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瘕(子宫肌瘤)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疗法治百病——癥瘕(子宫肌瘤)?

中医疗法治百病——癥瘕(子宫肌瘤)癥瘕(子宫肌瘤)妇女因正气虚弱,血气失调,或气滞血瘀,痰湿内阻等而致下腹部胞中有结块,伴有或痛、或胀、或满,甚或出血者,称为癥瘕(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子宫肌瘤)。
诊断依据1、妇女子宫或胞脉、胞络等部结成包块,伴有或痛、或胀、或满。
2、或有月经过多、过少、疼痛、闭经、血崩、漏下不止、带下增多、堕胎、小产、不孕等症。
3、根据包块发生的部位、症状等及妇科有关检查,与内外科癥瘕相鉴别。
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辨证首当根据结块性质,辨明在气在血,以察病之深浅;次当根据患者体质强弱、病之新久、结块大小辨其虚实,明其善恶。
一般而言,癥瘕增长缓慢,无明显症状者,多为善证;癥瘕迅速增大,伴有疼痛、白带异常、低热等症者,多属恶证。
2、治疗原则以理气、祛瘀、利湿为大法,佐以散结消癥。
新病体强者,可攻可破;久病体弱者,攻邪之时须顾护正气,应遵循“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不可过于峻攻猛伐。
3、分证论治(1)气滞证【证候】小腹结块不坚,推之可移,时感疼痛,痛无定处,小腹胀满,胸闷不舒,精神抑郁,月经不调,舌暗红,苔薄,脉沉弦。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方药】香棱丸加减。
丁香、三棱、莪术各3g,枳壳、青皮、川楝子各10g,小茴香6g。
(2)血瘀证【证候】小腹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面色黯暗,肌肤不润,口干不欲饮,月经量多或经期延后,淋漓不断,舌紫黯,或边有瘀点,脉沉涩。
【治法】活血祛瘀,散结消癥。
【方药】桂枝茯苓丸加减。
桂枝、茯苓、赤芍、丹皮、桃仁各10g。
若体质壮实而瘀甚者,可用大黄虫丸加减。
黄芩、白芍、干地黄各10g,甘草、杏仁各6g,干漆、大黄、虻虫、虫、蛴螬、水蛭各3g。
若血瘀甚而体质弱者,可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20g,当归、川芎、赤芍、桃仁、各10g,红花6g,地龙3g。
(3)痰湿证【证候】小腹包块按之不坚,或如囊状,时或作痛,带下量多,色白质黏,形体肥胖,胸脘痞闷,时欲呕恶,月经后期或闭经,舌淡胖,苔白腻,脉沉滑。
症瘕诊疗方案

症瘕(宫颈癌)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肿瘤中医诊疗指南》。
根据临床表现和古代医籍的描述,宫颈癌归属于“崩漏” 、“五色带下”、“症瘕”等范畴。
(1)早期和最多出现的症状主要是阴道流血及白带増多。
(2)压迫症状,多表现为下腹痛、腰痛、尿频、尿急、肛门坠胀感、里急后重、下肢肿痛、坐骨神经痛等;癌灶压迫或侵犯输尿管,严重时可导致输尿管梗阻、肾盂积水、肾功能损害等,最后导致尿毒症则死亡。
(3)全身症状,晚期病人除继发如尿毒症等全身症状外,往往出现消瘦、贫血、发热、全身衰竭、恶病质等临床表现。
(4)转移症状,除淋巴结转移外,较多见于肺转移、肝转移及骨转移而出现相应的症状。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编着《临床诊疗指南: 肿瘤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 出版)。
(1)临床症状宫颈癌早期即原位癌时无临床症状,当病变进一步发展时可出现阴道出血、白带增多、组织浸润及压迫症状等。
①阴道出血:是宫颈癌最常见的症状,80%以上的患者有不规则阴道出血。
早期量少,多表现为性交后出血。
晚期出血量大,肿瘤菜花形成或侵犯大血管时可大量出血,甚至休克。
②白带增多:早期白带量增加,呈黏液或浆液性,也可呈米汤样,混有血液。
③晚期因肿瘤坏死及感染,白带混浊或呈脓样,有恶臭。
④组织浸润及压迫症状:宫颈癌向前浸润膀胱可引起尿频、尿痛、脓血尿等,甚至形成膀胱阴道瘘;向后压迫大肠可引起便秘;浸润直肠可引起便血,甚至形成直肠阴道瘘;浸润或转移后压迫盆腔内神经可引起下腹部、腰骶部或坐骨神经痛。
⑤晚期可出现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和会阴部肿块等。
(2)内窥镜检查①阴道镜检查阴道镜可观察宫颈血管及组织的变化。
宫颈鳞癌在阴道镜下可见镶嵌、点状血管、白色病变、血管异形等。
宫颈腺癌时柱状上皮的中心血管高度扩张,宫颈表面腺口异常增多和/ 或不规则分布。
②膀胱镜检查中、晚期宫颈癌伴有泌尿系统症状时应行膀胱镜检查,可正确估计膀胱黏膜和肌层有无受累。
症瘕诊疗方案

(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肿瘤中医诊疗指南》。
根据临床表现和古代医籍的描述,宫颈癌归属于“崩漏”、“五色带下”、“症瘕”等范畴。
(1)早期和最多浮现的症状主要是阴道流血及白带増多。
(2)压迫症状,多表现为下腹痛、腰痛、尿频、尿急、肛门坠胀感、里急后重、下肢肿痛、坐骨神经痛等;癌灶压迫或者侵犯输尿管,严重时可导致输尿管梗阻、肾盂积水、肾功能伤害等,最后导致尿毒症则死亡。
(3)全身症状,晚期病人除继发如尿毒症等全身症状外,往往浮现消瘦、贫血、发热、全身衰竭、恶病质等临床表现。
(4)转移症状,除淋巴结转移外,较多见于肺转移、肝转移及骨转移而浮现相应的症状。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编着《临床诊疗指南:肿瘤分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1 出版)。
(1)临床症状宫颈癌早期即原位癌时无临床症状,当病变进一步发展时可浮现阴道出血、白带增多、组织浸润及压迫症状等。
①阴道出血:是宫颈癌最常见的症状, 80%以上的患者有不规则阴道出血。
早期量少,多表现为性交后出血。
晚期出血量大,肿瘤菜花形成或者侵犯大血管时可大量出血,甚至休克。
②白带增多:早期白带量增加,呈黏液或者浆液性,也可呈米汤样,混有血液。
③晚期因肿瘤坏死及感染,白带混浊或者呈脓样,有恶臭。
④组织浸润及压迫症状:宫颈癌向前浸润膀胱可引起尿频、尿痛、脓血尿等,甚至形成膀胱阴道瘘;向后压迫大肠可引起便秘;浸润直肠可引起便血,甚至形成直肠阴道瘘;浸润或者转移后压迫盆腔内神经可引起下腹部、腰骶部或者坐骨神经痛。
⑤晚期可出现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和会阴部肿块等。
(2)内窥镜检查①阴道镜检查阴道镜可观察宫颈血管及组织的变化。
宫颈鳞癌在阴道镜下可见镶嵌、点状血管、白色病变、血管异形等。
宫颈腺癌时柱状上皮的中心血管高度扩张,宫颈表面腺口异常增多和/或者不规则分布。
②膀胱镜检查中、晚期宫颈癌伴有泌尿系统症状时应行膀胱镜检查,可正确估计膀胱黏膜和肌层有无受累。
症瘕的保守治疗方案

摘要:癥瘕,中医学中指女性生殖系统内的肿块,是妇科常见病之一。
中医治疗癥瘕强调辨证论治,注重调理脏腑功能,采用多种保守治疗方法,如中药、针灸、推拿等。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出发,探讨癥瘕的保守治疗方案。
一、中医对癥瘕的认识中医学认为,癥瘕的形成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肾主生殖,三者相互协调,共同维持女性的生殖健康。
若肝气郁结,脾虚湿盛,肾气不足,则易导致气血瘀滞,痰湿凝聚,从而形成癥瘕。
二、癥瘕的保守治疗方案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癥瘕的主要方法,根据病情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疏肝解郁法:适用于肝气郁结型癥瘕,常用药物有柴胡、白芍、香附、郁金等。
- 健脾利湿法:适用于脾虚湿盛型癥瘕,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茯苓、泽泻等。
- 温肾壮阳法:适用于肾阳虚衰型癥瘕,常用药物有附子、肉桂、淫羊藿、巴戟天等。
- 活血化瘀法:适用于气血瘀滞型癥瘕,常用药物有桃仁、红花、丹参、川芎等。
中药治疗癥瘕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用药,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癥瘕具有调节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常用的穴位有:- 肝经穴位:如太冲、期门、章门等,用于疏肝解郁。
- 脾经穴位:如足三里、三阴交、脾俞等,用于健脾利湿。
- 肾经穴位:如肾俞、命门、关元等,用于温肾壮阳。
- 任脉穴位:如气海、关元、中极等,用于活血化瘀。
针灸治疗癥瘕需由专业医师进行操作,注意消毒和手法。
3. 推拿治疗推拿治疗癥瘕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常用的手法有:- 按揉法:适用于肝经、脾经、肾经等穴位,用于疏肝解郁、健脾利湿、温肾壮阳。
- 擦法:适用于腰骶部,用于活血化瘀。
- 摩法:适用于腹部,用于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推拿治疗癥瘕需由专业医师进行操作,注意手法和力度。
4.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癥瘕患者应注意以下饮食调理:- 忌辛辣、油腻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以免加重病情。
症瘕针灸治疗方案及用量

一、概述症瘕,中医学名词,指腹中结块,或痛或胀,或硬或软,成因复杂,常由气滞、血瘀、痰凝、湿热等引起。
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具有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和脏腑等作用,对于症瘕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本方案旨在通过针灸治疗,缓解症瘕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二、治疗方案1. 治疗原则(1)活血化瘀:针对症瘕病因,活血化瘀,使瘀血得散,症瘕得以消散。
(2)疏肝理气:调畅气机,缓解气滞,使气血运行通畅。
(3)清热解毒:针对湿热引起的症瘕,清热解毒,消除湿热之邪。
(4)调和脏腑:调整脏腑功能,使气血生化有源,症状得以缓解。
2. 针灸选穴(1)主穴1)血海:位于大腿内侧,髌骨内侧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
2)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
3)中极:位于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4)气海:位于下腹部,当脐中下1.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5)太冲:位于足背,当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6)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2)配穴1)气滞血瘀:加用合谷、内关、膈俞。
2)湿热蕴结:加用阴陵泉、曲池、内庭。
3)痰凝:加用丰隆、曲池、阴陵泉。
3. 针灸方法(1)常规消毒,选取合适长度、粗细的针灸针。
(2)根据病情,采用平补平泻法、提插法、捻转法等手法,使针感传导至局部或远处。
(3)留针30分钟,期间可进行局部按摩、艾灸等辅助治疗。
(4)每周治疗3-5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3个疗程。
三、用量1. 主穴血海:每次针刺2-3寸,平补平泻法。
足三里:每次针刺2-3寸,平补平泻法。
中极:每次针刺2-3寸,平补平泻法。
气海:每次针刺2-3寸,平补平泻法。
太冲:每次针刺1.5-2寸,平补平泻法。
三阴交:每次针刺2-3寸,平补平泻法。
2. 配穴合谷:每次针刺1-1.5寸,平补平泻法。
内关:每次针刺1-1.5寸,平补平泻法。
膈俞:每次针刺1-1.5寸,平补平泻法。
症瘕病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优化版

症瘕病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优化版癥瘕病中医诊疗方案(2010版)【概念】妇女下腹部有结块,伴有或痛、或胀、或满,甚或出血者,称为癥瘕。
【病因病机】癥瘕的形成,多与正气虚弱,血气失调有关。
常见的以气滞血瘀、痰湿内阻等因素结聚而成。
1.气滞七情内伤,肝气郁结,血行不畅,滞于胞中,结成癥瘕。
2.血瘀多因经期、产后,血室正开,风寒乘虚侵入,凝滞气血;或因房室不节,余血未净,与邪相搏成淤;或忧思恙怒,血气不和,皆可致瘀。
3.痰湿脾肾不足,阳气虚弱,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而成痰,痰滞胞络,与血气相结,积而成癥。
【诊断要点】妇女子宫货胞脉、胞络等部结成包块,伴有或痛、或胀、或满、或影响经、带、胎、产诸症,临床上可出现月经过多或过少,疼痛、闭经、血崩、漏下不止、带下增多、堕胎、小产、不孕等证。
为了及早防治,要求早期诊断,早期发现。
如癥瘕发展缓慢,按之柔软活动者,多属善证,预后较好,如癥瘕伴疼痛有长期出血,或五色带下,且有臭气,患者形体消瘦,面色晦黯者,多为恶证,预后不良。
【辨证论治】一、气滞症候:小腹胀满,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或上或下,痛无定处。
苔薄润,脉沉弦。
治法:行气导滞,活血消癥。
方药:香棱丸木香12g 丁香15g 三棱15g 枳壳12g 莪术15g 青皮12g 川楝子15g 小茴香12g二、血瘀症候:胞中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面色晦暗,肌肤乏润,月经量多或经期延后,口干不欲饮,舌边瘀点,脉沉涩。
治法:活血散结,破瘀消癥。
方药:桂枝茯苓丸桂枝15g 茯苓12g 丹皮12g 芍药15g 桃仁15g三、痰湿型症候:小腹包块时或作痛,按之柔软,带下较多,色白质粘腻,形体畏寒,胸腕痞闷,小便不多,舌苔白腻,舌质暗紫,脉细濡或沉滑。
治法:理气化痰,破瘀消癥。
方药:开郁二陈汤制半夏15g 陈皮12g 茯苓12g 青皮15g 香附15g 川芎12g 莪术15g 木香12g 槟榔15g 甘草12g 苍术15g 生姜12g 经1年临床验证,若包块直径大于5cm,和(或)多发包块,患者出现月经过多,贫血,腹部不适等临床表现,应建议患者手术治疗。
2014年症瘕诊疗方案

癥瘕病(子官肌瘤)中西医诊疗方案(2014年3月修订)中医病名:第一诊断为癥瘕病(TCD编码: BFZ010)西医病名:第一诊断为子官肌瘤( ICD-10编码: D25 )。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妇科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及规划教材)有关内容制定。
(1)病史:继发性、进行性痛经和不孕史;经期和产后感受外邪;长期情志不舒。
(2)主要症状:盆腔包块,或胀、或满、或痛,次要症状:月经不调、带下异常、尿频、排尿不畅、尿潴留、便秘、里急后重、不孕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医学院校8年制及7年制教材《妇产科学》(丰有吉,沈铿主编,2010年第二版)拟定标准:大多数子官肌瘤多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触及下腹部包块。
有症状者与肌瘤位置、大小、有无变性等有关。
常见症状有: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下腹包块、白带增多:压迫症状:尿频、排尿不畅、尿潴留、便秘,根据患者的病史及体征,诊断多无困难,个别患者诊断困难,可采用B超检查、官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子宫输卵管造影等方法协助诊断。
辅助检查:(1)经阴道超声(TVS)是诊断子宫肌瘤最常用的无创检查方法。
目前分辨率较高的B超可以发现25px 左右的肌瘤结节。
在超声下子官增大,形状不规则,肌瘤结节呈圆形低回声或等回声,周边有假包膜形成的低回声晕;子官内膜可能被肌瘤推移至对侧;粘膜下肌瘤则表现为宫腔内的异常回声,根据其与肌壁的关系分为0-2型。
彩色超声多普勒可以检测病灶血流,对协助判断肌瘤变性甚至恶变具有重要价值。
(2)宫腔镜检查对于怀疑粘膜下肌瘤的患者而言,宫腔镜是一项相对简便微创的检查和治疗方法。
(3)腹腔镜检查腹腔镜不作为常规的子宫肌瘤诊断方法,因为绝大部分子官肌瘤可以通过超声检查确诊,而且只有浆膜下肌瘤可以通过腹腔镜检查发现。
但因其他原因行腹腔镜探查时可同时对子官表面进行腹腔镜检查。
(4)子官输卵管造影我:不作为常规的子官肌瘤检查方法,但因不孕或其他原因行子官输卵管造影时,可能发现引起官腔变形的肌壁间或粘膜下肌瘤。
治疗子宫肌瘤效验方消散症瘕汤

治疗子宫肌瘤效验方消散癥瘕汤
治疗子宫肌瘤效验方
【组成】(1)平时服用方:莪术10克,生牡蛎(先煎)、生鳖甲(先煎)、荔枝核(打碎)各30克,橘核15克,五灵脂10克,海藻15克,何首乌30克,小茴香10克,乌药15克,菟丝子30克。
(2)月经期服用方:党参、制何首乌、山稔根各30克,川续断15克,荔枝核(打碎)20克,生牡蛎(先煎)30克,橘核15克,炒蒲黄9克,白术15克,益母草30克,贯众20克,血余炭10克。
【功效】补益气血,消散癥瘕。
【主治】子宫肌瘤,症见子宫出血、疼痛、腹部包块、邻近器官的压迫症状、白带增多、贫血和心脏功能障碍等。
【用法】以上两方,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6个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癥瘕(子宫肌瘤)中医诊疗方案
妇女下腹部胞中有结块,伴有或痛、或胀、或满,甚或出血者,称为癥瘕。
癥者,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瘕者,推之可移,痛无定处。
一、诊断
(一)中医诊断:癥瘕(参照罗元恺主编中医妇科学)
1.气滞
证候:小腹胀满,积块不坚,推之可移,或上或下,痛无定处,苔薄润,脉沉弦。
2、血瘀
证候:胞中积块坚硬,固定不移,疼痛拒按,面色晦黯,肌肤乏润,月经量多或经期延后,口干不欲饮,舌边瘀点,脉沉涩。
3.痰湿
症候:下腹胞块时或作痛,按之若软,带下较多,色白质黏腻,形体畏寒,胸脘痞闷,小便不多,舌苔白腻,舌质暗自紫,脉细弱或沉滑。
(二)西医诊断
参照张玉珍主编新世纪(第二版)中医妇科学
1、检查
妇科检查:盆腔内可触及增大的子宫和肿瘤,或盆腔炎症性肿块,
或陈旧性宫外孕包块。
2、辅助检查
B超、CT等影像学检查和腹腔镜检查有助于确定诊断。
二、治疗
(一)中医辨证治疗
1、分证论治
(1)气滞
治法:行气导滞,活血消癥。
代表方剂:香棱丸(济生方)
常用药物:木香、丁香、三棱、枳壳、莪术、青皮、川楝子、小茴香
(2)血瘀
治法:活血散结,破瘀消癥
代表方剂:桂枝茯苓汤
常用药物:桂枝、茯苓、丹皮、芍药、桃仁各等分研细末,炼蜜为丸
(3)痰湿
治法:理气化痰,破瘀消癥
代表方剂;开瘀二陈汤(万氏妇人科)
常用药物:制半夏、陈皮、茯苓、青皮、香附、川芎、莪术、木香、槟榔、甘草、苍术、生姜
2、中成药
桂枝茯苓胶囊4粒2次/日。
3.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⑴术前以辩证为前提,平调气血、补气养血、辅以安神定志,以调
理体质阴阳气血偏胜为主,虚则补之,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常
用八珍汤加减
⑵盆腔手术者,容易因麻醉药物和术中对周围脏器的刺激影响脾胃
功能,从而出现以气机阻滞之腑气不通和脾胃功能失调的病理变
化,以理气通腑、健脾化湿中药方内服为主,帮助患者尽快恢复
肛门排气,常用口服健脾冲剂及大承气汤加减。
⑶在脾土健运后再行辨证施治,补益气血,益阴养血,帮助患者早
日恢复。
对于术后伤口愈合不良者,则结合中药内服及外敷红外
线照射促进伤口愈合。
(二)西医治疗
1.肌瘤小于6cm无明显症状,口服中药,定期复查。
2.月经期行经量多,应注意休息,控制经量,对症治疗。
3.保守治疗无效,行手术治疗。
三、疗效评价
1.评价标准:生命体征平稳,临床症状消失,伤口愈合良好,血常规,B超检查正常。
2.评价方法:如果保守治疗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肌瘤未增大,为有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肌瘤增大,贫血严重者为无效。
四、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1、中医药治疗良性肿瘤,大多有效,若痰湿瘀阻,病程日久,常遗留腰腹部疼痛,难以在短期内康复,子宫肌瘤则要分清瘤体生长部位、大小及患者年龄。
对生育的要求等区别对待,若肌瘤大于妊娠3月,临床症状明显不可一味苛求中医治疗则采用手术治疗。
但中药治疗必须辨证准确,着重整体调制,对改善症状,缩小瘤体,调节助孕安胎有确切疗效,无明显毒副作用,对40岁以上者,最好每年普查一次,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在治疗中定期复查,排除恶性病变,一经确诊恶性肿瘤应早论治。
2、前瞻性研究:该病在治疗方面给予口服中汤药基础上,联合辩证使用中成药提高治疗效果。
根据对病因的分析对于有症状和无症状的患者要
求其保持生活的乐观态度,调畅情志,保持生活环境的舒适,明显的降低了疾病的发生率。
情志,保持生活环境的舒适,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