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PPT(第2课时大气的运动)
《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教材解读(课件)-2021-2022学年科学五年级上册 -教科版(2017)

04 单元课时解读
整体建议
1.做好地震的模拟实验,了解地震的成因是地壳运动。 2.注重基于证据的解释。 3.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4.补充一些资料,丰富学生的认知。 5.注意与第一课猜想的关联,引导学生反思,形成科学解释。
04 单元课时解读
主要探索活动 一、了解火山喷发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二、探究火山喷发的成因 三、了解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
景。
分为三个 小活动
长白山天池和叙 尔特塞火山岛。 意图:了解典型 地形地貌的形成 过程,加深对 “火山喷发后给 地表带来的改变”
的认识。
教材之外的资料
教学建议: 1.学习方式与地震一课相同,搜集资料+观察阅读+交流研讨;课前、课上活动相结合。 2.关注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这既是本课学习的结果,也是后面几课学习的线索,更 是最后一课进行对比、回顾、反思的依据。 这个班级记录表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每一课学习后都 要与之前的认知进行比较,反思,最后一课是全面回顾, 因此非常重要。
04 单元课时解读
总体建议
1.重视地球表面整体面貌的观察,遵循从远到近,从全部到局部的认 知过程,建立空间尺度概念。
04 单元课时解读
04 单元课时解读
谈话导入,聚焦问题。 此问题不但是本课的探 索问题,也是本单元的 要探究核心问题。
04 单元课时解读
教材连贯性
与之前学习《地球——水的星球》 和《岩石和土壤》两个单元的内 容建立关联,体现教科版教材在
科学概念建构方面的连贯性
建立空间 尺度
从一个大的视角去观察地球的样 子,有利于学生建立空间尺度的 概念,知道我们在地球上居住或 看到的地形地貌只不过是地球全 貌中的一个局部,从大的视角去 观察与思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 全面思考地球表面变化原因的机 会,为学生打开一扇观察、思考 地球演化过程的窗户,更有利于 学生对地球演化过程形成整体的 全面的认识,也是为今后学习打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PPT课件

1.大气的运动分 垂直运动 和 水平运动 。大气的垂直
运动表现为气流的 上升 和 下沉 ;大气的水平运动
就是我们平常说的
风。
水平运动(风)
气
气
流
流
的
的
下
上
沉
升
水平运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地面
【知识铺垫】
几个常用概念:
A、 气压: 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
同一垂直方向上,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P2
800hpa
高空
1000hpa
2)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在形成 上有何共同点?
【规律】水平面上温度不同的两地,
只要存在较大的气温差异,就有可
能形成热力环流。
课堂练习
3.图中气压状况是由热力作用引起,读图回答
下列问题: (1)比较D、F气压值高低 (2)比较C、F气压值高低
高空 等压面
地面
拓展:
4.读北半球因热力原因造成的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 图,回答:
山谷或盆地地区 多夜雨
山谷风
山风
谷风
巩固练习
1.下列热力环流图示,画法正确的是( D )
2.想在图中布局化工厂,最合适的位置应选在
(A )
CD
B
A
二、热力环流的常见表现形式
1 海陆风 白天:海风;晚上:陆风 2 山谷风 白天:谷风;晚上:山风 3 城市风 城市——郊区
【思考】 1)与海陆风、山谷风比较,城市风 有哪些不同?为什么? ---城市风风向固定,近地面的风始 终由郊区吹往城市,不随昼夜的变化 而改变.这是因为城市昼夜的气温始 终高于郊区。
P1 A
地面
海拔
4
【知识铺垫】
2022版高中地理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一节第2课时大气的运动提升训练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2课时大气的运动基础过关练题组一热力环流(2021浙江温州新力量联盟高一上期中)读热力环流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1.甲、乙、丙、丁四处中,气压最低和气温最高的分别是( )A.丙和甲B.丙和乙C.丁和乙D.丁和甲2.若该图表示海陆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为白天,则甲为海洋、乙为陆地B.若为白天,风从丁吹向丙C.若为夜晚,甲处气流上升D.若为夜晚,丁处等压面向上凸起(2021山东济宁任城高一上期中)下图为我国某节能房屋示意图,该房屋在不同季节的白天与夜晚通过开闭某些隔断或窗户实现室内外冷暖空气的交换,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3.图中表示的是( )A.冬季白天B.冬季夜晚C.夏季白天D.夏季夜晚4.关于该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充分利用了热力环流的原理B.打开重质墙体的隔断有利于空气的净化C.充分利用了温室效应的原理D.关闭玻璃盖板和窗户有利于热量的保存(2020湖北名师联盟高一月考)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
岳阳位于洞庭湖的东侧,下图为岳阳逐时湖陆风风速距平(距平是某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变化曲线图(单位:米/秒)。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湖陆风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A.湖陆的热力差异B.湖陆的湿度差异C.湖陆的海拔差异D.湖陆的面积差异6.下列四个时段中,为岳阳湖风最强时段的是 ( )A.2—3时B.5—6时C.13—15时D.18—19时(2021安徽亳州高一上期中)读热力环流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7.如果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引起热力环流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B.温度:甲>乙>丙>丁C.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D.气压:丁>甲>乙>丙8.下图中环流形式不正确的是 ( )9.读华北地区某城市2017年10月28日20时的气温(单位:℃)实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1节第1课时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

第1课时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2.运用示意图等资料,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物质组成、各层的特点及其成因,并掌握各层与人类的关系。
(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能结合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1.低层大气主要的组成物质有哪些?2.二氧化碳和臭氧在地理环境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3.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的气温分布有何特点?对人类活动分别有何影响?4.大气对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有何影响?5.什么是大气逆辐射?它有何地理意义?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2.干洁空气的成分及作用(1)氮:含量最多,是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氧: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3)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
(4)水汽: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影响人类生活的舒适度。
(5)尘埃:可以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面温度,是云雨形成的凝结核,但会危害人类呼吸系统。
[特别提醒]大气各组成成分的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干洁空气中各种气体所占的比例在自然状态下基本上是不变的,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含量却是因时因地而异的。
大气中的水汽含量随时间、地点和气象条件而变化;水汽主要聚集在大气的低层,一般是夏季多于冬季,低纬多于高纬。
固体杂质也多集中于大气的低层,随地区、时间和天气条件而变化;固体杂质一般是陆上比海上多,城市比乡村多,冬季比夏季多。
(1)划分依据: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2)各层特征比较垂直分层气温特点大气运动状况与人类关系A对流层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最为密切,天气现象复杂多变B平流层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水平运动为主适合飞机飞行;臭氧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C高层大气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特别提醒](1)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2.1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第1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

第一节大气圈与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1.大气圈的组成低层大气成分作用干洁空气氮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氧人类和动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臭氧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固体杂质①影响人的呼吸系统②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面温度③作为凝结核,有利于促进云雨的形成(1)分层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2)垂直分层气温垂直变化大气运动状况与人类的关系A对流层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最为密切续表气温垂直变化大气运动状况与人类的关系B平流层随高度增加而增加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层有保护作用C高层大气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增加—80~500千米有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二、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1)地球表层最主要的能量来源:A太阳辐射。
(2)低层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B地面的长波辐射。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1)平流层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对流层中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3)可见光被吸收得很少,绝大部分可到达地面。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增温,并以B地面辐射的形式射向大气⇒大气增温。
(2)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起保温作用。
一、判断题1.对流层的厚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增。
( )2.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
( )3.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 )4.同样性质的地表,受到太阳辐射的强度越大,所产生的地表辐射也就越强。
( ) 5.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绝大部分被臭氧层吸收。
( )答案:1.× 2.× 3.√ 4.√ 5.√二、选择题6.晴天昼夜温差大的原因是( )①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强②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③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强④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答案:B7.大气对地面有保温作用,主要是因为( )A.大气能大量吸收地面辐射B.近地面大气吸收太阳辐射C.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D.大气散射把热量还给地面答案:C8.大气逆辐射最强的时间为( )A.日出前后B.子夜C.午后2时左右D.正午答案:C9.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主要是因为( )A.大气吸收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少B.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C.地面吸收大气逆辐射少D.地面吸收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解析:选B。
高中地理_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教学反思本节课我以分享生活中的地理(分享古文、分享生活随感、分享援藏经历)为暗线,以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总结提升,课后拓展为明线,讲授了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和应用。
其中,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这部分,我采用了播放自创微视频《元老师的高原之行》的方式让学生探究问题,用同事西藏支教的真实经历作为案例,将课堂探究问题融入其中,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对学生有比较强的心灵冲击。
但是,在问题的引导上,我还没有真正做到放手,没有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本,所以学生的思维还没有达到充分的发散。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学情分析1、知识储备学习了“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中低层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后,学生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知识储备。
(如: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CO2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O3能大量吸收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
2、认知特点高一的学生抽象思维、空间思维开始进入强劲发展阶段,创造性、参与意识、合作意识较强,课外活动的机会较多,接触面较广,学生对于本节课中所涉及的很多现象都非常熟悉,但正因习以为常所以很少会去寻因溯源,缺乏相关的理论基础和系统地解释地理现象或地理事实的能力。
因此,本节课的又一难点是利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效果分析一、课前预习效果分析在填空题的引领下,学生较好地进行了课前预习,对课本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对大气受热的两种作用,三个过程有了基本的了解,后面的探究题激发了学生对教材的进一步理解。
总之,课前导入练习很好地发挥了引领学生课前预习的作用,也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学习盲区和疑惑点在哪里。
二、课后检测练习效果分析总体来说,学生课堂学习效果不错。
新教材地理必修一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早读材料

地理早读材料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第一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一、大气圈的组成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少量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2.主要大气的成分和作用大气成分 作用 氮 含量最多,是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氧 含量次多,是人类和动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 含量很少,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调节地表温度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一定含量的水汽可提高人类生活的舒适度尘埃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面温度,可作为凝结核促进云雨形成,但也会损害人体健康1.划分依据: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垂直分层 气温特点 大气运动状况 与人类关系A 对流层 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对流运动显著 有风、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与人类关系最密切B 平流层 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水平运动为主适合航空飞行,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C 高层 大气随高度升高先下降后又持续上升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第二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2.直接热源:地面长波辐射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吸收、反射和散射。
4.受热过程A 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增温――→以B 地面长波辐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大气增温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大气增温的原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2.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第三课时大气的运动一、热力环流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形成过程(1)A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D处空气聚积,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2)B、F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C、E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3)水平运动:近地面空气从B、F地流向A地,高空空气从D处流向C、E处。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与大气运动》PPT课件

短波,对无线电通信
高空
有重要作用
气
知识拓展:逆温
同步练习册P26,逆温及其影响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
紫蓝青绿黄橙红
物理知识补充
1.任何地物都在不停地辐射、吸收、反射电磁波
2.辐射:由实验得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 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 大气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能量主要集中在红外波段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
而降低(每升高100 地面是对流层大 人类生活在对流
米,气温大约降低 气的直接热源
层底部,与人类
对 低纬:17~18千米 0.6℃)
关系最密切 该层上部冷,下
流
中纬:10~12千米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部热
层 高纬:8~9千米
几乎全部的水汽、
人类生活在对流
固体杂质集中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层底部,与人类
律?
17~18km
10~12km
10~12km
7~8km
7~8km
90°
45°
0°
45°
90°
思考:影响对流层近地面气温高低的因素有哪些?
(1)太阳辐射状况:主要分析纬度位置、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低纬度气温高, 受其影响,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2)大气自身条件:主要分析天气状况、大气透明度等。晴天,空气稀薄,白天气温 高,夜晚气温低,日较差大。此外,大气环流通过对热量的输送和对降水的影响, 也会导致气温的变化。 (3)下垫面:海洋比热容大,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小,较同纬度陆地白天、夏季气温 低;暖流增温,寒流降温;地势高低、山脉走向和坡向等对气温都有影响;不同地 表的反射率差别很大,如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极高,导致地表气温低。 (4)人类活动:通过改变下垫面条件,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和排放温室气体、废热 等影响气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处为高空,故A项错误;相对H处,E处为高空,故B项正确。市区气温
比郊区高,气流上升,郊区气流下沉,故H是市区,G是郊区。若该环
流发生在沿海地区,因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所以D项无法判断。
答案:B
自主预习
自我检测
3.下面四种局部环流形势图中,不正确的是( )
解析:A图是局部热力环流图,地面受热,气流膨胀上升,反之则气 流收缩下沉,故A图不正确;B图反映白天,吹谷风;C图表示海滨夜晚, 吹陆风;D图则表示城市与郊区之间,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市区。
自主预习
自我检测
1.判断题 (1)风是大气的垂直运动。 ( ) (2)南半球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 ( ) (3)地表受热,垂直方向上气流上升。 ( ) (4)地表受冷,对应的高空形成高压。 ( ) (5)沿海地区晚上吹海风。 ( ) 答案:(1)× (2)× (3)√ (4)× (5)×
答案:A
自主预习
自我检测
读北半球某地气压(单位:百帕)分布图,完成4~5题。 4.图中甲、乙、丙、丁四点的风向正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图中,风力最大的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第4题,依据图中等压线数值判断气压的递变情况,图中甲点 风向由低压指向高压,错误;乙、丙两点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 力左偏,为南半球风向。故D项正确。第5题,乙点等压线最密集,风 力最大。 答案:4.D 5.B
形成低压,近地面风应该从陆地吹向海洋。
(2)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名师精讲 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 上存在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等压面的形态变化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等压面发生了如下(a→b→c)的形态变化。
温压关系是判读气流垂直运动和气压高低的依据,而风压关系是 确定水平气流的关键。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2.判读等压面的凹凸
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可形象记忆为“高 凸低凹”。另外,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凸起方向相反。
3.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1)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者为陆地,上凸者为 海洋(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者为海洋(湖泊),上凸者为陆地。 (2)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类似陆地,绿地类似海洋。 (3)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者为城区,上凸者为郊区。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1.判断气压高低
依据及判读思路如下:
(1)气压的垂直递减规律。由于对流层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
低,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如下图,在空气柱L1 中,PA'>PA,PD>PD';在L2中,PB>PB',PC'>PC。
(2)同一等压面上的各点气压相等。如上图中PD'=PC',PA'=PB'。综 上分析可知:PB>PA>PD>PC。
近地面风
示意 图
作用
力(F、 F
F、P
F、P、f
P、f)
受力 只受 F(水平气压 受 F 和 P(地转偏 受 F、P 和 f(摩擦力)
状况 梯度力)影响 向力)共同影响 共同影响
风向 与等压线垂直 与等压线平行 (v)
与等压线斜交自主预习自我检测链接生活为什么海面上的风力往往比陆地上大? 提示:海洋表面与陆地表面的摩擦力不同,陆地表面摩擦力大,海 洋表面摩擦力小,所以相同气压条件下,海洋表面的风力往往比陆 地表面的风力大。
自主预习
自我检测
2.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
理的方法之一。下图为大气环流模式图,S线代表地球表面,据图判
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处气压比G处高
B.E处气压比H处低
C.若该环流发生在城市地区,则G是市区,H是郊区
D.若该环流发生在沿海地区,则G是陆地,H是海洋
解析:地球表面任何一点,近地面气压均比高空气压高,相对G处,F
自主预习
自我检测
一、热力环流
1.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 (1)冷热状况:A受热,B、C冷却。 (2)气流运动:①垂直运动。
②水平运动。
自主预习
自我检测
思考气流一定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吗? 提示:不一定。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总是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 压区,但在垂直方向上空气是对流运动,根据近地面的冷热情况来 判断。近地面气温高,空气上升;近地面气温低,空气下沉。 温馨提示:“热低压、冷高压”仅适用于同一水平面上两地区相比 较,不适用于垂直方向上。在垂直方向上,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气压也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第2课时 大气的运动
课标阐释 激趣诱思
运用示意图 等,说明大 气受热过程 与热力环流 原理,并解 释相关现
象。(综合
思维、地理
实践力)
热气球利用加热的空气或某些气体(比如氢气或氦 气)的密度低于气球外的空气密度以产生浮力飞行。 热气球主要通过自带的机载加热器来调整气囊中空 气的温度,从而达到控制气球升降的目的。热气球的 飞行动力主要是风。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如何判断风向?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4.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等压面下凹者,多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小; 等压面上凸者,多晴朗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大。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典例剖析 例1下图为北半球高空气压分布图,图中MN为等高面。据图完成 下列各题。
(1)甲、乙两处地面冷热不均,其中受热的是
探究一
探究二
当堂检测
等压面图的判读
问题探究
歌曲《军港之夜》中唱道:“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
地吹……”
结合材料探究:
(1)你认为歌词描述“海风”的部分妥当吗?
(2)根据海洋和陆地的受热状况,画出海边夜晚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提示:(1)仅从小范围的大气运动来分析,其描述是不妥当的。在
滨海地区,夜晚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成高压,而海洋降温慢,气温高,
自主预习
自我检测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1.形成风的原因
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主要作用力
作用力
特点
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影响 风向和风速
摩擦力
始终与风向相反,使风速减小
地转偏向力
始终与风向垂直,不影响风速
自主预习
自我检测
3.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以北半球为例)
理想状态
高空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