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杜甫《登高》教案(3篇)

杜甫《登高》教案(3篇)

杜甫《登高》教案(3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这里作者为大家分享了3篇杜甫《登高》教案,希望在登高教案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杜甫《登高》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1、听写:江渚潦倒露从今夜白,不尽长江滚滚来。

百年多病独登台。

2、请同学口答“基础早早练”3—5题。

(二)展示目标1、分析鉴赏是个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学习杜甫的爱国情感。

(三)诵读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诵读。

指导诵读方法:(三)讨论1、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请同学展示。

2、小组分领任务,讨论下面3个问题。

(1)思考文中写了那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2)讨论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3)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情感?请分条列出。

3、展示目标,各小组推举人选展示。

4、教师点拨:参考材料:开首两句用工笔从细处着笔,写了六件具有代表性的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飞鸟。

每一种景物都杂这特定的环境下富有特别的意义。

既有耳闻又有有目见,使人感到“悲哀”。

三、四句从大处着眼。

落木纷纷,可知是深秋,叶本无声,而‘萧萧’有声,其境界阔大可知了。

“无边”,写出景象的壮阔,又可见秋意正深,其肃杀之气已经遍临天下了。

其‘滚滚’而来的江水,是多么地一泻千里而不可阻挡啊!这两句写得境界阔大而意境深远,而气象寥廓肃杀,于苍茫之中又增添了多少的悲壮啊!对于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

有人认为这两句八重悲哀,或九重悲哀。

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二重他乡作客是可悲的;三重秋天在他乡作客尤可悲;四重经常作客更可悲;五重离家万里,又添悲一层;六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焉得不悲;七重重阳佳节,不能饮酒,实是可悲;八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九重年过半百,一事无事无成,悲不胜悲啊!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登高》杜甫的教案

《登高》杜甫的教案

《登高》杜甫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登高》的意境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登高》的意境和主题。

三、教学难点:1. 杜甫诗歌中的典故和寓意。

2.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和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登高》的译文、注释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杜甫的画像和相关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2. 新课导入:展示《登高》的全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3. 诗句解析:逐句讲解诗歌的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和典故,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4. 朗读与讨论:让学生朗读诗歌,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分享自己的感受。

5. 欣赏与拓展:展示杜甫的其他诗歌,让学生进一步欣赏杜甫的诗歌才华。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登高》的读后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讨论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登高》的读后感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对《登高》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讲解是否清晰易懂,是否能够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2. 课堂讨论是否热烈,学生是否能够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 作业布置是否合适,学生是否能够通过作业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八、教学拓展:1. 杜甫的其他诗歌作品,如《春望》、《月夜忆舍弟》等。

2. 杜甫的生平事迹和时代背景,如他的流离失所、对战争的的反感等。

3. 杜甫诗歌的研究和评论,了解学术界对杜甫诗歌的评价和解读。

九、教学资源:1. 杜甫的画像和相关图片。

2. 杜甫诗歌的注释和译文。

高中语文--登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登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登高》教学设计《登高》学情分析本课是高一必修三的诗歌单元,以含蓄蕴藉为美的中国古典诗歌,对于高一的孩子是一种熟悉的陌生。

程度稍好的孩子可能会模糊感觉到美,但难以言传。

程度稍差的孩子,只能是茫茫然,难知所云。

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古诗如浩瀚之洋,实现上述目标,教会学生驭船之法,让他们自己乘风破浪,应是最理想的选择。

叶圣陶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是本课的着力点。

掌握方法,分析得更准,理解得更透,读得会更动情,感悟会更深刻,受益会更多。

在学习《登高》之前,学生已经学了李白的《蜀道难》,已经懂得一些鉴赏诗歌的门路,有助于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

高中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一般从意象和意境入手,尤其应关注情与景的关系,特别需要学生主观情感的参与,需借助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揣摩言外之意,对作品形式(音律、语言、结构)的分析也有重要意义。

学习《登高》也要注意这些。

本课在最后一个环节是展示学生对杜甫思想为人的了解,用自己的语言写作出来,学生学会通过当堂的学习,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登高》效果分析知识能力方面:1、学生通过学习本课,了解了杜甫的生平,特别是其作品作为诗史的影响。

2、通过学习本课,学生们掌握了一些重点的词语,通过这首“古今七律第一”,掌握了律诗的一般的写作手法。

3、通过分析本首诗歌,进一步品味到作者语言的精炼以及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进一步品味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方面:1、学习本课,让同学们掌握了一般律诗的吟诵的基本方法,学会了诗歌的基本的顿句和抑扬顿挫。

2、学会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以及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懂得利用这首手法分析诗歌。

3、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当堂写作能力。

《登高》杜甫教案

《登高》杜甫教案

《登高》杜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这首诗;(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风和诗歌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2)学会欣赏杜甫的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从诗歌中汲取灵感,激发自己的创作热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2)学会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国家大事;(3)学会在生活中坚持信仰和追求,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背诵;2.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诗歌主题和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境和艺术特色的欣赏;2. 从诗歌中汲取灵感,激发创作热情。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包括杜甫的生平介绍、诗歌解析、相关历史背景等;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图片等教学资源;3. 学习素材:包括相关诗歌、文章等,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登高》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 诗歌解析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意境、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欣赏杜甫的诗歌。

5. 情感体验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论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6. 创作练习学生根据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杜甫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8. 作业布置学生背诵《登高》诗歌,深入研究杜甫的其他作品,准备下一节课的交流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登高》诗歌的情况,以及对杜甫其他作品的研究成果,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登高教案优秀11篇

登高教案优秀11篇

登高教案优秀11篇《登高》优秀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2、体会杜甫诗歌的语言风格。

2学情分析我任教的202班每班56人,是我校高一年级第三层次的理科普通学生,他们对语文学习得热情度不高,尤其对古诗文阅读普遍有畏难心理。

虽然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杜甫的一些诗歌名篇,可是《登高》的雄浑的意境学生是很难品味出来的。

3重点难点赏析本诗的意境,品味杜甫诗歌的语言风格。

4教学过程4、1 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语言导入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意思是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著的书,不知道他们的为人,行吗?这肯定是不行的。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杜甫的《登高》,就要先了解杜甫的为人,在大家心目中杜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学生自由发言。

活动2【活动】朗读朗读1、听录音朗读2、自由朗读3、个别学生朗读4、配乐集体朗读活动3【讲授】赏析首联与颔联赏析我们在欣赏一首诗歌,看一幅画,或者看一个人的时候,都有最初的感受,那么同学们刚才对这首诗歌的一感受是什么呢?在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我们来品一品这首诗歌。

大家都知道律诗有一个特点,八句诗歌里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我们先看(一)前两联本诗是诗人登高之作,请大家找一找,诗人写了哪些景物?从这些景物中可以体会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作者又用了哪些手法?明确:1、景物:风、天、猿啸、渚、沙、鸟飞、十四个字六种景物,体现了诗歌的什么特点?语言凝练。

这些景物都是用哪些词来描写的?(急、高、哀、清、白、飞回)2、情感:悲凉、悲壮①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②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③猿啸哀:为景物蒙上了一层悲怆、凄凉的色彩④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⑤鸟飞回:为何是盘旋着的鸟?以上的景物和大自然的景物有区别吗?提出意象的概念。

总结(诗人后来在《旅夜抒怀》中有一句诗:“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老病孤独的诗人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一只孤零零的沙鸥!)⑥落木萧萧下:落木即落叶。

《登高》杜甫的教案

《登高》杜甫的教案

《登高》杜甫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高》这首诗;(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患意识;(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3)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2)如何把握诗歌中的情感和气势;(3)将诗歌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朗读诗歌:(1)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气势;(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解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2)解释生僻词语和翻译诗句;(3)探讨诗歌中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4. 深入探讨:(1)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诗人的情感;(2)联系现实生活,思考诗歌的启示和意义。

5. 总结拓展:(1)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2)推荐相关诗歌,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3)鼓励学生创作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3. 朗读与表达能力:评价学生在朗读和表达时的情感把握、气势展现;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和阅读心得,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师用书、学生用书;2. 相关诗歌资料、文献;3. 多媒体教学设备;4. 网络资源(如有必要)。

杜 甫《登高》教案

杜 甫《登高》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2、指导学生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意境。

3、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对仗、用典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深沉情感,把握诗人的思想境界。

(2)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其精妙之处。

2、教学难点(1)理解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复杂情感,如身世之悲、家国之恨等。

(2)感受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并能进行初步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诗歌的意象和艺术手法等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4、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语言、意境、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唐代的诗坛上,有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他的名字叫杜甫。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代表作——《登高》,一起感受他那深沉而又伟大的心灵世界。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2、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 年)在夔州所作。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东下。

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此时杜甫已是五十六岁,且长期漂泊,身体多病,生活困顿。

《登高》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登高》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被赞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要能诵读古典诗词,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所以这首诗应以诵读、鉴赏为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诵读的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诵读,并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认真体味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特别颈联、尾联的直抒胸臆,是诗人忧国忧民伟大情怀的直接体现。

在赏析内容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进而能够鉴赏同类诗歌。

1、初步掌握诗歌吟咏的方法,背诵全诗,提高传统文化素质。

2、赏析诗歌内容,领略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学习诗人热爱祖国、同情人民的艺术情感,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操。

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1、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操的理解。

自制多媒体课件一课时1、学生利用手头所有的工具与资料,了解杜甫的生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是学生彻底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因此让学生自己去做,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为学生理解诗歌做了充分的准备。

作背景的了解不是太理想。

)2、分发根据杜甫生平及其思想写成的美文《浣花溪畔落沙鸥》。

生对杜甫的深层次的认识。

且文章文辞优美颇有文彩,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

)杜甫是一个悲苦的诗人,他是大唐王朝由兴而衰的见证者。

作为一个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疾苦的知识份子,他曾经有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情怀,也曾经有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和理想;曾经有过“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忍辱和辛酸,也曾经有过全家以吃草根度日,幼子因饿而夭折“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的大悲痛;他曾经有过官拜左拾遗的荣光,也曾经有过靠朋友庇护寄身草堂的悲苦……然而,苍天弄人,连一厝难挡风遮雨的草堂也吝于给他,他不得不继续走在漂泊的途中,不得不孤傲而凄凉地漂泊在凄冷的长江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高》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濮阳市华龙区高中付爱存
课程分析:《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被赞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要能诵读古典诗词,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所以这首诗应以诵读、鉴赏为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诵读的方法,能够准确、流畅地诵读,并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颈联、尾联的直抒胸臆,是诗人忧国忧民伟大情怀的直接体现。

在赏析内容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进而能够鉴赏同类诗歌。

学习目标:
1、初步掌握诗歌吟咏的方法,背诵全诗,提高传统文化素质。

2、赏析诗歌内容,领会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学习诗人热爱祖国、同情人民的艺术情感,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操。

学习重点:
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难点:
1、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操的理解。

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学生利用手头所有的工具与资料,了解杜甫的生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反思:杜甫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名家,了解杜甫的生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因此让学生自己去做,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为学生理解诗歌做了充分的准备。

不足之处:过于相信学生,对学生资料匮乏考虑不足,学生对写作背景的了解不是太理想。


2、分发根据杜甫生平及其思想写成的美文《浣花溪畔落沙鸥》。

(反思:《浣花溪畔落沙鸥》是对杜甫的总体评价,能够加深学生对杜甫的深层次的认识。

且文章文辞优美颇有文采,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情境导入
杜甫是一个悲苦的诗人,他是大唐王朝由兴而衰的见证者。

作为一个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疾苦的知识分子,他曾有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情怀,也曾有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和理想;曾有过“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忍辱和辛酸,也曾有过全家以吃草根度日,幼子因饿而夭折“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的大悲痛;他曾有过官拜左拾遗的荣
光,也曾有过靠朋友庇护寄身草堂的悲苦……然而,苍天弄人,连一厝难挡风遮雨的草堂也吝于给他,他不得不继续走在漂泊的途中,不得不孤独而凄凉地漂泊在凄冷的长江中。

秋风凛冽的吹着,吹得江边万木凋零,吹得枯黄的叶子漫天飞舞。

江水滚滚地翻腾着,急剧地向前冲去,溅起清冷的水花。

凄凉的风中,孤鸟盘旋着,不知该飞向何方;远处传来的,是清猿的哀鸣。

这是重阳节啊,是人们登高祈寿,饮酒赏菊的欢庆日子。

然而,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一个曾怀济世之志而又老无所成的、走入贫病交加之老境的诗人,面对这万里江天,面对这孤独盘旋的飞鸟,面对这衰败的枯叶,面对这滚滚东逝的江水,又有着怎样的心境,又会倾诉怎样的人生感受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伟大的诗人,一起来欣赏他为我们留下的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

(反思: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体现杜甫情思的名句,又有写作背景的情景再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走进杜甫,走进诗歌。

不足之处:第二段如果放在赏析诗歌前两联时效果可能会更好。

可以作为写作训练,先让学生思索,描绘出自己所理解的画面,然后在赏析之后给出,让学生进行比较。

这样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对诗歌内涵的深层理解,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由景至情解形象,体验探究析特色
1、动情读,动脑思。

(1)引导学生在比较名家示范朗诵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诱导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体悟诗人情感。

(学生试读诗歌,播放名家的朗诵,让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从而准确理解诗歌内容、体悟诗人情感。

)(反思:诗歌重在诵读,这一环节注意了让学生读,并以名家朗诵加以引导,有利于学生朗诵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设个的印象与理解。

不足之处:没更能放开让学生诵读,对学生诵读的指导不是太到位,关键是自己诵读不是太好,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2)学生分小组讨论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引导学生重点赏析诗歌的首联和颔联,投影显示与诗句内容相吻合的景物画面,诱导学生的思维。

学生在朗诵、分小组讨论后,由各小组代表回答后明确:
意象——风、天、渚、沙、鸟、落木、长江
意境——肃杀、凄凉。


2、中国诗歌多抒情之作,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样的景,这样的境,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

(诱导学生独立思考,,体悟诗人情感。

重点思考探究颈联和尾联。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见解简要写下来,然后小组内互相讨论,能达成共识的由小组代表执笔书面表达出来,意见不一致的记录下来,全班共同探究。

教师适当点拨,强调两点:漂泊之痛,国衰之悲。


3、诗人形象探究。

根据诗歌内容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诗人?
(根据诗歌内容,找出诗中的关键词句,联系诗人生平,和世人对杜甫的评价,学生在思考之后书面表达出来后,发表自己的见解,答案不要求统一。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悲秋——作客——多病——独——艰难苦恨——潦倒。


以下是摘录的部分学生的发言:
霍少芳: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是因为他用自己的诗记录了唐朝由兴而衰的过程,而这正是因为他是一个有良知的爱国诗人,所以,我认为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王永丽:我认为仅从爱国这一点来理解杜甫是不够的。

杜甫首先是一个人,一个一生坎坷、穷困潦倒、命运多舛的悲苦之人,所以他能深刻体会到人们的疾苦。

正如范仲淹所说,“先天下之忧而忧”,我认为应该说他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吴晓亮:杜甫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四处漂泊中度过的,而这一切,都源自于他仕途的不顺。

正是因为仕途不顺,所以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与壮志难以实现;正是因为仕途不顺,他才一再漂泊,连寄身草堂也不得;也正是因为仕途不顺,他才在四处漂泊中体会到了民生疾苦。

所以我认为在忧国忧民之前应再加上壮志难酬这一点。

(反思: ①以上环节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本诗的解读,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即:意象——意境——形象与情感。

这样,有利于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

②分组讨论的方式,既有利于学生合作交流,又有利于学生自学
能力的提高,符合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不足之处:由于以往的学习习惯的影响,学生不太能放得开,因而分组讨论组织不是太好,以后要多想办法,力争让学生作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四、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中国的文人是含蓄内敛的,因而中国诗歌中的景历来是为抒情张本,而本诗也不例外,最大的艺术特色即为“情景交融”。

(结合前面的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情景交融”的结论,对诗歌的内容与情感有了整体的把握,从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能从景与情的角度去鉴赏诗歌。


(反思:在前面环节的学习中,已经对这一环节的内容做了准备,所以学生能够轻松地掌握。

诗歌的艺术特色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师应在此多下功夫,尽量降低难度,这也是我以后的目标。


五、课堂小结
在诗歌中,景物是情感的载体和借代物,“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与情以其相似点,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只要我们能把握好两者的关系,在他们的结合点处深入探究,就一定能够探寻到作品的深层内涵。

六、迁移拓展——作业
情景交融是中国诗歌最显著的特色,杜甫的《秋兴》(其一),也是一首运用情景交融手法写就的名作,请结合全诗,分析这一手法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并试析他与《登高》一诗的异同。

(反思: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到的诗歌鉴赏的方法是鉴赏诗歌,同时,熟悉诗歌鉴赏的另一重要方法——比较鉴赏。


总体反思: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的互动,要上好一节课仅凭扎实的基本功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不仅要吃透教材,还要摸透学生,精心设计,通过自己对文本的生命体验,唤起学生生命情感的涌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中的主体,进而走入文本的境界,从而达成理解、感悟、创造的目标。

这节课的设计基本上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绝大多数学生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实现,可以算是一堂符合新课标理念的课。

不足之处:①时值新课改实施伊始,对新课改精神理解还不是特别深刻,因而,这节课老师讲的较多,虽注意了引导,但学生和老师都没有从传统的授课方式和学习方式中完全解放出来。

②学生读的想的还可以,但相对来说,写的较少,个别问题讨论的时间安排较少。

总之,在新形势下,新时期的新课程改革是对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理念和要求,我们应当顺应时代改革的潮流,抓住这一契机,正确认识和理解新课程改革纲要,并把自己置身于课程改革之中,不断探索、丰富和完善课程改革体系,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