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三三歌节介绍
广西壮族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广西壮族三月三是什么节日广西壮族三月三是什么节日是广西壮族、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
歌节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沟通的盛会。
据记载,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
壮族山歌的进展尤为突出,歌会非常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头或江边饮宴欢歌。
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节”。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风俗和由来农历三月初三,俗称“三月三”,是壮族人民进行歌圩的日子。
因此,又叫歌婆节(歌舞节)。
“歌圩”,是外族人给壮族定的汉名,壮语叫“欢龙垌”,意思是到田间去唱的歌;有的地方叫“欢窝敢”,意为出洞外唱的歌。
由于过去壮族人很少建寺庙,神像都放在岩洞里。
岩洞里是神圣的地方,必需保持肃穆,只有到岩洞外才能放声自由唱歌。
“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这句在广西流传的山歌歌词,说明壮族歌圩节的起源,和歌仙刘三姐有着亲密的关系。
据说刘三姐是唐朝人,诞生在广西宜山一个渔民家里。
从小爱唱山歌,成年以后容貌秀丽,出口成歌。
四周有个财主莫怀仁想强抢刘三姐与他成亲,刘三姐誓死不从,莫怀仁叫人把刘三姐抛入河中。
刘三姐顺水漂流到柳州,幸被搭救,生活在鱼峰山下。
乡亲们闻讯,纷纷赶来学歌。
后来她与一青年猎人结为夫妇,就始终在这里传歌。
莫怀仁得知后,又勾结官府,把刘三姐夫妇抛入鱼峰山下小龙潭。
半夜,月明星稀,当乡亲们把他们两个打捞上来时,突然一阵清风,只见刘三姐和青年猎人骑在一条鱼背上,一边〔唱歌〕一边腾空而去。
自此,人们都说刘三姐成仙去了,便把刘三姐称为歌仙。
后世的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刘三姐“成仙”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据记载,歌圩节已有上千年历史。
宋人着的《太平寰宇记》中,已有壮族“男女盛服……聚会作歌”的记载。
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进展尤为突出,歌会非常盛行。
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墟”。
每到歌圩期间,青年男女便穿上节日的盛装,云集山头旷野或竹林草坡即兴对唱,互相盘答,歌声此起彼伏。
壮族的歌圩节——三月三

壮族的歌圩节——三月三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节日——歌节。
壮族人的歌节历史悠久,大约起源于隋唐时期。
198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定为壮族的歌节,并开始在南宁举行歌节。
节日期间,壮族同胞们吃五色糯米饭、会歌、抛绣球……节日气氛浓厚,热闹非凡。
以下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是武鸣县合旗村的三月三的介绍。
关键词:合旗村壮族歌节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全国壮族聚集人数最多的省份。
广西首府南宁市的许多县都是壮族人的聚居地,武鸣县就是其中一个。
众多的壮族人聚集居住,使得壮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了较完整的保留。
在壮族众多的特色文化元素中,节日文化如同一颗明星般熠熠发光。
三月三、七夕、中元节、九月九等等都是当地十分独特的节日。
为了进一步了解壮族的节日文化,我把三月三作为一个案例对武鸣县的合旗村进行了调查。
(一)节日起源歌节又叫歌圩节,壮语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去歌场唱歌。
歌圩是壮族人民自古就有的风尚。
古老的壮族长期在山野从事繁重的农耕劳动,为了打破可怕的寂寞、提高劳动效率,在各个山头劳作的人们开始相互对歌。
人们用歌声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赞美,随后他们又借助歌声相互表情达意,或结婚姻,或交朋友,增加了生活的乐趣。
壮民们以歌声显示自己的才华和心灵的高尚。
因此,壮族人个个能歌善歌。
壮族关于歌节起源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其中以刘三姐的故事最为著名和普遍认同。
刘三姐原来并不叫刘三姐,而叫刘三妹,是唐代出现的歌仙。
故事流传到后来,人们把刘三妹改成了刘三姐。
刘三姐天生一副圆润的好歌喉,聪明机灵。
她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与爱情、揭露和讽刺地主的剥削压迫。
刘三姐的行为赢得了贫苦大众的赞赏和支持,她成了人们心中的歌仙,但同时她也成了地主的眼中钉。
一年三月初三,刘三姐上山砍柴,地主派人砍断了她攀爬的山藤,刘三姐坠崖而亡。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歌仙,就在她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这便形成了歌节。
节日食品五色糯米饭是三月三必不可缺的食品。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由来及习俗,关于三月三的诗词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由来及习俗,关于三月三的诗词广西壮族“三月三”的由及习俗,关于三月三的诗词“三月三”节日三月三,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古称上巳节。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三月三各族代表节日(一)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畲族百姓都欢度“乌饭节”,家家都做乌米饭,全家共餐,馈赠亲友。
同时还聚集一起盘歌、跳舞,纪念这一节日。
连江县小沧民族自治乡畲族百姓也过乌饭节,这一天村热闹非凡。
乌米饭是畲族人用上的一种叫乌稔树野生植物,取叶煮汤,然后将糯米泡在汤里数小时捞起,放在木甑里蒸熟而成。
这种乌米饭色泽蓝绿乌黑,并带油光,吃到嘴里香软可口。
由于乌稔有防腐、开脾作用,将乌米饭用苎麻袋装起,挂于通风阴凉处,数日不馊。
如果再加上猪油熟炒,更加味美可口。
因此有“一家蒸十家香”之说。
乌米饭的由,传说是唐朝时,畲族英雄雷万兴领导畲军反抗官府,被朝庭军队围困在大里,失去外援,粮草断绝,畲家军只得在大里寻找食物。
时值深秋,里大部分树木落果,唯有一种叫乌稔树的野生植物,叶虽落了,枝条上却挂着串串象珍珠一样的甜果,大家采一把带回营地,雷万兴也尝了尝,感到香甜可口,于是传令大量采集野果充饥,军粮解决了,抗击官军取得了胜利。
过后有一年三月初三,雷万兴突然忆起大里食过的甜果,便又想吃乌稔果,可是这时正是春天,乌稔树刚刚抽出绿叶,那有甜果呢?乡民只好采下乌稔树叶子加工后和着糯米一起炊煮,结果糯米也呈现出同乌稔果一样的蓝黑色,香味很浓,雷万兴吃了,食欲大增,异常高兴,下令畲军每年这一天都煮乌米饭。
畲民们为了纪念雷万兴率领畲军反抗官兵的胜利,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男男女女都出门“踏青”,采集乌稔叶,家家都做乌米饭,流传至今便成为畲族的一个节日,现在的“乌饭节”除了保留原有的习俗外,还载歌载舞,更加热闹非凡了。
三月三有什么传统的风俗活动

三月三有什么传统的风俗活动三月三有什么传统的风俗活动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是个重要的节日,特别是广西地区,有两天的假期安排,那么三月三过节有什么风俗活动呢。
一起看看三月三传统的风俗活动吧!1.壮族:歌圩迎宾客千人竹竿舞“三月三”是壮族最重大的民族节日。
每到“三月三”,壮族男女会像赶圩一样会聚山坡上对唱山歌,开展抢花炮、打铜鼓、抛绣球等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
武鸣是中国壮乡,又是壮文化发祥地之一,每年三月三,当地都会举行“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
歌圩一般以唱山歌开场,展示骆越族群能歌善舞的人文风情,千人共跳竹竿舞,每个方块都很有壮乡特色,人们捧着五色糯米饭,抱着壮乡的美酒,扛起劳作的锄头,精致的簸箕也被举在手中。
2.抢“花炮”展民族魅力“行歌坐妹”写浪漫“三月三”不仅是壮族的节日,侗、苗、瑶等少数民族也会庆祝三月三,民俗活动也丰富多彩。
在三江侗族自治县,一年一度的三月三“花炮节”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客前来探奇、体验,也展示了民族融合的浓浓情意。
3.除了抢花炮,三江侗族的“行歌坐妹”,这种传统的青年男女相亲方式也给“三月三”这个节日增添了不少浪漫气息。
4.瑶乡山歌传情谊峒中瑶胞打陀螺5.在融安县雅瑶乡西古坡屯,每年“三月三”都会举行山歌对唱活动,全乡的山歌爱好者都赶到这里,参加一年一度的山歌对唱。
6.在防城区峒中镇,三月三的重头戏是“打起陀螺唱起歌”。
7.瑞鼓响震三月三,乐了山路十八弯。
壮胞瑶胞聚一堂,通过佳节大联欢……8.峒中“砧板”陀螺比赛集强身健体和娱乐为一体。
如今,作为一项传统的民族体育竞技项目,“砧板”陀螺陆续出现在各种舞台和体育场合上,被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所喜爱。
1“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2017年南宁市民歌湖活动时间:3月30日上午9时至晚10时地点:南宁民歌湖活动依托南宁民歌湖区域,共分为民族文化汇演区、文化体验活动区、大型民歌专场演出三大项十小项活动,力争将民歌湖打造成一场热闹喜庆的大歌圩。
三月三上孤山的风俗

1、举行庙会
在靖江有一句谚语说:“三月三,上孤山”。
每年农历三月三,孤山上举行庙会。
善男信女们这天会换上干净整洁的衣服,带着香烛纸马早早上山,焚香许愿,整个庙都香雾袅袅。
2、赛歌
广西壮族的三月三歌会,是全国唯一一个将三月三列入法定假日的地区。
广西壮族人民的三月三歌圩节,是他们除春节和中元节之外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广西骆越文化的主要表现。
这一天,人们看舞龙狮、吹笙击鼓、跳篝火晚会,不过,赛歌还是他们最爱的一项。
3、荠菜煮鸡蛋
民间有“春食荠菜赛仙丹”的说法。
农历三月三,摘荠菜,煮鸡蛋。
荠菜煮鸡蛋作用很多,可以祛风湿、清相火、防春瘟,即一些流行性疾病,如流行感冒等。
4、情人节
三月三是壮族的情人节,而从这意义上又衍生出很多节日,它是壮族人非常盛大的节日,而壮族三月三的习俗非常的多,如抢花炮、抛绣球、吃五色糯米板等也是有趣的节日活动。
5、集体渔猎
三月三瑶族称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
然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
6、打扁担
打扁担是传统的壮族节日娱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非常出色的打扁担演员,妇女动作轻巧优美,男子动作刚劲有力,在三月三这天进行活动“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7、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绣球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个绣球连成一个圆球形,一个花瓣代表一个月份,上面绣有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
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
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2022壮族三月三上巳节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上巳节民歌节知识介绍图解PPT课件

第一章
上巳节来历传说
我们继续向上爬,来到长城最高处“ 白云城 ”。“ 白云城 ”顾名 思义每 当下雨 天时, 许多白 云都聚 集在这 里。我 站在“ 白云楼 ”的看 景台上 ,整个 长城的 景色尽 收眼底 ,长城 好似一 条巨龙 横卧在 青山之 上,极 为壮观 。 我们继续向上爬,来到长城最高处“ 白云城 ”。“ 白云城 ”顾名 思义每 当下雨 天时, 许多白 云都聚 集在这 里。我 站在“ 白云楼 ”的看 景台上 ,整个 长城的 景色尽 收眼底 ,长城 好似一 条巨龙 横卧在 青山之 上,极 为壮观 。 我们继续向上爬,来到长城最高处“ 白云城 ”。“ 白云城 ”顾名 思义每 当下雨 天时, 许多白 云都聚 集在这 里。我 站在“ 白云楼 ”的看 景台上 ,整个 长城的 景色尽 收眼底 ,长城 好似一 条巨龙 横卧在 青山之 上,极 为壮观 。 我们继续向上爬,来到长城最高处“ 白云城 ”。“ 白云城 ”顾名 思义每 当下雨 天时, 许多白 云都聚 集在这 里。我 站在“ 白云楼 ”的看 景台上 ,整个 长城的 景色尽 收眼底 ,长城 好似一 条巨龙 横卧在 青山之 上,极 为壮观 。 我们继续向上爬,来到长城最高处“ 白云城 ”。“ 白云城 ”顾名 思义每 当下雨 天时, 许多白 云都聚 集在这 里。我 站在“ 白云楼 ”的看 景台上 ,整个 长城的 景色尽 收眼底 ,长城 好似一 条巨龙 横卧在 青山之 上,极 为壮观 。 我们继续向上爬,来到长城最高处“ 白云城 ”。“ 白云城 ”顾名 思义每 当下雨 天时, 许多白 云都聚 集在这 里。我 站在“ 白云楼 ”的看 景台上 ,整个 长城的 景色尽 收眼底 ,长城 好似一 条巨龙 横卧在 青山之 上,极 为壮观 。
01 上巳节来历传说 02 上巳节风俗活动 03 上巳节诗词鉴赏
广西的3月3日是什么节日

广西的3月3日是什么节日广西的3月3日是什么节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月三日是少数的传统节日——歌圩节。
1、三月三日是壮族等南方广大少数民族和部分汉族的传统节日,广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根据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广西有权根据本自治区的民族风俗习惯灵活安排传统节日假期。
2、壮族三月三日的风俗可能很多人只知道对歌,其实壮族三月三日的风俗有很多。
例如,抢花、刺绣、吃五色糯米等,有很多有趣的节日。
3、农历三月三日是黄帝的生日,自古就有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3月3日,生轩辕”之说。
4、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歌节一般持续两三天,小歌圩一两千人,大歌圩可达数万人。
5、昔以三月第一巳日为上巳”。
巳日多为三月三日,魏晋以后,上巳节定为三月三日,子孙沿袭。
上巳》在汉代被定为节日。
广西三月三的风俗有哪些1、抢花炮在农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
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奔向活动场所,抢得花炮的人被认为来年最有福气,也最受姑娘青睐。
2、对歌谈情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
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
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
3、打扁担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4、绣球传情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
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
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
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5、打铜鼓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中击打铜鼓的习惯,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现在东兰、天峨等地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都安、巴马、大化等地瑶族群众过祝着节,南丹瑶族举行葬礼祭祀,南丹中堡苗族过春节或遇上喜庆时都要以击铜鼓的方式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来历(8篇)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来历(8篇)广西三月三由来篇一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
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为最隆重。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以下简称“三月三”),大地回春,春阳荫动。
我国部分地区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以各种形式欢度这一传统节日。
三月三源于我国古代的“上巳节(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又称‘修锲节’)”,是周代华夏族民间一祓祸祈幅的节日,上巳节原初的意义就是以巫术信仰为依托举行的乞婚配、求生育习俗活动,后演变成为我国古老的男女相恋的歌节。
汉代,三月“上已”被确定为节日。
魏以后,将上巳正式定为夏历三月初三日,即春楔,作为每年岁时中的重要令节。
到晋朝时,上巳修锲巳演变为春游踏青和水边宴饮的娱乐性节日。
宋元时,上已节春游踏青逐步让位于清明节,流楔游戏已不限于三月三、广西三月三,有的地方又称“三月三歌节”,是壮族的传统歌节;有的地方则是祭祖扫墓,是传统的扫墓拜山节日,别样的风采,各有来历与不同的习俗。
关于壮族“三月三”歌圩(或叫歌会、歌节)的由来,有好几种传说:一说,古老相传唱歌可以乐神,可以消灾除难,求得风调雨顺,后来发展为定期的三月三的歌圩。
二说,很久以前,有一对青年男女,从小相爱,他们很会唱山歌,谈情说爱都是用山歌来表达,但因受到家人反对,他们不能结为夫妻,便双双殉情。
青年们为了纪念这对坚贞的情侣,每年在他们殉情的日子,聚焦起来唱山歌,并逐渐形成三月三歌圩。
三说,唐代出了歌仙刘三姐,以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并揭露财主们的罪恶,因而财主们怀恨在心,趁她上山砍柴时,派人斩断山藤,使三姐跌山身亡,后世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三姐逝世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四说,远古时期,家有三个很漂亮的女儿,上门求婚的人络绎不绝,但父母都看不上。
后来父亲想了个点子,让求婚的后生仔当场唱歌,谁唱得最好,漂亮的`女儿就嫁给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三三歌节介绍
————————————————————————————————作者:————————————————————————————————日期:
广西三月三歌节介绍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传统的节日,又称“歌仙节”,壮族人的能歌善舞举世闻名,他们以歌来讲述事情、表露情感、渲泄情绪,广西又被称为“歌的海洋”。
相传是为纪念刘三姐
而形成的民间纪念性节日。
这是以唱歌对歌为主要内容的活动,通常称为“歌圩”,在广西各地一年四季都有歌圩活动,普通流行于整个壮族地区,尤其以红水河、左江、右江流域各壮族聚居县最为盛行。
198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做出决定,将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定为“广西文化艺术节”。
199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又作出决定,把三月三歌节定名为“国际民歌节”。
1999年起,改由南宁市政府主办,定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在歌圩上,青年男女对唱山歌
是最主要的活动主题;以歌传情,依歌择配,歌唱成婚,是歌节的最大特点。
这些山歌大多是表达爱慕之情的情歌。
对歌之后,还会有抛绣球
和碰红蛋等活动。
抛绣球就是如果对歌的女孩觉得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将怀中的绣球抛与意中人,“他”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然后歌声更加甜蜜。
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情之物。
小伙子在歌墟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
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另外还有抢花灯,打扁担,
唱师公戏
、
壮戏等文娱活动。
如今还会增加经贸洽谈等内容。
桂林虽然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分布最主要的地区,每年也会
开展“三月三”的活动。
各城区会有山歌表演赛、水上体育项目竞技、歌舞焰火晚会、美食街等活动。
今年秀峰区将举办“三月三”民族歌圩节,为“两江四湖”二期工程的重点配套项目———鲁家旅游文化村建设造势。
广西三月三歌节渊源
广西壮族以善于唱歌为著称。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
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为最隆重。
关于歌圩节的来历,壮族民间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
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
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他俩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绝望地双双殉情身亡。
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二说,在唐代,壮族出了一个歌仙,名叫"刘三姐"。
她聪明过人,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刘三姐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
"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
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
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
到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就
有二十六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歌圩节的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
染彩色蛋,欢度节日。
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
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来旁观助兴。
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
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
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
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巴马的盘刚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阳的乔业、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
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
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
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
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