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镜岩生物化学第三版笔记]第五章 维生素与辅酶
第五章_维生素与辅酶

生物素和叶酸等;
• 3. 维生素原在体内转变: 如类胡萝卜素被称为维生素A原, 可在小肠壁和肝脏氧化转变成维生素A;
• 4. 体内部分合成: 储存在皮下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 射,可转变成VD3。
三、维生素的分类
• 生理功能:四氢叶酸常作为一碳单位(甲酸或甲醛)的 转移酶的辅酶,参与一碳单位的转移。
• 一碳单位:氨基酸分解过程中产生的含一个碳原子的活 性基团。
• 缺乏症:缺乏叶酸,使红细胞发育过程中DNA合成障碍, 细胞的分裂受阻 ,形成畸形的巨幼红细胞 ,并伴有神经 症状。
• 分布广泛,且人体肠道细菌也能合成,一般不易缺乏。
FMN和FAD的分子结构
• 生理功能:FMN或FAD存在氧化型和还原型两种形式, 常作为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脂酰辅酶A脱氢酶) 的辅基,通过氧化态与还原态的互变,促进底物脱氢 或起递氢的作用。促进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
• 缺乏维生素B2时,组织呼吸减弱,代谢强度降低,临 床上表现为口腔发炎、角膜炎、视觉模糊、皮炎等。
A. 核黄素 B. 泛酸
C. 钴胺素 D. 吡哆胺
脱氢抗坏血酸
• 生理功能:供氢体,保护需巯基的酶的活性 ;还原高铁 血红蛋白等;提高某些金属酶活性:参与体内的羟化作 用,促进胶原合成。
• 缺乏症:长期维生素C缺乏可引起坏血病。主要表现为 全身有出血倾向的疾病 ,尤以皮肤、黏膜和牙龈出血常 见;当有骨膜下出血时 ,表现肢体肿痛、活动受限;还 可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 ,继发许多其他疾病。
2. 维生素D
• 维生素D又称抗佝偻病维生素。是固醇类衍生物,其母 环为环戊烷多氢菲。主要有D2、D3、D4、 D5。其中D2、 D3活性最高。
第五章 酶类--王镜岩《生物化学》第三版笔记(完美打印版)

变构调节 共价修饰调节 酶原 酶原激活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
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是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
二、人们对酶的认识过程
1833年佩延(Payen)和Persoz从麦芽中抽提出一种对热敏感的物质,这种物质能将淀粉水解成可溶性糖,被称为淀粉糖化酶(diastase),意思是"分离"。所以后人命名酶时常加词尾-ase。由于他们用乙醇沉淀等方法提纯得到了无细胞的酶制剂,并发现了酶的催化特性和热不稳定性,所以一般认为他们首先发现了酶。
三、酶的特性
酶是生物体产生的,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细胞内的蛋白质,90%都有催化活性。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与一般催化剂一样,只改变反应速度,不改变化学平衡,并在反应前后本身不变。但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一般的无机催化剂相比有以下特点:
1.催化效率高 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106-1013倍。举例来说,1mol马肝过氧化氢酶在一定条件下可催化5×106摩尔过氧化氢分解,在同样条件下1mol铁只能催化6×10-4摩尔过氧化氢分解。因此,这个酶的催化效率是铁的1010倍。也就是说,用过氧化氢酶在1秒内催化的反应,同样数量的铁需要300年才能反应完。
在催化过程中,辅基不与酶蛋白分离,只作为酶内载体起作用,如黄素蛋白类酶分子中的FAD、FMN辅基携带氢,羧化酶的生物素辅基携带羧基等等。辅酶则常作为酶间载体,将两个酶促反应连接起来,如NAD+在一个反应中被还原成NADH,在另一个反应中又被氧化回NAD+。它在反应中象底物一样,有时也称为辅底物。
有30%以上的酶需要金属元素作为辅因子。有些酶的金属离子与酶蛋白结合紧密,不易分离,称为金属酶;有些酶的金属离子结合松散,称为金属活化酶。金属酶的辅因子一般是过渡金属,如铁、锌、铜、锰等;金属活化酶的辅因子一般是碱金属或碱土金属,如钾、钙、镁等。
《生物化学》王镜岩(第三版)课后习题解答

《生物化学》王镜岩(第三版)课后习题解答第一章糖类提要糖类是四大类生物分子之一,广泛存在于生物界,特别是植物界。
糖类在生物体内不仅作为结构成分和主要能源,复合糖中的糖链作为细胞识别的信息分子参与许多生命过程,并因此出现一门新的学科,糖生物学。
多数糖类具有(CH2O)n的实验式,其化学本质是多羟醛、多羟酮及其衍生物。
糖类按其聚合度分为单糖,1个单体;寡糖,含2-20个单体;多糖,含20个以上单体。
同多糖是指仅含一种单糖或单糖衍生物的多糖,杂多糖指含一种以上单糖或加单糖衍生物的多糖。
糖类与蛋白质或脂质共价结合形成的结合物称复合糖或糖复合物。
单糖,除二羟丙酮外,都含有不对称碳原子(C*)或称手性碳原子,含C*的单糖都是不对称分子,当然也是手性分子,因而都具有旋光性,一个C*有两种构型D-和L-型或R-和S-型。
因此含n个C*的单糖有2n个旋光异构体,组成2n-1对不同的对映体。
任一旋光异构体只有一个对映体,其他旋光异构体是它的非对映体,仅有一个C*的构型不同的两个旋光异构体称为差向异构体。
单糖的构型是指离羧基碳最远的那个C*的构型,如果与D-甘油醛构型相同,则属D系糖,反之属L 系糖,大多数天然糖是D系糖Fischer E论证了己醛糖旋光异构体的立体化学,并提出了在纸面上表示单糖链状立体结构的Fischer投影式。
许多单糖在水溶液中有变旋现象,这是因为开涟的单糖分子内醇基与醛基或酮基发生可逆亲核加成形成环状半缩醛或半缩酮的缘故。
这种反应经常发生在C5羟基和C1醛基之间,而形成六元环吡喃糖(如吡喃葡糖)或C5经基和C2酮基之间形成五元环呋喃糖(如呋喃果糖)。
成环时由于羰基碳成为新的不对称中心,出现两个异头差向异构体,称α和β异头物,它们通过开链形式发生互变并处于平衡中。
在标准定位的Hsworth式中D-单糖异头碳的羟基在氧环面下方的为α异头物,上方的为β异头物,实际上不像Haworth式所示的那样氧环面上的所有原子都处在同一个平面,吡喃糖环一般采取椅式构象,呋喃糖环采取信封式构象。
王镜岩生物化学课件维生素与辅酶

一、脂溶性维生素
1、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
化学名称
维结 构 生来 源 素 A功 能
活性形式
视黄醇
环己烯不饱和一元醇,包括A1和A2。 肝脏、乳制品、蛋黄、胡萝卜、绿叶蔬菜、 玉米等。 与视觉有关。缺乏会导致夜盲症。
在体内以
黄素单核苷酸( FMN/FMNH2 ) 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FAD /FADH2 )
两种形式存在
核黄素+ATP→FMN+ADP
FMN+ATP→FAD+ppi
黄素单核苷酸( FMN/FMNH2 )
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FAD /FADH2 )
功能
FMN、FAD作为氧化还原型黄素辅基,可分别与酶蛋白结合 (称黄素蛋白),构成脱氢酶的辅基。
11-顺式视黄醛
维生素A1和维生素A2的结构式
维生素A在视循环中的作用
维生素A(视黄醇)的侧链有4个双键,可形成8中顺、反异构体。在体内 视黄醇可以被氧化成视黄醛,变成有活性的形式。
视紫红质为弱光感受物,当弱光射到视网膜上时,视 紫红质分解,并刺激视神经而发生光觉。
11-顺式视黄醛,在暗光下经视网膜圆锥细胞作用后, 与视蛋白结合成视紫红质,形成一个视循环。
缺乏症
(1)器质性生殖不育 (2)红细胞减少,贫血
4、 维生素 K
结构
2-甲基-1、4-萘醌的衍生物
来源
VK1:绿色蔬菜、动物肝脏、牛奶、大豆 VK2:肠道微生物合成(大肠杆菌、乳酸菌) VK3:临床使用的合成物 VK4:凝血活性更高
功能
凝血酶原谷氨酸羧化酶的辅因子,促进肝 脏中凝血酶原(因子II )的活化,并调节其他 凝血因子的合成(因子VII 、IX、 X)。
王镜岩《生物化学》笔记(完整版)

王镜岩《生物化学》笔记(完整版)第一章蛋白质化学教学目标:1.掌握蛋白质的概念、重要性和分子组成。
2.掌握α-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和20种氨基酸的名称、符号、结构、分类;掌握氨基酸的重要性质;熟悉肽和活性肽的概念。
3.掌握蛋白质的一、二、三、四级结构的特点及其重要化学键。
4.了解蛋白质结构与功能间的关系。
5.熟悉蛋白质的重要性质和分类导入:100年前,恩格斯指出“蛋白体是生命的存在形式”;今天人们如何认识蛋白质的概念和重要性?1839年荷兰化学家马尔德(G.J.Mulder)研究了乳和蛋中的清蛋白,并按瑞典化学家Berzelius的提议把提取的物质命名为蛋白质(Protein,源自希腊语,意指“第一重要的”)。
德国化学家费希尔(E.Fischer)研究了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在1907年奠立蛋白质化学。
英国的鲍林(L.Pauling)在1951年推引出蛋白质的螺旋;桑格(F.Sanger)在1953年测出胰岛素的一级结构。
佩鲁茨(M.F.Perutz)和肯德鲁(J.C.kendrew)在1960年测定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晶体结构。
1965年,我国生化学者首先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胰岛素(insulin)。
蛋白质是由L-α-氨基酸通过肽键缩合而成的,具有较稳定的构象和一定生物功能的生物大分子(biomacromolecule)。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所依赖的物质基础,是生物体中含量最丰富的大分子。
单细胞的大肠杆菌含有3000多种蛋白质,而人体有10万种以上结构和功能各异的蛋白质,人体干重的45%是蛋白质。
生命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是通过蛋白质的多种功能来实现的。
新陈代谢的所有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已发现的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
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许多小分子物质和离子,它们的运输由蛋白质来完成。
生物的运动、生物体的防御体系离不开蛋白质。
蛋白质在遗传信息的控制、细胞膜的通透性,以及高等动物的记忆、识别机构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物化学(王镜岩第三版)经典笔记

生物化学 王镜岩第三版 完整笔记
第一章 一、 糖的概念 糖类物质是多羟基 (2 个或以上 ) 的醛类 (aldehyde) 或酮类 (Ketone)化合物, 以及它们的衍生物或聚合物。 据此可分为醛糖 (aldose)和酮糖 (ketose)。 糖 糖
还可根据碳层子数分为丙糖 (triose),丁糖 (terose),戊糖 (pentose)、己糖 (hexose)。 最简单的糖类就是丙糖 (甘油醛和二羟丙酮 ) 由于绝大多数的糖类化合物都可以用通式 Cn (H2O)n 表示,所以过去人们一直认为糖类是碳与水的 化合物,称为碳水化合物。现在已经这种称呼并恰当,只是沿用已久,仍有许多人称之为碳水化合物。 二、 糖的种类 根据糖的结构单元数目多少分为: ( 1)单糖:不能被水解称更小分子的糖。 ( 2)寡糖: 2-6 个单糖分子脱水缩合而成,以双糖最为普遍,意义也较大。 ( 3)多糖: 均一性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半纤维素、几丁质 (壳多糖 ) 不均一性多糖:糖胺多糖类 (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等 ) ( 4)结合糖 (复合糖,糖缀合物, glycoconjugate):糖脂、糖蛋白 (蛋白聚糖 )、糖 -核苷酸等 ( 5)糖的衍生物:糖醇、糖酸、糖胺、糖苷 三、 糖类的生物学功能 (1) 提供能量。植物的淀粉和动物的糖原都是能量的储存形式。 (2) 物质代谢的碳骨架,为蛋白质、核酸、脂类的合成提供碳骨架。 (3) 细胞的骨架。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肽聚糖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4) 细胞间识别和生物分子间的识别。 细胞膜表面糖蛋白的寡糖链参与细胞间的识别。一些细胞的细胞膜表面含有糖分子或寡糖链,构成 细胞的天线,参与细胞通信。 红细胞表面 ABO 血型决定簇就含有岩藻糖。
静态生物化学时期静态生物化学时期静态生物化学时期静态生物化学时期1920年以前年以前年以前年以前动态生物化学时期动态生物化学时期动态生物化学时期动态生物化学时期1950年以前年以前年以前年以前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辉煌时期随着同位素示踪技术色谱技术等物理学手段的广泛应用生物化学从单纯的组成分析深入到物质代谢途径及动态平衡能量转化光合作用生物氧化糖的分解和合成代谢蛋白质合成核酸的遗传功能酶维生素激素抗生素等的代谢都基本搞清
生物化学维生素与辅酶

辅酶/辅基在酶促反应中的作用特点:
辅酶/辅基在催化反应过程中,直接参加了反应。
每一种辅酶/辅基都具有特殊的功能,可以特定地催 化某一类型的反应。
同一种辅酶/辅基可以和多种不同的酶蛋白结合形成 不同的全酶。
一般来说,全酶中的辅酶/辅基决定了酶所催化的反
叶酸(folic acid): 维生素B11 缺乏叶酸:巨幼红细胞贫血和血红素合成 障碍性贫血
二氢叶酸还原酶催化叶酸生成四氢叶酸 磺胺类药物主要成分:对氨基苯磺酸
作为二氢叶酸还原酶的竞争性抑制剂, 抑制四氢叶酸在细菌体内合成(抗菌机理) 氨甲喋呤等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抑制剂可用作抗 肿瘤药物
维生素 B6 包括三种物质 可以相互转化
活性部位
PLP
PMP
PLP和PMP是氨基酸转氨酶、脱羧酶和消旋酶的辅基
六.生物素(维生素H或B7)
尿素环
生物素+赖氨酸
带戊酸侧链的噻吩环
生物素是许多羧化酶的辅基,活性部位为 尿素环(N原子)
七.叶酸(维生素B11)和四氢叶酸:
(蝶呤)
FH4
四氢叶酸是转一碳单位酶的辅酶,在丝氨酸、甘氨 酸、嘌呤、嘧啶等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泛酸(遍多酸,维
←
生素B3)和辅酶A:
•辅酶A是许多酰基转移酶的 辅酶
•活性部位:巯基乙胺的巯基
•乙酰辅酶A是乙酰基团的活 化硫酯
四.维生素 PP 和烟酰胺辅酶:
Vpp/VB5包括烟酰胺和烟酸两种物质
维生素 PP的衍生物:烟酰胺辅酶
NAD+: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辅酶Ⅰ) NADP+: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辅酶Ⅱ)
王镜岩_生物化学_第三版_考研笔记

第二章糖类提要一、定义糖、单糖、寡糖、多糖、结合糖、呋喃糖、吡喃糖、糖苷、手性二、结构1.链式:Glc、Man、Gal、Fru、Rib、dRib2.环式:顺时针编号,D型末端羟甲基向下,α型半缩醛羟基与末端羟甲基在两侧。
3.构象:椅式稳定,β稳定,因其较大基团均为平键。
三、反应1.与酸:莫里斯试剂、西里万诺夫试剂。
2.与碱:弱碱互变,强碱分解。
3.氧化:三种产物。
4.还原:葡萄糖生成山梨醇。
5.酯化6.成苷:有α和β两种糖苷键。
7.成沙:可根据其形状与熔点鉴定糖。
四、衍生物氨基糖、糖醛酸、糖苷五、寡糖蔗糖、乳糖、麦芽糖和纤维二糖的结构六、多糖淀粉、糖原、纤维素的结构粘多糖、糖蛋白、蛋白多糖一般了解七、计算比旋计算,注意单位。
第一节概述一、糖的命名糖类是含多羟基的醛或酮类化合物,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其分子式通常以Cn(H2O)n 表示。
由于一些糖分子中氢和氧原子数之比往往是2:1,与水相同,过去误认为此类物质是碳与水的化合物,所以称为"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
实际上这一名称并不确切,如脱氧核糖、鼠李糖等糖类不符合通式,而甲醛、乙酸等虽符合这个通式但并不是糖。
只是"碳水化合物"沿用已久,一些较老的书仍采用。
我国将此类化合物统称为糖,而在英语中只将具有甜味的单糖和简单的寡糖称为糖(sugar)。
二、糖的分类根据分子的聚合度分,糖可分为单糖、寡糖、多糖。
也可分为:结合糖和衍生糖。
单糖是不能水解为更小分子的糖。
葡萄糖,果糖都是常见单糖。
根据羰基在分子中的位置,单糖可分为醛糖和酮糖。
根据碳原子数目,可分为丙糖,丁糖,戊糖,己糖和庚糖。
寡糖由2-20个单糖分子构成,其中以双糖最普遍。
寡糖和单糖都可溶于水,多数有甜味。
多糖由多个单糖(水解是产生20个以上单糖分子)聚合而成,又可分为同聚多糖和杂聚多糖。
同聚多糖由同一种单糖构成,杂聚多糖由两种以上单糖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肝油、蛋黄、牛奶、肝、肾、皮肤组织等富含维生素 D。 酵母、真菌、植物中:麦角固醇(D2 原) 动物体内: 7 一脱氢胆固醇(D3 原) 2、 结构 P362 反应式: 麦角固醇 维生素 D2 (麦角钙化固醇) 7-脱氢胆固醇(皮肤) 维生素 D3 (胆钙化固醇) 3、 功能 调节钙磷代谢,维持血中钙磷正常水平,促进骨骼正常生长。 缺乏症:佝偻症等。 活性形式:1,25 一二羟基胆钙固醇。 维生素 D3 (胆钙化固醇)→25-羟基胆钙固醇(肝脏)→1,25 一二羟基胆钙固醇(肾 脏)→小肠(促进 Ca2+ 的吸收、运输 )及骨骼(促进 Ca2+的沉积 )中,参与调节钙磷 代谢。 三、 维生素 E P363 化学名称:生育酚,共有 8 种,直接具有活性。 1、 结构 P363 结构式: α-生育酚 2、 来源 动、植物油、麦胚油、玉米油、花生油、棉子油、蛋黄、牛奶、水果等。 3、 功能(抗氧剂—油脂氧化) 生理功能:抗生殖不育、肌肉委缩、贫血、血细胞形态异常 机理:有抗氧化活性,能防止不饱和脂肪酸自动氧化,保护细胞膜,延长细胞寿命,还 可保护巯基酶的活性。 四、 维生素 K( K1、K2、K3) P364 1、结构 2、 来源 食物和肠道微生物合成;绿色蔬菜、动物肝脏、牛奶、大豆, 大肠杆菌、乳酸菌 3、 功能 促进凝血。 缺乏症:肌肉出血、凝血时间延长。 凝血过程中,许多凝血因子的生成与维生 K 有关。 ①凝血酶原, 即因子 II ②转变加速因子前体, 因子 VII ③血浆凝血酶激酶 因子 IX ④司徒氏因子 因子 X 第二节 水溶性维生素与辅酶 主要是 B 族维生素,绝大多数都是辅酶。 一、 维生 B1 与焦磷酸硫胺素(TPP) P367 化学名称:硫胺素, 活性形式:焦磷酸硫胺素(TPP) 1、 结构
七、 维生素 B11 叶酸 P371 维生素 B11 又名叶酸,喋血谷氨酸 P372 结构式:叶酸
活性形式:四氢叶酸(THF) ,传递一碳单位的辅酶 传递的一碳单位有:甲基、亚甲基(甲叉) 、甲川基、甲酰基、亚胺甲基 活性位点:N5、N10 举例:P373 甲硫氨酸的合成
八、 维生素 B12 钴胺素 化学名称:钴胺素。 5’—脱氧腺嘌呤核苷酸钴胺素是 甲基丙二酸单酰辅酶 A 变位酶的辅酶 九、 硫辛酸 丙酮酸脱羧酶复合体中的辅酶 (硫辛酰氨转乙酰酶和二氢硫辛酰氨脱氢酶的辅酶) 十、 维生素 C 1、 结构 化学名称:抗坏血酸 2、 来源:食物。 3、 功能:抗氧化剂 缺乏症:坏血病,毛细血管脆弱,牙龈发炎出血 P378 表:组成辅酶的 B 族维生素
FAD (还原型 FADH2)
核黄素+ATP→FMN+ADP, FMN+ATP→FAD+ppi 2、 来源 肝脏、酵母、大豆和米糠等 3、 功能 ,构成脱氢酶, FMN、FAD 作为氧化还原型黄素辅酶,可分别与酶蛋白结合(称黄素蛋白) 辅酶传递 2H 酶 底物 产物 D-a.a 氧化酶 D-a.a α-酮酸 FAD 羟基乙酸氧化酶 羟基乙酸 乙醛酸 FMN 琥珀酸脱氢酶 琥珀酸 反丁烯二酸 FAD 三、 维生素 B3—泛酸与辅酶 A(CoA) P370 维生素 B3 也称泛酸,是辅酶 A 的组成成分 1、 结构 P370 结构式 VB3(泛酸) 、辅酶 A VB3(泛酸) :泛解酸、β-丙氨酸 辅酶
第五章 维生素与辅酶
3 学时
定义:维持生物正常生命过程必需的一类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它在生物体内含量极少,大多 数由食物供给,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它们。 脂溶性:A、D、E、K,单独具有生理功能。 水溶性:B1、B2、B6、B12、C 等,辅酶。 第一节 脂溶性维生素 一、 维生素 A 和胡萝卜素 P360 1、 结构 化学名称:视黄醇,包括两种:A1、A2 2、 维生素 A 的来源 β-胡萝卜素、α-胡萝卜素、γ-胡萝卜素、黄玉米色素在肝脏、肠粘膜内转化成 A。 β-胡萝卜素 转化成二个维生素 A(一切有色蔬菜)
转氨、脱羧、 消旋 六、 维生素 B7 生物素与羧化辅酶 化学名称:生物素 P373 生物素的结构
P373
生物素是多种羧化酶的辅酶 酶蛋白的 Lysε—NH2 与生物素的羧基结合,生成 Enz-biotin 复合体 丙酮酸的羧化: E-Biotin+HCO3- + ATP → E-Biotin-COO- + ADP + Pi E-Biotin-COO- + 丙酮酸 → 草酰乙酸 + E-Biotin 活性位点:N-1 P374 N-1 羧化生素素
α-胡萝卜素 γ-胡萝卜素 转化成一个维生素 A 黄玉米色素 3、 功能 与视觉有关。 缺乏症:夜盲症。 活性形式:11-顺式视黄醛 P361 视循环 视紫红质为弱光感受物,当弱光射到视网膜上时,视紫红质分解,并刺激视神经而发生光 觉。 11-顺式视黄醛,在暗光下经视网膜圆柱细胞作用后,与视蛋白结合成视紫红质,形成一个 视循环。 当全反视黄醛变成 11-顺式视黄醛时,部分全反视黄醛被分解为无用物质,故必需随时补充 维生素 A,每日补充量 1 mg。 二、 维生素 D(D1、D3,还有 D4、D5) P361 有两种:D3(又名胆钙化醇) ,D2(又名麦角钙化固醇) 。 植物体内不含维生素 D(但有维生素 D 原) 1、 来源
P367 结构式: 硫胺素 活性形式:TPP 硫胺素 + ATP 2、 来源: Mg2+ TPP + AMP 硫胺素激酶
瘦肉、酵母、谷类的胚芽、皮层。 3、 功能(TPP)
脱羧辅酶。 缺乏症:脚气病、多发性神经炎。 TPP 是催化丙酮酸、α-酮戊二酸脱羧反应的辅酶。 噻唑环 C-2 上氢解离,使 C-2 变成负碳离子,可以和α-酮酸的羧基碳结合,形成中间复合 物脱 CHOH。 二、 维生素 B2 与黄素辅酶(FAD、FMN) P368 化学名称:核黄素 1、 结构 P368 结构式:VB2、FMN、FAD 活性形式: FMN(还原型 FMNH2) ,
NAD、NADP 是各种脱氢酶的辅酶。 MH2+NAD+→M+NADH+H+ 酶 醇脱氢酶 异柠檬酸脱氢酶 底物 乙醇 异柠檬酸 乙醛 α-酮戊二酸 NAD+或 NADP+ 产物 辅酶 NAD+
五、 维生素 B6 与磷酸吡哆醛辅酶 维生素 B6 包括:吡哆醛、吡哆胺、吡哆醇 P375 结构式 活性形式:磷酸吡哆胺、磷酸吡哆醛 功能:磷酸吡哆醛转氨酶、磷酸吡哆胺转氨酶 P376 转氨反应过程
腺苷-3’-磷酸 辅酶 A(CoA-SH) 磷酸 泛酸 巯基乙胺 泛酰巯基乙胺
活性位点:-SH 2、 功能: 脂酰基载体,乙酰辅酶 A 是糖代谢、脂肪代谢氨基酸代谢的枢纽。 四、 维生素 B5 与烟酰胺辅酶 P369 维生素 B5 包括烟酸(尼克酸) 、烟酰胺(尼克酰胺) 烟酰胺是合成 NAD、NADP 的前体 P369 结构式:烟酸、烟酰胺、NAD、NA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