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武鸣三月三民歌节简介

合集下载

三月三(壮族三月三)

三月三(壮族三月三)
Nhomakorabea 对歌择偶
对歌择偶习俗是壮族三月三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也是壮族婚姻文化的历史缩影。 对歌择偶习俗分为四个阶段:相见对唱“初恋歌”,唱到爱慕时转为“赠礼歌”,之后再唱“别情歌”,分 手时唱“约会歌”。 “初恋歌”有六个进程: 1.游歌(又称沿路歌),为引起对方注意而即兴唱的一些与赶歌圩有关的山歌。 2.见面歌(初会歌),一般是互相问候,互通姓名、住地,并互相谦恭赞许。 3.求歌,即请求与对方正式对歌。 4.和歌(又称接歌),被邀请的一方,与“求歌”者唱答。 5.盘歌,即一般的对歌,双方互相盘问唱答,考察对方的聪明才智,以增进相互了解和初结情谊。 6.相交歌(又称甜歌),这是男女之间彼此倾心、相互爱慕,为抒发情怀、披露心声而唱的甜蜜之歌,是双 方交结情谊的一种标志,有初交歌、深交歌之分。
文化特征
文化特征
壮族三月三具有历史性、传承性、群众性、广泛性、丰富性、系统性、包容性以及创新性等特征。武鸣区壮 族三月三是壮族一种传统的文化形态,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地缘、宗教、审美等诸因素和条件,所形成的文化 现象(包括婚姻文化)下,成为连接这一人们共同体的一种精神纽带。壮族三月三体现了壮族人民的信仰观念、 文化心理、审美理念和生活追求,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壮族的传统文化特征和历史生活风貌。
文化轶事
文化轶事
民间传说
壮族三月三与神话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武鸣区民间传说中,骆越祖神“娅浦”曾豢养过一条叫“特掘”的 秃尾蛇,这条蛇后来变成珠江的守护神秃尾龙神。传说“娅浦”在农历三月初三逝世,后来秃尾龙把她葬在大明 山上,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秃尾龙都要回到大明山为“娅浦”扫墓,所以骆越后裔都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为 “娅浦”举行祭祀典礼并祭扫各家的祖坟。现武鸣区壮族三月三时歌圩开台歌都是先唱龙母的故事。现武鸣地区 流行一句俗语:“三月三,龙拜山”。

壮族的歌圩节——三月三

壮族的歌圩节——三月三

壮族的歌圩节——三月三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节日——歌节。

壮族人的歌节历史悠久,大约起源于隋唐时期。

198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定为壮族的歌节,并开始在南宁举行歌节。

节日期间,壮族同胞们吃五色糯米饭、会歌、抛绣球……节日气氛浓厚,热闹非凡。

以下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是武鸣县合旗村的三月三的介绍。

关键词:合旗村壮族歌节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全国壮族聚集人数最多的省份。

广西首府南宁市的许多县都是壮族人的聚居地,武鸣县就是其中一个。

众多的壮族人聚集居住,使得壮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了较完整的保留。

在壮族众多的特色文化元素中,节日文化如同一颗明星般熠熠发光。

三月三、七夕、中元节、九月九等等都是当地十分独特的节日。

为了进一步了解壮族的节日文化,我把三月三作为一个案例对武鸣县的合旗村进行了调查。

(一)节日起源歌节又叫歌圩节,壮语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去歌场唱歌。

歌圩是壮族人民自古就有的风尚。

古老的壮族长期在山野从事繁重的农耕劳动,为了打破可怕的寂寞、提高劳动效率,在各个山头劳作的人们开始相互对歌。

人们用歌声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赞美,随后他们又借助歌声相互表情达意,或结婚姻,或交朋友,增加了生活的乐趣。

壮民们以歌声显示自己的才华和心灵的高尚。

因此,壮族人个个能歌善歌。

壮族关于歌节起源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其中以刘三姐的故事最为著名和普遍认同。

刘三姐原来并不叫刘三姐,而叫刘三妹,是唐代出现的歌仙。

故事流传到后来,人们把刘三妹改成了刘三姐。

刘三姐天生一副圆润的好歌喉,聪明机灵。

她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与爱情、揭露和讽刺地主的剥削压迫。

刘三姐的行为赢得了贫苦大众的赞赏和支持,她成了人们心中的歌仙,但同时她也成了地主的眼中钉。

一年三月初三,刘三姐上山砍柴,地主派人砍断了她攀爬的山藤,刘三姐坠崖而亡。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歌仙,就在她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这便形成了歌节。

节日食品五色糯米饭是三月三必不可缺的食品。

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节

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节

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节引言: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南方一个多民族的自治区,壮族是该地区的主要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习俗。

其中,三月三歌圩节是壮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这个节日充满了欢乐、活力和独特的民俗活动,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本文将介绍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节的起源、庆祝方式和重要活动。

一、起源和背景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节起源于壮族人民对于春天到来的欢庆和庆祝丰收的喜悦之情。

据传,这个节日始于明代,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和演变,已经成为广西壮族地区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以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丰收和吉祥。

二、庆祝方式1. 场地布置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节通常在城市的广场或乡村的广场举办。

在节日期间,广场会布置成喜庆的样子,彩旗飘扬,彩灯装饰,以及摆放各种吉祥的物品。

2. 穿着传统服饰在歌圩节期间,壮族人民会穿上传统的节日服装。

男性通常穿着白色的长袍和黑色的头巾,女性则穿着华丽的花裙和五彩缤纷的头饰。

他们以华丽的服饰展示着自己的美丽和高贵。

3. 歌舞表演歌舞表演是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节的主要活动之一。

表演者身着传统服饰,在舞台上展示出独特的舞蹈和歌曲。

舞蹈动作矫健有力,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而歌曲则歌颂了丰收、团结和美好生活的主题。

4. 传统民俗活动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节还有许多传统的民俗活动,如竞技比赛、赛龙舟、点燃篝火、观星等。

这些活动传承了壮族的文化和习俗,也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乐趣。

三、重要活动1. 开幕仪式广西壮族三月三歌圩节的开幕仪式是整个节日的亮点之一。

在仪式上,有领导人致辞,舞台上有精彩的表演,同时还会有焰火和烟花等壮观的视觉效果。

这个仪式标志着节日正式开始,向大家展示了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2. 赛龙舟赛龙舟是歌圩节期间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

龙舟竞赛吸引了许多参赛者和观众。

参赛者身着统一的服装,以团队协作的精神划动着龙舟,努力争夺冠军。

观众则聚集在河岸旁观看比赛,为自己支持的队伍加油打气。

广西的3月3日是什么节日

广西的3月3日是什么节日

广西的3月3日是什么节日广西的3月3日是什么节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月三日是少数的传统节日——歌圩节。

1、三月三日是壮族等南方广大少数民族和部分汉族的传统节日,广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根据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广西有权根据本自治区的民族风俗习惯灵活安排传统节日假期。

2、壮族三月三日的风俗可能很多人只知道对歌,其实壮族三月三日的风俗有很多。

例如,抢花、刺绣、吃五色糯米等,有很多有趣的节日。

3、农历三月三日是黄帝的生日,自古就有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3月3日,生轩辕”之说。

4、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歌节一般持续两三天,小歌圩一两千人,大歌圩可达数万人。

5、昔以三月第一巳日为上巳”。

巳日多为三月三日,魏晋以后,上巳节定为三月三日,子孙沿袭。

上巳》在汉代被定为节日。

广西三月三的风俗有哪些1、抢花炮在农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

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奔向活动场所,抢得花炮的人被认为来年最有福气,也最受姑娘青睐。

2、对歌谈情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

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

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

3、打扁担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4、绣球传情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

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

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

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5、打铜鼓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中击打铜鼓的习惯,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现在东兰、天峨等地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都安、巴马、大化等地瑶族群众过祝着节,南丹瑶族举行葬礼祭祀,南丹中堡苗族过春节或遇上喜庆时都要以击铜鼓的方式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

广西武鸣“三月三歌圩节”山歌诌议

广西武鸣“三月三歌圩节”山歌诌议

CulturalCorridor 文化长廊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25广西武鸣“三月三歌圩节”山歌诌议文/杨瑾摘要:壮族是一个以能歌善舞著称的民族,而广西壮族山歌是壮族音乐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对于广西壮族人民来说,山歌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音乐文化。

壮乡人喜欢唱山歌,喜欢以歌会友、以歌代言、以歌传情,因此获得“歌海”之美誉。

关键词:武鸣;壮族;山歌武鸣县直属于广西南宁市,“三月三歌圩节”是武鸣壮族人代代相传的节日。

一到“三月三”他们就有许多各种各样的节庆活动,现已被发展为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每年都会吸引很多国内外民歌歌手前来参加,也是武鸣仅次于春节的一个隆重的节日。

1 歌圩节的山歌分类及特点1.1 歌圩节山歌的分类武鸣的山歌有非常多种类型,在形式上分为勒脚歌、排歌、散歌等几种类型。

所谓排歌,是每一首诗只写一件事,在“布伯”、“布洛陀”、“嘹歌”、“马骨胡之歌”、“六丘”和“达七”、“莫一大王”一些比较出名的篇幅长的叙事诗中。

而“嘹歌”相对特殊,它是用诸侯之间兼并的战争作背景,并通过对唱的形式来表达悲伤的情感,体现一对青年男女悲欢离合的情感。

结构为四句一组,相互问答,拆开来是独立的抒情诗,连起来又是一首有头有尾的故事诗。

从内容来看,大致分为生活、劳动、情恋、时政、民俗礼仪山歌几种。

山歌还分有单声部,二声部和三声部。

其中二声部和三声部较为常见,围绕着主旋律时而平行,时而交叉,高低相衬,悦耳动听。

武鸣山歌是壮乡人长期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精神文明的一种形态,是壮乡人生活经验、思想精神和艺术智慧的结晶。

1.2 歌圩节山歌的艺术形式美和特点武鸣壮族山歌的特点大约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壮歌的惊人比喻通常让人难以忘记。

壮族人的性格与西方人开放的性格相比显得非常委婉、含蓄,这就是他们惊人的比喻让人印象深刻的原因。

②壮歌有一气呵成和出口成章的特征。

壮族的少数歌唱家,常常能对唱几天几夜内容都不相同,让人惊叹。

广西三月三歌节介绍

广西三月三歌节介绍

广西三月三歌节介绍“三月三”,是壮族人民传统的节日,又称“歌仙节”,壮族人的能歌善舞举世闻名,他们以歌来讲述事情、表露情感、渲泄情绪,广西又被称为“歌的海洋”。

相传是为纪念刘三姐而形成的民间纪念性节日。

这是以唱歌对歌为主要内容的活动,通常称为“歌圩”,在广西各地一年四季都有歌圩活动,普通流行于整个壮族地区,尤其以红水河、左江、右江流域各壮族聚居县最为盛行。

198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做出决定,将每年的农历三月三定为“广西文化艺术节”。

199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又作出决定,把三月三歌节定名为“国际民歌节”。

1999年起,改由南宁市政府主办,定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在歌圩上,青年男女对唱山歌是最主要的活动主题;以歌传情,依歌择配,歌唱成婚,是歌节的最大特点。

这些山歌大多是表达爱慕之情的情歌。

对歌之后,还会有抛绣球和碰红蛋等活动。

抛绣球就是如果对歌的女孩觉得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将怀中的绣球抛与意中人,“他”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然后歌声更加甜蜜。

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情之物。

小伙子在歌墟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

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另外还有抢花灯,打扁担,唱师公戏、壮戏等文娱活动。

如今还会增加经贸洽谈等内容。

桂林虽然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分布最主要的地区,每年也会开展“三月三”的活动。

各城区会有山歌表演赛、水上体育项目竞技、歌舞焰火晚会、美食街等活动。

今年秀峰区将举办“三月三”民族歌圩节,为“两江四湖”二期工程的重点配套项目———鲁家旅游文化村建设造势。

广西三月三歌节渊源广西壮族以善于唱歌为著称。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

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为最隆重。

介绍广西三月三的风俗

介绍广西三月三的风俗

介绍广西三月三的风俗
三月三,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个隆重的节日,许多地方都举行盛大的歌圩。

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对歌、跳舞、演节目等等。

广西的三月三歌圩一般在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举行,这一天各地歌圩活动大多以对歌为主。

青年男女通过对歌,互相了解、认识,并逐渐产生爱慕之情,最终结为伴侣。

广西的三月三歌圩一般都在晚上举行。

人们三五成群地来到歌圩,唱起一首首动听的山歌,表达着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而在广西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三月三,好彩头”。

广西三月三有不少禁忌
壮族在三月三是不动刀、不杀鸡、不动猪、不食腥的。

在这一天,壮族人禁止妇女去河边洗澡、洗衣或洗锅洗碗;妇女在这一天不能坐在地上、树下或高坎上,也不准男子到妇女面前讨水喝或挑水给妻子;壮族人在这一天不能吃糯米(米饭)或酸食等食物;壮族人在这一天也不能给别人东西吃;壮族人在这一天要禁火、禁杀禽畜、禁杀狗,也不能杀生。

—— 1 —1 —。

武鸣班三月三

武鸣班三月三

我们民族的节日——三月三
三月三,亦是壮、侗、苗、布依等民族的传统节日。

“三月木棉红绯绯,八方歌手来相会。

绣球牵动千家情,壮乡歌海浪花飞”。

壮族在农历三月三举行歌圩节,人们除蒸五色糯米饭和红鸡蛋以纪念祖先招待亲友外,主要是举行“歌圩”活动,盛装的男女青年对唱终日,以歌代言,选择对象,会见情人。

三月三歌墟的民俗活动甚为隆重。

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板和彩蛋。

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

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留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

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

彩蛋则是歌墟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三月三”歌圩是壮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场歌圩可聚集成千上万的人唱对应答。

在壮乡广西武鸣县,歌圩节已连续举办了30几年,目前,武鸣县内有歌圩点28处,多数于农历"三月三"举行。

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用嫩绿的枫叶、红兰草等煮成的红、黄、蓝、紫、白五色糯米饭,在门楣上和房屋周围插上一枝枝枫树叶,男女老少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欢度民族节日。

活动还包括民族体育竞技展演(抛绣球比赛、抢花炮比赛)、武术散打擂台赛、民间传统斗鸡斗鸟斗牛比赛、壮乡歌海群众文艺活动(农村文艺展演、山歌大汇唱)、中国壮乡歌王邀请赛、"壮乡百家宴"等,充分展示了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壮乡文化。

千人竹杠阵表演
五色糥米
抢花炮
斗牛
我校竹杠队伍整装待发
我校的学生山歌队在舞台上艺展歌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武鸣三月三民歌节简介
以下是关于广西武鸣三月三民歌节简介,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从武鸣“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的武鸣“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将于4月1日—7日在武鸣县城举行。

今年的歌圩和旅游节将有千人竹竿舞、千人武术、千人广场舞展演、武术散打擂台赛、马术表演、斗鸡斗鸟等20多项活动项目,其中多项活动在花花大世界、灵水、伊岭岩、大明山等旅游景区开展。

今年的歌圩和旅游节新增有几个项目,如“昂逢逢”街舞大赛、“骆越风情·壮乡情”壮乡风情游、“木棉花盛开”壮民族服饰展示等。

传统保留节目如民族体育竞技,多了互动项目,观众可以亲自上阵,体验参与的乐趣。

武鸣县地处广西中南部,为首府南宁市辖县,总人口68万人,其中壮族人口占86%,史有“首善之县”之称,亦是壮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历史上,壮族被认为是古骆越人的后裔。

根据研究,龙母文化是以龙母赡养一条小龙蛇并为民治百病,小龙蛇对龙母报恩的古老传说为中心起源发展的,是以壮族先民有龙母崇拜的
·
习俗。

为了祭祀龙母,壮族先民每年农历三月三都要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以山歌传诵龙母,因此聚集形成了歌圩活动。

随着时代变迁,歌圩逐渐演变成以歌唱爱情、向往美好生活为主的男女追逐对唱活动。

在壮话中,“歌圩”的“圩”为市集之意,“歌圩”便是指民众因唱山歌而聚集形成的市集。

武鸣歌圩自古就十分盛行。

每逢歌圩之日,成千上万的青年男女汇聚于林荫下溪流边,唱对应答,三天三夜不散场。

从1985年起,武鸣县连续举办了18届“三月三”壮族歌节。

2003年,武鸣县正式将“歌节”复名为“歌圩”。

至今已走过整整31年的武鸣“三月三”歌圩,成为传承、发扬优秀民族文化,打造对外交流、招商引资平台,提升武鸣知名度的最佳载体。

通过树立“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办节理念,武鸣县在推出了“山歌擂台赛”、“千人竹杆阵”等富有壮乡特色的活动项目的同时,将招商推介会、房地产展销会等经贸活动融入歌圩整体活动中,呈现出“表演活动万人空巷,经贸活动盛况空前”的火爆场面,极大地带动县内相关行业的发展。

经过多年精心打造,“三月三”歌圩具备了越来越高的文化品牌价值,成为凝聚、弘扬武鸣壮民族精神的最佳载体。

2008年“三月三”歌圩入选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三月三”歌圩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0
·
年,武鸣县被文化部确定为“中国壮乡文化研究保护基地”;而由武鸣县申请的“三月三歌圩”商标,也获得了国家工商局的正式授权。

2011年,武鸣县正式把活动名称从“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扩展为“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

武鸣县每年举办的“三月三”歌圩,不仅能够让各地客商领略武鸣的歌圩文化,享受武鸣迷人的民族风情,又能够进一步了解武鸣,增进友谊,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的发展,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强力助推器。

更多推荐:
2014年“壮族三月三”广西各地文体活动安排表
2014海南省借力“三月三”绽放黎苗魅力
2014农历三月三古今习俗庆典趣说
2014年广西“三月三”民俗风情介绍
2014广西“三月三”放假两天加班工资如何算?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