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张仪瓦解齐楚联盟
中国古代谈判经典案例

中国古代谈判经典案例谈判中对己有利,这种理解水平给谈判带来了机动性,以更好地驾驭谈判,谈判中所可能产生的结果范围或潜在交易区域,取决于谈判双方所受到的限制,即谈判尺度。
下面小编整理了中国古代谈判经典案例,供你阅读参考。
中国古代谈判经典案例篇1战国时期,由于苏秦采用了合纵抗强的谈判谋略屡屡取得成功,使燕、赵、齐、楚、韩、魏,六个弱小的国家合为一个具有强大军事实力的联合体,共同抵抗强大的秦国时间20xx年之久。
公元前320xx年,苏秦先到燕国,劝说燕文公与近在百里的赵国联合,以防千里之外的强秦。
在苏秦的劝导下,双方达成共识,燕文公接受了苏秦的建议,于是封他为武安君,授以相印,送兵车百乘,让苏秦到各国去实施合纵抗强的策略,抑制秦国的侵略。
苏秦来到赵国,同赵肃侯进行谈判。
向他提出,秦国不敢进攻赵国,是因为害怕韩魏两国袭击其后方。
如果秦秦国先打败韩魏再举兵攻赵,那么赵国就难以抵抗了。
苏秦接着又向赵肃侯指出,六国之地5倍于秦国,六国之兵十倍于秦国,如果能够联合起来,同心协力,必定能够打败秦国。
因此他希望赵王邀请韩、魏、齐、燕、楚等六国国君进行谈判,共商六国联合抗秦大业,这样秦国就不敢对六国中的任何一国进攻了。
听了苏秦的话,赵王大喜对他大力嘉奖、然后,苏秦又秦赵王之命,前往其他各国进行谈判。
针对国家实力中等的各国,苏秦在谈判中指出;齐国与秦国不可能共同存在,就像两虎相争不能并存一样的道理。
齐国强则秦国弱,秦国强则齐国弱,秦齐两国注定要交锋。
既然如此,齐国应该召集其他小国,结成联盟。
共同抵抗强大的秦国。
这样一来,无论秦国多么强大也远远抵不过六国联合的力量。
如果,齐国与秦国交好,就要向秦国奉送土地和财富,如果同五国联合,反而会得到五国的赞赏并且可以从中受益。
权衡利弊之后,齐国当然应该同五国联盟,共同抵抗秦国。
对付合纵抗强的谈判策略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连横击弱法。
连横击弱指的是在谈判过程中,针对谈判对手的合纵抗强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其目的是要通过分化合纵联盟。
张仪拆散联盟的历史典故

张仪拆散联盟的历史典故张仪拆散联盟的历史典故中国历史上许多典故都是深入人心的,其中“张仪拆散联盟”也是其中之一。
张仪是战国时期的一位有名的谋士,他所处的时代正值战乱不断,各国为了争夺天下而不断发生战争,各国之间关系复杂,互相仇视。
张仪原本是魏国的一名将领,但由于他的战争策略被上级视为“拿糖果给孩子”,不被重视,因此他决定离开魏国,到其他国家中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在他走遍周边各国后,他最终来到了燕国,得到了当时的燕国君主燕昭王的信任和重用,并成为了燕国的首席谋士。
在那个时代,各国相互勾结,结成联盟,以此来对抗强大的对手,而齐、楚、燕三国结成的联盟更是势力庞大,对其他各国构成了威胁。
张仪意识到这个问题后,他开始利用燕国与齐、楚联盟之间的矛盾,通过巧妙的策略来拆散联盟。
首先,张仪将一匹美丽的骆驼送给了齐王,寄托着与齐国结成盟约的情谊。
然后,他又将一匹精美的宝马送给了楚国王室,希望提醒他们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最后,他又将一匹健壮的牛犊敬献给了燕国君王燕昭王,以抚慰他因为与齐国密约而感到的不安。
三国之间的联盟由于这三匹动物的送礼而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这时,燕昭王派出张仪作为使节去齐国,轻蔑地说,目前的齐国状况那么好,大概是由于因风,因为“风吹屎走独走”,燕国也想学习齐国的成功经验,希望学习其共浴之法。
这种言论让齐国非常愤怒,加上燕国之后开始积极招揽楚国的使臣,齐、楚两国之间的联盟也随之破裂了。
燕国的胜利并不止于此,张仪还利用燕国的军队来攻打楚国的边境。
楚国的军队为了保护边界开始向燕国进攻。
燕国此时面临危机,而张仪却让燕昭王决定不给予军队援助,而是将自己作为人质送往楚国,要求楚国停止军事行动,并与燕国结盟。
最终,楚国同意停止战争,并与燕国达成了新的联盟关系。
通过上述策略,张仪拆散了齐、楚、燕三国的联盟,清除了燕国的外部敌对势力,为燕国的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千多年后,张仪拆散联盟的策略仍被人们广泛传颂。
它告诉我们,用巧妙的方法即可达到不可思议的成果,如今,这个故事被更多地运用于商业和政治领域,是一种智慧的传承。
【春秋战国】秦国张仪是如何欺楚的

【春秋战国】秦国张仪是如何欺楚的?古人云:“春秋无义战。
”东周时期天下大乱,大小诸侯国人人自危朝不保夕,相互间杀伐不已血腥弥天,这样的形势,造就了以游说为生的“纵横家”,合纵连横,各为其主,张仪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个。
略动三寸舌,胜似百万兵。
连横大师张仪为秦国“创利”多多,而他的成功欺楚无疑是他斗胆包天的一次大手笔。
且看《战国策·秦策》的记载——齐助楚攻秦,取曲沃。
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
齐、楚方欢(正和睦)。
子(你)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语气词)为臣约(准备)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对秦王的谦称)所说(通“悦”)甚者,无大(过于)大王(您),惟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无大齐王,惟仪之甚憎者,亦无大齐王。
今齐王之罪,其于弊邑之王甚厚(多),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因此)弊邑之王不得事(服事)令而仪不得为臣也。
大王苟(如果)能闭关绝齐(与齐国断交),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方(方圆)六百里。
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役使)矣。
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通报)之于朝廷,曰:“不毂(君主自谦词)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
” 历史群臣闻见者毕(全部)贺,陈轸后见,独不贺。
历史楚王曰:“不毂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寡人自以为智矣。
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灾祸)必至也,故不敢妄贺。
”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重视)王者,以(因为)王有齐也。
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孤单)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后绝齐,秦计必弗(不)为也。
先绝齐后责(索取)地,且必受欺于张仪。
受欺于张仪,王必惋(悔恨)之。
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也。
”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弓末端,引申为停止)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
【春秋战国】苏秦张仪公孙衍--春秋战国人物传9

【春秋战国】苏秦、张仪、公孙衍--春秋战国人物传9苏秦、张仪、公孙衍战国中期以后,秦的国势日强。
秦与东方各国的关系,表面上是时张时弛,实际上是日益紧张。
对这种形势,有人主张联合东方各国共同对秦,也有人想分散东方各国,使其分别对秦和好或屈服。
前者是企图进行东方各国间南北向的联合,故有合纵之称。
后者是企图东方各国分别与秦进行东西向的联合,故称为“连横。
”在战国时从事合纵、连横的活动家,被称为纵横家。
苏秦、张仪是纵横家中的代表人物,公孙衍在纵横家中也享有声誉。
第一节苏秦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阳乘轩里人。
生年不详,约死于公元前321年。
如依《战国纵横家书》说他死于公元前284年,比张仪死得晚。
《史记》有《苏秦列传》。
《战国纵横家书》与《史记》有出入。
今所论述,以《史记》为依据,并旁采《战国纵横家书》。
历史相传苏秦曾到齐国跟鬼谷先生学习。
后来,出外游说了几年,遭受到很多困难、挫折,只得回家。
兄弟嫂妹妻妾都暗地嘲笑他说:东周人的风俗,都治理家里的产业,致力于工商,谋取十分之一二的盈利,他却丢掉根本而去从事耍舌头,还不应贫困吗?苏秦听了这些话,感到惭愧。
于是发愤读书。
过了一年,他揣摩出当时国君的心意,便到秦国,以连横之策说秦惠文王。
当时,秦国刚杀了商鞅,妒恨游说的人,苏秦得不到信用。
他又游说周显王。
显王左右的人向来熟悉苏秦,都轻视他,不听信他的话。
苏秦周游到燕国。
过了一年多,才见到燕跟赵合纵。
燕文侯供给他车马和金银布帛,让他去赵国说赵肃侯,请合韩、魏、齐、楚以抗秦。
赵供给苏秦以更多的车马,财物。
苏秦便去游说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楚威王,终于定下合纵盟约,他被任为纵约长,佩六国相印。
苏秦回赵国时,中途经过洛阳,车辆马匹辎重以及各诸侯国派使者护送他的,为数很多,气派跟国王差不多。
周显王听说很惊恐,于是清扫道路,派人到郊外进行慰劳。
苏秦的兄弟、妻子和嫂嫂,斜着眼不敢抬头看苏秦,都俯伏在地,侍候他用饭。
苏秦笑着问他的嫂嫂说:为什么先前傲慢而现在却这样恭顺呢?嫂嫂把脸贴着地面,谢罪说:因为我看到季子地位尊贵,财物很多。
战国争雄——楚国的一再受挫

战国争雄——楚国的一再受挫楚国进入战国时,是领土最大的一个国家,直到战国中期,它与齐、秦三国,是处在国力相当的大国。
但是,楚国由于进入封建社会时改革不彻底,旧贵族势力强,国内政治上用人不当,致使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1。
从六百里到六里的骗局在公孙衍发动的六国"合纵"攻秦战争中,齐、楚两国都参加了,因此齐、楚两国是同盟的国家。
所以秦国不敢贸然向楚国发动进攻,秦要攻楚,必须设法拆散齐、楚的联盟,于是张仪就到楚国进行活动。
张仪是秦国的相,楚国自不敢轻慢,楚怀王听说张仪要来,于是"虚上舍而自馆之"。
张仪到达楚国后对楚怀王说,我们的国王最憎恨的是齐国,最尊敬的是你大王,我张仪也是这样。
大王你若能够闭关绝齐,秦愿以商於之地方六百相赠,还把秦妇嫁给你为妾。
这样秦、楚就是兄弟之国,以后永远不再打仗了。
楚怀王很高兴,群臣都向怀王祝贺,只有陈轸不高兴。
怀王很生气,质问陈轸。
陈轸向怀王指出,我看商於之地得不到,却会使齐、秦联合起来。
这样,楚国的灾难就来了。
怀王问他这是为什么?陈轸进一步阐明说,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是因为有齐楚联合的关系,今闭关绝齐,则楚国孤立。
秦国岂能再重视你这孤立的国家而给你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回到秦国后,一定会食言,这样楚国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两国之兵必定来相攻。
现在不如暗中与齐相好而表面上绝交,同时派人跟随张仪入秦。
若给了土地再同齐断交不晚,若不给土地,就与齐国联合对付秦国。
楚怀王被张仪的花言巧语蒙蔽,只是贪图秦国的六百里土地,对陈轸的正确建议根本听不进,并以相印授给张仪,又送了很丰厚的财礼。
同时关闭同齐国的交通,断绝关系,然后派一位将军随同张仪往秦国接受土地。
果然,张仪回到秦国后就变卦。
他假装从车上摔下来受伤,3个月不出面。
楚怀王听到此事,认为这是张仪以为他同齐国断交的态度不够坚决,于是派人去辱骂齐王。
齐王大怒,与楚断交而卑辞与秦国结好。
秦国破坏齐、楚联盟目的达到,张仪就出来接见楚国使臣,他对楚国使臣说,我有奉邑六里,愿献给你们大王。
张仪欺楚文言文翻译

张仪,秦之谋士也。
其人智谋过人,善于辞令,曾为秦惠文王出谋划策,助力秦国成为强国。
一日,秦王欲伐齐国,然惧齐楚结盟,不便直接出兵。
于是,秦王派遣张仪前往楚国,意图离间齐楚关系。
张仪至楚,对楚怀王说:“大王,若能与齐国断交,臣愿献上商於之地六百里,并选送秦国美女侍奉大王。
秦楚两国结为兄弟之邦,永世和睦。
”楚怀王听后大喜,认为这是天赐良机,遂允诺张仪之请。
群臣皆贺,独陈轸表示哀痛。
楚王怒问:“我一兵未发,已得六百里土地,有何不好?”陈轸答道:“大王,此乃张仪之诈也。
商於之地,楚王恐难得到。
若与齐国断交,齐秦联合,楚国将面临大祸。
”楚王不听,认为陈轸危言耸听。
不久,张仪回到秦国,对秦王说:“楚王已答应与齐国断交,商於之地六百里,臣已允诺。
”秦王大喜,遂派兵伐齐。
齐楚交恶,齐王向秦国求救,秦王遂出兵相助。
楚王得知此事后,方知被张仪所欺,悔恨不已。
楚王欲追究张仪之罪,然已为时晚矣。
张仪欺楚,使楚国内忧外患,国力大损。
后世之人,无不痛恨张仪之诈,而笑楚王之愚。
张仪欺楚之事,令人深思。
它警示后人,不可轻信他人之言,更不可为了一时之利而背叛盟友。
同时,也提醒君主,要善于听取忠言,不可被奸佞之臣所蒙蔽。
以下是《张仪欺楚》的文言文翻译:张仪,秦之谋士也。
智谋过人,善于辞令。
秦惠文王欲伐齐国,惧齐楚结盟,遣张仪往楚。
张仪对楚怀王言:“大王若与齐国断交,臣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并选送美女侍奉大王。
秦楚结为兄弟之邦,永世和睦。
”楚怀王大喜,允诺张仪之请。
群臣皆贺,独陈轸哀痛。
楚王怒问:“我一兵未发,已得六百里土地,有何不好?”陈轸答:“大王,此乃张仪之诈也。
商於之地,楚王恐难得到。
若与齐国断交,齐秦联合,楚国将面临大祸。
”楚王不听,悔恨不已。
张仪欺楚,使楚国内忧外患,国力大损。
后世之人,无不痛恨张仪之诈,而笑楚王之愚。
张仪欺楚的历史故事

张仪欺楚的历史故事当时的秦国,尚不够强大,不足以单独挑战天下,尚需要找一些同盟国来支持。
秦惠文王决定强拉楚国入伙,张仪当上了秦国的相国之后又出使了楚国。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关于张仪欺楚的故事。
张仪欺楚张仪以秦国相国的身份,再次来到楚国,向楚怀王表达了秦楚结盟的建议,用当时的话讲,叫做秦楚连横。
楚怀王听罢,不禁仰天哈哈大笑:“凭什么我要跟你们站在一个圈子呢?如今我跟东方的齐国眉目传情,攻守同盟,就很好,足够维护我们楚国的安全的!不需要与你们秦国结盟。
”楚怀王愉快地一揪胡子。
“其实大王结盟秦国的好处很多。
”“是吗,请先生明示。
”“大王一直想要商於沃土,是吧?我有一个办法可让大王不费一兵一卒,唾手而得商於六百里土地。
”“什么办法?”“只要大王宣布与秦结盟,并且封锁东方边境,和齐宣王绝交,我张仪愿献上商於之地六百里。
”张仪抛出诱饵。
楚怀王听了,倒是一惊。
楚怀王犹豫再三,终于不再犹豫了,他声明秦楚连横,然后摆下酒宴,招待张仪,。
众臣举杯:“恭贺大王,贺喜大王,尽收商於六百里土地,先王百战经营所不能实现,大王一朝获申,恭贺大王!”唯独陈轸却说:“我从前在秦国当外交部长,知道张仪此人不可轻信。
”“请闭上你的乌鸦嘴。
寡人不烦一人,不废一兵,取得商於土地,此计划甚善。
你等着看我的谈判成果吧!”楚怀王也是急于为祖国作些大好事,以无愧于先祖,取悦于人民,在臣子面前也有光,于是他抓住张仪这根稻草,想走致富捷径。
而且,秦楚历史关系一直不错,楚人总有亲秦情结,楚怀王乐得与秦连横。
于是楚怀王召开记者招待会,宣布与秦结好,与齐国断交。
然后派人跟着张仪去接收陕西至河南交界的商於土地。
张仪抱着楚怀王赠他的犀牛角、象牙、美玉,返回秦国,剩下就是如何摆脱楚使者的纠缠了。
张仪招待楚使者吃西北小吃,吃完从饭馆出来,醉醺醺歪在车子上,唱着:“我的小妹啊!我的小妹啊!——”“相邦先生,您喝醉了吧。
”楚使者话音未落,张仪一个趔斜,栽到车底下去,当场骨折了。
《离骚》的故事

《离骚》的故事《离骚》的故事《离骚》作为长篇巨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富的。
下面是《离骚》的故事,一起来看一下吧。
关于《离骚》的创作时期,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还是流放中。
《史记·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谗害,楚怀王因而疏远了他。
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而《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
”《报任安书》里也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司马迁对同一事件的表述明显存在着矛盾。
由于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决这个问题,从这首诗本身找证据是好办法。
诗中有这样的诗句:“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
”“自疏”意味着主动的态度,不是“被放”。
此外,也有人因为诗中有“济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怀疑它是屈原放逐之后所作,这并不足信。
因为《离骚》后半部分,全是写作者想像中的云游,“济沅湘以南征兮”并非实有其事。
总之,《史记·屈原列传》的说法是可信的。
而《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时不大忠实于史实,是有可能的。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
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
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典故:张仪瓦解齐楚联盟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苏秦游说六国,采用合纵战略,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强大的秦国。
张仪则帮着秦国到各国游说,要这些国家与秦国联合攻击别国,叫“连横”。
六国中,齐国和楚国比较强大,两国结成同盟,对付秦国的“连横”。
这成了秦惠文王的一块心病,他千方百计想破坏齐、楚两国的关系,以便使秦国渔翁得利。
相国张仪了解秦惠文王的心思,对他说:“大王请放心,我有把握叫齐、楚两国反目成仇。
”
秦惠文王便派张仪到楚国去实施离间计划。
张仪先用重金买通了楚怀王身边的宠臣靳尚,然后才去拜见楚怀王。
张仪对楚怀王说:“现在天下虽然一分为七,但能够称为大国的,也只有楚
国、齐国和秦国。
秦王派我来贵国,就是为了我们两国之间修好。
大王如果肯与齐国断绝往来,我国愿意把商于地方总共方圆六百里土地送给您,让我们两国世代结为友好邻邦。
”
这商于之地原来是楚国的领土,被秦国夺去了几十年,听说现在能够收复,楚怀王当然很高兴,便答应了张仪的条件。
大臣们纷纷向楚怀王表示祝贺,只有大夫屈原皱着眉头说:“我看这未必是好事,不要高兴得太早。
”
楚怀王板着脸问他:“我们不费一兵一卒,白白得到六百里地,为什么不是好事呢?”
屈原回答:“现在秦国这样看重楚国,是因为我国与齐国结成了联盟。
如果我国与齐国断交,有事就孤立无援,秦国还会把我国放在眼里吗?”
楚怀王说:“不要管这么多,我们先把六百里土地拿下来再说。
”
屈原担忧地说:“只怕这六百里地也
只是张仪的一个诱饵,不一定能够到手。
大王不妨先派人跟随张仪到秦国接受商于,等到手后再与齐国断交也不迟。
”
有人叫陈轸的大臣也站出来说:“张仪是出了名的出尔反尔的小人,大王千万不要中了他的诡计啊!”
靳尚收了张仪那么多贿赂,就帮秦国说了许多好话,竭力怂恿楚怀王按张仪的条件去做,坚决与齐国断交。
楚怀王听惯了奉承拍马的话,认为靳尚的话很有道理,武断地说:“张仪是秦国的相国,怎么会说话不算数呢?我们要得到那六百里土地,当然要马上与齐国断交!”
于是,楚怀王一面与齐国断交,一面派逢侯丑跟随张仪到秦国接受商於。
到了秦国后,逢侯丑向张仪催讨六百里土地,想不到张仪翻脸不认账,半真半假地说:“你不要搞错,谁肯把六百里土地送人?我是把秦王赏我的六里地送给楚王,这是我自己的封地。
”
逢侯丑强忍着怒气,郑重其事地对
张仪说:“我奉楚王之命来贵国接受商于之地六百里,而不是相国所说的六里!”
张仪把眼珠一翻,冷冷地说道:“大概是楚王听错了吧?秦国的土地都是祖先恩德传下来的,怎么可能送人呢?”
逢侯丑发觉大事不妙,连夜动身往回赶。
楚怀王听了逢侯丑的报告,气得差点吐血,大骂张仪是反复无常的小人。
接着,他又气急败坏地下令发兵十万攻打秦国,要用武力夺回商于六百里土地。
陈轸连忙劝阻道:“现在我国已经和齐国断交,如今孤军去攻打秦国,不一定能够取胜,还是从长计议的好。
”
楚怀王刚愎自用,哪里听得进,结果楚军损兵折将,一败涂地,不仅没有夺回商于,还失去了汉中六百里土地。
楚国大伤元气,楚怀王只得忍气吞声向秦国求和。
此后,张仪又先后到齐、赵、燕等国,说服这些诸侯“连横”亲秦。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