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的推断练习答案

合集下载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

课堂训练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①人众车舆(2013年高考安徽卷)
(2011年高考湖北卷)
众多
②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
遭受 学习
③讲章句,课文字而已。
(2009年高考四川卷)
④ 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其小善。 大体 大的方面 (2011年高考北京卷)
想一想 考题导析
解释划线的词语
1、 范增数目项王。 用眼睛示意
皿-- 器具 宀-- 房舍
纟-- 丝麻 求-- 毛皮
月-- 肉 目--- 眼
试试看:
1、 “有牧人御众之才”(统治,治理 )
2、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小箱子)
3、迨诸父异爨,东西多置小门。 (灶台,烧火煮饭)
(弓箭手) 4、“彀士十万人”
课堂训练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的含义: 1、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 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 禁。 (2013年高考广东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 ) A.有夙儒张覃者未第 第:科举考中 B.推辱主帅 推:追究 C.不痛绳之 绳:捆绑 D.复命知益州 知:掌管
20
课堂训练
讨论
• “有飞骑犯法,善才(人名)绳之”,你 能准确解释“绳”这个词吗?
• 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
复习目标
探究文言文实词词义 的几种推断方法,能结合 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准确 推测实词词义。
(一)想想看:
• 1、丰则贵籴dí ,歉则贱粜tiào “籴”、“粜”大家比较陌生。可根据字 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有关,意思是 买进粮食、卖出粮食。 • 2、冀得一归觐jì n “觐”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从形旁 “见”上,猜出与“见”有关,可以解释为 “拜见”。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

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例:辨析“应”在句中的实词义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推断: “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
拍”,“应”可释为“随着,和着”。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推断:“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 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 “应”为
“应答”。
(北京卷)

声旁: 主要起 标声的 作用
会意字:
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 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 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

解释下列句中“籴dí” 字的含义:
1、贫民虽平价不能籴。(北京卷)
2、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
商贩,贸籴粮食。
(全国I)
解析:会意字,上为“入”,下为“米”,整合可知。
2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鸿》 过:责备
3 成益愕,急逐趁之 《促》
趁:追赶
4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 《屈》
幸:希望
四、成语对应法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
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 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 出文言词义。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殚精竭虑。
殚、竭:尽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疾风知劲草,强 ) (求全责备,寻求,寻找 )
⑤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超出)
⑥召医而尤其故
(怨天尤人,责问,责怪)
五.字形分析法 即根据汉字的构字方法(主要是形
声,会意)来猜测字词的意义。
形声字:
形旁:表 示事物的 意义(水池; 低洼)
避重就轻——就, 躲避 欲盖弥彰——彰, 掩盖

文言文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及练习题

文言文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及练习题

练中寻法,“七法”巧解文言实词方法一: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正误。

(2015·高考江苏卷)呜乎!其志亦大矣。

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

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

要必申.其意申:施展正误:错误。

推导方法总结:可用代入推断法,将题中的解释放在原文的语境中推断是否正确。

“申”解释为“施展”,放到语境中不通,这里应该是“说明、表明”的意思,前文说他议论事情对错时不屈从权贵,“要必申其意”的意思是“一定要表明他的意思”。

参考译文:唉,他的志向远大啊!然而他与人相处不随便附和,议论事情是非分明,遇到有权有势的人也不稍稍屈服,一定要表明他的意思,因此也不肯轻易运用他所拥有的(知识),别人也很少能了解他。

欧阳发去世了,眉山苏轼为他哭泣,认为欧阳发得到了文忠公的学问,是和汉代伯喈、晋代茂先一样的人。

方法指导:代入推断法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疏通文意,解释正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解释,反之即为错误解释。

方法二: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判断加点词解释正误。

(2015·高考安徽卷)“闻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

”其雅操如此。

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

必合古人矩度..矩度:气度正误:错误。

推导方法总结:运用因文定义法。

“矩度”的意思是“规矩,法则”,“合矩度”即符合规矩,从上下文看这里是说先生作文规范,而不是说他有气度,故错误。

参考译文:“听说宋仲温写的《兰亭十三跋》在松江府亭被临摹了,赵子昂写的《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如果您能够各惠赠一篇给我,我要感谢您的恩赐。

”他高雅的情操就像这样。

先生在古文方面创作不多,但只要有作品,就一定符合古人创作的规矩,而他尤其擅长表达修禅得到喜悦的文字。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2)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2)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 不离篇。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 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 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
(一词多义)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
“应答” ③所举应法,得其罪辜
“应节”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释为“和着
告发、举报的符合法律
•含义相反相对:
小结: 1、找并列结构(看哪部分与哪部 分并列) 2、找并列成分(哪个词跟哪个词并 列) 3、比较推断词义。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安逸享乐
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攻下,攻取
奔马
4.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不周全, 不周到 5.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 辱骂 6.一年所居成聚,两年所居成邑 村落
凡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
(shū) ”者词义与
有关; 兵器
凡“马、牛、羊、 犭、鸟、虫”等与 动物类有关;
凡“讠(言)、忄(心)”与心理有关,“辶(辵)、彳
(行)”等与 有关; 人的行为
凡:
可见字形对于推断词义有比较大的作用。通常来说,
形旁从 “禾”与五谷有关;
从“皿”与器具有关; 从“阝”与地名或高地有关;
弄璋:生男 弄瓦:生女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温馨提示: 句不离段,段不离文。
方法二:迁移联想法
联想教材 联想成语
联想课文有关语词中的用法,相互比照, 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殚精竭虑。殚、竭:尽 赵奢之伦制其兵—— 不伦不类。 伦:类 夫晋,何厌之有—— 贪得无厌。 厌:同“餍”,满足 使弈秋诲二人弈—— 诲人不倦。 诲:教导、指导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长治久安 治:安定,太平

文言文之中考实词词义迁移与推断练习

文言文之中考实词词义迁移与推断练习

文言文之中考实词词义迁移与推断练习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录毕,走.送之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③媵人持汤.沃灌④左佩刀,右备容臭.(2) 翻译下面句子。

①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3) 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

(4) 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实际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①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自制)

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自制)

• • • •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书》所述,要在安民 要:关键 B.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 责:需要 C.询之老成,验之行事 询:询问 D.资生之业,靡不毕书 资:资财
• 【解析】A项“要”字作主语,当为名 词;B项“责”作谓语,当为动词 ;C项 “询”作谓语,当为动词;D项“资”支配 “生”,当为动词,不是名词,可以断定 解释错误。“资”当解作“资助、供给”。
四、联想推断法
• 如“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 孙趸诛封”一句中“诛”字的含义,我们就可 以联想到成语“口诛笔伐”中的“诛”是“讨 伐、谴责”的意思,这样就不难推断出题干 所说的“杀掉”是错误的。 • 如“使老弱女子乘城”中“乘”的含义, 联系高中课本第三册中《氓》一文中“乘彼 陒垣,以望复关”一句,这里的“乘”字应理 解为“登上”。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 项是: • 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 堪:忍受 • B.拜住袖其疏入谏 袖:藏在袖 里 • C.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拜:拜访 • 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少:稍微
• 【解析】 “堪”字联系成语“狼狈不堪”, 可推知为“忍受”义; “袖”字联系成语 “袖手旁观”,可推知为“藏在袖里”之 义;“拜”字联系熟语“封侯拜相”,可 推知为“授职”义,“拜”用在表官职的 名词前面,一般讲为“授职、任命”,此 处解释错误;“少”字联系成语“少安毋 躁”,可推知为“稍微”义。 • 【答案】C
二、结构分析法
• 1.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2.举类迩而见义远 3.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 4.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三、语法分析法
• 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句 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 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 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 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语法分析包括: 根据句子结构推断该词的词性或语法成 分;根据语境分析该词可能涉及的文言词 法现象。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

以成语为例
含义相反相对:
• 党同伐异——伐,攻击; 党,偏袒指结帮分派,偏
向同伙,打击不同意见的人。
• 夙兴夜寐——夜,晚; 夙,早;兴:起来;
早起晚睡。形容勤奋。
• 寤寐求之——寐,睡觉; 寤,醒来 • 溯洄从之——洄, 顺流而下 溯, 逆流而上 • 避重就轻——就, 不躲避 接近、趋向 • 欲盖弥彰——彰, 不掩盖 彰显
文言文专题复习
讨论
• 1.“有飞骑犯法,善才(人名)绳之”, 你能准确解释“绳”这个词吗? • 2.(07江苏)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 有异言,则杀之。道济趋下阶,叩头曰: “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 之。”你能推断出“殛”的意思吗?

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
复习目标
探究文言文实词词义 的几种推断方法,能结合 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准确 推测实词词义。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诗· 卫风· 氓》 乘:登上、驾车、乘船、凭借、计算、 量词乘(shèng)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过秦论》 “败北”,现代汉语词语。
答案:C
试试看:
(庄稼收成不好) 1、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2、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3、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
(边境) (环绕)
(六)想想看:
杨砺,字汝砺。 ……父丧,绝水浆数 日。服除,以禄不足养母,闲居无仕进意, 乡旧移书敦谕,砺乃赴官。岁余,又以母 疾弃官。开宝九年,入迁光禄寺丞。丁内 艰,(后)起就职。 《宋史· 列传第四十六》
艰:父母的丧事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 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 以仔细研释。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 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 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 推断出其意义。

文言实词的推断练习答案

文言实词的推断练习答案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及练习(一)字形推断法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

“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求”与毛皮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 ”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自”关鼻,“目”关眼。

“攴(pū) ”与敲击有关;1.有牧.人御众之才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信”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

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

3、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形旁为舟,意思为大船4、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形旁为石,意思为石阶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绳子)6、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井绳)7、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8、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造”的义符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9、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觐,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10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的东西,即“军饷”,这里活用作动词,发放军饷。

(二)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成语印证法
即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2
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1.始速祸焉。《六国论》
“速”我们可联系成语“不速之客”而推知其应为“招致”。
2.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ěr
我们可联想成语“遐迩闻名”而推出其为“近”。
3、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形旁为舟,意思为大船
4、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形旁为石,意思为石阶.
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绳子).
6、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井绳).
7、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
8、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造”的义符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3、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2005年全国卷Ⅱ第8题A项).1“辩”用于动词谓语“多”(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富有”)之后,作宾语,应该是名词。由此可推断,选项释为动词“辩驳”有误。(“辩”的正确解释是“辩才”)
4、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
.在古汉语中,“多”有五个义项:
7.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狐假虎威假:
借助
1、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
“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
“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
1.李斯,相也,具于五刑。
.我们就应联想到现代汉语的“具备”一词,那么“具”就可解为“备”,句意为“备受五刑的折磨”。
2.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gài.我们根据“乞丐”一词,就可推出“乞求”之意。
3.其文约,其辞微。
我们可和成语“微言大义”相联系,就可解为“精微,含蓄”之意。
4.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jié
“堪”字联系成语“狼狈不堪”,可推知为“忍受”义。
5.拜住袖其疏入谏。
“袖”字联系成语“袖手旁观”,可推知为“藏在袖里”之义。
6.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
“少”字联系成语“少安毋躁”,可推知为“稍微”义。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
46.讽帝大征西方奇技。
.邹忌讽齐王纳谏
7.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联想: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边境)
8、素与郭善,登门造访.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词义为友好
9、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词义为认为……奇异
10、"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
从而知道“亡”、“遗”都是失,就不会把“遗”理解为遗留或馈赠了。同样,可从“矢”是箭推知“镞”也是武器了。
1
3."变姓名,诡踪迹。
借助“变”可以推断“诡”应为动词,就可以避免将“诡”解为“诡秘”的错误,而较为顺利地将“诡”解为“隐蔽”。
(六)课文求义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1.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jīn
“顽鲁”一词的含义,我们可以参照原文,找到与这句话相对应的句子“贤俊者自可赏爱”,从而可得出“顽鲁”是相对“贤俊”而言的,即“才德不出众,愚昧蠢笨”之意,而非“顽皮”、“固执”抑或“鲁莽”。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3结构整齐,“忠”“贤”近义,“用”和“以”处于同一位置,那么语法功能应该一致,并且词义相近。那么“以”也解释为“任用”,这种解释虽不常见,但却可以据此推断出来。
2.庭除甚芜。
从句子结构形式看“庭除”是句子的主语,从而推断“除”是名词,解释为“废弃”显然有误。联系《苏武传》可知“除”是“台阶”的意思。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位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游泳”之意
4.自放驴,取樵饮爨。
把“樵”解为“打柴”,看上下文“樵”字之前有动词“取”,其后又有动词“饮爨”,整体意思为取柴做饭,因此“樵”字应是名词,当解为“木柴”而非“打柴”。
9、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觐,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10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的东西,即“军饷”,这里活用作动词,发放军饷。
(二)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8.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应为“赈济”,因为对于“穷乏”当然只能是“赈济”而不是“振作”了。
9.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
应为“抓获、扣留、收监”既然官吏错误地“收访”,若是“收留”,周访不用奋力反抗了。根据语境即可得知理解错误。
1
0."其罪当与童贯等。
等:
一样,等同。句中主语为“其罪”,“与童贯”是状语,而“等”应该是句子的谓语。所以它是“一样”、“等同”之义,而非“等人”、“等等”。
1.金人曳
.yè出,击之败面。
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2.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寡人之于国也》)
3.齐人追亡逐北。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过秦论》)
4.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
5.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
1、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倾斜).根据“无景”与“美”意思相反,可推断“欹”与“正”意思也相反,即“倾斜”。
2、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断粮)
..
现代汉语中“绝食”指断绝饮食,以示抗议或自杀;而本句前文已交代“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下文又写太守苏琼“贷粟以付饥者”,那么这个“绝食”当指水灾后断了粮食。今义是主动地断绝饮食,此处则是被迫无奈断了粮,古今异义。
①数量多;②重要,重视;③赞美;④多数,大都;⑤实足,只。我们根据语境“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来推断,原文说何远离开东阳回到家乡后,数年不谈荣誉耻辱之事,士大夫们更因为这样而赞赏他,由此可以判定解释为“称赞”是正确的。
5.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这句中“言”为“叙述”之意。
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渔樵”作句子的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故“渔樵”应释为动词“捕鱼砍柴”。
6.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
“使”是动词,很显然这个动作是由“人”而不是“隶”发出的。这样“隶”只能作状语来修饰“使”,是“像奴隶那样”的意思。
7.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句中“梁君臣之首”是名词性短语,作宾语,而“函”带这个宾语,由此可推知“函”此时应由名词(“匣子”)活用为动词,可理解为“用匣子装”。
(三)语法分析法
语法分析推断法就是分析所要解的词在句中充当何成分,然后根据成分推断其词性,进而推断出其意义。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字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1.资生之业,靡不毕书。
由语法结构可以看出“资生”一词应为动宾结构,“生”应为“资”的宾语,故这里解释为“资财”显然有误,应理解为“凭借、获取,本文指用来谋生的方法”。
1.有牧人御众之才.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信”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
身孕)
“果双生一男一女”
“璋也弄,瓦也弄”
上下文中有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的特点,利用它可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一个词也好,一个句子也好,如果形式比较整齐,那么处在相同位置上的字的意思很可能不是相同或相近,就是相反。
“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2004年全国Ⅱ卷)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岁凶,汝旁诸县多盗。凶:
不吉利
B.怿白令:
“愿往来里中察奸民。”白:
禀告
C.戒曰:
“……不汝容也!”少年皆诺。诺:
答应
D.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箧:
1
0."据殽xiáo函之固,拥雍yōng州之地。
“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应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
1
1."齐人追亡逐北。
北:
指败逃者”,“亡”与“北”对应,也应译为“败逃者”。
1
2."秦无亡矢遗镞之费。zú
“亡矢”与“遗镞”的结构是一样的,词的配搭是一致的。“亡”与“遗”相应,“矢”与“镞”相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