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对策分析
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对策

浅析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对策【摘要】目的对临床产科出血性休克的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同时探讨相关的治疗对策。
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0例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
结果导致发生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主要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等。
对经过进行及时的抢救,患者的症状得到恢复。
结论在临床上,对患者进行正确而有效的止血和体位控制以及补充血容量、保温等治疗,能够有效地预防和避免患者发生出血性休克,效果显著,同时减少和控制患者的死亡率。
【关键词】出血性休克;产科;治疗对策;临床原因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281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092-01产科失血性休克是在孕产妇分娩期发生的一种最为严重的并发症[1]。
主要是由于患者出现子宫收缩乏力和产道裂伤以及凝血功能障碍等,患者的病理变化非常快,预后差,严重的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患者产科出血性休克,对我院收治的出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以下是详细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此次研究和治疗的60例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都是我院在2009年1月——2011年10月期间收治。
其中产前出血患者10例,产后出血患者40例,异位妊娠患者5例,流产患者5例;患者的年龄在22-35岁之间,平均为(268±20)岁;初产妇20例,经产妇40例;有引产史的患者20例、流产史患者25例、流产和引产史患者10例、再次剖宫产患者5例;40例患者的出血量在700-1150ml、15例患者出血量在1150-1750ml、5例患者出血量在1750-3500ml。
12临床表现患者的面色苍白并且严重疲惫;皮肤弹性差且干皱;四肢厥冷;反应迟钝[2]。
患者在出血早期的意识比较清楚,到后期就有7例患者出现意识模糊的情况;患者的血压<90mmhg,脉压差缩小到20mmhg以内。
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措施分析

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措施分析摘要】目的深入分析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并讨论有效的治疗措施。
方法选取80例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治疗分析的方法探究导致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并结合具体情况尝试采取治疗措施。
结果由于产妇在待产或者分娩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凝血功能性障碍、子宫收缩困难,生殖道出现损伤,子宫胎盘异常等症状,这些症状直接影响产妇实际出血量,当产妇实际出血量持续升高时就容易导致出血性休克。
80例患者中经抢救有2例子宫次切除,1例子宫全切除,2例抢救无效死亡,其余患者经抢救和治疗均脱离生命危险。
结论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是多方面的,在临床治疗中应结合具体原因采取及时有针对性地治疗措施,最大限度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育能力。
【关键词】产科出血性休克;临床原因;治疗措施;分析[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1-0331-02产科出血性休克是产妇生产过程中的常见症状,为了充分保证产妇的生命安全和生育能力,必须详细了解导致产妇出现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从而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
本文就选取本院自2016年9月-2017年10月收治的80例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治疗分析的方法探究导致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并结合具体情况尝试采取治疗措施,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本院自2016年9月-2017年10月收治的80例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治疗分析的方法探究导致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
所有产妇年龄在20-39周岁间,初产妇为44例,36例为经产妇。
其中22例产妇出血量为750ml-1150ml,37例产妇出血量在1500ml-1800ml间,19例出血量在1800ml-3500ml间,2例产妇出血量3500ml<8000ml。
同时,80例产妇中有9例为产前出血,其余为产后出血。
分析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措施

分析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措施目的分析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措施。
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7月~2016年7月我院产科出现出血性休克106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出血性休克的原因,并提出治疗措施。
结果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主要包括宫缩乏力、胎盘因素、产妇凝血功能障碍、软产道损伤;对出血性休克患者给予抢救,休克症状得以纠正,104例患者均抢救成功。
结论临床针对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给予及时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子宫切除术等方法,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标签:产科;出血性休克;原因;治疗措施产后出血是产科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出血量较多,出血较急,若产后出血不能及时发现和抢救,会严重威胁产妇的生命安全。
产后出血主要表现产道少量出血或者急性大出血,严重时会发生出血性休克[1]。
为了更好的预防和治疗产科出血性休克,本文作者结合2015年7月~2016年7月我院产科出现出血性休克106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为临床的治疗奠定基础。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分析2015年7月~2016年7月我院产科出现出血性休克106例患者临床资料,年龄26~38岁,平均年龄(25.23±1.67)岁;初产妇75例,经产妇31例;孕周29~42 w;自然分娩80例,剖宫产16例,阴道助产10例;出血量740~2500 ml,平均出血量(1045±520)ml。
1.2临床表现临床患者表现为出冷汗、乏力、面色苍白、皮肤缺少弹力、手脚冰凉;收缩压下降、舒张压上升、脉搏加速;部分患者伴随意识障碍、昏迷症状;部分患者发生少尿、无尿现象[2]。
1.3方法1.3.1出血性休克原因回顾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出血原因如下:1.3.1.1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
由于产妇分娩过程中精神高度紧张,加之疼痛,分娩疲劳、子宫过度膨胀、羊水过多等造成子宫收缩乏力,子宫壁血窦不能及时关闭。
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措施分析

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措施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是分析产科出血性休克的发生原因、抢救的关键方法和治疗措施。
主要实施工程是选取我国某城市的妇幼保健院产科近年来收治的100例出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宫缩乏力、子宫局部因素、胎盘因素、全身性因素、生殖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6项因素是引起产妇发生出血性休克的重要原因。
100例患者经过全面的体征监测与抢救未发生死亡事件,其中3例患者行经腹子宫摘除术,4例患者行经腹子宫次全切术。
结论:对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行体位控制、静脉通路开放、血容量扩充、氧气支持、酸中毒纠正、心血管药物应用、感染预防等能够有效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标签:产科;出血性休克;原因分析;抢救措施出血性休克是孕产妇围产期常发并发症之一,常见原因有宫缩乏力、胎盘因素、凝血功能障碍及产道损伤等。
出血性休克发病后病理会迅速发展变化,预后工作开展难度较大且效果较差,严重的还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为了进一步提升出血性休克临床抢救效果,本文选取我国某城市的妇幼保健院产科收治的100例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探讨出血性休克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措施,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国某城市的妇幼保健院产科2010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100例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患者为产前出血,50例为产后出血,6例为异位妊娠,4例流产;经产妇52例,初产妇48例;35例有流产史,21例有引产史,10例患者二者兼有,14例患者为二次剖宫产;产妇年龄为22~35岁,平均年龄为(28.5±3.2)岁。
100例患者中有48例出血量达750~1150ml,30例患者出血量达1150~1800ml,22例患者出血量达1800~3500ml。
1.2临床表现患者伴有面色苍白、疲惫感强烈、皮肤弹性差、反应迟钝、四肢冰冷等临床表现;血压低于90mmHg且脉压差过小(低于20mmHg),脉搏频率高达110次min及以上;发病后期14例患者伴有意识障碍及昏迷等症状;58例患者尿少,21例无尿,红细胞压积低于0.3。
浅析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对策分析

硬膜外阻滞联合基础麻醉在小儿疝气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周 健 ( 沅陵县中医医院 湖南 怀化 419600 )
【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疝气手术中采用的硬膜外阻滞麻醉联合基础麻醉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2 年 3 月 - 2013 年 6 月我院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联合基础 麻醉( 观察组) 和单纯采用基础麻醉( 对照组) 施行手术治疗的疝气患儿病例资料各 31 例, 观察两组患儿的术后苏醒时间、 切口疼痛出现时间分别为( 24. 3± 5. 9) min 、 ( 35 1 . 4± 31 . 7) min 、 ( 26. 4± 14. 8) min , 对照组分别为( 44. 9± 8. 5) min 、 ( 9182. 6± 42. 6) min 、 ( 49. 5± 12. 4) min ,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5 , 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儿疝气手术实施硬膜 外组滞联合基础麻醉的安全性、 麻醉效果明显,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关键词】 硬膜外阻滞麻醉联合基础麻醉 小儿疝气 麻醉效果 【 中图分类号】 R726. 1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1004 - 4949 ( 2015 ) 05 - 0289 - 02 小儿疝气俗称” 脱肠“ 。即小儿腹股沟疝气, 是普外科常见疾病, 其治疗一般采用保 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需要麻醉处理, 过去麻醉方式常单一的采用氯胺酮基础麻 醉或持续的硬膜外麻醉, 每种麻醉方式都有各自优缺点, 单一氯胺酮或持续的硬膜外麻 醉虽醉或持续的硬膜外麻醉虽诱导迅速、 镇痛良好, 但用药剂量大, 安全性相对差, 术中 患儿合作性差,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本文就我院在小儿疝气手术中应用硬膜外阻滞 麻醉联合所取得的成效进行探讨, 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观察组 31 例患儿中男孩 23 例, 女孩 8 例, 年龄为 3 - 9 岁, 平均年龄 5 . 2 岁, 平均体 重( 30. 1± 7. 24 ) kg. 两组患儿的年龄、 性别、 体重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措施

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措施摘要:产科出血性休克是严重的产科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
本文就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措施进行了详细的总结。
在临床原因方面,主要包括子宫颈、阴道及子宫的各种疾病、胎盘前置、胎盘早剥、羊水栓塞等。
在治疗措施方面,早期干预和积极处理是关键,包括补液、输血、紧急手术等,同时也需要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包括严密监护、早期预判、适度分娩等。
关键词:产科出血性休克、临床原因、治疗措施、补液、输血、紧急手术、预防措施1.背景虽然人们越来越注重产科安全,但是产科并发症仍然居高不下。
其中产科出血性休克是一种常见严重的产科并发症,具有发生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和负担,因此对其临床原因及治疗措施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
2.临床原因(1)子宫颈、阴道及子宫的各种疾病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子宫颈癌的早期病变,也是引起产后出血的一个原因。
阴道炎、宫颈炎、宫颈息肉、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等疾病均可导致产后出血。
在分娩中,因育龄妇女肌肉组织松弛、阴道、骨盆发生生理变化,加上阴道会被分娩过程中产生的挤压力量挤压,肌肉组织损伤、受损而引起产后出血。
(2)胎盘前置胎盘前置是一种引起妊娠出血的重要原因。
胎盘的贴附部位移至宫颈开口以下,以致于子宫颈首先被撕裂而引起妊娠出血。
少数胎盘前置的孕妇在哺乳期内,其胎盘位置会继续移位更高一些,因此如果在分娩过程中,许多女性会感到有不正常的宫缩。
而这在许多情况下就会造成了大量的出血。
(3)胎盘早剥胎盘早剥是孕妇分娩过程中娩出胎儿之前,胎盘过早从子宫壁剥离,发生黑暗赤色阴道流血,腹痛,胎儿宫内窒息更生等危急情况。
治疗方法:如早期诊断,胎儿尚能承受时,应先剖腹横会胎儿取出和清创,改用更适当的麻醉、更大而便于阻断子宫全的两根以上50--60号的柔韧可曲性大钢丝阻断各自出口处,尽早进行病房内治疗。
(4)羊水栓塞羊水栓塞是胎儿分娩过程中胎盘血管破裂,羊水进入血管,形成血栓并堵塞肺动脉使孕妇颜面苍白,呼吸促迫,静脉血压迅速下降,在救治措施无效时形成严重的产科出血性休克。
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因素分析及治疗措施

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因素分析及治疗措施余丹浙江省瑞安市第三人民医院浙江省瑞安市 325208【摘要】目的:探讨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因素,并分析其治疗方法和措施。
方法:选取本院2013 年2 月至2014年5 月在我院被诊断为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48 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24 例和对照组24 例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经过临床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出血因素主要是子宫收缩乏力、出血比例为67%、休克比例为17%、失血量为730ml-1120ml、发生率为35%;对照组患者出血因素主要是子宫收缩乏力、出血比例为75%、休克比例为22%、失血量为1130ml-1175ml、发生率为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综合治疗方法临床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治疗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死亡率低,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产科出血;休克;临床原因;措施;临床价值近年来,产科出血性休克已经成为孕产妇分娩时期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导致产科出血性休克的因素有很多,因其病理十分复杂,如何有效治疗产科出血性休克已经成为临床广泛重视的问题。
[1-2] 本文选取本院2013 年2 月至2014 年5 月在我院被诊断为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48 例进行分析,现研究结果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 年2 月至2014 年5 月在我院被诊断为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48例,根据自愿原则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4 例,观察组患者产前出血为11 例,产后出血为13 例,孕产妇年龄为23 ~ 40 岁,平均年龄为(29.18±3.42)岁,体重60 ~ 75kg,平均体重(62.51±3.71)kg,孕周为35 ~43 周,平均孕(40.12±0.94)周,失血量为730ml—1120ml,平均失血量为(1000.32ml±203.15)ml;对照组患者产前出血为14 例,产后出血为10 例,孕产妇年龄为25 ~ 42 岁,平均年龄为(30.21±3.78)岁,体重67 ~ 78kg,平均体重(65.38±4.12)kg,孕周38 ~45周,平均孕周(42.41±1.12)周,失血量为1130ml—1175ml,平均失血量为(1127.21±217.54)ml。
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对策

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对策摘要:目的研究总结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以及对症措施,为临床提供可参考依据。
方法抽取长沙市妇幼保健院产科2010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分娩产妇中发生出血性休克患者31例,为研究对象,探讨出血量与出血性休克发生关系。
结果抽取23383例分娩产妇中,发生分娩出血1261例,出血发生率5.39%。
出血产妇中有31例发生出血性休克,出血性休克发生率2.46%。
进行多因素Logistic恢复分析法统计结果显示,产道撕裂、凝血功能不全、宫缩发力和胎盘问题、产前子宫破裂(P<0.05),是导致产科发生出血性休克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通过总结产科出血性休克发生高危因素,对产前检查产妇进行评估,对高危产妇进行预见性治疗,在分娩过程中密切监测出血情况,及时输血,保证产妇和胎儿生命安全。
关键词:产科;出血性休克;原因;对策产科是出血性休克高发科室,患者在产前或产后可能发生大量出血现象,导致身体内的有效循环血量迅速减少,造成患者身体外周的循环衰竭、内部含氧量降低,严重者会发生身体多种器官衰竭而死亡。
本文研究产科出血性休克的发病原因和对策,选取31例出血性休克产妇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抽取笔者所在医院产科2010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分娩产妇23383例,进行分析,其中发生分娩出血事件产妇1261例,发生出血性休克产妇31例。
选取发生出血性休克产妇为危险评估对象,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29.9岁,初产妇19例,经产妇12例,包括:单胎妊娠29例,双胎妊娠2例;疤痕子宫9例。
1.2出血量评估方法[1] 产科出血量估算方法,平产以记血量纸、记血量盆计量,剖宫产手术术中纱布浸血量为1 mL/cm2血量,手术中积血量、积液量和出血量为引流瓶内总液体量减去冲洗液用量的差值。
1.3观察指标调取患者治疗资料,分析出血性休克产妇出血原因、出血量以及院内抢救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15-12-25T14:41:42.907Z 来源:《航空军医》2015年11期作者:陈卫平
[导读] 桃源县妇幼保健院探讨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对策。
桃源县妇幼保健院湖南常德 415700
【摘要】目的:探讨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对策。
方法:选取2012年1月到2015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80例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分析并总结患者出现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并分析其治疗对策。
结果:产科出血性休克的原因主要有宫缩乏力、生殖器损伤、凝血功能障碍、胎盘因素和其他因素;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及时处理后,78例患者抢救成功,2例患者切除子宫,未出现死亡病例。
结论: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的病情危机,需要及时抢救,补充患者的血容量,给予氧气支持,并根据患者的情况合理选择药物进行治疗,预防感染,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关键词】产科;出血性休克;临床原因;治疗对策
产后大出血会导致患者出现出血性休克,同时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主要病发因素为宫缩乏力、产道裂伤、凝血不足等,有病理变化快、预后差的特点,对产妇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治疗的有效率,本文以我院诊治的80例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对策,以降低产妇的死亡率,现将相关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到2015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80例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患者年龄20-37岁,平均年龄(28.2±3.4)岁。
其中产前出血35例,产后出血45例。
经产妇42例,初产妇38例。
50例患者出血量为710-1100ml,16例患者出血量为1100-1700ml,14例患者出血量超过2000ml。
1.2临床表现
患者出现面色苍白、手脚冰凉和反应迟钝的症状,部分患者出现昏迷、意识障碍、无尿、少尿等情况。
1.3出血原因
产妇出现出血的主要原因有子宫收缩乏力、生殖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胎盘因素,其他原因包括产妇产前紧张、慢性疾病、镇静剂的使用,还有子宫局部因素,包括子宫渗血、子宫畸形和子宫过度膨胀。
1.4治疗方法
控制好患者体位后为患者实施输血治疗,补充血容量,保证氧气供给充足。
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理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局部止血,对于有凝血功能有障碍的患者要选用药物进行止血。
在抢救的过程中评价患者的休克程度,密切关注患者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用药的剂量和药物类型。
观察患者的排尿状况,如果患者排尿过少或无尿需要使用利尿剂;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还要使用心血管药物。
对于休克严重的患者,及时使用血管收缩药物。
在治疗过程中还应预防感染和其他并发症,提高治疗的效率。
1.5统计学处理
将所有数据结果录入到SPSS17.0软件中进行统计分析,确保录入过程客观真实,以95%为可信区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
2结果
2.1分析患者出血性休克的原因,相关数据见表1:
2.2治疗效果:医护人员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及时处理后,78例抢救成功,2例切除子宫,无死亡病例。
3讨论
产科出血性休克是一种妇产科疾病,病情的严重程度与患者的患者的出血量、出血速度和患者机体的耐受程度相关,尤其在患者产后出血量很大,出血性休克现象会比较严重。
产妇出现出血性休克的原因是由于妊娠后胎儿的生长和营养供给依靠胎盘,胎儿的营养和供养需要血液的支持,妊娠后产妇会有明显的生理变化,产妇的血容量增长明显,为了对抗生产过程出血,产妇的凝血功能会发发生变化。
导致妊娠期出血性休克的原因很多,主要有胎盘前置、胎盘早剥、异位妊娠、子宫破裂和胎盘滞留等等。
当产妇的出血量超过身体血液总量的1/4时,难以维持血压和心排出量的稳定,此时若在出血,将会导致临床状况恶化,全身的氧气储备不足,难以保证身体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造成器官缺血,细胞恶化,影响毛细血管膜的完整性,降低血管容量[2],组织的灌注量不足会减弱白细胞的作用,血小板凝聚导致活性物质的释放,使血管出现阻塞,凝血因子减少,心脑血管损伤难以纠正,使患者产生呼吸障碍甚至昏迷,肾功能受损,可能导致死亡。
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反应迟钝,出现尿少或无尿,血压降低、脉压差低于20mmHg、脉率上升、局部出血的现象。
对产科出血性休克的治疗首先需要补充血容量,采取正确的方法检测患者的实际出血量,若患者出血量大而迅速应快速输入血液[3]。
值得注意的是,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对患者的失血量要进行充分的估计,对患者的出血情况进行处理,当患者出现宫缩乏力的时候要及时对子宫进
行按摩,同时使用宫缩剂。
当药物止血效果不显著时,需要采取手术缝合的方式进行止血,必要时根据实际情况对患者的子宫进行切除,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抢救患者的生命。
还要保证患者氧气供给充足,当患者的休克比较严重时,用插管给氧取代面罩供养。
若患者出现低压状态时,要合理使用升压药物,同时要对患者的出血病灶部位进行处理,在治疗的过程中要严密检测患者的体征变化,根据患者的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极其剂量。
对于出血性休克的治疗需要做好疾病防治和诊断工作,提高医护人员的水平。
产科出血的原因有很多,宫缩乏力是最主要的原因,与患者体内的血容量有很大的关系。
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血液循环衰竭的现象,导致患者发生休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患者的症状。
本文研究的患者中,引起病症的主要原因有宫缩乏力、生殖器损伤、凝血功能障碍、胎盘因素和其他原因。
除上述原因外,产妇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免疫力和耐受力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率增高,因此提前生产有利于降低病症的发生率。
在此次的研究中采取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调整患者的体位后,对患者实施输血治疗,及时补充患者的血容量,及时对患者给予氧气吸入治疗。
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选择合理的方式实施止血,在治疗的过程中密切检测患者的体征变化,取得的效果十分显著。
如果止血的效果不明显,还可以缝合手术对子宫进行止血。
经过治疗后,78例患者抢救成功,2例患者切除子宫,未出现死亡病例。
总体来说,治疗效果比较显著。
综上所述,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的病情危机,需要及时抢救,补充患者的血容量,给予氧气支持,并根据患者的情况合理选择药物进行治疗,预防感染,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张飞雪.分析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措施[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7):320-320.
[2]陈慧梅.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抢救措施分析[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3,11(1):473-474.
[3]陈文娟.产科出血性休克主要原因及临床处理措施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12):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