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张仪简介及故事
张仪总结范文

张仪总结张仪简介张仪(约公元前307年-公元前235年),字仲言,赵国人,战国时期赵国名将,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精通兵法,善于运筹帷幄,在战争中展现出卓越的才智和领导能力。
张仪的早年经历张仪出生在一个军人世家,从小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
他对兵法很有天赋,并且勤奋学习。
年轻时,他曾在赵国军队中担任过重要职务,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战功。
他的出色表现为他的晋升提供了机会。
张仪的外交才能除了在军事上的才能,张仪还以其卓越的外交能力而闻名。
他善于借助外交手段解决政治问题,处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
他常常利用外交手段来争取国家利益,维护赵国的安全和利益。
张仪与秦国的合作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一直保持着敌对关系。
然而,张仪意识到与秦国合作对于赵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他主张与秦国和平共处,并且多次前往秦国进行外交活动。
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说服了秦王,达成了一项联盟协议。
这项联盟协议对于赵国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
它不仅确保了赵国的安全,还为赵国争取到了一系列的利益,如边境的调整和资源的共享。
此外,这项联盟协议也为战国时期的大一统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张仪的政治理念张仪非常注重政治理念的研究和实践。
他主张以德治国,提倡德治的理念,强调道德和仁义的重要性。
他认为,政治家应该以身作则,自己首先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
作为一个政治家,张仪非常重视民生问题。
他致力于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推行各项改革,提高农业生产力,发展经济,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
他的改革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张仪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张仪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外交策略和政治理念为后来的政治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他通过巧妙运用外交手段解决问题,为国家争取了最大的利益,这为后来的外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政治理念方面,张仪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以及政治家应该以身作则的原则,这对后世的政治家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历史故事-张仪的生平简介 张仪的妻子是谁他的老师是谁

中国历史故事-张仪的生平简介张仪的妻子是谁他的老师是谁《张仪列传》:“张仪者,魏人也。
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在史记的出场很光辉,他比首创合纵的苏秦还要厉害,因为师出同门的俩人,苏秦感到自愧不如,而张仪巧舌如簧,口吐莲花,首创连横倒也在春秋时期创造了许多辉煌。
战国时代群雄逐鹿,纵横家们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四处游说。
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就掌握在了一群纵横家的嘴里,可谓不可不精彩。
这其中最风流的人物自然是主张“连横”的张仪。
张仪,他的出身是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据司马迁《张仪列传》记载,他曾师从于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纵横家的鼻祖鬼谷子。
然而史书关于他老婆的记载却十分少,大概就在史书里出现过一次,那是在张仪受辱的时候。
当时张仪和苏秦都在鬼谷子的门下当学徒,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学成之后周游四方,随后回到了魏国,因为有事相求于魏惠王不得,遂离开魏国投奔楚国。
当时的张仪家境并不如以前那般富裕,他投奔在昭阳的门下,昭阳率兵大败魏国,楚王一高兴就把国宝“和氏之璧”奖赏给了昭阳。
后来,昭阳在自己的庆功宴上,很得意地炫耀“和氏璧”,众人争相传阅,传来传去最后竟然弄丢了,大家认为,张仪贫困,是他拿走了“和氏璧”。
张仪在严刑逼供之下,也依旧没有承认自己偷拿了“和氏璧”,无奈怕闹出人命的昭阳也只得放张仪回家。
张仪遍体鳞伤地回到家,他问他的妻子:“我的舌头应该还在吧?”,妻子回答还在,张仪像是松了一口气一样:“还好舌头还在,只要舌头还在,我就能还有机会能够出人头地。
”这个小插曲里就是关于张仪妻子的描写,他的妻子并没有做什么,所以史书对她妻子的记载相当少,因此对张仪妻子我们知道的就只有太史公在书上所描绘的这些信息。
关于她的姓氏,名字均不得记载。
据记载,张仪在年轻时候就掌握了纵横家的要领,出道后几经辗转后,他来到秦国了,得到了秦惠王的赏识,被封为相,后来张仪出使各国,凭三寸之舌戏弄天下诸侯,首先他便大展身手,破除了秦国和齐国两个大国的联盟,后来又先后到齐国、赵国、燕国,说服各国诸侯“连横”亲秦。
神笔马良故事简介

神笔马良故事简介神笔马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传说人物。
相传,神笔马良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他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书法家。
他的书法技艺高超,被誉为“神笔”,而他的故事也被后人传颂不衰。
神笔马良的故事发生在楚国郢都。
据传说,有一天,郢都城里来了一位名叫张仪的奸臣。
他奉命前来监视楚王的行动,以便秦国能够侵略楚国。
张仪非常傲慢自大,自认为无人能及他的才华。
他听说了神笔马良的名声,便前去找神笔马良,想要挑战他的书法水平。
神笔马良接受了张仪的挑战。
他在纸上挥毫泼墨,写下了“张仪,你的死期已到!”几个大字。
张仪看到这几个字后,非常愤怒,他认为神笔马良是在威胁他。
于是,张仪向楚王告发神笔马良,说他图谋不轨。
楚王听信了张仪的谗言,下令将神笔马良囚禁起来。
神笔马良被囚禁在牢里,但他并没有气馁。
他利用自己的书法技艺,在牢房里写下了一封状告信,请求楚王公正对待。
楚王看到神笔马良的状告信后,深受感动,决定亲自审理此案。
在审理的过程中,神笔马良以一幅幅书法作品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清白。
楚王看到这些作品,深为震撼,他意识到神笔马良并没有图谋不轨,反而是被奸臣张仪所陷害。
于是,楚王下令释放了神笔马良,并将张仪处死。
神笔马良最终得到了平反,他的名誉也得到了恢复。
楚王对他非常器重,还赐给他许多财宝和封地。
神笔马良在楚国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他的书法技艺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神笔马良的故事告诉我们,正直和才华终究会得到认可。
在面对冤屈和困难时,我们要坚持真理,不要屈服于邪恶。
神笔马良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清白,最终得到了公正的对待。
神笔马良的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他的名字也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代名词。
神笔马良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了正义和真理的重要性。
愿我们都能像神笔马良一样,坚持正义,追求真理,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张仪说秦王原文及翻译

张仪说秦王原文及翻译
摘要:
一、引言
二、张仪简介
三、张仪说服秦王的原因
四、张仪与秦王的具体辩论内容
五、张仪说服秦王的结果
六、结论
正文:
一、引言
在我国古代,辩论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
张仪作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他的辩论才能无人能敌。
本文将详细介绍张仪如何说服秦王,展示他的辩论才能。
二、张仪简介
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以智谋和辩论闻名于世。
他主张用辩论和智谋解决问题,而不是武力。
三、张仪说服秦王的原因
当时,秦王想要攻打魏国,但张仪认为这是不明智的。
他希望通过辩论来说服秦王,避免战争的发生。
四、张仪与秦王的具体辩论内容
1.张仪指出魏国的强大,以及攻打魏国将带来的严重后果。
2.张仪提出与魏国联盟,共同对抗其他国家的建议。
3.张仪强调战争带来的损失,以及和平共处的利益。
五、张仪说服秦王的结果
最终,张仪成功说服了秦王,秦王放弃了攻打魏国的念头,改为与魏国联盟。
六、结论
张仪以其卓越的辩论才能,成功说服了秦王,避免了战争的发生。
姓张的历史名人故事

姓张的历史名人故事张姓的历史名人有张衡、张良、张骞、张仪、张之洞等。
1、张衡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人。
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蜀郡太守张堪的孙子。
举孝廉出身,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
晚年因病,入朝担任尚书。
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
北宋时,获封西鄂县伯。
2、张良张良(?—前189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人。
秦末汉初杰出谋臣,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先辈在韩国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
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
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册封为留侯。
3、张骞张骞(约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故里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南2千米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
4、张仪张仪(?-公元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县王显乡张仪村)人。
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早年入于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
出山之后,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
得到秦惠文王赏识,封为相国,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秦国,受封为武信君。
5、张之洞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时为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
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祖籍直隶南皮,出生于贵州兴义府(今安龙县)。
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中国历史故事-纵横家张仪简介 张仪到底多厉害?

中国历史故事-纵横家张仪简介张仪到底多厉害?鬼谷子是两千多年前惊才绝艳般的人物,他本人才华卓绝不说,教出的徒弟也个个都是奇才,成为各国求之若渴的人物。
战国时期合纵连横的外交策略尤为出名,而合纵和连横正是出自鬼谷子门下两位弟子之手。
一位是苏秦,一位是张仪。
苏秦先张仪出道,入赵国提出合纵之策,联合各国聚于赵,共同抗秦。
而张仪则入秦国,献“连横”之计,正破苏秦“合纵”之谋。
关于为何同门师弟站在对立面,说法很多。
有说张仪投靠苏秦,不得苏秦重用,羞辱之下投秦。
也有说苏秦认为张仪来定不会受重用,所以劝说张仪去秦的。
不管什么原因,反正两兄弟以六国为棋盘,开始斗法。
本文的主角是张仪,为大家介绍的是张仪最经典的一场外交,便是秦惠王十二年代表秦国出使楚国。
秦惠王十二年,秦惠王想要攻打齐国。
但是当时齐国和楚国联盟,秦国有些忌惮,所以秦惠王就派张仪出使秦国。
张仪到了楚国,受到楚怀王的亲自接待。
宾主尽欢,推杯换盏间,张仪也没忘了自己的任务。
张仪对楚怀王说:“如果大王您愿意与齐国断交,秦王愿意献出商於一带的六百里土地。
不仅如此,还会让秦国的美女来伺候您,楚秦结成兄弟之国。
”楚怀王贪图那六百里土地,高高兴兴的答应了,临走还送给张仪很多的金银财宝。
张仪满载而归,一回到秦国就假装跌倒了,一连三个月都没有上朝。
楚国派使者前来接收土地,但是当时张仪不在,只能空手而归。
楚怀王以为秦国嫌弃自己与齐国没有彻底断交,还专门派使者去齐国大骂。
齐国上下气愤不已,齐王转头就与秦国结盟了。
等到齐国与秦国结盟之后,张仪的摔伤就好了。
楚国使者求见,张仪却只说愿意将秦王赐给自己的六里土地献给楚王。
楚国使者大怒,消息传回楚国,楚怀王才知道自己被张仪耍了。
楚怀王派兵进攻秦国,而秦国与齐国联合,大败楚国。
不仅斩杀楚国八万大军,俘获七十多位大将,还乘胜攻占了楚国六百多里的土地。
张仪这么一摔跤,楚国倒赔六百里土地,亏的楚怀王头晕眼花!张仪的外交手段,由此可见一斑。
历史人物张仪

精选ppt
9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精选ppt
10
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
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
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
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大秦帝国2》里喻恩泰饰演的的张仪→→
精选ppt
3
主要故事一:张仪受辱投秦
张仪是魏国人。当初曾和苏秦一起师事鬼谷子先生,学习游说之术,苏秦 自认为才学比不上张仪。张仪和苏秦完成学业之后,就去游说诸侯。后来, 苏秦说服赵肃侯,而得以去游说各国诸侯实行合纵的联盟,但他担心秦国 趁机攻打各诸侯国,盟约还没结缔之前就遭到破坏。苏秦考虑再三,找不 到一个能派往秦国为他工作的合适人选,于是他派人去悄悄劝说张仪来投 奔他。于是张仪前往赵国,呈上名帖,请求会见苏秦。但是,苏秦却对张 仪不理不睬,招待张仪的时候也只是用给仆人和侍女所吃的饭食,并且还 当众羞辱张仪,说张仪那么有才能,竟弄得穷愁潦倒到这种地步,是不值 得收留的,说完就把张仪打发走了。张仪这次来见苏秦,本以为是旧交, 可以求得好处,谁知反而受到羞辱,一气之下,想到各国诸侯中只有秦国 才能威胁赵国,于是便前往秦国。
秦国、齐国建立了邦交之后,张仪才上朝。张仪对楚国 的使者说:“我有秦王赐给的六里封地,愿把它献给楚 王。”楚国使者说:“我奉楚王的命令,来接收商於之 地六百里,不曾听说过六里。”
楚国的使臣返回楚国,把张仪的话告诉了楚怀王,楚怀 王一怒之下,兴兵攻打秦国。结精果选ppt秦、齐两国共同攻打 6 楚国,夺取了丹阳、汉中的土地。楚国又派出更多的军
主要故事二:张仪欺楚
秦惠王十二年
(前313年),
秦国想要攻打欺张 楚仪 (
左
齐国,但忧虑 )
张仪简介_精品文档

张仪简介一、个人背景张仪(约公元前343年-公元前251年),战国时期赵国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
他是公孙衍的弟子,也是战国七子之一。
张仪以其出色的智谋和卓越的外交手腕,被后世誉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二、早年经历张仪出生在赵国一个贫寒的家庭,但他机智聪明,很早就展现出卓越的才能。
在年轻时,他曾在赵国的官员处学习政治和军事知识,并通过努力成为了公孙衍的门生。
在公孙衍的指导下,张仪熟悉了纵横家的理论和实践,成为了一位杰出的纵横家。
三、政治成就张仪的主要政治成就源于其在赵国的执政期间。
公元前307年,张仪被任命为赵国宰相,他利用赵国内部的矛盾和外交手段,成功地扩张了赵国的领土,并与其他国家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
他提出了“以权变制赵法”的纵横策略,通过灵活变通的政策来适应不同的国际形势和内外矛盾,使赵国在战国时期保持相对的稳定。
四、军事战绩除了出色的政治手腕,张仪还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他曾亲自领导赵军击败了强大的秦军,使赵国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他主张运用奇袭和伏击等灵活战术,而不是硬碰硬地与敌军正面交锋。
这种新颖的战术使赵国的军事力量得以有效地发挥出来,为赵国赢得了多次胜利。
五、思想贡献张仪还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近於者胜”的战略思想,认为国家需要与邻国保持友好而亲近的关系,以便在外交和军事上获得优势。
他还主张以人为本,重视民生和民族团结,认为强大的国家必须有强大的人民支持和团结。
六、晚年与逝世张仪在政治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的晚年并不如意。
公元前251年,由于政敌的陷害,他被赵国贬为庶民,并最终遭到杀害。
尽管他的生命走向了悲剧的结局,但他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以及思想贡献,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结论张仪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
他的政治成就、军事战绩以及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贡献,使他成为战国时期最著名的纵横家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
《战国策》记载了“楚怀王拘张仪”的故事。张仪利用楚怀王宠妃郑袖善妒的心理,让她主动“搭救”自己逃脱。
楚怀王拘留张仪,准备杀了他。佞臣靳尚一面对楚怀王进谗言,一面欺骗郑袖,说,秦王为了搭救张仪,将给楚王送上美女来作为交换。郑袖害怕会失宠,便想方设法说服怀王放了张仪。
杜撰:
在《芈月传》中,张仪与郑袖的故事与历史不符。剧中讲述了张仪为了达成破坏秦魏两国的关系,利用郑袖争宠的心理,为其出谋划策,其计阴险狠毒。
其实在历史上,郑袖暗算魏美人确有其事,但并非是张仪献计。
在《战国策》中就有“魏王遗楚王美人”的故事。楚怀王宠幸魏国送来的魏美人,令郑袖心生嫉妒,她假意与魏美人亲近,在博得对方信任后,骗她说楚怀王讨厌她的鼻子,并“提点”她常掩鼻以“遮瑕”。此举引得楚怀王不解,郑袖故意挑拨,告诉楚怀王,魏美人掩鼻是因为怀王身上的异味。怀王大怒,命人割掉了魏美人的鼻子,致其香消玉殒。
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历史上的张仪的故事:
故事1:张仪折竹
典出《拾遗记》。张仪年轻时替人家抄书,遇到没有见过的好句子就写在掌中或腿上,晚上回到家中,就折竹刻写,久而久之,就集成册子。后人遂以“折竹”或“张仪折竹”形容勤奋刻苦学习。
真相:历史上张仪究竟有多牛?
学历:师从鬼谷子
官职:分别两次拜相秦国、魏国
业绩:凭三寸之舌戏弄天下诸侯,变六国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为秦国灭六国、统一天下打下基础。
战国时代群雄逐鹿,纵横家们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四处游说,可谓“一口倾国”,这其中最显要的人物当属主张“连横”的张仪。据司马迁《张仪列传》记载,他曾师从于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纵横家的鼻祖鬼谷子。
历史上的张仪简介及故事
:
先要搞懂战国时代的流行词:“连横”与“合纵”。
“纵”与“横”的来历,据说是因“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秦国位于西方,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位于其东。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一起对抗秦国,故称“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故称“连横”。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各国所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一批对当时的国家间的政治形势非常娴熟,善于辞令和权术,从中获取功名利禄的说客应时而生,史书上称他们为“纵横家”。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据记载,张仪年纪轻轻便掌握了纵横家的看家本领,几经辗转后,他来到秦国,得到了秦惠王的赏识,被封为相,后来张仪出使各国,凭三寸之舌戏弄天下诸侯,首先破除了秦国和齐国两个大国的联盟,后来又先后到齐国、赵国、燕国,说服各国诸侯“连横”亲秦。这样,最后六国“合纵”联盟终于被张仪拆散。
后来,秦惠文王因为张仪功劳卓着,就封他做了“武信君”,并赐封给他五座城邑。张仪的连横之术成为后来秦国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基本战略。
杜撰:
在《芈月传》中,上令人“大跌眼镜”,绝非真实的张仪所写。
剧中《玉女论》写的是:
君子於玉比德焉,帝王於玉女比美人焉,天下美女,风情各异,有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者,有腰入束素,齿如含贝者……
这篇在历史上并不存在的《玉女论》深得楚怀王的欢心,在加上张仪本人舌灿莲花的一番讲解,楚怀王对其封赏无数。
看剧讲史:《芈月传》中被“移花接木”或杜撰的剧情
在《芈月传》中,张仪的出现几乎与芈月密不可分,但据史书记载,两人之间并无交集。究竟电视剧中有哪些故情节是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有哪些故事被编剧巧妙地“移花接木”?有哪些剧情是编剧杜撰?下面为你一一解密。
故事2:写《玉女论》令人“大跌眼镜”
历史:
在历史上,张仪曾出尔反尔,戏弄惹恼楚怀王。
楚怀王十六年,天下形成了齐、楚、秦三大势力,而齐、楚间形成了联盟。秦国想要攻打楚国,为了分裂齐楚“两座大山”,张仪来到楚国实施计谋。张仪欺骗楚怀王,只要楚国断绝与齐国之交,秦国将割让六百里商于之地,怀王中计,在与齐国断交后,张仪出尔发尔,称秦国只答应给六里地。怀王恼怒不已,发兵进攻秦国,被魏章大破于丹阳,怀王再召集全国的部队,发动进攻,再惨败于蓝田,其后秦国攻取召陵,楚国三战皆败,于是走向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