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政治上册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高二政治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二政治上册知识点总结高二政治上册的知识点总结需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国家政权和政治制度1. 国家政权:国家政权的特征、国家政权的基本形式、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2. 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政治制度的分类、中国的政治制度。
3. 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分类、政治权力的来源、政治权力的运行机制。
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2.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机构: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结构、中国共产党的纪律要求。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路和政策。
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 国家治理体系的目标和内容: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目标、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内容、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特征。
2. 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瓶颈与转型。
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 人民代表大会的特点和作用:人民代表大会的特点、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
2. 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机构: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结构、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机制。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优势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支柱。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必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合理性。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未来发展。
总体来说,高二政治上册的知识点包括国家政权和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等内容。
2024年人教版高二政治上册知识点总结

2024年人教版高二政治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政治的本质和作用1.1 政治的本质- 政治是指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通过组织和运用政治权力来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目标的行为。
- 政治的本质包括三个方面内容:政治权力、政治组织和政治目标。
1.2 政治的作用- 政治的基本作用是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稳定。
- 政治还具有其他作用,如实现社会公正、推动社会变革、引导社会进步等。
第二章国家的由来和作用2.1 国家的起源和形成- 国家的起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国家的形成有两种观点,一是社会契约论,二是暴力论。
2.2 国家的本质- 国家是一个独立的政治组织形式。
- 国家的本质包括三个要素:人民、领土和主权。
2.3 国家的作用- 国家的基本作用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安全。
- 国家还具有其他作用,如提供公共产品、引导社会发展、调节社会矛盾等。
第三章国家的组成部分3.1 国家的组成部分- 国家的组成部分包括人民、领土和主权。
- 人民是国家的基本构成要素,国家的一切权力归属于人民。
- 领土是国家建立和巩固的基础,国家的主权权力行使于国土范围内。
3.2 国家的人民问题- 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和基础。
- 人民问题是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要通过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素质来解决。
3.3 国家的领土问题- 领土是国家的基本属性和主权的体现。
- 领土问题是国家最核心的问题,要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边疆安全。
第四章国家的权力机关4.1 国家权力机关的特征- 国家权力机关是国家一切权力的集中体现。
- 国家权力机关具有合法性、代表性、权力性和专门性。
4.2 国家的立法机关- 国家的立法机关负责制定法律,履行立法职能。
- 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4.3 国家的行政机关- 国家的行政机关负责管理国家事务,履行行政职能。
- 我国的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4.4 国家的司法机关- 国家的司法机关负责审判案件、解决法律纠纷,履行司法职能。
2024年人教版高二政治上册知识点总结

2024年人教版高二政治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与政治1. 政治:一种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的社会关系和活动形式。
政治的本质是权力关系。
2. 政治学: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学理的学科。
3. 政权:政治控制权。
4. 政治体制:用于管理社会事务和解决社会矛盾的组织和制度的总称。
5. 政治社会化:个体从政治非专业人士逐渐成为政治专业人士的过程。
6. 政治参与:指个体在政治决策过程中的行为和方式。
7. 政治权利:个体在政治关系中享有的权利,如选举权、言论权等。
8. 政治义务:公民应履行的政治责任和义务,如服从法律、参与选举等。
9. 政治稳定:指社会政治组织的发展和变迁得到平衡的状态。
10. 政治文化:一定历史时期和地理环境中形成的、人们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一套具有某种指导作用的基本观念、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第二章政治的基本问题1. 政治的目的和职能:保障人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 政治的性质:政治是一种具有权力性质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是政府和统治者实施权力的过程。
3. 政治的形式:政治的形式包括民主政治、专制政治、宪政政治等。
4. 政府:行使国家权力,管理社会事务的机构。
政府的职能包括行政管理、立法和司法等。
5. 政权的类型:政权的类型可以分为专制政权、民主政权和威权政权等。
6. 政治决策:政府根据社会需要和国家利益,通过政治决策制定和实施具体措施,推动社会发展。
7. 政治决策过程:政治决策过程包括问题提出、问题研究、政策制定、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价等环节。
第三章国家及其性质1. 国家:具有一定领土、人民和主权的国际法上的独立政治实体。
2. 国家的起源:国家的起源有社会契约说、力量说、宗教说等不同理论。
3. 国家的性质:国家的性质是政治性质,是社会关系和权力关系的集中体现。
4. 国家的要素:国家的要素包括人民、领土和主权。
5. 国家的功能:国家的功能包括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推动经济发展等。
2024年高二年级政治上册知识点总结

2024年高二年级政治上册知识点总结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行为和政治组织的学科,是高中学生政治课程的一部分。
2024年高二年级政治上册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国家与国家制度、政治制度与政治机关、党的基本知识、中共党史、中华民族的崛起、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等内容。
下面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总结。
一、国家与国家制度1. 国家的定义和特征- 国家的定义:国家是一个具有独立主权的、固定人口的、有着自己的领土和政府的社会政治组织。
- 国家的特征:独立性、统一性、主权性和合法性。
2. 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国家的形成:国家的形成有宗教原因、战争原因、领土原因、经济原因等。
国家形成的过程包括融合、边缘融合和中央融合。
- 国家的发展:国家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国家的行政机构、国家的法律制度、国家的国际地位等方面的变化和更新。
3. 国家制度- 国家制度的定义和作用:国家制度是指国家的政治组织形式和政治规范的总称,是一种固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组织制度。
- 国家制度的类型:国家制度的类型有专制制度、君主制度、民主制度等。
二、政治制度与政治机关1. 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的定义和作用:政治制度是指一整套用于管理国家政治事务和调整社会关系的组织、法律和规范的体系。
- 政治制度的类型:政治制度可以分为单一制和联邦制、议会制和总统制、多党制和一党制等。
2. 政治机关- 政治机关的定义和作用:政治机关是社会成员的代表机构,用于管理国家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
- 政治机关的类型:政治机关可以分为国家政权机关、政党和政治团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
三、党的基本知识1. 党的定义和特点- 党的定义:党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实现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政治团体。
- 党的特点:党的特点包括党的纲领性、组织性、战斗性和阶级性。
2. 党的性质和任务- 党的性质:党的性质是党的纲领和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目标的重要标志。
- 党的任务:党的任务是通过组织和斗争,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人民解放事业的进步。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单元、⽣活与消费第⼀课、神奇的货币1、商品①含义:⽤于交换的劳动产品②必须具备的条件:A、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定是商品。
B、必须⽤于交换,不⽤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交换是商品的基本特征。
C、凡是商品都有使⽤价值,但有使⽤价值的东西不⼀定是商品。
D、商品⼀定离不开流通领域,⼀旦进⼊消费领域就成为消费品,不再是商品。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A、使⽤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前者是⾃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B、使⽤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C、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差别的⼈类劳动。
注:1、劳动产品不⼀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2、有使⽤价值的东西不⼀定有价值,因为有使⽤价值的东西不⼀定是商品。
☆两者关系:对⽴统⼀统⼀:同时存在商品中,商品是两者的统⼀体。
对⽴:任何⼈都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属性。
A、使⽤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因为商品是⽤来交换的,没有⽤的物品⼈们是不会要的),作为商品,必然具有使⽤价值和价值,⼆者缺⼀不可,这是两者统⼀的表现。
B、对⽴表现在:商品⽣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价值和价值⼆者不可兼得。
商品⽣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他必须把使⽤价值让渡给购买者,⽽购买者为了得到使⽤价值,也必须⽀付出相应的价值给⽣产者,当商品的使⽤价值和价值分离时,意味着交换实现。
2、货币①货币产⽣:偶然物物交换——扩⼤的物物交换——⼀般等价物——⼀般等价物固定在⾦银上→货币产⽣。
(注:偶然的物物交换不是等价交换。
)②货币的本质——⼀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它本⾝是⼀种商品,作⽤:它同⼀般等价物⼀样,表现其他⼀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③货币的职能:A、基本职能:(1)流通⼿段,只需现实货币。
(2)价值尺度,只需观念上的货币。
B、其它职能:(1)贮藏⼿段,⾜值的货币(2)⽀付⼿段,交钱与交换时间不同。
例:到银⾏取⼯资。
(3)世界货币,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般等价物的职能。
人教版高二年级政治上册知识点整理

【篇一】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1)兩者的含義與內容:①社會存在A含義:是指社會生活的物質方面。
B包括:它包括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自然環境和人口因素。
C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內容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②社會意識A含義:是指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類社會中各種精神生活現象的總稱。
B包括:它既包括各種不同的風俗習慣和社會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學、藝術、宗教、哲學等各種不同的社會意識形式。
(2)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係: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無論正確與否,歸根到底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A有什麼樣的社會存在,就會有什麼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性質決定社會意識的性質。
B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著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②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表現為:A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可能落後於或先於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兩者的發展並不一定完全同步。
B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有巨大的促進作用,落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3)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觀點是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觀點則是歷史唯心主義。
(4)歷史唯心主義為什麼會產生?/馬克思主義又為什麼能夠發現社會發展的規律?①社會歷史是人們活動的結果,而人的活動是有自覺意識和目的的。
由此便形成一種假像,似乎社會歷史是由人們的動機、目的等決定的。
以往的社會歷史理論被這種假像所迷惑,它們至多只是考察了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而沒有進一步追溯到產生這些思想動機的物質原因——社會存在。
②社會生活在本質上實踐的。
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觀點,是打開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
2.生產力與生產關係(1)兩者的含義:①生產力:是指生產主體利用勞動工具對勞動對象進行加工的能力,表現為人與自然界之間的關係,或者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物質力量。
它包括勞動主體、勞動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準的顯著標誌)和勞動對象等因素。
2024年人教版高二政治上册知识点总结样本

____年人教版高二政治上册知识点总结样本高二政治上册是学生在政治学习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政治知识,以下是2019年人教版高二政治上册的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政治学与政治学科的起源和发展1.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政治学研究对象是政治。
政治的基本特征是权力。
政治学的任务是理论研究和政治实践。
2. 政治学科的起源和发展政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
现代政治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经院哲学、启蒙运动、法治观念的确立和大革命。
3. 政治学的主要方法和学科特点政治学主要方法有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
政治学的主要特点是实践性、针对性和规范性。
第二章国家的起源和发展1. 国家的定义和特征国家是一个具有一定人口、一定领土、一定政权和一定组织形式的权力机构。
2. 国家的起源和发展国家的起源有天赋论和契约论两种观点。
国家的发展经历了部落制、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制等阶段。
3. 国家的作用和职能国家的作用主要有统一组织和管理社会、维护社会秩序、保障社会利益和促进社会发展等。
国家的职能包括立法、行政和司法等。
第三章国家的形式和政体1. 国家的形式和政体的基本概念国家的形式包括单一制和联邦制。
政体的基本概念包括君主制、共和制和议会制。
2. 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制是一种君主和议会共同统治的政体形式。
3. 共和制共和制是没有君主的政体形式,代表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
第四章政权的性质和种类1. 政权的性质和种类政权是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力量。
政权的种类包括独裁政权和民主政权。
2. 独裁政权独裁政权是由个人或少数人掌握政权,实行集权统治的政体形式。
3. 民主政权民主政权是由人民通过选举产生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国家事务由人民代表机关决定的政体形式。
第五章民族国家和现代国家制度1. 民族国家的形成民族国家是民族与国家的结合体。
民族国家的形成主要有统一战争、民族解放运动和自决权原则等因素。
2. 现代国家制度的形成现代国家制度的形成主要经历了西方国家的启蒙运动和大革命,以及非西方国家的独立运动和民主化进程。
2024年人教版高二政治上册知识点总结

2024年人教版高二政治上册知识点总结政治是一门关于国家和社会政治的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国家政权的来源、性质、组织、功能和发展规律。
政治学的学习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国家政治体系和政治运行机制,还可以提高自身的思辨与判断能力。
以下是2024年人教版高二政治上册的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国家与革命国家:国家是一个社会政治组织的总称,它具有独立的领土、人民和主权。
国家的主要特征包括人口、领土、政权、主权、国际地位等。
国家的起源与发展:国家的起源有几种理论,如力量理论、契约理论、神权理论等。
国家的发展有几种形式,如封建国家、城市国家、现代国家等。
国家的职能与作用:国家的职能和作用包括治理社会、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推动社会发展等。
政权的性质:政权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内的权力机关。
政权的性质有专政性质和阶级性质两个方面,一般分为无产阶级专政和资产阶级专政。
第二单元现代化和现代政治现代化的内涵:现代化是指国家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和变革,主要包括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科技进步等。
现代化的动力:实现现代化的主要动力包括科技创新、人力资本、制度体系、市场经济等。
现代化与现代政治的关系:现代化与现代政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现代化对政治发展提出了要求,而现代政治也为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三单元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主的内涵与形式:民主是指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权利,民主的形式有直接民主和代议制民主两种。
西方民主政治的起源和发展:西方民主政治起源于古希腊雅典城邦,经历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和美国的宪政共和制度的发展。
现代代议制民主的形成和发展:现代代议制民主的形成和发展主要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和美国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第四单元基本权利与人权保障个人权利与公民权利:个人权利是人作为独立的个体享有的权利,公民权利是具有国籍身份的公民享有的权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二政治上册知识点整理
【篇一】
考点1、意识的本质(什么是意识?)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起源)。
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生理基础)。
③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考点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表现为: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考点3、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
(1)世界观: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和有害的。
(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
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
)
考点4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
【篇二】
一、知识点
(一)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1、矛盾的含义: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
(1)“对立”的基本含义: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
(2)“统一”的基本含义: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2、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含义必须注意的问题
(1)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始终不可分割
(2)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3)不能把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1、矛盾普遍性的含义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
(2)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2、正确对待矛盾
(1)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2)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3、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1)对自己要一分二
(2)学会全面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二、重难点解析
1、矛盾的含义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作矛盾”。
对这一含义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立”与“统一”作为矛盾的基本属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的区别表现在:第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而“统一”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相
转化;第二,“对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统一”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二者的联系表
现在“对立”与“统一”始终不可分割:第一,“统一”离不开“对立”。
无论是“依存”还是“转化”,都以对立面的存在为条件,是与对立面的“依存”,是向对立面的“转化”。
第二,“对立”离不开“统一”。
只有具有某种共同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能呈现出“排斥”的倾向。
“彻底分离”、“毫不相干”的东西,是谈不上“排斥”的。
(2)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存在于“事物自身”。
这里我们必须明确两点:第一,哲学上
所讲的“矛盾”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主观强加于客观事物的。
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矛盾问题上的区别所在。
第二,“事物自身”既指事物内部,又反映事物之间。
存在于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叫事物的内部矛盾,或内因;存在于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叫事物之间的矛盾,或外因。
(3)哲学上讲的矛盾不同于逻辑矛盾。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
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现象,是违背“同一律”的表现;而辩证矛盾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
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两者不是一回事,不能将二者混淆。
(4)此外,不能将“统一”与“对立”分别理解为矛盾的双方。
“对立”与“统一”是矛盾的两
种基本属性。
“统一”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因此,“对立”与“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的“对立”与“统一”,不能认为“统一”是矛盾的一方,“对立”是矛盾的另一方。
2、矛盾概念与联系概念的关系
(1)矛盾概念指的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一般地说来它只是指某
个特定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关系,而不指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而联系概念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一般地说它主要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矛盾概念的内涵强调的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即矛盾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
而联系概念的内涵则是强调的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多元关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联系网络,它们是相互作用,带动着整体事物构成的整体共同发展。
(2)联系与矛盾都是揭示事物间的关系。
其中联系的实质就是矛盾的联系(因为联系是
由各个具体的事物形成关系网络,而每一个事物又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所以联系的实质就是矛盾的联系),因而联系与矛盾紧密相联,联系当中有矛盾,矛盾当中有联系。
3、正确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1)矛盾普遍性原理的含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
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
(2)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个方面: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②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
展过程的始终。
所谓“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无论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们的思维领域,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事事有矛盾。
所谓“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是指每一事物从它产生到死亡,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矛盾。
事物在开始萌芽的时候有矛盾,在发展壮大的时候有矛盾,在将要消亡的时候也有矛盾。
尽管有些矛盾一开始比较缓和,后来才逐渐激化起来,但这只是矛盾的差别性问题,而不是矛盾的有无问题。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一解决,新的矛盾就会产生,又开始了新的矛盾运动。
在新旧矛盾之间绝不存在哪怕是一刹那的无矛盾的状态。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时时有矛盾。
(3)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注意划清几个界限。
①不能把“普遍性”理解成每一事
物同周围其他各种事物之间无条件地有矛盾。
“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的事物之间都有矛盾。
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构成现实的矛盾。
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时,才能构成矛盾关系。
②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其具体矛盾作出科学解释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就不存在了。
③人们不易觉察的矛盾,不等于就不存在了。
一般说来,处于动态中的、比较激化的矛盾,人们往往易于觉察,而事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矛盾或处于缓和状态的矛盾,需要通过思维才能认识和把握。
4、矛盾双方的转化需要一定条件
(1)我们在观察和分析矛盾的时候,必须把对立面看作是生动的、可变动的、在一定
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东西,而不能把它们当作凝固的、僵化的东西。
(2)矛盾的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根本原因在于对立的双方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贯通的,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所以,就有了转化的可能。
若构不成矛盾的双方,“桥”就搭不起来,也就谈不上转化。
(3)但是,要把这种转化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还必须有一定的条件。
所谓条件,广
义地说,是指制约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诸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