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故事-公孙衍和张仪是什么关系 公孙衍穷张仪是怎么回事

合集下载

张仪的发家史

张仪的发家史

张仪的发家史战国时期连横和合纵的提倡者,苏秦和张仪,他们原来是师兄弟,他们的老师,是我国著名的学者——鬼谷子。

鬼谷子这个人,出生不详,死亡时间不详,多少岁不详,历史上有没有这个人,不详。

就是这么一位说不清、道不明的主,居然是一位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宵纵横之术、独揽天下大智的“奇人”。

这位鬼谷子,不仅知识渊博,还是一个非常称职的老师。

要知道,在苏秦、张仪之前,人家已经教出一位很“牛”的徒弟了,这是一位姓“孙”的兵法家,他编写的书,都过去三千年了,依然在世界畅销书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这位姓“孙”的兵法家,叫做“孙膑”,他编写的书,叫做《孙膑兵法》。

孙膑是春秋时代人,苏秦是战国时候的人,自己算吧,鬼谷子活了多久。

对比“前师兄”孙膑,现在的苏秦,挂靠六国相印,总管六国军民,也算是位极人臣,风光无限了。

但是,苏秦知道,如果比纵横之术,在自己老师的眼里,他永远排“老二”,因为他的师弟,在这个方面的才华,要比自己强一百倍,一千倍,甚至一万倍。

苏秦的这位师弟,叫做张仪。

虽然入门比苏秦晚,但是张仪比师兄学的快,没过多长时间,张仪就毕业了。

学业有成后,张仪也像苏秦一样,在诸侯中推荐自己。

但是很不幸,他不仅成功的比苏秦晚,还比苏秦惨。

苏秦再惨,也就是没有饭吃;张仪不仅是没有饭吃,还被人狠狠的打了一顿,差点命丧黄泉。

原来,在张仪没有发达之前,他曾经到过楚国,有幸参加了楚国太子熊槐举办的一场宴会。

这场宴会,来的都是达官显宦、各路豪强,全都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

大家都玩的很嗨,熊槐也很高兴,为了继续尽兴,也为了自己炫耀,他就拿出了一块珍藏已久的玉璧,让大家传递欣赏。

这块玉璧,晶莹剔透,价值连城。

据传说,它就是那块无价之宝的“和氏璧”。

楚国太子熊槐一拿出来这块玉璧后,那些宾客们立刻蜂拥而上,他们无不交口称赞,互相的传递把玩。

正所谓:“人多手杂”,大家你一下我一下,这块玉璧被传递的到处都是。

等宴会结束后,熊槐惊讶的发现,那块价值连城的玉璧,居然不见了!在我的地盘,在我的眼皮子底下,居然有人敢偷东西!楚国太子熊槐勃然大怒,他下令:“查!给我狠狠的查!要是让我知道是谁拿的!我直接弄死他!”命令一下,手下人立刻开始调查。

历史上关于张仪有什么故事

历史上关于张仪有什么故事

历史上关于张仪有什么故事张仪是魏国安邑人,魏国贵族的后裔,是首位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

在秦国秦惠王封了张仪为相,到后来秦惠王死后,秦武王即位,张仪就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张仪完成学业,就去游说诸侯。

他曾陪着楚国国相喝酒,席间,楚相丢失了一块玉璧,门客们怀疑是张仪拿的,就说:“张仪贫穷,品行鄙劣,一定是他偷去了宰相的玉璧。

”一起看看张仪的历史故事吧。

受辱投秦张仪是魏国人。

当初曾和苏秦一起师事鬼谷子先生,学习游说之术,苏秦自认为才学比不上张仪。

张仪和苏秦完成学业之后,就去游说诸侯。

后来,苏秦说服赵肃侯,而得以去游说各国诸侯实行合纵的联盟,但他担心秦国趁机攻打各诸侯国,盟约还没结缔之前就遭到破坏。

苏秦考虑再三,找不到一个能派往秦国为他工作的合适人选,于是他派人去悄悄劝说张仪来投奔他。

于是张仪前往赵国,呈上名帖,请求会见苏秦。

但是,苏秦却对张仪不理不睬,招待张仪的时候也只是用给仆人和侍女所吃的饭食,并且还当众羞辱张仪,说张仪那么有才能,竟弄得穷愁潦倒到这种地步,是不值得收留的,说完就把张仪打发走了。

张仪这次来见苏秦,本以为是旧交,可以求得好处,谁知反而受到羞辱,一气之下,想到各国诸侯中只有秦国才能威胁赵国,于是便前往秦国。

苏秦在张仪离去后,暗中派人资助张仪到达秦国,并且帮助他见到秦惠王。

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年),秦惠王用张仪为客卿,与他共商攻打各国诸侯的大计。

这时,帮助张仪的人才说是苏秦故意激怒他,为的是张仪今后有更好的发展。

张仪说:“唉呀,这些权谋本来都是我研习过的范围而我却没有察觉到,我没有苏先生高明啊!况且我刚刚被任用,又怎么能图谋攻打赵国呢?请替我感谢苏先生,苏先生当权的时代,我张仪怎么敢奢谈攻赵呢?”秦国任相秦惠文君十年(前328年),秦惠王派遣公子华和张仪围攻魏国的蒲阳,攻打并占领了蒲阳。

张仪趁机劝说秦惠王把蒲阳归还魏国,而且派公子繇到魏国去作人质。

张仪又趁机劝说魏王道:“秦国对待魏国如此地宽厚,魏国不可不以礼相报。

孟子》一则(富贵不能淫)

孟子》一则(富贵不能淫)

译文
•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 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 事。” •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 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 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 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 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 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 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 与老百姓一 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 的原则。富贵不能使其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节 操,威武不能使其屈服意志。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丈夫 (或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威胁暴力。 动词使动用法,使… …改变。
此之谓大丈夫。” 句意
富贵不能使其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其 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其屈服意志。这 就是人们所说的大丈夫(或这样才叫做 大丈夫)!
释义:
• 1、选自《孟子》。《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述了孟子游说各 诸侯国的言行和同当时各学派论辩的情况。 • 2、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 名的说客。张仪:魏国人,与苏泰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致力于游 以路横去服从秦国,与苏泰“合纵”相对。 • 3、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 4、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 礼, 父亲开导他。 • 5、居天下之广居:居(1):居住。居(2):住所。广居、正位、 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 6、得志:得,实现。 7、与民由之:由:实行。之:代志向。 • 8、独行其道:道:原则,行为准则。 • 9、富贵:指的是有钱财、有地位。淫:使· · · · · · 扰乱。指金钱和地位不 能使之扰乱心意。 • 10、贫贱不能移:贫穷卑贱不能使之改变操守。形容意志坚定。移: 使· · · · · · 改变。 • 11、威武不能屈:威武不能使其意志屈服。意思是:不屈从于威势的 镇慑之下。形容不畏强暴。威武:威胁暴力。屈:使……屈服。

【春秋战国】苏秦张仪公孙衍--春秋战国人物传9

【春秋战国】苏秦张仪公孙衍--春秋战国人物传9

【春秋战国】苏秦、张仪、公孙衍--春秋战国人物传9苏秦、张仪、公孙衍战国中期以后,秦的国势日强。

秦与东方各国的关系,表面上是时张时弛,实际上是日益紧张。

对这种形势,有人主张联合东方各国共同对秦,也有人想分散东方各国,使其分别对秦和好或屈服。

前者是企图进行东方各国间南北向的联合,故有合纵之称。

后者是企图东方各国分别与秦进行东西向的联合,故称为“连横。

”在战国时从事合纵、连横的活动家,被称为纵横家。

苏秦、张仪是纵横家中的代表人物,公孙衍在纵横家中也享有声誉。

第一节苏秦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阳乘轩里人。

生年不详,约死于公元前321年。

如依《战国纵横家书》说他死于公元前284年,比张仪死得晚。

《史记》有《苏秦列传》。

《战国纵横家书》与《史记》有出入。

今所论述,以《史记》为依据,并旁采《战国纵横家书》。

历史相传苏秦曾到齐国跟鬼谷先生学习。

后来,出外游说了几年,遭受到很多困难、挫折,只得回家。

兄弟嫂妹妻妾都暗地嘲笑他说:东周人的风俗,都治理家里的产业,致力于工商,谋取十分之一二的盈利,他却丢掉根本而去从事耍舌头,还不应贫困吗?苏秦听了这些话,感到惭愧。

于是发愤读书。

过了一年,他揣摩出当时国君的心意,便到秦国,以连横之策说秦惠文王。

当时,秦国刚杀了商鞅,妒恨游说的人,苏秦得不到信用。

他又游说周显王。

显王左右的人向来熟悉苏秦,都轻视他,不听信他的话。

苏秦周游到燕国。

过了一年多,才见到燕跟赵合纵。

燕文侯供给他车马和金银布帛,让他去赵国说赵肃侯,请合韩、魏、齐、楚以抗秦。

赵供给苏秦以更多的车马,财物。

苏秦便去游说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楚威王,终于定下合纵盟约,他被任为纵约长,佩六国相印。

苏秦回赵国时,中途经过洛阳,车辆马匹辎重以及各诸侯国派使者护送他的,为数很多,气派跟国王差不多。

周显王听说很惊恐,于是清扫道路,派人到郊外进行慰劳。

苏秦的兄弟、妻子和嫂嫂,斜着眼不敢抬头看苏秦,都俯伏在地,侍候他用饭。

苏秦笑着问他的嫂嫂说:为什么先前傲慢而现在却这样恭顺呢?嫂嫂把脸贴着地面,谢罪说:因为我看到季子地位尊贵,财物很多。

中国历史故事-公孙衍是谁 史书上为什么称公孙衍为犀首

中国历史故事-公孙衍是谁 史书上为什么称公孙衍为犀首

中国历史故事-公孙衍是谁史书上为什么称公孙衍为犀首公孙衍这一个名字,很容易被人忽视,甚至是不被人想起,因为公孙衍很少被史家提及,因此史书对他的记载却不是很多。

关于他的信息也不是特别多。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的身份是张仪的对手。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

公孙衍,战国时魏国阴晋(今陕西华阴)人。

名衍,号犀首,公孙衍一生历仕秦国、魏国、韩国。

他是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联合诸国,一起合纵抗秦。

就是因为他的辩才了得,以致于后来人们都只知道犀首,而不知道他真正的名字,公孙衍似乎不被人所知,他的故事我们也较少知道,秦惠王五年,他成为了秦国的大良造,后来离开了秦国,成为了魏国的大将。

很多人会很奇怪,公孙衍为什么叫犀首,这个犀首又是什么意思。

犀首,顾名思义,就是犀牛的犄角,因为很稀有,即代表十分珍贵的意思,说明公孙衍是个十分厉害的人物,作为秦国的人才,秦王对他是欲擒故纵,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犀首并不是他独有的称号,在历史上也有很多人被称作“犀首”,但是当公孙衍被称作犀首的时候,他是天下很出名的名人,因此,当时的人们和后世的人们,就习惯了将犀首作为他的名字,还有一种说法是,《史记集解》引司马彪曰:“犀首,魏官名,今虎牙将军。

”犀首当是武职。

公孙衍在魏国的官职就是犀首,以此得名犀首称号。

历史上公孙衍和张仪是死对头,大家都可能不太清楚,为什么说张仪和公孙衍是死对头,历来都认为张仪和苏秦是死对头,他们即是政治场上的对手,又是学术上的对头,而这两个人也分别是合纵、连横的倡始者,他们出生在同一个时代,互相攻击,互相反击对方,当时的《史记》和《战国策》都认为苏秦和张仪是一个时代的人,并且作为政敌双双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但是根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记载,张仪和苏秦不是一个年代的人,一个死于公元前284年,而另一个则死于公元前310年,这样看来苏秦比张仪要晚死几十年。

富贵不能淫原文及翻译

富贵不能淫原文及翻译

富贵不能淫原文及翻译富贵不能淫原文及翻译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权,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富贵不能淫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富贵不能淫》原文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译文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

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做过分的事情,贫贱不能使其改移节操,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意志。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富贵不能淫》导读《富贵不能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第二章》,内容是孟子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

我们可以当成一篇驳论文来阅读。

孟子在与纵横家的信徒景春谈论“何为大丈夫”的问题中,提到了这著名的三句话。

在孟子看来,真正的“大丈夫”不应以权势高低论,而是能在内心中稳住“道义之锚”,面对富贵、贫贱、威武等不同人生境遇时,都能坚持“仁,义,礼”的原则,以道进退。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权,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直到今天,当我们读这段书的时候,似乎仍然可以听到他那金声玉振的声音。

《富贵不能淫》赏析《富贵不能淫》的内容是孟子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

我们首先来看文章批驳的“靶子”,即景春的观点。

历史趣谈:苏秦和张仪是否是同一时期?二人的关系是怎样的

历史趣谈:苏秦和张仪是否是同一时期?二人的关系是怎样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苏秦和张仪是否是同一时期?二人的关系是怎样的导语:苏秦,主张合纵;张仪,主张连横。

按照《史记》和《战国策》的记载,苏秦和张仪是师兄弟。

苏秦被自己的家人看不起,于是找到《阴符》,进行苏秦,主张合纵;张仪,主张连横。

按照《史记》和《战国策》的记载,苏秦和张仪是师兄弟。

苏秦被自己的家人看不起,于是找到《阴符》,进行研究。

一年后,揣摩出合纵连横之术。

苏秦首先将目标定在洛阳,求见周显王。

但显王周围的大臣一向了解苏秦的为人,都瞧不起他,因而周显王并不信任他。

于是,苏秦西行至秦国。

时秦孝公已死。

就游说秦惠王兼并列国,称帝而治。

秦惠王认为时机不成熟,且秦国刚处死商鞅,讨厌说客,未采纳他的建议。

苏秦离开秦国,向东,到达赵国。

当时赵肃侯任命其弟赵成为国相。

而奉阳君不喜欢苏秦。

苏秦游说燕文侯,燕文侯认为苏秦之议很有道理,允诺苏秦“如果能以合纵之计维持燕国安定,愿举国相报”。

于是资助苏秦车马金帛,前去游说赵国。

苏秦第二次来到赵国,奉阳君赵成已死,便游说赵肃侯,提出六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的主张。

……苏秦说服赵肃侯,去游说各国诸侯实行合纵的联盟,但他担心秦国趁机攻打各诸侯国,盟约还没结缔之前就遭到破坏。

苏秦找不到能派往秦国为他工作的合适人选,于是派人劝说张仪来投奔他。

当时的张仪也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他得到邀请之后前往赵国,请求会见苏秦。

苏秦却对张仪不理不睬,还当众羞辱张仪,说张仪那么有才能,竟弄得穷愁潦倒到这种地步,是不值得收留的,说完就把生活常识分享。

《富贵不能淫》原文、译文及赏析

《富贵不能淫》原文、译文及赏析

《富贵不能淫》原文、译文及赏析《富贵不能淫》原文、译文及赏析原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有节气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赏析《富贵不能淫》的内容是孟子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

我们首先来看文章批驳的“靶子”,即景春的观点。

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是大丈夫,为此,他用反问句向孟子询问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言外之意就是说,公孙衍和张仪是真正的对丈夫。

景春提出这个观点的依据是,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他们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他们威风八面,权倾天下,能够左右时局。

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孟子先破后立,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首先,孟子针锋相对地用了一个反问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对景春的观点给予直接的否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故事-公孙衍和张仪是什么关系公孙衍穷张仪是怎么
回事
在谈公孙衍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张仪。

张仪,生年不详,去世于秦武王元年,也有认为是卒于秦武王二年。

张仪算是魏国的贵族后裔,他们家族在中途落魄了。

据说,鬼谷子是他的老师,而同样师从鬼谷子的苏秦,自然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同门师兄弟。

张仪在学成后游说各国诸侯国。

他的主要活动时间是燕易年间,他的活动时间应该比苏秦早些,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历来都认为张仪和苏秦是死对头,他们即是政治场上的对手,又是学术上的对头,而这两个人也分别是合纵、连横的倡始者,他们出生在同一个时代,互相攻击,互相反击对方,当时的《史记》和《战国策》都认为苏秦和张仪是一个时代的人,并且作为政敌双双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但是根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记载,张仪和苏秦不是一个年代的人,张仪先于苏秦出生,并且张仪出来游说的时候,苏秦还尚未出道,因此后人推测,但是张仪的对手很可能不是苏秦,而是公孙衍。

张仪是个极有胆量又敢为的人,他出身贵族家道中落,却没有放弃他连横的梦想。

他能言善辩,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欺骗了楚王,为秦国的连横争取时间,又以同样的方式拆解了六国的联盟。

张仪他胆大心细,又极爱从背后入手,总是以欺骗的方式给人以承诺,给人的印象是阴险狡猾之人,却又不得不承认,他过人的语言天赋。

最初张仪的活动范围是在魏国,但是本国的国君不待见他,便转而投奔楚国,但因为自己出身贫寒,而被怀疑窃取了楚相的“和氏璧”,张仪觉得受辱而离开了楚国,最后到达了秦国,秦国是张仪最后的归属,在秦国张仪找到了自己的战场。

其实,张仪这样的纵横家,虽然在后世人的眼里,他是个阴险狡猾之人,但是从当时的情况看来,士人特别是杰出的人才是流动的,人才并不拘泥于一个国家。

像张仪这样的人才,只要达到了目的就是成功,因此,他才会选择欺骗的手段拆解了六国的联盟,虽然于道德上不义,但是却实实在在为秦国争取了连横的机会,也为秦国谋取到了横扫六国的时间。

也就是在秦国,张仪遇到了自己的对手,公孙衍主张合纵,张仪则宣扬连横,两人是政治和生活上的对手。

秦惠王使公孙衍欲穷张仪:秦惠王死,公孙衍欲穷张仪。

李雠谓公孙衍曰:“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

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公用之,则诸侯必见张仪无秦矣!”早年公孙衍也在秦国做事,后来回到了魏国,而带着秦国任务的张仪也来到了魏国,想要拆解诸侯国之间的联盟。

公孙衍认为张仪在魏国的行为对自己不利,便跑到韩国,说张仪来到魏国的目的是为了对付韩国,经过公孙衍的一番说辞,魏王果然罢免了张仪,转而任命公孙衍为宰相。

张仪在魏国被罢相以后,就离开魏国回了秦国。

这便是公孙衍穷张仪的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