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文化校本教材教本(欣赏篇)
戏曲校本课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戏曲艺术欣赏与表演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戏曲的基本知识,掌握戏曲的基本表演形式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和模仿,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戏曲的基本知识。
2. 戏曲的表演形式和技巧。
教学难点:1. 戏曲的唱腔和表演节奏的掌握。
2. 学生对戏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戏曲视频、戏曲唱段、戏曲脸谱图片、戏曲道具等。
2. 学生准备:预习戏曲的基本知识,准备表演所需的道具和服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播放一段戏曲选段,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提问:同学们刚才听到了什么?知道这是什么吗?二、讲授新课1. 介绍戏曲的基本知识,包括戏曲的起源、发展、流派等。
2. 演示戏曲的表演形式,如生、旦、净、末、丑等角色。
3. 介绍戏曲的唱腔特点,如平腔、高腔、二黄等。
4. 展示戏曲脸谱图片,讲解脸谱的象征意义。
三、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戏曲角色进行表演。
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唱腔练习和动作模仿。
3.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展示所学成果。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
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深化学习1. 教师播放不同流派的戏曲选段,让学生欣赏并分析其特点。
2. 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戏曲流派的代表剧目和表演艺术家。
三、实践操作1.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选一个戏曲角色进行表演。
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唱腔和动作的细化练习。
3.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展示所学成果。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回答问题、互动等。
2. 学习成果:评价学生在角色扮演中的唱腔、动作和表情是否到位。
小学《传统艺术京剧》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小学《传统艺术京剧》校本课程实施纲要目标本校本课程旨在使小学生了解和欣赏传统艺术京剧,培养他们艺术鉴赏能力和表演技巧,以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程内容1. 京剧基础知识- 了解京剧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研究基础表演技巧和动作动作训练- 研究京剧的基本唱腔和念白2. 京剧角色介绍- 介绍京剧四大行当及其特点- 分析不同角色的塑造方式和表演技巧- 研究京剧角色台词的朗读和演绎3. 京剧剧目研究- 研究京剧著名剧目的故事情节和表演要点- 尝试演绎一些简单的京剧剧目片段4. 京剧舞台表演- 研究舞台布景和道具的使用- 练舞台走位和表演技巧- 参与校内外京剧演出的实践机会课程安排1. 每周安排两节课程,每节课程为45分钟。
2. 课程时长为一个学期,共计20周。
3. 每个学期结束后,举办一次校内京剧表演。
教学方法1. 组织观看优秀京剧表演录像,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2. 结合故事情节,进行团队合作的剧目演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演技巧。
3. 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模仿和演绎培养学生表演的自信和创造力。
4. 提供多样化的课后题和活动,加深学生对京剧的理解和热爱。
评估方式1. 平时表现评估: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和合作表演能力。
2. 期末考核:学生需进行一次小型京剧表演,并进行评分和点评。
备注请注意,本纲要仅作为课程教学参考,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修改和调整。
以上是校本课程《传统艺术京剧》的实施纲要。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我们相信学生能够增进对京剧的了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艺术才能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校本教材-京剧行当说课

京剧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积淀了中华民 族五千年的丰厚文化底蕴,形成于北京,盛行于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历经二百多年的历史,时有
“国剧”之称,是我们中国的国粹。被列入第一
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社会层面来看,京剧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特 别是近几年来,京剧已作为一种文化走进农村,逢 年过节(我们哪里的“三月三”、“枫叶节”等很 多地方传统节日)请上一台戏来唱一唱,已成为一 种社会新风尚。
于是,2008年9月我们正式将《国粹京 剧大家唱》作为一大特色校本课程进行 开发京剧大 舞台》和《京剧小票友》,以唱为载体, 了解京剧常识为辅助,初探京剧艺术。
《京剧小票友》——学唱京剧名段
走近京剧
京剧渊源 京剧现状 包罗万象的京剧行当
《京剧大舞台》
教学反思与改进方向:
并不是每一个花蕾都能开出灿烂的花朵,它们的成长需要阳光 和雨露。就像京剧进课堂,虽然我们给孩子们提供了机会,但并不 表示孩子们就都会喜欢京剧,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充分调动 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本课围绕着京剧的行当,生旦净丑每个环节 都精心设计师生互动,精心搭建平台,一步一步,由浅入深,由易 到难,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欣赏、观察、体验、探究京剧的 每一个行当及其特点,更进一步让学生走近京剧、感受京剧。本节 课的最终目标,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京剧知识,而是关注学生对 京剧的兴趣、情感反应、参与态度等。应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比 较理想,学生参与态度积极,通过这节课的参与,对京剧行当及京 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还余兴未尽! 同时我的课中充分运用了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整合,从而促进 了学生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本课也有不尽人意之处,比如旦行的学习形式稍显平淡,需进一 步改进,同时,要不断的提高我们自身的素养,本身我们不是专业 戏曲院校毕业的学生,对京剧艺术的了解也不够透彻,要想进一步 引领学生探索京剧艺术,必须先提高自身修养。
校本课程戏曲课程纲要加教案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外国语小学《戏曲》教学方案教师:贾荟冰孟蝶时间:2017年9月《戏曲》教学方案(一)四. 教学反思1) 课堂讲解课外分享,全家一起来在课堂上讲解了基本的戏剧知识以后,鼓励孩子把图片和脸谱带回家,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讲解,当一回小老师,与全家一起分享戏曲带来的快乐。
2) 鼓励创作延续美丽童话评析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模仿能力,以及对艺术的感悟能力,鼓励孩子展示自己的才华。
善于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三、学生制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四、学生展示、自主评价、生生评价,师生评价《戏曲》教学方案(二)《戏曲》教学方案(三)《戏曲》教学方案(四)《戏曲》教学方案(五)《戏曲》教学方案(六)(4)欣赏不同的色彩服饰表现的戏曲人物,体会文化与生活的关系。
课后请学生关注身边的戏曲表演,并尝试运用更多的材料来表现戏曲人物。
三、学生展示、自主评价、生生评价,师生评价选出涂色与讲解最好的三位同学,进行校戏曲宣传栏展示。
四、小结同学们对戏曲人物的了解是否有得到进一步加深。
《戏曲》教学方案(七)《戏曲》教学方案(八)(4)欣赏不同的曲调、唱腔表现的戏曲人物,体会文化与生活的关系。
课后请学生关注身边的戏曲表演,并尝试运用更多的材料来表现戏曲人物。
五、学生展示、自主评价、生生评价,师生评价选出表演最好的三位同学,进行展示。
六、小结同学们对戏曲人物的了解是否有得到进一步加深。
《戏曲》教学方案(九)单元开启戏曲之旅单元课时第9课时主题身法练习总课时16背景分析学生对于戏曲的了解还处于初步阶段,本节课需要让学生了解戏曲,对戏曲产生兴趣。
做好准备,为以后的戏曲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目标1、通过校本课程《戏曲》的开展,引导学生了解戏曲这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传统的优秀文化。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培养优美的仪态修养。
掌握学习戏曲的基本方法。
3、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评价设计基本技能(评价内容及评价方式)1、唱腔的准确性:吐字的准确程度。
戏曲小学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戏曲欣赏与表演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戏曲的基本知识,包括戏曲的起源、流派、表演形式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经典戏曲选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戏曲的基本知识,能够欣赏并理解经典戏曲选段。
2. 难点: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用具:1. 多媒体设备2. 戏曲选段音频3. 戏曲服饰道具4. 戏曲剧本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 播放一段经典戏曲选段,如京剧《霸王别姬》中的《贵妃醉酒》片段,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戏曲的魅力。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类型的艺术吗?它有什么特点?二、知识传授1. 讲解戏曲的基本知识,包括戏曲的起源、流派、表演形式等。
2. 介绍中国戏曲的主要流派,如京剧、越剧、黄梅戏等,以及它们的代表作品。
三、欣赏与实践1. 播放经典戏曲选段,如京剧《白蛇传》中的《游湖借伞》片段,引导学生欣赏戏曲表演。
2. 讨论戏曲表演的特点,如唱、念、做、打等。
3. 学生分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戏曲选段进行角色扮演。
四、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戏曲的基本知识和表演特点。
2. 布置作业:回家后,与家人一起观看一场戏曲演出,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后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学生戏曲的基本知识和表演特点。
2. 引导学生分享上节课的作业,即观看戏曲演出的观后感。
二、实践与展示1.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展示上节课的学习成果。
2. 教师点评,给予学生鼓励和指导。
三、拓展与总结1. 介绍戏曲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如现代戏曲、戏曲电影等。
2.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传承和发扬。
四、作业布置1. 按照课本内容,完成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戏曲流派或剧目的小论文。
高中戏曲校本课程教案模板

课程名称:高中戏曲校本课程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
4.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课程内容:1. 中国戏曲概述2. 京剧基础知识3. 其他地方戏曲介绍4. 戏曲表演实践5. 戏曲欣赏与评价课时安排:共10课时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戏曲视频资料3. 戏曲音乐录音4. 戏曲剧本5. 戏曲服饰道具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中国戏曲概述1. 导入:通过播放戏曲视频片段,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
2. 讲解:介绍中国戏曲的起源、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
3. 互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国戏曲的了解,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
4. 作业: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要求学生了解一种地方戏曲。
第二课时:京剧基础知识1. 导入:播放京剧《白蛇传》片段,让学生感受京剧的魅力。
2. 讲解:介绍京剧的行当、脸谱、服饰、表演程式等基础知识。
3. 互动:让学生观察京剧表演,分析不同行当的特点。
4. 作业:布置课后观看京剧《贵妃醉酒》片段,并撰写观后感。
第三课时:其他地方戏曲介绍1. 导入:播放不同地方戏曲的精彩片段,让学生感受戏曲的多样性。
2. 讲解:介绍越剧、黄梅戏、豫剧等地方戏曲的特点和代表性剧目。
3. 互动:让学生讨论不同地方戏曲之间的异同。
4. 作业:布置课后观看黄梅戏《天仙配》片段,并撰写观后感。
第四课时:戏曲表演实践1. 导入:讲解戏曲表演的基本技巧。
2.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戏曲表演,教师进行指导。
3. 互动:展示各小组的表演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第五课时:戏曲欣赏与评价1. 导入:播放经典戏曲片段,让学生感受戏曲的艺术魅力。
2. 讲解:分析戏曲的唱腔、表演、音乐等元素。
3. 互动:让学生分组讨论,评价所欣赏的戏曲片段。
4. 作业:布置课后观看京剧《霸王别姬》片段,并撰写观后感。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传统文化戏曲教学教材

03
戏曲教学教材分析
戏曲教学教材的种类和特点
传统戏曲教材
这类教材主要收录了经典的传统 戏曲剧目,注重对戏曲表演艺术 的传承,强调对戏曲表演技巧的
学习和掌握。
现代戏曲教材
这类教材注重对现代戏曲剧目的 收录,强调对戏曲的创新和改革,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演
能力。
综合戏曲教材
这类教材既收录了传统戏曲剧目, 也收录了现代戏曲剧目,注重对 戏曲表演艺术的全面掌握和学习,
戏曲教学资源的应用和推广
戏曲教学资源的应用和推广对于促进 戏曲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推广戏曲教学资源,可以使更多的人 了解和欣赏戏曲,促进戏曲的传播和 发展。
通过将戏曲教学资源应用于教学,可 以提高学生对戏曲的认识和理解,培 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将戏曲教学资源 进行整合和共享,方便更多的用户使 用。
实践教学
注重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 的演出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锻
炼和提高自己的表演能力。
戏曲教学的评估和反馈
评估方式
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考试、演出 评价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 表演水平。
反馈机制
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向学生和 教师反馈教学情况和评估结果,以便 调整教学计划和提高教学质量。
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发挥学生的 特长和优势。
戏曲教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
基本功训练
设置基本功训练课程,包括唱 、念、做、打等方面的基础训
练,提高学生的表演技能。
剧目排练
通过排练经典剧目,让学生在 实际演出中掌握戏曲表演技巧 和艺术风格。
理论知识
设置戏曲理论知识课程,包括戏 曲史、戏曲表演理论等方面,提 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理论水平。
中学校本课程教材《中国戏曲文化》

中学校本课程教材《中国戏曲文化》该教材旨在介绍中国戏曲文化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和艺术特点,帮助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戏曲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之处。
课程目标- 了解中国戏曲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历程;- 掌握中国戏曲的基本形式、表演技巧和艺术特点;- 了解中国戏曲的印象、题材和剧种类型;- 欣赏并分析中国戏曲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表演风格;-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材内容第一单元: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发展- 戏曲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戏曲的起源及其与古代文化的关系;- 戏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革。
第二单元:中国戏曲的基本形式与表演技巧- 京剧、豫剧、黄梅戏和评剧等主要剧种的特点和表演形式;- 化装、唱腔、舞蹈和动作等戏曲表演技巧;- 戏曲音乐和戏曲曲调的基本知识。
第三单元:中国戏曲的题材与剧种类型- 不同戏曲剧种的特点和题材选择;- 中国戏曲的历史剧、文学剧和传统剧目;- 戏曲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道德教化。
第四单元:中国戏曲的文化内涵与表演风格- 戏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戏曲作品中的哲学、历史和宗教思想;- 戏曲的唱腔表现、身段语言和表演技法。
第五单元:中国戏曲的传承与发展- 当代中国戏曲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保护和传承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性;- 创新与传统的结合在当代戏曲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该教材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示范演示和实践活动等,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知识和技能。
评估方式将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小组项目和个人研究等形式,以考察学生对中国戏曲文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和兴趣特长,鼓励他们参与戏曲表演、创作和研究等相关活动,培养学生对戏曲文化的热爱和发掘潜力。
总结《中国戏曲文化》是一本中学校本课程教材,旨在向学生介绍中国戏曲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通过学习该教材,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中国戏曲的演变历程、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培养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兴趣和鉴赏能力,同时也能够掌握戏曲表演技巧和相关知识,为今后的研究和创作提供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罗庚实验学校新城分校戏曲校本课程教本(欣赏篇)华罗庚实验学校新城分校教材编写组二0一八年四月主编:吕水庚副主编:张俊陈东栋王芳王伟王锡才钱海凤杨金芳编委:赵园园徐娟汤亚娟美编:张勇责编:韩咏忠王锡才周丽俊序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作为锡剧之乡的金坛区,有爱看戏的老百姓,更有爱唱戏的业余演出队,但是相对来说这些戏迷票友都是中老年人了,那么如何把我们的瑰宝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这就需要在我们的青少年中培养,让锡剧之乡后继有人。
教育是文化的生命机制。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是文化承载物的教育,无论从自身的发展还是客观要求方面考量,挖掘、整理、传承和发扬光大传统文化,都是责无旁贷。
学校艺术教育是传承和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加强学校艺术教育,丰富艺术艺术教育内容,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意义极为重要。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学习吸收知识、接受文化熏陶、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
在这样一个不可重复的时期,让他们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可以使他们积累文化底蕴、提高竞争能力、增强发展后劲、获取幸福资本。
因此编写一本以弘扬民族文化未基础目的,又能曾强青少年生存、发展和幸福能力的读物十分必要。
因此我们编写了《唱响梨园》戏曲读本,收集了几个剧种的一些唱腔,针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队戏曲的认知特点和水平,就每一个地方戏种的产生发展、流传范围、行头特征、名家明段等一一娓娓道来,所用语言平实、选篇通俗易懂。
2018年4月编写说明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充分挖掘和利用戏曲特色资源,丰富学校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我校成立了《校本教材》编写组,组织骨干教师,挖掘常州地方特色资源,结合本校实际,编写了这本校本教材,意在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戏曲文化的热爱,把中国的民族文化发扬光大,让戏曲之乡后继有人。
本教材的编写针对广大青少年学生对戏曲的认知特点和水平,就周边地区的每一个地方戏种的产生发展、流传范围、行头特征、名家名段等一一叙说,所用语言平实、选篇通俗易懂。
在介绍每个戏种的同时配以丰富的各种戏种剧照和经典唱段等,使全书顿显鲜活、形象生动,让人可以清晰的联想到学生们禁不住模唱、张口欲唱的情景。
同时,把课堂渗透、活动培养、环境育人等有机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个性化的校本教育体系,彰显我校校本教育的特色。
本教材适用于小学中高年级及以上学生阅读,编写过程中主要参考了《吴音汉曲江淮调》一书,收录了无锡、昆山周边地区的地方戏曲唱段:昆曲、京剧、锡剧、沪剧、苏剧等。
通过阅读,使学生能够真正深入地了解戏曲、热爱戏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目录●昆曲1. 昆曲由来……………………………………………2. 昆曲行当……………………………………………3. 昆曲唱腔音乐………………………………………4. 昆曲名剧名角………………………………………5. 昆曲服饰……………………………………………6. 昆曲名段……………………………………………●锡剧1. 锡剧由来……………………………………………2. 戏曲知识……………………………………………3. 锡剧唱腔音乐……………………………………………4. 锡剧名剧名角……………………………………………5. 锡剧名段……………………………………………●京剧1. 京剧由来2. 京剧行当3. 京剧唱腔音乐4. 京剧名剧名角5. 京剧名段●苏剧第一课苏剧由来第二课戏曲知识第三课苏剧唱腔音乐第四课苏剧名剧名角第五课苏剧名段●沪剧第一课沪剧由来第二课沪剧发展第三课沪剧唱腔音乐第四课沪剧名剧名角第五课沪剧名段点●越剧第一课越剧由来第二课越剧化妆服饰第三课越剧唱腔音乐第四课越剧名剧名角第五课越剧名段●黄梅戏第一课黄梅戏由来第二课黄梅戏行当第三课黄梅戏唱腔音乐第四课黄梅戏名剧名角第五课黄梅戏名段昆曲——人类文化遗产昆曲由来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公布了首批十九个“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出自我们昆山的戏曲剧种——昆曲赫然在列!中国有300多个戏曲剧中,为什么唯独选了昆曲呢?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简单的了解一下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
剧种小史3000多年前(周·秦),中国民间就有了从事歌唱、舞蹈、滑稽、杂技的艺人,人们把他们统称为“优”,把他们表演的歌舞、杂技等统称为“百戏”。
到了公元1000年前后(宋·金·元),人们又把他们表演的滑稽、歌舞、杂技等,统称为“杂剧”。
公元1127年(南宋)之后,南方的杂剧逐渐发展为宋、元南戏;北方的杂剧发展为元杂剧。
1368年前后(明代),随着元代的灭亡,北方元杂剧慢慢衰落,而南方元杂剧迅速发展。
其中,流传在江西省弋阳地区的弋阳腔和我们昆山地区的昆山腔,发展得最快。
1522年左右,太仓唱曲名家魏良辅(后人尊他为“立昆之宗”)联合一批艺术家,对昆山腔进行了多年改革,终于创造出了具有“流丽悠远”、“启口轻圆、收音纯细”等许多特点的昆山腔,人称“水磨腔”。
接着有一个叫梁辰鱼的人,创作了按“水磨腔”演唱的剧本《浣纱记》。
把清唱发展成戏台演唱。
到此座位一个独立的剧中宣告形成。
因为她源于昆山腔,,所以叫昆曲。
说一说:中国又多少个剧种?“立昆之宗”是谁?昆山腔又称什么?第二课昆曲的行当梨园漫步昆曲对中国戏曲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首先,她首创了“用歌舞表演故事”的舞台演出形式。
昆曲艺人们通过不断实践,创造了很优美的表演身段,从水袖到扇子,从眼神、手位到步法,都有各种组合。
知道现在,这些组合,还是训练戏曲演员的形体表现力的基本手段。
其次,昆曲把戏里的所有人物,分成更细的行当。
明代后期,一般以“十行脚色”为主体,为后来戏曲表演分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奠定了基础。
行当传统戏曲中演员专业的分工类别。
现在一般分生、旦、净、丑四大类。
也有小部分剧种,还保留着“末”真个行当。
按性别:男性类的角色基本称为“生”,女性类的角色基本称为“旦”。
按年龄:年龄大的男性称老生,女性称老旦;年轻的男生称小生,女性称闺门旦;年纪再小的,就叫娃娃生、小花旦等。
按身份:有官职之类的男性大都戴髯口(胡子),就叫须生;有点身份的中年女性叫正旦(也称青衣)等。
按性格:“净”(俗称花脸)这个行当的人物,大多性格直爽、粗矿,说话声如洪钟。
“丑”这个行当的人物,大多滑稽、乖巧或迂腐、蠢笨,富有喜剧性。
按技能:穿紧身衣裤,拿着刀、剑、枪等冷兵器,特别善于开打翻腾的男性称长靠武生,女性称刀马旦。
特别善于唱的老生,称唱功老生,以动作表演为主的老生称作功老生等。
行当是选用各种戏曲程式的基本前提和依据。
另外昆剧创作、积累了一大批剧本。
这些剧本不但能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还为以后诞生的各个地方剧种提供了丰富的演出剧目。
直到今天,京剧、四川省的川剧、湖南省的湘剧、安徽省的徽剧,浙江省的等依然保留着昆腔,上演着昆剧的剧目。
所以戏曲史家门把昆剧称为“百戏之首”。
昆剧诞生以后,先在以苏州为中心的吴江、吴县、吴淞等地流传后很快就扩展到浙江、南京等地。
1610年之后入皇宫演唱。
到明末清初,昆剧已经流传到我国东部和中部辞去的各个大城市。
问一问:戏曲分哪些行当?昆剧又称什么?第三课昆曲的唱腔音乐昆曲的唱腔为曲牌联套体。
即一段唱腔总是有好多个曲牌按一定规律连接而成,类似现在的声乐套曲或组歌。
昆曲的曲牌非常丰富,可分为北曲、南曲和时剧三类,所用的曲调,从唐代到宋、元、明、清,从皇宫乐曲到市场里的叫卖声,从民间劳动歌曲到宗教音乐,从汉族的山歌到少数民族和外国民族的民歌,这些不同来源、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曲调,汇集到同一种剧种,形成风格统一的完整的唱腔体系,真是一个奇迹。
昆剧的唱和念对字的四声音韵非常讲究,强调“字正腔圆”。
咬字吐音受吴语影响,是带有吴语口音的中州韵念法。
昆剧音乐的总体风格以典雅著称。
昆曲唱腔的主要伴奏乐器同样别具一格,用的是竹笛。
男女唱腔伴奏用不同的笛子,称为雌雄笛。
另外常用的伴奏乐器还有笙、三弦、琵琶、二胡及打击乐器板鼓、锣、钹等。
台湾戏剧家白先勇先生曾发起排练了全本昆剧名句《牡丹亭》,深入到上海、北京的大学里演出,依然让大学生们倾倒。
每一场观众都爆满,连过道、走廊都站满了人!说一说:昆曲的唱腔是什么?昆曲音乐的风格是什么样的?昆曲的主要伴奏乐器是什么?第四课名剧名角昆剧的剧目非常多,有文人专为昆剧创作的剧目,如《红拂记》、《玉簪记》、《义侠记》、《青衫记》、《鸣凤记》、《清忠谱》、《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等;也有改变北杂剧的剧目;还有许多折子戏,就是从正本大戏里选出最精彩的段落,精心加工,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一出戏,如《游园惊梦》就是《牡丹亭》里选出来的折子戏。
新中国成立以后,对昆剧的重点放在抢救、继承、保护上。
1956年4月,昆剧“传”字辈表演艺术家周传瑛、王传淞,带领江浙省昆剧团,到北京演出了整理、改编后的传统剧目《十五贯》,轰动了全国,成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典范。
1956年前,江苏省苏州市招收了一批以张继清为代表的“继”字辈学员,专门学习昆剧,兼修苏剧。
这批艺术家用毕生精力,为昆剧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1960年、1978年和1998年,江苏省戏剧学校先后培养了三届昆剧专业学生,现在他们大多成了江苏昆剧舞台的中坚力量。
其中,石小梅、胡锦芳、林继凡、黄小午已经成为优秀的表演艺术家,柯军、孔爱萍等也已成为江苏昆剧艺术的新一代领军人物。
看一看:欣赏《牡丹亭·惊梦》第五课昆曲的华美服饰昆剧的舞台美包括丰富的服装式样,讲究色彩和装饰以及脸谱使用三个方面。
除了继承元明以来戏曲角色服装样式外,昆剧的有些服装和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穿着很为相似。
反映在戏上,武将自有各式戎装,文官亦有各样依照封建社会阶级等级不同的穿戴。
脸谱用于净、丑两行。
属于生、旦的极个别人物也偶然采用,如孙悟空(生)、钟无艳(旦),颜色基本用红、白、黑三色。
提问:昆曲的服饰讲究什么?脸谱用于什么行当?第六课名段点击唱一唱:学唱这段。
体会昆曲的韵味!锡剧——永远禁不住的“一枝梅”第一课锡剧的由来1821年到1874年之间,在常州、无锡乡下的许多村口、桥头和镇上,随处可看到用石条制作的“永禁碑”。
立碑者都是府、县、镇一级的官府。
碑文主要内容是“永禁演唱滩簧”。
“滩簧”是什么?官府为什么样禁止?这要从200多年前说起。
剧种小史200多年前,常州、无锡一带的乡村中,流行一种有唱有舞、自娱自乐的表演形式,老百姓叫她“滩簧”。
起初“滩簧”的表演非常简单,人物只有一男一女(女角色有男性扮演),男角色是小丑,专门插科打诨;女角色多为小姑娘;后来又来了一个年轻男角,大多演书生、年轻劳动者之类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