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的纵横术与蒲阳之战

合集下载

纵横家人物张仪

纵横家人物张仪

引言概述:张仪,古代纵横家,是战国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以智勇过人和出色的谋略才能,成为当时纵横家中的佼佼者。

他的人生经历和政治活动对于探索古代纵横术的发展方向和思想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张仪的人物形象和其对于政治的贡献进行阐述。

正文内容:一、张仪的早年经历1.出身之谜:张仪的家族背景及家族对他的影响。

2.学识渊博:张仪的学问素养和德才兼备的特点。

3.早年奋斗:张仪在早年间所经历的困境与奋斗,为他后来的政治活动积累了经验。

二、张仪的政治思想1.纵横家思想:对纵横家思想的概念和特点进行解析。

2.以权谋略:张仪在政治斗争中以权谋略取得胜利的方法与手段。

3.利益最大化:张仪的政治目标与策略,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

三、张仪的重要政治活动1.进献地图:张仪以地图的形式展示国家战略位置,得到了各国的重视。

2.谋定而动:张仪在策划国家行动时的谋定而动的能力和思考方式。

3.外交手段:张仪运用巧妙的外交手段,使各国对他倾倒。

四、张仪的战争策略1.兵法精通:张仪在战争中的兵法能力取得过许多胜利。

2.虚实变化:张仪灵活运用虚实变化的战术,提高了战胜敌人的机会。

3.心理战术:张仪运用心理战术,破坏敌人的士气,达到战略胜利的目的。

五、张仪的政治遗产1.纵横术的发展:张仪对纵横术思想的贡献和影响。

2.国家统一:张仪的政治活动为国家的统一铺平了道路。

3.大公无私:张仪的追求国家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总结:张仪作为古代纵横家的代表之一,以出色的智慧和政治才能在战国时期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

他通过权谋略、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运用独特的外交手段和战争策略,为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政治思想和行动对于纵横术的发展方向和思想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后世政治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鉴。

张仪的精神追求,即大公无私的国家利益高于个人的理念,也值得后人深思和继承。

张仪的连横之计如何促成了秦国的统 一

张仪的连横之计如何促成了秦国的统 一

张仪的连横之计如何促成了秦国的统一《张仪的连横之计如何促成了秦国的统一》在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局势错综复杂。

而秦国最终能够实现统一,张仪所提出并推行的连横之计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仪,这位出色的纵横家,以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高超的外交谋略,为秦国的统一大业铺平了道路。

当时,战国七雄并立,各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资源,时常结盟又反目。

在这样的背景下,合纵与连横的策略应运而生。

合纵,即众多弱国联合起来对抗强国;连横,则是强国拉拢弱国来各个击破其他对手。

张仪深知秦国要想在这场激烈的角逐中胜出,必须打破其他国家的合纵联盟。

张仪的连横之计首先着眼于破坏齐国和楚国的联盟。

当时,齐楚联盟是秦国东进的巨大障碍。

张仪出使楚国,凭借其三寸不烂之舌,对楚怀王许下了空头承诺。

他声称只要楚国与齐国断交,秦国就愿意割让土地给楚国。

楚怀王被张仪的言辞所迷惑,贸然与齐国断交。

然而,楚国断交后,张仪却矢口否认了之前的承诺,楚国不仅没有得到土地,还因与齐国交恶而陷入孤立。

这一事件使得楚国实力受损,也让其他国家对合纵联盟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

此后,张仪又积极奔走于各国之间,不断游说各国君主。

他善于抓住各国君主的心理弱点,分析利弊,让他们相信与秦国结盟才是明智之举。

对于那些犹豫不决的国家,张仪会以秦国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威慑。

同时,他也会抛出一些利益诱惑,如给予一定的土地、财物或者承诺在政治上给予支持。

在张仪的巧言令色和秦国的软硬兼施之下,许多国家纷纷放弃了合纵,转而与秦国结盟。

张仪的连横之计还巧妙地利用了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

比如,韩国和魏国地处中原,经常受到秦国和其他强国的威胁。

张仪就向韩魏两国指出,与其在合纵中充当炮灰,不如与秦国结盟,以求得暂时的安宁和发展机会。

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手段,张仪成功地使秦国在外交上占据了主动。

秦国得以集中力量对付那些尚未屈服的国家,逐步扩大自己的领土和影响力。

在军事方面,连横之计也为秦国的统一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历史上关于张仪有什么故事

历史上关于张仪有什么故事

历史上关于张仪有什么故事张仪是魏国安邑人,魏国贵族的后裔,是首位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

在秦国秦惠王封了张仪为相,到后来秦惠王死后,秦武王即位,张仪就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张仪完成学业,就去游说诸侯。

他曾陪着楚国国相喝酒,席间,楚相丢失了一块玉璧,门客们怀疑是张仪拿的,就说:“张仪贫穷,品行鄙劣,一定是他偷去了宰相的玉璧。

”一起看看张仪的历史故事吧。

受辱投秦张仪是魏国人。

当初曾和苏秦一起师事鬼谷子先生,学习游说之术,苏秦自认为才学比不上张仪。

张仪和苏秦完成学业之后,就去游说诸侯。

后来,苏秦说服赵肃侯,而得以去游说各国诸侯实行合纵的联盟,但他担心秦国趁机攻打各诸侯国,盟约还没结缔之前就遭到破坏。

苏秦考虑再三,找不到一个能派往秦国为他工作的合适人选,于是他派人去悄悄劝说张仪来投奔他。

于是张仪前往赵国,呈上名帖,请求会见苏秦。

但是,苏秦却对张仪不理不睬,招待张仪的时候也只是用给仆人和侍女所吃的饭食,并且还当众羞辱张仪,说张仪那么有才能,竟弄得穷愁潦倒到这种地步,是不值得收留的,说完就把张仪打发走了。

张仪这次来见苏秦,本以为是旧交,可以求得好处,谁知反而受到羞辱,一气之下,想到各国诸侯中只有秦国才能威胁赵国,于是便前往秦国。

苏秦在张仪离去后,暗中派人资助张仪到达秦国,并且帮助他见到秦惠王。

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年),秦惠王用张仪为客卿,与他共商攻打各国诸侯的大计。

这时,帮助张仪的人才说是苏秦故意激怒他,为的是张仪今后有更好的发展。

张仪说:“唉呀,这些权谋本来都是我研习过的范围而我却没有察觉到,我没有苏先生高明啊!况且我刚刚被任用,又怎么能图谋攻打赵国呢?请替我感谢苏先生,苏先生当权的时代,我张仪怎么敢奢谈攻赵呢?”秦国任相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年),秦惠王派遣公子华和张仪围攻魏国的蒲阳,攻打并占领了蒲阳。

张仪趁机劝说秦惠王把蒲阳归还魏国,而且派公子繇到魏国去作人质。

张仪又趁机劝说魏王道:“秦国对待魏国如此地宽厚,魏国不可不以礼相报。

三寸不烂之舌张仪如何破合纵之术

三寸不烂之舌张仪如何破合纵之术

三寸不烂之舌张仪如何破合纵之术说起春秋战国时期的鬼谷子,大家都会想到鬼谷子四个比较有名的徒弟:苏秦、张仪、孙膑和庞涓,而苏秦和张仪作为师兄弟都是学习口才游说的,都是当时有名的纵横家。

今天就来讲讲被称为三寸不烂之舌的张仪是如何在那个战火横飞的时代成就一片辉煌的。

公元前337年,有一个天才少年走在大街上,烦闷而无奈,这个人就是我们的连横家张仪,不过这时候的他只不过是楚国令伊昭阳君手下的一个小门客,说是门客其实还不如说是昭阳君养的一个小喽喽,即便张仪有再远大的理想抱负,也得不到重用。

这也许就是一个天才内心的痛苦吧,有才华却没人赏识,就像有千里马却没有伯乐一样,不过张仪还是很乐观的,该吃吃该喝喝。

一天张仪照常在宴会上吃吃喝喝,没想到这昭阳君喝多了,就开始疯了,他把楚王送的壁玉拿出来给大家传看,然后就丢了,大家看这张仪没什么出身,直接把偷盗的罪名安在他身上,这昭阳君也是脑子缺根筋,直接把张仪给抓起来拷打,张仪也不肯承认也是条铁汉子。

回到家老婆一看被打成这样顿时心疼的不行说你当初要是不学这耍嘴皮子功夫现在也不会被打成这样,张仪一看老婆心疼他笑了指了指舌头,他老婆明白他意思说舌头还好好的,张仪说只要我这舌头还在我就一定可以闯出一番成就这就是三寸不烂之舌的典故。

由此可见张仪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他后来能够连横各国帮助秦国统一天下也不是盖的。

没办法楚国已经待不下去了,这时候他的师兄苏秦已经是合纵六国的国相了掌管六国相印,地位很高,师出同门的张仪去了秦国,他的连横策略来破解苏秦的六国合纵的计谋得到了秦惠文王的赏识,而张仪也因为有这么一个懂自己的人而感到感动,所以为报答这个知遇之恩而为秦国出谋划策。

在公元前328年张仪和公子华一起攻到魏国,张仪又把攻破的镇还了回去,又派自己这边的人去当人质,来吓魏王,你看我随随便便就能攻下魏国,但现在你向我们割点土地我们就放过你怎么样。

不得不说张仪的口才非常好,魏王顿时吓的割让了土地。

到了公元前322年,这忽悠王张仪不干秦国国相了去了魏国做国相,其实就是去当一个内奸。

文言文阅读:《战国策-张仪为秦破从连横》(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战国策-张仪为秦破从连横》(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战国策·张仪为秦破从连横》(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王曰:“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奏,两国敌俟交争,其势不两立。

而大王不与秦,秦下甲兵,据宜阳,韩之上地不通;下河东,取成皋,韩必入臣于奏。

韩入臣,魏则从风而动。

秦攻楚之西,韩、魏攻其北,社稷岂得无危哉?且夫约从者,聚群弱而攻至强也。

夫以弱攻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骤举兵,此危亡之术也。

夫从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且夫秦之所以不出甲于函谷关十五年以攻诸侯者,阴谋有吞天下之心也。

楚尝与秦构难,战于汉中。

楚人不胜,通侯、执珪死者七十余人,遂亡汉中。

楚王大怒,兴师袭秦,战于蓝田,又却。

此所谓两虎相搏者也。

夫秦、楚相弊,而韩、魏以全制其后,计无过于此者矣,是故愿大王熟.计之也。

秦下兵攻卫、阳晋,大王悉起兵以攻宋,不至数月而宋可举。

举宋而东指,则泗上十二诸侯,尽王之矣。

凡天下所信约从亲坚者苏秦,封为武安君而相燕,即阴与燕王谋破齐共分其地。

乃佯有罪,出走入齐,齐王因受而相之。

居二年而觉,齐王大怒,车裂苏秦于市。

夫以一诈伪反覆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也亦明矣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国形亲之国也大王诚.能听臣,臣请秦太子入质于楚,楚太子入质于秦,请以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家之都,以为汤沐之邑,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击。

臣以为计无便于此者。

故敝邑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之从车下风【注】,须以决事。

”楚王曰:"楚国僻陋,托东海之上。

寡人年幼,不习国家之长计。

今上客幸教以明制,寡人闻之,敬以国从。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一》,有删改)【注】从车下风:谦辞,献给您的车下风,表示不敢直接献给大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以一诈伪反覆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也亦明矣/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B.夫以一诈伪反覆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也亦明矣/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C.夫以一诈伪反覆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也/亦明矣/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D.夫以一诈伪反覆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也亦明矣/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破从连横”的“从”指合纵,与《过秦论》“从散约败”的“从”含义相同。

张仪连横:超越个人的战略坚持

张仪连横:超越个人的战略坚持

回 国 报 告 了 楚 王 ,楚 王 真 是 气 不 打
处来 ,即刻要 发兵攻 秦 。此 时 , 陈 轸 说 : “ 可 以说 话 了 吗 ? 这 我 时 候 我 们 倒 要 送 城 池 给 秦 国 ,联 合 起 来 对 付 齐 国 , 这 样 , 我 们 的 损 失 还 可 以从 齐 国得 到 补偿 。 ”
个 孤 立无 援 的 国 家送 上 6 0 土地 0里
与 秦 国结 好 , 秦 国 就 会 对 您 的 边 境 发 起 进 攻 ,切 断 您 与 赵 国 的 联 系 , 阻 隔 您 与 抗 秦 联 盟 的 联 系 。所 以 ,
您 应 该 再 三 考 虑 我 的意 见 ,让 我 辞 去 魏 国 相 位 , 回 到 秦 国 去 助 您 修
迎 击 ,迫 使 五 国 联 军 败 退 而 回 。 于 是 ,
国 , 又 顾 虑 齐 、楚 的 互 助 条 约 ,便 派 张 仪 前 往 楚 国游 说 。 张 仪 对 楚 王 说 :大 王 如 果 能 听 从 我 的 建 议 ,与 齐 国 废 除 盟 约 ,断 绝 邦 交 ,我 可 以 向楚 国献 上 商 於 地 方 的6 0 土 地 , 0里 让 秦国的美 女来做 侍奉 您的妾婢 。 秦 、 楚 两 国 互 通 婚 嫁 ,就 能 永 远 结 为兄弟之邦 。 楚 王 十分 高 兴 ,允 诺 了 张 仪 的 建议 。但楚 国大 臣陈轸坚 决反对 :
伺机把控大国
公 元 前 3 3 , 秦 王 想 征 讨 齐 l年
去 接 受 割 地 呢 ? 从 某 处 到 某 处 ,不 是说 好六 里多见 方吗 ?使 者愤怒 地
国相 们 交 际 。 并 在 公 元 前 3 2 辞 去 秦 国 2年 国相 职 位 ,改 赴 魏 国 任 国 相 , 目的 就 在 于 从 秦 国 身 边 最 近 的魏 国人 手 , 让 魏 王 带头臣服秦国。 事情 当然 没 有 这 么 容 易 。 公 元 前 3 8 ,楚 、 赵 、魏 、 韩 、 燕 1年 联 合 讨 伐 秦 国 , 进 攻 函 谷 关 。秦 国 出 兵

张仪与他的纵横术

张仪与他的纵横术

张仪与他的纵横术导读:张仪(?-前320xx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作为中国纵横家鼻祖的张仪曾与苏秦同师从于鬼谷子先生,权谋纵横之术,饱读诗书,满腹韬略,连苏秦都自叹才能在张仪之下。

自从孙膑打败魏军,魏国失了势,秦国却越来越强大。

秦孝公死后,他儿子秦惠文王掌了权,不断扩张势力,引起了其他六国的恐慌。

怎样对付秦国的进攻呢?有一些政客帮六国出主意,主张六国结成联盟,联合抗秦。

这种政策叫做“合纵”。

还有一些政客帮助秦国到各国游说,要他们靠拢秦国,去攻击别的国家。

这种政策叫做“连横”。

其实这些政客并没有固定的政治主张,不过凭他们能说会道的嘴皮子混饭吃。

不管哪国诸侯,不管哪种主张,只要谁能给他做大官就行。

在这些政客中,最出名的要数张仪。

张仪是魏国人,在魏国穷困潦倒,跑到楚国去游说,楚王没接见他。

楚国的令尹把他留在家里作门客。

有一次,令尹家里丢失了一块名贵的璧。

令尹家看张仪穷,怀疑璧是被张仪偷去的,把张仪抓起来打个半死。

张仪垂头丧气回到家里,他妻子抚摸着张仪满身伤痕,心疼地说:“你要是不,不出去谋官做,哪会受这样的委屈!”张仪张开嘴,问妻子说:“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说:“舌头当然还长着。

”张仪说:“只要舌头在,就不愁没有出路。

”后来,张仪到了秦国,凭他的口才,果然得到秦惠文王的,当上了秦国的相国。

这时候,六国正在组织合纵。

公元前320xx年,楚、赵、魏、韩、燕五国组成一支联军,攻打秦国的函谷关。

其实,五国之间内部也有矛盾,不肯齐心协力。

经不起秦军一反击,五国联军就了。

在六国之中,齐、楚两国是大国。

张仪认为要实行“连横”,非把齐国和楚国的联盟拆散不可。

他向秦惠文王献了个计策,就被派到楚国去了。

张仪到了楚国,先拿贵重的礼物送给楚怀王手下的宠臣靳尚(靳音jìn),求见楚怀王。

楚怀王听到张仪的名声很大,认真地接待他,并且向张仪请教。

张仪说:“秦王特地派我来跟贵国交好。

【春秋战国】大秦名相张仪:用智谋和辩术瓦解六国合纵

【春秋战国】大秦名相张仪:用智谋和辩术瓦解六国合纵

【春秋战国】大秦名相张仪:用智谋和辩术瓦解六国合纵战国时期的楚国。

一天,楚国令尹(楚相)昭阳家中正在举行宴会,贵卿如云,高朋满座,觥筹交错,好不热闹。

席间,令尹昭阳突然发现自己随身佩带的一个玉璧不见了,满座哗然,议论纷纷。

渐渐地人们的目光集中到了一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身上。

昭阳见状,不问青红皂白,便命人把那年轻人捆绑起来,拷打逼供。

怎奈,那年轻人虽然被打得皮开肉绽,却死活不肯招认,令尹昭阳只好挥手将那人赶了出去。

那年轻人遭此毒打,心中好不委屈,跌跌撞撞赶回家来,对妻子一五一十地倾诉起来:“唉,想不到自拜见恩师鬼谷子下山以来,初涉楚国竟遭此厄运。

”妻子一面给他擦洗着伤口,一面责怨道:“都怪你一心读书游说,不然,哪能招来这些苦楚。

”此时,那年轻人有说不出的酸甜苦辣,又有理不完的心头乱绪。

一想到同门师兄苏秦如今已在赵国当上了官高禄丰的相国,而自己却尚在家中穷困潦倒,不禁悲从中来。

思前想后,还是欲罢不忍。

于是,他张开嘴巴问妻子:“看我舌头还有没有?”妻子不解其意,笑着说:“舌头还在。

”年轻人欣慰地说道:“舌头还在,这就足够了。

”此人便是张仪。

其后,他真的就凭借这张利口,巧施纵横之术,辅助秦国统一了天下。

受辱赴秦图谋兵事周显王三十九年(公元前330年),纵横家苏秦四处奔波,终于先后说服了燕、赵等六国,初欲合纵抗秦。

这一年,适逢秦国派大良造公孙衍(号犀首)破魏军于雒阳,生擒魏将龙贾。

苏秦料到,赵国作为合纵抗秦的盟主,势必要被视为眼中钉,列为首要进攻的目标。

如果秦国对赵用兵,必将惊散刚刚建立的列国合纵,便想派人游说秦惠王,使其暂缓出兵。

赵国尽管颇具文臣武将,策士游客,但苏秦筛来选去,觉得无一人中意。

于是他想到了同窗张仪。

他深知张仪的为人,请将不如激将,于是他叫来手下的家臣,叮咛嘱咐了一番,便打发他去了。

苏秦既不亲自前往,又不堂而皇之地遣使邀请,而是派人乔装打扮,暗中行事。

派去的人寻机接近张仪,暗示道:“当初,先生与苏秦交谊至深,现今苏秦仕途亨通,您何不前去求见,借以实现平生宏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仪的纵横术与蒲阳之战
蒲阳之战是战国时期两个强国秦、魏之间进行的一次战役。

蒲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28年。

这次战役,虽说不是一次有名的战役,战役的过程史书亦无详细记载,然而史书却记载战役之后纵横家张仪推销连横术,并且获得了成功的详细经过。

本文专门介绍张仪随秦攻夺魏地并且初试连横术的蒲阳之战。


蒲阳(今山西隰县)战国时期是魏之属境。

战国早期,魏国作为三晋联盟的领袖,发展的最快,国力最强。

魏国的开国国君魏文候,在位四十多年,起用了许多有才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中,最有名的是李悝、吴起和西门豹。

李悝是魏国的宰相,在魏文候的支持下,变法图强,发展封建土地所有制,加强武装力量,沿至魏惠王时,都城由安邑(今山西夏县),迁往大梁(今河南开封),首先成为中原强国,并登上盟主宝座,魏国的霸业也升到顶点。

随即在与齐国的交战中连连失利,在对秦国的作战中,又不断受到挫败,国势由此一蹶不振。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会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从此以后魏国失掉了霸主的地位。

被迫充当齐,秦等强国的附庸,不再是战国士雄的主角。

蒲阳是魏国四处疆域的河东郡地。

程恩泽的《国策地名考》曰:“魏地兼有河东、河内、河西、河外,约言之,龙门以东,据汾为河东,今汾、蒲、吉、解诸府州是”。

河东是魏国主要疆域当中面积最大的一块,土厚水深,物产丰饶,又有河山环绕,利于阻滞敌人的进攻,而蒲阳又首当其中。

春秋时期晋献公曾派晋大夫士
蒍筑蒲,命公子重耳居守蒲邑,以防强秦。

三家分晋后,蒲归魏地。


张仪,魏国贵族后裔。

其生年不明,卒于秦武王元年(公元前310年)。

学纵横之术(古九流之一,以审察时势,游说劝人为主)。

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战国策》中记载张仪与另一著名的纵横家苏秦是相对立的一纵一横。

张仪主张“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游说六国以奉秦,达到兼并和扩张的目地;苏秦主张“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合六国之力以抗秦,防止强国的兼并。

这和史实不符。

后来司家马迁受此影响,在《张仪列传》中将张仪和苏秦列为同时之人,甚至还说在苏秦发迹后,张仪受苏秦激励而入秦。

又记张仪卒于苏秦后,也均与史实不符。

据史料考证张仪在前,苏秦在后。

和张仪同时的是公孙衍、惠施、陈轸等人。

苏秦是张仪死后才初露头角的。

在纵横家中张仪显然是苏秦的前辈。

司马迁所记张仪的年代基本正确,而把苏秦的经历提早了约三十年。

其实张仪在当时名声颇大。

甚至在有些人看来,张仪是能左右天下局势的大人物。

《孟子.月泰文公》引用其弟子景春称赞之语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候惧,安居而天下熄”。

《苟子.臣道》则认为张仪和苏秦皆巧敏佞说,善取宠于上。

而张仪正是凭借其对政治形势敏税和观察力,立足于秦国,穿梭于战国七雄之间,运用非同寻常的辞令和权术,纵横捭阖,游说各国国君相,玩弄韩、赵、魏、燕、楚、齐六国于股掌之间。

初出茅庐的张仪游说诸候,但都受到冷遇。

甚至在楚国被宰相无端怀疑偷壁,还被鞭打了数百下。

《史记.张仪列传第十》是这样描写这段事的:“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壁,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壁”。

共执张仪,掠数百,不服,释之。

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

仪曰:“足矣。

”张仪过
人的胆识和勇气,在后来的游说生涯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公元前329年张仪从赵国来到秦国,得到雄才大略的秦惠文王信任、重用,拜为客卿,直接参予谋划讨伐诸候的的大事。

公元前328年,张仪与魏公子华带兵攻打魏国,一举拿下魏国的蒲阳。

这时张仪等待多年的机会终于到来。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进行的兼并战争,比春秋时期次数更多,规模更大。

其各自之间疆域变动之剧烈,在中国历史上的其它时期,很少能与其匹敌者。

与河东隔河相望的上郡、河西之地,在魏文候时期,攻战讨伐,使之成为魏国疆域,而黄河也变成魏国的内河,这对建有都城的魏本土河东来说,是一道巩固的外围屏障。

可以阻止秦国东进之路,使其不能得志于中原。

然而魏国未能乘胜追击,而且后来也不加重视,没有巩固统治,以致留下隐患,从而使秦国东山再起,后来丧失其地就是在所难免了。

这一点钟风年先生在《战国疆域变迁考》论道:“魏文候力争秦河西,首将渭南北地连为一部,盖已深知全局如此非持久之计而然也。

奈终未及逐秦远徙,布置周备,即舍而之他;武候则直不以秦为虑。

故传至惠王,一旦秦日暴兴,魏则挫势立见,从此处处失败,地或残或丧,无一片得宁靖者矣。

”公元前330年,魏割河西地与秦,魏国失去屏障,秦进入河东境内。

前328年《史记.魏世家》记:“魏尽入上郡于秦。

秦降我蒲阳。

”正是这蒲阳之战为张仪提供了施展政治抱负的舞台。

秦攻占蒲阳之后,张仪马上向秦惠王建议,提出将蒲阳还给魏国,并且还进一步提议让秦公子繇到魏国去做人质,而他将利用护送公子繇国去魏之时,找机会接近魏王,游说魏王。

《史记》中记载张仪游说魏王的语言是十分精采而且充满机智的,张仪说魏王:“秦王之遇魏甚,魏不可无礼。


因入上郡(上郡之领域,大致有今洛河以东,黄河以北,东北到子长,延安一带)、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谢秦惠王。

”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秦王待你们魏国不薄,你看,得到蒲阳不要不说,还将公子繇送来当人质,魏国怎么说也不应对秦国失去礼节呀,你们总应该想办法报答一下秦王的厚爱吧?况且秦、魏两国结成联盟,合兵讨伐其它国家,你魏国将来得到的土地肯定要比送给秦国的土要多很多倍。

可能魏王被说动了心,接受了张仪提出的建议,于是将上郡十五县和河西重镇少梁送给了秦国。

至此黄河以西地区全部归秦所有。

张仪的“连横”策略以秦放弃一蒲阳邑,而得上郡十五城和少梁首战告捷。

张仪以自己的谋略和口才为秦争得土地,并且让魏国放弃了“合纵”,他的纵横家事业也从此开始,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蒲阳之战是张仪游说连横的经典之作。

在这之后,张仪“晋材秦用”。

使用纵横之术,利用各个诸候之间的矛盾,运用雄辩的口才,诡谲的谋略,纵横捭阖,游说于六国之间,为秦建树了诸多功绩。

在秦国的政治上、外交和军事上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从而使秦国的国威大张,为秦国的霸业和以后的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王进(1964—),汉族,隰县文物旅游局副研究馆员
通讯地址:隰县文物旅游局(小西天)
邮政编码:041300
联系电话0357---73226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