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年国际收支概况统计(1982--2004)
1982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1982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可以通过国际收支这一衡量标准来反映出来,分析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中国国际收支多年持续双顺差,这充分表明了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通过对1982以来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研究,以确定中国国际收支变化趋势和背后的原因。
标签:国际收支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储备资产项目国际收支的定义是记录一国居民在特定时期内与外国居民之间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货币总额。
国际收支平衡表可以体现该国的国际收支情况,反映出一个国家经济交易的规模、结构等状况。
所以研究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能够很好地为对外经济分析和制定对外经济政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本文以1982年-2012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为例,对经常账户余额、资本账户余额、储备资产项目的增减幅度与变化趋势做了分析,并指出了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对于了解中国国际经济贸易运行情况与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
1982年-2012年,是我过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一段时间,尤其是21世纪头8年经济总量保持两位数稳定增长,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进出口贸易、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利用外资为我国建设开辟了广阔的资金来源。
一、国际收支结构演变1982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结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大致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逆顺差配合阶段(1982年-1993年)这一段时期中,逆顺差配合共有9年时间,经常账户资本有5年时间是“双逆差”。
总的来看,经常账户累计54.36亿美元顺差,年均顺差仅4.53亿美元;资本账户余额仍然较小,除因宏观经济过热而出现逆差的1993年外,年度余额从未超过100亿美元,累计余额475.99亿美元,剔除1993年的234.85亿美元,只有241. 34亿美元,每年平均顺差39.67亿美元。
这段时期的国际收支结构遵循发展中国家一般规律:国内经济发展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需要从国外购置大量机器设备与原材料;在国内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唯有引入外资才能弥补这一缺口。
中国国际收支报告

国际收支报告近年来,随着经济迅速发展,我国国际收支总体上保持顺差状态,呈现出较好的经济发展势头。
本文主要分析近三十年来我国国际收支的主要特征,其数据来源于中国外汇管理局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年度),时间序列为1982年到2011年。
一、国际收支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国际收支(balance of payments, BO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贸易、非贸易和资本往来而英气国际间资金移动,从而发生的一种国际间资金收支行为。
国际收支是一国对外经济往来活动的综合反映。
二、我国国际收支的主要特点1 经常项目账户和资本与金融项目账户多年保持顺差,且顺差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单位亿美元由图可以看出,1994年汇率制度改革后,我国的国际收支一直维持双顺差的状态,除了1998年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有些项目出现逆差外,国际收支顺差在2000年以后上升趋势更加明显。
我国对外收支保持双顺差格局。
经常账户差额在2004年到2008年期间高速增长,从2008年到2011年有所回落,并于2008年达到最高值为4206亿美元。
资本和金融项目在2008年到2010年期间飞速增长,2011年有所回落,并于2010年达到最高值为2869亿美元。
2货物贸易顺差是经常项目差额的主要原因。
单位亿美元中国的服务贸易常年保持逆差,而货物贸易常年顺差,并且顺差规模还在逐年扩大。
和经常项目差额类似,货物贸易差额从1994-2004年保持平稳增长,从2004—2008年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并于2008年达到最大值为3606亿美元。
中国对外贸易当中,货物贸易对经常项目的顺差起到了主要作用,是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
3 外商直接投资是资本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且仍在不断增长。
单位亿美元从1994 年开始,我国连续十多年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这期间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达9 104.82 亿美元。
由以上分析。
中国国际收支从1994—2011年间保持了一个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格局。
1982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段, 即1 9 9 4 — 2 0 0 1 年和 2 0 0 2 — 2 0 1 2年。 第一个 阶段 ,除 了 1 9 9 8年亚洲金融 危机所 引起的资本 项
1 9 8 2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胡 子英
摘
周
雨
康
遥
武 汉 纺织大 学
要: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可以通过国际收支这一衡量标准来反映出来, 分析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数据可以得 出的结论 , 中国
国际收支多年持续双顺差 , 这充分表 明了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通过对 1 9 8 2以来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研 究, 以确定中国国际收 支变
6 8 l
( 1 ) 国民储 蓄 中国消费仍 处于较 低水平 , 在 国内整体 消费能力 较弱 的情
况下 ,由高投 资所导致 的资产过 剩只 能通 过对 出 口来解 决 , 由
现 指数增长 ; 2 0 0 8 年 以后 有大幅 回落 。
2 . 变 动原 因 基 于上 述理 论 、 实际 以及 整体 背景 的综合分 析 , 中国经 常
账户余额快 速增 长 ,并呈现长期 顺差 的原 因来 自 于 国 民储 蓄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目逆差超过 6 0 亿美 元 以外 ,其他年 份均表现 出经常账 户和资 外 贸政 策 、 汇率制度 等方面 。
1 . 逆顺 差配合 阶段 ( 1 9 8 2年 一 1 9 9 3 年) 这一段 时期 中 , 逆顺差配合共有 9年时间 , 经常账户 资本 有 5年时间是“ 双逆差 ” 。总的来看 , 经 常账 户累计 5 4 . 3 6亿美元顺 差, 年均顺差仅 4 . 5 3 亿美 元 ; 资本账户余 额仍然较 小 , 除 因宏 观 经济 过热 而出现逆 差的 1 9 9 3年外 , 年度余额从 未超 过 1 0 0 亿 美 元, 累计余额 4 7 5 . 9 9 亿 美元 , 剔除 1 9 9 3年的 2 3 4 . 8 5亿 美元 , 只 有2 4 1 . 3 4亿美元 , 每年平均顺 差 3 9 . 6 7 亿 美元 。这段 时期 的 国 际收支结构遵 循发展中 国家一般规律 :国内经 济发 展如雨后春
1982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

1982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摘要: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现象已经持续多年,从1994年开始我国国际收支一直呈现双顺差态势,直到近几年国际收支中的双顺差局势才有所缓和,资本和金融账户一度出现巨额逆差。
本文是以分析国际收支变化趋势及原因为出发点,通过阅读已有文献,总结国际收支变化的原因,并从中选取外商直接投资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国际收支主要项目1982-2019年的数据,总结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国际收支主要项目的影响,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国际收支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我国需要采取一些政策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增强我国的竞争力。
关键词:国际收支;外商直接投资;原因一、前言国际收支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全部国际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反映了一国对外经济交往的全部货币价值总和,包括货物、服务和收入、对其他地区的金融债权债务的交易及转移项目。
现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频繁,国际收支作为分析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贸易与金融服务的重要工具应运而生,能较完整地反映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服务的记录。
纵观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际收支状况,我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逐渐严重,1982年至今经常项目只有五次出现逆差,还都是在1994年之前。
尤其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程度越来越明显,双顺差的规模逐步扩大。
从1982年到现在,我国也针对国际收支不平衡采取过一系列措施,但仍未从根本上改变这一趋势。
适当的双顺差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持续扩大的双顺差会使国内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剧,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国际收支的调整过程无论是自发的,还是由特定政策措施推动的,研究与之相关的经济现象及其连带问题都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尤其对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中国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收支的状况分析(一)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分析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方针政策,40年来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急速扩大,更是体现了实施对外开放的巨大成果。
中国历年国际收支概况统计(1982-2019)

非储备性
货物和服
质的金融
务
初次收入 二次收入
资本账户 账户 储备资产
5674
4812
376
486
-5953
-1736
-4217
4240
2571
1158
511
-4067
-1372
-2695
2030
54
1534
442
-3221
-3752
531
-11417 -12501 841
243
13907
8485
5422
7242
17550
-12437 2129
8305
39967
-31662
36963
42823
-11004 5143
-14667 21
21036
-35724
31471
43837
-16644 4278
-12747 -47
-6275
-6426
21114
30641
-14470 4943
-3326
-26
5205
单位:百万美元
中国历年国际收支概况统计(1982-2019)
年份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经常账户差额
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
2004
68941
51174
-5132
2005
132378 124627 -16114
2006
231843 208919 -5143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历年对比分析1982—2007年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历年对比分析(1982—2007年)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世界经济指导教师:***20090501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历年对比分析(1982—2007年)作者:赵琳琳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1.期刊论文董文亮我国十年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浅析——以1997年和2007年为例-大众商务(下半月)2010,""(2)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始终保持着高速稳定的发展速度.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局支出法GDP统计资料并结合国际收支平衡表等资料,通过对比分析了我国十年间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及其中存在的问题.2.学位论文徐田娜削减我国贸易顺差的路径选择研究2007本文立意于如何削减我国持续扩大的贸易顺差,详细阐述了我国贸易顺差的现状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提出了以下两条削减贸易顺差的路径:人民币汇率升值和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和经验研究得出,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贸易顺差影响不大,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是削减我国贸易顺差的必由之路。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我国贸易顺差的现状,分析持续扩大的贸易顺差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2005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05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为1608亿美元,比上年增加922亿美元,增幅达134.2%。
其中,货物出口7625亿美元,货物进口6283亿美元,顺差1342亿美元。
我国贸易顺差主要集中在加工贸易顺差上,美国与欧盟是我国贸易顺差的最主要的来源国和地区。
持续扩大的高额贸易顺差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了诸多影响,给经济运行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风险。
首先,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使我国外汇储备急剧攀升。
截至2005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8189亿美元,同比增长34.3%;全年外汇储备增加2089亿美元,同比多增加22亿美元。
我国国际收支变化情况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变化情况分析一、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状况以90年代初为界把改革开放时期分为两个阶段,我国国际收支平衡态势发生了结构性变动。
从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我们可以发现,1982-1993年12年间有9年逆顺差配合,其中5年经常账户逆差,4年资本账户逆差。
后期国际收支结构通常形态转变为双顺差。
20世纪90年代,除1993年外,经常账户保持盈余,但差额具有一定的波动性。
1994-2005年间经常项目始终保持顺差并呈现上升趋势。
累计顺差4133亿美元,年均顺差为344亿美元。
主要由于直接投资大规模进入,资本账户除了1998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出现小额逆差外,其他年份一直保持顺差,累计顺差4309亿美元,年均顺差359.1亿美元。
进入21世纪,自2001-2006年,我国的经常账户盈余额逐年攀升,2006年达到249,865,995千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由此可见,我国外贸经济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对外贸易总额快速增长,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出超的有利地位,特别是2000年以后,贸易顺差规模不断扩大。
2006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2499亿美元,资本项目顺差100亿美元,06年末外汇储备达到10663亿美元。
2007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国际收支继续呈现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双顺差结构,顺差规模继续扩大,国际收支和内外部经济不平衡现象仍然较为突出。
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仍保持双顺差格局,但总顺差由快速增长转为趋于平稳,国际收支状况有所改善。
初步估计,2008年全年经常项目顺差约440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20%,增幅同比下降约27个百分点;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由去年的11%降到10%左右。
2009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增长有所放缓,但国际收支继续呈现“双顺差”格局。
国家外汇局发布《中国外汇管理年报2009》说,总体看,2010年全球经济复苏势头明朗,新兴市场国家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发达国家经济也将止跌回稳,国际金融市场的信心有所恢复、交易趋于活跃,全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继续下降,中国涉外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将好于2009年。
中国近十年来的国际收支简析

中国近十年来的国际收支简析200930381235 轻化工程陈轼透过国际收支平衡表(见表 1)可以发现中国国际收支的结构特征可归纳为:一是近十年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持续双顺差,从而国际收支总体保持了顺差。
二是资本与金融账户总规模扩大,其大量顺差成为国际收支总体顺差的主要因素。
三是贸易帐户下货物的持续顺差,形成经常账户持续顺差的主要来源。
四是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资本与金融帐户的巨额顺差主要源于外商直接投资。
五是我国直接投资项目增长显著。
六是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度增加。
表 1中国国际收支概览 2000~2009年我国国际收支中存在的问题国际收支大额顺差:国际收支的顺差是一个国家保持发展和稳定的大局的因素之一。
我国的国际收支一直保持着顺差的格局。
但是,国际收支的大额顺差同样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首先,国际收支大额顺差会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二是贸易顺差的快速增长和外汇储备的较快增加,容易引发我国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摩擦;三是大额顺差使货币投放不断扩张,市场流动性过多,容易增加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同时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和资产价格上涨过快的压力,制约宏观调控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国际收支顺差有一定脆弱性: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可以看出,目前国际收支顺差主要来自贸易,而且根据调查,其中一大部分来自加工贸易,且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技术含量低,缺乏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附加值低。
经济增长对外依赖加大:经济增长对外依赖加大增加了遭受外部冲击的可能。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沿海经济区的部分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已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可以预计,我国以出口为主要增长动力的经济增长也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此次金融危机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迫在眉睫。
高额外汇储备在对经济发展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伴随着消极影响:高额外汇储备有利于提高本币地位,增强金融风险的防范能力;有利于增强国际清偿力和维护本国信誉;有利于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