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三月三歌节故事传说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由来及寓意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由来及寓意广西壮族三月三的由来及寓意荠菜煮鸡蛋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而荠菜的谐音是“聚财”。
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
荠菜煮鸡蛋不仅可能祛风湿、清火,令腰腿不痛,而且还可预防春瘟。
因此,民间有着“三月三,荠菜当灵丹。
”的民谚。
五色糯米饭每年农历三月三或清明节,壮族人家家户户都蒸五色糯米饭过节。
五色糯米饭,因呈黑、红、黄、紫、白五种颜色而得名。
壮族人把五色糯米饭看做是“吉祥如意”和“五谷丰登”的象征,是用来招待客人的绝佳美食,也是用来祭扫先祖的供品之一。
壮族人十分喜爱五色糯米饭,但因语言差异,不同地域的壮族人对五色糯米饭有不同的称。
有的叫糇能,还有的叫乌米饭、青精饭、五色饭、花饭等。
蒿子粑粑传统江南——蒿子粑粑又称蒿子粑。
是传统江南青团衍生出来的另一种做法。
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是安徽江淮,江南一带汉族民间传统风俗。
每年三月,家人采来粑粑蒿的嫩叶,洗净,然后拌以粘米和糯米粉,做成扁平溜圆的粑粑,放入锅内,用旺火蒸熟,吃起来软糯香甜可口。
而吃蒿子粑粑的习俗是为的是纪念死者,同时祝愿人人健康长寿,不为邪灵所侵。
艾叶粑粑三月三是壮族人的歌节,是家庭祭祖祈福的节日,这一天也会吃艾叶粑粑。
艾叶是一种中草药,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食材,南方人素来就有食用以艾叶为原料制作的美食。
用糯米粉做的艾叶粑粑就是今天我们要吃的传统美食。
鸡屎藤农历三月三吃鸡屎藤是广西北海本地人的一种传统习俗。
将鸡屎藤叶与大米混合研磨成粉,再做成一片片的鸡屎藤面。
味道清香甜美,是本地人喜爱的特色小吃。
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诞辰,北海人以此纪念这位伟人。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文化习俗1、祭祖有些地方的三月三主要是以祭祀为主,他们会所有人出动带上祭祀用品去祭拜祖坟,其仪式主要有:除草添土,修整墓地,烧香上坟,供上祭品,跪拜敬酒,焚烧钱物,插标挂钱,燃放鞭炮,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幸福安康。
壮族的歌圩节——三月三

壮族的歌圩节——三月三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节日——歌节。
壮族人的歌节历史悠久,大约起源于隋唐时期。
198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定为壮族的歌节,并开始在南宁举行歌节。
节日期间,壮族同胞们吃五色糯米饭、会歌、抛绣球……节日气氛浓厚,热闹非凡。
以下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是武鸣县合旗村的三月三的介绍。
关键词:合旗村壮族歌节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全国壮族聚集人数最多的省份。
广西首府南宁市的许多县都是壮族人的聚居地,武鸣县就是其中一个。
众多的壮族人聚集居住,使得壮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了较完整的保留。
在壮族众多的特色文化元素中,节日文化如同一颗明星般熠熠发光。
三月三、七夕、中元节、九月九等等都是当地十分独特的节日。
为了进一步了解壮族的节日文化,我把三月三作为一个案例对武鸣县的合旗村进行了调查。
(一)节日起源歌节又叫歌圩节,壮语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去歌场唱歌。
歌圩是壮族人民自古就有的风尚。
古老的壮族长期在山野从事繁重的农耕劳动,为了打破可怕的寂寞、提高劳动效率,在各个山头劳作的人们开始相互对歌。
人们用歌声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赞美,随后他们又借助歌声相互表情达意,或结婚姻,或交朋友,增加了生活的乐趣。
壮民们以歌声显示自己的才华和心灵的高尚。
因此,壮族人个个能歌善歌。
壮族关于歌节起源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其中以刘三姐的故事最为著名和普遍认同。
刘三姐原来并不叫刘三姐,而叫刘三妹,是唐代出现的歌仙。
故事流传到后来,人们把刘三妹改成了刘三姐。
刘三姐天生一副圆润的好歌喉,聪明机灵。
她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与爱情、揭露和讽刺地主的剥削压迫。
刘三姐的行为赢得了贫苦大众的赞赏和支持,她成了人们心中的歌仙,但同时她也成了地主的眼中钉。
一年三月初三,刘三姐上山砍柴,地主派人砍断了她攀爬的山藤,刘三姐坠崖而亡。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歌仙,就在她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这便形成了歌节。
节日食品五色糯米饭是三月三必不可缺的食品。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由来及习俗,关于三月三的诗词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由来及习俗,关于三月三的诗词广西壮族“三月三”的由及习俗,关于三月三的诗词“三月三”节日三月三,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古称上巳节。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三月三各族代表节日(一)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畲族百姓都欢度“乌饭节”,家家都做乌米饭,全家共餐,馈赠亲友。
同时还聚集一起盘歌、跳舞,纪念这一节日。
连江县小沧民族自治乡畲族百姓也过乌饭节,这一天村热闹非凡。
乌米饭是畲族人用上的一种叫乌稔树野生植物,取叶煮汤,然后将糯米泡在汤里数小时捞起,放在木甑里蒸熟而成。
这种乌米饭色泽蓝绿乌黑,并带油光,吃到嘴里香软可口。
由于乌稔有防腐、开脾作用,将乌米饭用苎麻袋装起,挂于通风阴凉处,数日不馊。
如果再加上猪油熟炒,更加味美可口。
因此有“一家蒸十家香”之说。
乌米饭的由,传说是唐朝时,畲族英雄雷万兴领导畲军反抗官府,被朝庭军队围困在大里,失去外援,粮草断绝,畲家军只得在大里寻找食物。
时值深秋,里大部分树木落果,唯有一种叫乌稔树的野生植物,叶虽落了,枝条上却挂着串串象珍珠一样的甜果,大家采一把带回营地,雷万兴也尝了尝,感到香甜可口,于是传令大量采集野果充饥,军粮解决了,抗击官军取得了胜利。
过后有一年三月初三,雷万兴突然忆起大里食过的甜果,便又想吃乌稔果,可是这时正是春天,乌稔树刚刚抽出绿叶,那有甜果呢?乡民只好采下乌稔树叶子加工后和着糯米一起炊煮,结果糯米也呈现出同乌稔果一样的蓝黑色,香味很浓,雷万兴吃了,食欲大增,异常高兴,下令畲军每年这一天都煮乌米饭。
畲民们为了纪念雷万兴率领畲军反抗官兵的胜利,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男男女女都出门“踏青”,采集乌稔叶,家家都做乌米饭,流传至今便成为畲族的一个节日,现在的“乌饭节”除了保留原有的习俗外,还载歌载舞,更加热闹非凡了。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来历(8篇)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来历(8篇)广西三月三由来篇一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
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为最隆重。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以下简称“三月三”),大地回春,春阳荫动。
我国部分地区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以各种形式欢度这一传统节日。
三月三源于我国古代的“上巳节(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又称‘修锲节’)”,是周代华夏族民间一祓祸祈幅的节日,上巳节原初的意义就是以巫术信仰为依托举行的乞婚配、求生育习俗活动,后演变成为我国古老的男女相恋的歌节。
汉代,三月“上已”被确定为节日。
魏以后,将上巳正式定为夏历三月初三日,即春楔,作为每年岁时中的重要令节。
到晋朝时,上巳修锲巳演变为春游踏青和水边宴饮的娱乐性节日。
宋元时,上已节春游踏青逐步让位于清明节,流楔游戏已不限于三月三、广西三月三,有的地方又称“三月三歌节”,是壮族的传统歌节;有的地方则是祭祖扫墓,是传统的扫墓拜山节日,别样的风采,各有来历与不同的习俗。
关于壮族“三月三”歌圩(或叫歌会、歌节)的由来,有好几种传说:一说,古老相传唱歌可以乐神,可以消灾除难,求得风调雨顺,后来发展为定期的三月三的歌圩。
二说,很久以前,有一对青年男女,从小相爱,他们很会唱山歌,谈情说爱都是用山歌来表达,但因受到家人反对,他们不能结为夫妻,便双双殉情。
青年们为了纪念这对坚贞的情侣,每年在他们殉情的日子,聚焦起来唱山歌,并逐渐形成三月三歌圩。
三说,唐代出了歌仙刘三姐,以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并揭露财主们的罪恶,因而财主们怀恨在心,趁她上山砍柴时,派人斩断山藤,使三姐跌山身亡,后世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三姐逝世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四说,远古时期,家有三个很漂亮的女儿,上门求婚的人络绎不绝,但父母都看不上。
后来父亲想了个点子,让求婚的后生仔当场唱歌,谁唱得最好,漂亮的`女儿就嫁给谁。
广西三月三的传统习俗有哪些_广西壮族三月三的传说

广西三月三的传统习俗有哪些_广西壮族三月三的传说农历三月初三,俗称“三月三”,是壮族人民举行歌圩的日子。
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快就是广西三月三这个节日的到来,你们知道有哪些传统习俗的吗?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广西三月三的传统习俗,供大家阅读参考。
目录广西三月三的传统习俗包五色糯米饭节前家家户户准备五色糯米饭和彩蛋。
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
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
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
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抢花炮在农历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
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
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
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绣球传情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
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
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
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打扁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
舞者多为双数。
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
对歌谈情“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
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
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
壮族三月三的传说及习俗

壮族三⽉三的传说及习俗三⽉三是壮族⼈民的传统节⽇,壮族⼈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
壮族三⽉三的传说及习俗有哪些你知道吗?⼀起来看看壮族三⽉三的传说及习俗,欢迎查阅!农历三⽉三的传说三⽉三可推到追念伏羲⽒。
伏羲和其妹⼥娲抟⼟造⼈,繁衍后代,豫东⼀带尊称伏羲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到三⽉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祖。
农历三⽉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
晚清《都门杂咏》⾥有⼀⾸七⾔诗是这样描写当年庙会之盛况的:“三⽉初三春正长,蟠桃宫⾥看烧⾹;沿河⼀带风微起,⼗丈红尘匝地扬。
”传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
她有两个法宝:⼀是吃了可以长⽣不⽼的仙丹,⼆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
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宫的。
此后,在⼀些志怪⼩说中,⼜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农历三⽉三⽇,也是道教真武⼤帝的寿诞。
真武⼤帝全称“北镇天真武⽞天⼤帝”,⼜称⽞天上帝,⽞武,真武真君。
⽣于上古轩辕之世,华历三⽉三⽇,是道教中主管军事与战争的正神。
各地的道教宫观在三⽉三⽇这⼀天都要举⾏盛⼤的`法会,道教信徒们也会在这⼀天到宫观庙宇中烧⾹祈福,或在家⾥颂经祈祷。
“真武⼭太上真武碑记”对真武⼤帝的来历和国内主要的真武道场以及真武“救军旅之祸”的“仁⼈之⼼”都作了简明⽽艺术的阐释。
说明了⼈们在三⽉三纪念真武⼤帝的来由和意义。
古时以三⽉第⼀个巳⽇为“上巳”,汉代定为节⽇。
“是⽉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上,⽈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絜”(《后汉书·礼仪志上》)。
后⼜增加了临⽔宴宾、踏青的内容。
晚上,家家户户在⾃⼰家⾥每个房间放鞭炮炸⿁,传说这天⿁魂到处出没。
壮族三⽉三的来历农历三⽉初三,俗称“三⽉三”,是壮族⼈民举⾏歌圩的⽇⼦。
因此,⼜叫歌婆节(歌舞节)。
有关广西三月三起源由来
有关广西三月三起源由来农历三月三,有吃地(荠)菜煮鸡蛋的习俗。
该日民间有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以及歌会等活动。
下面是小编收集推荐的广西三月三起源由来,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广西三月三起源由来要说“三月三”的来历,可推到追念伏羲氏。
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
有一首北京竹枝词是这样描述蟠桃宫庙会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
”传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
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
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
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
“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
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
晚上,家家户户在字己家里每个房间放鞭炮炸鬼,传说这天鬼魂到处出没。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三月初三是什么日子三月初三是上巳节,另外,许多少数民族也有三月三这个节日。
如壮族,多于三月三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又称“歌节”。
还有侗族,常在此时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其他如布依族、水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传统的三月三节日习俗。
上巳节上巳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
上巳节起源于很早,在周朝初年的春社活动中,就是上巳节的源头。
因为那时的春社活动没有确定具体日期,后来在上巳日举行。
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节的来历与习俗
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节的来历与习俗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节的来历与习俗习俗就是习惯,风俗;个人或集体的传统、传承的风尚、礼节、习性。
形成风俗的事件都挺大,挺普遍,而习俗可大可小,可普遍也可特殊细小。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节的来历与习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来历: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对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项主要活动,因此又称“歌圩”或“歌节”。
歌圩,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
壮族歌圩,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
其中比较流行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
传说在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的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
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
阿昌族会街节是户撒和腊撒地区的传统节日。
过去多在农历九月中旬举行,一般持续5 天左右,现在已改在国庆节前后的三天举行。
习俗:“三月三”,方圆数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兴高采烈地穿上节日盛装赶来参加,少者几百人,多达数千人或上万人。
顿时,人山人海,歌声嘹亮,成了歌的海洋。
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择佳偶,别有风情。
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山歌。
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答应,就唱“询问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随编随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青年男女经过对歌后接触,建立一定感情,相约下次歌圩再会。
歌圩上,除对歌外,还举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
有精彩的抛绣球,有趣的碰红蛋,热闹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戏等。
广西壮族三月三习俗1、对歌谈情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
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
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
三月三吃五色糯米饭的由来_三月三吃五色糯米饭的故事
三月三吃五色糯米饭的由来_三月三吃五色糯米饭的故事在壮族生活的地区一直流传着三月三蒸五色糯米饭的习俗,但是针对这个习俗的由来至今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壮族三月三吃五色糯米饭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壮族三月三吃五色糯米饭的传说传说一:祭祀特桂传说,有位才智超群的壮人韦特桂,在土皇帝手下为臣。
一年大旱,他为解除百姓疾苦,奏邀土皇帝亲往壮乡视察,用计使皇帝免去皇粮。
土皇帝后来发觉上了当,把特桂视为眼中钉,下令捉拿他归案。
壮乡百姓闻知,连夜送特桂上山躲藏。
皇兵捉拿不着,就放火烧山,那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三。
皇兵走后,乡亲们在一棵大枫树洞里找到特桂尸体,含泪把他葬在枫树旁。
以后的每年三月三,壮人就用枫叶等植物颜汁把糯米染成红、黄、紫、黑等色,蒸熟后拿到山上祭祀特桂。
传说二:三圣母与沉香传说仙女三圣母因思凡下嫁人间,触犯了天条,于是被玉皇大帝关进了地狱,还不给她东西吃。
三圣母的儿子沉香为了不让母亲饿着,就把饭给母亲送到地狱,哪知每次路过狱门时都让看门鬼给吃光了。
沉香想出了一个办法:用枫叶汁把糯米浸黑后煮成青精饭,看门鬼从没吃过黑米饭,以为有毒便不敢再吃。
从此,沉香的母亲就是依靠这青精饭得以维持生命。
沉香的孝心感动了上天,玉皇大帝便将三圣母释放了。
传说三:特侬与猴子古时候壮家村寨有个青年叫特侬,从小与瘫痪在床的母亲相依为命。
特侬很孝顺母亲,出门干活也背着母亲同去。
并且随身带着母亲最爱吃的糯米饭。
但是,山上的猴子会抢走糯米饭。
当特侬想着怎样不让猴子抢走糯米饭时,无意中发现扯着枫叶的手被染上了黑色。
顿时灵机一动,就做出了黑色的糯米饭。
从此,特侬和母亲上山砍柴,都带着黑色糯饭,也用不着担心猴子把糯米饭抢走了。
后来,壮家人都学着特侬,家家户户学做黑色糯米,后又逐渐用黄栀子、红蓝草等做成了黄色、红色、紫色糯饭,逐步演变成了如今的五色糯米饭。
它成为壮家人最爱吃的风味食品之一。
三月三五色糯米饭的做法糯米饭的做法比较讲究,因为有黑、红、黄、白、紫五种颜色,所以人们也常叫五色糯米饭。
农历三月三“歌圩节”的由来
农历三月三“歌圩节”的由来农历三月初三日是我国古代的“上巳节(又称‘修锲节’)”。
传说,这是西王母的生日,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魏晋后始定为农历三月三日。
南朝宋范晔在《后汉书·礼仪志》上载:“星月上巳,官民皆洁与东流水上,曰洗涤拔除、去宿垢痰,为大洁。
”说的是古代人们在这天要在清水河边洗涤,目的在于卫生与保健,后来便演变为在水边饮宴,郊外春游的节日。
宋代吴自牧在《猛梁录·三月》中载:“赐宴曲江,倾都楔饮、踏青”。
现在,我国汉族及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传承着“三月三”这个传统节日。
只是原来“洗涤祛除”的内容与意义已经淡化。
如今,三月三节日已变成了一个举行盛大庙会、春游、休闲、游乐、开展集市贸易活动的综合性节日。
江南地区的汉族,特别是洞庭湖区的人民还保留着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
地菜又称芥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
虽说是野菜,却鲜香可口、营养丰富。
据说,吃了地菜煮的鸡蛋有去风湿,强身健体之功效。
难怪在七仙湖区一带至今还流传着“三月三,荠菜当灵丹。
”、“吃了地菜煮鸡蛋,鹅卵石头踩得烂”的说法。
他们除了用地菜煮鸡蛋、煎水当茶饮外,还把地菜用开水烫过之后当菜肴呢。
春天正是采食地菜的季节。
春食地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
《诗经》就有“其甘如荠”的吟咏;辛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
清朝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曰:“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
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
”词中的地米菜即指荠菜。
地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能治疗多种疾病。
在中药里,荠菜的药用价值非常广泛,被誉为“菜中甘草”。
祖国医学认为:荠菜味甘、性凉,归肝、脾、肾经,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
荠菜食用方法很多,可拌、可炒、可烩,还可用来做馅或做汤,均色泽诱人、味道鲜美,是一道药食同源的美味佳蔬。
在湖南,用荠菜来煮鸡蛋是最常见的一种吃法。
每到三月三这天,荠菜便长茎开花,妇女都会采摘来插在发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故事之——壮族三月三歌节
提到三月三,绝大数人首先想到“壮族三月三申遗”,其实不然,三月三后面的民俗小故事更让人温暖。
据民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大约在古代,有一位老婆婆,无夫无子,心地善良的她救了一条小蛇,当然不是农夫与蛇的故事。
老婆婆一直照顾着小蛇直到它的伤完全愈合,康复后小蛇却不想离开老婆婆了,作为报恩,想一直一直呆在老婆婆身边,像她的孩子一样尽孝心。
但是,人和动物是有别的,小蛇为了和老婆婆在一起斩断了自己的尾巴,尾巴变短的小蛇从此就成了“特掘”,从此,“特掘”是它的种类也是它的名字。
在壮族文化里,“特”是男的意思,“掘”就是短尾巴的意思,这一切也特别有意思。
更有意思的是,老婆婆也当真把特掘当做她的儿子来养,相处还特别的和睦,用当今的话来说即使人和动物和睦相处,老婆婆就是这个号召的先祖。
后来在壮族里,壮族人也习惯和流行把打猎而来的活物拔掉尾巴上的动物毛,使之成为家里的一员。
说明了啥,最开始的驯养动物,中华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
肯定也有人会疑问,为什么非要把动物的尾巴给去掉了,其实这也是人们原一个原始人进化到堂堂正正文明人的美好寄托和转变。
故事当然还没有end,突然有一天,老婆婆去世了,左邻右舍帮忙下葬了老婆婆后,对特掘说:“特掘,老婆婆平时对你挺好的,视为己出,现在你该怎么报答她呢?”特掘仿佛听懂和明白了左邻右舍的话,灵力大作,自己带走了老婆婆的灵柩到大明山峰上,供老婆婆死后能够清修。
刚好,这天就是三月三,从此以后,每年的三月三,大明山地区都会阴雨绵绵,当地人就知道是特掘回来看望老婆婆了。
人们被老婆婆的善良和特掘的感恩之心所感动,特此给老婆婆建了一座庙来供奉,壮族人也开始将蛇视为神圣之物。
在中华文化里,有很多的图腾都可以看见蛇的影子。
大明山也被视为人死后灵魂的最后归属,名副其实的圣山——大明山。
故事虽然就是故事,越故事越反应了人们心中的纯真,这样的暖心故事有没有暖到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