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张仪受辱》
(全)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拓展阅读《孟子三章》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拓展阅读《孟子三章》含答案《孟子三章》拓展阅读(一)苏武牧羊律①知武②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
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③。
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注释】①律:指卫律,原是汉朝大臣,投靠匈奴。
②武:苏武。
③羝di:公羊。
④去:同"弆"ju ,收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白()单于(2)乃幽()武(3)与旃毛并()咽之(4)羝乳()乃得归2."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A、单于愈益欲降之B、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C、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翻译划线句子(2分)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这段文字表现出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
表现出的骨气(用孟子的名言填空)。
\\你认为文中的苏武是大丈夫吗?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2分)(二)慎其所处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赐②也日损。
"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也好与贤已者处,赐也好不若已者。
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地视其草木。
故日与善人居,如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③矣。
与不善者居,如入鲍鱼之肆④,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丹之所藏者赤,漆⑤之所藏者黑。
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
" (选自《孔子家谱》)【注释】①商:卜商,字子夏。
②赐:端木赐,字子贡。
③化:同化,与……趋向一致。
④鲍鱼之肆:指代污浊的环境,也比喻恶人聚集的地方。
鲍鱼,咸鱼;肆,店铺。
⑤漆:墨漆。
1.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久而不闻其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b.故曰与善人居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则商也日益增益其所不能d.与不善人居居天下之广居2.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原文|译文|赏析《史记·张仪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在这篇列传中,以张仪为传主,叙述了他的一生。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史记·张仪列传》原文作者:司马迁张仪者,魏人也。
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
”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
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
”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後负,念莫可使用於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原?”张仪於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
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
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
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
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谢去之。
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
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
然贫,无因以进。
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
子为我阴奉之。
”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
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
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
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
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
今君已用,请归报。
”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
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
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苴蜀相攻击,各来告急於秦。
《张仪受辱》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张仪受辱》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张仪受辱》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①张仪者,魏人也。
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原?”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
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
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
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
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谢去之。
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②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
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
然贫,无因以进。
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
子为我阴奉之。
”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
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
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③苏秦之舍人乃辞去。
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
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
今君已用,请归报。
”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
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16.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4分)(1)子始与苏秦善(2)因而数让之(3)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4)使人微随张仪1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B.念莫可使用于秦者C.与同宿舍D.方且报德18.把文中的画直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5分)19.第③段中画波浪线的两句话分别反映了张仪当时□□□□和□□□□的心理状态。
(2分)20.苏秦先召辱张仪后“暗中”相助的原因是什么?(5分)参考答案16.(4分)(1)交好(2)责备(3)如愿,实现(4)暗暗地17.(3分)D18.(5分)苏君担心秦国进攻赵国使合纵的约定失败,认为除了您没有人能取得秦国大权,因此激怒您,让我暗中送给您钱财,这全是苏君的计谋。
张仪列传答案

张仪列传答案【篇一:《张仪受笞》阅读附答案】ss=txt>张仪受笞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
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璧。
”共执张仪,掠笞数百。
不服,释之。
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
”仪曰:“足矣!”(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①璧,若笞我。
若善守汝国,我顾②且③盗尔城!” (选自《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注释】①.而:同“尔”,你的。
②.顾:却,反而。
③.且:将。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3分)①.掠笞数百()②.安得此辱乎()③.已而楚相亡璧()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尔城!小题3:其妻笑曰:“舌在也。
”仪曰:“足矣!”张仪的“足矣!”的言外之意是什么?(2分)小题4:张仪受辱后,他并没有消沉下去,而是继续努力,终成大业,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2分)参考答案:小题1:①.用竹板打②.怎么,哪能③.丢失小题1:你好好守着你的国家,我快要盗取你的都城了!小题1:张仪的意思是说,只要舌头还在,他的本事就还在,就继续游说诸侯,就能昭雪耻辱,成就大业。
小题1:表现了他落魄不落志,志向坚定,胸怀豁达,光明磊落的性格特征。
小题1:试题分析:“笞”在课内文中有所出现,如《陈涉世家》中,意思相同。
“安”在文言文中的意思较为固定,一般是“怎么,哪能,怎么能”的意思。
“亡”是古今异义的字,古义为逃走;丢失。
此处应译为丢失。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
此句中的关键词有“若”“ 顾”‘ 且’等。
“若”是“你”的意思,“顾”注解里面有解释,‘且’是将要,快要的意思。
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这句话表面上是说舌头在就不错了。
实际上舌头在,就能继续游说,就能有出头之日。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积累一

课外文言文积累(一)目录1.北人啖菱2.守株待兔3.一钱毙命4.阿豺折箭5.覆巢无完卵6.何氏之庐7.艾子好饮8.义鼠9.螳螂杀蛇10.解铃还须系铃人11.造酒12.眉眼口鼻争能13.庚公乘马14.蒋适园知老僧杀人15.张仪受辱16.鹦鹉灭火17.智犬破案18.李惠拷羊皮19.齐景公游少海20.改武学文北人啖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北人生而不识菱者.:……的人仕.于南方:做官席上啖.菱:吃或.曰:有人啖菱须.去壳:要欲以.清热也:用来北土亦有此物否.:吗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田中有株.:树桩兔走.触株:跑折颈.而死:脖子因释..其耒而守株:于是;放冀.复得兔:希望兔不可复.得:再而身为..宋国笑:自己;被一钱毙命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中出,视其鬓旁巾下有一钱,诘之,乃库中也。
乖崖命杖之,吏勃然曰:‚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乖崖援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自仗剑下阶斩其首。
张乖崖为.崇阳令:做,任一吏自.库中出:从诘.之:责问乃.库中也:是乖崖命杖.之:用杖打一钱何足.道:值得乃.杖我耶:竟然尔.能杖我:你乖崖援.笔判.曰:引,拿;下判词自仗..剑下阶..斩其首:亲自;执;下台阶阿豺折箭阿豺有子二十人,及老,临终谓子曰:‚汝等各奉吾一只箭。
‛折之地下。
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曰:‚汝取取一只箭折之。
‛慕利延折之。
又曰:‚汝取十九只箭折之。
‛延不能折。
阿豺曰:‚汝曹知否?单者易折,众则难摧。
戮力同心,然后社稷可困。
‛言终而死。
及.老:等到临.终谓.子曰:临近;对……说汝等..各奉.吾一支箭:你们;拿俄而..命母弟慕利延:不久汝曹..知否:你们众.则难摧.:多;折然后社稷....可固:这样以后;国家言终.而死:完毕覆巢无完卵孔融被收,中外惶怖。
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原文|译文|赏析《史记·张仪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在这篇列传中,以张仪为传主,叙述了他的一生。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史记·张仪列传》原文作者:司马迁张仪者,魏人也。
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
”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
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
”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後负,念莫可使用於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原?”张仪於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
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
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
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
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谢去之。
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
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
然贫,无因以进。
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
子为我阴奉之。
”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
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
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
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
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
今君已用,请归报。
”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
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
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苴蜀相攻击,各来告急於秦。
九年级走进文言文

九年级走进文言文父得玉》有个农夫在田野耕种,得到一块直径一尺大小;,许多人(就)大声呼喊着追逐它;张仪受辱》张仪完成学业后,就前往诸侯国游说;来一样,曾经乘瘦弱的牛拉着的笨重的车,遇到颜峻的;长久干旱没有下雨,农夫在龙洞祈祷,果然求得了雨,;父得玉》有个农夫在田野耕种,得到一块直径一尺大小的宝玉。
把这事告诉邻居。
邻居暗地里图谋宝玉,(就)欺骗农夫说:“这是怪石,藏着它对你家不利,不如把它放回原地。
”农夫虽然有疑虑,还是取了宝玉把它带回家,放在厢房下。
那天晚上,宝玉发光,光照亮了整个房间。
农夫全家非常害怕,又把这情况告诉邻居。
邻居说:“这是鬼怪的征兆,急忙扔掉它,祸患可以免除。
”于是农夫立刻(把宝玉)抛弃在远远的野外。
没多久,邻居就窃取了这块宝玉,把(它)献给魏王。
魏王唤来玉工察看宝玉,(玉工)说:“恭贺大王得到这天下的宝玉,臣(生平)没见过。
”魏王立即赏赐千金给献玉的人,封给(他)上大夫官职。
【第三十五单元】1、《王华之犬》饶州有个百姓章华,经常进山砍柴。
那年冬天,有近邻王华,(与他)一同上山砍柴,狗也跟随他们。
有一只老虎一下子从树丛中跳出来,搏击王华,王华立即倒在地上,但没有受伤。
老虎蹲在地上,稍作休息。
章华一边呼喊边奔跑,老虎于是放弃王华去追赶章华。
当时狗潜藏在草丛中,看见章华被老虎叼住,突然冲出跳到老虎的头上,咬住老虎的鼻子。
老虎意想不到狗突如其来,惊慌恐惧地逃走。
章华与王华两人都像喝醉了酒似地僵硬地倒在地上。
那只狗吐出口水救他们。
像这样好多次,章华渐渐地苏醒。
狗又用这样的方法救王华。
好一会儿,王华也(能)起来了。
狗(却)疲惫了,趴在地上不能起来,这天晚上就死了。
2、《人虎》福建莆田的壶山下面有路通向大海,贩卖东西的人从这里经过。
至正丁未年春天,有个村民用老虎皮(蒙住身体),(戴上)锻造的锋利的铁做的爪牙,练习老虎奋力跳跃的姿势,(跟老虎)非常相似。
(于是)就出来埋伏在灌木丛之中,派探察的人爬到树上观看,(看到)有背着包裹到这里的人就以吹口哨作为信号。
张仪受辱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

张仪受辱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张仪受辱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张仪受辱》出自司马迁的《史记》,主要讲述了张仪忍辱负重的故事。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张仪受辱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张仪受辱张仪者,魏人也。
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②,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
”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③之。
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
”仪曰:“足矣!”……张仪既相秦,为文檄④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⑤璧,若笞我。
若善守汝国,我顾⑥且盗而城!”(选自《史记》)【注释】① 张仪:与苏秦同为战国时期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②学术:学习游说之术。
③醳(shì):通“释”,释放。
④檄(xí):征讨的文书。
⑤而:你的。
⑥顾:却,反而。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1)门下意张仪 ( ) (2)掠笞数百 ( )(3)为文檄告楚相 ( ) (4)我顾且盗而城!( )11.下列各项加点的“以”字与“苏秦自以不及张仪”中“以”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 不以物喜B.我以日初出远C. 卷石底以出D.太医以王命聚之12.翻译下列句子。
(2分)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13.张仪作为杰出的纵横家出现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对天下形势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积极影响,这归功于他不凡的精神品格。
请结合文章具体情节,分析张仪主要性格特点。
(至少两方面,2分) 参考答案10、 (1)怀疑 (2)用竹板打 (3)写 (4)将要11、 B12. ⑴张仪贫穷且没有好的品行,一定是这个人偷去了宰相的玉璧。
13. 示例:张仪被诬陷后,受到鞭笞,但他并不屈服,可见他是一个顽强不屈的人;张仪受辱后,得知自己的'舌头还在,便心安的说“足矣”,可见他是一个乐观自信的人;张仪为秦相后,公开告诉楚相将要攻打楚国,可见他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张仪①受辱
张仪者,魏人也。
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②,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
”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③之。
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
”仪曰:“足矣!”……张仪既相秦,为文檄④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⑤璧,若笞我。
若善守汝国,我顾⑥且盗而城!”
(选自《史记》)
【注释】①张仪:与苏秦同为战国时期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②学术:学习游说之术。
③醳(shì):通“释”,释放。
④檄(xí):征讨的文书。
⑤而:你的。
⑥顾:却,反而。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4分)
(1)门下意张仪 ( ) (2)掠笞数百 ( )
(3)为文檄告楚相 ( ) (4)我顾且盗而城!( )
小题2:下列各项划线的“以”字与“苏秦自以不及张仪”中“以”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以物喜B.我以日初出远C.卷石底以出D.太医以王命聚之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6分)
⑴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
⑵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⑶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使楚》
小题4:张仪作为杰出的纵横家出现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对天下形势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积极影响,这归功于他不凡的精神品格。
请结合文章具体情节,分析张仪主要性格特点。
(至少两方面,4分)
试卷中第4题答案:(1)韩信(2)司马迁(3)勾践
参考答案:
小题1:(1)怀疑(2)用竹板打 (3)写 (4)将要
小题2:B
小题3:
(1)张仪贫穷且没有好的品行,一定是这个人偷去了宰相的玉璧。
⑵假使从前我不做这个差事,就早已困苦不堪了。
⑶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小题4: 示例:张仪被诬陷后,受到鞭笞,但他并不屈服,可见他是一个顽强不屈的人;张仪受辱后,得知自己的舌头还在,便心安的说“足矣”,可见他是一个乐观自信的人;张仪为秦相后,公开告诉楚相将要攻打楚国,可见他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写出其中两点即可,每点写出划线字得1分,有简要分析,得3分。
)
小题1:
试题分析:“意”在古文中另有“心情”“表情”“内容”的意思,本句是“怀疑”;“笞”是名词动用:用竹板打;“为”意思很多,在名词前一般作动词谓语,本句中为“写”;“且”另有“况且”之义,本句中为“将要”。
小题2:
试题分析:“苏秦自以不及张仪”中的“以”是“认为”的意思,B句
中的“以”用法相同。
A句中的“以”是“因”,C句中的“以”是“从”,D句中的“以”是“凭借”。
小题3:
试题分析:注意解释清楚关键词,第一句中“行”为“品行”,“盗”为“偷窃”,“相君”指宰相。
第二句中“向”为“原来”,“为”为“干.做”,“斯”为“这”,“役”为“差事”,“则”为“就”,“久”为“很长时间”,“病”为“贫困潦倒”。
第三句中“非”为“不能”,“熙”为“开玩笑”,“反”为“反而”,“取”为“自诗”,“病”意为“无趣”。
小题4:
试题分析:理清文中的情节,找到人物的言行表现根据其性格特点,如“掠笞数百,不服”表现其坚强,如“心安的说‘足矣’”表现其乐观开朗。
参考译文:
张仪是魏国人.当初曾和苏秦一起师事鬼谷子先生,苏秦自认为
才学比不上张仪.张仪学成合纵连横之术,游历各国,说服别人采
用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曾陪着楚相喝酒,席间,楚国的宰相丢失了一
块玉璧,门客们怀疑张仪,说:“张仪贫穷,没有好的品行,一定是
他偷去了宰相的玉璧.”于是,大家一起把张仪抓起来,用荆条拷打
了几百下,张仪不肯承认,门客只好放了他.他的妻子说:“唉!你
要是不读书游说,又怎么能受到这样的屈辱呢?”张仪对他的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在?”他的妻子回答说:“舌头还在呀.”
张仪说:“这就够了.”…张仪做了秦相以后,发出文告对楚国的宰
相说:“我以前和你一块喝酒,我没有偷你的玉璧,你却鞭打我.你守好你的国家,因为我还将盗窃你的都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