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在秦统一历史上真实的苏秦张仪(6月21日)

合集下载

苏秦张仪的故事

苏秦张仪的故事

苏秦张仪的故事
苏秦和张仪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他们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才能和成就。

苏秦,字子西,韩国人,他提出了“合纵连横”的战略思想,被誉为“纵横家之首”。

张仪,字子期,魏国人,他提出了“内忧外患”的战略思想,被誉为“纵横家之次”。

两人虽然在不同的国家,但他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秦在韩国时,曾经提出了“合纵连横”的战略思想。

他认为,中国各国之间应该相互联合,形成合纵之势,对抗强大的秦国。

他先后游说了韩、魏、燕、赵、齐五国,提出了联盟对抗秦国的计划。

最终,这一计划得到了各国的支持,形成了对秦国的联合抵抗。

苏秦的“合纵连横”思想,为中国的战国时期带来了一片新的局面,也为后来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而张仪则提出了“内忧外患”的战略思想。

他认为,一个国家首先要解决内部的问题,才能应对外部的挑战。

他在魏国时,利用魏国内部的分裂,成功地将国内的势力整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强大国家。

在外交上,他也采取了灵活多变的策略,与秦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同时与其他国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这样一来,魏国在外部不受侵扰,在内部也得到了团结,成为了战国时期的一个强大国家。

苏秦和张仪的故事,不仅仅是两个人的故事,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为中国的统一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的战略思想,不仅在战国时期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他们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学习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秦朝历史】苏秦和张仪:二人是同学一个赌棍和一个骗子

【秦朝历史】苏秦和张仪:二人是同学一个赌棍和一个骗子

【秦朝历史】苏秦和张仪:二人是同学?一个赌棍和一个骗子据说苏秦和张仪是同学,苏秦是学长,张仪是学弟,二人是鬼谷子的学生。

鬼谷子是个什么人不清楚,反正是一个特别厉害的老师,因为他有四个学生:苏秦和张仪、庞涓和孙膑,这四个人在历史上均大名鼎鼎,所以鬼谷子很厉害,那么,他凭什么牛?因为纵横之术。

纵横之术可以叫阴谋诡计,也可以叫谋略权术,总之是赌棍和骗子的伎俩。

且看赌棍苏秦。

苏秦家里很穷,一贫如洗。

大学毕业后的苏秦信心满满,准备大干一番,对社会充满期待。

可惜理想很美好,社会很现实,浪迹江湖多年的苏秦依然没混出个名堂,没钱没房没车,一无所获狼狈地逃回家里。

回到家后父母不认他这个儿子,老婆要跟他离婚,亲戚朋友们都躲得远远的,生怕他来讨饭。

苏秦仰天长叹:社会怎么这么现实啊,我读了那么多年的书,然而只是然并卵。

于是他痛定思痛、发奋图强,改学《太公阴符》,这是一本阴谋诡计的书。

苏秦越看越兴奋,甚至悬梁刺股。

闭关一年后,他再次出山。

先是游说秦惠王施连横策略兼并六国,但秦惠王未采纳。

游说秦惠王失败后的苏秦并未放弃,改为游说东方六国施行合纵之术,简而言之就是东方六国抱团取暖,联合起来共抗西方强秦。

首先,他来到燕国,等了一年多才见到燕文侯。

见到燕文侯后,苏秦抓住机会,口若悬河、巧舌如簧、丝丝入扣,说的天花乱坠。

燕文侯听的目瞪口呆,觉得他讲的很有道理,当场采纳了他的意见。

之后苏秦又游说赵肃侯、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和楚威王。

功夫不负有心人,苏秦游说完六国诸侯后,六国终于达成合纵联盟,团结一致。

而苏秦本人也被任命为“联合国”秘书长,并担任了六国的国相,同时佩戴六国相印。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张仪和苏秦的故事 苏秦和张仪是不是同时代的人

张仪和苏秦的故事 苏秦和张仪是不是同时代的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张仪和苏秦的故事苏秦和张仪是不是同时代的人导语:张仪与苏秦师出同门,二人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纵横家,他们两人身上有太多的相似。

凭借一张嘴而操纵诸侯国的生杀大权,受到屈辱时都选张仪与苏秦师出同门,二人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纵横家,他们两人身上有太多的相似。

凭借一张嘴而操纵诸侯国的生杀大权,受到屈辱时都选择为自己的梦想默默付出与坚持,“苏秦刺股”、“张仪折竹”,张仪和苏秦都各自凭借努力而终于成为了那个时代最闪耀和最辉煌的明星。

《张仪列传》:“张仪者,魏人也。

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史记》对苏秦和张仪都有列传,对二人精彩的人生做了一个简单的描绘,寥寥数语,也能窥见当时二人是何等的风光。

战国时代群雄逐鹿,张仪和苏秦自然不会放过这个逐鹿的好机会。

张仪,据司马迁《张仪列传》记载,他曾师从于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纵横家的鼻祖鬼谷子。

他是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张仪在年轻时候就掌握了纵横家的要领,学成之后几经辗转后,他来到了秦国,得到了秦惠王的赏识,被封为相,后来张仪出使各国,凭三寸之舌戏弄天下诸侯,帮助秦国破解合纵之术,在秦国为秦王出谋划策了几十年,最后得以善终。

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洛阳东郊人出身的农民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虽然比不当时的富家子弟,但他胸怀大志,曾师从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然而出道后却处处碰壁,仕途艰难,后来不得不回到家中继续苦读数年。

首创合纵,被称为“合纵之父”,他们的一生都很精彩,关于他们的故事也很多。

张仪年轻时替人家抄书,遇到好词好句就想摘抄下来,无奈于没有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苏秦和张仪是否是同一时期?二人的关系是怎样的

历史趣谈:苏秦和张仪是否是同一时期?二人的关系是怎样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苏秦和张仪是否是同一时期?二人的关系是怎样的导语:苏秦,主张合纵;张仪,主张连横。

按照《史记》和《战国策》的记载,苏秦和张仪是师兄弟。

苏秦被自己的家人看不起,于是找到《阴符》,进行苏秦,主张合纵;张仪,主张连横。

按照《史记》和《战国策》的记载,苏秦和张仪是师兄弟。

苏秦被自己的家人看不起,于是找到《阴符》,进行研究。

一年后,揣摩出合纵连横之术。

苏秦首先将目标定在洛阳,求见周显王。

但显王周围的大臣一向了解苏秦的为人,都瞧不起他,因而周显王并不信任他。

于是,苏秦西行至秦国。

时秦孝公已死。

就游说秦惠王兼并列国,称帝而治。

秦惠王认为时机不成熟,且秦国刚处死商鞅,讨厌说客,未采纳他的建议。

苏秦离开秦国,向东,到达赵国。

当时赵肃侯任命其弟赵成为国相。

而奉阳君不喜欢苏秦。

苏秦游说燕文侯,燕文侯认为苏秦之议很有道理,允诺苏秦“如果能以合纵之计维持燕国安定,愿举国相报”。

于是资助苏秦车马金帛,前去游说赵国。

苏秦第二次来到赵国,奉阳君赵成已死,便游说赵肃侯,提出六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的主张。

……苏秦说服赵肃侯,去游说各国诸侯实行合纵的联盟,但他担心秦国趁机攻打各诸侯国,盟约还没结缔之前就遭到破坏。

苏秦找不到能派往秦国为他工作的合适人选,于是派人劝说张仪来投奔他。

当时的张仪也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他得到邀请之后前往赵国,请求会见苏秦。

苏秦却对张仪不理不睬,还当众羞辱张仪,说张仪那么有才能,竟弄得穷愁潦倒到这种地步,是不值得收留的,说完就把生活常识分享。

将相故事-张仪和苏秦到底是不是一个时代的人?秦相张仪为秦国做了哪些贡献?

将相故事-张仪和苏秦到底是不是一个时代的人?秦相张仪为秦国做了哪些贡献?

将相故事-张仪和苏秦到底是不是一个时代的人?秦相张仪为秦国做了哪些贡献?在史记以及其他很多关于苏秦和张仪的记载里面,都是说苏秦比张仪先出师,在赵国谋事。

而张仪在苏秦的侮辱之后才去的秦国,后来成为秦国的相国。

可是根据他们的出生时间以及后来的历史的记述,苏秦可是在张仪死后才正式出任的。

他们到底是不是一个时期的人啊?1973年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上有写一些历史资料,经过考古人员和历史学家们的整理,他们将整理过后的成果称之为《战国纵横家书》,在此书中有关于苏秦的书信和谈话,提供了一些关于苏秦的历史事迹资料。

根据本书中的说法,苏秦是在张仪死后才出现的,也就是燕昭王的时代。

当年和张仪的连横之术对抗的人叫做犀首,就是公孙衍的合纵之术。

苏家有五个兄弟,苏代、苏厉、苏辟、苏鹄、苏秦,苏秦是最小的那一个,还在齐国学习了纵横之术,他读了《太公阴符之谋》很多年,才参透其中的奥秘,认为自己可以去说服君主,以及游说于各国了,所以就出山了。

燕昭王时期,为了一雪燕国的前耻,燕昭王大肆的招揽贤能之人,而苏秦就是在这个时候去的燕国。

苏秦游说齐宣王,为燕国讨要回了曾经丢失的国土十座城池。

苏秦为使者出使齐国,护送燕国质子。

在齐国苏秦和把持国政的田文交好,后回到燕国。

公元前292年,齐国、赵国和秦国三国呈现鼎立之势,都想夺得宋国。

苏秦向燕昭王献策,将他以助齐国攻打宋国的名义派到齐国去,在借助秦赵的力量灭亡齐国。

为了表明自己对燕国的忠心,他对燕昭王说自己将“信如尾生”,自己绝对不会背叛燕国。

后来在苏秦的挑拨之下,齐赵的关系破裂,齐国也在这场战争中元气大伤。

苏秦最后被齐闵王判了反间罪,车裂于市。

虽然苏秦的故事过于凄惨,他以反间罪的罪名而死,很多人都瞧不起他,但是谁又知道这背后的辛酸。

苏秦坚守诺言,说不背叛就绝不背叛,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

苏秦是在张仪之后才出现的,那么历史上关于这两人是同一时期的说法就是错误的。

张仪在秦国的时候,到底为秦国做了些什么贡献,才能够成为秦国相国的呢?因为张仪好不容易才能够在七雄中的一国找到一个认可自己能力的人,所以张仪对秦惠王十分忠心,努力的为秦国谋发展。

历史趣谈:战国第一阴谋 苏秦帮张仪当上秦国的宰相!

历史趣谈:战国第一阴谋 苏秦帮张仪当上秦国的宰相!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战国第一阴谋苏秦帮张仪当上秦国的宰相!导语:年轻时的张仪,曾和苏秦一起跟随鬼谷子学习术业。

毕业后,苏秦很快在赵国谋到了宰相的职位,可张仪呢,却不见起色。

正当张仪感到前途渺茫之年轻时的张仪,曾和苏秦一起跟随鬼谷子学习术业。

毕业后,苏秦很快在赵国谋到了宰相的职位,可张仪呢,却不见起色。

正当张仪感到前途渺茫之际,有人给他出了个主意:“找你同学苏秦去呀,他现在做了大官,可以帮你啊!”于是,张仪到了赵国求见苏秦。

可一连好几天,苏秦端着架子就是不见。

终于等到见面了,哪想到呢,苏秦竟然把张仪安排到了堂下,赐给他与仆妾同样的酒食,还用言语将他一顿羞辱,最后拒绝了张仪,把他遣走。

张仪只好忍气吞声投奔秦国。

在投奔秦国的路上,张仪遇到一个愿意追随他的人。

这个人很有钱,张仪在秦国应酬、打点所需的费用都是这个人供给的,张仪很快获得了秦惠王的信赖和重用。

一天,那个追随张仪的有钱人向张仪告辞,张仪说:“依靠您的帮助,我才能显贵,我刚要报答您的恩情,您为什么要离开呢?”那个人说道:“并不是我能这样知遇您,知遇您的是苏秦先生。

为了激发您的心志,他派我暗中奉给您钱财。

现在,您已经被秦国重用,我该回去复命了。

”听了此人的话,张仪如梦方醒,恍然大悟。

很显然,张仪在事业的起点上,要是没有苏秦变相的激励、暗中的扶助,很难想象张仪后来能成为秦国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呼风唤雨,风光无限。

做了宰相的张仪,开始实施他的连衡之策。

当时,山东的合纵活动十分火热,张仪很清楚,如果齐、楚两个大国结为联盟,将对秦国非常不利。

所以,他来到楚国,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楚怀王,并以六百里土地为诱惑,终于迫使楚国与齐国断了交。

可当楚国向张仪要这六生活常识分享。

苏秦张仪的故事

苏秦张仪的故事

苏秦张仪的故事
苏秦和张仪,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外交家。

他们两人曾经联
手游说各国君主,使得当时的六国能够相互联合,形成对抗强大的
秦国的局面。

他们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也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苏秦,鬼谷子的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

他年轻时曾
经在齐国学习,后来又到了赵国。

在赵国,苏秦提出了“合纵连横”的外交策略,即通过联合各国,形成一个对抗秦国的联盟。

他游说
了赵国的君主,成功地使得赵国与魏国、韩国、燕国和齐国结成联盟,形成了“合纵连横”的局面。

张仪,是楚国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

他曾经游说了
楚国的君主,提出了“蛮夷之君,可以王诸侯”的外交策略。

他主
张楚国应该联合其他国家,形成对抗秦国的力量。

最终,楚国和齐国、燕国结成了联盟,也成为了“合纵连横”局面的一部分。

苏秦和张仪的故事,展现了他们在外交上的智慧和胆识。

他们
不畏强权,敢于挑战强大的秦国,通过巧妙的外交手段,使得各国
能够联合起来,形成对抗秦国的力量。

他们的故事也启示后人,外
交需要智慧和勇气,需要善于把握国际形势,善于运用策略,才能
够在国际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总的来说,苏秦张仪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外交史上的一段佳话。

他们的智慧和胆识,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也为中国的外交事业注入
了不竭的力量。

他们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不断探索外
交的奥秘,努力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苏秦张仪的故事(三篇)

苏秦张仪的故事(三篇)

屈原张仪的故事苏秦张仪的故事(三篇)屈原张仪的故事苏秦张仪的故事篇一秦惠王十四年〔前311年〕,张仪从囚禁中放出来不久,没有立即分开楚国,而是又去游说楚怀王。

张仪向楚怀王提出:他可以向秦王建议不要黔中之地,请秦王派太子来楚国作人质,楚国派太子到秦国作人质,把秦王的女儿作为侍候楚怀王的姬妾,两国永结兄弟邻邦,不互相打仗的策略。

此时,楚怀王虽已得到张仪,却又难于让出黔中土地给秦国,想要容许张仪的建议。

屈原反对说:“前次大王被张仪欺骗,张仪来到楚国,我认为大王会用鼎镬〔古代两种烹饪器鼎和镬〕煮死他,如今释放了他,不忍杀死他,还听信他的邪妄之言,这可不行。

”楚怀王说:“容许张仪的建议可以保住黔中土地,这是美妙有利的事情。

已经容许了而又背弃他,这可不行。

”楚怀王最终容许了张仪的建议,背离了“合纵”与秦国结盟亲善。

2、游说韩王张仪分开楚国,就借此时机前往韩国,游说韩宣惠王说:“韩国地势险恶,大王不归附秦国,秦就会发兵占据宜阳,截断韩国的上党地区,再东取成皋、荥阳,那么鸿台之宫、桑林之苑就不再属于大王所有了。

要是阻塞了成皋,截绝了上党地区,那大王的国土就要被分割了。

早归附秦国就平安,不归附秦国就危险。

假设制造的是祸端却要想得到福报,计虑粗浅,结怨很深,违犯秦国而顺从楚国,要想国家不亡,那是不可能的啊。

所以我替大王谋划,还不如替秦国效劳。

秦最大的希望是削弱楚国,而最能削弱楚国的就是韩国。

不是因为韩国比楚国强大,而是由韩的地势所决定的。

如今大王向西臣事秦国,进攻楚国,秦王必然快乐。

攻打楚国有利于韩国扩大领土,转移了祸害,取悦了秦国,没有比这更好的主意了。

”韩宣惠王听从了张仪的主意。

张仪回到秦国作了汇报,秦惠王赐给张仪五座城邑,并封他为武信君。

3、游说齐王秦惠王十四年〔前311年〕,秦惠王又派张仪向东游说齐国的齐湣王说:“天下强大的国家没有超过齐国的,大臣及其父兄兴隆兴隆、富足安乐。

然而,替大王出谋划策主张合纵的人,都为了暂时的欢乐,不顾国家长远的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原在秦统一历史上真实的苏秦张仪(6月21日)
还原在秦统一历史上真实的苏秦张仪
关键词:先秦历史战国合纵连横苏秦张仪王立群教授
关于苏秦和张仪的问题,历史上有很多误解,虽然有《左氏春秋》《史记》《战国策》以及多方史料的佐证,而且有众多历史学家的评说,但本人认为,不仅这些史实扑朔迷离,而且一直没有给他们以客观真实的评价,至少是有误解的。

本文希望从历史的角度对这件事情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一、先说王立群教授的说法:
王立群教授在《百家讲坛》中说,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到秦孝公的儿子秦惠文王继位的时候,秦国在战国七雄之中,已经是首屈一指的国家,其他六国中的齐、楚、燕、韩、赵、魏,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和秦国抗衡,秦国的强大引发了其他六国的担忧和恐惧。

在这种局面下,六国要生存,就必须推出自己的生存策略,而秦国为了继续崛起,也要有相应的应对策略,而推行这条策略的代表人物,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个纵横家,苏秦和张仪。

苏秦(公元前317年前出生)在“锥刺骨”学有所成之后,先后拜见周显王、秦惠文王、赵惠文王,在屡次碰壁之后,去见燕王,终于说服了燕王,官拜燕国的相国,但那个时候,张仪还在穷困潦倒之中,苏秦从同门兄弟的角度出发,也希望张仪能够延缓秦国攻打作为燕国门户的赵国的进程,就在暗中资助张仪去秦国发展,所以张仪在秦国得到相位之后,按照默契或者提前约定的,在苏秦去世之前既没有跟赵国发生战争,更没有对六国发动大规模的战争。

按照这种说法,纷乱的战国中后期的战局竟然一直在被这两个纵横家玩弄在股掌中的。

二、然后说深圳大学姜安教授的说法:
按照姜安教授在《百家讲坛》中的说法,张仪和苏秦都是多重身份的间谍。

比如张仪不仅是秦国的客卿,也肩负瓦解诸侯连横的使命,被秦国派往魏国,并得到魏襄王的重用,成为国相,并采用先打后抚的方式,得到魏国的十多个城市的土地,极大地蚕食并削弱了魏国的实力;张仪还对楚国则以言而无信的欺诈行为,使得楚怀王与齐国断绝了往来,在魏国之后,走上了亲秦的道路,当楚怀王发现被张仪那小子骗了,就悍然发动了对秦的战争,但这个时候秦与齐之间的连手对抗却使得楚国战败并元气大伤。

张仪在魏国的身份败露之后,回到秦国继续做他的国相,并寿终正寝。

而苏秦更是终生只侍奉一个主子,那就是燕昭王,他的一切目的都是围绕着让燕国利益最大化核心的。

比如他以五国伐秦之名而身挂六国相印,并怂恿齐泯王先后三次对周边的宋国发动战争,并将宋国灭掉,但这也激起了其他五国的震怒,最终导致了五国的联合讨伐。

或许是间谍身份败露,或者是为了找个像后来西汉初年的晁错那样的替罪羊,齐泯王在顿悟之后将苏秦车裂而死,苏秦与晁错之间身份上虽然有很大不同,但至少都是在面对多支部队的联手进攻下的替死鬼。

三、现在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先来看合纵连横的历史背景:
战国的纷争是以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外交斡旋与国内的改革为主旋律的。

变法效果最为明显的是秦国,商鞅变法之后,国力与军事力量都有了巨大提升,不仅农业有了巨大实力,更建立了虎狼之师,这足以让东边的各诸侯国胆寒,因而开始了以自我保护为目的的联合攻秦。

其他国家也都没闲着,都在进行自己的改革,比如赵国以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而拥有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却由于晚年昏聩而在沙丘政变中被活活饿死,后继者赵惠文王相比老爸而言,虽然军事实力足以跟秦国抗衡,但毕竟缺乏老爸的雄罢之气,甚至在秦国与楚国开战的时候,都不敢乘人之危,给秦国以致命一击。

只会在渑池之会上跟秦国打打口水仗。

其他各国均由于各种原因而延续着真正的诸侯割据的状态。

其他国家,比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齐国的邹忌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都多少起到一些作用,因而诸侯之间彼此都不敢轻视任何其他的国家,虽然也有强弱之分,但也没有太悬殊的差距。

每个国家都以周边国家为假想敌,特别是实力比较雄厚的秦、楚、齐等国家,更是谋求统一的霸业,其中尤其以六国与秦之间的合纵连横关系为主要矛盾。

(二)关于合纵连横:
中原诸侯联合攻秦的战事,在战国时代一共有五次,前后绵延一百年。

在其中,与秦国争霸的最有力的争夺者楚国责无旁贷地成为纵约长。

在张仪时代,公元前318年,张仪的政治对手——合纵家“公孙衍”组织了齐、楚、燕、韩、赵五国合纵攻秦,由楚怀王当“纵约长”,但是楚国一贯实行历史上习惯已久的亲秦策略,韩、赵、燕、楚、魏五国“合纵”攻秦,被秦军打败。

合纵迅速失败。

这就是第一次的合纵。

第二次是十年前(公元前298年)孟尝君为报私仇,洗刷在秦国“鸡鸣狗盗”的耻辱纪录,导演了齐、韩、魏联合攻秦,持续三年,有一定成果,但浅尝则止,
因孟尝君不愿意削弱秦国而壮大韩魏,秦国认输返还了几座城池,即告结束。

苏秦导演的是第三次,时间在公元前287年,苏秦约赵、齐、楚、魏、韩五国攻秦。

其实,当时的秦国力量还达不到一统天下的火候,虽然张仪(?前364—前309),在那个时候已经不在人世,但苏秦组织的五国合纵攻秦,不是《史记》上描述的那样,为了六国的生存,免于被秦人各个击破而采取的积极联合自救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