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有趣的大和小》数学教案
幼儿园小班数学《大和小》教案5篇

幼儿园小班数学《大和小》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材第四章《比较与排序》第三节《大和小》,主要内容包括:理解“大”和“小”的概念,学会通过观察、比较判断物品的大小,并能够用“大”和“小”来描述物品。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能够理解“大”和“小”的概念,掌握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判断的能力,提高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能够运用“大”和“小”来描述物品。
教学重点:学会通过观察、比较判断物品的大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大小不同的球、苹果、玩具汽车等。
学具:大小不同的卡片、贴纸、画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准备大小不同的球,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找出“大球”和“小球”。
引导幼儿用“大”和“小”来描述球。
2. 例题讲解(10分钟)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发放大小不同的卡片,让幼儿进行两两比较,判断哪个大,哪个小,并让幼儿用“大”和“小”来描述。
4. 小组讨论(5分钟)让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套大小不同的玩具,让幼儿在组内进行讨论,找出每组中最大的和最小的物品。
六、板书设计中心主题:大和小板书内容:1. 大小概念2. 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3. 用“大”和“小”描述物品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找出家里大小不同的物品,用“大”和“小”描述它们。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在比较大小的过程中的困难,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拓展延伸: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大小不同的物品,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判断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让幼儿能够运用“大”和“小”来描述物品。
3. 作业设计:找出家里大小不同的物品,用“大”和“小”描述它们。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解析1. 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教师应选择具有明显大小差异的物品,便于幼儿观察和比较。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有趣的大和小

小班數學教案有趣的大和小【設計意圖】“大”和“小”是通過比較得來得一組相對概念。
幼兒不僅要在學習中獲得這些相對的概念,還要讓“大”和“小”的概念應用到他們的日常生活中。
本設計以系列遊戲的活動,使幼兒在“大”和“小”的驚喜探索中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並初步學習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和思考的方法。
【活動目標】1、學會目測有明顯大小差異的物體,懂得物體的大小是通過比較來認識的。
2、通過遊戲使幼兒初步體會到由大到小和由小到大之間的轉變,初步發展幼兒的多向思維。
3、激發幼兒探索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幼兒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1、硬紙魚20條(有大小差別)、釣魚竿若干、用大積木圍搭成一個“池塘”。
2、吹泡泡用具:裝有肥皂水的塑膠瓶人手一份,吸管(單孔、多孔、粗細不一)數量多於幼兒人數,氣球若干。
3、可變大或變小的食物若干種,如餅乾、水果、青菜、木耳乾等。
4、照相機、大白紙和畫筆,幼兒自帶小時候的照片和近照。
【活動過程】遊戲一:釣魚1、每次請一名幼兒來釣魚,要求釣“池塘”中所有魚中最大的一條和最小的一條。
魚釣上來後,分別放在大魚筐和小魚筐裡。
2、嘗試:請幼兒自由地釣魚,仍舊要求釣最大的和最小的魚。
遊戲二:超級比一比。
1、請幼兒將手放在眼睛前當望遠鏡,大家一起來找找教室裡的“大”和“小”。
2、將幼兒分成兩組,玩超級比一比的遊戲:比比誰的鞋子最大?誰的頭最大?誰的嘴巴張得最大?誰的手最大?誰穿的衣服最大?……遊戲三:大人和小人1、教師講述故事《大人國小人國》。
2、照片分享:小時候的我……(小手小腳,坐在推車裡,不會自己穿衣褲和穿鞋襪、吃飯。
)3、提問:如果有一天你變大了,你是什麼樣的?(個子高了,胖了,力氣大了,穿大鞋,跑得很快,可以做許多的事情,上學等。
)4、啟發幼兒運用想像力隨意表現身體某部位的變化。
將幼兒表現的身體輪廓印香在紙上。
(可將胳膊伸長,兩腳分開來表示大人;用蹲下,胳膊、腿、腳收緊或綣起來的動作來表示小孩。
幼儿园小班下学期数学教案《有趣的大和小》含反思

幼儿园小班下学期数学教案《有趣的大和小》含反思一、教案概述•教学内容:大和小的概念•适用年龄:幼儿园小班•教学目标:1.认识“大”和“小”这两个概念。
2.能以注视、比较、选择等方式进行大和小的区分。
3.感受大小的变化,丰富大小的概念。
•教学时间:1节课(40分钟左右)二、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师生互动(5分钟)老师和孩子们互动,口头询问孩子们关于“大”和“小”这两个词的认识。
•观察环节(5分钟)老师给孩子们展示几个大小不同的球,引导孩子们通过观察、比较等方式来感知大小的区别。
2. 活动一:大小比较•活动环节(20分钟)1.老师分发大小不同的积木块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在一组积木中挑选最大的、最小的两块。
2.老师将不同大小的鸭子模具放在一起,提示孩子们通过比较来辨别大小的顺序。
3.大、中、小三个篮子里各放些大小不同的玩具,老师让孩子们将玩具分类,放入大小相应的篮子中。
•思考环节(10分钟)通过活动的形式,让孩子们自主体验、感知大小的概念,再次口头总结大和小的概念。
3. 活动二:魔法棒变化•活动环节(10分钟)老师再次分发积木块,让孩子们自由搭积木,然后让大家拿起一支“魔法棒”,把积木变成大或小一倍。
•思考环节(5分钟)讨论孩子们操作过程的感受,以及大小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手段,通过观察、比较、选择等方式,让幼儿在自由探究中逐渐建立大和小的概念,激发幼儿对大小变化的兴趣。
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积极参与,认真思考,感性地体验到大小变化的规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孩子们也更加了解了大和小的概念。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孩子年龄较小,还缺乏对大和小概念的深刻认识,因此有些孩子在活动中表现较为被动。
此外,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语言表达不清、操作不准确等问题,需要继续加强细节部分的训练。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以更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幼儿园教案:小班数学《有趣的大和小》活动设计和教学反思

幼儿园教案:小班数学《有趣的大和小》活动设计和教学反思一、活动目标1.认知目标:让幼儿能够区分大和小,理解大小概念。
2.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比较、操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二、活动重难点1.活动重点:让幼儿能够区分大和小,理解大小概念。
2.活动难点:培养幼儿观察、比较、操作的能力。
三、活动准备1.教具准备:大小不一的苹果、橘子、球、积木等。
2.环境准备:布置活动场地,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四、活动过程1.导入环节(1)教师出示大小不一的苹果,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大小。
(2)教师与幼儿互动,讨论苹果的大小,引导幼儿用“大”、“小”来描述。
2.探索环节(1)教师分发大小不一的橘子,让幼儿自行观察并找出大小不同的橘子。
(2)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找到的大小橘子。
(3)教师引导幼儿用“大”、“小”来描述橘子的特征。
3.操作环节(1)教师出示大小不一的球,让幼儿根据大小顺序排列。
(2)教师与幼儿一起玩“大小球传递”游戏,巩固大小概念。
4.巩固环节(1)教师分发大小不一的积木,让幼儿自行搭建大小不同的房子。
(2)教师组织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出搭建的房子大小。
(2)教师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大小不同的物品,并运用大小概念。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在设计上注重了幼儿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让幼儿在操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掌握大小概念。
2.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关注了每个幼儿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3.通过小组讨论和游戏环节,培养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5.不足之处:在操作环节,部分幼儿对大小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6.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增加一些与大小概念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大小概念。
同时,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进度,给予个别化指导。
重难点补充:1.活动重点:通过实际操作,让幼儿能够准确地区分大和小,并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大小概念。
小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大和小》

小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大和小》教案:课题:有趣的大和小教学目标:1. 认识数学中的大小关系;2. 提高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认识数学中的大小关系;2.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教学材料:1. 大小关系图片卡片;2. 小组合作卡片。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 (5分钟)1. 通过展示一些大小关系的图片卡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并说明其中的大小关系;2. 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大小关系。
步骤二:学习活动 (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发放一组大小关系的图片卡片;2. 学生在小组内根据图片卡片的大小关系进行排序,并讨论形成共识;3.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并解释自己的排序结果。
步骤三:讲解辅助 (5分钟)1. 根据学生的表现,讲解并帮助学生理解大小关系的规律;2. 引导学生总结出一些数学规律。
步骤四:巩固练习 (10分钟)1. 分发小组合作卡片;2. 每个小组合作完成卡片上的练习,互相合作并交流思路;3. 选择几个小组进行展示,让学生互相学习。
步骤五:总结 (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情况;2. 让学生总结并分享他们在本节课中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思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比较大小关系的图片,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合作学习的环节中,学生积极讨论并互相交流,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学生的合作展示和思维总结,激发了学生对数学规律的深入理解。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的参与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在巩固练习环节,可以加入更多的挑战性题目,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幼儿园小班幼儿数学教案《大和小》(精选8篇

幼儿园小班幼儿数学教案《大和小》(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材《大和小》章节,详细内容包括:大小概念的认识,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区分物品的大小;掌握“大”和“小”两个词汇;学会用“大”和“小”描述物品。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能够理解并掌握“大”和“小”的概念,学会用这两个词描述物品。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世界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能够理解并运用“大”和“小”描述物品。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使幼儿能够区分大小,并掌握相关词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大小不同的球、苹果、兔子玩具等。
2. 学具:画有大、小苹果、兔子等物品的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大小不同的球,让幼儿观察并说出哪个球大,哪个球小。
2. 新课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教具(大小不同的苹果、兔子等),引导幼儿观察、比较,让幼儿理解“大”和“小”的概念。
3. 例题讲解:教师拿出一个大苹果和一个小苹果,让幼儿说出它们的大小,并引导幼儿用“大”和“小”描述。
4. 随堂练习:教师发放学具卡片,让幼儿自己尝试用“大”和“小”描述卡片上的物品。
六、板书设计板书正中写上“大和小”,旁边分别附上大苹果、小苹果、大兔子、小兔子等图片。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观察家中的物品,用“大”和“小”描述给家长听。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丰富的实践情景和例题讲解,让幼儿掌握了“大”和“小”的概念,并能用这两个词汇描述物品。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大小事物。
在拓展延伸方面,可以引导幼儿探索其他属性(如长短、高矮等),丰富他们的数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置。
3. 例题讲解的深入程度。
4. 作业设计的实践性和互动性。
小班数学大和小教案通用7篇

小班数学大和小教案通用7篇小班数学大和小教案(篇1)活动目的:1、认识1和许多,理解他们的关系。
2、学习滚接大皮球。
活动准备:1、小猫头饰假设干与幼儿人数相等。
2、两个幼儿一个大皮球。
活动过程:1、通过游戏”小猫学本领”,学习认识1和许多,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出示一个猫妈妈的头饰,启发幼儿说出这是一位猫妈妈。
〔2〕桌子上面放着许多个小花猫头饰,启发幼儿说出这是许多小花猫。
〔3〕请每个幼儿拿一个小花猫头饰戴在头上,启发幼儿说出许多个成了一个,一个的。
〔4〕妈妈带小猫集合去玩球,启发幼儿说出一个一个合起来是许多个。
2、小猫学滚接球的本领,双手将球向前滚。
〔1〕1只小猫学本领。
〔2〕许多只小猫学本领。
〔3〕两只小猫相对滚接大皮球。
小班数学大和小教案(篇2)活动目的〔一〕不受大小、颜色、排列等因素的影响,正确感知5以内的数量。
〔二〕尝试按数量涂色,感知物体数量和点子数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一〕每位幼儿搜集1个小盒盖,5颗不同大小、形状、颜色的纽扣。
〔二〕老师准备大、小纽扣各5颗〔大的一种颜色、小的一种颜色,纽扣后面贴上磁铁〕,磁性黑板,兔奶勤、熊奶奶的图片。
〔三〕三幼儿用书第7册第5页。
活动过程〔一〕谁的组扣多——不受大小、排列等因素的影响,感知5以内的数量。
1.幼儿目测两组纽扣,比拟多少。
〔1〕兔奶奶和熊奶奶各买了一些组扣,看看谁的数量多。
〔老师出示组扣,排列方式为大的5颗题松散排成一排,小的纽扣严密排成一排。
〕〔2〕你怎么知道免奶奶的纽扣多2.用一一对应的方式比拟纽扣多少。
〔1〕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谁的数最多。
〔启发幼儿运用一一对应的方式比比拟多少。
〕〔2〕数一数,兔奶奶有几纽扣?熊奶奶呢?虽然纽扣的大小、排列不同,但是它们的数量一样。
〔二〕帮助数纽扣——进一步准确感知5以内的数量。
1.按点卡摆纽扣,对应比拟多少〔1〕熊奶奶也要请我们帮助,你拿到几个圆点卡片,就摆几颗纽扣。
〔每组分发一个圆点卡片,幼儿根据点卡摆纽扣。
小班下学期数学教案《有趣的大和小》

小班下学期数学教案《有趣的大和小》教案标题:有趣的大和小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和运用“大”和“小”的概念;2. 能够正确比较物体的大小;3. 能够将不同物体按照大小进行排序。
教学重点:1. 对比理解“大”和“小”的概念;2. 运用“大”和“小”的概念进行物体比较和排序。
教学准备:1. 物体图片或实物:小石子、大石头、小球、大球等;2. PPT或白板;3. 相关练习题。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知1. 引导学生回顾上学期《大小关系》的学习内容。
2. 提出问题:“小石子和大石头哪个更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Step 2:呈现新知1. 呈现一些图片或实物,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来判断大小。
2. 以小球和大球为例,让学生讨论并总结出“大”和“小”的特点。
Step 3:巩固新知1. 利用图片或实物对比,让学生练习判断大小,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2. 让学生两两搭档,互相给对方提出大小关系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的能力。
Step 4:运用新知1. 给学生出示一些随机物体的图片,让他们用“大”和“小”的概念进行比较。
2. 给学生一些物体的图片,要求他们按照大小进行排序,并用语言描述排序的过程。
Step 5:拓展练习1. 给学生分发一些练习题,要求他们通过判断大小的概念来解答问题。
2. 完成相应的绘画活动,要求学生用直观的方式表达出不同物体的大小关系。
Step 6:总结讨论1. 让学生回顾新知的内容,总结“大”和“小”的概念和运用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学习“大”和“小”的概念,有哪些实际应用。
Step 7: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完成并提交。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直观感受和实际比较,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大小概念。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和活动,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通过讨论和合作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小班《有趣的大和小》数学教案
【设计意图】
“大”和“小”是通过比较得来得一组相对概念幼儿不仅要在学习中获得这些相对的概念还要让“大”和“小”的概念应用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本设计以系列游戏的活动使幼儿在“大”和“小”的惊喜探索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初步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的方法
【活动目标】
1、学会目测有明显大小差异的物体懂得物体的大小是通过比较来认识的
2、通过游戏使幼儿初步体会到由大到小和由小到大之间的转变初步发展幼儿的多向思维
3、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硬纸鱼20条(有大小差别)、钓鱼竿若干、用大积木围搭成一个“池塘”
2、吹泡泡用具:装有肥皂水的塑料瓶人手一份吸管(单孔、多孔、粗细不一)数量多于幼儿人数气球若干
3、可变大或变小的食物若干种如饼干、水果、青菜、木耳干等
4、照相机、大白纸和画笔幼儿自带小时候的照片和近照
【活动过程】
游戏一:钓鱼
1、每次请一名幼儿来钓鱼要求钓“池塘”中所有鱼中最大的一条和最小的一条鱼钓上来后分别放在大鱼筐和小鱼筐里
2、尝试:请幼儿自由地钓鱼仍旧要求钓最大的和最小的鱼
游戏二:超级比一比
1、请幼儿将手放在眼睛前当望远镜大家一起来找找教室里的“大”和“小”
2、将幼儿分成两组玩超级比一比的游戏:比比谁的鞋子最大谁的头最大谁的嘴巴张得最大谁的手最大谁穿的衣服最大……
游戏三:大人和小人
1、教师讲述故事《大人国小人国》
2、照片分享:小时候的我……(小手小脚坐在推车里不会自己穿衣裤和穿鞋袜、吃饭)
3、提问:如果有一天你变大了你样的(个子高了胖了力气大了穿大鞋跑得很快可以做许多的事情上学等)
4、启发幼儿运用想像力随意表现身体某部位的变化将幼儿表现的身体轮廓印香在纸上(可将胳膊伸长两脚分开来表示大人;用蹲下胳膊、腿、脚收紧或绻起来的动作来表示小孩)
游戏四:吹气球
1.引导幼儿想一想:有些能够变大和变小的物体
(游泳圈、气球、蹦蹦床、折叠床、扇子、被子、雨伞)
2.幼儿尝试让气球变大的方法
(1)请几名幼儿用口将气球吹大
(2)用口吹难度太大可以用气筒打气
3.思考用什么方法让气球变小
(1)用自己的身体部位(用手戳破、用脚踩爆、用屁股压破)
(2)借助外力的方法(用针刺破、用锤子或砖头砸破、用钉子戳破)
(3)将绑紧气球的绳子解开直接放气
4.幼儿自由地到户外玩气球
游戏五:食物变变变
1、大家围坐在桌前观察饼干、水果、青菜、火腿、干木耳、面粉等食物
2、提问:怎样使食物变大、变小:
(吃一吃、炒一炒、切一切、剁一剁、摘断、真空包装、晒干、浸泡、油煎)
3、分享食物把好吃的东西变小、变没有
【活动延伸】
1、继续收集如望远镜、放大镜、充气椅、蹦蹦床、吹泡泡等材料让幼儿主动探索以进一步加深对大和小变化的认识
2、展示如蝴蝶的成长变化过程等各种动物的成长资料(书、图片、录音故事)帮助幼儿初步理解“长大”的概念
3、充分挖掘一些潜在的、隐性的游戏如从“拔河”可了解力气的大和小、从“独木桥”可比较胆子的大和小、从“大雨和小雨”可体验到声音的大小
【设计评析】
这是个从基础入手形成大小相对概念的教学活动重点是让幼儿在掌握大和小概念的过程中发展多角度的、多层面的思维在教学上打破了过去数学课的传统模式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的特点寓数学教育于游戏之中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意到了发展性原则循序渐进步步深入。