

关键词:养殖水环境,水体污染,来源,原因引言水产养殖在人们的生活中日益重要。

2013年我国池塘养殖面积达300多万公顷,从业人员近500万人,养殖产量5000多万吨,产值5000多亿,居世界首位。

池塘养殖在我国的渔业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养殖者多采用高密度放养、大量施肥投饵的养殖模式。

随着如此集约型水产养殖行业的迅猛发展,养殖废水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水质恶化,污染日趋严重。

水环境的恶化,给蓬勃发展的水产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成为国际社会及食品安全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与此同时,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严重成为影响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水污染引起水环境污染,环境恶化造成的水产动物疾病,或由此引发的传染性疾病大量剧增,水体有机负荷大大增加,远远超出其自净能力,不但造成水环境污染,影响水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而且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成为国际社会及食品安全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因此养殖水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找到水体污染的确切来源于污染原因分析,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

关于此科学问题的研究,我们采取追本溯源的方法,所以首先分析水体污染来源;其次分析水产养殖废水污染物对水产养殖造成的不良影响;然后分析主要指标有哪些,是哪些指标超标造成的水环境污染。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综述,为水产养殖工作者关于高密度水产养殖废水的处理提供一个参考和有益的借鉴。

1养殖废水的来源废水的来源主要分为:生活污水的排放、工业污水的排放、养殖水体自身的恶化(分物理化学两种:包括饵料过剩、残饵致使的淤泥累积,水体富营养化、化学药剂滥用以及天气变化导致的水体上下层混乱、溶氧不足致使的理化性质变化等)。

1.1生活污水的排放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是养殖水体污染的一大因素之一。

生活在快速发展的社会里,生活污水也少不了,在养殖场附近一半没有专业的污水处理厂。

有的养殖户将自己的生活污水,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养殖水体。

1.2工业污水的排放工业发达的今天,到处都是工业浓烟和废。

大部分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只顾眼前利益,抓经济效益,抓政绩,不顾长远利益;工业企业的工艺技术落后,装备陈旧,污染物排放量大;环境管理力量薄弱;工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能源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脆弱;是目前城区环境质量保障设施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和造成污染形式严峻的主要来源,也是水产养殖水体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

1.3养殖过程产生的污染1.3.1物理因素导致水体恶化集约型养殖饵料集中投放,容易造成投饵过多、投饵方法不当或饵料质量较差造成残饵过多而引起污染。

1.3.2化学因素导致水体恶化药剂的滥用以及剂量用药、不规范用药和使用违禁药等是药物污染的主要来源。

水产养殖中化学药品的使用会造成病原体产生抗药性,药品的残留物,污染水环境,同时还会杀害水中的有益微生物,造成水生生态的失调。

经常使用杀菌剂、杀寄生虫剂等防治水产动物疾病,使用杀藻剂、除草剂控制水生植物,使用杀虫剂、杀螺剂等消除敌害生物,此外还使用麻醉剂、激素、疫苗和消毒剂等药物,有时甚至人药鱼(虾)也用,用药剂量越来越大,药物的毒性越来越强。

水生动物在养殖和加工过程中,为防病、治病和其他目的使用药物,2.养殖废水对养殖的影响水产养殖废水的成分不同于工业废水,主要由易降解有机物和营养盐组成,在含量上低于生活污水,属于微污染水。

养殖废水具有污染物浓度低、废水排放量大的特点,其最敏感的两个指标是:氨氮和总悬浮固体( TSS) 。

水产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导致水体酸碱度(pH)、溶解氧(DO)等理化因子改变、恶化底泥的环境、破坏水体原有的生态,不容小觑。

2.1导致水体酸碱度(pH)、溶解氧(DO)等理化因子改变养殖生物对生活的水体理化因子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1pH和透明度水体的透明度是指水体的澄清程度,反映了浮游生物、泥沙和其他悬浮物质的数量,继而可以反映光沿水体深度分布的情况。

因此,透明度是用来评价水体的重要指标。

大规模的网箱投饵养殖,由于残饵、粪便等有机污染物的影响,导致水体的透明度下降;水生生物的呼吸作用和有机物的分解产生二氧化碳(C02),导致水体pH值下降,从而改变了水生生物的栖息环境酸碱度,致使部分生物不适或者产生疾病。

2.1.2溶解氧溶解氧(DO),指在一定条件下,溶解于水中分子状态氧的含量,它是衡量水体自净能力的重要指标。

水产养殖动物的呼吸需要消耗大量的溶解氧,水体中的残饵和养殖动物的排泄物等分解也需要消耗溶解氧,因此,养殖水体中的溶解氧通常低于非养殖区。

但是养殖水体的溶解氧应该维持在5~10mg/L,如果溶解氧量降至4mg /L时,鱼类的生长将会受到抑制,甚至死亡。

水体中有机物的分解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若DO耗尽,有机物就会进行厌氧分解,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严重破坏水环境。

有研究表明,大量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使得水深4 m以下的溶解氧被消耗殆尽,在无氧情况下,厌氧细菌会对有机物进行厌氧分解,并发生脱氧过程,硝酸盐、亚硝酸盐、铵盐几乎还原为分析零值,同时产生H2S等有害气体,恶化水生生态环境。

2.1.3化学需氧量(COD)和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一定的条件下,采用一定的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是表示水中还原性物质多少的一个指标。

水中的原性物质包括: 各种有机物、亚硝酸盐、硫化物、亚铁盐等.以有机物为主,所以COD往往作为衡量水中有机物质含量多少的指标。

化学需氧量越大,说明水体受有机物的污染越严重。

生化需氧量(BOD),测水体中有机物的污染状况,是一种环境监测指标,有关环保的指标。

一般有机物都可以被微生物所分解,但微生物分解水中的有机化合物时需要消耗氧,如果水中的溶解氧不足以供给微生物的需要,水体就处于污染状态。

常我们采用20℃温度下,培养5天后测得的BOD作为水中有机物的耗氧量。

一般认为,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5mg/L的水体受到有机物污染,BOD5>10mg /L的水体水质恶化。

产养殖过程中的大量残饵、养殖动物排泄物和生物残骸等都含有大量有害物质;此外,为了肥水,以增加滤食性鱼类的饵料,提高其生长速度和产量,我国每年向湖泊和水库中施入大量的人畜粪肥和有机肥,也会极大的增加水体的有机负荷。

2.1.4营养盐氮(N)、磷(P)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诱导因素,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与水体总氮(TN)、总磷(TP)的浓度密切相关。

当TN和TP浓度的升高,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剧。

TN在0.5~1.5mg/L之间为富营养型,TP>0.01mg/L时就可能引发水体富营养化。

过剩的N、P固体废物颗粒可对养殖生物及水质产生潜在影响,主要包括①直接损害鱼鳃;②堵塞废水处理滤器的机械,使水循环率增加而限制系统的承载力;③矿化作用产生氨和其他有害产物;④分解过程中消耗大量氧气。

更为严重的是,某些海湾地区高密度水产养殖产生的残饵和粪便等废物很可能成为刺激近海赤潮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2.2对养殖底质影响残饵和排泄物在底部堆积,促使了微生物活动的加强,也加速了营养盐的再生。

而缺氧条件下,水底沉淀中有机质分解产生大量的硫化氢、甲烷、氨及有机酸等,从而导致底质化学特性的改变。

从而改变PH、DO、COD、BOD等理化因子,甚至产生一些更为伤害性的物质,对网箱养殖区的水环境造成污染。

2.3对水体生态结构的影响水体环境的恶化会影响其他生物的繁殖生长,促成疾病,导致灾害。

相反,富营养化,则会导致水体生物的快速繁殖生长,以至于远远超出控制,构成水华的危害。

水体富营养化能改变水体的生态环境,甚至引起生物群落的改变,而饲料特定比例的营养素成为改变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

投加饲料后营养物质不断增加,浮游植物开始大量繁殖,随着浮游植物生物量的不断增加,遮挡阳光,。

导致水质恶化,浮游植物衰退。

这便是富营养化的结果,最终浮游植物死亡,水体养殖生物死亡,水质无法改善,后果极其严重。

3养殖废水带来负面影响的原因3.1生活污水排放带来危害的原因生活污水中的食物残渣会致使底泥堆积,甚至可能后直接毒害水体生物。

水则会影响水体的水质,一是改变水体的酸碱度,二是改变水体的COD。

酸碱度和COD的影响如上所述。

3.2工业污水排放带来危害的原因工业废水经常携带重金属,Hg、Cd、Pd、Cr、Cu、As、Zn等. 水产环境中重金属的含量水平会对养殖鱼有直接的影响,含量过高轻者会影响鱼体内部分酶的活性,阻碍鱼的正常生长,重者会引起中毒现象,导致鱼体畸形,而且还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3.3养殖方法不当带来危害的原因3.3.1物理因素带来危害的原因有研究表明,在池塘养殖投喂的湿饲料中,有5%~10%未被鱼类食用,而被鱼类食用消化的饲料中25%~30%以粪便的形式排出。

大量残饵、渔用肥料、养殖动物粪便排泄物和生物残骸等累积,导致底泥厚度增加和水体悬浮物增加,以至于水生动物的气息环境更加狭窄,部分悬浮物的混杂,致使鳃呼吸更加困难。

另外不当的较大型较硬的物质会影响鱼类的活动,在快速游动时,可能导致受伤。

3.3.2化学因素带来危害的原因3.3.2.1溶氧和pH改变带来危害的原因如上,饲料过多,剩余而发酵或者发生其他化学变化。

溶氧会因此受到影响,且养殖池塘底泥含有大量氮、磷沉积物质,有机质过度堆积,使有害物质大量积累,易产生氨、有机酸、胺类、硫化氢、低级脂肪酸、醇类、甲烷等中间产物,使养殖水生动物中毒,导致病原微生物大量滋生,给养殖对象的健康带来极大的隐患和威胁,致使养殖水环境恶劣,并日益加剧,疾病频繁发生。

3.3.2.2氨氮变化带来危害的原因营养物质氮、磷以及悬浮物和耗氧有机物等是主要污染物。

这些营养物成为了水环境富营养化的污染源,使养殖水体的自净能力严重下降。

我国渔业水质标准(GBI 1607—89)中规定养殖水体中氨氮的浓度小于0.02 mg/L,养殖水体中氨氮实际浓度不应高于0.2 mg/L。

当浓度高于此值时,氨氮对养殖的水生动物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