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古诗语言风格

合集下载

2024年优秀公开课获奖精彩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024年优秀公开课获奖精彩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024年优秀公开课获奖精彩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古诗文阅读与欣赏》章节,详细内容包括《离骚》、《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三篇经典古诗文。

通过对这三篇诗文的深入学习,让学生感受古人的豪情壮志与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离骚》、《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三篇古诗文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2. 提高学生对古诗文阅读与欣赏的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古诗文中的生僻字、难句及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重点:三篇诗文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三篇诗文的作者简介,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课文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朗读,感受古诗文韵律美。

3.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生僻字、难句,分析诗文的艺术手法。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典型题目,指导解题技巧。

5.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古诗文阅读与欣赏》2. 三篇诗文及作者3. 重点、难点词汇及解释4. 课文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离骚》中的难点句子。

(2)分析《蜀道难》中的艺术手法。

(3)论述《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题思想。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推荐阅读:推荐与三篇课文相关的其他古诗文作品。

(2)实践活动:组织古诗文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生僻字、难句及艺术手法的理解。

2. 教学目标中提高学生古诗文阅读与欣赏能力。

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

4. 板书设计中的重点、难点词汇及解释。

诗歌鉴赏之语言风格(公开课)

诗歌鉴赏之语言风格(公开课)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这首诗在表达技巧和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试作简要 赏析。 本诗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明特色)。第一句中的桑无叶、 土生烟,景中带情,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的感情。 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阴(雨)使管弦受潮而影响其享乐(列例 证)。一样“忧”,两样情,一方是深重的殷忧与不幸,另一 方却是荒嬉与闲愁。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间,溢于诗外 (析感情)。
二、隐含式
先说出命题材料与某个著名诗人的风格特征相近,再要求考 生指出命题材料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①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释:①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 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 形势,志存恢复。
(含蓄委婉)
• 9.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清新自然、多用口语)
• 10.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 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悲壮慷慨)
知识储备
• 1.诗歌语言风格常用界定词语
• 豪迈雄奇 • 慷慨悲壮 婉约细腻 • 清新明丽 沉郁顿挫 朴素自然 含蓄委婉 幽默讽刺
• 闺意献张水部 • 朱庆馀 •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 问题:这首诗作者要表达的真意是什么?由 此可以看出诗歌的语言风格有什么特点?
①语言委婉缠绵、婉约含蓄,真意是询问张水部自己 科举是否高中。②诗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比作新 嫁娘,将许为知音的张籍比作夫婿,将知贡举的官员比作 舅姑,又将自己的文章比作所画之眉。③所咏在此,寄意 在彼,旨在言外,确很巧妙,很能引人玩味,体现了含蓄委 婉的特点。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8《古诗三首》 公开课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8《古诗三首》 公开课教案

18 古诗三首【教材分析】《古诗三首》前两首分别描绘了南北不同的美景;第三首以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景色,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三首古诗表现了不同地域的景物特点,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涯”“莺”两个生字词。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前两首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通过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古诗大意,并抓住重点诗句体会景物特点,感受诗词之美。

3.结合创作背景及诗句体会诗歌情感。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品读感悟把握古诗大意。

2.走进诗意境,感受诗词之美,体会诗人情感。

【前置性作业】1.自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能背过。

2.自学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中的词语。

3.理解:诗中描述了一幅什么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查阅并整理刘禹锡、杜牧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课前三分钟,交流分享积累。

背古诗优胜小组上台展示积累的的古诗,要求声情并茂。

1.引领大家一起评价。

2.交流喜欢的原因——学生评价——对喜欢的再背一遍【设计意图:拓展积累,激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一、激情导入1.结合小组课前三分钟导入:通过背诵,老师能感觉到同学们对诗歌的热爱,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齐读课题----第17 课《古诗三首》,这三首古诗分别是----齐读:《浪淘沙》《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

(出示课题,生齐读)2.在欣赏之前我们要先会读,我们回想一下读诗要注意什么?(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调动情绪,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小组合作检测交流,巩固前置性作业。

学习:《浪淘沙》(其一)(一)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哪些字音要注意?九曲(qǔ)浪淘风簸(bǒ)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

【预设评价】:你读的真流畅!字音也读对了还有谁也想像他一样读一读?那就齐读吧(二)注意停顿、读出节奏读通诗句对我们来说并不难,读古诗还要读出节奏。

中学优质教学课件精选诗歌鉴赏之语言风格公开课

中学优质教学课件精选诗歌鉴赏之语言风格公开课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是全诗的关键,其寓意是什么?你
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 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步骤一 这种思 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 步骤二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的修辞效果?(3分)
(1)“似”字将人的主观情感注入客观景物之中,使本无生命 的溪水充满了情趣;(内容上)(2分)在结构上,这个字勾 联以下三句,“同行”、“分头”、“惜别”这些情感皆由此 而来。(2分)
(2)用拟人,使本无生命的溪流充满了人的惜别之情,显得 情趣盎然。(手法1分,效果3分)
诉衷情 陆游

暮江吟 白居易
•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 “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 答案:(1)”铺”把东西展开.//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 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 在江面上,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形象。//“铺”拟 人的手法很形象,使残阳具有了人的感情。//同时,用 “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和江面的平静,给人 安闲、舒适的感觉。
鉴赏 诗歌 语言 题的 考查 模式
第一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 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 好在何处?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 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 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必须放在 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指出该字。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 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 的感染力。

公开课诗歌语言鉴赏优质课件

公开课诗歌语言鉴赏优质课件

公开课诗歌语言鉴赏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诗歌语言鉴赏章节,详细内容主要包括对古典诗词语言的深入理解和品鉴。

重点分析唐诗、宋词中的语言特色,通过对诗歌中关键字、句的解读,使学生领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诗歌语言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激发学习兴趣。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诗歌中关键字、句的深入解读,以及诗歌意境的把握。

教学重点:诗歌语言鉴赏的方法,以及如何从语言、情感、形象等方面进行品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课外诗词鉴赏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古典诗词朗诵,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讲解:介绍诗歌语言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关注关键字、句,了解诗人生平,联系时代背景等。

3. 实践分析:选取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词进行详细解读,让学生跟随老师的步骤,逐步学会鉴赏诗歌。

a. 分析唐诗《登高》中的关键字、句,品味其意境。

b. 解读宋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情感表达和形象描绘。

4.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词进行鉴赏,并分享心得。

5. 例题讲解:针对诗歌语言鉴赏的题型,进行讲解和示范。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诗歌语言鉴赏的基本方法2. 唐诗《登高》解读3. 宋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解读4. 课堂互动:学生分享心得5.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从课外选取一首古典诗词进行鉴赏,不少于500字。

答案要求:包括诗歌背景、关键字句解读、意境分析等。

2. 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一些课外诗词鉴赏资料,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提高鉴赏能力。

“《世说新语》导读”公开课教案

“《世说新语》导读”公开课教案

《世说新语》导读公开课教案第一章:《世说新语》概说1.1 教材简介1.2 作者简介1.3 成书背景1.4 版本情况1.5 研究价值第二章:《世说新语》的文学特色2.1 题材特点2.2 艺术手法2.3 语言风格2.4 历史与现实2.5 影响与传承第三章: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3.1 人物描写手法3.2 典型人物分析3.3 环境描写作用3.4 社会背景分析3.5 实践练习:编写人物或环境描写片段第四章:《世说新语》中的名篇名句4.1 名篇解析4.2 名句解析4.3 名篇名句的审美价值4.4 影响与传承4.5 实践练习:默写或创作以名篇名句为灵感的故事或诗歌第五章:《世说新语》与我们的生活5.1 现实意义5.2 人生哲理5.3 道德观念5.4 历史反思5.5 实践练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世说新语》的理解和感悟第六章:《世说新语》中的政治与权谋6.1 政治斗争的描写6.2 权谋策略的展现6.3 政治与人物的关联6.4 现实与虚构的边界6.5 实践练习:分析《世说新语》中的一个政治事件,探讨其现实意义。

第七章:《世说新语》中的文人风采7.1 文人的生活方式7.2 文人的思想观念7.3 文人之间的交流7.4 文人的创作活动7.5 实践练习:选择一位《世说新语》中的文人,编写一个小故事,展现其风采。

第八章:《世说新语》中的女性形象8.1 女性角色的定位8.2 女性形象的塑造8.3 女性与社会的关联8.4 女性在《世说新语》中的独特性8.5 实践练习:分析《世说新语》中的一个女性形象,探讨其对现代女性的启示。

第九章:《世说新语》中的道德与伦理9.1 道德观念的体现9.2 伦理关系的描绘9.3 道德与政治的关联9.4 道德在《世说新语》中的作用9.5 实践练习:结合现代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讨论《世说新语》中的一个道德问题。

第十章:《世说新语》的阅读方法与研究动态10.1 阅读方法指导10.2 文本解析技巧10.3 研究动态概述10.4 学术观点介绍第十一章:《世说新语》中的生活琐事11.1 生活琐事的描写11.2 生活与人物的关联11.3 生活琐事中的智慧11.4 生活琐事对现代生活的启示11.5 实践练习:选择《世说新语》中的一个生活琐事,编写一个小故事,展现其智慧。

八年级下《诗词曲五首》公开课教案(课后反思)教案

八年级下《诗词曲五首》公开课教案(课后反思)教案

八年级下《诗词曲五首》公开课教案(课后反思)教案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供的这套八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下面提供多套公开课教案供您参考!《诗词曲五首》公开课教案一1、知识目标:⑴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和相关的背景知识。

⑵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⑶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

⑷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能力目标:⑴加强朗读训练,让同学充沛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培养同学读诗的趣味。

⑵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言感悟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3、德育目标:这五首诗,或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并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1、反复朗读,掌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志向。

1、诵读法。

诗词曲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的关键,可设计新的朗读方法,体现诗词的教学特点,如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等,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协助同学了解内容,体会情感,引起共鸣,受到思想教育,陶冶美好情操。

2、情景教学法。

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同学的目的。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感染力,提高学习兴趣,并以此激发同学的想象进行发明,沟通课堂内外,提高语文素养。

3、讨论点拨法。

4、古诗四步教学法。

知诗──说诗──悟诗──品诗,引导同学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熟读背诵。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歌带。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一起赏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指导同学自读《过零丁洋》。

第14课《行路难(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4课《行路难(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4课《行路难(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行路难》教学设计【课标分析】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背诵优秀诗文。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

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运用合作的方式,课堂上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且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5.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梳理、反思自己语文学习的经验,努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1.教材分析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对唐诗的学习要点聚焦在三方面:(1)唐诗常识,注重诵读、节奏、韵律,归纳诗体特点和创作风格;(2)内容理解,品味关键语句的意蕴;(3)知人论世,从社会现实和诗人生平感受诗歌意境和诗人情怀。

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唐诗有四十首,其中盛唐诗歌有二十一首,而李白诗共六首,占近三分之一,分别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歌》(七年级上册),《春夜洛城闻笛》(七年级下册),《渡荆门送别》(八年级上册),《送友人》(八年级下册),《行路难(其一)》(九年级上册),以教读课文和课外阅读两种形式编入教科书。

从诗歌本身来看,这六首诗歌分别属于李白文学创作的不同时期。

这六首诗歌在体式上,古体诗、近体诗(绝句、律诗)齐备;在内容上,基本沿其漫游行踪经历线索展开,与李白交友、社会历史背景、地点风物关联性强。

2.教学重点(1)有感情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2)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品味意境,赏析名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3.教学难点了解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特色,能够赏析李白其他的诗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豪迈雄奇 沉郁顿挫 朴素自然 婉约细腻 含蓄委婉 清新明丽 幽默讽刺 悲壮慷慨
是日惊秋老, 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 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 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 逐客已无家。
豪迈雄奇 悲壮慷慨 沉郁顿挫 朴素自然 婉约细腻 含蓄委婉 清新明丽奇
• 多用气势磅礴和节奏奔放的语 言来塑造豪迈博大的形象,营造恢 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 想感情。 ——大漠昂首奔驰的骏马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歌如何体现豪放的风格,结合句子分析。
诗歌前两句用“千里黄云”“雪纷纷” 等描写了天地之广,风雪之大的壮阔之 景色,也折射出诗人壮阔的胸襟。后两 句,“莫愁”和“天下谁人不识”则于 悲壮中充满乐观与信心,和前文的广阔 背景融为一体,表现了积极向上的思想。
朴素自然 婉约细腻 含蓄委婉 清新明丽 幽默讽刺
细草摇头忽报侬, 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 低面深藏碧伞中。
豪迈雄奇 悲壮慷慨 沉郁顿挫 朴素自然 婉约细腻 含蓄委婉 清新明丽 幽默讽刺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豪迈雄奇 幽默讽刺 悲壮慷慨 沉郁顿挫 朴素自然 婉约细腻 含蓄委婉 清新明丽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 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丰富,语言清新生 动。
清新淡雅—— 像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3)明快
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 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语言毫 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子直 接写出。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又如《诗经. 硕鼠》
(二)悲壮慷慨
• 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对时代 的感慨,或雄才得不到施展,或感 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 慨不平。 ——草原孤独翱翔的雄鹰
诗歌前两句表现了诗 前不见古人, 人在时间上的孤独,在 后不见来者。 诗人之前和之后都没有 念天地之悠悠,谁和他相知,而后两句 则表现了诗人在空间上 独怆然而涕下。 的孤独,天地广阔,却 依旧因为孤独而悲哀, 于是诗人感叹苍凉和孤 独,潸然泪下。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豪迈雄奇 悲壮慷慨 沉郁顿挫 婉约细腻 含蓄委婉 清新明丽 朴素自然 幽默讽刺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豪迈雄奇 悲壮慷慨 沉郁顿挫 朴素自然 婉约细腻 含蓄委婉 清新明丽 幽默讽刺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 豪迈雄奇 执手相看泪眼, 悲壮慷慨 竟无语凝噎。 沉郁顿挫
现代文阅读专讲
自用课件
题号 1
年级 均分 0.96 得分率% 31.99
高三年级13班 均分 1.22 得分率% 40.74
高三年级16班 均分 0.93 得分率% 31.03
2
3 4 7
1.97
2.9 1.55 0.53
65.71
96.65 51.82 17.62
1.78
2.83 1.17 0.5
作家的风格流派与语言特点:
陆游——慷慨悲凉 杜甫——沉郁顿挫、激愤悲慨 白居易——明快简洁、明白晓畅 李白——清新飘逸、豪迈洒脱 王维——闲适恬淡、清幽空寂 辛弃疾——豪放悲慨 杜牧——俊爽明快 苏轼——豪迈旷达、雄健奔放
诗意化的语言:抒情性 跳跃性 含蓄性
他是一个盲孩子。 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 他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他无法亲近别的小伙伴,只能静静地坐在一旁,听他们 说笑嬉戏。 他还喜欢听鸟儿黎明时的叫声,春风从耳边吹过的声音 ,连蜜蜂扇动翅膀的声音他也很喜欢。 他的日子过得很寂寞。 他常常自言自语:“谁跟我玩儿呢?” “我跟你玩儿呀!”这一天,忽然有谁在他耳边轻轻地 这样说。 “你是谁呀?”他扭过头惊奇地问。 “我是你的影子。”那声音很好听,也很和气。
——《边城》(沈从文)
二月三日点灯会客
苏轼
江上东风浪接天,苦寒无赖破春妍。 试开云梦羔儿酒,快泻钱塘药玉船。 蚕市光阴非故国,马行灯火记当年。 冷烟湿雪梅花在,留得新春作上元。
清新指清爽而新鲜,其特点是语言新颖,不落 俗套。清爽而新鲜。如空气清新。 自然指不做作不雕饰不华丽,天然组织的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加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二月三日点灯会客
苏轼
江上东风浪接天,苦寒无赖破春妍。 试开云梦羔儿酒,快泻钱塘药玉船。 蚕市光阴非故国,马行灯火记当年。 冷烟湿雪梅花在,留得新春作上元。
诗歌鉴赏之 语言风格
将诗歌和适合它的语言风格连线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豪迈雄奇 悲壮慷慨 沉郁顿挫 朴素自然 含蓄委婉 婉约细腻 清新明丽 幽默讽刺
59.26
94.44 38.89 16.67
1.55
2.79 1.14 0.57
51.72
93.1 37.93 18.97
8
10 11 12
1.63
2.25 2 1.9
54.31
74.9 66.76 63.31
1.39
2.28 2.06 1.83
46.3
75.93 68.52 61.11
1.6
2.07 2.22 1.66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这首七绝犹如一幅线条明快简洁的淡墨山 水图。诗人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 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 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 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
明白晓畅——像一杯透明洁净的矿泉水 明快简洁——像一幅勾勒线条的淡墨山水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王金波)
由四川过湖南去, 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 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 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 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 到了家边,翠翠跑还家中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 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 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 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 着了。
暮热游荷池上 (其三)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诗歌描写诗人在酷暑的晚上游 荷池,看到“细草摇头”,将细 草拟人化,富有情趣。后两句同 样用了拟人的手法,描写荷花躲 在荷叶下,化静为动。整首诗充 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语言清新明 快。
(八)幽默讽刺

(六)婉约细腻
• 语言和情感呈现柔美、委婉、含蓄、 细致、绵密的特征。 ——小家碧玉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 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 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 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 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 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诗歌婉约细腻的风格体现在哪些地方?
登幽州台歌
(三)沉郁顿挫
• 低沉郁积,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籍, 语势有停顿转折。作者似乎有千言 万语积压胸中,沉吟再三,然后勃 发于笔端。 • ——汩汩涌出的泉水,最终汇成 一股曲折的溪流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诗人突然发现已经到了暮秋时节,想到和朋 友天各一方,倍感思念,于是借酒消愁。颈 联描写江山见证作者的鬓发,“存肝胆”则 直接表明了自己的忠贞。整首诗将眼前悲凉 之景、自己的个人遭遇和深沉的爱国情怀紧 密结合.
(1)明净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 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明净绚丽—— 像一株静静开放的牡丹
(2)清新淡雅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雅致,不落俗套。 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的诗 相对比较清新。而陶潜的诗特点不乏清新, 但主体风格是平淡。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53.45
68.97 74.14 55.17
14
0.81
27.11
0.67
22.22
0.98
32.76
现代文阅读
1.标序号 2.概段意 3.审题干 4.定答案
当心灵趋于平静时,精神便是永恒!把欲望 降到最低点,把理性升华到最高点,你会感 受到:平安是福,清心是禄,寡欲是寿!
人生就像一道漫长阶梯,任何人也无法逆向 而行,只能在急促而繁忙进程中,偶尔转过 头来,回望自己留下蹒跚脚印。
(四)朴素自然
• 语言上不堆砌辞藻,不搬弄典故, 不矫揉造作,不露雕琢的痕迹,显 示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 蕴含着深意。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王维《山中送别》全诗没有大肆描写送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别的场景,而只用两 句简笔勾勒告别友人, 回到家中的情景,三 四句则用询问的口气, 表达对朋友再来的期 盼。诗人截取生活中 的平凡小事,采用明 白晓畅的语言,表达 了深沉的情感。

词开篇用寒蝉、骤雨、长亭、兰 舟等凄凉的意象渲染离别时的氛围。 接着通过细节描写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体现离别时的缠绵悱恻, 最后写别后的想象之景“晓风残月”, 抒发别后的孤苦凄凉。全诗描写离别 场景和离别心理的语言细腻,表达情 感含蓄。
(七)清新明丽
• 清朗明净,令人耳目一新,以新 颖轻巧的构思和生动活泼的语言描摹 大自然的清幽秀美,抒写轻快隽永的 情思,不做作,少粉饰,有新意。 ——春光明媚中踏青的红衣少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