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张仪

合集下载

历史古代名人张仪人物介绍介绍PPT

历史古代名人张仪人物介绍介绍PPT

04 相关资料
张仪墓位于开封市区东北七公里新曹门遗 址边宴台河村,在村南北街中段西侧,原 为长方形高台,其土质坚硬,经年被人掘 土使用竟成凹坑,1994年仲秋,市有关部 门重修张仪墓,并立有《整修张仪墓碑记》 一通。
墓地
张仪墓长方形,似砚(古墓不似今墓圆形, 大皆为长方形),故墓附近村落(原为张 仪后代守墓所居)乃称“砚台”,复因其 南三公里的张耳墓亦似砚台,为示区别, 张耳墓称南砚台,张仪墓称北砚台,位于 今开兰公路北侧。
出使六国
公元前318年,魏、韩、赵、燕四国联合齐、 楚合军伐秦,但齐、楚均未出力。四国之军在 函谷关遭秦军反击,大败。秦军乘胜兴兵伐韩, 大败韩军,斩首八万,各国震恐。张仪乘机又 劝魏襄王向秦屈服,威胁说,六国合纵之盟根 本不能成功,亲兄弟同父母尚且因争夺钱财还 相互残杀,六国怎能用苏秦几句话联合起来呢。 如果魏不屈服于秦,一旦秦军出兵,魏国就危 险了。魏襄王幼弱无能,面对联军失败,韩军 覆没之势,经不起威吓,遂背弃纵约请和于秦。
02 主要故事
依龟筑城
东晋干宝的《搜神记》有一篇《依龟筑城》,讲述张仪曾多 次修筑成都城,无奈城墙屡次倒塌。后来他根据乌龟在江上 漂游的线路,终把城墙筑成,此城被命名为“龟化城”。此 后“张仪筑城”的事迹在后世文学中广为流传,一直到明清 之际还有诗人歌颂张仪筑城的丰功伟绩,可见“蜀国筑城” 这件事对民众的影响之深。
古代历史人物介绍PPT完结 Nhomakorabea张仪(?-公元前309年),张氏,名仪,出生于魏 国安邑张仪村,魏国贵族后裔,和苏秦共同在鬼谷 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主要以连横之术破合纵之策, 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以及谋略家。
01 人物生平
张仪去世
秦惠文王十四年(公元前310年),张仪去往魏国担任 国相,但是其权势却相对较小,名声也逐渐变小。秦 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张仪在魏国担任国相一年 之后便病逝了。

张仪与苏秦知识点总结

张仪与苏秦知识点总结

张仪与苏秦知识点总结一、张仪张仪(前340年—前278年),字子房,楚国人。

他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被誉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

张仪主张联齐抗秦,提出“攻秦有六策”的思想,提出了著名的“攻齐备楚”的全国防秦方针,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主要思想张仪主张“攻秦有六策”,他认为要想击败秦国,必须采取多种手段和策略。

这六策包括:主动吸引楚国联盟;破坏秦国的粮食供应;挑拨秦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利用外族势力打击秦国;发动内乱;联合国内其他势力共同对抗秦国。

张仪认为只有采取全面并持续的策略,才能最终战胜秦国。

2. 主要成就张仪提出了“攻秦有六策”的思想,为中国战国时期的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他的这一思想被后人认为是中国古代外交战略思想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影响张仪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他的思想为许多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所借鉴和发扬。

这些思想内容丰富,思路新颖,对中国古代外交战略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苏秦苏秦(前327年——前261年),字子期,郑国人。

他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谋略家,被誉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苏秦主张合纵抗秦,提出了“合纵连横”的思想,为中国古代外交和军事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式。

1. 主要思想苏秦主张“合纵抗秦”,他认为要想击败秦国,必须联合其他国家的力量,形成联合抗秦的统一战线。

他提出了“合纵连横”的思想,即通过联合其他国家,形成强大的反秦联盟,在维护自己国家利益的同时,打击秦国的侵略和扩张。

这一思想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主要成就苏秦提出了“合纵连横”的思想,为中国战国时期的外交和军事战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式。

他的思想被后人认为是中国古代外交战略思想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影响苏秦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他的思想为许多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所借鉴和发扬。

有关张仪的名句和诗句

有关张仪的名句和诗句

《有关张仪的名句和诗句》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张仪。

张仪这个人啊,在历史上可是个很有名的人物呢。

关于他,有不少名句和诗句。

“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这句话就特别有深意。

它告诉我们,小小的羽毛积累多了能把船压沉,轻的东西积累多了能把车轴压断。

大家都说一个人的坏话,能把骨头都给销蚀了。

这让我们明白,不能小看一点点的力量,也不能忽视别人的言论对人的影响。

还有一句“攻大者易危,而民弊者怨于上。

”它提醒我们,做大事的时候容易有危险,而让百姓受苦的话,他们就会埋怨统治者。

这就好像我们在学习中,挑战难题的时候要小心,不能让自己陷入困境,也要多考虑别人的感受。

张仪的这些名句和诗句,就像一盏盏明灯,指引着我们思考问题,让我们变得更聪明呢。

《有关张仪的名句和诗句》小朋友们,今天咱们一起走进张仪的世界,看看他那些有意思的名句和诗句。

张仪说过:“臣闻之,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 想象一下,一片羽毛很轻很轻,但是好多好多羽毛堆在一起,就能把船弄沉啦。

这就像我们平时做一件小事觉得没什么,但是好多小事加起来可能就会有大影响。

“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

”这句话是不是听起来很有道理呀?如果我们用不好的方法去对付好的方法,用错误的去对付正确的,用违背常理的去对付顺应常理的,那肯定是不行的。

张仪的这些话呀,虽然是好久好久以前说的,但是对我们现在也很有帮助呢。

《有关张仪的名句和诗句》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古代名人张仪的名句和诗句。

张仪有句名句:“舌在也,且休矣。

”虽然这句话很简单,但是背后的故事可不简单。

它好像在告诉我们,有时候嘴巴能说会道能解决问题,但也得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

“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

不执不阿,是为中道。

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 这句话就像是在和我们谈心一样,说随从别人是让人羞愧的,刚愎自用是让人讨厌的。

不固执己见也不随波逐流,这才是中正之道。

历史人物张仪ppt课件ppt

历史人物张仪ppt课件ppt

与孟子的辩论
辩论背景
01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张仪与孟子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辩论内容
02
张仪主张“霸道”,强调实力和权谋,而孟子则主张“王道”
,强调道德和仁义。
辩论结果
03
双方各执一词,最终没有达成共识,但这场辩论展示了两位思
想家在治国理政方面的不同理念。
张仪欺楚
事件背景
张仪为了推行秦国连横策略,前往楚国进行游说 ,劝说楚王与秦国合作。
负面评价
手段狡诈
张仪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使用纵横捭阖、欺诈诱骗等手段 ,使得东方各国对秦国产生误判。
道德争议
张仪与楚国女子私通并鼓动楚王伐齐,伤害了楚国的感情, 引发了外交纠纷。
中性评价
• 人物功过:张仪作为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其功过是非难以 简单概括,需要全面了解其生平事迹进行评估。
05
相关典故
欺诈手段
张仪利用楚王的贪婪和轻信,以赠送600里土地 为诱饵,诱使楚王与秦国结盟。
结果
楚王上当受骗,与秦国结盟后只得到了空口承诺 ,失去了实际利益。
张仪之死
事件经过
张仪在秦国政治斗争中失势,被迫离开秦国,前往魏国。后来, 他在一次酒宴上遭到刺杀身亡。
死因分析
有人认为张仪是因为政治恩怨被刺杀,但也有人认为他是因为得 罪了魏王而被杀。
对当时的影响
缓解了当时各国之间的矛盾
张仪的连横政策使得各国之间得以暂时放下矛盾,共同对抗 强大的秦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各国之间的矛盾 。
促进了当时的文化交流
张仪的连横政策使得各国之间得以互相交流和借鉴各自的文 化成果,从而促进了当时的文化交流。
对后世的影响
为后世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张姓历史人物及成就

张姓历史人物及成就

张姓历史人物及成就张姓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姓氏,拥有着众多杰出的历史人物。

他们以其卓越的成就和贡献,为中国历史增添了辉煌的篇章。

以下是几位著名的张姓历史人物及其成就。

1. 张仪(公元前363年-公元前290年)张仪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和谋士,被誉为“纵横家之祖”。

他主张用智慧和谋略取胜,提出了“以夷制夷”的战略思想,即运用敌人的方法来对付敌人。

张仪的这一思想对于当时的战争策略产生了重要影响,为赵国赢得了多次战争胜利,提升了赵国的地位和实力。

2. 张骞(公元前164年-公元前113年)张骞是西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外交家和探险家,他开辟了中国与西域的丝绸之路。

当时,西域是汉朝的边疆地区,与中原地区相隔遥远,交通不便。

张骞带领一支使节团,历经千辛万苦,成功地穿越了沙漠和高山,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开启了中国与西域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3. 张衡(78年-139年)张衡是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科学家和发明家,他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和浑天仪。

地震仪是用来测量地震的仪器,张衡的地震仪利用了重力和浮力的原理,能够测量地震的方向和震级,对地震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浑天仪则是一种天文仪器,可以观测天体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有助于天文学的研究和天体观测。

4. 张居正(1525年-1582年)张居正是明朝中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改革家,他被称为“明代的王安石”。

张居正主张以贤能之人为官,整顿朝纲,改革政治体制,削减官员的权力,推行节俭政策,努力提高国家的财政收入。

他还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张居正的改革举措对于明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张之洞(1837年-1909年)张之洞是清末民初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之一。

张之洞主张“西学为体,中学为用”,提倡学习西方先进科学和文化,同时保留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他担任湖北、四川等地的巡抚期间,积极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兴办了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提倡普及教育,为中国的现代教育奠定了基础。

中国历史故事-张仪的生平简介 张仪的妻子是谁他的老师是谁

中国历史故事-张仪的生平简介 张仪的妻子是谁他的老师是谁

中国历史故事-张仪的生平简介张仪的妻子是谁他的老师是谁《张仪列传》:“张仪者,魏人也。

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在史记的出场很光辉,他比首创合纵的苏秦还要厉害,因为师出同门的俩人,苏秦感到自愧不如,而张仪巧舌如簧,口吐莲花,首创连横倒也在春秋时期创造了许多辉煌。

战国时代群雄逐鹿,纵横家们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四处游说。

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就掌握在了一群纵横家的嘴里,可谓不可不精彩。

这其中最风流的人物自然是主张“连横”的张仪。

张仪,他的出身是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据司马迁《张仪列传》记载,他曾师从于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纵横家的鼻祖鬼谷子。

然而史书关于他老婆的记载却十分少,大概就在史书里出现过一次,那是在张仪受辱的时候。

当时张仪和苏秦都在鬼谷子的门下当学徒,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学成之后周游四方,随后回到了魏国,因为有事相求于魏惠王不得,遂离开魏国投奔楚国。

当时的张仪家境并不如以前那般富裕,他投奔在昭阳的门下,昭阳率兵大败魏国,楚王一高兴就把国宝“和氏之璧”奖赏给了昭阳。

后来,昭阳在自己的庆功宴上,很得意地炫耀“和氏璧”,众人争相传阅,传来传去最后竟然弄丢了,大家认为,张仪贫困,是他拿走了“和氏璧”。

张仪在严刑逼供之下,也依旧没有承认自己偷拿了“和氏璧”,无奈怕闹出人命的昭阳也只得放张仪回家。

张仪遍体鳞伤地回到家,他问他的妻子:“我的舌头应该还在吧?”,妻子回答还在,张仪像是松了一口气一样:“还好舌头还在,只要舌头还在,我就能还有机会能够出人头地。

”这个小插曲里就是关于张仪妻子的描写,他的妻子并没有做什么,所以史书对她妻子的记载相当少,因此对张仪妻子我们知道的就只有太史公在书上所描绘的这些信息。

关于她的姓氏,名字均不得记载。

据记载,张仪在年轻时候就掌握了纵横家的要领,出道后几经辗转后,他来到秦国了,得到了秦惠王的赏识,被封为相,后来张仪出使各国,凭三寸之舌戏弄天下诸侯,首先他便大展身手,破除了秦国和齐国两个大国的联盟,后来又先后到齐国、赵国、燕国,说服各国诸侯“连横”亲秦。

《史记》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与历史观点

《史记》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与历史观点

《史记》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与历史观点引言:开篇点题古人云:“读史使人明智。

”而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历史著作《史记》,被誉为“中国之宝库”,堪称史书中的瑰宝。

《史记》记录了从上古到秦汉时期的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将历史和文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在这部伟大的历史巨著中,我们能够见证古代英雄人物的形象及其背后的历史观点。

一、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1. 张仪:权谋与智慧的典范张仪是《史记》中被塑造为一个智慧和权谋兼备的英雄人物。

在与韩国的斗争中,他提出了“非攻”之术。

他不用军队直接进攻敌人,而是利用巧妙的策略和外交手段,间接地使韩国渐渐衰弱,最终实现了秦国对韩国的统治。

这种非攻之术不仅展示了他的智慧,也体现了《史记》中智者胜于力士的观点。

2. 虞姬:美丽与智慧的化身虞姬在《史记》中是一个富有智慧和美丽的女性形象。

她是项羽的爱人,为了保护项羽,她不惧危险,智慧地使用自己的魅力和机智与秦军进行斗争。

虞姬这个人物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妇女在古代战争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且追求智慧和美丽的结合。

二、历史观点的显现1. 内外兼修的政治观点《史记》中的英雄人物所展现的历史观点,体现了“内因外果”、“内外兼修”的政治观点。

也就是说,通过英雄人物的故事,揭示了一个国家的兴衰和历史的发展是由内部的政治制度和外部的战争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2. 君子与小人的辨证观点《史记》中的英雄人物形象,无一例外地展现了君子与小人的辨证观点。

君子通常是有仁义道德观念,聪明才智的、为国家和人民利益着想的人物,而小人则是狡诈自私、以私利为先的人物。

通过这些人物的对比,历史观点告诉我们:只有具备君子之德,国家和民族才能获得长久的繁荣。

三、历史观点对今天的启示1. 智慧和智谋的重要性从《史记》中英雄人物的形象中,我们可以看到智慧和智谋在历史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这种观点对我们今天也同样适用。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只有具备足够的智慧和智谋,我们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历史上的张仪简介及故事

历史上的张仪简介及故事
故事3:被郑袖“搭救”变“搭救”郑袖
历史:
《战国策》记载了“楚怀王拘张仪”的故事。张仪利用楚怀王宠妃郑袖善妒的心理,让她主动“搭救”自己逃脱。
楚怀王拘留张仪,准备杀了他。佞臣靳尚一面对楚怀王进谗言,一面欺骗郑袖,说,秦王为了搭救张仪,将给楚王送上美女来作为交换。郑袖害怕会失宠,便想方设法说服怀王放了张仪。
杜撰:
在《芈月传》中,张仪与郑袖的故事与历史不符。剧中讲述了张仪为了达成破坏秦魏两国的关系,利用郑袖争宠的心理,为其出谋划策,其计阴险狠毒。
其实在历史上,郑袖暗算魏美人确有其事,但并非是张仪献计。
在《战国策》中就有“魏王遗楚王美人”的故事。楚怀王宠幸魏国送来的魏美人,令郑袖心生嫉妒,她假意与魏美人亲近,在博得对方信任后,骗她说楚怀王讨厌她的鼻子,并“提点”她常掩鼻以“遮瑕”。此举引得楚怀王不解,郑袖故意挑拨,告诉楚怀王,魏美人掩鼻是因为怀王身上的异味。怀王大怒,命人割掉了魏美人的鼻子,致其香消玉殒。
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历史上的张仪的故事:
故事1:张仪折竹
典出《拾遗记》。张仪年轻时替人家抄书,遇到没有见过的好句子就写在掌中或腿上,晚上回到家中,就折竹刻写,久而久之,就集成册子。后人遂以“折竹”或“张仪折竹”形容勤奋刻苦学习。
真相:历史上张仪究竟有多牛?
学历:师从鬼谷子
官职:分别两次拜相秦国、魏国
业绩:凭三寸之舌戏弄天下诸侯,变六国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为秦国灭六国、统一天下打下基础。
战国时代群雄逐鹿,纵横家们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四处游说,可谓“一口倾国”,这其中最显要的人物当属主张“连横”的张仪。据司马迁《张仪列传》记载,他曾师从于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纵横家的鼻祖鬼谷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于是,楚国和齐国断绝了关系,废除了盟约,楚怀王把楚国

的相印授给了张仪,还馈赠了大量的财物,派了一位将军跟 着张仪到秦国去接收土地。 张仪回到秦国,假装没拉住车上的绳索,跌下车来受了伤, 一连三个月没上朝,楚怀王听到这件事,说:“张仪是因为 我与齐国断交还不彻底吧?”就派勇士到宋国,借了宋国的 符节(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等的一种凭证),到北方的齐 国辱骂齐宣王,齐宣王愤怒,斩断符节和秦国结交。 秦国、齐国建立了邦交之后,张仪才上朝。张仪对楚国的使 者说:“我有秦王赐给的六里封地,愿把它献给楚王。”楚 国使者说:“我奉楚王的命令,来接收商於之地六百里,不 曾听说过六里。” 楚国的使臣返回楚国,把张仪的话告诉了楚怀王,楚怀王一 怒之下,兴兵攻打秦国。结果秦、齐两国共同攻打楚国,夺 取了丹阳、汉中的土地。楚国又派出更多的军队去袭击秦国, 楚军大败,于是楚国又割让两座城池和秦国缔结和约,结束 战争状态。
初一( 3 ) 陈禹彤
1,生平简介 2,主要故事 3,秩闻典故
张仪(?-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
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 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 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 君。 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 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 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 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秦惠王十二年(前313年),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忧虑齐、
楚两国已经缔结了合纵联盟,于是便派张仪前往楚国游说楚 怀王。 楚怀王听说张仪来,空出上等的宾馆,亲自到宾馆安排他住 宿。说:“这是个偏僻鄙陋的国家,您用什么来指教我呢?” 张仪游说楚怀王说:“大王如果真要听从我的意见,就和齐 国断绝往来,解除盟约,我请秦王献出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 地,让秦国的女子作为服侍大王的侍妾,秦、楚之间娶妇嫁 女,永远结为兄弟国家,这样向北可削弱齐国而西方的秦国 也就得到好处,没有比这更好的策略了。” 张 楚怀王非常高兴地应允了张 仪 仪。大臣们来向楚怀王祝贺, ( 唯独陈轸劝谏楚怀王不要轻 左 ) 信张仪。楚怀王说:“希望 欺 陈先生闭上嘴,不要再讲话 楚 了,等着我得到土地。”
秦惠王十四年(前311年),秦国要挟楚国,想得到黔中一带的土地,要用



武关以外的土地交换它。 楚怀王说:“我不愿意交换土地,只要得到张仪,愿献出黔中地区。” 秦惠王想要遣送张仪,又不忍开口说出来。张仪却主动请求前往。秦惠王 说:“那楚王恼恨先生背弃奉送商於土地的承诺,这是存心报复您。”张 仪说:“秦国强大,楚国弱小,我和楚国大夫靳尚关系亲善,靳尚能够去 奉承楚国夫人郑袖,而郑袖的话楚王是全部听从的。况且我是奉大王的命 令出使楚国的,楚王怎么敢杀我。假如杀死我而替秦国取得黔中的土地, 这也是我的最高愿望。” 于是,张仪出使楚国。楚怀王等张仪一到就把他囚禁起来,要杀掉他。靳 尚对郑袖说:“您知道您将被大王鄙弃吗?”郑袖问:“为什么?”靳尚 说“秦王特别钟爱张仪而打算把他从囚禁中救出来,如今将要用上庸六个 县的土地贿赂楚国,把美女嫁给楚王,用宫中擅长歌唱的女人作陪嫁。楚 王看重土地,就会敬重秦国。秦国的美女一定会受到宠爱而尊贵,这样, 夫人也将被鄙弃了。不如替张仪讲情,使他从囚禁中释放出来。” 于是郑袖日夜向楚怀王讲情说:“作为臣子,各自为他们的国家效力。现 在土地还没有交给秦国,秦王就派张仪来了,对大王的尊重达到了极点。 大王还没有回礼却杀张仪,秦王必定大怒出兵攻打楚国。我请求让我们母 子都搬到江南去住,不要让秦国像鱼肉一样地欺凌屠戮。” 楚怀王后悔囚禁了张仪,于是赦免了张仪,像过去一样优厚款待他。
张仪折竹 张仪是战国时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年轻 时替人家抄书,遇 到没有见过的好句子就写在掌中或腿上,晚上回到家中,就折竹刻 写,久而久之,就集成册子。后人遂以“折竹”或“张仪折竹”形 容勤奋刻苦学习。 张仪受笞 张仪完成学业,就去游说诸侯。他曾陪着楚国国相喝酒,席间,楚 相丢失了一块玉璧,门客们怀疑是张仪拿的,就说:“张仪贫穷, 品行鄙劣,一定是他偷去了宰相的玉璧。”于是,大家一起把张仪 拘捕起来,拷打了几百下。可是张仪始终没有承认,大家只好释放 了张仪。张仪的妻子又悲又恨地说:“唉!您要是不读书游说,又 怎么能受到这样的屈辱呢?”张仪对他的妻子说:“你看看我的舌 头还在不在?”他的妻子笑着说:“舌头还在呀。”张仪说:“这 就够了。”张仪出任秦国国相以后,写信警告楚国国相说:“当初 我陪着你喝酒,我并没偷你的玉璧,你却鞭打我。你要好好地守护 住你的国家,我反而要偷你的城池了!”
《大秦帝国2》里喻恩泰饰演的的张仪→→
张仪是魏国人。当初曾和苏秦一起师事鬼谷子先生,学习游说之术,苏秦
自认为才学比不上张仪。张仪和苏秦完成学业之后,就去游说诸侯。后来, 苏秦说服赵肃侯,而得以去游说各国诸侯实行合纵的联盟,但他担心秦国 趁机攻打各诸侯国,盟约还没结缔之前就遭到破坏。苏秦考虑再三,找不 到一个能派往秦国为他工作的合适人选,于是他派人去悄悄劝说张仪来投 奔他。于是张仪前往赵国,呈上名帖,请求会见苏秦。但是,苏秦却对张 仪不理不睬,招待张仪的时候也只是用给仆人和侍女所吃的饭食,并且还 当众羞辱张仪,说张仪那么有才能,竟弄得穷愁潦倒到这种地步,是不值 得收留的,说完就把张仪打发走了。张仪这次来见苏秦,本以为是旧交, 可以求得好处,谁知反而受到羞辱,一气之下,想到各国诸侯中只有秦国 才能威胁赵国,于是便前往秦国。 苏秦在张仪离去后,暗中派人资助张仪到达秦国,并且帮助他见到秦惠王。 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年),秦惠王用张仪为客卿,与他共商攻打各国诸 侯的大计。这时,帮助张仪的人才说是苏秦故意激怒他,为的是张仪今后 有更好的发展。 张仪说:“唉呀,这些权谋本来都是我研习过的范围而我却没有察觉到, 我没有苏先生高明啊!况且我刚刚被任用,又怎么能图谋攻打赵国呢?请 替我感谢苏先生,苏先生当权的时代,我张仪怎么敢奢谈攻赵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