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物理必修二 7.9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说课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物理学理论和应用方面十分重要||,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为今后学

习动量守恒、电荷守恒等守恒定律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但这种思想和有关的

概念、规律||,由于其抽象性强||,学生要真正的掌握和灵活运用还是很困难||。

学生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已经理解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本节内容的主要目的是给学生增加实验探究与体验的机会||,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因此||,本节选择了一个简单而有效地特例:自由落体运动来进行验证||。在实验中只需测出重物下降的高度和对应的速度||,然后代入相关公式计算就可验证||。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及实验误差的分析||,要求学生不仅从理论上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而且通过实际观测从感性上增加认识||,深化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

学情分析

知识层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动能、重力势能等概念以及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定

理、定律;知道功是能量转换的量度以及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能力层面: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打点计时器以及直尺等实验仪器||。具

备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终身发展需求)要求、本节

教材注重探究性的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2、掌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原理||。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用纸带与打点计时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体验验证过程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2、通过分组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协作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2、通过亲身实践体会||,领略探究过程中避繁就简的方法选择||,培养

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具有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体验实验设计的过程和亲自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

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难点:实验误差的分析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

1、类比、迁移法:类比以往学过的处理问题的方法||,进行知识迁移||,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2、问题驱动法:通过问题形成认知冲突||,思考中提炼方法||,讨论中反思优化||,进而构建新知;再由新的问题驱动下一轮探究||。

学法:

1、实验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

2、小组讨论法:针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是什么?

2、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呢?

(二)新课教学

1、根据教师引导||,首先明确实验目的和原理、设置实验情境、选用实验器材、拟定实验方案||。

2、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同学们针对探究问题||,分小组先讨论解决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到课堂上讲解||,其余小组聆听并发现其不足之处||,加以完善||。此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注意归纳思路、渗透学科理念||。

本环节设计的合作探究问题为:

问题一:本实验要不要测量物体的质量?

问题二:对于实际获得的纸带||,如何判定纸带上的第一个点就是纸带刚开始下落时打下的呢?

问题三:如何测量物体的瞬时速度?

问题四:实验中误差主要来自于哪些方面?

问题五: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3、分组实验||,采集数据

根据讨论结果||,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学生2人一组进行实验||,完成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

4、数据处理||,得出结论

学生实验完毕后||,指导学生进行数据处理||,得出结论||。(三)课堂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