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诗词基础知识与创作讲座二七绝
七绝格律

七绝格律七绝是四句二十八字的短篇诗文,通常是首、颔、尾三联押同韵,颈联的要求较宽泛。
注:(⊙)是为随意平仄矣.四种最灵活的押平韵的七绝格律〈1>仄起式首句押韵⊙仄平平仄仄平,(韵)⊙平⊙仄仄平平。
(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2>仄起式首句不押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3〉平起式首句押韵⊙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
(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韵)〈4〉平起式首句不押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韵)任何一首七绝,都离不开这四种格律形式。
其中,圈中带点处是表示可用平声,也可用仄声字,是仄起式还平起式,是看每首诗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是用的平声还是仄声,如果第一句第二个字用的是平声就是平起式,相反是仄声就是仄起式。
这从格律中一眼可见.另外,第一句末尾字押韵不押韵,上面有标示,很明显不押韵是用仄声字,押韵是用平声字!格律是定死的,要写好七绝,区别每个字的读音是根本!《七言绝句的56种作法》《七言绝句作法举隅》一书1936年由世界书局出版,1985年3月北京市中国书店据以影印。
1986年齐鲁书社将其与《诗词杂话》、《七言律髓》并为《诗词作法举隅》出版,新增诗例117首,而56种作法之分类未变。
“《七言绝句作法举隅》精选了唐至清代七言绝句佳作1381首,按类比法分成56类,在每类末精当扼要地指出其艺术技巧作法的特征和奥妙之处,无论是初学者还是研究者,凡读之,都足以发人深省”(党玉敏《冯振传略》)。
第1法: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
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呼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
如唐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五绝、五律、六绝、六律、七绝、七律,平仄韵、格律整理,涨知识

五绝、五律、六绝、六律、七绝、七律,平仄韵、格律整理,涨知识【五绝】五言绝句的省称。
四句二韵或三韵。
(一)首句仄起不入平韵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二)首句仄起入平韵式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三)首句平起不入平韵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四)首句平起入平韵式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五)首句平起不入仄韵式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韵),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韵)。
平平平仄仄(韵),仄仄平平仄(韵),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韵)。
(七)首句仄起不入仄韵式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韵),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韵)。
(八)首句仄起入仄韵式仄仄平平仄(韵),平平平仄仄(韵),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韵)。
【五律】五言律诗的省称。
八句四韵或五韵。
(一)首句仄起不入平韵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对仗)。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对仗)。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二)首句仄起入平韵式仄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对仗)。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对仗)。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三)首句平起不入平韵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对仗)。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对仗)。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四)首句平起入平韵式平平仄仄平(韵),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对仗)。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韵)(对仗)。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韵)(对仗)。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韵)(对仗)。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韵)。
(六)首句平起入仄韵式平平平仄仄(韵),仄仄平平仄(韵)。
诗歌交流会格律诗基础知识讲座

(3)平平平仄仄
第一,一般情况下,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 如:山随平野尽(李白(渡荆门送别))、 坐观垂钓者、与君离别意。
第二,如果后三字写成了“仄平仄”,第 一字只能用平声,不再可平可仄,即成为 一种特殊句式“平平仄平仄”。如:无为 在歧路、 仍怜故乡水 、 疏影横斜水清浅。
因此,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 四(六)分明”之说半对半不对。除了上 面讲的,还要避免三平调和三仄调,因此 一三五有时不能不论;二四六有时也可以 不分明,如上面讲的第三点特殊句式“平 平仄平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2、工对的要求
构成对仗的名词的小类相同、数词对数词、 方位词对方位词、颜色词对颜色词、连绵 词对连绵词等。 (1)名词的小类:古人将名词分为若干种, 11类比较合适:天文、时令、地理、宫室、 植物、动物、人事、人伦、器用、形体、 服饰。 (2)方位词:前后左右上中下边涯 (3)连绵词:蝴蝶、匍匐、踊跃、逶迤等
(平起仄收) (仄起平收) (仄起仄收) (平起平收)
(3)说明:
以上就是所谓的“律句”。其实就是让语音 的长短、轻重交替搭配,从而形成节奏感。比如: 白日(短重)—依山(长轻)—尽(短重), 黄河(长轻)—入海(短重)—流(长轻); 红军(长轻)—不怕(短重)—远征—(长 轻)—难(长轻),万水(短重)—千山(长 轻)—只(短重)—等闲(长轻)。
(4)首句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例: 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来,我们一起学写诗之七绝

来,我们一起学写诗之七绝七绝七绝格律分两大类,合四种句式:正格平起式两种:1.平起平收,首句押韵,2.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偏格仄起式两种:1.仄起平收,首句押韵,2.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格律【首句平起入韵式】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举例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平)平(仄)仄仄平平千里江陵一日还。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两岸猿声啼不住,(仄)仄(平)平平仄仄,轻舟已过万重山。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十五删韵)【首句平起不入韵式】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举例忆江柳(唐)白居易曾栽杨柳江南岸,(平)平(仄)仄平平仄,一别江南两度春。
(仄)仄平平仄仄平。
遥忆青青江岸上,(仄)仄(平)平平仄仄,不知攀折是何人。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十一真韵)习作春雨云天烟锁雾似纱,细雨朦朦隐万家。
丝丝杨柳蹁蹁舞,阵阵轻风戏桃花。
七绝七绝格律分两大类,合四种句式:正格平起式两种:1.平起平收,首句押韵;2.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偏格仄起式两种:1.仄起平收,首句押韵;2.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格律【首句仄起入韵式】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举例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仄)仄平平仄仄平,巴山夜雨涨秋池。
(平)平(仄)仄仄平平,何当共剪西窗烛,(平)平(仄)仄平平仄,却话巴山夜雨时。
(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支韵)【首句仄起不入韵式】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举例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仄)仄(平)平平仄仄,菊残犹有傲霜枝。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一年好景君须记,(平)平(仄)仄平平仄,最是橙黄桔绿时。
(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支韵)习作送别昨日晨钟伴暮鼓,今晨默默对朝晖。
高山无语送客去,流水有声盼君归。
诗词知识:七绝

诗词知识:七绝为有暗香寻迹远,一畦花径昔年栽,多少繁华如梦去,几时烟雨伴君来。
很不错的一首七绝小诗,作者有一定的功底,我感觉比很多人水平要高一些。
一、格律的变体押韵上平十灰。
从句式上来看,作者很熟悉格律,第一联和第二联用了两种七言的律句,仄起仄收(zzpppzz)和平起平收(ppzzzpp)。
第二句和第三句失黏,称之为折腰体,在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中,律诗目录下和绝句目录下都有折腰体的名篇。
如:滁州西涧唐代: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二、半古半律的格律诗对于折腰体是否属于格律诗,是有一定争议的。
在《沧浪诗话》中严羽有“古律”之说,例如李白的五律《夜泊牛渚怀古》通篇不对仗,崔颢的七律《黄鹤楼》半古半律。
现在大多的刊物不认可折腰体是格律诗,但四句的诗当然是绝句。
另外折腰体算是律绝句还是古绝句无关一首诗的好坏。
三、绝句一定是格律诗吗?绝句本身诞生的时候还没有后来的格律标准,因此绝句一开始就有古体绝句,入唐以后,诗人们也做了大量的古绝句,仅仅在《唐诗三百首》中的绝句篇里就几乎有一半。
比如平声韵的五绝有:李白的《静夜思》、《怨情·美人卷珠帘》,刘长卿《听弹琴》等,韦应物的另一首折腰五绝《夜寄邱员外》;仄声韵的五绝有:王维的《鹿柴》,孟浩然《春晓》,裴迪《送崔九》,贾岛《寻隐者不遇》。
另外南宋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中也有大量的非格律绝句。
我一直不太清楚:那些认为绝句一定是格律诗的人是哪里找来的标准?这首诗是一首七绝是没有错误的。
四、诗的简析为有暗香寻迹远,一畦花径昔年栽,多少繁华如梦去,几时烟雨伴君来。
第一句,为有暗香寻迹远因为闻到花香而寻迹而去,不知不觉中走出了很远,第一句是复杂句,原因状语加动宾加补语,这种句法初学诗的人未必能够写出来。
古人虽然没有状语谓语这首叫法,但是对于句法的变化是分非常讲究的,能用这种句法的人,一般是读过不少诗词的有心人。
第二句,一畦花径昔年栽一畦花径昔年栽是“为有暗香”的原因,前两句是整体的倒装结构,原因置后。
“诗词写作入门”系列四:五律、七律、七绝

“诗词写作入门”系列四:五律、七律、七绝本文作者徐晋如先生诗词写作入门课程目录1· “诗词写作入门”系列一:开栏访谈2. “诗词写作入门”系列二:格律、押韵、平仄3.“诗词写作入门”系列三:对句的平仄、工对、属对怎样学写古诗词之五律近体诗中律诗比绝句要容易写。
因为律诗中间有两副对子,易于铺排诗意,作者表情达意要从容优裕得多。
相反绝句的字数少,只得四句,在短短的二十字或二十八字中,而要闪赚腾挪,能产生强烈的艺术对比,就非初学者所能驾驭的了。
胡适回忆他小时候学诗的经历,说他少时学诗,最烦对对子,所以写不来律诗,后来才发现律诗是最容易的。
在律诗中,五言比七言更加地精炼,从五律入手,易于掌握诗的句法,写出有艺术张力的诗句。
从五律开始学作诗,由五律扩充到七律,再去学七绝,这是古人学习近体诗的基本门径。
《红楼梦》里香菱向林黛玉请教作诗,黛玉给她指点的门径是:“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
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
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黛玉要她学诗的顺序正是五律到七律再到七绝。
黛玉认为,学诗须从摹拟开始,须先找到摹习的范本,五言律诗的范本是王维,七言律诗的范本是杜甫,而七言绝句的范本则是李白。
这就相当于练书法,是选择赵孟頫,还是颜真卿,总要先找好入门的帖子,细心揣摩,着意临摹,才能进入书法之门。
黛玉没有说到五言绝句该怎么学,原因是五言绝句从文体特征上说属于古体诗,学会了五言古诗的作法,自然也就会写五绝了。
像《千家诗》《唐诗三百首》这样的入门级的选本,都是按照诗的体裁来分类,就是为了便于学诗的人去摹拟。
而有一部更值得学诗者去随时翻检、认真摹习的范本,是元代方回所编的《瀛奎律髓》。
此书所选的全是律诗,而把所选的诗按内容分好了类。
格律诗基础知识讲座

格律诗基础知识讲座第一节格律诗有关概念一、格律诗我国是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悠久,成就辉煌,类别繁多。
若按声韵方面要求来划分,可分为三大类,古体诗、格律诗和自由诗。
古体诗是指格律诗形成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和汉魏晋南北朝诗歌,还包括格律诗形成以后唐宋元明清的乐府、歌行体等诗歌。
其特点是不严格受声韵约束,但一般押韵,可以吟唱。
格律诗(有的称为近体诗)是指形成于隋唐时期,严格按照声韵规则进行创作的诗歌,包括七律、五律、七绝、五绝、词和曲等。
自由诗是指“五四”时期形成的一种新的诗体,它在字、句、篇、声、韵等各方面都高度自由,不受任何限制。
格律诗与其它诗体的明显区别是,它在字、词、句、篇和声、韵等各方面都要严格遵守一定的规则。
二、平仄古汉语把汉字的读音分为四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其读音特点是,“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古人写格律诗时,把四声分平仄两类,把平声字归入平声类,把上、去、入三声字归入仄声类,作诗时把平仄两类字按照一定规则组合起来。
随着时代的变迁,汉字的读音发生了较大变化,古汉语声调与现代汉语声调也不尽相同。
现代汉语把汉字的读音也分为四个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没有入声字。
古汉语的入声字,已经分别化入到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中去了。
如:八、插、杀、挖、鸭、说、托、桌、郭、喝、苛、割、着、接、缺、约、拍、逼、滴、积、激、夕、七、昔、息、惜、一、失、吃、织、汁、出、忽、仆、叔、突、屋等字已化入阴平;达、伐、峡、杂、伯、帛、柏、夺、国、佛、活、浊、合、德、阁、革、格、隔、舌、则、责、泽、折、哲、宅、别、节、结、杰、协、学、白、敌、笛、及、吉、急、习、席、局、菊、十、实、石、识、食、直、职、值、独、读、佛、拂、服、福、俗、竹、烛、足、族等字已化入阳平;法、甲、索、血、雪、铁、百、北、笔、尺等字已化入上声;飒、煞、错、或、脉、各、乐、策、色、猎、业、月、叶、脉、六、毕、立、力、玉、育、式、日等字已化入去声。
第一讲七绝的基本格律

第一讲七绝的基本格律第一讲七绝的基本格律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其基本格律和五绝相同,只需在五绝前面加两个不同于五绝第二字平仄的字即可,这里不再详细叙述,只作简单复习就可以了。
一、七绝的基本句式和平仄句型七绝每句七字,全诗四句,共二十八个字,如: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七绝的平仄句型是: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四个基本句型按规律搭配,可以组成若干个不同类型的七绝,即:(一)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二)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四)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二、七绝的押韵1、只能押平声韵。
和其他近体诗一样,只能押平声韵。
可以用旧韵(如平水韵),也可以用新韵(如《中华新韵》),但新旧韵不能混用。
例如前面所列举的七绝例读中所用的韵,都是旧韵,即后来所形成的平水韵。
用旧韵写近体诗只限于使用平水韵的上平声和下平声共三十个韵部的字,而且除首句可以使用邻韵外,各部之间不能互押;用新韵写七绝只限于使用阴平和阳平的字,而且同韵部中,阴平和阳平之间可以互押。
如前例诗第一首,“间”、“还”、“山”,押的是平水韵中的下平声“删”韵,第二首“天”、“眠”、“船”押的是下平声“先”韵。
这六个字在旧韵中不属于同一个韵部,不能通押,但在新韵中,则同属“八寒”可以通押。
2、韵式只有两种近体诗的押韵形式只有两种,即首句入韵式和首句不入韵式。
其一,首句入韵式。
所谓首句入韵,就是第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以及此后各联的对句的最末一个字要押韵。
具体地讲,第一、二、四句的最末一个字要押韵,共三个韵脚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律诗词基础知识与创作二、七绝创作1、浅说七绝创作写律诗从七绝开始,是个比较好的途径。
五绝二十个字,容量小,很难发挥,极难把握,一般比较成熟的诗人也不是常写五绝的。
无论唐代,还是宋明清,所留下的诗,数量上七绝绝对占大多数。
历代耳熟能详的,脱口能背的诗,也大多数是七绝。
七绝之所以深为人心广为流传,主要是:一、七绝易读好背,流传广泛,影响力巨大,促使更多的诗人写七绝。
二、体量适中,二十八个字说一景,道一理,抒一情都可以。
三、用韵比较少,二个到三个韵,一般能写的几乎不用查韵书就能用。
四、七绝不要求对仗,初学者对仗把握不是娴熟时,也是个优势。
五、结构简单。
所以理论上来讲,七绝比较容易上手。
也许就是因为七绝貌似好写,许多稍有点写诗的基础的人往往很随意写七绝,结果是七绝也成为律诗的重灾区。
不少人律诗不敢写,古风不会写,词又嫌词牌麻烦,又想露一手,就借七绝来显摆,结果很多所谓的七绝实际为打油诗,不少合律的七绝也易失之于圆滑,或空洞无物,或陈词滥调,或肤浅而不深刻,或庸俗而没有内涵,故所以诗词中间,不堪卒读最多的也是七绝。
写七绝律诗易上手,但写好七绝绝非易事。
晚唐司空图也说:“绝句之作,本于诣极”意思是绝句是造诣很高的人才能写的。
毛谷风老师说过:七绝之要旨,不外精简神妙四字。
精则神存,简则妙見。
后世作者,每刻意以求工,起承轉合,句斟字酌,殊不知愈求工則愈板,愈刻意則愈俗,去天然神妙之道,迥乎远矣。
二十八字绝佳者,每不可得,何也?盖古诗可以学问阅历养之,律诗可以工力词釆足之,而七绝则纯乎天籁,不容假借也。
每有民间妇人小子,信口而歌,七言四句自然成韵,而魁士鸿儒竟不能道其片言只字者。
学写律诗方法我主张先揣摩唐诗要义,甚至模仿,故以下讲诗词创作,均以唐宋诗词为范例作讲解,然此讲解析非赏析,更非取意,若讲赏析,取意,学校老师,各路名家,头头是道,细微末节都说透了,自不需赘言,这里重点是分析创作方法,究其脉络,探其套路,师其技为我用。
以下就如何写好七绝,与大家分享点体验:2、七绝的立意动笔写诗词,哪怕是写文章,立意非常重要。
你想写什么,要表达什么,诉求什么,必须要有个旨意。
《刘贡甫诗话》里说:“诗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
王夫之说:“夫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
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诗一定是有感而发,古代还讲究个诗言志,再说唐宋诗词不就是因为反映社会生活,写出了真实感情才流芳百世的。
所以我是很反对为写诗而写诗的。
一味追求诗词的工整,用词典雅,忘记了所写的目的,岂不流于文字游戏?但这么说并不反对特别是新手,练习时玩文字游戏,提高写诗能力很有帮助,即使老手了,偶尔玩玩文字游戏也是很有趣味的,但在创作时千万不能流于文字游戏,不要开始就学坏了。
无论创作散文、诗词、楹联,必须要明确立意,有感而发,而且在玩练习的文字游戏时,心中也要明白这个道理,达到知其理,又能出其理。
范例: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熊熊只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作者很明显是在托物言志。
也许是看见石灰了,想到用石灰来比喻自己情操,也许是要想发挥志气节操,借石灰来抒发。
总之先立意是非常明显的。
有了立意,诗中每一个字都围绕立意中心在写,字字不落空,层层发展,意味彰显。
注意,此类励志诗,切忌抽象词一堆,貌似立意很高,很响亮,但不感人,空洞。
这首诗作者第一非常熟悉石灰的烧制过程,也知道石灰的用处和特点,于是很娴熟地把石灰的生产到使用非常精练地叙述出来,在描述中体现石灰的品质,达到简洁明了,令人信服。
故立意好,需用事物情节来体现,而不是喊口号。
范例: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以七绝显名,人称“七绝圣手”,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此诗意境开阔,情感丰富,边塞诗中的佼佼者,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首先是写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开明宗义,接着说理由,把人写进去。
注意,所谓立意,是人的意思,如果诗里事物背后没有人,那就谈不上立意了。
有些诗堆砌了许多景象,貌似很典雅,但不知所云,更不懂为何要写。
诗下联是兴发情感,当然不会喊口号,又是叙述。
意思很干脆利落:我在这里,别想打进来。
然后前句用李广典故来说,后面用胡马和阴山事物来说。
此首边塞七绝也是立意的典范,整个诗每一个事物都是为主题----立意服务的。
所以好的诗,有了明确的立意,所借用的景色,语言,表露情感统统会自觉地围绕着立意走。
否则的话,写到哪里就哪里,就写成词语的砌,诗结构松散,旨意不明,不知所云。
2、七绝立意(二)那么具体创作中,立意的要求是什么呢。
有三点:1、立意要真。
所谓“真”,即是真情实感,一定要写自己熟悉的、了解的东西,这样才能做到有自己真实的感受,刘熙载在《诗概》中说:“诗可以几年不做,但不能一首不真”范例: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从语言的角度看,这首诗比较直白:我乘舟正要走了,忽然听到岸上有人唱歌而来,虽然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但也不如汪伦送我的情深。
语言上几无雕饰,但却成了千古名诗,就是因为这首诗是李白的真情表达,所以能打动人。
当然,说是要真,却不是像照相机一样去照搬实际生活,是要用形象思维来描述事物的发展,以此来体现中心思想,就是得出抽象概念来。
诗的上联,没有说如何告别,送别的词句,就是写一个过程,而且是两个人的行动过程,非常传神,这才是天才手笔,值得仔细揣摩。
下联就用当地的著名景物比喻一下,点出了诗的主题----立意。
既形象又生动,李白的热情真挚的性格,与汪伦友情的深厚跃然纸上,使人读了回味再三,感动万分。
这诗的立意非常明显,就是要表达的与汪伦的友谊和情感,传达给读者也就是这强烈的情感,明白作者的立意。
诗的成功之处就在这里。
范例: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
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诗中的“但悲不见九州同”表达了对光复中原一片真情,用尽生命的呼唤!读者无不为其真情实意而动容。
注意:真实的感情遇到这种抽象语言表达的时候,很容易流入空泛,而陆游在这里用了一个转折,前句说万事成空,后句来个慢,还有一件事放不下,这是个机巧,绝对老练圆熟的手法,最普通的词句,在十四个字里有波澜,有转折,于是诗就生动起来了。
全诗的诗眼就在一个“但”字上。
下联是个交代,是对上联转折后的说明。
这个说明不是抽象语言的,是具体事物了,什么样的日子,要做什么事,以此来充分表达写这诗的目的----立意。
这种诗没有一腔真挚的情感是写不出来的,虽然我们不可能所有诗要达到这种意境,但是立意要真,是写诗的灵魂也。
2、立意要新。
所谓“新”,就是作者在诗中表达的立意人人有所思,但都没有表达出来的,或者是没有你的独特的表达。
姜白石曰:“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
诗便不俗”。
同一件事物,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去思考,所得到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同样写老年生活,曹操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杜甫写的是:落日心犹壮。
李商隐写: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同一意境,各有落点,各有新意。
朱自清说: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显然有拾牙慧嫌疑。
叶剑英写: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更似吃嚼过的馍了。
就没有新意,诗就淡了。
范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名句。
第一联开明宗义,说出人人有,但没有这么即顺口有深刻表达的。
接下来更是新奇,用插茱萸表达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角度新颖,立意凸显。
唐诗宋词写离乡悲情,乡愁的诗词不知道多少,只有不落熟套,有新意的作品才流传下来。
当然并不是一定要求写出传世作品,但是作为个体的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观点、看法,多是独特的,我们既要学习古人的手法,但不被古人牵着走,用自己心声去创作,写出有自己特性的作品,有新的角度和立意是非常重要的。
3、立意要深。
所谓“深”,就是要深刻,要曲折含蓄,还要留白,像书法及作画,要令人回味。
中国艺术讲究含蓄,留有有想象,如音绕梁,三日不绝,让人细品,越品越有味道。
一种是描写极其深刻。
范例:王昌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这是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
乌云、雪山、玉门关几个典型事物衬托出典型人物,典型的思想,最后“终不还”表达了极其深刻的思想境界。
总结一句,废话少说,说心里话,托物言情,抽象词少用,另要谋篇布局,前后照顾,叙述合理。
当然这是非常难做到的,但是起点要高,必须谙熟古人的经典作品的手法,指导自己创作,正途也,捷径也。
一种是深刻的哲理,发人深省。
范例: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别开生面,赋予很深的哲理思想。
宋诗好论理,苏轼也难免俗,但他的说理,不但深刻,全无雕琢习气,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恰到好处。
此诗手法也是绝对上乘,因为这种说理诗很容易写成干巴巴,很难生动,然后苏轼手笔就不同。
仔细看,上联是个递进关系,前句写对山的理解看法,后句进一步总结是不同的。
有了这层递进关系,诗就不呆板了。
第二联是个倒装问答句,结果在前,因果在后。
试着先说在山中,然后再说不见庐山真面目,多平淡乏味。
所以深刻是需要运用各种手法,隐而不露,深而不拗,生动传神。
经典作品值得我们再三玩味,烂熟于心,不经意用到创作之中去。
3、七绝的章法作文、书法与绘画都讲究章法,诗也一样,也是需要有章法的。
绝句看似简单,最难在章法上。
因为短小,无法施展,很难达到一波三折。
七绝仅二十八个字,要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往往拉杂成一盘散沙。
所以必须要一句跟一句,环环扣紧,要充分运用、体现“起、承、转、合”四个方面。
一般情况下,第一句为起,第二句为承,第三句为转,第四句为合。
元代的杨载,在他的《诗法家数》中,论绝句之法甚详,大可细参,其言曰:“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
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
至于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范例: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点几人回。
这首诗中,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为起,描写了边塞军帐中的情景,美酒;第二句:“欲饮琵琶马上催”为承,虽然继续描写眼前之景象,举杯之时,琵琶音乐响起,来个转折,有人来催上战场了,虽然不一定是真的要出发,就是一个交代,对欢乐时刻的解说,也为第三句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