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学案例13:2003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

合集下载

关于近8年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分析

关于近8年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分析

了突破性进展和可喜的成效。1997年我国出现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双顺差的局面并保持
至今(除1998年外)。1998年到2004年是我国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时期,2001年11月,我国成功加入世
贸组织,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近几年虽然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度增长,但国内内需不足,经济结构面
临新的调整,巨额不良资产急需进一步消化。而国际上,从2001年美国、日本、欧盟同时进入衰退,经
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国际收支平衡表,净误差与遗漏,国际收支双顺差,外汇储备
1.引言
进入90年代,我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沿海、沿边、沿江开放战略取得了很大成效,吸引外资
成效显著。 1989年以后经济的三年调整使国民经济运行更加有序,1992年中共十四大宣布实行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改革开放全方位展开。1994年的税收、金融、外贸、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均取得
融 项
21,036, 150
-6,274,605 5,205,040
1,957,50 7
34,828, 32,340,
966
469
52,774,024
110,729 ,101

1.


41,673, 680
41,118,07 36,978,13 37,482,88 37,355, 46,789,
9
7
2.2 资本与金融账户的特点
我国资本与金融账户除1998年外,一直保持顺差。这与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不无关系。 资本与金融账户可以分为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三项,其中直接投资在这8年当中一直是 顺差,总额达到3417.59亿美元,比资本与金融账户总额2522.48亿美元高出近895.11亿美元。证券投 资账户从1998-2002年一直保持逆差,2003年开始出现顺差,并且2004年比2003年顺差增大.金融账户的 顺差主要来自直接投资长期顺差的贡献,但是这与我国外汇储备增加显著的现象矛盾。如果这些是属 于真正的外商直接投资,应该不会导致外汇储备的增加,因为在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多以实物投资为主 (即使是先期投入资金,也会因购买机器设备等形成进口),这会造成经常账户下进口相应地增加, 从而对外汇储备没有影响。但事实上却相反,因此笔者以为在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当中,很可能有相 当一部分外国资本以外商直接投资的名义进来,但是并没有进口相应的设备,而是将资金变相结汇, 外汇指定银行又将这笔资金卖给了中央银行,导致外汇储备增加。此外,资本与金融账户在各个年度 间的余额变化非常大,这是否提示我们资本的跨境流动恰好体现在这种年度的变化之中呢?如1998年 的金融帐户从上一年的顺差210.37亿美元迅速降至逆差62.75亿美元,也就是由上一年资本流入转为资 本流出;2001年的金融账户则从上一年的顺差19.58亿美元升至348.32 亿美元。这两年当中,分别发 生了亚洲金融危机恶化和“"9.11”恐怖袭击事件。这对中国资本流动的影响从方向上看正好是相反的。

国民经济统计学习题 (1)

国民经济统计学习题 (1)

《国民经济统计学》思考练习题第一章总论1。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其研究对象的范围如何界定?2.国民经济统计学与各学科的关系如何?其自身学科性质如何?3。

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4.统计分类的经济理论有哪些?代表人物是谁?5.SNA与MPS的有何区别?6。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优点是什么?7.我国国民经济的机构部门分类、三次产业分类情况如何。

8。

熟悉以下概念:常住单位、经济流量、存量、市场价格。

第二章生产核算1。

什么是生产?国民经济统计的生产范围是如何确定的?2。

我国的生产概念与SNA中的有何区别?3.什么是货物、服务?它们各有什么特点?4。

我国国民经济生产核算的一般原则有哪些?5.什么是总产出?其作用如何?6.工业、农业、建筑业等部门总产出的具体核算方法和内容分别是什么?7。

什么是中间消耗?计算中间消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8。

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其作用如何?掌握其三种计算方法。

9.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现称GNI)之间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10。

试比较国内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的定义及所反映的经济内容,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11.如果一个农场和一个工厂都增加了自用原材料的生产,根据中国目前通用的计算方法,对工业和农业总产值会产生何种影响?12。

如何通过国内生产总值体现总供应和总需求的对应关系?练习题2。

1某年某地区已知总产出与中间投入资料如下:部门产出(亿元)中间消耗率(%)农业2400 50工业8750 72建筑业1020 70金融业 480 35其他服务业3200 64要求:(1)分别计算各产业的中间消耗;(2)计算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3)计算各产业的贡献率。

(注:产业贡献率=该产业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

)2。

2已知某金融部门某年生产总产出350亿元,中间投入128亿元,劳动者报酬120亿元,固定资产折旧15亿元,生产税16亿元,补贴4亿元。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的思考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的思考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思考国际贸易问题2004、6李鸿飞2003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111.20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444.03亿美元。

在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截至2003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已达4032.51亿美元。

我国自1994年以来,国际收支除个别年份外,都保持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格局。

这种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现象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一、“双顺差”现象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和非贸易往来的结果,导致货币在国际范围内的流通,最终形成一国对他国的货币收支关系。

国际收支作为一种统计报表,它系统地记载了特定时期内,一国与外国之间的全部外汇收入与支出。

国际收支状况集中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实力和对外经济活动状况。

研究有关国际收支状况,对于正确制定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发展有重要意义。

国际收支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统计,其中的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构成国际收支顺差或逆差的主要因素。

根据我国1994-2003年公布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可得出如下数据(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自1994年以来,除了1998年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逆差之外,我国的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都为顺差,即“双顺差”。

经常项目顺差的金额虽然略有波动,但自1997年以来,始终保持了较大数额。

而资本项目在亚洲金融危机前后,都保持了较大额度顺差,尤其是2003年的前6个月,顺差额就达到444.03亿。

伴随着“双顺差”格局,我国的外汇储备逐年上涨,储备量已位居世界前列。

我国历史上国际收支出现过“双顺差”,但大都持续时间木长,或额度不大。

而近十年的“双顺差”,不仅持续时间长,而且额度较大,尤其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大幅增长(参见图1)。

图1我国历年经常项目差额与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二、“双顺差”产生的原因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的产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1.我国外贸竞争优势增强。

国际金融测试题库

国际金融测试题库

国际金融试题库姜波克国际金融学习题国际收支和国际收支平衡表一、单项选择题1.资本项目的利息收入应列入下列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哪一个项目中A.资本项目B.经常项目C.国际储备D.净误差与遗漏2.国际旅游、保险引起的收支属于下列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哪一个项目A.经常项目B.国际储备C.净误差与遗漏D.资本项目3.资本项目中的长期资本是指借贷期为多长的资本A.期限不定B.一年以内C.一年D.一年以上4.当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收入大于支出时,就在“净误差与遗漏”的哪一方加上相差的数字。

A.右方B.左方C.收入方D.支出方5.—国国民收入增加,会引起进口商品与劳务增加,导致国际收支出现下列哪一种情况A.不确定B.不变C.逆差D.顺差6.狭义的国际收支仅指A.贸易收支B.经常项目收支C.外汇收支D.全部对外交易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国际收支的解释属于下列哪一种收支概念A.狭义的B.广义的C.事前的D.规划性的8.下列哪一项属于劳务收支项目A进口商品支出B国外捐款C侨民汇款D对外投资利润9.特别提款权不能直接用于A.换取外汇B.换回本币C.贸易支付D.归还贷款10.到岸价格中的运费和保险费属于A.无形收支B.有形收支C.转移收支D.资本项目收支11、国际收支基本差额是指()。

A、贸易差额B、经常项目差额C、经常项目差额与长期资本项目差额之和D、经常项目差额与短期资本项目差额之和12、根据《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规定,记在资本金融帐户的是(A、服务收入B、股本收入C、债务核销D、债务收入o)13、根据国际收支的定义,以下机构的工作人员属于一国居民的是()。

A、联合国C、IMFB、一国国外大使馆D、世界银行集团14、一国经济状况为经济膨胀和经常帐户顺差,采用调整政策是()。

A、紧缩性的货币政策B、扩张性财政政策C、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D、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15、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帐原则,属于借方项目的是()。

中国的国际收支

中国的国际收支

案例二中国的国际收支改革开放2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此期间,中国的对外经济迅猛发展,国际收支也呈现出一些突出的特点。

中国国际收支阶段性特征1.1982-1984年国际收支顺差阶段这一时期经常项目出现较大数额的顺差,分别达到56.74亿、42.4亿和20.30亿美元。

同时,资本项目的净额1982年净流入3.38亿美元,1983和1984年分别为净流出2.26亿和10.03亿美元。

但这一时期资本项目的规模在整个国际收支中所占比重较小,因此,1983和1984年经常项目的顺差弥补了资本项目的逆差,从而使1982──1984年的整个国际收支为顺差,国家外汇储备连年增加,虽然增加的绝对金额在减少。

2.1985-1989年国际收支顺差与逆差互现阶段这一时期的国际收支变动情况,我们以国家外汇储备变化中判断,1985、1986、1989年外汇储备减少,1987和1988年外汇储备增加。

之所以出现这种国际收支顺差和逆差互现状态,是由于这时期,除1987年经常项目为顺差外,其余年份均为逆差:1985年为-114.17亿美元、1986年为-70.34亿美元、1988年为-38.02亿美元、1989年为-43.17亿美元。

引起经常项目的逆差的重要因素是外贸的逆差。

这里值得指出的是,1987年经常项目的顺差得益于劳务项目的净收入和无偿转让的净收入;要从进出口来说仍然为逆差。

但从资本项目看,五年都为资本净流入:1985年为89.72亿美元、1986年为59.43亿美元、1987年为60.02亿美元、1988年为71.32亿美元、1989年为37.2亿美元。

资本项目的净流入弥补了1988年的经常项目逆差而有余,因而当年外汇储备增加。

但1985、1986和1989年的资本项目顺差却未能弥补这三年的经常项目逆差,因而这三年的外汇储备减少。

3.1990-2002年为国际收支顺差在这12年内,以外汇储备的增减来判断国际收支的顺逆差,应该说除1992年外汇储备减少外,其余年份外汇储备均为增加,且增加的绝对金额都高于1990年前的年份。

2003年金融运行分析和2004年展望

2003年金融运行分析和2004年展望

2003年金融运行分析和2004年展望去年宏观金融运行变化显著,货币、信贷增长率屡创新高,受人民币升值预期强化的影响,直接融资比重继续下滑,融资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

货币政策前松后紧,防止局部投资过热是货币政策转向紧缩的主要原因。

金融市场先扬后抑,市场资金面前松后紧。

今年央行将延续适度紧缩的调控基调,货币政策存在进一步紧缩的空间,二季度出台紧缩政策的可能性最大。

银行体制改革将继续深化,国有银行改组试点有望取得突破,银行体系的组织结构将进一步健全,管理层对银行不良贷款将采取“双目标”考核。

我们认为,今年,改革的重点是调整市场结构,包括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和加快货币市场工具创新。

去年金融是热点2003年是我国经济的加速增长年,尽管有“非典”疫情,但1-3季度GDP和投资增长率仍然达到8.5%和31.4%,经济运行处于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最繁荣的时期。

与经济的加速增长相伴随,2003 年的宏观金融运行出现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

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的高增长是去年金融运行的最大亮点。

到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21.45万亿元,同比增长21%。

到10月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21.65万亿元,同比增长21.2%。

居民储蓄的高增长为银行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保证了今年以来银行信贷的持续高速扩张。

外汇储备增速惊人,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大:前10个月,外汇储备比上年末增加了1145 亿美元。

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强化是导致外汇储蓄大幅增长的最主要原因。

间接融资比过高,融资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今年以来,由于银行信贷的快速扩张,金融体系的融资结构进一步向间接融资倾斜。

1-9月份,在金融体系2.97万亿元的融资总量中,贷款占89.8%,国债和企业债占8.0%,股票融资仅占2.2%。

银行改革是重点货币政策前松后紧:与经济周期所处的阶段相适应,货币政策从过去几年的刺激需求为主逐渐转为预防过热为主应当是必然的趋势。

中国近年来国际收支状况

中国近年来国际收支状况

中国近年来国际收支状况:1994年以来,除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资本与金融项目有逆差外,我国一直保持国际收支的双顺差。

特别是2003年以来,双顺差规模呈迅速扩大的趋势。

迄今,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已达到一万五千亿美元。

国际收支顺差使得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大,国际贸易摩擦增加;提高了外汇储备成本,增加了资金流出;导致经济对外依存度过高,民族经济发展空间狭窄,出口结构难以调整影响了国内金融业利率市场化进程。

下面通过对2005年到2007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报告的分析,来分析顺差背后的原因。

一、经常项目分析2005年,经常项目顺差1608亿美元,增幅为134%。

其中,货物贸易顺差1342亿美元,增长128%;收益项目顺差106亿美元,增长200%;经常转移顺差254亿美元,增长11%。

2006年,经常项目顺差2499亿美元,增幅为55%。

其中,货物贸易顺差2177亿美元,增长62%;收益顺差118亿美元,增长11%;经常转移顺差292亿美元,增长15%。

2007年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8%。

其中,货物贸易顺差1357亿美元,增长70%;收益顺差129亿美元,增长253%;经常转移顺差174亿美元,增长28%。

可见,经常项目顺差大幅积累,其中货物贸易顺差是造成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原因,增幅都在60%以上。

造成货物贸易顺差的原因:1.我国生产力大幅提高。

改革开放28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平均达9.6%。

改革开放,带动中国生产力大幅提高的同时,推动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2.我国低廉的成本吸引着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

因此,在国内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且供应链不断延长,附加值不断提高,对一般产品的进口需求减弱。

中国市场上外国品牌的产品中相当一部分已转为由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生产。

我国的低廉劳动力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化为了劣势,导致对外贸易顺差持续增大,也加剧了同他国的贸易摩擦。

淮工国际收支案例分析-金融讲课稿

淮工国际收支案例分析-金融讲课稿

淮工国际收支案例分析-金融案例分析:2003年美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下面是2003年美国国际收支平衡表,清在计算与研究分析,将正确答案的标号分别填在每一问题的空格中。

1、净差错与遗漏金额的计算方法:A 经常账户净额+金融账户+资本账户净额B 再加上储备相关项目金额C 再减去储备相关项目金额D 得出差错与遗漏金额2、表中差错与遗漏金额具体是多少?A 30.40B -39.12C 21.683、计算总金额的方法是()A 经常账户净额+金融账户+资本账户净额B 再加上净差错和遗漏C 再减去净差错和遗漏4、表中总金额是?A 30.4B -8.72C 8.72D 78.245、该年国际收支总差额如为逆差,则其储备与相关项目()A 总金额增加了B 总金额减少了C 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以正号表示D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以负号表示6、按IMF统计口径,美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进出口贸易金额是按()A FOBB CIFC CFRD CIF 或FOB7、平衡表中贷方纪录的内容有()A 对外资产的减少,对外负债的增加B 对外资产的增加,对外负债的减少C 对本国的商品服务进口支出D 本国的商品服务出口收入8、其他条件不变,按当年美国国际收支的具体情况,()A 美元对外升值B 美元对外贬值C 美国的官方对外债券增加D 对外债务增加9、美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金融账户包括该国的()A 投资捐赠B 专利购买C 专利出卖D 货币资本借贷10专利买卖的收支应列入美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A 经常账户B服务开支C资本金融账户D 非生产非金融资产买卖支出11、美国的利息和股利收支属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A 经常账户B 收益收支C 经常转移收支D资本账户收支12、属于美国居民的机构是()A 在美国的外商独资企业B 美国的私人企业C 美国驻外使馆工作的外交人员D IMF等驻美机构13、美国如发生债务注销,应登录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A 资本账户B 金融账户C 错误与遗漏项目D国际储备与相关项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13:2003年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分析
2003年,面对非典疫情、多种自然灾害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带来的严峻困难和挑战,我国实现国民经济较快发展,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外商来华直接投资继续保持较大规模。

在此背景下,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继续保持顺差。

其中,经常项目实现顺差45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0%;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52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3%;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外汇储备大幅增长1168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幅为历史最高水平。

2003年我国国际收支主要特点如下:
一、经常项目顺差规模快速增长
货物项下顺差规模与2002年基本持平。

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3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447亿美元,同比仅增长1%,其中出口4383亿美元,进口393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5%和40%。

2003年我国出口实现高速增长得益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出口企业产品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出口政策的调整;另一方面,我国国内需求旺盛,关税水平逐步降低,使2003年进口继续保持较高增长。

与上年情况不同,2003年进口增速超过了出口增速,使得货物贸易顺差规模同比增幅较小。

服务贸易规模进一步增长,逆差有所扩大。

随着我国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以及人员、经济往来的日益密切,服务贸易规模逐年扩大。

2003年我国服务项下的收入与支出分别达到467亿美元和55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8%和19%。

服务项下逆差仍呈现扩大趋势,达到86亿美元,同比增长26%。

从具体构成看,运输仍是服务项目逆差的主要因素;旅游收支和其他商业服务均为顺差,但旅游顺差有所下降,降幅达56%,其中旅游收入同比下降15%,支出同比下降1%。

此外,我国在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咨询项下的支出增长迅速,逆差明显上升。

收益项下收支规模均增长,逆差规模小于去年同期水平。

2003年,我国收益项下收入161亿美元,同比增长93%,收益支出239亿美元,同比增长3%。

2003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以境外的资本金汇入和设备为主,境内外资企业的利润再投资规模上升较缓,收益项下支出增长较小。

收益项下收入大增和支出缓慢增长使2003年收益项下逆差缩小到78亿美元,逆差同比下降48%。

经常转移顺差增幅较大。

2003年,经常转移顺差规模达到176亿美元,同比增长36%,大大高于往年水平。

我国居民个人来自境外的侨汇收入增长,是经常转移呈现大幅顺差的主要原因。

二、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规模大幅上升
2003年资本和金融项目实现顺差527亿美元,较上年323亿美元的顺差规模增长63%。

该项下的主要特点是:
外商来华直接投资流入稳定。

我国2003年实际吸引外商来华直接投资达到53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

我国直接投资流入的小幅增长表明,在2003年世界经济不景气情况下,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改善和经济保持高速发展,仍吸引了世界各国大量的新增资金。

证券投资项下由逆差转为顺差。

证券投资项下在2003年呈现顺差114亿美元。

2003年,我国金融机构改变了近年来不断增持境外证券的做法,纷纷将资金调回国内,满足国内日增的贷款需求。

金融机构这种减持境外证券,调整境内外资产匹配的行为,改变了我国证券投资项下自1998年以来持续较大逆差的状况。

同时,我国企业境外筹资和我国吸引外资来华进行证券投资步伐加快,也是证券投资项下呈现顺差的重要原因。

其它投资逆差规模有所上升。

2003年其它投资项下逆差59亿美元,上年该项下为逆差41亿美元。

2003年我国部分金融机构在减少拆放境外资产的同时,增持了其它类型的外汇资产,导致整个其它投资项目呈现逆差。

三、储备资产增长较大
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2003年我国国际储备快速增长,其中,特别提款权和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分别增加0.90亿美元和0.89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加1168亿美元,增加额创历史最高水平。

截至2003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达到4032.5亿美元。

四、净误差与遗漏出现在贷方
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编制方法基本不变的情况下,2003年的净误差与遗漏出现在贷方,为184.22亿美元,相当于国际收支口径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2.21%,在国际公认的合理范围之内。

从我国历年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来看,贸易、经常转移和直接投资项下保持多年顺差,并成为我国国际收支保持整体顺差的主要因素;而服务和收益项下均呈现逆差,但规模远远小于贸易、经常转移和直接投资项下的顺差规模;证券投资项目近年来持续较大逆差,但2003年出现较大顺差;其它投资项目在不同年份顺差和逆差经常出现转换。

2004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好于2003年,经济增长势头良好。

预计2004年我国贸易进出口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对外贸易将保持基本平衡,服务和收益项目为逆差,但经常转移仍保持顺差。

外商来华直接投资将保持较大规模增长。

预计2004年我国仍将维持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局面,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

讨论题:
2003年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是否正常?如有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