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鸟的象征意义 (3)

合集下载

杜鹃意象分析

杜鹃意象分析
三是行为——指啼血化魂。
高中课文中多次提及这个意象,如: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 迁龙标遥有此寄》)等。
1、游子的羁旅之愁。 杜鹃“不如归去”的叫声,成了身处天涯充满乡愁的游子
的象征物。 《鹧鸪天》 晏几道
【意象解读】
“天地间的愁种子”是诗人词客对杜鹃的雅称。杜鹃鸟, 俗称布谷,又名子规、子鹃、杜宇、望帝、蜀鸟、蜀魄、蜀 魂、催归等,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 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思归之情。古典诗歌中,意象杜鹃大 致包含了三层意蕴:
一是声音——其鸣若曰不如归去;
二是身份——指亡国的冤屈帝王;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春天,在百花盛开的深处,远离家乡的词人听见杜鹃“不
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啼叫,触发了思家之念与作客之愁,道 出了词人对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生活叹息。借杜鹃写尽了羁 旅生活的无奈。 2、君主的亡国之痛。
【问题】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 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
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 叫声入手。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 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 难归的感慨。
一、从声音角度切入考查 杜鹃鸟的叫声有两个特点:一是类似于“不如归去”,使
人们很容易联想到思归;二是叫声凄切,人们往往将其声与悲 苦哀怨联系在一起。 (2004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试论中国民间传说中杜鹃鸟意象的文化意蕴

试论中国民间传说中杜鹃鸟意象的文化意蕴

试论中国民间传说中杜鹃鸟意象的文化意蕴作者:梁益姣来源:《文学教育》2011年第08期内容摘要: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杜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意象。

而在民间传说中,杜鹃的意象更是频频出现。

在这些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中,杜鹃鸟不仅仅是一种有灵气的动物,更是一个有着丰富内蕴的意象,本文将对民间传说中的杜鹃意象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杜鹃鸟民间传说文化意蕴杜鹃鸟是一种夏侯鸟,又名布谷鸟、杜宇、子规等。

在春末夏初时,在我国许多地方都会听到杜鹃的鸣叫声。

在杜鹃鸣声背后有许多传说故事,这些传说故事有的和我国人民的农业生产有关,有的带有一定的神话传说色彩,表达一种悲哀的感情,具有深厚的审美底蕴。

本文将对民间传说中的杜鹃意象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意蕴。

一.报春与催耕在春末夏初之际总能听到一种鸟的鸣叫,好像发出“布谷布谷”声,这就是布谷鸟,是杜鹃鸟中的一种。

在民间传说中,这是上天派到凡间来的一种神鸟。

每年的春末夏初,上天都要派这种神鸟来到凡间,催促农人及时耕作,就是所谓的布谷催耕了。

布谷鸟来到凡间,勤勉鸣叫使得周围几里地方的农人都能听得见。

村民们能从布谷鸟的啼叫声中听出它是在说:“布谷布谷。

”于是每年当布谷鸟开始啼叫的时候,村民们就开始耙田施肥,撒谷播种了。

村民们所说的关于布谷鸟的传说,其实是劝喻种田人要懂得观察物候,适时而作,不要耽误农时。

从这里看出,人们将杜鹃鸟与农业生产时令联系在一起,深刻反映了我国古代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同时人们通过杜鹃鸣叫声传达出对农业生产的希望,表达人们对丰收和富足生活的企盼。

二.寄哀思与伤离别在民间传说中,人们听到最多的就是“杜鹃啼血”的传说。

这个传说在民间流传中有许多不同的版本,但主要的故事内容大致是一样的。

传说古时的蜀王望帝,是一个勤政愛民贤德的帝王。

当时发了洪水,望帝无能为力,就派宰相治水,消除了灾祸。

望帝感到自己的品德才能不及宰相,于是主动禅让,隐居于山中。

当望帝离开的时候,正值二月满山杜鹃悲鸣,声声啼血,蜀人听到杜鹃鸟的啼鸣,就想起了望帝。

杜鹃意象内涵

杜鹃意象内涵

二、抒发乡愁、思念之情
《华阳国志》中有:“子规鸣声凄厉,最容易勾起人 们别恨乡愁。”杜鹃的鸣声很像人说:“不如归去。” 所以子规鸟又叫思归、催归,它很容易引起游子的乡 愁和思念亲人的感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 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起句写眼前之景,在萧 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曲折地传达 出对友人的无限思念与深切同情。 再如,王维《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千山 响杜鹃。”黄庭坚《醉蓬莱》:“杜宇声声,催人到 晓,不如归是。”柳永《安公子》:“听杜宇声声, 劝人不如归去。”以上均是思乡之情。
杜鹃意象内涵
杜鹃意象包含了三层意蕴:
第一,声音,其鸣若曰不如归去;
第二,身份,亡国的冤屈帝王;
第三,行为,啼血化魂。 唐诗中的杜鹃意象便沿着这些意蕴拓展开来, 或来自游子思乡之诗,陈述凄惨的身世之痛; 或来自 故人送别之诗,表达悲痛的离别之情; 或作为冤禽, 诉说冤屈之愤; 或与梦蝶意象组合,共奏离恨悲情怨 曲, 从而使杜鹃这一自然物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 人文意蕴不断丰富起来。
三、倾诉悲苦、哀怨之情
杜宇也叫望帝,因其声凄切,所以人们借以倾 诉悲苦和哀怨之情。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 易《琵琶行》)这里白居易被贬江州,月夜送客, 听到琵琶女被弃的故事,诗人伤感万分,再联系 自己,谪居卧病浔阳城,苦竹绕宅,朝晚听到杜 鹃啼血,悲伤无限。 李商隐《锦瑟》中有:“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 春心托杜鹃。”诗人巧妙地化用了上述典故,把 自己的悲苦哀怨写得淋漓尽致。
六、“花”“鸟”同命同构的杜鹃
杜鹃还可指一 种花,又叫杜鹃花,俗称映山红。 “蜀魂先归长滴血,只应偏滴此丛多” ,唐诗人韩偓 咏杜鹃花的绝句就是咏叹了这一悱恻哀感的传说故事。唐 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 血,滴成枝上花。 ”同样叙写了“杜鹃鸟”和 “杜鹃花” 的密切关系。因为这种密切关系,诗人们在诗文里很自然 会由此联想到比,或者由比联想到此。如李白的《宣城还 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 回肠一断,三月三春忆三巴。 ”这首诗写作者曾在宣城 见杜鹃花,触景生情,联想到在蜀常见的杜鹃鸟,引起了 他对蜀中故地的回忆和眷恋。又如杨万里的《晓行杜鹃》 “泣露啼红做么生,开时偏值杜鹃声。杜鹃口血能多少, 不是征人泪滴成。 ”诗人由杜鹃花想到杜鹃鸟, 再联想 到远行人的痛苦,忧国忧民的情怀。

古诗词中的杜鹃鸟意象

古诗词中的杜鹃鸟意象

古诗词中的杜鹃鸟意象作者:万永红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9年第02期杜鹃鸟身体黑灰色,尾巴有白色斑点,腹部有黑色横纹。

春末夏初时常昼夜不停地鸣叫,这是一种美丽可爱、富有灵性和神奇传说的益鸟。

杜鹃鸟又叫杜宇、布谷、子规、望帝、蜀鸟等。

杜鹃鸟意象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常咏之物,关于它的诗词数不胜数,文化意蕴丰富多彩。

一、烘托伤春、惜春之情苏轼《浣溪沙》:“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松林间沙路洁净得不沾泥土,潇潇的暮雨声和布谷鸟的啼叫声在回荡。

作者虽贬官黄州,但他从自然景物中汲取生活的乐趣,杜鹃鸟在这里烘托了作者伤春、惜春之情。

由景入情,作者一反人们常叹的时光流逝,得出了“休将白发唱黄鸡”的哲理,表达了作者虽身处逆境,但胸怀旷达、信念坚定不移的思想感情。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苏轼《西江月》)、“生怕子规声到耳,苦羞双燕语穿帘。

”(朱淑真《伤春》)、“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曹雪芹《红楼梦·桃花行》)、“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曹雪芹《红楼梦·葬花吟》),都是借杜鹃鸟来烘托伤春惜春之情。

二、抒发乡愁、思念之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历来都是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重大主题之一。

《华阳国志·蜀志》中有:“子规鸣声凄厉,最容易勾成人们别恨乡愁。

”杜鹃鸟的啼声很像人说:“不如归去。

”所以子规鸟又叫思归、催归,很容易引起游子的乡愁和思念亲人的感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杨花落尽的时候,子规鸟也在啼叫,李白把思念朋友王昌龄的气氛作了渲染,表达了思念友人之情。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

”(王维《送杨长使赴果州》)、“两岸草烟低,青山啼子规。

”(宋代谢逸《菩萨蛮》)、“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宋代晏几道《鹧鸪天》)、“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

鸟类杜鹃鸟的介绍

鸟类杜鹃鸟的介绍

鸟类杜鹃鸟的介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杜鹃鸟是一种生活在世界各地的鸟类,与其他鸟类不同的是,它们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寄生性的,即将其卵交给其他鸟类孵化。

杜鹃鸟总共有将近100多种,主要分布在南美洲、非洲和亚洲地区。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这些美丽而神秘的鸟类。

杜鹃鸟的外表多样,有些种类的羽毛色彩艳丽,而有些种类则是极具迷彩性,以适应不同的栖息环境。

它们的体型大小也不尽相同,有些种类只有几厘米长,而有些种类则可以达到几十厘米。

杜鹃鸟的头部通常比较大,嘴巴长而尖,适合捕食昆虫。

它们的羽毛通常很柔软,且在阳光下具有闪烁的色彩。

杜鹃鸟在交配季节会发出独特的鸣叫声,以吸引异性。

有些种类的鸣叫声悦耳动听,而有些种类则显得尖锐刺耳。

在大多数情况下,雄性杜鹃鸟会在栖息地周围的树枝或电线上高唱,以展示自己的雄性魅力。

一旦找到合适的伴侣,它们会一同建造巢穴,并共同承担孵化和抚育后代的责任。

杜鹃鸟是一种典型的食肉动物,主要以昆虫、小型哺乳动物和小鸟为食。

不同种类的杜鹃鸟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有些种类会选择在树冠中捕食昆虫,而有些种类则是地面上的猛禽,会捕食其他小鸟。

杜鹃鸟的食性也使其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控制着小型动物数量的增长。

作为寄生性鸟类,杜鹃鸟的繁殖方式与其他鸟类有所不同。

它们会将卵偷偷藏在其他鸟类的巢中,让这些鸟类帮忙孵化并抚育幼仔。

杜鹃鸟通常会选择与自己体型相似的鸟类作为寄主,以减少被发现的可能性。

一旦杜鹃鸟的幼仔孵化出壳,它们会将其他幼鸟推出巢外,保护自己的幼仔能够独享父母的关爱。

在某些地区,杜鹃鸟被视为吉祥物或是象征着某种特殊的含义。

在中国文化中,杜鹃鸟被视为传递爱情信息的使者,因为杜鹃鸟的鸣叫声被认为是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

在一些传说和神话中,杜鹃鸟被描绘成拥有神秘力量的生物,能够带来好运和幸福。

第二篇示例:杜鹃鸟,又称杜鹃,是一种生活在世界各地的鸟类,具有独特的外观和行为习性。

古诗词中的杜鹃鸟意象

古诗词中的杜鹃鸟意象

古诗词中的杜鹃鸟意象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古诗词中的杜鹃鸟意象“杜鹃”意象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子鹃、杜宇、望帝、蜀鸟、蜀魄、蜀魂、催归等,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

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思归之情。

高中课文中多次提及这个意象,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帝啼鹃”(关汉卿《窦娥冤》)等。

一、烘托伤春、惜春之情苏轼《浣溪沙》:“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松林间沙路洁净得不沾泥土,潇潇的暮雨声和布谷鸟的啼叫声在回荡。

作者虽贬官黄州,但他从自然景物中汲取生活的乐趣,杜鹃鸟在这里烘托了作者伤春、惜春之情。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苏轼《西江月》)、“生怕子规声到耳,苦羞双燕语穿帘。

”(朱淑真《伤春》)、“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曹雪芹《红楼梦·桃花行》)、“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曹雪芹《红楼梦·葬花吟》),都是借杜鹃鸟来烘托伤春惜春之情。

二、抒发乡愁、思念之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历来都是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重大主题。

《华阳国志》中有:“子规鸣声凄厉,最容易勾起人们别恨乡愁。

”杜鹃的鸣声很像人说:“不如归去。

”所以子规鸟又叫思归、催归,它很容易引起游子的乡愁和思念亲人的感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起句写眼前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曲折地传达出对友人的无限思念与深切同情。

再如,王维《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黄庭坚《醉蓬莱》:“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

”柳永《安公子》:“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杜鹃鸟意象分析[1]

杜鹃鸟意象分析[1]

高一语文诗歌鉴赏——杜鹃鸟意象学案编写:审核: 2017.11杜鹃鸟身体黑灰色,尾巴有白色斑点,腹部有黑色横纹。

春末夏初时常昼夜不停地鸣叫,这是一种美丽可爱、富有灵性和神奇传说的益鸟。

杜鹃鸟又叫杜宇、布谷、子规、望帝、蜀鸟等。

杜鹃鸟意象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常咏之物,关于它的诗词数不胜数,文化意蕴丰富多彩。

杜鹃鸟又名“杜宇”、“子规”。

杜鹃残忍,专横,既不营巢,也不孵卵哺雏,到了生殖季节,把卵产在柳莺等鸟的巢中。

杜鹃破壳后,便把雏莺一个个挤出巢外,任它啼饥号寒而死,鸠占鹊巢。

《诗经•召南•鹊巢》有云:“维雀有巢,维鸠居上。

”这鸠,就是杜鹃。

杜鹃鸟,灰黑色的毛羽并不美,可是文人对它的礼遇和尊重,恐怕任何鸟也不及。

相传它是望帝杜宇的化身。

在《蜀志》中这样记截:望帝称王于蜀,得荆州人鳖灵,便立以为相。

“后数岁,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惨”。

杜鹃感人的渊源和“声声啼血”的哀鸣,激发了无数文人的情怀。

杜鹃就成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一)古代诗人常借杜鹃抒怀乡之情宣城见杜鹃花李白(唐)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

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

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蹄叫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这两句的语序倒置: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今日一旦勾起,大为凄苦强烈。

三、四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

首句说“曾闻”,第三句则强调了真切如闻:子规鸟的俗名,就叫断肠鸟,诗人的愁肠也断成一寸寸了。

末句突现了思乡的主题,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来。

春夕崔涂(唐)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杜鹃包含了三层意蕴

杜鹃包含了三层意蕴

杜鹃意象包含了三层意蕴:第一,声音,其鸣若曰不如归去;第二,身份,亡国的冤屈帝王;第三,行为,啼血化魂。

唐诗中的杜鹃意象便沿着这些意蕴拓展开来,或来自游子思乡之诗,陈述凄惨的身世之痛;或来自故人送别之诗,表达悲痛的离别之情;或作为冤禽,诉说冤屈之愤;或与梦蝶意象组合,共奏离恨悲情怨曲,从而使杜鹃这一自然物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人文意蕴不断丰富起来。

“杜鹃”意象(1)有关“杜鹃”的神话传说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相传望帝称王于蜀,得荆州人鳖灵,便立以为相。

“后数岁,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号曰开明氏。

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或云化为杜宇鸟,亦曰子规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

”至于“凄恻”的理由,后人给了很多种解释,有说望帝归隐,让位其相开明,时适二月,子鹃鸟鸣,蜀人怀之,因呼鹃为杜鹃。

一说,望帝通于其相之妻,惭而亡去,其魂化为鹃。

(见《蜀王本纪》《华阳国志·蜀相》)也有古籍记载::岷江上游有恶龙,常发洪水为害人民。

龙妹乃赴下游决嘉定之山以泄洪水,恶龙闭之五虎山铁笼中。

有猎者名杜宇,为民求治水法,遇仙翁赠以竹杖,并嘱其往救龙妹。

杜宇持竹杖与恶龙战,大败之,又于五虎山下救出龙妹。

龙妹助杜宇平治洪水,遂为杜宇妻。

杜宇亦受人民拥戴为王。

杜宇有贼臣,昔日之猎友也,常羡杜宇既得艳妻,又登高位,心欲害之。

一日猎山中,遇恶龙,遂与密谋,诡称恶龙欲与杜宇夫妻和,乃诱杜宇至山中而囚之。

贼臣遂篡杜宇位,并逼龙妹为妻。

龙妹不从,亦囚之。

杜宇被囚不得出,遂死山中。

其魂化鸟,返故宫,绕其妻而飞,曰:“归汶阳!归汶阳!”汶阳者,汶水之阳,即《蜀王本纪》所谓“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

其妻龙妹闻其声,亦悲恸而死,魂亦化鸟,与夫偕去。

不管这些解释那种较合理,正因为有了“望帝啼鹃”这个神话传说,“杜鹃”这种鸟便与“冤屈”和“悲愁”结下了不解之缘。

此后,中国的文人们便在诗文里源源不断地用“杜鹃”来代指悲愁之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