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杜鹃鸟意象

合集下载

古诗词中的意象解读 (11)

古诗词中的意象解读 (11)

古诗词中的意象解读(11)杜鹃在古诗词中的悲情意象杜鹃鸟又名“杜宇”、“子规”。

杜鹃残忍,专横,既不营巢,也不孵卵哺雏,到了生殖季节,把卵产在柳莺等鸟的巢中。

杜鹃破壳后,便把雏莺一个个挤出巢外,任它啼饥号寒而死,鸠占鹊巢。

《诗经?召南?鹊巢》有云:“维雀有巢,维鸠居上。

”这鸠,就是杜鹃。

杜鹃鸟,灰黑色的毛羽并不美,可是文人对它的礼遇和尊重,恐怕任何鸟也不及。

相传它是望帝杜宇的化身。

在《蜀志》中这样记截:望帝称王于蜀,得荆州人鳖灵,便立以为相“后数岁,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惨”。

杜鹃感人的渊源和“声声啼血”的哀鸣,激发了无数文人的情怀。

杜鹃就成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一)古代诗人常借杜鹃抒怀乡之情。

这类作品最为多见。

宣城见杜鹃花?李白(唐)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

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

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蹄叫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这两句的语序倒置: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今日一旦勾起,大为凄苦强烈。

三、四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

首句说“曾闻”,第三句则强调了真切如闻:子规鸟的俗名,就叫断肠鸟,诗人的愁肠也断成一寸寸了。

末句突现了思乡的主题,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来。

春夕?崔涂(唐)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这一联写“春夕”,写得极为精粹,是传诵的名句。

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一层;梦醒而更思乡,二层;子规啼唤,愁上加愁,三层。

古典诗歌中杜鹃意象分析

古典诗歌中杜鹃意象分析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

传说蜀中望帝死后化为杜鹃,到了春天,总要悲啼起来,使人听之心酸。

生活中杜鹃也惯作悲啼,甚至啼出血来,诗人词客称之为“天地间的愁种子”。

因此杜鹃作为悲苦愁怨的代表,成为中国诗歌传统意象之一。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借杜鹃的啼声唱出自己的悲歌。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借杜鹃的啼声渲染蜀道之奇险怪异。

李山甫的“断肠思故国,啼血溅芳枝”抒发故国之思。

杨万里的“无人打杀杜鹃子,雨外飞来头上声”表现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尽管历代诗人词家由杜鹃引起的吟咏颇多,但不同的作家从各自的境遇、各样的角度写出的感受又略有不同。

一、抒写家国之痛“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

”《临江仙》中,朱敦儒面对宋室南渡后,小朝廷一味偏安,不思恢复失地的现状非常痛心,一句“今春还听杜鹃啼”饱含词人无限悲酸。

那凄凉悲苦的杜鹃啼声,以其在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意象中所特有的含义,宣告了主人公遭受的又一次打击,杜鹃鸟成为痛心国土沦丧、南北亲人不能团聚的代言人。

文天祥《金陵驿》尾联写道:“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自己无法生还故乡,死后一定要化成啼血的杜鹃,飞回江南。

诗人的家国之痛抒发的柔婉含蓄,沉挚悲壮。

真山民《杜鹃花得红字》颔联吟道:“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杜鹃思归啼血,碧血染红满山的杜鹃花,不正象征了诗人的家国之恨,也是碧血染成,永无休止吗?杜甫在安史之乱中借杜鹃寄托故国之思:“我见常面拜,重是杜鹃魂。

”汪元量借杜鹃宣泄亡国之痛:“南人堕泪北人笑,臣甫低头拜杜鹃。

”林景熙听到杜鹃的啼声,“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声山竹裂”,以杜鹃之极怨写尽凄怆的故国之思……这些诗词作家不约而同地给杜鹃附着上个人的主观色彩,表现自己的故国之思、家国之痛,使本已凄清感人的情思愈发沉郁悲凉,幽怨邈远。

二、寄托羁旅之愁晏几道在《鹧鸪天》中借杜鹃极写羁旅生活的无奈: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古典诗词中的杜鹃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杜鹃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杜鹃意象杜鹃鸟杜鹃鸟又叫杜宇、布谷、子规、望帝、蜀鸟、鶗鴂等。

身体黑灰色,尾巴有白色斑点,腹部有黑色横纹。

春末夏初时常昼夜不停地鸣叫,这是一种美丽可爱、富有灵性和神奇传说的鸟。

杜鹃鸟意象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的常咏之物,文化意蕴丰富多彩。

一、春意春愁翁卷《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前两句写自然景象。

“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

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

“子规声里雨如烟”,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

后两句写农家的繁忙。

“乡村四月闲人少”一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而第四句以“蚕桑”照应首句的“绿遍山原”,以“插田”照应首句的“白满川”,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不言“忙” 而“忙”意自见。

沈佺期《夜宿七盘岭》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此诗描写诗人旅途中夜宿七盘岭上的情景,抒发惆怅不寐的愁绪。

全诗抓住凌晨时分的自然环境的特点,巧加刻画,充分表达了诗人被远流他乡的哀苦心情。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诗人望着浓绿的银杏树,听见悲啼的杜鹃声,春夜独宿异乡的愁思和惆怅,油然弥漫。

这一联通过写夜宿的节物观感,纤巧地抒发了“独游”的愁思。

这首诗是初唐五律的名篇,表现出诗人有较高的艺术才能,巧于构思,善于描写,工于骈偶,精于声律。

苏轼《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这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词,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古诗词中的杜鹃鸟意象(精编)

古诗词中的杜鹃鸟意象(精编)

古诗词中的杜鹃鸟意象(精编)杜鹃鸟是一种美丽而纯洁的动物,它那悦耳的啼叫声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春天的美景和思乡的感受。

在古诗词中,杜鹃鸟被赋予了丰富的意象,被诗人们引用来表达不同的情感。

1.春天的象征杜鹃鸟是春天的使者,它的出现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在古代,人们常用“啼杜鹃”的景象来描述春天的情景,诗人们也多次引用这一意象。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自酬》中写道:“翠华山下细草微,闻道春来啼杜鹃。

”这里的杜鹃鸟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与细草微绿的春景相互呼应,表现出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2.恋爱的象征古诗词中还常常用杜鹃鸟来表达恋爱情感。

唐代杜甫的《春望》中有“杜鹃声里斜阳外,人在天涯。

”的句子,这里的杜鹃鸟象征着恋人的思念之情。

相似地,李商隐的《无题》中也写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九华帐里梦魂惊,夜啼红豆冷难消。

”,杜鹃鸟的啼叫者phan于惊动了梦中的人物,也突显了恋人之间的感情。

3.自由的象征杜鹃鸟具有飞翔自由的特性,因此在古诗词中常常被用作自由的象征。

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一句描述了作者追求深度的层次感,而后文“七省均分同鳥道,一茶一坐共天涯。

”所描述的鸟,就是杜鹃鸟的意象,意味着自由,表现了人生追求更高自由的精神。

4.孤独的象征杜鹃鸟虽然美丽动人,但它也是孤独的。

它通常是一只独处的鸟,要么在树枝上啼叫,要么翩翩起舞。

这种孤独的身影常常被诗人们用来表达人生孤独的感受。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九首》中有一首《又与李端共登慈恩寺浮图》:“楼闲夜气寒,星摇微急轮。

香销磷烛背,冷掌杜鹃心。

”所描述的杜鹃鸟静静地坐在树枝上,安静地陶醉在孤独的世界里,好像是在表达作者孤独与思索的情感。

5.命运的象征杜鹃鸟也是命运的象征。

相传,在古代,杜鹃鸟和八骏马、玄武三吉祥物共同掌管着人的命运。

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的“婵娟”指的就是杜鹃鸟。

古诗词中的杜鹃鸟意象

古诗词中的杜鹃鸟意象

古诗词中的杜鹃鸟意象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古诗词中的杜鹃鸟意象“杜鹃”意象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子鹃、杜宇、望帝、蜀鸟、蜀魄、蜀魂、催归等,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

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思归之情。

高中课文中多次提及这个意象,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帝啼鹃”(关汉卿《窦娥冤》)等。

一、烘托伤春、惜春之情苏轼《浣溪沙》:“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松林间沙路洁净得不沾泥土,潇潇的暮雨声和布谷鸟的啼叫声在回荡。

作者虽贬官黄州,但他从自然景物中汲取生活的乐趣,杜鹃鸟在这里烘托了作者伤春、惜春之情。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苏轼《西江月》)、“生怕子规声到耳,苦羞双燕语穿帘。

”(朱淑真《伤春》)、“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曹雪芹《红楼梦·桃花行》)、“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曹雪芹《红楼梦·葬花吟》),都是借杜鹃鸟来烘托伤春惜春之情。

二、抒发乡愁、思念之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历来都是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重大主题。

《华阳国志》中有:“子规鸣声凄厉,最容易勾起人们别恨乡愁。

”杜鹃的鸣声很像人说:“不如归去。

”所以子规鸟又叫思归、催归,它很容易引起游子的乡愁和思念亲人的感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起句写眼前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曲折地传达出对友人的无限思念与深切同情。

再如,王维《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黄庭坚《醉蓬莱》:“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

”柳永《安公子》:“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古诗词中杜鹃鸟的文化意象与英译问题

古诗词中杜鹃鸟的文化意象与英译问题

古诗词中杜鹃鸟的文化意象与英译问题杜鹃又名啼鸟,是中国古诗词中经常使用的一个动物形象。

它常常被赋予浪漫的文化意象,象征着爱情的美好与离别的伤感。

同时,杜鹃鸟在古代也被认为拥有一定的神秘力量,经常被用作农历五月份的标志。

本文将从文化意象和英译问题两个角度介绍杜鹃鸟在古诗词中的意义。

一、文化意象1.象征美好的爱情在古诗中,杜鹃鸟常常被用来象征美好的爱情。

比如李煜的《长恨歌》中写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在这里,“春花秋月”代表一时美好的感情,而杜鹃鸟的“啼声”则表示惆怅的离别之情。

又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里杜鹃鸟也象征着两情相悦的爱情,随着离别的眼泪飞走了。

2.象征神秘的力量在中国古代,杜鹃鸟还被人们认为拥有神秘的力量。

《汉书》中就有关于杜鹃鸟的神话传说。

相传杜鹃鸟可以带走病魔,而在五月时,它的啼叫也可以辟邪驱邪。

在《晋书》中也有记载,称杜鹃鸟可以唤醒死去的人,故有“杀鸟毁巢”的典故。

3.象征美好未来在中国古代农历五月份,杜鹃鸟的鸣叫声从山中传出,人们便将其视作五月的标志。

杜鹃鸟的鸣叫意味着春天已经过去,夏天的气息已经渐浓,也象征着美好未来的到来。

因此在古代,有“鹃啼初记五月天,惊蛰清明已过年”的诗句。

二、英译问题1.翻译的难度中文中的“杜鹃鸟”并不是英文中固定的一个词汇,而是有多种不同的译法,例如Cuckoo、Nightingale、Jay、Magpie Robin等。

同时,在不同的诗词中也可能有不同的内涵和用法,翻译难度较大。

2.翻译的灵活性在翻译古诗词中,译者需要根据诗词的意境和内涵选择适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对于“杜鹃鸟”,如果想要表现其浪漫和美好的意象,可以选择用“Nightingale”等词汇。

而如果想要表现其神秘和神圣的意象,可以选择用“Jay”等更为难以捉摸的词汇。

杜鹃在诗中的意象

杜鹃在诗中的意象

杜鹃在诗中的意象
杜鹃在诗中的意象通常与悲苦和哀愁联系在一起。

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化魂为杜鹃鸟。

因此,杜鹃鸟在古诗中常常被用来表达悲苦和哀愁。

在杜甫的诗中,杜鹃的意象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

他通过杜鹃鸟传达了礼仪秩序君臣之礼的自古法则,同时以杜鹃鸟的悲剧形象影射秩序已失,君臣之纲被破坏殆尽。

他的另一首诗《杜鹃行》中的杜鹃更是表意鲜明,直指唐明皇李隆基。

总的来说,杜鹃在诗中的意象通常与悲苦、哀愁、忠君爱国等情感联系在一起,但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杜鹃的形象也会有所不同。

古诗中杜鹃鸟的象征意义

古诗中杜鹃鸟的象征意义

古诗中杜鹃鸟的象征意义哎,说到杜鹃鸟,我可得好好跟你们唠唠。

这鸟儿在古诗里啊,可真是个“大忙人”,它的形象多得跟我们小区的大妈似的,哪儿哪儿都有它。

记得小时候,爷爷总爱在院子里摇着扇子,给我念叨古诗。

那时候,我就对杜鹃鸟特别感兴趣。

爷爷说,杜鹃鸟在诗里,有时候是春天的使者,有时候又是哀愁的象征。

我当时就纳闷了,这鸟儿怎么就这么忙呢?就拿李白的《蜀道难》来说吧,里面那句“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子规就是杜鹃鸟。

你看,这杜鹃鸟一叫,整个山都愁起来了。

我那时候就想,这鸟儿是不是天天晚上不睡觉,就爱在山里头叫唤啊?还有那个“杜鹃啼血猿哀鸣”,这画面感太强了,我都能想象出那场景。

杜鹃鸟叫得嗓子都出血了,旁边的猴子也跟着哀嚎,这得多惨啊。

不过,我总觉得这可能是古人夸张了点,毕竟,谁见过鸟叫出血的?但不得不说,杜鹃鸟在诗里的形象还真是深入人心。

就像我邻居老王,他老婆一生气,他就学杜鹃鸟叫,说是能哄老婆开心。

我问他为啥,他说杜鹃鸟叫起来声音好听,老婆听了心情就好。

我心想,这老王还挺会哄人的。

不过,杜鹃鸟在诗里也不全是悲伤的。

有时候,它也代表着对家乡的思念。

就像王维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杜鹃,但那思乡之情,跟杜鹃鸟的叫声一样,让人听了心里痒痒的。

说到底,杜鹃鸟在古诗里的象征意义,就像我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啥味儿都有。

古人用它来表达情感,我们现代人听了,也能体会到那份情感。

所以说,这鸟儿不仅仅是个“大忙人”,还是个“情感大师”呢。

下次再听到杜鹃鸟叫,你们可别只当它是普通的鸟叫,说不定它正传递着古人的某种情感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中的杜鹃鸟意象
“杜鹃”意象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子鹃、杜宇、望帝、蜀鸟、蜀魄、蜀魂、催归等,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

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思归之情。

高中课文中多次提及这个意象,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帝啼鹃”(关汉卿《窦娥冤》)等。

一、烘托伤春、惜春之情
苏轼《浣溪沙》:“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松林间沙路洁净得不沾泥土,潇潇的暮雨声和布谷鸟的啼叫声在回荡。

作者虽贬官黄州,但他从自然景物中汲取生活的乐趣,杜鹃鸟在这里烘托了作者伤春、惜春之情。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苏轼《西江月》)、“生怕子规声到耳,苦羞双燕语穿帘。

”(朱淑真《伤春》)、“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曹雪芹《红楼梦·桃花行》)、“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曹雪芹《红楼梦·葬花吟》),都是借杜鹃鸟来烘托伤春惜春之情。

二、抒发乡愁、思念之情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历来都是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重大主题。

《华阳国志》中有:“子规鸣声凄厉,最容易勾起人们别恨乡愁。

”杜鹃的鸣声很像人说:“不如归去。

”所以子规鸟又叫思归、催归,它很容易引起游子的乡愁和思念亲人的感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起句写眼前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曲折地传达出对友人的无限思念与深切同情。

再如,王维《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黄庭坚《醉蓬莱》:“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

”柳永《安公子》:“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以上均是思乡之情。

三、倾诉悲苦、哀怨之情
杜宇也叫望帝,传说是周朝末年蜀地的君王,后禅让退位,归隐深山。

不幸国亡身死,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

每年暮春杜鹃花开时节日夜鸣叫,悲鸣不已,直到口中滴血。

其声凄切,所以人们借以倾诉悲苦和哀怨之情。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这里白居易被贬江州,月夜送客,听到琵琶女被弃的故事,诗人伤感万分,再联系自己,谪居卧病浔阳城,苦竹绕宅,朝晚听到杜鹃啼血,悲伤无限。

李商隐《锦瑟》中有:“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诗人巧妙地化用了上述典故,把自己的悲苦哀怨写得淋漓尽致。

四、感慨险峻、亡国之情
李白《蜀道难》中有:“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诗人借景抒情,“子规啼月”是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象,在这里烘托了凄凉的氛围,渲染了旅愁和蜀道古木荒凉、危乎高哉的险峻雄奇景象,因而成为千古名句,广为流传。

李煜《临江仙》中有:“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子规相传为失国的杜宇之魂所化,因而人们常借它表现亡国之悲。

这里诗人已预感到亡国,内心悲痛惆怅万分,就借子规这个形象鲜明的意象来传达亡国之音。

总之,古人以杜鹃意象为介质,表达诗人特定的思想内容,极大地丰富了古诗词的意蕴,也让我们欣赏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中多次涉及此意象的考查。

一、从声音角度切入考查
杜鹃鸟的叫声有两个特点:一是类似于“不如归去”,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思归;二是叫声凄切,人们往往将其声与悲苦哀怨联系在一起。

高考命题有的就从声音角度切入。

(2004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题】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

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二、从意象含义角度切入考查
杜鹃又叫子规,作为古典诗词常用的内涵丰富的意象,命题者有的从意象整体把握的角度切入。

(2010年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问题】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三、从与其他意象结合角度切入考查
在古代,表达同一思想情感的意象往往不止一个,命题者有时会把杜鹃与其他意象结合在一起来进行诗歌鉴赏的考查,如:
(2012年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规[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问题】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答案】作者所选的意象——子规、贪夫、远客、锦水春残、楚天月光,都是为了表达他的思乡难归的情感。

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

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年催归人,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

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

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

③锦水春残。

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

④楚天月光。

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